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新媒体 > 新媒体下徽派建筑的发展

新媒体下徽派建筑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0-09-05 01:36:16

1、新徽派建筑风格特点有哪些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比较成熟的建筑流派,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堂、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最具特色的又数传统民居,它集中地反映了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
徽州村落由多种关系构成,地理环境、风水追求和观念意识都对村落布局产生影响。其中风水追求和观念意识又作用于地理环境因素之上,形成徽州村落布局特色。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是“天人合一”,徽派建筑追求的也是“天人合一”,这里的“天”既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徽州为山岗丘陵地貌,溪流水塘遍布,民居多借助山水格局,依山傍水而建。白墙青瓦马头墙,绿水青山蔚蓝天,大自然与建筑完全融为一体。

2、徽派建筑是怎么形成的

徽州虽然山青水秀,物产丰富,但缺乏广袤的平原沃野,因此,人多地狭,村落密集,当地人们为求生存,不得不背井离乡,“求衣食于四方”,其中不乏善于经营者,以当地盛产的木材、茶叶、蚕丝、大米等土产为商品,长途贩运,进而发展到经营盐业,很快富甲一方。明清时期,中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商场纵横捭阖的富商大贾不是发迹于沿海沿江的通衢大镇,恰恰是地理封闭的山西、安徽的晋商、徽商。这是值得研究的一个历史问题。在那个时代,商人一旦有了丰厚的资金,首先要办的事就是在家乡大兴土木,营建豪宅,徽商也概莫能外。



  徽派建筑最典型的风格就是左右(或东西)两侧的高墙呈阶梯状,当地人称“骑马墙”或“风火墙”。村落街巷,房舍鳞次栉比,户与户之间,骑马墙相隔,功能有二:其一,徽商常年经商在外,在家多为老弱妇孺,高墙有防盗的作用;其二,中国古建筑多以木梁木柱搭建,防火问题应该列为首要,为了不至于一家失火,邻舍遭殃,“风火墙”就起到了阻隔火源的重要作用。

徽派建筑由于受建筑空间的局限,没有北方四合院的阔绰,所以建筑普遍显得“小气”。从外到里通常的格局是:石朝门——板壁(类似北方四合院的影壁,但一般没有什么装饰,只起到阻隔门外人视线的作用)——天井(起通风和采光作用,有的人家在天井中开凿水池,巧设盆景,另有情趣)——与天井平行的左右厢房-客厅(家庭日常起居、用膳、会客的主要场所)——与客厅平行的左右正房——后天井-与天井平行的厨房和杂物间。一般来说,徽派的建筑都是两层楼的格局,楼梯常设于厢房与正房之间,狭窄而陡峭,楼上可住人,可放物。

徽派建筑最巧妙的设计我认为当推天井。取其名为“井”,可见不同于“院”,取其高而狭之义。两者都是“露天”的,但前者居于一宅的中心,因其狭而更有通风之效,形成“烟囱效应”,这类古宅夏天凉爽,很大一个因素就是得益于天井的功效。徽派建筑为安全起见,窗户小而少,所以天井除了通风之外,还有采光的效用。

徽州人的建筑与北方建筑的另外一个显著区别就是,他们不太在乎建筑的平面规模,不喜欢大大咧咧,而更注重在有限的建筑空间中雕梁画栋,展现个人的欣赏品位。在徽州古建中门楣上的石雕和砖雕、梁柱上的浮雕、门窗裙板的镂雕,都是很有价值的艺术珍品。古代徽州能工巧匠不少。更可贵的是,由于“山高皇帝远”,很多古建筑的艺术元素居然逃过了“文革”十年浩劫。现在这些过去不起眼的“小玩意”,都成了一个村落的文化符号了。

3、徽派建筑的结构特点和文化内涵是什么?

徽派建筑的结构特点:
1、徽派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历史上徽商在扬州、苏州等地经营,徽派建筑对当地建筑风格亦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徽派建筑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2、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亦有“四水归堂”的吉祥寓意。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者谓之“武”,方正者谓之“文”,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在装饰方面,大都采用砖、木、石雕工艺,如砖雕的门罩,石雕的漏窗,木雕的窗棂、楹柱等,使整个建筑精美如诗。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徽派建筑融古雅、简洁、富丽为一体,它至今仍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
徽派建筑的内涵:
徽派建筑反映了徽商贾而好儒、崇文重学的思想。厅内陈设条桌,桌上东边放一花瓶,西边摆一古镜,中间是时钟,寓意徽商在外永远平安。走进徽州,人们可以从众多鳞次栉比的古民居中看到“东方文化的缩影”,著名的古民居村落有西递、宏村、唐模、南屏、呈坎、昌溪等等。

4、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探究保护传承徽派建筑文化的依据

徽派建筑是明清徽商发展的实证。建筑的兴盛,与当时经济的兴盛分不开。当徽商把生意做到大江南北的时候,赚到了足够的银子,于是兴建了很多庭院、楼台、祠堂等,反过来气派的徽派建筑把徽派文化推向了更高的地位。促进了文化的繁荣进步。合理保护徽派建筑,就是保护文化发展的烙印。是对历史遗迹的珍贵记录进行护理、维护。

5、我们为什么要传承与保护徽派建筑

徽派建筑是明清徽商发展的实证。建筑的兴盛,与当时经济的兴盛分不开。当徽商把生意做到大江南北的时候,赚到了足够的银子,于是兴建了很多庭院、楼台、祠堂等,反过来气派的徽派建筑把徽派文化推向了更高的地位。促进了文化的繁荣进步。合理保护徽派建筑,就是保护文化发展的烙印。是对历史遗迹的珍贵记录进行护理、维护。

6、徽派建筑特点?

徽派建筑的特色

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其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村落,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徽州村落的选址大多严格遵循中国传统风水规则进行,山水环抱,山明水秀,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和山水意境,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受传统风水“水为财源”观念的影响,寄命于商的徽州人尤其重视村落的“水口”,建构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水口园林。徽式宅第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合形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体现了徽州人“聚族而居”的特点。一般均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厢房,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性家庭的生活空间。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泽典雅大方。装饰方面,清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房屋精美如诗,堪为徽式宅第的一大特色。徽州的祠堂和牌坊也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建筑形式。村皆有祠,祠一般均规模宏大,富丽堂皇。而散缀各地的各式牌坊,则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传统的建筑流派,徽派建筑一直保持着其融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

徽派建筑工艺特征

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
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风、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

徽州古建“三绝”

徽派建筑以祠堂、牌坊、民宅最具特色,号称“古建三绝”。
祠堂有宗祠、支祠、家祠等不同类型,建筑方面有严格的区分,不能随心所欲。一般都富丽堂皇,气势恢宏。
牌坊以石制为主,仿木结构,有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式等多种式样,造型雅致。根据功用可分为旌表坊和题名坊两类。旌表坊必须经朝廷颁旨才能兴建,只有官绩显赫、孝行义举突出的人以及贞女烈妇,才有资格享受。题名坊一般建在府邸、书院、祠堂、墓门道前,作为庄重、权威的标志。
民宅的形式一般俗称为“三间屋”,有明三间、暗三间、回廊三间之别。

徽州宅居基本格局的形成

传统徽州宅居最基本的格局是三间式,一般为三开间、内天井,民间俗称为“一颗印”。平面布局对称,中间厅堂,两侧厢房,楼梯在厅堂前后或在左右两侧。入口处形成一内天井,作采光通风用。在此基础上建筑纵横发展、组合,可形成四合式、大厅式和穿堂式等格局。四合式大多为人口多的家庭居住,也可说是两组三间式相向组合而成,可分为大四合与小四合。大四合式前厅与后厅相向,中间是大天井。前厅是三间式,但地坪较高,为正厅堂;后厅亦为三间式,但进深可略浅,地坪面较前厅低。前后二厅以厢房相连,活动隔扇,楼梯间有设于厢房的,也有设在前厅背后的。内部木板分隔,外墙均为砖墙出山马头墙。天井则根据地形可大可小,也有的在前厅背后再设厢房、小天井。这种大四合式住宅前后均有楼层。小四合式前厅三间与大四合式同,后厅则为平房,也更小,进深浅,一般中间明堂不能构成后厅,而作为通道,两个房间供居住,天井也较小,楼梯均在前厅背后。
大厅式住宅的大厅,主要是用于迎接贵宾、办理婚丧大礼和开展祭祀活动等,也作为日常起居场所,它往往是整座住宅的主体部分。大厅多为明厅,三间敞开,两根圆柱显示着大厅的气派。也有用活动隔扇封闭的,以便于冬季使用。一般大厅设二廊,面对天井。大厅式住宅可从正中入口设屏门,平常从屏门两侧出入,遇有礼节性活动则由屏门中门出入。也有在侧面开边门出入,天井下方则设客房。还有由正门出入,门两侧设二厢房者。
穿堂式又名回厅,穿堂的位置均在大厅背后,与大厅相连,为由大厅进入内室的过渡建筑。大部分为木地板,小三间与大厅背向,入口则由大厅正面隔屏的两侧门进入。穿堂部分有一明堂,两个小房间,可供客人居住,也可家中人居住。这种穿堂式建筑比正式三间式小,有天井采光。
徽州人有聚族而居的习俗。有的大户人家宅屋成片相连,一百多个天井,但也只是上面几种基本格局的拼接组合而已。

7、徽派建筑的特点是什么?要写作文。上网查了,但答案不太好,所以请教一番。谢谢!

徽派建筑民居的特点是什么?

一生痴绝处,五梦到徽州。美丽的徽州,别具风味的徽派民居点缀在青山碧水之中。远观神秘,近看雅致。 那么,徽派建筑民居和其他民居比起来有什么特点呢?

①它以黛瓦、白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

②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

③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
总结起来,从审美意蕴看,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是和谐流畅,统一规划的整体美。这和当时徽州的社会背景和地域环境密切相关:因为徽州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理论基础———程朱理学的发祥地,宗法制度较他处更为森严而完备。为了保持血统的纯洁性和宗族凝聚力,预防外族入侵,徽州人聚族而居。其时徽州已成为全国风水文化中心,官商士民对封建风水文化顶礼膜拜,笃信不疑,认为村镇的群体布局所勾勒而成的地形轮廓的寓意内涵直接反映了一个宗族的“文化”素质,关系著宗族的荣辱兴衰。宗族建筑物统一规划众望所归。 徽派建筑的群体布局虽然是封建族权制约下的产物,带著浓重的封建迷信色彩,其美学效果却是隽妙无比,让人大开眼界的。徽州的大部分古村落是齐刷刷的黑瓦白墙,飞檐翘角的屋宇随山形地势高低错落,层叠有序,蔚为壮观。众所周知的紫园山庄———各种各样的建筑物规划严整,排序井然。让驻足其间的游人耳目一新,肃然起敬。

二是依山傍水,翠微缭绕的自然美。徽州地形复杂多姿,境内层峦迭障,溪流纵横,温润的亚热带气候更使这裏山林繁茂,绿意葱茏。生活在“理学文章山水幽”独特的人文环境中的徽州人文化修养深厚,构思村镇蓝图时最善於抓住山水作文章。表现为山峦为溪水骨架,溪水是村落血脉,建筑物成了依附于血脉———溪水及其支流的“细胞”。徽派建筑群体布局时多重视周围环境,参考山形地脉,水域植被,或依山跨水,或枕山傍水,力求人工建筑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居家环境静谧雅致如诗如画,保持人与自然的天然和谐。在这种建筑思想的指导下,徽州“桃花园裏人家”式的村镇随处可见。它们或铺展於波光潋灩的大河之滨,或蛰伏於云遮雾绕的深山一隅,环境优雅,空气清新,视野缤纷。典型的如休甯县汪村镇石屋坑村,这裏群峰林立,林壑幽美,房屋呈梯式排列,错落有致地簇拥在青杉翠竹流岚飞瀑的怀抱裏,影影绰绰,缥缥缈缈,恍如人间仙境。

三是清雅简淡、因陋就简的朴素美。长期以来,徽州因地势原因,“力耕所出,不足以供”,民生维艰。生活在这种艰苦环境中的徽州人深知养家创业之艰辛,养成了节衣缩食勤俭持家的良好风范,且写进族规家训,作为家风教育的必修教材,代代相传。因此即便经营成功,腰缠万贯的富商巨贾也不以豪侈自喜,倡行节俭。建造宅第时往往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在坚固实用、美观大方的基础上寻求朴素自然清雅简淡的美感。缘於此,徽州少有富丽堂皇的豪宅华堂是不难理解的。以当地丰富的粘土、石灰、黟县青石、水杉为主要材料建筑的徽派民居构思精巧、造型别致、结实美观。远远望去,清一色的黑瓦白墙,对比鲜明,加上色彩斑驳的青石门(窗)罩和清秀简练的水墨画点缀其间,愈显得古朴典雅,韵味无穷,清淡朴素之风展现无遗。
徽派民居,审美如是。那么,从工艺特征来看,徽派建筑民居又有哪些特点呢?

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 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风、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 不仅仅如此,徽州民居的产生,还有着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人文根基。 徽州虽然山青水秀,物产丰富,但缺乏广袤的平原沃野,因此,人多地狭,村落密集,当地人们为求生存,不得不背井离乡,“求衣食于四方”,其中不乏善于经营者,以当地盛产的木材、茶叶、蚕丝、大米等土产为商品,长途贩运,进而发展到经营盐业,很快富甲一方。明清时期,中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商场纵横捭阖的富商大贾不是发迹于沿海沿江的通衢大镇,恰恰是地理封闭的山西、安徽的晋商、徽商。这是值得研究的一个历史问题。在那个时代,商人一旦有了丰厚的资金,首先要办的事就是在家乡大兴土木,营建豪宅,徽商也概莫能外。



  徽派建筑最典型的风格就是左右(或东西)两侧的高墙呈阶梯状,当地人称“骑马墙”或“风火墙”。村落街巷,房舍鳞次栉比,户与户之间,骑马墙相隔,功能有二:其一,徽商常年经商在外,在家多为老弱妇孺,高墙有防盗的作用;其二,中国古建筑多以木梁木柱搭建,防火问题应该列为首要,为了不至于一家失火,邻舍遭殃,“风火墙”就起到了阻隔火源的重要作用。徽派建筑由于受建筑空间的局限,没有北方四合院的阔绰,所以建筑普遍显得“小气”从外到里通常的格局是:石朝门——板壁(类似北方四合院的影壁,但一般没有什么装饰,只起到阻隔门外人视线的作用)——天井(起通风和采光作用,有的人家在天井中开凿水池,巧设盆景,另有情趣)——与天井平行的左右厢房-客厅(家庭日常起居、用膳、会客的主要场所)——与客厅平行的左右正房——后天井-与天井平行的厨房和杂物间。一般来说,徽派的建筑都是两层楼的格局,楼梯常设于厢房与正房之间,狭窄而陡峭,楼上可住人,可放物。
徽派建筑最巧妙的设计我认为当推天井。取其名为“井”,可见不同于“院”,取其高而狭之义。两者都是“露天”的,但前者居于一宅的中心,因其狭而更有通风之效,形成“烟囱效应”,这类古宅夏天凉爽,很大一个因素就是得益于天井的功效。徽派建筑为安全起见,窗户小而少,所以天井除了通风之外,还有采光的效用。

徽州人的建筑与北方建筑的另外一个显著区别就是,他们不太在乎建筑的平面规模,不喜欢大大咧咧,而更注重在有限的建筑空间中雕梁画栋,展现个人的欣赏品位。在民居中门楣上的石雕和徽州砖雕、梁柱上的浮雕、门窗裙板的镂雕,都是很有价值的艺术珍品。各种各样的门楼也是争奇斗艳。古代徽州能工巧匠不少。更可贵的是,由于“山高皇帝远”,很多古建筑的艺术元素居然逃过了“文革”十年浩劫。现在这些过去不起眼的“小玩意”,都成了一个村落的文化符号了。 徽州民居,别具一格。具备独特的审美意蕴和精美的建筑工艺。也正因为如此,近年来各地的高档住宅小区和别墅纷纷启用徽派民居风格。是的,那高高昂起的马头墙,不是承载着昂首向前的精气神吗?那精美的砖雕门楼,不是彰显着吉祥文化的艺术特色吗?那雕梁画栋,不是展现着高雅的品位吗?经典的,总是有价值的,徽派建筑,可做如是观。

8、徽派建筑的历史渊源

徽派建筑是汉族传统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徽派建筑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流行于徽州(今黄山市、绩溪县、婺源县)及严州、金华、衢州等浙西地区。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徽派建筑最初源于东阳,是江南建筑的典型代表。历史上徽商在扬州、苏州等地经营,徽派建筑对当地建筑风格亦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古徽州盛行敦本敬祖之风,各村均建祠堂,且有宗祠、支祠、家祠之分。据《寄园寄所寄》载:“聚族而居,绝无一杂姓搀入者。其风最为近古。出入齿让,姓各有宗祠统之,岁时伏腊,一姓村中千丁皆集,祭用朱文公家礼,彬彬合度。
”黟县南屏全村共有30多座祠堂,宗祠规模宏伟、家祠小巧玲珑,形成一个风格古雅的祠堂群。村前横店街,200米长就有八座祠堂。“序秩堂”、“程氏宗祠”为两大宗祠,另有三座支祠和三座家祠,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封建宗法势力的博物馆。古徽州名门望族修祠扩宇、营建支祠,规模胜似琼楼玉宇,以显示家族的昌盛。
这些大祠堂,用料硕大厚实,有的竟采用整块长达6.7米、高1米多,宽80公分的大木料作月梁;用整根圆周2.3米、高7.8米的大木料作厅柱;开凿出整块10米多长、5米多宽的大石板作台阶。祠堂的“享堂”、“寝堂”采用一色的名贵木材,如银杏等,称“白果厅”;也有重梁叠架,称“百梁厅”。祠堂大门多作“五凤楼”,高墙翘角。整座祠堂庄严肃穆,体现出族法族规的神圣威严。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呈坎罗东舒祠融“古、雅、美、大”于一体,共四进四院,后寝宝纶阁高达13.6米,面阔11开间。著名的祠堂还有龙川胡氏宗祠、黟县敬爱堂、棠樾清懿堂(罕见的女祠)等。在徽州地区现今尚有大量徽派古建遗存,散落在徽州大大小小的村落中,吸引着海内外无数的游客纷至沓来。
由于文风颇盛,当地居民"处之以学,行之以商。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的崛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徽商财力雄厚。“盛馆舍以广招宾客,扩祠宇以敬宗睦族,筑牌坊以传世显荣”。于是乎给后世留下了大量优秀作品,其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徽派三绝”——牌坊、祠宇、民居等建筑实体中。

它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建筑流派。徽派园林和宅居建筑亦同步发展起来并跨出徽州本土,在大江南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作为设计和实施者,江南民间的“徽州帮”匠师对这一流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明清时代,徽商称雄商界长达二、三百年。明《五俎》云:“商贾之称雄者,江南首推徽州,江北则推山右(山西)。”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徽州邦的崛起,一批拥有资本十万、百万的富商大贾不断涌现,清代垄断盐经营的徽商竟富得可以先后接待清帝康熙、乾隆南巡,支援左宗棠平定新疆。再加上徽商贾而好儒,广交官府、文士,的本人就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徽商是官、贾、儒三位一体。因而出了大批官僚,有的成为朝中显贵,他们为荣宗光祖,炫耀乡里,除购置土地外,大部份用于奢侈性消费,大兴土木,建筑豪华的住宅、园林、书院、祠社、学校等。这些古建筑,风格独特,布局合理,装饰精致,变化自然,具有乡土气息。加之徽州盛产木材,民间向有雕刻、绘画传统,砖、木、石雕别具一格,因而形成颇具地方特色的建筑,被誉为:“中国建筑艺术的一大派系——徽派建筑。”

9、徽派建筑的特点是什么?

徽派建筑的特点:

1、主体构件

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

2、装饰艺术

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

徽派建筑其结构多为多进院落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亦有“四水归堂”的吉祥寓意。

(9)新媒体下徽派建筑的发展扩展资料:

徽派建筑的结构:

1、门楼

徽派建筑格式。徽州建筑大门,均配有门楼(规模稍小一些的称为门罩),主要作用是防止雨水顺墙而下溅到门上。一般农家的门罩较为简单,在离门框上部少许的位置,用水磨砖砌出向外挑的檐脚,顶上覆瓦,并刻一些简单的装饰。

2、穿堂式

徽派建筑结构方式。又名回厅。穿堂的位置在大厅背后,与大厅紧连,是大厅进入内室的过渡建筑。大部分为木地板,小三间与大厅相背,入口则由大厅正面隔屏的两侧门进入。一明堂,二个房间。穿堂较正式三间为小,有天井采光。

3、大厅式

徽派建筑结构方式。大厅为明厅,三间敞开,有用活动隔扇封闭,便于冬季使用。一般大厅设两廊,面对天井。也有正中入口设屏门,日常从屏门两侧出入,遇有礼节性活动,则由屏门中门出入。

4、大屋脊吻

徽派建筑格式。指徽派大型屋脊脊吻装饰件。徽州古建的词堂、庙宇、府宅等大型建筑,沿袭《宋营造法》官式作法,采用大屋顶脊吻,有正吻、蹲脊兽、垂脊吻、角戗、套兽等。造型与官式作法有所区别,属徽派特色。

5、高墙深宅

徽派建筑结构方式。 徽州有许多古民居,四周均用高墙围起,谓之“封火墙“,远望似一座座古 堡,房屋除大门外,只开少数小窗,采光主要靠天井。这种居宅往往很 深,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一般住人。

6、格窗

徽派建筑格式。徽州民居沿天井一周回廊采用木格窗间隔空间,其功能有采光,通风,防尘,保温,分割室内外空间等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徽派建筑

与新媒体下徽派建筑的发展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