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让新媒体成传统文化教育新阵地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春风正在吹起。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已成为广受关注的问题。现在有人认为传统文化与当前的网络文化、快餐文化是此消彼涨的关系,二者都在抢夺青少年。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左东岭教授在接受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融媒体报道时提出,网络、快餐文化不应该是阻碍,新媒体会成为推广传统文化教育的有力手段和工具。
近日,不少中小学生抱怨传统国学晦涩难懂,不愿学习,也有很多老师表示,学生在背诵传统经典时,可倒背如流,却不知其意。左东岭教授指出,把传统文化通过有效的、适合青少年胃口的方式传递出来,让大家乐于接受,才是最重要的。中国文化常利用网络、快餐文化、新媒体手段进行传播,比如过年时每家每户贴的春联、门神,戏台上唱的戏,流行的通俗小说,《三字经》、《百家姓》等儿童读物都是当时社会传播最快的一种流行文化。今天在推广国学、传统文化时也在利用新媒介。传统文化教育必须适合孩子,才能“嵌在学生脑子里”。
新媒体与传统文化的融合逐渐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开拓新阵地。从《花木兰》的创新动画,到《百家讲坛》的娓娓道来;从《花样年华》带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风靡,到大观园旅游文化推动《红楼梦》的传承与衍生;从移动端《中国茶文化》手机APP上线,到《每日故宫》让众多故宫珍藏文物变得触手可及,尽在掌握。新媒体把晦涩难懂的传统经典变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让传统经典“嵌在脑子里”,成为文化基因。
在一些学校,老师为学生们播放《缇萦救父》、《孔融让梨》、《悬梁刺股》等根据传统文化故事创作而成的动画片;运用开放的、共享的网络,请名师、大家对《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国学著作进行深入准确的解读,引导青少年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为提升孩子学习戏曲的兴趣,湖南省探索将传统戏曲与现代动漫相结合,创造性地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新媒体等现代科学技术为桥梁,研创出一种深受孩子喜爱的独特艺术形式——戏曲动画。
2、新技术和新媒体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方式有哪些
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运用新媒体、新技术进行教育教学已经在很多学校广泛应用,这对于转变传统教育思想观念,促进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加速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的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更新教育观念、强化创新意识、有较强的整合能力
课程的改革,强调了学生自主参与和合作学习。新媒体、新技术是以网络技术作为学习工具,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利用网络技术收集、处理、交流进行探讨学习,从而获取知识,这种学习模式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强调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真正突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背景下,更新教育观念是每一个教师不可忽视的问题。要强化创新意识。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精神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材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我们的教师也要不断地创新,如果教师缺乏创造性思维,将失去学科的灵魂和动力,特别是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学习,保持旺盛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是一个全新理念的课程,它以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为教学基础、又延伸到通信、网络技术等高科技的综合应用技能教学,需要知识性与技能性很强的整合能力,现代信息技术以提供大容量教育信息载体为特征,担负着开拓视野、搜索资料、整合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等功能。这其中,教师素质是关键要素。教师整合能力是信息技术发挥应有作用的前提。因此,在新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应该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用新媒体、新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新媒体、新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可以提高教学媒体的展示力和交互性,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经过精心准备,运用先进手段,创作出严谨而丰富的电子课件,其目的就是将它应用于教学,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必像以前那样,携带地球仪、三角板、等繁琐的教具,而是借助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等先进的电脑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电子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的功能,可优化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结构、学生认识结构、课堂时间结构、师生活动结构等。丰富、生动的多媒体课件的灵活运用,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新媒体、新技术全方位刺激,使人脑左右协调发展,增强记忆力,学习的效率明显提高。使学习氛围轻松、愉快。通过多媒体网络的科学运用,可全面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三、依托局域网丰富校园网达到资源共享,进一步服务教学
学校应该重视校园网资源库的建设,专人负责,统筹规划。并安排熟悉计算机操作和网络维护的教师专门负责本校校园网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与维护。学校应该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鼓励教师搜索和整理网上的教育资源,利用城域网的资源进行本校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教师可以把自己搜集到的适合教学的资源进行合理分类,同时教师应该将已有的课件、音频资源、视频资源、图片资源通过非线性音视频编辑系统、扫描仪、数码相机等对其进行加工和改造,使之成为学校教育资源信息的重要来源。学生可以上网快速地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料,有目的地处理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开展主动的探索型的学习活动。
四、培养学生对计算机运用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运用新媒体、新技术进行教学,首先必须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会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的工具,运用于学科学习,学会对知识和信息进行检索,从而达到自主学习,而不是学会计算机的所有知识。体现计算机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知识的好帮手。真正是“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使学生变被动学知识为主动汲取知识。学校利用网络教室多提供让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机会。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同时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自己操作计算机,这样,他们才觉得学到的是自己迫切知道的知识,是自己学到的,而不是教师“灌输”的,学生学起来会更加积极,记得也更牢固。同时,这样还可以缩短反馈的周期,发现问题可以及时补救。
总之,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新媒体、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要建立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大力整合网上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自觉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效地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从实际出发,加大新媒体、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探索规律,启发思维,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
3、《教育革新》是否为正规期刊?
应该是正规期刊,我在中国知网上搜到了.但是怎么也找不到它的刊号.它的文献被中国知网收录,这是我找到关于它的资料,希望能对你有用。教育革新》-期刊简介 《教育革新》是经甘肃省新闻出版局正式批准并经有关部门认定的省级学术期刊,在本刊发表的论文被视为省级论文。《教育革新》走在新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列,本着“立足教研,服务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教育改革创新”的宗旨,坚持求真务实的指导思想,开展群众性研究和交流,构建教育革新的学术平台,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指导,为理论研究和教育决策提供参考,全力打造厚重深邃的教育期刊形象。《教育革新》稿件要求:必须是未公开发表过的论文,来稿请用A4纸打印,也可以通过电子信箱投稿;每篇稿件3000字以内为宜,请写明作者单位、联系电话、详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来稿文责自负,恕不退稿;凡向本刊投稿的作者,便视为同意其文章在本刊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使用;本刊编辑部有删改权,三个月内如无采稿通知,可自行处理。
编委会
主任:旦智塔
副主任:赵凯李晶
总编:李波
副总编:林松年齐志勇靳建设弋文武刘彦文编委(按姓氏笔划排列)
弋文武马金玲王宗信王志亮
王毓新邓伟冯继李波
齐志勇刘彦文张金杨树新
林松年秦志功栗兆荣靳建设
主编:林松年(兼)
副主编:张金
编辑:李瑛吴伟
校对:郑丽巍
4、新媒体环境下媒体功能的变化
看看这个论文对你是否有帮助,谢谢!
学子论文:网络新媒体议程设置与民主机制建设批评
杨状振
2008年11月18日11:09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摘要:本文分析研究了新媒体在新闻传播领域所引发的巨大变革,并对其作为意见生产机制的连续议程设置功能及民主虚幻性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新媒体;民主;生产机制;文化批评
新媒体科技的快速发展及其在互动性上的高度完善,形成了连续的新闻议程设置(continuous agenda-setting)功能,建构起了意见生产机制的新型模式。新媒体借助“网状-链式”的传播特征,形成了对每一个事件和消息的跟踪-连续式议程设置效果。利用每一个传播节点在跨平台上的互动,新媒体将相关内容聚合在同一个议程之下。在新媒体UGC(Users Generate Content)的运行模式下,受众在新媒体中的参与性受到最大程度地尊重与拓展,受众超越了传统媒体信息制作者和传播者对内容的垄断,以较少中间语言加工特征的传播方式直接介入着新闻话语的传播过程,反映着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在此模式下,借助技术和信息的力量,新媒体似乎已经成为民主货币的制造源和集散地,俨然可以为社会大众孕育出一个“直接享有电子民主的年代”① 。事实果真如此吗?在这里有两个问题无法回答:“一是所有的人都有机会使用这些技术革新吗?还是仅仅有一部分人可以?二是技术真的落实了,我们是不是就都知道怎么去使用它们呢?”②
新媒体所提供的信息交流、意见生产和反馈机制是以对技术的熟知和对其作用的了解作为前提的,与一厢情愿的民主乌托邦前景相比,主宰整个新媒体世界的事实上并不是为数最多的广大受众,而只是数量极少的技术精英。从整体上看,中国的工业化过程还远未终结,以科技作为社会发展动力基因源的思维逻辑也不可能在瞬间发生转变,在此模式下所形成的,被哈贝马斯称为“专家统制(technocracy)”的现象,更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改变。以专家主义为表征的专家统制现象,最重要的蕴涵就是将科技的创造、修饰和诠释权,收归了少数专家所有,特别是经由他们所组成的专业团体(诸如大学或研究机构中的各个专业学科、各类专业性的学会)所垄断。对一般人而言,专家统制高度体系化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实践运作机构,使得其所外衍的社会效应,变得无以抗拒,也难以颠覆,转而只有默默接受。美国商业部电讯与信息局在《被互联网遗忘的角落:一次有关美国城乡信息穷人的调查报告》中所提出的“数码沟”概念,已经成为被普遍认可的事实。在新技术传播条件下,它们正引发着信息劣势阶层的产生和新的社会不公。③ 对于以新媒体为解决意见机制生产不畅和民主通道阻塞的研究者来说,他们忽视了受众能够平等地传播和“接收”信息(何况事实上也并不平等),并不意味着能够平等地“接受”信息这个事实。不同的教育水平和人文素养、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使用动机,都会让使用新媒体的目的、程度、自主性、切入点和辨识力各不相同,而只有在各种微观的兴趣及能力元素都比较相近的人群或社区里,信息的传播—接受才可能顺利完成,数码沟的差距也才可能逐步缩小直至填平。
而毋庸置疑的是,在新媒体时代,具有吸纳性知识结构和相关知识积累的人,相比普通民众是更容易成为信息传播领域的专家的,他们的知识优势建构了他们在新媒体世界里的主宰地位。如果说传统媒介时代的意见生产暨传达机制是单向输出、话语权被严格掌控在媒体(含管理者)一方的话,那么在新媒体时代只不过是让话语权转渡给了技术官僚和专业精英而已。如史蒂文森所诠释的那样,躲在“超级信息高速公路”和互联网技术发展背后的主要结构性力量仍然是经济,而经济势力也同样决定了大众主流文化的“浅表性”特征。④ 当人们普遍缺乏自我审思习惯和整个社会文化体制缺乏同步协调的情况下,新媒体建构民主通道的努力只能是一个虚幻的乌托邦神话,而殊难成为真切的现实场景。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新媒体的民主化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也仍然只是传统媒体的拓宽与延伸而已。研究者在对英国的新媒体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后,认为“新媒体并没有很好地为政治和民主服务”。因为种种证据表明,“在最初的热情过后,参与网上社区的人数逐渐下降,而社区内少数精英逐渐成为核心,主宰了社区的议程”。⑤ 这也说明新媒体本身和任何技术与工具的使用一样,并不会为民主模式的构建和政治观念的革新进步提供自发的思想土壤和技术支持,人们对其参与的层级和领域所存在着的社会性差别,并不能仅靠新媒体的传播力量便能得到扭转。说到底,新媒体的出现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多元化和碎片化的意见论坛,而不是提供了一个民主政治的裁判所。
从媒介内部运作过程来看,在传统媒介那里,引领和控制社会舆论进程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为公众设置媒介议程,并以此架构公众的认知空间和参与热点——尽管很多时候,这些议程并不真正就是当前社会的主要问题和受众最需要了解和关心的问题,媒体报道也并不能与真实生活很好地一一对应,——新媒体同样保留了这一点。事实上,由于新媒体起步阶段在传播内容上的欠缺,其所最常用的手段往往就是和传统大众媒体进行内容上的合作和议程设置上的联动,在思维定势和结构布排上自觉不自觉地向其效行并看齐,从而势不可免地要带上传统媒体的价值观念与意志倾向。这一现象,随着新旧媒体融合步伐的加快和监管机制的逐步完善,只会加强而不会削弱。一旦有了议程设置上的合作框架和协议默契,势必就会有权力“遮蔽”现象的产生——无论这个权力来自政治层面、经济层面,还是来自信息知识或专业技术领域。如果新媒体所传递的仍然只是传统媒体已经传递过的东西,那么即使“重新传递”的过程与方式,会带来短暂的惊喜与赞叹,可从推进意见生产民主机制建设的本质层面上来讲,它又会有什么助益呢?
退一步讲,新媒体真的让信息实现了彻底地自由传播,那是不是就意味着民主真的来临了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当受众真的可以随意拉取信息的时候,实际上他已经在潜意识中为自己设定了一个不易觉察的议程框架,在其中当然是快意地删除掉了其本人所有不感兴趣的内容。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受众本身不感兴趣的内容,却未必就是事实上不重要或不应该关心的内容。世界传播学先驱、德国心理学家库尔德·勒温(Kurt Lewin)在格式塔心理学路线⑥ 下,曾对人类的心理和行为现象提出过“场理论”的观点。在他看来,人的行为(或生活空间)就是人和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的函数,它会随着个体和环境两个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即“B=f(P·E)”公式(f表示函数,P表示生命个体,E则表示外在环境)。⑦ 无论在任何社会形态当中,基于历史传承和社群文化的共识体认,都是形成一个国家与民族伦理内涵和精神聚合的必备条件。但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由于个体化作为思想意识的社会形塑作用,由于其所具有的“反集体”意味对整个社会运转结构理路的渗透,维系社会整合的共识体认,在某个程度上实际上已经出现了被架空的可能。受众在传统接受模式下因信息“偶遇”而产生的社会公共事务参与性,在这种信息拉取模式下被大大降低,甚至几近于零。当阅读什么内容的权力完全交到受众手中时,由缺乏整体观念和全局意识而引发的小群体思维模式,在宏观意识淡薄而互动性又极强的传播情况下,就会将受众逐步引导到群体意识极端化发展的路子上去,小群体思维方式固有的偏向抑或偏见就会呈现出指数式放大趋势,并最终将意见机制的生产导向激进的原教旨主义(强制注意或极权主张)。在这样的条件下,一旦小群体思维出现、形成并传播,那么言论市场必将被割裂,而割裂的结果就是大众社会的共识被破坏,民主进程被延搁和悬置。
人类不可能利用传播技术的发展制造出历史的偶然性,新媒体必然要重复与现代性有关的一切特点,而不是从根本上去改变原有的等级秩序和社会空间。尽管新媒体有可能促进平等交流和削弱科层化建制的鸿沟,但同时也存在着扩大社群集团分化和信息社会参与能力落差的危险。严重的无政府状态抑或存在缺陷的技术官僚统治的加强,都并非不可能出现的白日梦幻,而是风险巨大的潜在力量。在新媒体网络技术时代,“下层阶级”已变为一个需要重新定义和检讨的词语,如媒介批评家格雷姆·伯顿所说的那样,“在网络时代,这一概念是指那些无法获得新技术——从而也无法获得改善政治的和物质生活的机会——的人群。”⑧ 技术的发展可能带来民主的重建吗?不会!“这个时代的突出特征是工具高度完善而目标极度混乱,技术不会塑造价值,技术也不会产生理想……”⑨ 无论新媒体的发展是否为社会控制提供了新的可能,民主生活的新生总是取决于宏观的政治与社会发展,而不是媒体传播手段的单纯变革。
“没有视觉的局限,就没有心灵的形象;没有某种的盲目,就不会有可以持守的表象”。⑩ 新媒体精确制导式的传播世界不但将基于不确定传播的实在世界划分为了精确的信息格子,而且借助有线或无线的传输网络为人们构筑起了一道道屏障和围墙。无论就社会制度,还是就心理状态,因应新生秩序进行规范与调整,打破“蜗居人生”和民主神话趋势盲目流行的状态,都是新媒体发展过程中必须直面相对的问题。或许在这一点上,批评家卡斯特的观点才最具有历史的辩证性和通过实践检验的可能性,他否定了对新媒体二元对立式的直线式理解模式,而是从更为细微的层面和维度,探究了新媒体与民主社会之间的演进关系。在他看来,新媒体技术一方面加强了文化资本、社会等级和差异结构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为社会运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展示舞台。新的媒介平台使得边缘观点、边缘人群和边缘生活,拥有了和社会主流公众之间更多的接触机会,也为双方之间找寻到了增进了解和去除误会的新的意见表达机制和讨论平台。(11) 而这,或许才是新媒体带给社会民主进程的真正礼物。
注释:
1、Lawrence Grossman: speech at “Newsroom: Technology:The Next Generation”, The Freedom Forum Media Studies Center, Sep. 15, 1993.
2、约翰·帕夫里克:《新媒体技术:文化和商业前景》,周勇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7页。
3、祝建华:《数码沟指数之操作定义的初步检验》,载吴信训主编《21世纪新闻传播研究》,汕头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格雷姆·伯顿:《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史安斌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5页。
5、同上,第237页。
6、即完形心理学,1912年发源于德国,该理论主张在观察现象的经验时要保持现象的本来面目和整体观念,反对将其析解为独立封闭的原子构造主义式的单个感觉元素,同时它也反对完全以物为本,不及心理感受的纯客观分析,即著名的“非心非物”主张。
7、黄希庭:《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页。
8、格雷姆·伯顿:《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史安斌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8页。
9、李永刚,《互联网络与民主的前景》,载陈卫星主编《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北京广播学院2001年版,第111页。
10、Paul Virilio, The Vision Machine, Indianapolis, 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4, p.4.
11、尼克·斯蒂文森:《媒介的转型——全球化、道德和伦理》,顾宜凡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6—238页。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责任编辑:朱丹)
5、互联网与新媒体环境下教育等等作文
要理解WEB2.0,先得看WEB的历史。 World Wide Web,简称WWW,是英国人TimBerners-Lee 1989年在欧洲共同体的一个大型科研机构任职时发明的。通过WEB,互联网上的资源,可以在一个网页里比较直观的表示出来;而且资源之间,在网页上可以链来链去。在WEB1.0上做出巨大贡献的公司有Netscape,Yahoo和Google。 Netscape研发出第一个大规模商用的浏览器,Yahoo的杨致远提出了互联网黄页, 而Google后来居上,推出了大受欢迎的搜索服务。 搜索最大的贡献是,把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用机器初步分了个线索。但是,光知道网页里有哪些关键字,只解决了人浏览网页的需求。所以,Tim-Berners-Lee在提出WWW不久,即开始推崇语义网(Semantic Web)的概念。为什么呢?因为互联网上的内容,机器不能理解。他的理想是,网页制作时和架构数据库时,大家都用一种语义的方式,将网页里的内容表述成机器可以理解的格式。这样,整个互联网就成了一个结构严谨的知识库。从理想的角度,这是很诱人的,因为科学家和机器都喜欢有次序的东西。Berners-Lee关心的是,互联网上数据,及能否被其它的互联网应用所重复引用。举一个例子说明标准数据库的魅力。有个产品叫LiberyLink。装了它后,到Amazon上去浏览时,会自动告诉你某一本书在用户当地的图书馆能否找到,书号是多少等。因为一本书有统一的书号和书名,两个不同的互联网服务(Amazon 和当地图书馆数据库检索)可以公享数据,给用户提供全新服务。 但是,语义网提出之后,曲高和寡,响应的人不多。为什么?因为指望要网页的制作者提供这么多额外的信息去让机器理解一个网页,太难;简直就是人给机器打工。这违反了人们能偷懒就偷懒的本性。看看Google的成功就知道。 Google有个Page Rank技术,将网页之间互相链接的关系,用来做结果排序的一个依据,变相利用了网页制作人的判断力。想一想网页的制作者们,从数量来说,比纯浏览者的数量小得多。但Google就这一个革新,用上了网页的制作者的一部份力量,已将其推上了互联网的顶峰。 所以互联网下一步,是要让所有的人都忙起来,全民织网,然后用软件,机器的力量使这些信息更容易被需要的人找到和浏览。如果说WEB1.0是以数据为核心的网,那我觉得WEB2.0是以人为出发点的互联网。 我们看一看最近的一些WEB2.0产品,就可以理解以上观点。 Blog: 用户织网,发表新知识,和其他用户内容链接,进而非常自然的组织这些内容。 RSS: 用户产生内容自动分发,定阅 Podcasting: 个人视频/声频的发布/定阅 SNS: blog+人和人之间的链接 WIKI: 用户共同建设一个大百科全书 从知识生产的角度看,WEB1.0的任务,是将以前没有放在网上的人类知识,通过商业的力量,放到网上去。WEB2.0的任务是,将这些知识,通过每个用户的浏览求知的力量,协作工作,把知识有机的组织起来,在这个过程中继续将知识深化,并产生新的思想火花; 从内容产生者角度看,WEB1.0是商业公司为主体把内容往网上搬,而WEB2.0则是以用户为主,以简便随意方式,通过blog/podcasting 方式把新内容往网上搬; 从交互性看,WEB1.0是网站对用户为主;WEB2.0是以P2P为主。 从技术上看,WEB客户端化,工作效率越来越高。比如像Ajax技术, GoogleMAP/Gmail里面用得出神入化。 我们看到,用户在互联网上的作用越来越大;他们贡献内容,传播内容,而且提供了这些内容之间的链接关系和浏览路径。在SNS里面,内容是以用户为核心来组织的。WEB2.0是以用户为核心的互联网。 那么,这种意义上的WEB2.0,和Tim Berners-Lee的语义网,有什么不同呢?语义网的出发点是数据的规整及可重复换鞯饔茫岢鍪褂糜镆寤哪谌莘⒉脊ぞ撸nbsp;试图从规则和技术标准上使互联网更加有序。 Google等搜索引擎,在没有语义网的情况下,尽可能的给互联网提供了线索。 WEB2.0则是鼓励用户用最方便的办法发布内容(blog/podcasting),但是通过用户自发的(blog)或者系统自动以人为核心(SNS)的互相链接给这些看似凌乱的内容提供索引。 因为这些线索是用户自己提供,更加符合用户使用感受。互联网逐渐从以关键字为核心的组织方式和阅读方式,到以互联网用户的个人portal(SNS)为线索,或者以个人的思想脉络(blog/rss)为线索的阅读方式。WEB2.0强调用户之间的协作。WIKI是个典型例子。从这个角度看,互联网是在变得更有序,每个用户都在贡献:要么贡献内容,要么贡献内容的次序.
6、新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上有哪些新应用
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运用新媒体、新技术进行教育教学已经在很多学校广泛应用,这对于转变传统教育思想观念,促进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加速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的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更新教育观念、强化创新意识、有较强的整合能力
课程的改革,强调了学生自主参与和合作学习。新媒体、新技术是以网络技术作为学习工具,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利用网络技术收集、处理、交流进行探讨学习,从而获取知识,这种学习模式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强调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真正突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背景下,更新教育观念是每一个教师不可忽视的问题。要强化创新意识。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精神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材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我们的教师也要不断地创新,如果教师缺乏创造性思维,将失去学科的灵魂和动力,特别是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学习,保持旺盛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是一个全新理念的课程,它以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为教学基础、又延伸到通信、网络技术等高科技的综合应用技能教学,需要知识性与技能性很强的整合能力,现代信息技术以提供大容量教育信息载体为特征,担负着开拓视野、搜索资料、整合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等功能。这其中,教师素质是关键要素。教师整合能力是信息技术发挥应有作用的前提。因此,在新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应该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用新媒体、新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新媒体、新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可以提高教学媒体的展示力和交互性,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经过精心准备,运用先进手段,创作出严谨而丰富的电子课件,其目的就是将它应用于教学,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必像以前那样,携带地球仪、三角板、等繁琐的教具,而是借助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等先进的电脑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电子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的功能,可优化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结构、学生认识结构、课堂时间结构、师生活动结构等。丰富、生动的多媒体课件的灵活运用,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新媒体、新技术全方位刺激,使人脑左右协调发展,增强记忆力,学习的效率明显提高。使学习氛围轻松、愉快。通过多媒体网络的科学运用,可全面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三、依托局域网丰富校园网达到资源共享,进一步服务教学
学校应该重视校园网资源库的建设,专人负责,统筹规划。并安排熟悉计算机操作和网络维护的教师专门负责本校校园网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与维护。学校应该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鼓励教师搜索和整理网上的教育资源,利用城域网的资源进行本校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教师可以把自己搜集到的适合教学的资源进行合理分类,同时教师应该将已有的课件、音频资源、视频资源、图片资源通过非线性音视频编辑系统、扫描仪、数码相机等对其进行加工和改造,使之成为学校教育资源信息的重要来源。学生可以上网快速地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料,有目的地处理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开展主动的探索型的学习活动。
四、培养学生对计算机运用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运用新媒体、新技术进行教学,首先必须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会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的工具,运用于学科学习,学会对知识和信息进行检索,从而达到自主学习,而不是学会计算机的所有知识。体现计算机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知识的好帮手。真正是“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使学生变被动学知识为主动汲取知识。学校利用网络教室多提供让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机会。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同时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自己操作计算机,这样,他们才觉得学到的是自己迫切知道的知识,是自己学到的,而不是教师“灌输”的,学生学起来会更加积极,记得也更牢固。同时,这样还可以缩短反馈的周期,发现问题可以及时补救。
总之,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新媒体、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要建立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大力整合网上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自觉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效地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从实际出发,加大新媒体、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探索规律,启发思维,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
7、2020年教育革新期刊近期开刊了吗?
开了啊,这个刊物正常运行呢!
现在知网更新到2020年三期了。
但是它前半年是只更一三五期,剩下的二四六,在下半年才会正常更新。
8、信息化多媒体崛起要求教育手段革新
完备的硬件投入是教育信息化得以推行的基础和前提,设备的更新、硬件的添置为学校创建现代教育技术特色提供足坚实的后勤保障。应该对全校每个个班全部配置电子单白板、一定量的电子双白板,所有专用教室安装60寸的液晶触摸一体机,双网信息全部覆盖到全校每个房间,实现“班班通”,并配建了全新的微格教室和学术报告厅。
枣尚信息化教育认为微格室、电子书包、因特尔一对一上网本等一流的新媒体的引入使学校硬件设施跨入全国先进行列。
9、谈谈新媒体技术的引入对教育教学产生了哪些影响
新媒体对教育传播模式构成要素的影响
按照香农—韦弗传播模式,典型的传统教育传播过程包括信源(教师)、编码(教授)、信道(通道)、解码(学习)、信宿(学生)、干扰和反馈七个组成要素。新媒体通过对传播模式构成的各个要素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教育传播过程。1.新媒体对信源(教师)的影响传统上,教师的工作就是用大量所谓“真实的”知识去“填充”学生的头脑①。根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的观点,在群体传播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信息的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②。在教育传播领域,教师即教育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他们将符合特定价值观的经验、知识和情感等通过教与学过程传递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被动参与接受教师“把关”知识的过程,因此对教师依赖比较强(见图2)。新媒体所具有的数字化、网络化特征改变了学生获取知识时对教师的依赖。学生和教师具有同等的机会面对知识。有时候学生所接触的知识教师都不一定熟悉。因此,新媒体时代的教师不再扮演“把关人”的角色,转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新媒体促使教师角色发生了转变(见图3)。新媒体对教师的影响是巨大的。在过去的十年中诞生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以适应这种变化,如21世纪技能标准,21世纪的学习、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学生、教师),知识建构,基于项目的学习,研究性学习等。21世纪的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应用这些理念和模式。2.新媒体对信宿(学生)的影响传统教育中学生被视为等待填充的“容器”,他们会无条件地接受教师认为重要的东西。因此,学生学习通常是被动的和机械的。新媒体技术为个体参与传播过程提供了一个双向通道,学生在该过程中既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发布者。学习者个体因此可以主动参与到教育传播活动中。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个体参与实现的,是一个与学习伙伴共同创设(co-constitutive)的过程。该过程的参与者会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与沟通而发生改变或转化①。因为新媒体,使学生与他人一起形成、发展和创造关于某一事物的共同知识和符合情境的个体知识,学生也从一个从被动的知识消费者转变成为主动的知识创造者。新媒体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与学活动中。学生在接受信息的同时,能够及时、自由地进行自我表达,与他人(包括教师、专家、同学等)分享观点,接受他人的判断、评价,保持与他人的持续对话。在对话与交流过程中,学生可以实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此外,由于新媒体的数字化和互动性特征,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获取各种信息,实现按需学习,及时得到教师指导或学习支架的支持。通过直接嵌入学习资源的互动提示、实时或虚拟的帮助策略模型的引导,学习者可以实现不间断学习。新媒体对学生的影响可以概括为:支持和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想象力和求知欲;学生在参与式学习过程中将承担更多学习责任;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角色、学习方式等将发生改变。3.新媒体对教育信息的影响教育信息一般指教育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通常情况下,教育信息以多种呈现方式蕴藏在载体中,如教科书、模型、挂图等。传统教育中的教学信息具有稳定性、结构化、组织化、专门性等特点,被知识精英所垄断。获取知识的途径需要通过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模式。传统教育基本上是围绕教科书上的教育信息进行。而当今社会,知识更新周期变短,对许多学科而言,知识的关联性和时代性的预期值,已经从几年和几十年的周期降低到现在的几个月和几年②(P67),刚印到书本上的知识很可能就已经过时。教科书的知识内容一般很难保证及时更新,但是新媒体的应用能够有效缓解传统的纸质教材面对知识迅速贬值带来的挑战,因为相对于教科书从编撰到出版所需的时间跨度,终端用户有时只需花费几分钟就能制作和传播信息。新媒体拓展了信息传播通道,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来源,如数字图书馆、可分析的真实世界数据以及连接其他能够提供信息、反馈和经验的人等③(P7),让人们置身于信息海洋中,可供选择和获取信息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宽泛。新媒体为信息传播带来的这种变化,为信息联通、重组和再造创造了条件。在新媒体的支持下,学生除了接受课堂上教师讲授的知识外,还可以获取博客、开放式课程、网络资源库等方面的知识,为学生实现对知识的加工提供了便利,促使信息呈现出活跃的、快速发展的和生成性的等新型特征。新媒体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改变了教育信息的创造、传播、分享和利用空间,促使参与者之间实现共同创造,并发展和形成了信息的双向沟通模式。4.新媒体对教育传播模式的影响基于讲授主义的传统教学模式是20世纪学校教育的主要模式。而在信息社会里,这种由教师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个人职业终身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接受新知识和新观点,而且是一个持续性的、探索性的和支持性的过程②(P40)。教学的重心从勤奋操练和练习转向关注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③(P1)。社会发展需要能够反映新型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教育传播模式。新媒体为新型教育传播模式的构建提供了理想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新媒体可以促进学生参与教学信息的传播和反馈过程,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被民主式的平等对话关系所替代,单向、线性的教学过程转变为互动、非线性教学。在新媒体创设的环境中,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交流、讨论、协商或探究活动,彼此了解和熟悉对方的思想和观点,共同完成知识的创造和分享。这一过程与现代社会的知识观一致。由于现代社会中新知识不断衍生,人们已经难以完全拥有知识产品、并且完好无损地存储在个体头脑中,而应该“把它存储在朋友那里或技术中”①(P45),当需要的时候才去搜寻和获取它。通过保持持续的对话关系,在解决问题或者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知道“谁会提供帮助”①(P13)。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只有保持对话关系,才能保证教学真正顺利、有效地进行。由新媒体所带来的海量信息通过不同的表征形式(如文本、视频、图片或录像等),扩充、表现和阐述知识的内部多样性,实现传递思想、观念、情感、信息和知识的目的,以满足具有不同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的学生个性发展要求。新媒体支持的教育传播模式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如喜欢多感官通道的学生可以选择多媒体组合方式呈现教学信息而学习;视觉型学习者可以利用图片、图表、录像、试验演示的观察而学习。学生可以在物理的、虚拟的或者混合的多样化学习环境中进行各种新型学习方式的学习,如基于资源的、基于探究的或者基于项目的学习等。新媒体支持学生提供学习反馈、获得适应性帮助和支持,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及时诊断和指导。因此,基于新媒体的学习能够有效改善传统教育中反馈缺乏或者滞后的现象。教师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习者,而是针对不同的学习者,设计、管理和维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维度的学习环境。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以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得到必要的学习支架或学习补救②。因此,新媒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教育传播模式本质上是动态的、有机的和发展的。作为一个开放系统,教育传播模式会根据不同的文化、技术和社会环境而发生相应变化。新媒体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改变了教育传播过程中基本要素内涵及其彼此之间的关系,促使教育的传播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传播模式转变(见表1)。
技术通常会伴随社会的进步而发展。新的技术层出不穷,会对教育造成持续性或者革命性的影响。新媒体的出现让人们参与到一个更具互动性、以共同体为基础的世界中,为我们共享经验和探索知识创造了新的可能性,为变革和创新教育传播模式注入了新的生机。随着新媒体的应用,教育传播模式呈现出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转变,并且呈现出互动性、非线性和数字化的特征。同时,新媒体也让教育面临新一轮的挑战。选择的多样性可能会造成学生选择的无所适从感,并面临诸多新的问题,包括如何在海量信息中选择和组织有价值的信息,如何通过新媒体与他人建立、维持各种关系和身份以满足个体的需要等。教师需要思考在新媒体参与构建的新型教学环境中如何重新定位、如何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有效地应用新媒体技术。新媒体给教育传播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必将促进教育传播模式进一步完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