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新媒体 > 湖南首个省级新媒体集团

湖南首个省级新媒体集团

发布时间:2020-09-09 19:04:13

1、湖南主要的支柱产业是哪些?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烟草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7个行业的增加值占湖南省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在5% 以上,为湖南省工业的支柱行业。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逐步由传统重化工业向高端制造、初级产品工业向高附加值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演变。

70年来,湖南省钢铁、有色、石油化工、机械、建材、食品等传统工业行业由小到大,汽车、电子通信、轨道交通等新兴工业行业从无到有,逐步建立起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湖南省工业企业已涵盖39个工业大类行业、193个中类行业、584个小类行业。

(1)湖南首个省级新媒体集团扩展资料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湖南历届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征程上凝心聚力,在坚韧前行的改革进程中攻坚克难、薪火相传。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湖南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为湖南的主要支柱产业,经过70年的努力,全省产业结构由典型的农业经济逐步发展为以农业为基础,第二、三产业共同带动经济发展格局。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由1952年的67.3:12.3:20.4调整优化为2018年的8.5:39.7:51.8。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动能加快孕育发展,产业高端化持续推进,高加工度工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占比提升,成为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2、湖南广电集团的简介

湖南广播影视集团(Golden Eagle Broadcasting System,简称:GBS)是于2000年12月27日宣告成立的中国第一家省级广电传媒集团。
GBS是一家跨媒体、跨行业经营的大型传媒集团。
集团下辖十个电视频道(其中四个上星频道):湖南广播电视台卫星频道、湖南广播电视台金鹰卡通卫视、湖南广播电视台快乐购频道、湖南广播电视台金鹰纪实频道、湖南广播电视台经视频道、湖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湖南广播电视台娱乐频道、湖南广播电视台电视剧频道、湖南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湖南广播电视台电影频道;一个电影子集团:潇湘电影集团;五个广播频率:湖南人民广播电台交通频道、经济频道、文艺频道和新闻频道,金鹰955频道;三家公开发行的报刊:湖南卫视下辖的卫视报刊社(《湖南广播电视报》、《天下情》杂志)、湖南经视下辖的《法制周报》;一家综合性新闻网站:金鹰网;十几家全资或控股公司。控股的一家上市公司--电广传媒,被业界称为“中国传媒第一股”。
21世纪初,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永久性落户长沙。曾经单纯的电视奖项颁奖典礼在湖南广播影视集团的整体包装下演变成内蕴深厚、回味无穷的金鹰电视艺术节。2005年超级女声更是成为影响中国国民娱乐生活的轰动事件,以一种绝不亚于赤焰高温的热力,在中国大地的东西南北迅速蔓延、辐射。

3、麻烦帮我找一下湖南日报简介,谢谢!

(2001年的杂志)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和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湖南日报报业集团10月31日正式成立。该集团主办的大型综合性新闻网站"湖南在线"(网址:www.hnol.net)同时开通。湖南日报已经走过了五十二年的办报历程。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湖南日报社不断发展壮大,办报质量和经济实力不断提升。报业集团现有<湖南日报 现代消费报 家庭导报 文萃报 三湘都市报 大众卫生报 科技导报> 等七家报纸和一家网站,以广告、发行、印刷为支柱的报业经济发展迅速。到目前为止,集团总资产已达五点六亿元人民币,年销售收入达一点六亿元人民币。

2004年
李凌沙: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社长、总编辑
邓献忠: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编委、地方中心主任
邹放平:湖南日报报业集团集团办副主任
傅卓然:湖南日报地方中心执行主任
张湘河:湖南日报湘西自治州记者站站长
刘丛猛:湖南日报株洲记者站站长
向国生:湖南日报张家界记者站站长
周勇军:湖南日报常德记者站站长
王 晴:湖南日报地方中心记者
周怀立:湖南日报地方中心记者
张京明:湖南日报编辑出版中心主任记者

2006<覃晓光:从政府高官到报业老总>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
历史上业界只知道湖南的电视有名,却鲜知湖南的报纸媒体。从政府高官到报业老总,2006年覃晓光完成了身份的重要转变,他所接手的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也很快随之声名鹊起。如果说子报三湘报市报的改头换面只是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伸向市场的敲门砖的话,历年来从未改变的湖南日报的改版对湖南媒体市场而言,则是一次地震,对历来政治观念很浓的湖湘报人无异于一剂促动改革的强心针。跳出湖南办媒体,跳出报纸办报纸,2006年,覃晓光开动了湖南报业这架巨大的媒体机器。

在湖南的传媒市场上,最广为人知的是电视媒体,像定位“快乐中国”的湖南卫视,为卫视提供源源不断的快乐资源的湖南经视。或许应了一种说法:“此一长,彼一短。”湖南“电视湘军”的雄起,也在某种程度导致了当地报业的不景气。
大环境中,全球报业也迎来了大挑战。新媒体的冲击,报纸的广告收入持续走低,很多报业的老总都开始担心,这个“报业寒冬”会持续多久。
然而身处如此双重困境中的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却认为,这是第二次报业改革的开始。整个集团从2006年年初开始改革,从体制入手,以改版扩版为先,希望能产生“蝴蝶振翅”般的效应。
2006年1月1日,《湖南日报》率先改版扩版:对开瘦身黄金报型,红底白字的居中报头、图文并茂。形式上的改版还伴随着内容和体制的改革。新闻报道也开始慢慢不同于以往的党报做法,采编中开始有意识地将领导视角转换为群众视角、社会视角,将工作新闻转变为公共新闻。
改版至今9个月,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社长覃晓光认为还是有了一些变化。“从现在看来,改版以后,内容、形式有变化,发行数量有上升,零售市场也有上升。来势好的一个标志:我们的广告效益在1-7月有20%的增长,和去年相比。”但覃晓光也认为这个变化还不够明显,他希望在年底的时候能有个更显著的“战果”。毕竟,只有在整个集团的改革中起带动作用的主报先“开门红”,才更能鼓舞后来者的改革信心。
《三湘》则是早在5月改版之前,集团就确定了其体制改革的指导原则。一是积极探索,条件成熟时实行独立法人制度,建立健全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在坚持党管媒体、党管干部的前提下,委托其经营好国有资产、并签订目标考核责任状;二是实行采编与经营两分开,经营逐步推行公司化运作,将报纸发展成为实力雄厚、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主流品牌报纸;三是深化内部改革,创新内部机制,逐步取消沿袭多年的行政级别,实行全员岗位管理,在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等各方面进行探索,建立一套富有效率的新闻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为全省新闻出版业的后续全面体制改革提供“先锋”借鉴作用。
这蝴蝶的第一振翅,获得了满堂的惊艳,算是讨了个好“头彩”。
在新媒体方面,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开始加大投入的力度。覃晓光说:“湖南在线就是我们湖南的新闻网站,在全国聚合类网站排名中位列前五位,是很有影响的一个省级的新闻网站。”可他们又不仅仅满足于这样一个地域性的网络媒体。于是,投资1000万建立了“华声在线”新闻聚合类网站。“华声在线”是由湖南在线网络传播有限公司和北京一家机构联合创办,目前由湖南在线网络传播有限公司控股,总部在北京。为壮大网站实力,集团将所属杂志《卫生政策》交给网站,改名为《华声》杂志。网站承办的“华声手机报”也已经开通。
湖南在线网络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薛伯清认为,网络年是以月计算,技术为王、内容为王,只有跑在最前面,才能抢占制高点。他说,“现在稀缺的不是资金,而是创造力。我们要通过改革,用全新的体制、机制去激活人的创造力,释放人的创造力”,“在急剧扩大流量的基础上,网站吸纳广告的能力将会成倍增加,等时机成熟的时候,我们就要把湖南在线的故事说到更远的地方去。”
覃晓光说集团在新媒体方面投入的重点是“网络媒体”,“网络是以新闻为主,然后逐步扩展到娱乐、视频这些领域”。他希望通过“华声在线”把网络媒体越做越大,把地域区域色彩淡化,逐步面向一个更大的市场。
除了这些以外,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积极进行了事业建设、产业发展方面的工作。占地750多亩的报业文化城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已经启动。据覃晓光介绍,“眼下正在着手的就是我们的印务中心、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的一些先期建设,这些建设都是我们湖南“十一五”重点工程建设,政府将其列为重点工程项目,并且给予了财力支持。财力的支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的远贷款,另一个就是财政的支持。我们最近就要把这个事情迅速搞起来,建一个现代化的报业印务基地。从报业的印务延伸到它的物流配送等等方面。”
就像所有领域的改革一样,大改小改都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也必然会有不少阻碍,也就是所谓改革的“阵痛”。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的改革一个最明显的政策就是“人事改革”。竞聘,人才上下的渠道是疏通了,可有人上,必然会有人下。《三湘》总编辑杨山青说,他们稳妥地处理了这种改革阵痛,“首先集团消化了一部分人员,他们自选岗位,自谋岗位。另外我们自己也消化了一部分。”覃晓光认为改革的难点在于集团内部的思想观念问题。“安于现状”已经让他们错失了很多机会,挣脱这种观念的束缚,加大改革的推行力度,才有可能在报业竞争中突围。
在财力上,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有着天然的优势。覃晓光曾谈到,“我们建立报业文化城,政府就给我们支持了1.5亿的25年远贷款。以上这些,恐怕别的媒体难以做到。”政府有力的支持让他们几乎没有后顾之忧。对于旗下的子报,“在过去传统的要给集团上缴的额度”上给予适当支持,“放权、授权经营”,“尽量的按照他们的设想、他们的意图去做,不束缚他们的手脚。”
一般改革最重要的硬件就是人与财,如今看来,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的改革算是从内部得到了一般党报集团都难得的支持。
起步时间不长的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改革,到现在还谈不上成或败。像《三湘》总编辑杨山青说的,“如果成功了,现在所说所做的都是成功的注解;如果失败了,那所说所做的就都是失败的原因”。他们现在最主要的就是浇水、除虫,期待春天花会开。

发行和广告——统起来做大
今传媒:我们了解到报业集团将在自主发行方面有一些新计划?
覃:发行方面,下一步是把整个报业集团的发行统起来。之前,我们的发行都是分散的,比如《三湘》有自己的发行队伍,《湖南日报》、《文萃报》也是。既然这几个发行量很大的报纸是一个体系,我们很想把发行整合,把队伍加强。我们就想把发行做成一种有其他资本参加的、多元化股份制的企业管理运作模式。之前我们也进行了一些发行工作的体制机制上的改进,效果很明显。所以,现在想做进一步的调整,把整个集团的发行统起来。这对《三湘》的经营是有好处的,因为现在的发行队伍就发行《三湘》一张报纸,整合以后,他们同时发行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的其他几张报纸和杂志,还有一些在我们这里代印的报刊,这样,他的运营成本就会更低。
今传媒:广告经营方面呢?
覃:广告经营方面,我们也是想要这样。我们目前的广告经营还是比较传统的做法,每个媒体都操作各自的广告经营,各走各的,各搞各的。这种模式在目前我们的广告盘子不大,总量不大的情况下,还可以操作。但要想把它做大的话,就必须整合,把广告经营公司化,实行代理制。
竞争——在优势下学习对手
今传媒:湖南报业市场上现在主要有三个:湖南日报报业集团、长沙晚报报业集团和湖南新闻出版集团。您觉得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在湖南的报业市场上能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改革完成后,您希望她能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覃:在湖南的报业市场上,我们应该处在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我们有一个省委的机关报,有强大的支撑。我讲的支撑重点是几个方面:一是政治优势,这是其他的媒体不好比的。政治优势能够确保报纸的整个运作不会有什么大的风险。二是有一个人才的优势,《湖南日报》创办57年,储备了很多人才。三是我们办报的传统优势——先进文化,我们的经验积累得很丰富。还有一个就是强大的经济优势。这个经济优势就是省委省政府在政策方面、经济方面和其他一些方面给予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的支持。比如说这次建立报业文化城,我们获得了政府的25年的远贷款1.5亿。以上这些,恐怕别的媒体难以做到。有这些优势和支撑,我认为,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在湖南这个市场上是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这种优势不能用广告量的多少来衡量,有些事情应该综合考虑。特别是我们现在发行量、覆盖面方面,我认为,在湖南还是影响力最大的。
我们不要跟他们比,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别人爱怎么说怎么说。最有说服力的就是自己要有实力,把自己的实力做到了,什么都好说。自己没有实力,再怎么说都是白说。
湖南的这几个报业集团,我认为都是值得尊敬的竞争对手,我们要向人家学习。
今传媒:另外,湖南的传媒市场还有和其它的地区不同的地方,就是湖南的广播电视非常强势。这就必然会分割更多的湖南地区的广告市场份额。那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是如何应对湖南广电的挑战的?
覃:确实是这样。湖南的广电做得很好,有很强大的支撑在里面,很多广告量都流向了广电。但说到广电对报业的挑战,应该反过来思考,就是:要如何把报纸办好,如何贴近群众,贴近读者。我认为还是我们的报纸办得不好,影响力不大,在读者当中的阅读习惯也没有形成。报纸办得不好看,所以不能怪广告客户不找我们。要让报纸有影响力,给读者带来新鲜的东西,让读者养成阅读的习惯,才能吸引广告客户。一味地怪广电的分割是没有意义的。
未来——做出个样子来
今传媒:您对湖南日报报业改革有一个什么样的规划?
覃:要说规划那肯定是很宏伟,但现在我们最首要的就是一步步来,把已经开始的改革进行下去。我的想法是一定要在3-5年内将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做成一个强势的传媒集团,而不光是报业集团。我现在只能讲这么一个原则性的话,这个事情不是讲了就可以做到的。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现在就是把一件件事情做成功,做出个样子来。
覃晓光在采访中始终谦逊、谨慎,从不将话说得太远太大,他始终强调的是“实实在在做事”,实实在在的做出一些成绩,所以在最初联系采访时他是有一些排斥的。就像他说的,“最有说服力的就是自己的实力”。可真正说到各个报纸的改革时,他又显得信心十足,坦言一定要抓住第二次报业改革的机遇,提高自身的影响力。
有人说,会选择在公共场所穿布鞋的都市人,注重内心感受、比较随意,愿意踏踏实实的干事。不知道在会议室似的办公室穿着布鞋的覃晓光社长是不是这样的人?他的2006改革是否能如他所愿的“做出个样子来”?希望在2006年结束的时候我们能看到一个更为清晰的结果。

覃晓光个人简历
覃晓光,湖南大学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现任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湖南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
1980年3月调湖南电视台工做,历任记者、科长,新闻部副主任、主任;1985至1988年,在湖南教育学院政教专业学习;1991年1月至1993年2月挂职锻炼,任中共双峰县委常委、副县长;1993年8月起任湖南电视台副台长;1996年1月起任湖南省广播电视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曾先后兼任湖南省广播电视厅副总编辑、湖南电视台副台长、湖南广播电视发展中心总经理、湖南广播电视中心常务副指挥长、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常务副总经理等职。(1995年至1998年,在职攻读湖南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1999年12月获硕士学位。)2001年2月至2002年2月在中央党校17期中青班学习;2001年12月任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2003年7月当选为湖南省新闻工做者协会主席;2005年10月至今,任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湖南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

湖南日报》是中共湖南省委机关报,是湖南省最具权威性、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大报。

4、湖南广电在哪里?

在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马栏山。

湖南广播电视台(Hunan Broadcasting System)是一家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南省的传媒事业单位,由前湖南广播影视集团(Golden Eagle Broadcasting System)改制而成。湖南广播电视台成立于2010年6月28日,在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注销后继承其全部债权债务。

(4)湖南首个省级新媒体集团扩展资料:

湖南广电下辖十个电视频道(其中四个上星频道):湖南广播电视台卫星频道、湖南广播电视台金鹰卡通卫视、湖南广播电视台快乐购频道、湖南广播电视台金鹰纪实频道、湖南广播电视台经视频道、湖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湖南广播电视台娱乐频道、湖南广播电视台电视剧频道、湖南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湖南广播电视台电影频道。

在涉外招商合作中,GBS的合作领域为:卡通产业、电视购物、数字电视总平台、新媒体、大片生产、湖南国际会展中心场馆招商等。GBS希望与中外客商共襄合作,同谋发展,实现双赢。

5、湖南首富是谁???有多少亿呢?

三一重工上市催生20亿湖南首富 “中国证监会前前后后8次反馈意见,反反复复问的都是业绩的真实性,结果中介机构反复作承诺,税务局也出来证明,”三一重工董秘赵想章笑着对记者说,“如果不是有中联重科(000157.sz)的比较,证监会都不相信我们有这么好的业绩。” 7月3日,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湖南富豪榜”亦将由此改写。此前,在并不算景气的市道下,三一重工每股15.56元的发行价居然受到追捧,倚仗的正是其2002年每股1.16元的超高收益。 湖南第一民企 6月17日下午,网上路演一结束,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等公司高管层就乘坐专机返回长沙。 “除非这种规定他必须出面的情况,否则他不会露面,”对于董事长梁稳根的低调,赵想章如是评价,“他是非常不愿意参加富豪排行的,非常生气。” 惹得梁稳根非常不高兴的是今年4月国内某财经杂志炮制的“中国400富人榜”。从事制造业的梁稳根在该排名中以3亿元的身家排名311位,而同在长沙的远大空调的老板张跃拥有财富估值17亿元,全国排名34,在上榜的8个湖南大佬中力拔头筹。不过,7月3日三一重工上市之后,47岁的梁稳根将取代41岁的张跃,成为湖南首富。 三一重工的招股说明书披露:本次股票发行后,三一(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仍将持有三一重工72.42%的股权,而三一控股59%的权益由梁稳根持有,发行后梁稳根实际上持有三一重工42.73%的股权,为其实际控制人。 公司招股说明书同时还对股票上市价格做了一个研判,得出三一重工此次估值的加权平均价格为25.10元每股。 “考虑到今后有可能上市流通的话,总股本是2.4亿股,控股42.73%就是1.026亿股,而每股估值25.10元,那梁稳根的身家就是25.74亿元。”海通证券分析师邓为民算了一笔帐。 梁稳根成为湖南首富,他的三一集团也已超过远大空调,成为湖南第一民企。 三一重工招股说明书显示:2002年度,公司实现销售收入98456.24万元、净利润20985.54万元。而三一集团除了核心企业三一重工之外,还有三一通讯、三一客车、三一新材料等几家公司。 “远大空调近年来的销售收入已经下降到10个亿以下,而三一集团内仅三一重工一家去年的销售收入其实就已经超过了10个亿。”长沙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也许是确认收入的方式不同,从招股说明书来看,三一重工的收入和利润比原来公布的要低。” 这位人士所指的是2003年1月20日《湖南日报》报出的一条消息:“三一重工2002年完成销售额13亿元,盈利2.4亿元。2002年该公司纳税首次突破1亿元,达1.13亿元,纳税额居全国私营企业前列。其中,仅缴纳个人所得税就达500多万元,梁稳根缴纳个人所得税21万元,居全省私营企业家之首。” 虽然即将成为湖南首富,出身农家、已经身为湖南省工商联副会长的梁稳根,目前还住在长沙郊外公司大院的“高级”筒子楼里,每天晚上10点准时睡觉,早上6点准时起床,一如当初艰苦创业时的模样。 “外面把我们说成是湖南第一民企,我们确实不这么看,假设把三一摆到发达地区像广东,那又算得了什么?”赵想章说。 快跑者的负累 三一重工招股说明书介绍,公司主营工程机械产品及配件的开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拖式混凝土输送泵、混凝土泵车、全液压振动压路机。 2000年,三一重工的市场份额分别为42%、42%和27%,均居同行业之首。2001年和2002年度,主营业务收入与上年同比分别增长40.18%和78.90%;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了52.20%和129.99%。 面对这样的增长速度,梁稳根仍然不知足:“公司发展不是过快,而是过慢”,在6月17日网上路演时,梁稳根暴露出了三一重工的野心。 记者三次到三一重工厂区采访,每次都看到公司办公楼前泊满了奔驰、丰田等高级轿车,车上挂着的外地牌照表明它们是不幸被拿来抵债的。 在三一重工的招股说明书中,对此这样提示:“公司为加强货款的回收,2000年至2002年发生了以房屋和车辆抵债换入固定资产2227.89万元。虽然公司不断加大回款力度,努力减少以应收账款换入固定资产的金额,但不排除将来发生类似以实物资产抵债而实物资产不能及时处理而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可能。” “三一重工应收账款占到总资产的16%,这是它的风险。”财富证券研究员李擎表示。 招股说明书显示,在“公司采用分期收款的收入确认方式,未到期部分公司不确认收入和应收账款”的原则下,截止到2002年12月30日,三一重工的应收账款仍高达1.92亿元。 “国有企业中联重科也是工程机械行业的绩优股,它以前的营销策略是相对保守一些的,但面对同城对手三一重工的竞争,中联重科也不得以较多的采取先发货后收款的方式。”一位对这两家企业做过深入了解的证券分析师告诉记者,“实际上长沙的这两家都是全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排头兵,都采取了宁愿增加应收账款也要增加产品销量,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联手垄断拖泵和泵车以及压路机市场。” “三一重工原本是准备募集资金6个亿,不过这次却募集了9个亿,其中有将近2.6个亿用做补充流动资金,明显可以看出公司渴望拿到更多低成本资金的意图,”一位熟知三一重工的业内人士评价说,“事实上,从它的财务数据来看,三一重工一直采用的是比较激进的经营发展思路,公司上市,才极大的缓解了它的财务压力。” 从三一重工招股说明书可以得知,公司的销售收入9.85亿,而货币资金只有4734万元,足以说明公司资金上的捉襟见肘。而就资产负债率来说,公司从2000年到2002年分别是72.05%,61.52%,58.84%。而在本次股票发行成功后,资产负债率将大幅下降。

6、湖南日报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怎么样?

湖南日报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是2015-08-03在湖南省长沙市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长沙高新开发区尖山路39号长沙中电软件园总部大楼A686房。

湖南日报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430100351673223L,企业法人熊佳斌,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湖南日报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湖南日报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7、湖南广电集团的荣誉

2006年,以湖南卫视为代表的湖南广电品牌得到整体升级。根据CCTV最新发布的全国50余家卫星频道竞争力排名,湖南卫视取得了与收视排名相应的位置:居全国第4。湖南卫视在栏目、电视剧、大型活动、主持人竞争力以及节目创新力等方面均位居全国前列:全国十大有影响力活动和栏目,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超级女声》《越策越开心》占据3席;全国十大品牌主持人,湖南卫视汪涵、何炅、李湘占据3强;该报告还显示,在网络搜索中,湖南卫视的品牌提及率是其他省级卫视平均提及率的27倍,这显然也与湖南卫视收视份额最高相一致。湖南卫视覆盖率继续领跑全国省级卫视,有效覆盖人口达到6.5亿,全国中心城市四星级以上酒店覆盖率超过80%,海外覆盖继北美、日本、东南亚、澳洲之后,又落地欧洲,湖南卫视已经成为中国电视最具成长性和投资价值的频道之一。
与名牌电视栏目交相辉映,湖南广播影视集团之湖南华夏影视传播有限公司从《六个梦》、《梅花三弄》、《两个永恒》、《苍天有泪》起,就开始不断创造琼瑶般浪漫的神话,特别是近几年《还珠格格》(第1、2、3部)更是形成了独特的格格文化现象。而湖南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节目分公司作为一家集策划、制作、发行、引进为一体的大型专业影视机构,拍摄制作了《乾隆王朝》、《非常公民》、《绝对权力》、《白领公寓》、《中华英豪》、《青春出动》等一大批优秀的影视剧。
2006年,GBS总收入接近30亿。
在涉外招商合作中,GBS的合作领域为:卡通产业、电视购物、数字电视总平台、新媒体、大片生产、湖南国际会展中心场馆招商等。GBS希望与中外客商共襄合作,同谋发展,实现双赢。
目前,一个以长沙世界之窗、长沙海底世界、湖南国际影视会展中心、湖南国际会展(中心)酒店、湖南金鹰城置业有限公司为产业链的金鹰影视文化城正在中国的南部崛起;而以湖南卫视为标志的精品频道品牌;以电广传媒为标志的资本运营品牌;以金鹰影视文化城为标志的产业经营品牌;以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为标志的节庆活动品牌已经成形。年轻的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正以稳健的步伐迈进现代国际传媒的世界大舞台。

8、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红网集团是一个地方性新闻门户提供商,媒体资源有红网网站、“时刻”新闻客户端、手机报、微博微信、电梯小屏和户外大屏等,业务范围包括政务宣传、广告推广、技术服务、活动策划、线下会展、演出演艺等方面,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实时新闻资讯信息。
法定代表人:舒斌
成立时间:2001-06-25
注册资本:8404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430000000040595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
公司地址:长沙市天心区韶山南路258号红网大楼

9、关于湖南日报的结构,历史和现状

(2001年的杂志)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和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湖南日报报业集团10月31日正式成立。该集团主办的大型综合性新闻网站"湖南在线"(网址:www.hnol.net)同时开通。湖南日报已经走过了五十二年的办报历程。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湖南日报社不断发展壮大,办报质量和经济实力不断提升。报业集团现有<湖南日报 现代消费报 家庭导报 文萃报 三湘都市报 大众卫生报 科技导报> 等七家报纸和一家网站,以广告、发行、印刷为支柱的报业经济发展迅速。到目前为止,集团总资产已达五点六亿元人民币,年销售收入达一点六亿元人民币。

2004年
李凌沙: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社长、总编辑
邓献忠: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编委、地方中心主任
邹放平:湖南日报报业集团集团办副主任
傅卓然:湖南日报地方中心执行主任
张湘河:湖南日报湘西自治州记者站站长
刘丛猛:湖南日报株洲记者站站长
向国生:湖南日报张家界记者站站长
周勇军:湖南日报常德记者站站长
王 晴:湖南日报地方中心记者
周怀立:湖南日报地方中心记者
张京明:湖南日报编辑出版中心主任记者

2006<覃晓光:从政府高官到报业老总>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
历史上业界只知道湖南的电视有名,却鲜知湖南的报纸媒体。从政府高官到报业老总,2006年覃晓光完成了身份的重要转变,他所接手的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也很快随之声名鹊起。如果说子报三湘报市报的改头换面只是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伸向市场的敲门砖的话,历年来从未改变的湖南日报的改版对湖南媒体市场而言,则是一次地震,对历来政治观念很浓的湖湘报人无异于一剂促动改革的强心针。跳出湖南办媒体,跳出报纸办报纸,2006年,覃晓光开动了湖南报业这架巨大的媒体机器。

在湖南的传媒市场上,最广为人知的是电视媒体,像定位“快乐中国”的湖南卫视,为卫视提供源源不断的快乐资源的湖南经视。或许应了一种说法:“此一长,彼一短。”湖南“电视湘军”的雄起,也在某种程度导致了当地报业的不景气。
大环境中,全球报业也迎来了大挑战。新媒体的冲击,报纸的广告收入持续走低,很多报业的老总都开始担心,这个“报业寒冬”会持续多久。
然而身处如此双重困境中的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却认为,这是第二次报业改革的开始。整个集团从2006年年初开始改革,从体制入手,以改版扩版为先,希望能产生“蝴蝶振翅”般的效应。
2006年1月1日,《湖南日报》率先改版扩版:对开瘦身黄金报型,红底白字的居中报头、图文并茂。形式上的改版还伴随着内容和体制的改革。新闻报道也开始慢慢不同于以往的党报做法,采编中开始有意识地将领导视角转换为群众视角、社会视角,将工作新闻转变为公共新闻。
改版至今9个月,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社长覃晓光认为还是有了一些变化。“从现在看来,改版以后,内容、形式有变化,发行数量有上升,零售市场也有上升。来势好的一个标志:我们的广告效益在1-7月有20%的增长,和去年相比。”但覃晓光也认为这个变化还不够明显,他希望在年底的时候能有个更显著的“战果”。毕竟,只有在整个集团的改革中起带动作用的主报先“开门红”,才更能鼓舞后来者的改革信心。
《三湘》则是早在5月改版之前,集团就确定了其体制改革的指导原则。一是积极探索,条件成熟时实行独立法人制度,建立健全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在坚持党管媒体、党管干部的前提下,委托其经营好国有资产、并签订目标考核责任状;二是实行采编与经营两分开,经营逐步推行公司化运作,将报纸发展成为实力雄厚、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主流品牌报纸;三是深化内部改革,创新内部机制,逐步取消沿袭多年的行政级别,实行全员岗位管理,在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等各方面进行探索,建立一套富有效率的新闻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为全省新闻出版业的后续全面体制改革提供“先锋”借鉴作用。
这蝴蝶的第一振翅,获得了满堂的惊艳,算是讨了个好“头彩”。
在新媒体方面,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开始加大投入的力度。覃晓光说:“湖南在线就是我们湖南的新闻网站,在全国聚合类网站排名中位列前五位,是很有影响的一个省级的新闻网站。”可他们又不仅仅满足于这样一个地域性的网络媒体。于是,投资1000万建立了“华声在线”新闻聚合类网站。“华声在线”是由湖南在线网络传播有限公司和北京一家机构联合创办,目前由湖南在线网络传播有限公司控股,总部在北京。为壮大网站实力,集团将所属杂志《卫生政策》交给网站,改名为《华声》杂志。网站承办的“华声手机报”也已经开通。
湖南在线网络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薛伯清认为,网络年是以月计算,技术为王、内容为王,只有跑在最前面,才能抢占制高点。他说,“现在稀缺的不是资金,而是创造力。我们要通过改革,用全新的体制、机制去激活人的创造力,释放人的创造力”,“在急剧扩大流量的基础上,网站吸纳广告的能力将会成倍增加,等时机成熟的时候,我们就要把湖南在线的故事说到更远的地方去。”
覃晓光说集团在新媒体方面投入的重点是“网络媒体”,“网络是以新闻为主,然后逐步扩展到娱乐、视频这些领域”。他希望通过“华声在线”把网络媒体越做越大,把地域区域色彩淡化,逐步面向一个更大的市场。
除了这些以外,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积极进行了事业建设、产业发展方面的工作。占地750多亩的报业文化城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已经启动。据覃晓光介绍,“眼下正在着手的就是我们的印务中心、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的一些先期建设,这些建设都是我们湖南“十一五”重点工程建设,政府将其列为重点工程项目,并且给予了财力支持。财力的支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的远贷款,另一个就是财政的支持。我们最近就要把这个事情迅速搞起来,建一个现代化的报业印务基地。从报业的印务延伸到它的物流配送等等方面。”
就像所有领域的改革一样,大改小改都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也必然会有不少阻碍,也就是所谓改革的“阵痛”。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的改革一个最明显的政策就是“人事改革”。竞聘,人才上下的渠道是疏通了,可有人上,必然会有人下。《三湘》总编辑杨山青说,他们稳妥地处理了这种改革阵痛,“首先集团消化了一部分人员,他们自选岗位,自谋岗位。另外我们自己也消化了一部分。”覃晓光认为改革的难点在于集团内部的思想观念问题。“安于现状”已经让他们错失了很多机会,挣脱这种观念的束缚,加大改革的推行力度,才有可能在报业竞争中突围。
在财力上,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有着天然的优势。覃晓光曾谈到,“我们建立报业文化城,政府就给我们支持了1.5亿的25年远贷款。以上这些,恐怕别的媒体难以做到。”政府有力的支持让他们几乎没有后顾之忧。对于旗下的子报,“在过去传统的要给集团上缴的额度”上给予适当支持,“放权、授权经营”,“尽量的按照他们的设想、他们的意图去做,不束缚他们的手脚。”
一般改革最重要的硬件就是人与财,如今看来,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的改革算是从内部得到了一般党报集团都难得的支持。
起步时间不长的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改革,到现在还谈不上成或败。像《三湘》总编辑杨山青说的,“如果成功了,现在所说所做的都是成功的注解;如果失败了,那所说所做的就都是失败的原因”。他们现在最主要的就是浇水、除虫,期待春天花会开。

发行和广告——统起来做大
今传媒:我们了解到报业集团将在自主发行方面有一些新计划?
覃:发行方面,下一步是把整个报业集团的发行统起来。之前,我们的发行都是分散的,比如《三湘》有自己的发行队伍,《湖南日报》、《文萃报》也是。既然这几个发行量很大的报纸是一个体系,我们很想把发行整合,把队伍加强。我们就想把发行做成一种有其他资本参加的、多元化股份制的企业管理运作模式。之前我们也进行了一些发行工作的体制机制上的改进,效果很明显。所以,现在想做进一步的调整,把整个集团的发行统起来。这对《三湘》的经营是有好处的,因为现在的发行队伍就发行《三湘》一张报纸,整合以后,他们同时发行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的其他几张报纸和杂志,还有一些在我们这里代印的报刊,这样,他的运营成本就会更低。
今传媒:广告经营方面呢?
覃:广告经营方面,我们也是想要这样。我们目前的广告经营还是比较传统的做法,每个媒体都操作各自的广告经营,各走各的,各搞各的。这种模式在目前我们的广告盘子不大,总量不大的情况下,还可以操作。但要想把它做大的话,就必须整合,把广告经营公司化,实行代理制。
竞争——在优势下学习对手
今传媒:湖南报业市场上现在主要有三个:湖南日报报业集团、长沙晚报报业集团和湖南新闻出版集团。您觉得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在湖南的报业市场上能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改革完成后,您希望她能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覃:在湖南的报业市场上,我们应该处在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我们有一个省委的机关报,有强大的支撑。我讲的支撑重点是几个方面:一是政治优势,这是其他的媒体不好比的。政治优势能够确保报纸的整个运作不会有什么大的风险。二是有一个人才的优势,《湖南日报》创办57年,储备了很多人才。三是我们办报的传统优势——先进文化,我们的经验积累得很丰富。还有一个就是强大的经济优势。这个经济优势就是省委省政府在政策方面、经济方面和其他一些方面给予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的支持。比如说这次建立报业文化城,我们获得了政府的25年的远贷款1.5亿。以上这些,恐怕别的媒体难以做到。有这些优势和支撑,我认为,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在湖南这个市场上是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这种优势不能用广告量的多少来衡量,有些事情应该综合考虑。特别是我们现在发行量、覆盖面方面,我认为,在湖南还是影响力最大的。
我们不要跟他们比,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别人爱怎么说怎么说。最有说服力的就是自己要有实力,把自己的实力做到了,什么都好说。自己没有实力,再怎么说都是白说。
湖南的这几个报业集团,我认为都是值得尊敬的竞争对手,我们要向人家学习。
今传媒:另外,湖南的传媒市场还有和其它的地区不同的地方,就是湖南的广播电视非常强势。这就必然会分割更多的湖南地区的广告市场份额。那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是如何应对湖南广电的挑战的?
覃:确实是这样。湖南的广电做得很好,有很强大的支撑在里面,很多广告量都流向了广电。但说到广电对报业的挑战,应该反过来思考,就是:要如何把报纸办好,如何贴近群众,贴近读者。我认为还是我们的报纸办得不好,影响力不大,在读者当中的阅读习惯也没有形成。报纸办得不好看,所以不能怪广告客户不找我们。要让报纸有影响力,给读者带来新鲜的东西,让读者养成阅读的习惯,才能吸引广告客户。一味地怪广电的分割是没有意义的。
未来——做出个样子来
今传媒:您对湖南日报报业改革有一个什么样的规划?
覃:要说规划那肯定是很宏伟,但现在我们最首要的就是一步步来,把已经开始的改革进行下去。我的想法是一定要在3-5年内将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做成一个强势的传媒集团,而不光是报业集团。我现在只能讲这么一个原则性的话,这个事情不是讲了就可以做到的。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现在就是把一件件事情做成功,做出个样子来。
覃晓光在采访中始终谦逊、谨慎,从不将话说得太远太大,他始终强调的是“实实在在做事”,实实在在的做出一些成绩,所以在最初联系采访时他是有一些排斥的。就像他说的,“最有说服力的就是自己的实力”。可真正说到各个报纸的改革时,他又显得信心十足,坦言一定要抓住第二次报业改革的机遇,提高自身的影响力。
有人说,会选择在公共场所穿布鞋的都市人,注重内心感受、比较随意,愿意踏踏实实的干事。不知道在会议室似的办公室穿着布鞋的覃晓光社长是不是这样的人?他的2006改革是否能如他所愿的“做出个样子来”?希望在2006年结束的时候我们能看到一个更为清晰的结果。

覃晓光个人简历
覃晓光,湖南大学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现任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湖南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
1980年3月调湖南电视台工做,历任记者、科长,新闻部副主任、主任;1985至1988年,在湖南教育学院政教专业学习;1991年1月至1993年2月挂职锻炼,任中共双峰县委常委、副县长;1993年8月起任湖南电视台副台长;1996年1月起任湖南省广播电视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曾先后兼任湖南省广播电视厅副总编辑、湖南电视台副台长、湖南广播电视发展中心总经理、湖南广播电视中心常务副指挥长、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常务副总经理等职。(1995年至1998年,在职攻读湖南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1999年12月获硕士学位。)2001年2月至2002年2月在中央党校17期中青班学习;2001年12月任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2003年7月当选为湖南省新闻工做者协会主席;2005年10月至今,任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湖南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

湖南日报》是中共湖南省委机关报,是湖南省最具权威性、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大报。

与湖南首个省级新媒体集团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