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新媒体 > 历史澶渊之盟精短视频

历史澶渊之盟精短视频

发布时间:2020-09-02 09:23:13

1、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发生在哪两朝之间?

宋朝真宗时,真宗亲征,与辽国定立盟约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辽承天皇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南十县为名,发兵南下,连破宋军,十一月已抵达黄河边的重镇澶州城北,威胁宋都东京,宋朝野人心惶惶。澶渊之盟宋朝大臣王钦若主张迁都升州(今江苏南京),陈尧叟主张迁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宰相寇准则力请宋真宗亲征,宋真宗被迫北上。这时寇准倚重的将领是在抗辽战争中屡立战功的杨延朗(杨业之子,后改名延昭)等人。宋军在澶州前线以伏弩射杀辽南京统军使萧挞凛(一作览),辽军士气受挫。宋真宗在寇准一再催促下,登上澶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宋军士气大振。宋、辽两军出现对峙局面。澶州城横跨黄河两岸,宋真宗到达南城后,因契丹兵势正盛,许多人又气馁了,主张他停下来观望形势,千万不可渡河到北岸。寇准说:“陛下不过河,人心会更加涣散,敌人的气焰压不下去,怎幺能取胜呢?”正好,寇准出行营遇见高琼,对他说 :"太尉受国家的厚恩,如今国家有难,就不思报答?"高琼说 :"我愿一死报国。"寇准马上带高琼返回见真宗,大声说:“陛下如果认为我说的不是事实,请问问高琼吧!”高琼马上接着说:“寇准的意见十分正确,说的都是事实。”寇准趁热打铁,说:“形势紧急,机不可失,请陛下立刻起驾。于是,宋真宗在文武大臣护卫下过了河,登上北城门楼。宋军将士看到真宗的黄龙大旗,士气高涨, 欢声雷动,声闻数十里。两军相持十多天,契丹统军挞览亲自临阵督战,宋军伏弩齐发,挞览中箭丧命。辽军未能在战场上捡到什幺便宜,进退两难,只好派人到宋营求和,形势的发展有利于宋军而不利于契丹,战场上的主动权完全操在宋军手中。按照寇准的意图,如果讲和,契丹必须向宋朝廷称臣,并退还幽州。但宋真宗却缺乏信心,害怕打仗,惟求安抚契丹,尽快平息争端。寇准只好同意求和。辽军这次南侵,其目的只是想对宋进行一次物资掠夺和政治敲诈,因折将受挫,表示同意与宋议和。宋真宗亦希望辽军能尽快北撤,于是遣使向辽求和。十二月,双方达成和议,宋、辽双方互派使者,议定的和约条款规定,宋朝廷每年输送给辽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尊辽方太后为叔母。历史上把这次议和称为“澶渊之盟”。虽然这仍是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但此后宋、辽双方在一个时期内,连绵不断的战争获得了暂时平息。而这笔巨额赔款,长期成为北宋人民额外的沉重负担。对宋而言,澶渊之盟不过是以「贿赂」来取和平,甚至可说是丧权辱国。但盟约缔结后,宋、辽之间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这对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融合有正面的作用。“澶渊之盟”后,由于寇准坚持抗战有功,宋真宗待他很优厚,非常敬重他。但原来主张逃跑的王钦若在宋真宗面前说,寇准劝其亲征,是把皇帝当赌注,孤注一掷,简直是国家的一大耻辱。从此宋真宗待寇准便越来越淡薄,不予重用。影响了中国思想界及中国整个历史蒋复璁曾说及宋辽澶渊之盟“影响了中国思想界及中国整个历史”。中国有“言和即是汉奸”的说法,对于历史上的和谈也一味支吾规避。在这种情形之下,更使我们不能忘记,直到西方势力东渐,中国历史的主题是多数民族与少数民族间的冲突。因动员即影响双方的财政与税收,因此又影响到国家体制与社会状态。凡此也都可以自澶渊之盟谈起。若从长时期远距离着眼,则是从十世纪到十一世纪初年的发展,揭开了今后一段长时间的竞争。契丹之辽与女真之金以和一种由畜牧业所产生的政权,配合以新兴的农业基础,以今日的东北及热河为根据地与南朝争夺华北的地盘。赵宋的南朝则自信以南方的经济和资源能战胜对方,这种态度以赵匡胤所称“以二十匹绢购一契丹人首,其精兵不过十万”表现无遗。这长期间争夺战,不仅影响各朝代的进程,也与以后元明清各朝的登场有密切的关系,即是日本人之制造“满洲国”,仍是企图在几千百年之历史的旧题材中觅得一个新的借口,作他们向大陆发展的工具。同是这几千百年历史的运转,也不是如一般人所说的只有文化程度低的少数民族被文化高的多数民族所融化。在双方全面动员之余,中国的“第二帝国”在隋唐宋以来所展开的竞争性和外向的性格没有长到出路,而被迫放弃。代之而起的是“第三帝国”明清的内向和非竞争性。此是后话。澶渊之盟是一种地缘政治的产物,表示着两种带竞争性的体制在地域上一度保持到力量的平衡。也只有在这种地缘政治的影响之下,我们今日仍感觉得几百千年历史的阴影,仍不时出现于我们的脚跟后面。

2、澶渊之盟内容是什么,有何评价?

1、澶渊之盟内容:
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齿论。
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2、澶渊之盟简介
澶(chán)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经过多次战争后所缔结的一次盟约。
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宋真宗畏敌,历来主张议和,先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对方暗通关节,后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3、影响
积极影响
①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四十余年的战争,“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长者),不识于戈”,此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
②宋朝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岁币(30万)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费用(3000万)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长年戍边的造成的过量徭役和朝廷赋税压力,以极少的代价换取了战争所难以获取的效果(非教科书所云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失去的钱宋又可以通过外贸赚回)。
③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
消极影响
王安石和富弼认为澶渊之盟之后,宋朝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忘战去兵”,禁军河北军和京师军“武备皆废”,只剩下陕西军可用;马知节、曹玮、王德用等武臣被排挤,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权,王钦若和陈尧叟深获宠幸,以至于导致庆历增币。

3、关于澶渊之盟历史上是怎样记载的?

十一月辛亥,太白昼见。乙卯,遣使抚河北。契丹攻瀛州,知州李延渥率兵
败之,杀伤十余万众,遁去。官吏进秩、赐物有差。己未,遣使安抚河东诸州。
契丹逼冀州,知州王屿击走之。甲子,校猎近郊。丙寅,遣使安集河北流民。戊
辰,以山南东道节度、同平章事李继隆为驾前东面排阵使,武宁军节度、同平章
事石保吉为驾前西面排阵使。石州地震。庚午,车驾北巡。司天言:日抱珥,黄
气充塞,宜不战而却。癸酉,驻跸韦城县。甲戌,寒甚,左右进貂帽毳裘,却之
曰:“臣下皆苦寒,朕安用此?”王继忠数驰奏请和,帝谓宰相曰:“继忠言契
丹请和,虽许之,然河冰已合,且其情多诈,不可不为之备。”契丹兵至澶州北,
直犯前军西阵,其大帅挞览耀兵出阵,俄中伏弩死。丙子,帝次澶州。渡河,幸
北砦,御城北楼,召诸将抚慰。郓州得契丹谍者,斩之。戊寅,曹利用使契丹还。
十二月庚辰朔,日有食之。契丹使韩杞来讲和。辛巳,遣使安抚河北、京东。
壬午,幸城南临河亭,赐凿凌军绵襦。癸未,幸北砦,又幸李继隆营,命从官将
校饮,犒赐诸军有差。诏谕两京以将班师。甲申,契丹使姚东之来献御衣、食物。
乙酉,御行营南楼观河,遂宴从官及契丹使。丙戌,遣使抚谕怀、孟、泽、潞、
郑、滑等州,放强壮归农。遣监西京左藏库李继昌使契丹定和,戒诸将勿出兵邀
其归路。丁亥,遣使安集河北流民,瘗暴骸。以阁门祗候曹利用为东上阁门使、
忠州刺史。戊子,幸北砦劳军,召李继隆、石保吉宴射行宫西亭。壬辰,赦河北
诸州死罪以下,民经蹂践者给复二年,死事官吏追录子孙。癸巳,雍王元份疾,
命参知政事王旦权东京留守。甲午,车驾发澶州,大寒,赐道傍贫民襦裤。乙未,
契丹使丁振以誓书来。丁酉,契丹兵出塞。戊戌,至自澶州。己亥,幸雍王元份
宫视疾。辛丑,录契丹誓书颁河北、河东诸州。癸卯,遣使抚问河北东、西路官
吏将卒,访察功状。甲辰,改威虏诸军名。戊申,诏恤河北伤残。是岁,交州、
西凉府、西、高、丰、甘、沙州、占城、大食、蒲端、龟兹国来贡。江南东、西
路饥,陕、滨、棣州蝗害稼,命使振之。

4、澶渊之盟应当怎样评价?

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在多年征战互相不能取胜的情况下,签订的和平条约。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维持了宋辽之间长期的和平,对老百姓来讲,是绝大的福音,他使边区的人名能够逐步恢复生产,享受和平,也使国家能够致力于内部建设,而不用背负战争的负担。
2、北宋向辽每年交纳岁币,看似屈辱,但是岁币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费用百分之一、二,这对于北宋的经济规模而言并不算沉重,相反辽国拿了岁币的目的还是要向北宋购买商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贸易和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
3、盟约的签订使北宋收回烟云十六州的梦想彻底化为泡影,这是一个绝大的隐患,北宋的北部边防依然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这为北宋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4、盟约签订后北宋享受了长期和平,使北宋上下放松了军事斗争准备,导致武备废弛,这也是北宋灭亡的重要原因。

5、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盟约内容:】

一、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世以齿论。
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辽归还宋遂城及瀛、莫二州。)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盟约缔结后,宋、辽之间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因澶州又名澶渊,遂史称“澶渊之盟”。

6、澶渊之盟的历史意义

澶渊之盟对于宋辽来说都是有积极意义的,至此对于宋来说,辽停止南下,避免了更大规模的战争,经济得到了更快的发展,至仁宗朝,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巅峰。对于辽来说,岁币缓解了辽经费紧张的麻烦,而双方开商埠互市,更是对双方都有好处的。至澶渊之盟以后,宋辽100余年不曾发生战争。

7、澶渊之盟的内容和影响各是什么?

内容:一、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世以齿论。
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辽归还宋遂城及瀛、莫二州。)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影响:澶渊之盟,当时除了极少数主战派,满朝上下都劝真宗要迁都避战,最后依靠寇准无可匹敌的勇气终于达成澶渊之盟,30万的岁贡和迁都比起来,代价简直不值一提.(当时宋年收入1万万以上,而宋当时一场中等规模的战事所耗费的军费就高达3000万以上)而历史走向证明一切,此战之后,北宋迈向颠峰--仁宗朝就算称为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颠峰,都不为过.辽国关南之地得而复失,但年三十万岁贡再加上日后富弼允诺的二十万,这些钱帛对于经济拮据的契丹来讲,无疑是天上掉的大馅饼.不过契丹上下因此而与宋交好达百年之久,契丹铁骑不再南下。

与历史澶渊之盟精短视频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