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新媒体 >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摄影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摄影

发布时间:2020-09-09 11:05:19

1、新闻摄影的主要特点?

1.新闻摄影是以摄影画面形象为主要表现的形式。其基本任务是报道各种新的事实,属于新闻工作的范畴。那种认为新闻摄影报道既是新闻报道、又是艺术创作的观点是不对的。

2.新闻摄影必须服从新闻工作的一般原则。在一般原则指导下,必须充分照顾其形象表现的特点,才能扬其长、避其短,充分地发挥其形象报道的威力。那种忽视新闻摄影形象特点的做法也要予以克服。3.新闻照片是由摄影画面形象和具备新闻诸要素的文字说明结合而成的,对两者的要求应力求一致。比如,要求报道的内容应是真人真事,要求表现这一内容的画面形象也应是真情实景。而决不能在文字说明上要求服从新闻的真实原则,而在形象表现上却允许似是而非。

4.新闻照片的画面形象,应是新闻现场情景有选择的摄影纪实。这种画面形象必须是摄影记者在现场观察的基础上,经过最有代表性的情节和瞬间的选择、摄取得来的,而不是什么“创作”的产物。新闻照片的画面形象必须服从新闻的真实原则。

5.衡量新闻照片的画面形象,应坚持新闻的标准,主要是情景真实、观点鲜明、富有现场气氛;而不能把艺术照片的衡量标准强加到新闻照片头上,求全责备。人们常常以“艺术性”来衡量新闻照片的形象表现力,从习惯上说来,也未尝不可。但是,当使用这种说法时,要注意把两种不同性质的照片区别开来。

2、新闻摄影是什么?

新闻摄影,尤其是战地记者们注重捕捉瞬间的意识,虽然具有工作性质所决定的因素,但就其具体的技术手法的逻辑显然受古典主义的影响。例如:布勒松的“决定性的瞬间”,即对均匀的时间分割进行价值判断,将一些瞬间视为应该被照亮的高潮时刻而将另一些视为庸常时刻让它沦入黑暗中。只有“马拉之死”这样的时间才是值得珍视并被艺术所铭记的,努力想要证明自己是艺术的,摄影牢牢记住了这样的古典教诲并为我们生产了“丘吉尔生气”之类的经典形象。

3、新闻摄影是怎样诞生的?

新闻摄影最早萌发于1842年的德国。

19世纪末,新闻照片开始在英、法、美、德等国的报刊上发表,但其作用仅限于点缀版面或做文字的插图。

一、第一张新闻照片

1842年5月5日,德国汉堡发生了一场大火,大火连续烧了四天。5月8日,比欧乌和史特尔茨纳二人赶到火场,拍下了有关废墟的许多照片,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新闻摄影活动。他们拍摄的照片,后来大多散失,仅存一幅,即第一幅新闻照片《汉堡大火》。

由于照相制版术尚未发明,《汉堡大火》没能在报纸上刊登出来。当时,《伦敦新闻画报》报道“汉堡大火”所用的插图,是一个画家根据英国博物馆一张汉堡旧画画的。

此后,有不少重大新闻事件,被摄影师们拍摄下来,如英国摄影师芬顿拍摄的英、法、土、与俄的战争照片、布雷迪拍摄的记录美国南北战争的照片等。但是,这些新闻照片,都因为照相制版术尚未问世,没能在当时的报刊上刊登。

二、把照片印在报上

为了使照片能够印在纸上,人们从18世纪40年代就开始了探索。但直到19世纪80年代,用油墨在印刷品上印制照片的技术问题,才开始得到解决。1880年3月4日,美国纽约的《每日图画》报,刊登了一幅题为《棚户区风光》的照片。这幅照片的拍摄者是H?J?牛顿,采用斯蒂文?霍根的照相铜版术印刷,是世界上第一幅刊登在报刊上的新闻照片。

1904年1月7日,世界上第一家用照片报道新闻的报纸——英国《每日镜报》创刊。这家报纸率先以照片为主报道新闻,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世界各地的报纸竞相仿效。

从此,新闻摄影时代到来了。

三、纳达尔的首次专题摄影采访

在19世纪的摄影家中,纳达尔(Nadar)是一位具有强烈独创意识的实验者和创新者。他终年90岁,直到去世前,依然认为自己是“一个铤而走险的人,总是逆着潮流寻找方向”。

1858年,纳达尔开始了最早的空中摄影。在摇摆不定的气球上,他使用黑布制成的暗袋,往火棉胶湿版上涂布感光剂。4年后,他终于获得成功,发表了从空中拍摄的巴黎全景照片。有意思的是,这一划时代的创举,竟成为一位画家嘲笑摄影的机会。这位认为摄影永远无法提高到艺术境界的画家,名叫杜米埃,他画了一幅漫画讽刺纳达尔,并在画中写道:纳达尔先生,请把摄影推向艺术的高峰。

纳达尔还是第一个使用人造光进行拍照的摄影师。1861年,巴黎的下水道工人,发现了十几个世纪之前基督教徒的地下“纳骨堂”,堂内摆满了无数的人头盖骨和其他骨骼。纳达尔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进入下水道中,使用煤气灯,拍摄了这些“黑暗世界”的景象。

纳达尔对新闻摄影最大的贡献,是他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专题摄影采访。

1886年8月31日,66岁的纳达尔,和他哥哥保罗?纳达尔一起,访问了原法国科学院院长、化学家谢夫罗尔(Chevreul)。这一天,正是谢夫罗尔100岁的生日。在访问过程中,纳达尔和谢夫罗尔谈论养生之道,他的哥哥则将这位百岁老翁的表情拍摄下来。这次专访,共拍摄了21幅照片。

5天后,这组题为《纳达尔采访百岁化学家谢夫罗尔》的人物专访照片,连同谢夫罗尔的谈话记录一道,刊登在《画报》杂志上,成为当时轰动一时的新闻。此后,这种专题摄影采访样式,被众多摄影记者所仿效。

4、新闻摄影应抓住新闻的新闻的五大要素

答:新闻五要素即新闻的5个W,指一则新闻报道必须具备的五个基本因素,分别为何时(when)、何地(where )、何事(what)、何因(why )、何人(who )。这是新闻中不可缺少的五个方面,是对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5、新闻摄影的发展史

数码相机与新闻摄影

1848年5月5日,德国汉堡发生了一次大火,大火连烧了四天,比鸥乌和史特尔茨纳二人奔赴火场,拍下了有关废墟的许多照片,后来大多失散,仅存一幅。这次拍摄和这张照片是今天人们公认的世界上第一次新闻摄影活动和第一张新闻照片。
摄影术的诞生是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应运而生的,150多年来,它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速向高速、由手工向自动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但万变不离其宗,总也脱不开照相机和胶卷的传统模式,代代相传,直至今日。
100多年来,人们也一直在为寻求一种新的感光材料和更为方便实用的摄影方法而苦苦追求,以取代复杂、陈旧、落后的传统摄影方式。
二十世纪末叶以来,伴随着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迅速普及,数字时代已经来临,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新的冲击,应运而生的数码相机,开拓了数字影像丰富的世界。数码相机的诞生,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摄影工艺和摄影体系,它不仅影响并改变着摄影业的经营观念 、经营方法、管理及服务质量,而且导致每一位摄影工作者创作观念、创作方法的更新。可以说,数码摄影是世纪之交摄影技术领域中的一次非常引人注目的革命。数码摄影为新闻摄影、图片等各类摄影开创了发展的新机遇,在新旧技术的转型期,我们能否做出快速反应,及早切入,充分享受高科技给人类提供的创作愉悦,也是我们摄影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数码摄影的诞生,向传统摄影发起了严峻的挑战,迫使我们不得不从零开始,来认识数码相机。而数码相机就是由无数个0和1在计算机里或电子器件里排在一起。通俗一点的讲,数码相机就是用电子元器件(一般是CCD或CMOS)替代胶卷作为感光材料并将其所摄物体记录下来的图像以数码的形式保存在可多次重复使用的存储卡中的照相机。数码相机的光学部分、机械部分及成像原理与传统的光学相机几乎没有任何区别。数码机相是基于当今社会个人电脑以及微电子技术大规模普及而产生的,它的产生、运用、处理及日后的发展与电脑、微电子技术、电子元器件及大规模集成电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数码相机解决了方便、迅速、高效、成功率的原始拍照问题,后边的事情就交给电脑(也称“电子暗房”)去完成。
没有电脑或不会使用电脑,你就无法实现数码照片,现在处理后的软件,可以讲无所不能,“电子暗房”具有“只有想不到,没有办不到”的优越性,调整对比度、换颜色、加镜框、加背景、再修改、再加工、拼接、制作全景照片、移花接木、改头换面、艺术处理等等,达到了无所不能的境界。对于长期从事传统摄影的职业记者来讲,必须接受数码相机的挑战,如果抱着传统的东西不放,排斥先进的技术,终究会被历史淘汰。不是你不行,而是这个世界变得太快。
数码相机的产生,恰恰适应了新闻摄影的需求,它把人们150多年的追求变成了现实,为新闻摄影的新、真、快、活、情、意创造了无限的优越性。前不久作者有幸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数码相机高级班的学习,有幸目睹了国内外各种新颖数码照相机,并了解到国内外各新闻媒体在数码相机使用方面的情况,深深地感到数码相机已被各新闻媒体抢先使用,而且谁家用得早,谁就占先,谁就收益大。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不断增强,时间越来越显重要,数码摄影满足了人们对新闻快餐的需求,也有人把数码摄影称为信息麦当劳,报界人成为使用数码摄影的先驱。我国各大新闻媒体现已普遍使用数码相机(但一些中小报纸,由于种种原因还未给记者装备这一先进的设备),充分利用数码这一快捷方便的手段来为读者服务,使自己在报业竞争激烈的今天立于不败之地。新华社著名女记者黄文以自己亲身经历给我们讲述了在科索沃战争中自己如何利用数码相机克服种种困难完成这一重大新闻报道。黄文讲,在战争期间,尤其在南斯拉夫受到北约经济制裁时,没有电、没有水、没有卖胶卷的,利用传统的摄影方法拍照,你拍的胶卷,你冲洗,你所带胶卷的感光度根本就无法保障战时新闻摄影的需要,而她利用数码相机,就顺利地解决了以上问题,尤其是数码相机可随意调的感光度,使她圆满完成了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的照片,她在既不用闪光灯,又为新华社记者邵云环现场拍摄了第一张遇难照片。她说战争期间,用闪光灯容易暴露自己,那是要命的事,而传统相机你根本就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甚至是要搭上自己的性命,因此,数码相机在特殊环境有其特殊用途。由于新华社记者使用数码相机尝到了无限甜头,因此,新华社领导在公开场合讲就是再穷也要给摄影记者配上数码相机。我们西安晚报在实现电脑办公自动化以后,社领导意识超前,果断拍板,一次性购买了六部高档数码相机,据尼康专卖商家反馈我们的信息,西安晚报是继新华社之后一次性购买高档数码相机最多的单位。我社摄影记者使用上数码相机后,充分享受到了高科技给摄影工作带来的方便,劳动强度大大减轻,赢得了采访时间,以往都是早上出去采访,下午回来钻暗房,仅钻暗房一事就得花好几个小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摄影记者身心疲备,工作积极性不高,尤其赶到在外地拍摄采访,新闻照片的传递是我们最头疼的事情。记得我于1996年在北京参加远南及太平洋地区残疾人运动会的报道,晚上参加开幕式,第二天想抢时间把稿子见报,怎么办?只能费尽周折,设法找人利用飞机当晚将胶卷送回西安,再通过摄影部同志到机场接胶卷,回来后再制作,保证第二天的见报,时间是争取到了,但照片的好坏我无法知道,只能由未到现场的其它同志帮忙定稿,不能充分表达现场摄影记者的意图。再如拍摄柯受良飞跃黄河,西安到壶口大约有三四百公里,摄影记者提前一天赶到,第二天上午10点多拍完,马不停蹄立即往回赶,回到家已到晚上6-7点,为了赶时间,把车开得飞快,危险不说,照片拍的好坏只能凭感觉,心中把握不大,不像数码相机,可随拍随看液晶显示。而使用数码以后,只带上笔记本电脑,有一部电话,这些问题都可以非常快地解决。图片的传递是数码相机的最大优势,现在我们报社摄影记者,对数码相机爱不释手,随时拍随时自己处理,又快又好,以前摄影记者不好派出去,主要是图片的传递问题解决不了,现在我们摄影记者腿长得多了,全国各地那都敢去。由于数码相机的无比优越,以至于我们原先使用的传统相机都刀枪入库,谁也不想为拍一张照片而放着优越不用,去走那个传统的老路,耗费太多的时间。
使用数码相机,拍摄仅完成了摄影工作的一半,其余一半要靠电子暗房去完成,因此,掌握电子暗房技术是每一位使用数码相机人的必修之课,使用计算机对数码照片进行软件加工是数码相机对传统相机最大的进步之一,以PHOTOSHOP为代表的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软件,极大地扩展了图像的计算处理,加工再创造的能力,传统暗房的所有技术、手法和效果,在PHOTOSHOP中只不过是小菜一碟,如果您想得心应手地对您所拍摄下来的数码照片进行调整,补救、加工、合成,创造各种五花八门的特殊效果,以新的视角、新的思想重新创造一个新的数码照片作品,那么您就必须花时间和精力去努力学习。坦率地讲,对于一些相当熟悉计算机的人来讲,学习PHOTOSHOP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强大的功能必然会使软件变得比较复杂,当您看到其它的同行从计算机创造出的优秀数码照片时,您一定会感到一种无名的冲动和强烈的掌握这种手法的欲望,因为电子暗房是数码相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
数码相机的强大优越,已成为摄影发展的一种趋势,当然在我国目前尚不普及,一些新闻媒体也未看到它发展的优势,甚至把数码摄影称为妖魔鬼怪。其实数码摄影也称无成本摄影,无论从哪种角度讲它都是经济方便的。由于数码摄影电子暗房以PHOTOSHOP为代表的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的运用,可以随意对数码影响像进行各种加工、合成等,因此,对于新闻摄影来讲就有人提出它的真实性问题。我想真实性问题,不应怪罪到数码摄影中去,它强调了新闻摄影记者的修养问题,新闻摄影记者的职责决定了他是公众舆论的代表,他要向社会负责,要遵循新闻规律,社会公德原则,法律法规,用真诚客观的态度报道新闻,如果我们的新闻摄影记者坚持了新闻摄影记者的道德规范,那么新闻摄影的真实性也不会因数码摄影的产生而遭到怀疑。
现代社会进入了数字代时代,随着图片处理的电脑化,传递方式的通讯卫星化,幅大量多的彩色化趋势的发展,必将为新闻摄影带来新的繁荣和发展,尤其在中国,数码相机在新闻摄影中的应用仍处在一个上升和发展的时期,新闻摄影将会充分利用电脑的强大优势,以崭新的面目和姿态在信息传播领域发挥新的独特重要作用。 (作者系西安日报、西安晚报摄影部主任刘照)

6、什么是新闻摄影

新闻真实性的多层次性,即分为事实真实和本质真实或者宏观真实是新闻理论界的普遍观点。具体到新闻摄影这种新闻形式,一是要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拍摄对象,强调新闻事件本身的客观真实;二是从事物的整体和相互的联系上看也应该是真实的,即:既要做到事实真实,又能全面揭示现实生活的真相,强调新闻摄影全面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环境。

7、新闻摄影的特点

时效性、真实性、新闻性、现场感
其中真实性是基础,时效性是最大要求。

与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摄影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