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媒体时代的具体定义,简短的
新媒体,应该是指Internet和手机普及后,尤其是近两年来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后的时代。博客、微博、即时通讯、交友网站等信息交互手段,使信息发布与交互变得异常简单,每个人都是信息时代的主人,都有发言权和评判权,而且,很有可能成为媒体的焦点。而不像以前那样,普通个体只能作为被动的受众。
2、新媒体在新时代发展带来的挑战
不管怎么样,目前这种垃圾电视剧漫天飞,而且广告暴多的现象是绝对不会有了。 还有,绝对会有一部分群体拒绝看电视,绝对会有一部分群体看不起电视。 再有,
3、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古典诗词是否还能活在当下
每个时代都有代表的文学形式,秦风,汉赋,南北乐府,唐诗志怪小说,宋词,明清小说,活肯定能活着,但已经不是高峰,就像相声,现在越来越不行,干不过小品,不过还是活着。只是过去了高峰。那一代人过去了就过去了!
4、新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下有什么不足之处
新传媒时代有这样几个特点:内容生成的即时性(越来越多的内容的生成和传播的过程正在重合起来)、内容获取的“即地性”(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以任何手段获取即时信息)、
内容传播的互动性(内容的接收方对接收的内容有更多的选择权)、广告投放的定向性(广告商可以更有效地针对个人目标客户投放广告)。而这一切的核心只有三个字:跨媒体。是媒体公司的跨媒体化发展使得上述几个方面的变化成为可能并越来越成为主流趋势。
所谓跨媒体应该是横跨平面媒体(报纸、杂志、图书、户外广告)、立体媒体(电视、广播、电影)和网络媒体的三维平台组合。跨媒体的核心在于平面媒体和立体媒体的组合。很多平面媒体和立体媒体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从自己的主媒体平台伸出一只脚跨上了网络平台,但是这种“1乘1”的平方组合严格来说还不足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跨媒体
5、关于相声的问题
以表演场地来讲,相声经历的时期
1、撂地表演
2、茶馆表演
3、剧场表演
4、电视表演
5、回归剧场表演
“电视相声”与“剧场相声”
一个时期以来,在有关相声艺术如何走出创作表演低迷态势的议论中,有种观点颇为引人注目,概括起来就是:电视媒体对相声艺术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进而认为:相声属于“剧场艺术”,“电视相声”的出现破坏了相声的艺术生产规律。从而得出结论,要想振兴相声,必须使相声创演“回归剧场”,通过保持相声同广大观众听众的密切联系,来激发相声艺术的生命力。这种观点看似有理,细想却不尽然。
首先,要搞清楚相声的兴衰沉浮与电视媒体的真正关系,不能让一种技术媒体来为相声的艺术荣辱负直接责任。你可以说,电视以及掌控电视媒体文艺节目制作播出的编辑导演,客观上存在着某种因不明就里而形成的粗暴对待传播对象的“话语霸权”;也可以说,在与相声的结合过程中,电视编导不乏“命题作文”、“随意删砍”和“削足适履”等违背艺术创演自身规律的硬性操作;惟独不能说是“电视害了相声”。 因为,电视充其量只能说是个技术含量较高的传播媒体,电视编导也要按照电视媒体的传播特点和制作要求,进行符合自身规律的编导操作。他们本身是需要去充分尊重相声艺术的自身规律,但却无法对相声艺术的繁荣发展负必然的责任。更何况,近20年的历史证明,正是广播和电视媒体的托举,成就了相声艺术的空前影响与现实地位。问题的真正症结恰恰在于,相声创演者面对威力无比的电视传媒,本身存在着认识的迷误与实践的盲从:以为电视编导是万能的权威,而忘却了自身的责任;以为电视是相声惟一的舞台,而忘却了它其实只是演出的一种依托;以为只要跟着电视转就不愁没有饭吃,而没有料到电视从他们身上榨干了“油水”之后,也会冷落没有新货色的自己。如果当初某个电视编导将某个节目删错改坏了,自己能够据理力争加以抵制;如果通过大家的齐心力争与抵制,而使电视编导们能够尊重相声艺术的起码特质;如果自己不是为了一时的大红大紫而惟电视传媒的特点或者电视编导的脸色马首是瞻,抑或仅仅将上电视的演出,作为自身艺术的惟一价值实现途径,则上述弊端或者遗憾,可能会被避免或者降到最低。是自身面对电视媒体,不能冷静应对,趋之若鹜而迷失自我,没有在与新媒体的结合或曰配合过程中,坚持自身的艺术特质与创演规律,放弃了自身艺术审美创造的特殊追求,才最终被电视传媒所异化,客观上误导了相声创演的经营策略,影响了相声舞台的正常繁荣。面对此等教训,本身不去反思,倒过来抱怨电视,实在是亡羊而不知补牢的糊涂之举。
其次,要搞清楚所谓“电视相声”与“剧场相声”或曰“剧场艺术”的真正含义,不能将电视传播这种相声艺术的一种传播手段,作为相声艺术的全部立身根由或者本体实践去看待。因为,所谓“电视相声”与“剧场相声”的区别,主要地是展演场所即传播途径的不同。虽然由于艺术的展示途径不同,也可能或者必然地带来一些艺术生产在方式与方法上的差异,但这不能作为将两种传播展示方式对立起来,进而推诿相声创演低迷责任的理由。换言之,“剧场艺术”或曰“剧场相声”的真义,在于创演者心中要有艺术,眼里要有观众,亦即要树立为观众服务的专业思想与审美意识。作为物理学意义上的展示场地概念,不应作为心理学意义上的审美与创演条件去加以混同。相声与一切传统的表演艺术形式一样,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达,传播的载体和创演的方式,必然地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其本体的进化所示,艺术创演分工的逐渐细化包括脚本创作与舞台表演的分工合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进步,一种在各自创作维度上的专业化提升。远离了传统创演“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农经济式”经营,开始了作家与演员的“强势互补”。并未给相声的发展带来低迷,而是相反的繁荣。这说明相声的艺术形式是传统的,但艺术的生命充满着青春和现代的气质。相声与电视的结合也是一样,不能将“磨合”中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看作是水火不能相容的天敌。
再次,要明确影响相声艺术繁荣的根本原因在于相声界自身,从而直面困境,肩负起振兴相声艺术的历史重任。同时,需要特别提起注意的是,要充分认清高技术时代艺术创演特别是艺术传播的发展大势,紧紧抓住包括电视在内的现代传播媒体与各种高技术手段,来为相声艺术的发展繁荣,不断开拓全新的领地,锐意打造广阔的舞台。包括现代传媒在内的各种“外因”,只是影响相声艺术创演是否繁荣的条件,而由相声从业者构成的“内因”,才是真正催发相声艺术走向繁荣的根本。如所周知,就在电视媒体独领风骚而至于被指责出现以其为首的“媒体霸权”的同时,另一种比电视媒体更为先进且更有资格和潜质封王称霸的传媒“巨无霸”即“互联网络”技术或曰网络媒体,已经尾随而至。在艺术消费和视听欣赏即将借助网络技术实现“个性化”和“即时化”的今天,包括相声在内的传统艺术,若想取得新时代的生存权与发展权,就必须要积极回应和主动适应这种媒体革命带来的挑战,以使自身艺术的创演经营或者说艺术生产的方式与方法,站在技术革命的潮头,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潜心创作,仔细排练,反复打磨,自觉检验,最后通过音像化录制和音频视频等等编辑包装手段而置身互联网络,无疑是未来的相声艺术所以创作生产和表演展示的主流。舍此无法在当今和未来的时代找到安身立命的途径。对此,一些相声界人士十分明白和清醒,深谙与时俱进的真义。比如姜昆,就早早地介入了互联网络的行业,经营着包括“中国相声”网页在内的一家综合娱乐网站,较之其它行业的艺人,比较前瞻而且前卫。否则,梦想着让相声在网络时代一味地去“回归剧场”,难免如鲁迅所言,“好比用手揪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几乎没有可能。
6、新媒体言论便捷性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新媒体时代,也有人叫做“后网络传播时代”。 相对于传统的媒体,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主要有四大特征:
一是互动性。新媒体传播过程中,先进者可以对网络技术进行各种形式的互动,这使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二是快捷性。新媒体实现了信息传播,具有更加传播的特点,为传播媒体打通了渠道。
三是大众性。新媒体由于形式多样,使参与者都可以通过各自的平台进行交流,这使得平台中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主体。
四是多元性。新媒体不断的涌现,内容涵盖面广,其表示形式表现出日趋多元化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