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新媒体 > 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如何坚守

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如何坚守

发布时间:2020-08-26 19:27:44

1、记者在新媒体时代需要具备哪些技能

1、编程和数据分析。
2、在社交媒体收集和核实信息。
3、学习剪辑音频和视频。
4、直播和VR

2、如何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近年来,随着中国新闻市场的成熟与活跃,新闻报道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很大改观。但与此同时,新闻的真实原则却受到了严峻挑战。一些捕风捉影、夸大歪曲甚至编造事实的报道也开始频繁出现。失实报道不仅引发了种种纠纷,也极大地影响了新闻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要想正确行使好记者所肩负的神圣职责,我们又将如何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感受,在这里做一下浅析。
一、 关于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的真实性是事实或随着事实发展的真实,它表现为一个认识过程。事实的发展完结,报道的真实性也才能够全部展现出来;事实进展到什么程度,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才可能到达什么程度”①
在新闻理论界,“真实性”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核心概念,但它同时是一个有争议的理论问题。一般认为新闻中“真实”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求新闻中的每一个具体事例(事件)必须合乎客观事实,二是对每一种大众传播来说,要求连续不断的新闻向人们呈现一幅现实社会的真实图景,也就是说新闻真实在于不仅仅是客观事实,它必须是一个价值真实。②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起码要求,也是传媒公信力形成的根本基础。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第一重要原则,也是新闻工作的基本操作规范。坚守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是新闻报道真实可信的保证。
新闻报道要真实,似乎是一件无可争辩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实际新闻工作面对的最严峻的挑战往往也正在于此。新闻的失实即使是在信息传播已经如此发达,媒体行业已经如此现代化的今天,仍然是威胁新闻生命的第一杀手。
二、产生新闻失实的原因
新闻事实的本原始终是固有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之所以会成为假新闻,是因为观照者后期的错误失实的价值判断的手段加工而造成的。同理,能真实正确的反映客观存在的真新闻的本原也同样是客观实在。由此不难看出,真新闻具有真实性;假新闻不具有真实性;真新闻具有客观实在性。而假新闻同样也具有客观实在性,这也是虚假新闻产生的客观根源。
然而,作为“社会了望者”的新闻工作者的使命还不仅仅是保证对一个新闻事件或一则新闻报道所涉及的各个新闻要素的报道要真实,他们还必须承担向受众真实反映其生存环境的整体性变化和本质性变化的任务。这是一个更高的工作要求。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受众关注的新闻报道失实的情况的发生,严重地损害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其主要表现有:
1、新闻工作者缺乏调查研究的作风。2、对材料缺乏认真核实和斟酌。3、偏听偏信,主观武断。4、捕风捉影,道听途说。5、夸大渲染,牵强附会。
由于客观环境变化状态呈现的复杂性,新闻工作者本身的职业能力制约,各种社会因素的复杂作用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坚守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对于今天的中国新闻工作者来说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1、传媒市场化和商业利益的驱使
在社会转型时期,传媒业面临着商业利益的挑战。传媒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有市场。市场经济发展是世界新闻事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当新闻行业本身还没有建立成熟完善的行业规范和自律机制,这样的媒体行业在初次面对市场的残酷竞争和筛选的时候,为了获得市场和商业利益,把新闻工作的社会责任抛诸脑后,一味地迎合大众,取悦大众,用煽情手法处理新闻、“策划”新闻,甚至制造假新闻的现象在世界新闻发展历史过程中也是有前车之鉴的。虽然我国新闻业的“媚俗化”倾向不能和“黄色新闻”完全划上等号,但是当前一些媒体片面地强调经济效益,追求轰动效应,大肆渲染“星、腥、性”,盲目追逐报道热点和炒作新闻的做法是与新闻媒体的社会功能以及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背道而驰的。新闻媒体需要竞争,但竞争要符合市场规则和社会规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如果盲目地实行经济效益为先的原则,整个新闻行业最终会被社会淘汰。
2、媒体和记者角色转型的冲突
我国的新闻媒体在很长的时期内主要被视为党政机关的一个部门,发挥着宣传喉舌的职能。这种职能无形中给原本应该是社会公器的新闻媒体披上了“权力”的外衣,给一些媒体的记者赋予了“官记者”的地位。同时,我国记者的生存状况也使得一些记者面对新闻责任与现实生活的权衡时无法摆正自己的位置。我国报纸媒体记者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党报记者,一类是都市报记者。前者在工作必须遵守严格的制度规定,而后者在工作中则不得不受到编辑部、广告商、市场发行的压力。其实,当新闻记者接受了对方的“赞助费”也就放弃了对它的监督权和批评权。当媒体多次该报道的事实没有报道,不该报道的事情却大肆鼓吹炒作的时候,媒体就丧失了在公众中的公信力。
3、缺乏有效监督执行机制
目前,我国传媒业不是缺少法规的约束,虽然没有成文的“新闻法”,但是还是有相关的规定。《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自1991年1月19日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一致讨论通过,经过1994年和1997年两次修改,已成为较详细完整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条例。但是,在许多编辑和记者的眼中,该《准则》不过是一纸空文而已。“在这一领域,缺乏有效的执行机制,尽管早在1991年就有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但是一次全国性的调查表明,有近半数的新闻工作不知道它的存在,当然也就谈不上遵循它了。一个健全而有效的自律机制,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准则,这是当前我国传媒界亟需解决的。”⑤
 三、当前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关键
“新闻采编人员要坚持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确保新闻事实准确。要认真核实消息来源,杜绝虚假不实报道。新闻报道在新闻媒体刊发时要实行实名制。新闻采编人员要发扬实事求是、敬业奉献的精神,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求真务实,努力改进工作作风和文风,不断创新报道内容、形式和手段,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增强新闻报道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⑥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理论要通过实践来检验。”⑦新闻有没有社会价值,关键是看它有没有真实性,真实是检验新闻的主要标准之一。新闻作为反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工具,是联系党和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所以,必须提倡实事求是的精神。 
 马克思认为,记者应该极其忠实地报道他所听到的人民的呼声,应该“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不是“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这就指出了判断新闻报道具体事实程度的依据。⑧
维护新闻的真实性,还要清理真实、新闻、政治三者之间关系。
  出于各种狭隘的考虑,传媒不能真实地报告事实在新形势下已经成为一种痼疾。胡锦涛同志就这个问题谈到:“要坚持讲真话、报实情,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坚决反对弄虚作假。要切实改进文风,写文章、搞报道都要言之有物、生动鲜活、言简意赅,切忌八股习气。”⑨
事实是新闻的本质,新闻是事实的报道形式;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按照事实和新闻之间这种严格的主次逻辑办事,才能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如果颠倒了这种关系,必然会出现报道失真的现象,从而破坏新闻工作的根基。颠倒这种关系,不尊重事实,造成报道失实,就会给党的新闻事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有些部门和单位往往事情还没发生,新闻已出去了;计划尚未执行,报道说已做了,闹出笑话甚至政治问题来,这些深刻的教训我们应该认真汲取并彻底改正,对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办法加以改善:
第一个办法就是加强自身修养。第二点,强化监管职能,建立媒体信用等级评价机制。第三,还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第四个解决办法就是让我们坚持走群众路线,取信于民,加强队伍的建设。

3、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记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

1,更强的新闻敏感。海量信息更需要从沙堆中找寻珍珠的能力。
2,利用网络技术提供传播效果的能力。
3,必须掌握网络传播相关技术。

4、记者应如何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事实是新闻的本质,新闻是事实的报道形式;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按照事实和新闻之间这种严格的主次逻辑办事,才能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如果颠倒了这种关系,必然会出现报道失真的现象,从而破坏新闻工作的根基。颠倒这种关系,不尊重事实,造成报道失实,就会给党的新闻事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对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办法加以改善:
第一个办法就是加强自身修养。第二点,强化监管职能,建立媒体信用等级评价机制。第三,还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第四个解决办法就是让我们坚持走群众路线,取信于民,加强队伍的建设。

5、如何当好新媒体时代的记者

一是必须以先进技术创新为支撑,紧盯技术前沿,瞄准发展趋势,不断以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
从传播技术角度看,媒体的发展总是与技术的创新紧密联系在一起。新兴媒体诞生和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网络技术和信息内容相互结合与发展的过程。技术与内容互为支撑、相互融合,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共同构成核心竞争力。传统媒体要生存发展,必须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积极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推进新闻生产,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超越,利用微博微信技术拓宽社会化传播渠道,把当今可用的技术都囊括到我们视野中来,进入到我们的项目设计,把长期积累起来的内容生产优势、传播公信力优势与新兴媒体的数字技术、多媒体传播、多元交互等技术优势充分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融合发展的最佳效果。
二是必须以内容建设为根本,进一步增强媒体信息内容的核心竞争力。
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内容永远是根本,是决定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在强调技术引领和驱动的同时,要始终把内容建设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要在品质上追求专业权威。传统媒体在信息采集核实、分析解读等方面,有着新兴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必须最大限度地把这个优势发挥出来,延伸和拓展到新兴媒体。要在传播上注重快捷精简,多生产精准短小、鲜活快捷、吸引力强的信息,在传播中抢得先机。要在服务上注重分众化互动化,认真研究用户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生产特色信息产品,点对点推送到用户手中,做到量身定做、精准传播,提高新闻宣传的实效性。同时,加强媒体与用户间的互动交流,吸引用户提供新闻线索、报道素材和意见建议,提高用户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在互动中参与,在参与中传播。要在展示上实现多媒体化,以多样化的展示、多介质的推送,实现内容产品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的升级融合,使我们的新闻报道动起来、活起来。
三是必须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快改革步伐,建立适应融合发展的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体制,为融合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6、如何在新时期下做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

摘 要 新闻采访主要是新闻记者通过采访、观察等方式来获取新闻内容,同时也是对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的一项活动。人们可以通过新闻媒体来了解社会的发展动态和党的方针政策,而作为参与传播活动的新闻记者,对真实新闻的传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对新时期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进行探讨。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1/view-5272049.htm
关键字 新闻记者;合格;新闻媒体
中图分类号:G2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316-(2014)01-
在新时期,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很多高科技的产品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使得信息化进程迅速的发展,信息化产品越来越多,如手机、微博、微信、博客等等,这些信息化产品成为目前广泛存在的信息传播方式。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各种信息,而面对信息传播的新形式,新闻记者面临的挑战也逐渐加大,新闻记者如何在满足传播环境的情况下,以正确的舆论来引导群众,做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尊重新闻事实
对于新闻记者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尊重新闻事实,能够以正确的舆论来引导群众。新闻是以事实为基础的,弄虚作假的新闻是永远站不住脚的,作为新闻活动的传播者,新闻记者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尊重新闻事实,以此来获得群众对新闻的信任。假的新闻有可能会为新闻当事人带来不良影响,甚至关乎性命。前一段时间,由于讹诈事件相继在网络上曝光,人们没有足够的勇气去见义勇为,同时在北京发生了一起外国人骑摩托车撞人事件,短时间内经网友在网上曝光,说路人对外国友人进行讹诈,一时间,负面消息充斥着被撞路人的生活,人们不断的谴责和批评,使新闻当事人的身心受到了很大的创伤。然而经过调查,这起撞人事件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网上谣言所说的“讹诈”,最终撞人者受到了应有的制裁。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不能听风就是雨,必须要有并且遵守职业道德,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写真实的新闻来反应事件的始末,从而向社会传达正能量。
二、在进行采访前要提前做好准备
(1)提前准备资料。准备资料是新闻记者进行采访前必须要做的事情。对新闻记者来说,准备的资料越充分,对问题的认识就会越清晰,才能更好的制定出周密的采访计划,从而在采访中掌握主动权。在准备资料阶段,新闻记者要收集有关采访题目的资料和采访人的相关信息,收集有关政策性的信息,以便在采访中能表现的游刃有余,写出更加有深度、更加生动的新闻报道。
(2)提前准备好现场。纸媒记者对采访现场的要求不高,而广播、电视、网络等在进行采访活动时对采访现场有较高的要求,新闻记者要提前准备好录音、录像的相关设备,检查设备是否可以正常工作,保证采访活动可以顺利进行下去。对于一般可预见性的事件,要提前做准备,同时新闻记者要提前进入新闻现场与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从而了解采访现场的活动环境,以便为采访活动做准备,从而获得宣传的主动权。
三、要深入基层,挖掘基层新闻
新时期,有关文件呼吁新闻记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新闻是有群众构成的,群众生活中有很多真实的事件、新闻,它们都生动、直接的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中发生的新闻事件、优秀代表人物等。新闻人物是新闻的见证人,同时也是历史的见证人,为了在基层挖掘出新闻,新闻记者必须要深入基层,深入到群众的生活中,倾听群众的心声和故事,将真实的群众生活进行反应,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要求新闻记者要具有极强的社会活动能力,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吃吃苦耐劳的能力,从而才能更好的发动群众的力量、发挥群众的智慧,获得更多有利的信息。
新闻记者在写新闻报道时,要注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反映群众真实的生活,让群众在新闻报道中找到认同感,从而扩大新闻对群众的影响力,并促进新闻行业的持续发展,保持良好的活力。真实和真情实感是新闻的生命力,只有充满生命力的新闻才是好新闻,才是能打动群众的新闻。
四、新闻记者要将笔头对准普通人
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组成了新闻事件,新闻工作也是为了让群众了解社会和政府,并将群众的生活向党和政府进行反映。新闻记者是群众和政府之间的纽带,必须要将群众的生活进行真实的反映,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需,客观反映事实,从而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新闻事件就发生在我们普通人的身边,新闻记者对普通人进行报道,才有了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司机吴斌等一系列发生在普通人生活中的事情。从这些平凡而伟大的新闻事件中,我们读到了真诚、奉献、无私与伟大,这些事件都是我们生活中正能量的来源,鼓舞着我们不断前进,提醒着我们不断付出。
五、能够顶住身心的压力
为了更好的做好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新闻记者出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为了挖掘一手的新闻题材,新闻记者要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甚至有时会持续穿梭在多个事件现场,停下来的时间又要不停的写报道来向群众传达事件的发展情况,作息完全没有规律。遇到突发事件或重大事件,只要收到通知,就会立刻奔赴现场,即使有危险也不会考虑,继续去做前线报道。地震、台风、洪涝、冰雪灾害等事件发生后,合格的新闻记者会不顾自身的危险,持续为群众带来前方的报道。面对类似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新闻记者要经得住考验,保持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的状态,为群众带来更多、更优秀的新闻报道。
六、结语
情感是连接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而新闻记者是联系社会与群众的桥梁,新闻记者y要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不断深入了解群众的生活,对群众充满感情,以客观真实的角度反映事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反映群众的生活、以真情实感来表达感情,才能够引起群众的共鸣,时刻为人民服务的新闻记者是新时期的要求下合格的记者。
参考文献:
[1]夏素红. 浅谈新时期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J].时代报告:传媒文苑.2011(10):247.
[2]李霞. 打铁还需自身硬――新闻自律与记者的职业精神.记者摇篮.2010(01):129-130.
[3]胡天然;胡怀庭. 新闻工作者道德价值取向与媒体公信力.新闻与写作.2011(10):87-88.
[4]马克・迪耶兹;周俊;李玉洁. 新闻是什么?―对新闻工作者职业身份与意识形态的再思考.国际新闻界.2009(12):56-57.
作者简介:
�勇(1971.06),男,山西五台人,本科学历,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记者,研究方向:新闻采编。

7、在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和编辑人员针对行业发展能做到哪些方面的创新呢?

金融
回答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和编辑人员针对行业发展能做到哪些方面的创新呢?
新媒体 新闻 记者 媒体

8、在媒体融合时代,新闻记者面临什么挑战和机遇 如何应对挑战 把握机遇

新媒体时代,记者能够将更多更快的信息传递给观众,给他们带来更多的福音,但与此同时,这对记者的采编工作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媒体时代对记者采编工作同样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记者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全民记者”时代新闻传播的弊端也逐一显现。这就对新闻专业主义提出了如下的挑战:

1.信息内容缺乏真实性。

2.信息传播的功利性目的明显。

3.信息发布者缺乏自律意识。

“全民记者”时代新闻专业主义发展的机遇:

新闻事件报道更贴近群众生活。在“全民记者”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是社会舆论的主体。所以在总体上看,这样的新闻,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因此这些新闻更贴近群众生活,这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宗旨——“服务于全体群众”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为新闻事件增加了报道角度。

“全民记者”时代的新闻活动使得原本以主流专业媒体为主体的新闻生产从组织化转向社会化,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媒介融合的深入发展。这一时代的到来不仅预示着专业媒体信源结构的改变,甚至逐渐发展成为专业媒体的参照系。“全民记者”不仅能够补充与平衡专业媒体提供的信息和评论,甚至能够通过自身的真实体验和亲眼所见放大或者削弱某些媒体的报道效果,从而影响专业媒体的传播力,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方向。

3.促使舆论监督的作用充分发挥。

由于在“全民记者”时代,“记者”分布范围遍布社会各个阶层,所以在很多情况下不易被发现的信息可能会通过无处不在的“记者”被广泛知晓。尤其是对于政府官员、公众人物,无处不在的“记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监督。对于有悖于道德甚至违反法律的行为,这些“记者”们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报道。这符合了新闻专业主义所要求的新闻业是一种自治的体系,它必须对政府、政党以及政客采取一种独立的和批判的态度。

与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如何坚守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