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新媒体 > 新媒体社会化影响

新媒体社会化影响

发布时间:2020-08-31 21:17:54

1、谈谈新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信息传播得更快了,事实揭发的更多了,引发人们的更多思考。

2、科技和媒体是如何影响我们现在的社会的

新媒体传播特点分析:

(1)、传播方式从单向到双向的转变

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单向、线性、不可选择的。它集中表现为在特定的时间内由信息发布者向受众传播信息,受众被动的接受,没有信息的反馈。这种静态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不具流动性。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双向的,传统的发布者和受众现在都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而且可以进行互动。比如北京的交通广播电台,这两年发展非常好,原因就是在于通过短信这种方式加强和受众的互动,使得信息变得更有价值,同时,听众也强烈地体会到一种参与感,主动性和积极性被空前的调动起来。信息的互动性也使得受众实现被动到主动的改变。

(2)、传播行为更为个性化

博客、播客等新的传播方式,使得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个性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传播自己关注的信息。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等完全是我的地盘我做主。个性化的传播方式一方面让众人体会着发布信息,影响他人的快感,同时也带来了个人隐私泛滥,内容良莠不齐的弊端,为管理带来困难,也为受众的信息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接受方式从固定到移动的转变

无线移动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具备移动性的特点,用手机上网、看电视、听广播,在公交车、出租车上看电视等越来越成为普遍的事情。随着3GG技术的到来,移动性的特点将成为未来新媒体的主要特性。

(4)、传播速度实时化

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可以实现实时的传播,不再需要复杂的剪辑和烦琐的后期制作与排版,技术的简单便捷使得信息可以在全球实现实时传播。这一优势是任何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目前一些大的门户网站基本上都可以实现声音和视频音频的实时传播,时空的距离被缩小的最小。

(5)、从单一到交融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传播内容方面更为丰富,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化成为一种趋势。与此同时,交融性还表现在终端方面,一部手机不仅仅可以用来通话、发短信,同时还可以用来听广播、看电视、上网,多种媒体的功能集合为一身,而这些功能的实现是以互联网、通信网、广播电视网等多种网络的融合为基础的。另外,新媒体也打破了地域化、国界化等,正像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

3、求解:新闻对60、70、80、90年代的惹在社会化过程中尤其是认知思维形式的影响和作用?

50年代出生的人
通常有人说:50年代人是典型的“看家狗”;60年代人炒股炒房炒成“大富翁”;70年代人要么极左要么极右。这是从一般意义上的表象评述。如果要再详尽一些,可以这样概括:
1、这一代比较有历史使命感;
2、比较服从“正负”的领导,比较认同“正值体质”;
3、独立思考能力较弱;
4、集体主义;
5、沟通方式为迂回婉转式;
6、对于因为社会的畸变加诸于自身的苦难几乎没有抗争,表现不满大概也仅限于抱怨和牢骚;
7、过多关注社会公共意识,因而缺乏对人性(主要对自己)的认识能力;
8、多数人不具备自己调整思想和意识的能力。

60年代出生的人
1、有一些历史使命感,相对来讲更有责任感;
2、对“正负”和“整只”的态度有怀疑,有明确的怀疑意识和行动;
3、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
4、偏重集体主义,不太敢于强调个人主义;
5、沟通方式相对含蓄,但是还是能提出来;
6、对于因为社会的畸变加诸于自身的苦难有抗争行动,但是仍然没有达到自由;
7、对人性的看法有突破,但认识和觉悟是晚醒的、被动的、非自觉的;
8、青春期生长在西风初进时期,在没有辨别能力的情况下接受的一切都在他们后来的生活中有所表现,也赋予了他们探索和荒谬的机会。

70年代出生的人
1、缺乏历史责任感;
2、对“整只”的态度极其漠然;
3、独立思考能力较好;
4、个人主义为主;
5、沟通方式明朗,比较直接提出自己的要求,即使遭到拒绝也能平静对待;
6、社会给了这一代人太多的机会而没有苦难;
7、这一代对人性的认识是天然的,他们不能接受违背他们愿望的事情;
8、他们天生是怀疑论者,他们的思维是活跃的。

80年代和90年代出生的人
古时社会生活简单,人的寿命也较短,一般以为到了30岁就算是生命半成了,早已在大家族中独立面世,也自然成为社会中坚力量,故有“三十而立”之说。但是在当今社会时代下,社会激荡的深刻性或复杂性;人们认知事物的广泛性还是便捷性;生存条件的舒适性和机遇广博性等等,相对于古时在做全方位的放大和延伸。人类的寿命也正在不断向理论化年限增长,“人活七十古来稀”早已成为不复的历史,人到四十才大致可以算作历史上的“而立”之论,才算做社会的中坚力量,至于百岁甚至以上的高龄人群已不新鲜。那么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作为80年代和90年代出生的人现下至多不超过30岁,纯粹的青年时代,朝气蓬勃加懵懂困惑,虽然不乏出类拔萃者,但大多数还难以从所承担的社会角色上切实地做定性概括。也正因都处于年轻气盛时期自然容易激动,而宣泄情绪的对象又不便于朝向70年代以前出生的父兄们(而骨子里却叛逆于这些长辈),所以日常多见于80后与90后这两代临近差别的人们相互指责、吵架,往往非常激烈。

4、新媒体对我们的社会、文化、和个人生活有些什么影响?

你所提到的新媒体应该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新媒体既拥有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的优点:完全个性化的信息可以同时送达几乎无数的人;每个参与者,不论是出版者、传播者、还是消费者,对内容拥有对等的和相互的控制。又免除了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的缺点:当传播者想向每个接受者个性化地交流独特的信息时,不再受一次只能针对一人的限制;当传播者想向大众同时交流时,不再不能针对每个接受者提供个性化内容。同时他指出新媒体完全依赖于技术,不是人类先天自然拥有的技能。没有数字化等技术,新媒体完全不可能。
2008北京奥运会,新媒体首次作为奥运会独立传播机构与传统媒体一起被列入奥运会的传播体系。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被正式纳入赛事转播渠道,充分表明新媒体作为一种新传播渠道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奥运的巨大商机推动新媒体布局和发展,新媒体版权保护受到重视。
总体上说,2005年学界对新媒体的研究比较充分,研究的文章也比较多,各主要核心期刊都开辟了相关的专题,但同时也有一些不足。相关的研究文章有30篇之多,但研究的重点基本上比较集中,话题相似,创新不多,一些文章给人以重复、雷同之感。一些学者所提出的观点比较肤浅,有的提出了问题却并没有阐述解决途径。

5、社会化媒体营销劣势或缺点

完整的文章不好找,但是可以帮你点几条出来,以供参考。

1、非主流,社会化媒体营销主要依赖于互联网,所以其受众人群永远是少数、非主流人群。他的影响力势必比传统的电视、报纸等来的更少、更小。
2、不易控,一旦一个病毒进入了社会化媒体之中,就很难人为地把控其发展方向、速度、结果等。更过度的群众恶搞很容易使我们植入的病毒变成对品牌伤害的一个利器,这往往是品牌客户不愿看到的结果。
3、难检测,任何的广告或者公关投放都是需要有一个结果数据提供给客户的,但是通过社会化媒体影响提供的数据,往往只能是转载量、评论量、搜索量,但其质量如何?效果如何?美誉度如何?都是难以监测和定论的。
4、作假易,淘宝上买微博的粉丝只要5毛钱,雇水军发帖一个也不过1-2块而已。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刷点击、顶贴的抽象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所以即便是客户在看数据的时候也要不自觉的打些折扣。也就是说社会化媒体营销的真实性和效果已经大打折扣。

6、新媒体对人际关系带来什么影响

有一些负面影响,但关键还是看个人想法

7、新媒体,自媒体,社会化媒体有什么区别

参考一下:"新媒体(Newmedia)"一词源于CBS(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Goldmark1967年的一份商品开发计划。之后,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Rostow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中,也多处使用了"NewMedia"一词(1969年)。由此,新媒体一词开始在美国流行并迅速扩展至全世界。
“自媒体(WeMedia)”概念在2002年底,由专栏作家DanGillnor首先提出。2003年7月美国资深媒体人SBowman和CWillis联合发布了名为“WeMedia”的线上研究报告。
“社会化媒体(Socialmedia)”概念在2007年,最早出现在《什么是社会化媒体》一书中,以Facebook和Twitter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在全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并逐渐发展成为与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和电子商务相匹敌的互联网基础性应用。
新媒体、自媒体和社会化媒体的联系和区别
1.传统媒体
媒体(media)是传播信息的媒介,传统四大媒体为:电视、广播、报纸、杂志。
这个概念是我们开始分析的基石。结合传播学中经典的5W模型,琛姐画了下图来描述传统媒体:
“5W”模型来自于五个要素同样的首字母“W”,它描述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影响极为深远。“5W”模型是:谁(Who,传播者)→说了什么(SaysWhat,信息)→通过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媒介)→向谁说(Towhom,接收者)→有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s,传播效果)。

传统媒体时代,只有权威组织机构才具有媒体资质,它们通过传统媒介(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渠道)传播信息,传播对象可以是任何人。
2.新媒体
关于新媒体的定义很多,至今没有定论,我们来看两个比较权威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的定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
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这两个定义反映了: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有两个最核心的改变,一是传播媒介由传统媒介变成了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介,二是传播者由权威媒介组织变成了所有人。不过第二个特点在新媒体发展早期并没有被强调,直到自媒体迅速发展,普通个人作为传播者才引起广泛关注。
当在传统媒体前加上“数字”时,它们就成为了“新媒体”,例如:数字电视、数字广播、数字报纸、数字杂志等等。

3.自媒体
美国资深媒体人SBowman和CWillis联合发布的名为“WeMedia”的线上研究报告指出,“WeMedia(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

这个定义的重点是“普通大众”,即自媒体的核心。传统媒体把传播者和接收者区分得很清楚,是一种“自上而下”、“点对面”的传播方式,自媒体打破了这种不公平的传播方式,它强调普通大众也可以成为传播者,传播者和接收者的界限被模糊,传播方式转化为“点对点”。从定义分析,自媒体是一种特殊的新媒体,它对新媒体中的传播者做了更严格的限定。
当把新媒体的传播者限定为“个人”时,它们就成为了自媒体,例如:个人博客、个人主页、个人日志等等。

4.社会化媒体
社会化媒体的概念出现最晚,争议很大,我们选择早期的两个较为权威的定义作为参考:
AntonyMayfield在《什么是社会化媒体》一书中将社会化媒体定义为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
DionHinchcliffe认为社会化媒体的定义应遵循一些基础规则:以对话的形式沟通,而不是独白;参与者是个人,而不是组织;诚实与透明是核心价值;引导人们主动获取,而不是推给他们;分布式结构,而不是集中式。
社会化媒体与其它新媒体的区别在于,社会化媒体在网络中模拟了真实世界的人际关系,并且将真实世界的信息传递方式在互联网进行移植、扩大,使得个体的声音被传播得更远。并且,它的传播者也是个人,不是组织。
所以,我们可以把社会化媒体理解成是一种特殊的自媒体,它强调接收者由所有人变成基于社交网络的传播。

与新媒体社会化影响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