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新媒体 > 新华社对外部新媒体室

新华社对外部新媒体室

发布时间:2020-09-04 17:28:25

1、2017年新华社对外部中文岗招聘理论考试前三名没进实习名单是怎么回事

这种招聘一般都是公开招考的,劳动者可以直接去现场咨询下里面的工作人员,或者打人事部门电话了解详情。

2、新华社内部结构图是什么样?

内设机构:办公厅
· 国内新闻编辑部
· 对外新闻编辑部
· 参考新闻编辑部
· 总经理室
· 人事局
· 计划财务管理局
· 机关事务管理局
· 监察局 · 总编辑室
· 国际新闻编辑部
· 新闻摄影编辑部
· 体育新闻编辑部
· 通信技术局
· 外事局
· 离退休干部工作局
· 机关党委
直属事业单位: 暸嘹望周刊社
· 新华每日电讯社
· 新华出版社
· 教育培训中心
· 音像新闻编辑部
· 现代快报社
· 经济参考报社
· 半月谈杂志社
· 新闻信息中心
· 网络中心
· 新闻研究所
直属企业:· 中国证券报社
· 中国图片社
· 中国新闻发展公司
· 新华音像中心
· 上海证券报社
· 新华印刷厂
· 中国新闻发展深圳公司
· 天津博美置业有限公司
派驻机构:中纪委驻新华社纪检组
派出机构:· 新华社解放军分社
· 新华社驻各省自治区分社
· 新华社驻国(境)外分支机构

3、新华社新媒体中心采访部副主任什么级别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采访部副主任是副处级。

4、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社之类媒体的区别是什么?

新华社、广电、人民日报属于三权分立但一套班子的宣传系统,都在中宣部下面。新华社主管新闻出口,各大地级党属媒体(包括电视、电台、报纸及各地有大众发行刊号的杂志等)内大部分关于新闻端出口的,均受新华社统管或供稿。最为具象的操作例子是,各台新闻节目及新闻中心每天关于国家级新闻,以及地区大型新闻均需要从新华社内部新闻联网数据库中自选题,再编辑成节目新闻稿播出,地区新闻可由地区台自由发挥。另外,除新闻类内容出口统管外,综艺娱乐及生活类、音乐类节目原则上不属其管理体系,受广电总局管理为主。广电同时也管电影(已合并)与互联网传播内容的意识形态把关工作,通常广播电视电影三大主流媒体提到的相关批文多是由广电盖发。目前还多了个网络播出平台(与现实中的电视电台概念相通)机构内容制作与传播资质批文,不是普通人能拿下的。在互联网方面,目前像爱奇艺等是属于央广集团下面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所有外,还有如优酷和腾讯等大型视频平台暂且是属于民营的,但都是有内容制作与传播资格批文的,主要也是和电视电台及报纸一样,靠各类内容产生影响力价值收广告费作为主力生存模式。但日后会否取消民营平台传播资质批文发放,还是通过国有资产并购,不得而知。按国内对传播平台的严控与不开放惯例,全党属化操作经营一点不为奇。国际方面,由于不愿从市场化向政治化妥协而退出中国市场的已经有谷哥、雅胡等国际化平台,搜狐与新浪更是早就被挤到网络传播非主流角落,正在逐渐淡出公众视线。同时,很多国际化传播平台也是没能进入中国传播的,如Youtube和ins以及Twitter 等,关卡还是广电及相关部门这里,政治安全问题。人民日报早期主要是北京地区的公众报刊与各地党员内部传阅报刊,内容走向以党政事务与党属机关、央国企情况通报为主,也有各地级党员生活、特殊事件等党务内容传播,主导思想还是机关型报刊。三者对比,人民日报和新华社都是典型政治化高于市场化需求的,行业内政治地位比较高,至于普通百姓也是十分尊重其严肃与权威性的,但与市场化必须的“喜欢”和“需要”等受众需求还是有一定差异的。毕竟严肃及害怕是属于政治管理的必须条件,但又刚好是市场化进程的绊脚石,没有多少人愿意天天接受教育以及与严肃、政治的内容为伴的,除非是从政人员。广电属于半市场化,主管区域或相关内容、人员供应链内有娱乐圈、电影圈、音乐圈、制作公司等,所以会比较靠向市场化。但近年的走势多少有点被中宣重新分配资源及设立互相制衡的味道。人民日报开始涉足网络娱乐及交流平台,一来开拓纸媒新绿洲,二来拿下了不少网络创收,看人民日报北京总部9楼的新媒体战略中心,便可以知道其将来的野心。另外,根据目前人明日报在一些社交平台上大比例控制一些过气艺人或与未有任何个人知名度及品牌作品的新艺人合作的做法,多少还有点想培养自家艺人的意思。对比过往的人民日报给人的印象,现今的它确实有点早年央视起步时的感觉,用了很多军队文工团或歌舞团的成员,作为力捧艺人的模式,微博被收兵应该是迟早的事。而广电倒是有点被削权的感觉,可能与原本电视电台这块“肥猪肉”经营情况下滑相关吧。新华社还是统管所有媒体的新闻出口,以及目前网络上所有国家新闻传播源的一把手关。近年新华社在互联网上频频收兵,各种记者联盟、培养记者特种兵等口号层出不穷,除了下令各大商业平台(如微信)清理了很多原本影响力比较强势但有涉嫌题材不够正的自媒体外(被清理大多是原本属于系统内的公众人物或记者、编辑的个人媒体,大部分是有个人经济收益的,坊间称为“X”族),还拿下了很多认证了的民间公众号。目前的新华社和人民日报一声令下,几乎可以一夜之间让互联网出现同一个信息源,或许是赞扬某个事件,又或许是评击某个国外敏感人物,能力与权力都让人十分敬仰。再发展下去,估计影响力与权力比广电的电视、电台及电影还要强势。这应该是中宣部平衡下面三权分立的一次战略布局。它们之间既合作也竞争,就像不同部门,但顶头上司其实是一样的。纯个人立场分析,不代表任何政务权威机构或商业立场观点,只供参考,希望帮到你就业选择。

5、新华社对外部英文采编好吗

国家一级报社的待遇会很差吗?新华社是正部级单位,待遇和国家部委一个级别。

6、新华社对外部英文采编是做什么的?

针对外国新闻的

7、新华社对外部英文名称是什么?

Overseas department in Xinhua News Agency.

Overseas department: 海外部

8、路透社,美联社,新华社在对同一个事件在报道上有什么不同

唯一的不同新华社的报道需通过政审或就是党~政直接拟好让你报道!

9、新华社对外部特稿社主任什么级别

对外部是新华社一级部门,也是历史最悠久的核心新闻采编部们,一般发布对外媒渠道的稿件。新华社是正部级单位,对外部就是厅级单位,特稿部应是对外部下设一个科室,主任对应正处或副处级别。

10、在新华社工作是怎样一种体验

新华社的历史概况之类的就不说了,那些新华网上都有。目前新华社是国务院直属的正部级事业单位,当然因为算是我党一手创办的,所以级别稍微能比其他国务院直属的部委高一些,与中南海和中宣部联系得都比较紧密。新华社社长是正部级。因此在新华社最小的领导级别就是副处,相比地方,如果想当官的话,优势在于起点比较高,但是新华社职工很多,目前总社就有三四千人,因此竞争也比较激烈。

具体部门和职位

看了一下新华社的招聘计划,2012年的招聘基本涵盖了新华社总社的各个部门。根据我的感受,如果按照部门分的话,采编部门(国内部、国际部、对外部、参编部、体育部、中国证券报、信息编辑部、新华网、参考消息、半月谈、了望)要好于管理职能部门(如办公厅、技术局等,包括营销部门)。如果按照职位来分的话,个人认为记者最好,其次是编辑、营销人员、技术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

新华社记者的地位很高,特别是在地方,很多市委书记、市长都怕新华社记者三分,但是记者的工作比较累,经常需要出差,而且按照目前的考核办法,记者的待遇与其发稿量直接挂钩,因此记者也是很累的,不过我个人非常想成为新华社记者。

新华社编辑的工作跟一般报纸期刊不太一样,因为是发新闻稿件,所以没有报纸编辑那么大的灵活性,基本是对记者发回稿件的简单编辑,因此个人认为编辑工作比较无聊,但是好处在于比较轻松,如在国际部当编辑,基本上是上六个白班再加六个夜班就可以了,一个月其他时间都可以休息,而且工资也不比别人少。

营销在新华社刚开展没有几年,因此营销人员在新华社的地位不高,而且目前的营销体系基本保持着官僚机构的模样,与那种大公司的营销相去甚远。

收入和待遇

目前新华社经过几年的改革后,各个部门的收入已经基本持平,国内部和参考消息略高于其他部门,不过据说也要调整为和其他部门一样。但是从工资的性价比来看,记者或多或少的会有一些灰色收入,不过主要是有资历的记者,年轻记者下去采访充其量是带点土特产之类的。编辑因为一个月大概可以休息半个月,所以收入也算高了。目前营销人员工作比较忙,与其他公司相比,待遇只能算是中下水平。

具体到每个人的待遇水平,目前新华社的职工目前大概有三种编制,第一种是事业编制,基本工资收入是按照国家有关事业单位职工收入标准走的,每两年提一级,有住房公积金,没有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而是有退休金、公费医疗,事业编制也基本不存在失业问题;第二种是企业编制,需要跟社里签合同,三险一金都有,收入水平和事业编制也基本没有区别;第三种是合同工,就和高校毕业生无关了。

以我本人为例,我是05年人大毕业的硕士,收入基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硕士毕业大约是595一个月,有工作经历,每两年提一级;各种补贴:补贴的种类繁多,不过估计十年提高过标准了,比如我每个月房屋补贴只有70,这部分加起来大约也就几百块钱;工资外收入:收入的主要部分是工资外收入,包括奖金之类的,这部分收入基本是按照级别发的,也是每两年提一级。

所有这些加在一起,目前我每个月工资卡里能拿到3100块钱,扣304块钱公积金,原来事业编制的每个月还有500块钱房补,现在可能提高到了700,但是这部分钱只能一年一取。另外到年终,各个部门还要根据考核办法有一笔年终奖,目前听说最多的有1万八,我们基本是1万3、4左右,这些就是新华社的基本待遇。

其他待遇

很多人都认为新华社的待遇肯定特别好,其实并不是那样。2003年以前到新华社的都有福利房分,但是从2003年以后就没有了,社里也不为新进人员提供宿舍,需要自己租房子住。在新华社食堂吃饭是要花钱的,和学校食堂差不多,自己用饭卡存钱,曾经提过要改为免费午餐,但是一直没有实现。待遇也就是这些了,再有其他的,像孩子入学等问题,新华社都有自己对口的中小学。不过这就离我们比较远了。

与新华社对外部新媒体室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