1、在新媒体中作者可以通过哪些套路引起读者 增加阅读量?
一般人看新闻无论是手机新闻还是报纸上的新闻,都会先看标题,标题好了,吸引眼球了才会往下看,当然标题一定要真实,在真实的基础上再加以修改,注意不能过头。其次是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阅读性。
2、找一篇《读者》里的文章
你的这个问题我知道答案!本人比较喜欢读者!看多你说的这个文章!昨天用百度找读者上一些好看的文章,偶然看到你的问题!发现回答的都不对的! 那篇文章 是要求证明4=3. 所以假设A+B=C.然后
4A+4B-3A-3B=4C-3C
4(A+B-C)=3(A+B-C)
提取(A+B-C)
其实这个到最后一步是不成立的!因为0不能当除数!
3、读者里面的一篇文章 很经典的- -
那就爱吧!?
4、急求《读者》里的一篇文章。
应该是这一文吧,我以前也有转的,我还把它放在QQ空间里了
初恋如雪2008-3-28 17:25:40 作者:于强 来源:网络 欣茹是个美丽的大三女生,快放寒假时,在学校组织的冰雕大赛上,她看见一尊冰雕的鱼美人,光彩夺目、鹤立鸡群,正在赞叹,突然发现其他同学都捂着嘴,冲她意味深长地微笑,她这才注意到,鱼美人的脸竟然是按照自己的面庞雕刻的!欣茹感到耳朵根子都发烧了,心里却甜蜜又疑惑:是谁在跟自己开这么大的玩笑呢?
冰雕的基座上有参展人的姓名,欣茹一看,上面赫然写着:李振轩。这不是艺术系那个才子吗?等欣茹气冲冲地跑到艺术系,找到那个李振轩,还没开口,李振轩就举起双手投降:“我坦白……”看到一脸阳光般灿烂笑容的李振轩,欣茹的气竟然莫名其妙地抛到了九霄云外。
不久,欣茹就成了李振轩的女朋友。
大学毕业后,李振轩专心搞起了冰雕创作,而欣茹放弃了几家南方企业的邀请,留在寒冷的北国,陪着李振轩,过起了清贫的日子。
一晃两年过去了,两人的生活不但没有好转,反倒出现了情感危机。原来,冰雕是一种季节性的艺术,而且有地域限制,虽然艺术价值很高,却没有多大的经济价值。李振轩把所有的热情投入了冰雕创作,却得不到多少人肯定,除了在冰雕大赛上一展身手外,他几乎没有任何用武之地。为此,李振轩的情绪变得越来越焦躁,动不动就把正在雕刻的冰块狠狠敲碎。欣茹劝他,如果冰雕没有发展前途,不妨换个思路,做石雕试试,谁知李振轩却大怒:“你懂什么?这是艺术,怎么能随便换材料,又不是在市场上卖菜。”
有了第一次拌嘴,吵架成了两人的家常便饭。欣茹受不了了,想想李振轩连送给自己的玫瑰都只是冰雕的,一气之下,干脆提出分手。李振轩惊呆了,问:“为什么?”
欣茹气昏了头,冲他大喊:“为什么?你怎么不问问自己?你能给我什么?你能放弃冰雕,和我去南方吗?你能给我一个有安全感的家吗?你能给我一辈子的幸福吗?”李振轩张了张嘴,却说不出反驳的话,他颓废地坐在了椅子上。
两人最终决定平和地分手,不过李振轩提出,希望欣茹能陪他爬一次苏梅尔雪山。自从恋爱后,去苏梅尔雪山旅游就一直是他们的梦想,但由于经济窘困,一直未能成行。看着李振轩那近乎哀求的眼神,欣茹心一软,答应了。
雪山风景壮美,可两人的心境却都十分黯然,爬山时,李振轩始终默不做声,欣茹也赌气不说话。来到飞虎峰后,天色逐渐暗了下来,起了山风,两人该下山了。谁知就在这时,他们脚下突然开始颤动起来,然后一阵“轰隆隆”的声响仿佛从地下传来。
“雪崩!”两个人的脑子里同时闪现出这两个字。果然,几秒钟后,整个苏梅尔雪山开始颤抖,飞虎峰上的积雪狂泻而下,李振轩拉着浑身发抖的欣茹刚跑了几步,就被雪流裹挟着冲向深渊……
雪崩持续了好几分钟,等周围的一切平静下来,欣茹发现她和李振轩竟然没受什么伤,只是随着雪流掉到了雪谷里。不久,天上飘起了大雪,暮色降临,在寒风中,两人冻得瑟瑟发抖。他们的背包和登山工具都丢了,只有在这深深的雪谷里等待救援。
李振轩看了一眼周围的地形,突然抓起了欣茹的手。“你要干什么?”欣茹一甩手,气呼呼地问。“你不想在这里冻死,就跟我走。”李振轩冷冷地说着,抬腿就走。欣茹犹豫了一下,紧紧跟了上去。
找了好久,两人才找到一个可以容身的洞穴。洞穴里要暖和许多,缓过气来的两人开始琢磨着怎么求救,手机在雪崩时丢了,信号弹在背包里,也丢了,他们既没有食物,也没有衣物御寒,如果救援队不尽快赶来,他们只有死路一条。难熬的一晚过去了,第二天,雪更大了,四周全是白花花的雪地,两人尝试着要爬出雪谷,可没爬几米,手脚就冻麻了,只得赶快回到洞穴。一连两天过去,丝毫不见救援人员的影子,苏梅尔雪山实在太大了,他们两人又藏在洞内御寒,就算有人走过隐秘的洞口,也不一定能发现他们。
欣茹绝望了,她感到全身如同掉进冰窖,又冷又饿,忍不住“呜呜”哭了起来。谁知道,一旁的李振轩并没有过来安慰,他看了看自己身上的羽绒服,那衣服上不知何时已经拉破了一条大口子,突然,李振轩的眼睛里闪烁出一种奇怪的光芒,他黑着脸走到欣茹面前,命令说:“把你的羽绒服脱下来。”
“什么?”欣茹张大了嘴。李振轩不耐烦地重复:“快把你的羽绒服脱下来给我,我快冻死了。”
欣茹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个曾经发誓要用生命保护她的男人,竟然在这个时候,要抢夺她唯一的御寒衣物!
欣茹愤怒地说:“我凭什么给你?如果不是你,我也不会在这个鬼地方。”可李振轩却强行撕扯着她的羽绒服,欣茹的心简直快痛碎了:当年自己放弃工作,跟着李振轩留在北方,北方那特有的严寒让她得了重感冒,这件漂亮又保暖的红色羽绒服,正是李振轩攒了好几个月的钱,为她买的新年礼物,当时李振轩还说,只有这纯正的大红色,才配得上她。没想到现在……欣茹一边想,一边眼泪直流。李振轩却像没看见一样,很快撕扯下了红色羽绒服,然后赶紧把它套在了自己身上。由于衣服太小,他穿在身上的模样非常滑稽。欣茹流着泪,愤怒地瞪着他。
李振轩却若无其事,把自己那身撕破了的白色羽绒服丢给欣茹,说:“我要出去看看,你想活命就老实呆在这里。”他走后,欣茹伤心地痛哭起来,她哭的不是现在面临的绝境,而是恋人的背叛。什么爱情,什么誓言,在绝境面前都是假的,剩下的只有赤裸裸的自私。
欣茹恨死李振轩了,不想穿他的破衣服,可过了一会儿,实在抵不住严寒,只好捡起那件破了的衣服穿在身上。时间一个小时一个小时过去了,饥寒交迫的欣茹逐渐昏睡了过去。
欣茹再次醒来时,眼前还是一片雪白,不过眼前已经不是雪地,而是医院里的白墙。医生告诉她,她在雪谷被困了好多天,如果救援队再晚一点发现她,她就没命了。欣茹不想知道那个负心汉怎么样了,复原后她很快出了院,换了手机卡,谁也没告诉,独自去了南方。几年后,她认识了一个不错的男人,结婚后不到两年,就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宝宝。如今欣茹的生活非常幸福,丈夫很爱她,宝宝也十分可爱,事业又顺水顺风,有时她回忆过去,不禁骂自己当初怎么那么愚蠢,竟然会爱上李振轩那样的男人。
那天是节假日,欣茹和丈夫抱着孩子去逛街,走过展览馆,里面正举办摄影展,欣茹就和丈夫饶有兴趣地走了进去,转悠了大半天,丈夫去吸烟区了,欣茹就抱着孩子来到了一组名为“世界天灾摄像集锦”的展区。展区里都是人们在火灾、洪水、地震、海啸等天灾中,抢拍下的一些惊心动魄的照片。
看着看着,欣茹来到了一幅奇怪的照片前,照片上的景物非常特别:在茫茫的雪地中,立着一尊丑陋的人形冰雕,更可笑的是,人形冰雕的手里还挥舞着一件红色的衣服,模样要多奇怪有多奇怪。这时,围过来几个人,也对这幅奇怪的照片产生了兴趣,于是讲解员就过来给大家讲解。欣茹正要支起耳朵听,却见丈夫远远地朝她摆手:“时间不早了,咱们该回家了。”
欣茹只好抱着孩子,和丈夫走出了展览馆。身后,讲解员对观众讲解起那幅古怪照片的来历:“……那是苏梅尔雪山的一次大雪崩,有一对恋人被困在了雪谷。当时一连几天降雪,搜救队根本找不到他们留下的踪迹,就在大家快绝望时,有人看到在一片白茫茫的雪谷里,有一点红色,搜救队赶到后,发现那竟然是一个挥舞着红色羽绒服的男人。原来,那个男人为了拯救他心爱的恋人,一直站在雪地里,挥舞着显眼的红色羽绒服充当求救信号,给搜救队指明他们的方位。”
有参观的人忙问:“他们最后得救了吗?”
讲解员笑着说:“女孩得救了,但是那个男孩在雪地里站了五天五夜,早已冻成了一座冰雕,这幅作品就是当时救援人员拍摄的。好了,咱们现在看下一幅……”
5、关于《读者》上的一片文章
第几期??
曾经那样爱过你
(2001-07-18 15:23:23)
这也许不该称做是封情书吧!自从离开你的那天晚上起,我就下决心不再过问关于你的任何一件事,可现在我又写信给你,你会觉得我可笑吗? 不管你是否会了解,我只是想告诉你发生再那个冬天的你和我和故事,这么久了,你还会记得吗? 认识你是再我上高三的那一年吧,不知怎么会痴迷于网络,可以控制的话,那就不会有痛苦了对吗?如果真的可以选择的话,我也希望自己没爱上过你。我想当时是因为你的缘故吧,可那时我却从未想过自己会爱上那个对我来说完全陌生的你。可是所有的感情如果时自己能够控制地话,那就不会再又痛苦了,如果可以选择地话,我逆境没有爱过你。
那时我们几乎整天都泡再网上,兴奋的聊这一些再别人眼里几乎时极其无聊的事,可那时在我的心中那却时我一天最快乐的时候,为此我不知耽误了多少课程,可我却一点也没有后悔,和你聊天,我知道了你的一切,包括你生命中最痛苦的背叛,当时我真的很感动,就知因为你对感情的那份执著。
可我万万没想到的是最后伤的我那么彻底的竟也是那份执著。 你倔强的相信她会回到你的身边,她会为了两年的感情而留在下来,你在那一刻几乎没有想到我,想到那个曾经一天打过15个扩机给你的深爱着你的女孩子,你残忍地告诉特你们复合了,你永远也无法想象在那一个寒冷地夜她坐在冰冷地电脑前哭地那么无助,不仅为那份迷失了地感情。也为了她自己爱地那么地失败。
如今一切已远去,女孩子也重新开始向高考冲刺,她仍固执地认为她当初所崇尚地爱情地坚定,尽管那在你眼里一文不值,当她在一次偶然中又遇到了你,当你告诉她那个你深爱着地女人又离开了你,她只能沉默,她向说很多很多,但始终没有开口,因为现在你终于明白了当初她地感觉,为什么在被别人欺骗之后,你会再去残忍地欺骗一个深深爱着你地人,也许你再也不会相信女人地话,就像她也永远不会再相信网恋一样,过去了就永远无法回头。 当你问起她地情况时,她只想轻轻告诉你“曾经那样爱过你”!
6、提供几篇《读者》的精彩文章、文段。
[转帖]天才和弱智
作者:童仝
一个男孩儿,出生的时候比别的小孩好看,没有老头儿一样的皱纹,也没有像别的孩子一样哭泣。他躺在母亲的怀抱里,睁着好奇的眼睛。有那么长的一段日子,每一个见到男孩儿的人都要夸赞一番,长相机灵啊,聪明啊等等。后来,等到和他差不多的小朋友都会跑了,他还不会,等到和他差不多的小朋友都会说话了,他还不会。他长得胖胖的,浑身上下像个小肉球。父母看着着急,但也并没有太在意,有人走得晚,有人走得早,这个孩子又不是站不住,可能就是因为胖了点,抬脚做什么都比别人吃力。说话吗,也会,只是不像别的孩子那样滔滔不绝,好像看心情似的,高兴就说一二句,像刚学英语的学生。
起初的时候,大家都没有往不好的方面想,他的母亲更希望会出现童话般的奇迹,比如一夜之间,就会像别的孩子一样叫爸爸妈妈,就会像别的孩子一样满地乱跑了。可是这个愿望一直等到孩子四周岁时也没能实现,跑是会跑了,但还是不愿意说话,胆小,内向,不管别人如何教他,总是睁大眼睛看着你。这样一来,孩子的父母和亲人受不了,觉得孩子不行了,和别的正常孩子不一样了。每次抱着他上街,总会得到同情,怜悯,有些孩子还直接叫他傻子、笨蛋、哑巴。
后来,这个被称为傻子和笨蛋的孩子,成了一位年薪百万美金的律师。当他站在法庭上滔滔不绝,条理清晰地为案件辩护的时候,谁也想不到他小时候是一个被人们称为不正常的孩子。还有美国总统林肯,小时候被人称为弱智,但最终却成为了世人瞩目的总统。被确定为弱智的舟舟,通过努力成为了世界出名的指挥家,相比他们,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又做了些什么呢?
也许我们太正常了,正常得对于一切反常的事情都认为不正常起来。在我们的思维里,总是按照固有的模式来要求自己和衡量别人。几岁走路,几岁说话,几岁结婚,几岁生孩子,如果在这个固定的范围内做了固定的事情,那就是正常的,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就成了不正常。我们总是自以为是,我们总是任性地主观地来评定一个人,性格,理想,工作,爱情,但我们却不知道有些事情是不可能评定的,尤其是不停成长不停变化的人。
7、寻《读者》中一篇文章
成功没有偶然
读中专的时候,我有一个同桌,人老实巴交的,他上课时不太听讲,而是一天到晚捧着一本小说看啊看。晚上熄灯了,他仍然趴在床上写啊写。
毕业后,他分配到了一家百货商店当会计,后来又到柜台当营业员。我与他通过几次电话,他说现在除了写小说,又多了一个爱好,那就是摄影。
前段时间同学告诉我,他已
调进县委办公室,当上了办公室副主任。
原来,3年前,当地的县委书记陪同一位副省长走访商贸企业。县委书记和副省长到达后,他就不停地拍,非常认真。
店经理把其中一张照片放大,挂在了会议室里。这个世界上肯定存在偶然。过了一段时间,商店的那间会议室里又举行了一个会议,有位记者拍了一张会议照片,背景里出现了那张放大的照片。报纸登出来之后,报社就接到了县委办公室的电话,询问照片中那张背景照片拍摄者是谁。
报社领导汇报上去之后,县委书记对当初那个不停按快门的人还有印象,觉得这个人工作认真,摄影水平非常不错。当时县政府里正好缺一个专职摄影的,我同学就进了县政府大院,成为一个合同制的编外人员。
后来,县委书记又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他写的一些作品,十分欣赏他的文气。刚好那年公务员考试,他顺利通过,正式调进了县委办公室。他写的发言稿、调研文章深得县委书记的肯定,不久,他被破格提拔。
他的成长过程似乎充满了偶然。但仔细去想,他能从一个营业员变身为一位出色的公务员,并不只是因为县委书记的赏识,而是他的永不懈怠的性格促成的。
成功没有偶然。
8、这篇《读者》里的文章有谁记得?
《F1赛车的启示》
一级方程式赛车维护站的工作人员更换一辆赛车的轮胎、清理进气口,并为车子加满油料,前后总共只用了七秒钟。医生们看到这里,惊讶得目瞪口呆,心想:“为什么我们不能做到这样?”
经过将近六个小时,伦敦大奥蒙德街儿童医院(Great Ormond Street Hospital for Children)心胸外科主任医生马克.德勒瓦尔所做的一项心脏手术已接近完成。患者是一名两周大的婴儿,心脏只有核桃般大小,进出左右心室的两条主动脉天生就接反了,如果不动手术将动脉转接过来,婴儿会在几个月内死亡。手术台周围的监视器一齐闪烁着,嘀嘀作响,显示一切正常。 “到目前为止还算好。”医生隔着口罩说道。麻醉师点了点头。
但比利时出生的德勒瓦尔还是感到担心。他担心是有原因的,过去不到四十八个小时内,经过他手术的病人接连发生死亡悲剧,比例之高出乎意料之外。
在完成最后缝合之后,这位身材瘦削、满头黑发的外科医生,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站到旁边。对这名婴儿来说,这次手术造成的创伤相当于一场车祸;现在他将被送往加护病房(ICU)。这名像粉红色的洋娃娃一样的婴儿全身缠着线路、管子和泵筒,被轻轻挪到手推车上;这时,连接着手术室内监视器的生命维持设备被拔了下来,接在手推车上的移动式装置上,靠充电式电池运作。进入加护病房后,生命维持设备将再转接到医院的主电源上。
德勒瓦尔向婴儿的双亲保证,一切进行得很顺利,然后他就回家了。
但不到二十四小时,德勒瓦尔就接到了他害怕听到的消息:病人死了。 这种手术的危险性并没有那么高。到底出了什么差错?
德勒瓦尔心力交瘁,开始失去信心了。他前去观看其他医生动手术,并与他们一起工作。他还求助于统计专家,而统计专家也认为这种手术不应该有这么高的危险性;可是,造成死亡的并非因为手术刀滑落或机器发生故障之类的失误。
他说服二十一位在英国各地执业的外科医生,让他们容许研究“人为因素”的专家观看他们进行动脉位置转换手术。观察结果令大家感到不安:问题大多不在于个人技术错误,而是因为团队合作不能协调一致,造成“连环出错”:一些小错误没受注意、没得到纠正,小错累积起来,有时就造成了大灾难。
经过深入研究,专家发现,最为关键的问题是,病人从手术室移交到加护病房的过程乱哄哄的,毫无章法。有时,加护病房没有接到病人即将到来的通知,还没有完全准备好。在那个既拥挤又嘈杂的狭小空间里,可能会有三到四个对话同时进行;将所有线路和管子解开再接上,可能会耗掉三十分钟。由于有太多事情要立刻处理,有些护士甚至将至关重要的移交信息随手写在自己的手术服上。
如果这便是问题所在,显然尚未有人提出解决之道。
某个星期天清早,大奥蒙德街儿童医院加护病房主任医生艾伦. 戈德曼和心脏外科医生马丁.艾略特教授被召集到医院进行一项紧急心脏移植手术。当时刚好有一颗才摘下的心脏可用,必须分秒必争。手术用了十二个小时,艾略特累得精疲力竭。把病人移交给加护病房之后,两位医生来到咖啡室里休息,并打开了电视。
两人都是运动迷,于是他们收看一场一级方程式赛车转播。当一辆赛车开进维护站时,两位医生看得目瞪口呆。他们心里浮现出同样的想法:维护站里有二十名工作人员,他们更换车子的轮胎、为车子加满油、清理车子的进气口,然后送赛车上路,前后总共只花了七秒钟。他们动作协调,训练有素,显然是反覆演练过。艾略特转过头来问戈德曼:“为什么我们不能做到这个样子?”
两位医生意识到,他们花了多年时间学习如何动手术,花了多年时间学习如何护理加护病房的病人,却没有人接受过如何移交病人的训练。几个小时的手术或许可以让动手术的医生掌握病人的复杂病情,但接受病人移交的护理团队却并不熟悉情况。他们觉得,他们必须从赛车维护站的作业流程中学点东西。
医院里一位实习医生的父亲刚巧是一级方程式赛车队的医务长。他把两位医生介绍给麦克拉伦(McLaren)车队;两位医生则把车队经理戴夫.莱恩请到医院里来,请他观看一段病人移交过程的录影带。莱恩对录影带进行了一番研究,然后问道:“怎么会有这么多喧闹声?这些人干吗挤挤撞撞地做一些没必要的事?为什么不能把事情分摊开来,列出一份有条理的指令清单?”听了莱恩的话之后,艾略特、戈德曼和德勒瓦尔都觉得,这样做应该管用。
他们请来了产业心理学家肯. 凯契波尔博士。凯契波尔专门研究人们在紧张状态下的行为表现,过去曾在航空业界工作过。凯契波尔发现医疗体系竟是如此不可靠,感到非常震惊。 “在大部分高风险产业中,出错率大约是百分之零点零零一。”他解释道:“而医疗界的出错率则是百分之十左右。打个比方说,一艘航空母舰上载有上千人,有那么多高科技设备,还有炸药和燃料,每隔几分钟就有飞机起降,但他们鲜有意外发生。如果他们的出错率与医疗体系的出错率一样高,那么十架飞机中就会有一架掉进海里。”
赞助法拉利车队的壳牌石油公司(Shell)后来也参与研究。二○○四年二月,戈德曼、凯契波尔和另一位加护病房医生尼克.皮高特一起前往义大利的马兰尼洛,和时任法拉利技术经理的奈杰尔.史戴普尼会面。他们再次播放了病人移交过程的录影带。
史戴普尼看到生命维持设备被拔下来,转接到移动式装置上,这时麻醉师正拿着一个橡皮袋为婴儿“呼吸”,一群人忙忙碌碌,三三两两地在说话;婴儿被移交之后,重新又接上了生命维持设备。录影带结束后,大家都看着史戴普尼。
史戴普尼问:“我不明白。谁是负责人?”几位医生面面相觑。经过一番思考,戈德曼说:“这要看个性,有可能是最年长的人,有可能是说话最大声的人,也可能是个子最高的那位。”
史戴普尼难以置信地摇了摇头。 接着他问了更多问题:他们是否作简报或听取简报?有没有可供核对的清单?他们是否曾在没有病人的情况下进行过演练? 对于他问的每一个问题,医生们都回答:没有。
史戴普尼解释道:“不是说找来最优秀的人,再把他们凑在一起就行。关键是一群人能否同心协力地形成一支团队。”几位医生深受启发。他们返回英国后便成立一个小组,按照一级方程式赛车维护站的模式,设计出一套规则,要求医护人员在病人移交过程中严格遵守。
新的规则规定,麻醉师是病人移交过程中的总负责人,还列出了一份清单,要求在整个移交过程中逐项核对:一、在移交病人之前,加护病房做好准备;二、负责接应的护士确认病人应被安置在何处,并通知加护病房的医生前往手术室协助病人移交;三、加护病房医生这时候可与病人家属沟通……清单上更列举了很多其他注意事项。新规则中还配有示意图,标明医护人员围绕病人站立的位置,以便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确切位置和明确任务。整个过程必须安静、有序。
规则从二○○五年夏天开始实施,凯契波尔监督了二十七次手术。他的报告令人振奋:技术方面的错误减少将近一半,移交讯息出错的情况也减少了一半。戈德曼说:“这可能挽救了许多生命。”
德勒瓦尔教授现已退休,但戈德曼和艾略特仍然继续这项工作。世界各地的医院对他们的工作成果反响热烈,使他们感到万分惊喜。戈德曼说:“我已经接到邀请,请我去澳洲、巴黎和美国,介绍我们的做法。”
现在,一级方程式赛车维护站的作业方式被运用到医疗界的其他领域。这个研究小组还打算研究医院是否能从美国太空总署和海军等其他高风险行业学到些什么。
这是个星期四,艾略特教授准备为一名婴儿动手术。 手术室里的气氛安静而有序。 尽管这只是个小手术,但手术室里却有五架摄影机拍摄手术全部过程,供日后分析;每位医护人员都带着一支连接在录音机上的麦克风。
在准备移交病人时,这个九人手术小组静静地核对着清单。艾略特露出了笑容。移交婴儿的工作顺利完成了,他前往候诊室,告诉婴儿的父母,手术很成功;他说话的语气显得比以前更有把握。婴儿的母亲高兴得跳了起来,热泪盈眶地抱着医生。 “没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欣慰的了。”说着,艾略特教授轻轻地关上了身后的门。
---------
系统化,优化,严格做到,监督,高效运作,获取保障,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