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年考北京邮电大学的传播学研究生,但是看到有本彭兰的《网络传播概论》有第一版和第二版,
01
中国新闻传播史
方寒气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
02
世界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历史(第二版)陈哩担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03
当代新闻理论
郑保卫
新华出版社出版楼
2003
新闻理论教程
杨包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
05 BR />通信教程
过青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
06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第二版)
陈哩担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07
改变媒体 - 解析中国传媒转型问题
喻国明
华夏出版社
08,2005
记者采访(第二版)
蓝鸿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09
新闻写作教程
刘明华许虹,张峥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新闻写作要点
高钢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11
新闻编辑学
蔡文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新闻
广告指南(第二版)
倪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13
公共关系(第3版)
熊源魏
安徽人民
14 2003
公共关系
涂光晋
国际新闻杂志社辽宁大学出版社
15,2004
中国人民大学主机
/ a>
近一年的新闻与传播杂志16
由中国人民大学举办
近一年
/>通信专业介绍
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
传播学是研究信息传播和媒体的法律,社会科学的操作。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是最早开展通信科研,教学单位,早在上世纪50年代,章隆垌教授写了一篇文章在国际新闻界的引入通信。 20世纪80年代初,新闻学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正式开通通信课程,并发表了大量有影响力的教科书和科研。 1998年,新闻学院是第一个被批准为传播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基地,为传播MA。目前,新闻学院有一个关键的研究基础教育,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公共意见研究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在媒体研究所经济研究,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部研究中心和危机传播管理研究中心,并拥有一批全国知名的学者和导师的研究生提供了优越的学习和研究条件。
传播学主要有四个主要研究方向:
通信理论的研究方向,包括传播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理念,传播效果,传播体制研究,危机传播管理研究及其他学科领域。责任教授郭青光国务院新闻学科评议组成员,是首批国家重点学科教科书“通信的教程;责任的陈哩但教授横跨新闻学,传播学两大领域,在其代表性”的精神交往的结果“,”公共意见“是一个在国内传播研究的经典之作。
2。电视传播和摄影传播视觉传播研究方向,视觉传达是一个世界新闻摄影学院的学科优势和广播我们的文化产业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何塞”摄影奖得主,其中包括了大量的优秀人才。目前,学校的重点建设项目,“211”和“985”广播电视新闻学演播中心即将投入使用,提供一流的设备和条件,为教学和科研的视觉传达方向博士生导师的盛西硅教授,是一个视觉传达中国在该领域的知名学者。
自1997年以来,新闻学院新媒体的研究方向。打开网络新闻媒体的课程,成立于2000年的硕士层次的网络传播方向。目前,新媒体研究的“大众媒体”的概念,开展教学和研究活动,学科建设不断适应的发展和传播媒体技术方向的博士生导师彭兰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者的形态的变化,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
4政策的传播方向。传播战略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几年兴起的西方应用的通信,同时也传播学科的国际前沿的研究兴趣包括具体的学科,公共关系,广告,营销传播,品牌建设方向的博士生。赵启正学院新闻学院教授,??院长,导师是国家形象传播专家,博士生导师倪宁教授在广告传播领域的知名学者
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的坚实基础在理论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更高层次的外语毕业生的新闻宣传,公共关系,广告,媒体管理,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各方面的综合媒体工作人员。
通信专业教授8人,副教授3,师资实力,年龄和专业结构合理的学术创新精神。我院与美国密苏里大学的新闻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卡罗莱纳州大学大学东京,信息响铃许多国际知名大学有着密切的学术合作关系,定期聘请知名学者讲学,为学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硕士学位课程方法,课程
专业课程包括:新闻和通信的研究方法,分析媒体市场与媒体研究设计和论文写作
学科基础课程包括:新闻与传播研究史,新闻理论研究和传播的理论研究
专业课程包括:网络通信研究,公共关系理论与实践,可视通信,媒体,经济研究,发表理论和实践的广告理论和实践
从全校课程选修
前提新闻与传播理论的历史研究新闻实践,传播方式,以及广播和电视实践。跨研究生根据自己的具体研究方向,选择
专业的博士课程
有两类:一类是“新闻传播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开设讲座,新闻与传播研究研讨会“,所有学科的前列需要一门选修课。
打开由导师指导课,这反映了传播研究的方向,专业课程与教师的人格魅力。
特定开设了涉及以下三个内容:
①通信理论指导课教师学生的需要选择特定的或特征信息存在的各种表现形式和传播理论课程。指导课<BR / ②通信历史记录。教师选择特定的学生的需要,开设了小课程的所有方面相关的信息传播的历史特点。
③通信实践指导课教师的研究选择以适应需求的特定学生或特征,开设了形式的媒体,广告,公共关系及其他实际问题的小课程。
博士生选修课程选择从学校整体课程,指导学生选择选修课程。...... />博士的前提选修开幕六个专业传播学方向的研究生课程。指导学生选择大学先修课程。
bobo19871011/blog/item/fe3b4522d5aae4a34723e872.html“目标=”_blank“> http://hi.baidu.com/bobo19871011 / blog/item/fe3b4522d5aae4a34723e872.html
2、彭兰的代表论文
* 《数字化时代的BBC》,《国际新闻界》,1998年第4期
* 《透视网上聊天》,《光明日报》,1999年7月28日
* 《网络带来的变革》,《中国记者》,1999年第10期
* 《重新认识互联网》,《中国记者》,2000年第5期
* 《网络与跨文化传播问题初探》,《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6期
*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3期
* 《关于大陆互联网站外来文化传播状况的实证研究》,《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1期
* 《什么是真正的多媒体报道》,《中国记者》,2003年第1期
* 《网络新闻传播结构的构建与分析》(上)、(下),《国际新闻界》,2003年第1期,2003年第3期
* 《香港网络媒体发展概况》,《国际新闻界》,2004年1期,《世界华文传媒年鉴》,2003年
* 《主流化与边缘化——中国网络媒体发展的双重轨迹》,《中国记者》,2004年第5期
* 《中国互联网展望——技术变革与发展动向》,《亚洲传媒研究》,2004年
* 《中国网络新闻十年六大变革》,《网络传播》,2005年第1期
* 《RSS挑战网络信息生产与消费》,《中国记者》,2005年第12期
* 《新一代互联网:再次改写的新闻传播景观》,《传媒》,2005年第12 期
* 《新媒体:大有可为的公共信息平台》,《中国记者》,2006年第2期
* 《从新一代电子报刊看媒介融合走向》,《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7期,《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06年第11期
* 《媒介融合时代的合与分》,《中国记者》,2007年第2期
* 《网络文化发展的动力要素》,《新闻与写作》,2007年第4期
* 网络新闻专题编辑系列之一、之二、之三《中国编辑》 2007年4期、5期、6期
* 《三极格局下的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中国网络媒体的结构特征》(第二作者),《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6期
* WEB2.0.在中国的发展及其社会意义《国际新闻界》2007年10期
* 传播者、受众、渠道:博客传播的深层机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1期
* 关于数字媒体内容管理体系建立原则的思考《国际新闻界》2007年11期
* 个性化与社会化:网络信息消费的双重趋势《国际新闻界》2008年3期
* 中国网络媒体高速发展的两个特别要素 中英互联网圆桌会议上的主题演讲(中英在互联网领域第一次政府级别的对话会议) 2008年3月
* 新技术条件下的网络行为变化趋势 《中国记者》 2008年8期
* 媒介融合趋势下的传媒变局《新闻战线》2008年7期
* 现阶段中国网民典型特征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期
* 网络媒体发展的中国特色《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2008年12月
* 网络时代的网民素养《国际新闻界》2008年12期
3、新媒体是什么东西
新媒体(New Media)是指当下万物皆媒的环境,简单说:新媒体是一种环境。
新媒体涵盖了所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包括所有数字化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杂志等。
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
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区别
编辑
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
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的定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
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
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一些传播学期刊上设有“新媒体”专栏,但所刊载文章的研究对象也不尽相同,有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还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体专栏。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体?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新媒体的特征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新媒体在业界的繁荣也使得学界对其研究进一步加强,很多专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新媒体进行了研究。目前我国研究新媒体比较有名的专家学者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彭兰、匡文波,上海戏剧学院陈永东,[1]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1]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孟威、黄楚新,中国传媒大学邓忻忻、赵子忠,北京大学胡泳,华中科技大学钟瑛等学者。
最新诠释
编辑
新媒体[2] 并非新兴或者新型的媒体的统称,新媒体应该有其相对准确的概念。新型的媒体或者新兴的媒体都是
交互网络电视
新媒体,是比较狭义的概念,而且这种概念不能满足新媒体发展的需求,更不利于行业的交流沟通。故而,业内经过对媒体的研究、大量市场数据分析,以及纵观业内对新媒体认识看法,结合消费者的观点,总结出新媒体相对准确的定义。此定义,在一定调研基础上得出,非强加概念,希望供业内人士交流,等待市场的考验。同时声明此概念并非一刀切式的界定,希望这个概念能促进行业深层次交流同时带动行业新发展,此概念也随着这个行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进步。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手机网络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新媒体新在哪里,首先必须有革新的一面,技术上革新,形式上革新,理念上革新,笔者认为后者更重要。单纯形式上革新、技术上革新称为改良更合适,不足以证明其为新媒体。理念上革新是新媒体的定义得核心内容。至于市场上那些以是否具备互动性来界定新媒体与否,是片面的不可取的观点。是否具备互动性,是个别性问题,不具备普遍意义。笔者认为可以以个别性识别新事物,但是不可以其来定义事物。
关于新媒体的定义林林总总有十多种,而被划归为新媒体的介质也从新兴媒体的“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互动电视”,到新兴媒体的“车载移动电视”、“楼宇电视”、“户外高清视频"等不一而足。内涵与外延的混乱不清,边界与范畴的模糊不明,既反映出新媒体发展之快、变化之多,也说明关于新媒体的研究目前尚不成熟、不系统。在当前人们对新媒体没有一个清晰的、一致认可的定义的状况下,我们没有纠缠于概念、特征、类型等学历认知,而是从更为现实和务实的角度出发,抓住”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技术维度和“双向传播、用户创造内容”的传播维度两个指标,把新媒体限定为“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两大类型,由此确定新媒体编辑的对象与框架。
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媒体”必须具备以下几点。
1、价值
就媒体本身意义而言,媒体是具备价值的信息载体。载体具备一定的受众,具备信息传递的时间,具备传递条件,以及具备传递受众的心理反应的空间条件。这些综合形成媒体的基本价值。这个载体本身具备其价值,加之所传递信息本身的价值,共同完成媒体存在的价值。这个也就是媒体存在价值。即便理念上新形式上新科技进步也具备一定受众,但是媒体成本远高于受众所带来的商业效益,亦不能形成媒体的有效价值。
比如近几年来由于媒体的发展,各类媒体风暴市场,但是经过市场考验的留下来的却少之又少。其中有一些就是因为其没有深入调研媒体核心价值所在而盲目拷贝别人的理念导致失败的。或者是由于理念过于超前不能被市场认可,没有深度分析消费者形态而强加细分难以体现媒体的基本价值,或者基本价值与市场不协调导致失败的。原因诸多,不一一赘述。
2、原创性
新媒体之所以称之为新,就新在这里。应该具备基本的原创性。这里的原创性,区别于一般意义上个人或个
移动互联网
别团体单独的原创性,应该一段特定的时间内时代所赋予的新的内容的创造,一种区别于前面时代所具备的内容上形式上理念上的更革新的一种创新。更具备广泛意义的创新。比如,分众传媒就是一种新媒体,具备原创性,它之所以可以称为原创是因为它把原有的媒体形式嫁接到特定的空间上,形式上是嫁接,理念上却是原创。但是那时的聚众或者当下更多家类似媒体,都是新媒体典范,他们或者是不谋而合或者是复制,这个原创是这个特定的时间内时代的原创,仍可称其为具备原创性的一面。而这个原创是理念上创新的典范。
当时兴起的分众传媒、聚众传媒、框架传媒等细分受众的媒体都是在媒体理念上具有一定意义的原创性。以及后起细分到社区的安康、细分到医院的炎黄、互力等媒体,虽然复制了分众的细分概念,也不失为理念上创新应用成功的典范。
3、效应
效应是在一定环境下,因素和结果而形成的一种因果现象。新媒体必须具备形成特定效应的特性。或者说新媒体必须具备形成一种更新的效应的特性。新媒体必须具备影响特定时间内特定区内的人的视觉或听觉反映的因素,从而导致产生相应的结果。网络在90年代中期接入我国,属于一种新型的信息载体,而且形成了巨大的效应,在特定区域特定时间内几乎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这种效应必然产生特定的结果。由于这个效应得变化发展,不排除新媒体可以发展成为主流媒体的可能,也就是新媒体在一定的时机也可以脱离新媒体概念限制。所有的概念都是随着发展而变化。
关于效应的说法,举一个例子即可言明。分众无线,以手机信息为载体传播广告信息,这样的应时代需要而诞生的媒体,是新媒体。虽然是手机屏幕上的广告,但是却形成了一定的效应,惊动了央视315,可见一斑。对于无线媒体,将来市场空间不可限量,虽然分众无线遭遇滑铁卢,那是有具体执行上的原因而导致的,这样一种媒体形式不会消失而且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而且会更绿色更健康发展。
4、生命力
新媒体作为媒体而存在,必须有一定生命力。或长或短必须有其存在期间的价值体现,而这个价值体现的长短,就是生命周期。由于近几年我国媒体的发展迅速,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由于各类细分性媒体这种细分思维的影响,各种形式的创意嫁接层出不穷。但是就其形式新技术新并不能决定其存在的价值,在无情的市场面前,折戟沉沙的数不胜数。就其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把握住新媒体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而盲目生搬硬套,导致媒体不具备一定的生命力。因而这些在混乱中夭亡的媒体不能算是媒体,更不能称其为新媒体。
佐证此例也可以用分众无线的例子,分众无线虽然因种种原因告停,但是这种模式或者说这个概念将会无限延续并得到创新发展,所以人可以称其为新媒体。
公共汽车视频媒体,地铁视频、超市卖场视频,有媒体效应有媒体价值,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也具备一定的生命力,当属新媒体之列。至于个别企业能否长久发展,一是看其执行力,二是看企业的创新发展能力。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真正意义的新媒体可简言之VOEL媒体,或者除却基本价值的概念,称其为OEL媒体。
当然也许还有更多的因素左右新媒体的存在与发展,但是就时下一般意义而言“新媒体”的概念可以由此四个核心内容而相对界定。新媒体就是必须具备VOEL四个必备要素,因此真正意义上的新媒体可以简称为VOEL媒体或OEL媒体,用以区别于狭义上的个别性新的媒体。这四个要素可以涵
户外LED
盖其理念上的革新、技术上的创新或者形式上的革新。至于是否运用到高科技,不是决定其新旧的关键,更不能决定其在一定时间内存在的价值。
也有一些不容易区分的概念,比如网络15年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渐渐影响了大多数人的生活,一定得时候网络是可以脱离新媒体概念而形成独立存在自己的媒体概念。但是网络中的具体的一些新颖的媒体形式,或者新兴的一些因网络而产生的信息通道,也是可以成为新媒体。比如腾讯、开心网、以及个人博客这些具体项目的创新也是新媒体的典范,而且形成了一定的效应。类似的概念再比如电视购物,虽然电视是传统媒体,但是电视购物作为新兴起而且具备一定意义上理念的创新也具备相当的市场需求而产生,当属新媒体之列。
在这四个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尚可依据其理念或者形式上的差别简单区分如下。
就其理念而言:可分为:细分受众类的,如楼宇媒体、社区媒体、医院媒体、娱乐场所媒体、手机短信彩信手机报媒体等;相对广众的,如公车视频、地铁视频、网络媒体、卖场视频、人口聚集处互动网络媒体终端机等。
就其形式上而言:有室外媒体,楼宇、社区、公车视频等均在此列,有无线形式的,如彩信类、手机报、网络。
就其关注度区分:有强制性关注的,如楼宇、电梯、短信等;有选择性关注的,如网络博客、网络互动、电视购物等。
特性
1. 迎合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由于工作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休闲时间呈现出碎片化倾向,新媒体正是迎合了这种需求而生的。
2.满足随时随地地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需要。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第三代媒体在传播的诉求方面走向个性表达与交流阶段。对于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而言,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
3.人们使用新媒体的目的性与选择的主动性更强。
4.媒体使用与内容选择更具个性化,导致市场细分更加充分。
特点总结为:
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
也可理解为:
1.科技推动 2.以人为本 3.虚实相间 4.互动包容 5.市场主导
国外学界见解(见《New media:a critical introction》):
digital(数字性)
(1)数字化意味着媒介文本内容可以和物质载体相分离
(2)数据压缩到很小的空间
(3)可以非常快的速度和非线性的方式处理
(4)与模拟格式相比更易为人们所处理
2.interactive(交互性)
a.体现为:(1)用户注册时的互动
(2)传播沟通时的互动
(3)对文本解释的互动
(4)游戏时的互动
b.对传媒业最大的影响:导致用户产生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兴起,随之而改变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受众”地位的变化。
3.hypertextual(超文本性)
(1)是用超链接的方式,将各种不同空间的文字信息组织在一起的网状文体
(2)数字图书馆
(3)搜索引擎
4.virtual(虚拟性)
(1)最明显体现于电子游戏中,如体感游戏
(2)空间、环境、现实状况、身份等的虚拟
(3)如果虚拟性不断侵入人们的生活呢?
5.networked(网络化工作)
(1)networked V.S. mass
(2)生产和消费的网络化
优势
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
信息量大,内容丰富
低成本全球传播
检索便捷
多媒体传播
超文本
互动性
要素
1 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
2 以多媒体作为信息的呈现形式
3 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性的特征
4 在技术 运营 产品 服务等商业模式上具有创新性
5 新媒体的边界不断变化呈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
4、新媒体传播这个专业具体是怎样的 可以介绍一下吗
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
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的定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
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
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一些传播学期刊上设有“新媒体”专栏,但所刊载文章的研究对象也不尽相同,有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还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体专栏。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体?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新媒体的特征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新媒体在业界的繁荣也使得学界对其研究进一步加强,很多专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新媒体进行了研究。目前我国研究新媒体比较有名的专家学者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彭兰、匡文波,上海戏剧学院陈永东,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孟威、黄楚新,中国传媒大学邓忻忻、赵子忠,北京大学胡泳,华中科技大学钟瑛等学者。
5、新媒体概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有没有电子版呀
2.彭兰. 《新媒体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6、北京电影学院视听新媒体创作考研考研参考书有哪些?
北京电影学院视听新媒体创作考研的参研书有哪些?这个你可以去北京学院的那个图书馆去进行咨询,经查询就有。
7、关于“新媒体”的经典书籍
《数字传媒概要》,闵大洪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闵大洪应该是中国接触新媒体比较早的新闻传播学者了吧。这本书应该也算是最为权威的新媒体的著作了,在学界评价颇高,前些年看过,受益匪浅,只是不知道在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这本书有没有与时俱进出新版本。
另外,彭兰、杜骏飞也应算得上新媒体专家吧,只是他们的著作拜读较少,楼主感兴趣也可去查查看。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8、媒体,媒介,新媒体,新媒介的区别
区别:
(1)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传播机制,已经从传统媒体的点对面的传播机制转变为新媒体的多点对多点、全立体的传播机制。
(2)传统媒体采取的是“两次售卖”的商业模式;新媒体采取的是“免费+收费”的商业模式。
分别解释:
(1)媒体:媒体(media)一词来源于拉丁语“Medius”,音译为媒介,意为两者之间。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它是指人借助用来传递信息与获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载体、中介物或技术手段。也可以把媒体看作为实现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技术手段。媒体有两层含义,一是承载信息的物体,二是指储存、呈现、处理、传递信息的实体。
(2)媒介: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往往指买家和卖家或者其它两者之间交接的工具。
(3)新媒体(NewMedia)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4)新媒介通常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术语。不同的时期有不同时期的新媒介。《日本现代设计事典》中对新媒介(New Media)的解释主要分为三个类型:(1)有线类:情报提供与终端均有线连接的。(2)无线类:卫星播送与高解像度电视、数码电视等,是电波传送的。(3)商品类:光碟,八毫米录像带等。在这个界定中,数字传输与数字制作成为新媒介的主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