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闻价值与新闻的价值一样吗
新闻价值应该是指新闻中所蕴含的社会价值,其核心是在新闻中所包含的社会性。新闻价值观念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美国的大众化报纸时期。在中国,最早研究新闻价值的是徐宝璜,他在1918年发表的《新闻学大意》中专列“新闻的价值”一章。
被美国新闻界公认的新闻价值六要素是:真实性、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六要素的着眼点是读者兴趣。西方新闻学者往往把“读者兴趣”解释为反常、冲突、斗争、死亡、犯罪、仇恨、同情、两性关系、女人、动物等。
新闻价值是对新闻受众的作用。例如:”新闻价值是某些事实所具有的在满足受众新闻需要方面所具有的现在和潜在的作用”。
这些定义很好地解决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给新闻单位的经营指明了方向,有利于避免新闻单位在传播过程中不重视受众的弊端,这也与“受众中心论”相一致,但是单一地强调受众的需要会使新闻的舆论引导作用失去方向。
2、五大新闻价值要素是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是否一般新闻都或多或少具备这几大新闻价值
一条新闻有可能全部具备,但也可能只具备在其中的几个或一个。
3、新闻价值的五要素?
一 时新性
A客观事实发生的新近性;B事实内容的新鲜性
二 重要性
A事实在客观上对受众的影响程度,受影响的受众的数量多少
B事实对社会影响时间的长短,事实影响空间的大小
三 显著性
A人的显著性:领袖、权威、精英、恶棍
B事情本身的显著性: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C时空:时空的不均衡性,时空已经被人意义化
四 接近性
距离,周围的事物比遥远的事情对人的影响更大,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总是从近处着手。物理距离,心理距离。
五 趣味性
A与人们利益的相关性
B非常态的事实
C有人情味
D情趣性
4、新媒体时代新闻价值标准会发生哪些变化
更强的娱乐性。新媒体(网络、手机等本身就有娱乐工具的属性)的娱乐属性更强。
更强的服务性。生活服务,如选购汽车、电器的知识等;民生服务,为大众排忧解难等。
更多的人情味。新媒体时代是一个社交的时代,一个分享的时代,不引起人的共鸣是不行的。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5、新闻价值、宣传价值和报道价值的关系
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信息活动,是人们主动地对事实进行的非盈利再现和传播,是人类社会特有信息传播活动,具有很强的社会性,所以不能从新闻的形式来简单地看待新闻的价值。
如果从整个社会环境中加以考察和鉴别,就会看到,新闻价值应该是指新闻中所蕴含的社会价值,其核心是在新闻中所包含的社会性。所谓社会性,就是事物与公众利益相关联的属性,一般来说,与公众利益关联程度越密切,事物所含的社会性越大,反之越小。所以,新闻价值的实质就是与公众利益相关联的属性及程度。与此相对,传播中的新闻能够直接满足受众心理的特性,则可以认为是新闻的使用价值,这种使用当然也包括媒体用之来获取传播利益。
一个客观存在或发生的事实,能否被人们再现和传播,应该取决于两点:一是它在多大程度上及以怎样的方式与公众的利益相关联,二是它能否满足人们的感官需要。这里所说的公众利益既包括经济利益,也包括安全、公正、道德、荣誉、审美等社会价值利益,而心理感官需求则是人们对事物的好奇、趣味等的心理满足。
一块冰会随着气温的升高而融化,这只是一个自然现象,也是一个微小的事实,不会受到人们的关注,更不会被传播成为新闻。但是,当北极的冰开始大面积消融时,就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大量的冰川融水会逐渐抬升全球的海平面,会对全球的气候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进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在这种情况下,冰的融化就不再是一个自然现象,而与人类有了利益上的关联,具有了它的社会意义,与之相关的信息传播也就随之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新闻。
同样,物价、市场等方面的信息关系到人们的切身生活利益,恐怖袭击和战争方面的信息关系到人们的安全状况,司法方面的信息关系到社会公正能否实现和公民权利能否保障,等等,这些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因此而成为人们关心关注的新闻。而人们之所以对深海生物、登陆火星的新闻感兴趣,则在于它们展现了人类认知领域的扩大,体现了人类智慧的价值和尊严,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人类利益需求。
所以,新闻中的社会性是新闻价值的决定因素,有了这种社会性,新闻就有价值,没有社会性,就没有价值,有多少社会性,就有多少新闻价值。我们甚至可以说,人们乐于传播的,并不是新闻本身,而是这些新闻事实中所蕴含的社会价值。就这一点来说,极端的例子或许更能说明问题,一些假新闻之所以能被广泛传播,就是因为其中包含着合理的社会价值成分。
但在另一方面,新闻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并不等齐。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也并不意味着就必然具有良好的传播效率和传播效果。新闻传播能否取得预期的传播效果,不仅要看它如何或在多大程度与公众的利益相关联,即具备怎样的社会价值,还要看它能否引起人们的关注,能否契合受众的传播心理需求,或者说,是否易于受众接受。而这两种属性又往往不是平衡的,甚至有着极大的反差。上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在对某地区的电视节目往往有着较高的收视率,而一些相对严肃的时政类节目的收视率却远远低于制作者的预期(这种现象对我们来说似乎也并不陌生)。其实,从传播的基本规律来看,这种现象也并不奇怪。任何形式的传播都是一个从编码再到解码的过程,编码的成本越高,难度越大,能够准确解码的受众越少,传播的效果就会降低,反之,编码的成本低,难度小,受众解码的准确率高,传播效果自然会提高。
对于社会生活中的种种活动、事件、现象,有的事关社会公义,“值得传播”,有的趣味盎然,鲜活新奇,“易于传播”。这一对属性中,既有趋同的一面,也有相背离的一面,例如,当新闻的价值趋向于“真”,而新闻的使用价值趋向于“假”时,或者当新闻的价值趋向于“假”,而新闻的使用价值趋向于“真”时,受众要么会因为新闻形式的枯燥而反映冷淡,要么会觉得新闻内容的无聊而感到厌倦,只有当新闻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同时趋向于“真”时,即当新闻既“值得传播”又“易于传播”,新闻的价值与使用价值达到良性统一时,受众才真正“喜闻乐见”、“心悦诚服”,在一系列新闻选择中,媒体及其从业者的全部技巧和责任就在于遵循此道,尽力使新闻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取得最大化的趋同。
事实,是新闻的生命之源,社会价值则是新闻生命力的决定因素,在新闻实践中,传播媒体代理着大众的话语权,追求社会价值也被认为是媒体与生俱来的属性,同样,准确把握新闻的使用价值,也是媒体尊重受众的必然选择,正确地区分和看待新闻的两种价值,既是新闻选择的依据,也是新闻传播者社会责任的体现.
现代意义上的报纸产生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之时,它以19世纪“大众化”报纸的出现为起点。和以前的报纸不同,它们不再接受任何党派资助而实行企业化经营,以降低售价、刊登广告、扩大发行作为生存之道,由此而成为自负盈亏的独立的经济实体。世纪之交(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竞争日趋激烈,买方市场逐渐形成。为了在竞争中胜出,商家采取各种手段推介产品、扩大销量,在此过程中,作为大众信息载体的报纸愈发受到他们的青睐。于是,发行量大的报纸就获得了大量的广告,而广告又刺激报纸降低售价、扩大发行,赢得更多的读者,这样又能吸引到更多的广告。其结果是数额巨大的广告费源源而来,成为报纸的一项主要收入。20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生产、资本集中过程的加剧,报纸上的广告越来越多,广告收入在报社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以美国著名报纸《纽约时报》为例。该报大量刊登广告,大小广告共占报纸总篇幅的三分之二;在其总收入中,30%来自报纸发行,70%来自广告。广告“养活”了报纸,成为它的经济命脉;同时,通过刊登广告,推销产品,报纸反过来又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推动力量,它启动消费,平衡供需,促进市场繁荣,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6、新闻价值的特性是什么
主要从四点去分析:1、重要性;2、显著性;3、时新性;4、接近性
1、重要性就是新闻事实中因为事物质变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并且与受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性质。
2、显著性就是新闻事实包含的要素的知名度或显要程度,也包括事实发生的概率或频率,再有就是事件或者人物的影响力是否深远和广泛。
3、时新性,是“事实”的客观要求。新闻讲述的是变动中的非静止的事实,它又分为“现实性”和“时效性”
4、接近性就是新闻事实跟受众在地理上、心理上等等方面距离近,受众能产生吸引力的性质。比如我们总关心跟自己职业相关的人和事,“我--亲友--社会中坚力量--破坏治安秩序的人--群众事件”如果按这样划分,离“我“越近新闻价值就越大
7、新闻价值的定义
所谓新闻价值,就是指凝聚在新闻事实中的社会需求,就是新闻本身之所以存在的客观理由,在我们比较固定的认识中,它包括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以及趣味性等几个基本属性。
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满足社会需求的素质的总和。新闻价值要素包括真实性、时新性等不变要素和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可变要素。新闻事实所包含的价值要素越丰富,级数越高,新闻价值就越大。
进而言之,一个客观存在或发生的事实,能否成为新闻,然后被传播,应该取决于两点:一是在多大程度上及以怎样的方式与公众的利益相关联,二是能否满足人们的感官需要。在这里,所谓的公众利益既包括经济利益,也包括安全、公正、道德、荣誉、审美等社会价值利益,而心理感官需求则是人们对事物的好奇、趣味等的心理满足,当然不是猎奇,不是低俗、庸俗、粗俗,不是满足少数人需要的感官刺激。
其他定义:是指构成公共关系新闻的事实和材料本身所具有的能够满足社会公众对公共关系新闻需要的素质.
刘建明在全面考察了新闻价值理论的来龙去脉之后,又进一步提出了” 现代新闻价值” 的说法, 他认为:” 现代新闻价值理论应当回归价值的本义,体现对受众的有用性,对其内涵的阐述在哲理上符合认识逻辑。所谓现代新闻价值, 是指受众在接受新闻活动中满足其需要所表现出的效应。新闻是价值的体现者,媒介是价值的载体,受众是价值的确定和受益者。受众与新闻的相互作用, 使新闻这一客体按照主体的要求为其服务, 表现出客体的有用性。所以, 有用、有益、有效是新闻价值的三个要素。脱离受众的接受过程,任何价值都无法体现出来。对价值的”作用和意义”的界定, 既不是脱离现实世界的抽象的”意义王国” ,也不是把有用功效混为某些特性的东西。新闻事实的特性可能决定新闻价值,但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对象 。
新闻价值是新闻工作者用以衡量客观事实是否能构成新闻的标准。新闻价值这个概念最早形成于美国。1833年9月3日美国大众化报纸《太阳报》创刊,推动了面向全社会的“便士报”的迅速发展。在报业竞争中,各报社老板和主编为扩大报纸发行量,十分重视对新闻事实的选择。美国著名报人 J.普利策要求记者采访“与众不同的、 有特色的、戏剧性的、浪漫的、动人心魄的、独一无二的、奇妙的、幽默的、别出心裁的”新闻,认为符合上述要求的,是有价值的新闻。20世纪初,美国、日本的一些新闻学者,把新闻事实的选择标准,统一到新闻价值这一概念上。 1903年出版的美国新闻学专著 《实用新闻学》,提出“新闻必是以动社会全体之兴趣者,当注意新闻价值”。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和日本的新闻学著作对新闻价值已有较完整的论述。
在中国新闻界, 新闻价值这一概念由徐宝璜从美国、邵飘萍从日本引进。1918年,他们在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上各自讲述了新闻价值问题。从30年代起,这一概念在中国新闻界得到普遍应用。1957年,新闻价值曾被认为是资产阶级新闻学观点遭到批判。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新闻界重新讨论新闻价值问题;并确认按新闻价值来选择新闻事实是新闻工作的客观规律。
新闻价值作为选择报道事实的标准 ,有下列要素:①时新性(或称时间性、新鲜性)──报道及时,内容新鲜。事件发生和公开报道之间的时间差越短,新闻价值越大;内容越新鲜,新闻价值越大。②重要性──对国计民生的影响越大,就越重要,新闻价值也越大。③接近性──包括地理上的接近,利害上的接近,思想上的接近,感情上的接近。凡是具有接近性的事实,受众关心,新闻价值就大。④显著性──新闻报道对象 (包括人物、 团体 、地点等) 的知名度越高,新闻价值越大。⑤趣味性──具有趣味性的事实,往往有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对于采访、制作、编辑等新闻业务有直接的作用。在采访前,记者依据新闻价值判断某一新闻线索有无采访的必要;在采访中,记者依据新闻价值估量获得的各种事实, 以便抓住要点,深入采访;在制作中,记者依据新闻价值选取、组织、体现材料,编辑依据新闻价值审视新闻稿,决定稿件的取舍、修改以及版面设计或节目的安排。
新闻事实能否及时传播出去,除了考虑事实的新闻价值外,还要受到新闻政策、新闻法的制约。
8、新闻学:论新闻价值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建议找 杨保军 《新闻价值论》一读,相信会有所启发。
个人理解:
新闻价值的绝对性 指的是新闻价值的客观性。所有新闻事件都含有其一定的价值要素(重要性、显著性、趣味性、冲突性等等,多个或有其一)。没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不能称之为新闻。这一点是绝对的。
新闻价值的相对性 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新闻价值的标准是随着社会及新闻事业的发展而发展的,没有确定不变的标准,比如,今天新闻价值的内涵正日益扩大。其二,新闻价值是可以被进一步发掘和提升的,而且,同一新闻事件,不同的报道方式,不同的报道角度,体现的是不同的新闻价值。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