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媒体时代的具体定义,简短的
新媒体,应该是指Internet和手机普及后,尤其是近两年来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后的时代。博客、微博、即时通讯、交友网站等信息交互手段,使信息发布与交互变得异常简单,每个人都是信息时代的主人,都有发言权和评判权,而且,很有可能成为媒体的焦点。而不像以前那样,普通个体只能作为被动的受众。
2、新媒体时代如何解析受众
《受众分析》出版于1997年,距现在已经16年了。在这段时间里,以手机、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在技术上有了重大突破,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大大增强。此时的受众出现了与以往很不相同的特点。新媒体时代里该怎样认识受众,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根据自己的认识并结合麦奎尔关于受众维度的观点,来分析一下当前出现的一些受众现象。随着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涌入我们的生活中,受众选择性地使用这些产品,借用麦奎尔的观点,这“是受众利用这些媒介完成了搜寻者、浏览者、反馈者和对话者的角色”。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现在各行各业的商家利用新老媒体平台做广告,千方百计吸引受众,对受众的爱好和品位等进行多方调研,以此作为打造自己商品的依据。而受众对信息的接受处于主动还是被动,很难测量。然而,不论受众对信息的接受是主动还是被动,接触媒体的受众规模正在变大。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许多偏远落后的乡村有了广播和电视;伴随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产品样式增多和产品价格降低使更多的人拥有了手机和电脑。从整个社会来看,受众的量都是在增长的。另外,受众接触媒体的时间也在增多。这时的受众,又表现出了一些质的变化。2012年由杨艾菁发起的“戒指换
3、全媒体时代包括新媒体时代和传统媒体么
"全媒体"是媒体界近来使用最频繁的关键词之一。所谓"全媒体",就是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来全方位、立体的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 它的"全",不仅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电信、卫星通讯在内的各类传播工具,涵盖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资讯的全部感官,而且是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管道、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
4、新媒体时代群众路线怎么走 孙林
坚持群众路线,在认识上要把握“核心”三要义,在行动上要有“真心、耐心”, 争做人民群众的知情人、贴心人、放心人。
知道“我是谁”。从自身做起,做到严以律已,不走错误路线,真正做到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明确“依靠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借助鲜活有效的活动载体,让干部走基层、接地气、转作风,始终与群众站在一起。弄懂“为了谁”。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怎样才能走好群众路线呢?怀揣“真心”走进群众。群众是最好的政治评分者,他们的利益得失是反应我党执政能力的关键。我们只有真正把心思放在群众身上,充满感情、带着责任走进群众、深入群众,从他们的真实心声与合理诉求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把自己的“政绩”和群众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实现共赢与良性互动。保持“耐心”对待群众。为群众办事,要有专业的水准,更要有热情的态度。我们都来源于人民群众,我们的工作职能也是为人民群众服务。开展工作时,及时倾听百姓意见、建议,主动询问还有什么困难,经常检查政策落实没有,还存在哪些问题,耐心去听、去问、去看、去查,用实际行动把自己与百姓贴近在一起,用工作成效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5、新媒体时代人认知差距会变大还是变小(我们是变小)
变小就变小吧,虽然我一直喜欢大的。
新媒体时代意味着什么,任何媒体都会对人类的认知进宣传引导,只要是被引导,必然是为了尽量多的消除认知差距,导致认知差距变小。如商业性广告引导的统一性共同感受,只有做到这点,才算是好的广告宣传。
除了商业性广告,我们再看非商业性的公益广告,必然是为了引导大众缩小对不道德、不文明、不健康、不环保等行为的认知。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新媒体时代,教育、宣传、媒体、新闻无一不是为了广而告之的降低认知差距,这就是教我们要有公德、要讲统一性的约定俗成的文明理念,环保意识,难道对方辩友认为这是在反社会吗?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消除信息不对等在经济学上是达到最佳经济前提条件,估只要是经济在发展,信息不对等(即认知差距)固然总体上来看会变小。
6、新媒体时代对不同年龄阶段人群有何影响
在信息传播中,媒体环境发生改变,相对应地在媒体环境中彼此有联系的人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海量的用户使信息的制作、传播、接受变得异常简单。笔者非常赞同美国《Online》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由单纯的“接受者”转变成“传播者接受者”的双重身份,身份发生论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理论探讨巨大改变。
“受”众不“受”。在新媒体环境下,这种传播模式被改变。早期在网络出现之前以广播、电视、报纸这类大众传播媒介为主的传播方式,这种模式下“传播者”是整个传播链的第一环,处于第一中心位置,他决定着传播活动后属四大环节,而受众对于信息的接受处于被动的位置。而在新媒体环境下,早期的信息传播模式被完全打破。“传播者”和“受众”的界限被模糊,媒介中心丧失。“去中心化”成为现今信息传播的一大特点,所有人都可以进行传播,每一个个体都成为信息传播的中心。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并发挥自己的能量。
这个时代不再会依靠某一个类媒介的强势覆盖而“号令天下”、“唯我独尊”。新兴媒体的勃兴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和个性的表达,每个人都掌握着话语权。新媒体环境中,“受众”已经不是被动的、单纯的“受”众,笔者倾向于将“受众”更名为“用户”。
在新媒体发展下,受众成为用户,每个普通人都可以随意地发布信息,每一个人手里都有一支“麦克风”,传播和接受的地位平等。互动性加强。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特征明显,即时性、互动性、开发性、个性化、精准性、信息的海量、低成本的无界限传播、搜索便捷等。而其中信息处理技术的数字化、传播方式的互动性是它最本质的特征。
丹吉尔默提出了“新闻媒体3.0”的概念,而受众与媒介的关系也从0经历到3.0形态。0时代的交互性弱基本没有,传播形式单一,媒介是中心,它决定受众选择的信息。2.0时代媒介中心的理念开始淡化,受众与媒介之间开始了互动,受众的声音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媒体上,而媒体也开始重视这样的声音,并根据受众意见随时调整信息的传送。如今的3.0时代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界限模糊,媒介不过是聚合受众注意力和需求的。信息的发布不再局限在原来的少数特权阶层,每一个人都可以发布信息,参与任何一个新闻事件,影响事件的进程。受众的主动性及互动性是新媒体环境下的鲜明特征。
(参考资料:财识网)
7、新媒体时代群众路线怎么走
第一,群众路线要入网。新媒体时代,群众开始大规模“触电”上网,借助新媒体的联系、沟通日趋频繁,基于Web2.0技术的网络虚拟社会日渐成型。群众路线要求群众在哪里,群众路线就走到哪里。面对数量不断增加、影响不断增强的线上群众,需要把群众路线搬到网上,重视联系网络虚拟世界中的群众。
第二,走群众路线需要从网上来,到现实中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要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向群众学习。新媒体时代,党员干部需要“从网民中来”,向线上的群众学习,关注新媒体热点,掌握线上群众聚焦的问题和主要的诉求。网络虚拟世界是现实世界的映射和镜像,线上问题归根结底是线下问题。所以,走群众路线要“网上听声,网下解忧”,不仅从网上来,到网上去,更要到现实中去,解决现实问题。
第三,依靠新媒体汇集智慧、凝聚力量。在新媒体时代,大量群众在新媒体上发言、评论、转发、围观、收听,其中蕴含着不可估量的智慧和力量。走群众路线必须相信群众、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新媒体时代走群众路线要利用新媒体问政于群众、问需于群众、问计于群众,汇智聚力,依靠群众之智、群众之力为群众排忧解难。
第四,走群众路线要入乡随俗。针对新媒体受众普遍较为年轻的特点,有地方将党建服务嵌入和移植到微博、淘宝、微信等新媒体上,实现对年轻人立体式、无缝隙的吸引和凝聚,开创了新媒体时代群众路线的新走法。此外,新媒体去中心化和个人化传播特性塑造了用户的平等身份和简约文风。因此,走群众路线还需要用网络语言与线上群众进行平等的交流,避免高姿态、打官腔,自觉接受监督,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