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媒体与社会互动的关系?
血缘关系的维护;地缘关系的巩固;业缘关系的拓展;社会信息的获取··························································
2、举例从技术,实践和社会组织层面分别比较新旧媒体之间的区别
1、技术方面
传统媒体的技术基础是工业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技术基础是信息技术。
2、实践方面
(1)时效性
传统媒体具有时间延后性,如报纸是在规定的时间里进行收集信息和编辑信息以及出版信息。
新媒体具有时效性,如微博用户可以通过WEB和WAP等各种客户端实现即时分享信息。
(2)互动性
传统媒体互动性较弱,如报纸是一个一对多的平台,信息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
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如微博是一个信息的交流平台,通过关注机制可实现单向和多向的关注,进而实现双方的互动,这是一个多对多的平台。
(3)传播形式
传统媒体局限于一种或几种传播方式,如报纸则是以文字传播为主。
新媒体传播形式多样化,如微博等新媒体可以结合文字,图表,图片,录像,动画,声音等多种方式传播。
3、社会组织方面
传统媒体如报纸的发布者是专门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的媒介组织,是以社会精英为传播对象的。
新媒体的信息发布者是大众,大众既是信息的生产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更是信息的反应者。如微博的生产来自于各种领域的网友,是以社会上不特定的大范围的受众为传播对象。
3、如何理解新媒体与政治体系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
新媒体就是可以说操新闻,有可能不有不真实的情况出现。政治体是关于国家的发展,事态,社会群体正常思想导向,民心一至发展观不可能不真实
4、新媒体新技术中的知识点指什么
第一周:新媒体导论
1.1什么是新媒体
1、技术说:可以使用户之间,或者用户与信息之间进行互动的技术
2、行为说:带给人们无穷尽的知识,收获对信息进行再加工,能够使人类的行为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
3、组织说:《新媒体与社会》新媒体创造了一个新的知识空间和传播空间,使人们脱离了原来的线性的 等级的僵化的的本土关系,形成了复杂灵活的知识体系
4、三合一:以上三种观点结合在一起,媒介技术、人类行为和社会结构整合在一起,信息和传媒技术及 其相关的社会环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扩展我们传播能力的技术和设备(2)我们开发、利用这些 技术的传播活动和实践 (3) 围绕这些技术和实践形成的社会组织和结构
综上定义:不同于传统大众媒体的包含特定技术、实践和社会组织的信息与传播系统
1.2 前新媒体时代:传播技术经历的几个时代
语言:劳动产生了语言
文字:新时代诞生
造纸:蔡伦
印刷:北宋民间,毕升;金活字印刷术,德国古登堡
摄影: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银版摄影法,《巴黎寺院街》
电报:意大利人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将传播和交通分离开来
电影:1895年 卢米埃兄弟 电影的开元年
广播:1920 匹兹堡
电视:世界上第一个电视台 1936年BBC开播
第二周: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
2.1 技术决定论
本堂重点:媒介和社会之间关系的一个层面:媒介技术如何影响社会变迁
媒介决定论,核心观点:媒介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
媒介偏向论:加拿大Harold Innis“媒介总会在时间或空间上的一种偏向”,不同的媒介要么偏向时间,要么偏向空间
时间偏向媒介:雕塑石窟、墓碑、寺庙,难以移动可以经受很长时间而不受太大的影响
空间偏向媒介:在空间上方便传输易于移动的,纸张印刷电视等……
媒介偏向的社会影响,空间偏向媒介让社会更注重历史、宗教、等级关系,如中国,相对传统封闭的社会 形态;
空间偏向媒介:更注重现在、未来,地理的扩张,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科学和技术,呈现出活力的社会形态
2.2 社会决定论
技术决定论的反思:①简华论:技术决定论倾向于把社会变迁归结于媒介 ②单向轮,技术决定论认为技 术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单向的 ,技术是鸡,社会是蛋 啊哈哈哈哈 ③机械论,技术的发展像钟表一样是 自治的,技术必然的概念 ④中立论,大部分技术决定论认为技术是中立的,不会偏向于任何人任何阶级 ,比如老年人无法从网络技术中受益
弱技术决定论:技术并不是所有的原因,还有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交互的影响,但技术是最重要的最核心的推动社会发展的
2.3 技术社会互动论
互动演进模式,三个阶段,1、诞生期:社会决定;2、成熟期:技术决定;3、过时期:社会决定
互动论:社会因素和技术因素的互动
5、新媒体技术专业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不在于出现时间的先后,而在于传播方式和内容形态的不同。
曾几何时,互联网络的盛行,曾经使业内人士无不感叹,网络媒介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媒体之后的第四大传播媒介。在一段时期内,网络媒介成了新媒体的代名词,似乎一提起新媒体,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就是网络媒介。在本人就读于大学的时候,专业课老师也是这样对我们讲的,互联网就是新媒体。但是,说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正确吗?答案是不正确。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科技的变迁,具有越来越多传播方式和内容形态的媒体形式不断涌现,如数字电视、车载电视、楼宇电梯广告、手机短信、手机电视等等。
最后,可以明确地说,所谓新媒体,是指一切区别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具有多种传播形式与内容形态的不断更新、不断涌现的新型媒体。
新媒体传播有四个特点:
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
从岩画和巫会的模拟传播,到诗歌和戏剧的口语传播,到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之后的文字传播,到无线电发明之后的电子传播,回顾人类的大众传播史我们可以发现,传播的媒介形态日趋丰富,而传播行为日趋自由。
印刷品传播和电子传播的形态、通道是固定的,其传播的专业要求和边际成本都很高,传播者具有较强的垄断性和控制权,而数字化必然带来的网络化,以及网络化必然导致的交互性,使传播者和接收者的身份转换极其容易。如今,一个人通过发送手机短信、撰写博客日志、发起网络群聊,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对任何人”进行大众传播,突破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壁垒。
“信息”与“意义”无关
尼格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说:“比特就是比特”。在数字语言里,所有的文本、声音和影像都只是0和1的组合。传播的信息从传播的意义中抽象出来,使“把关人”的能力大大削弱。
因为意义是完整、单一而不能分割成片段来进行传播的,易于甄别,而信息是可以编码、分段、压缩,进行传播,再组合、复原、解码,进行读取的,很难在传播过程中判别每一片断的信息意味着什么。上海目前发展很快的楼宇视频和地铁视频系统是电视还是计算机?曾经发生一场定性之争,就是这种突破的生动案例。
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
在传统传媒一统天下的鼎盛时期,传播的效果似乎是无坚不摧的,大众媒体对于公众有着“魔弹”般的效力。但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信息和“噪音”越来越多,以一个人的接受能力,根本不可能全部进行接收和处理,同时,在技术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复制和传递已经非常容易,因此,信息接收者按照什么样的标准,通过什么途径,如何选择和过滤信息,又如何屏蔽噪音,在最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传送者的传播意图能否实现。这意味着受众在接收信息时的主动性和消费偏好变得日益重要。
大众传播的“小众化”
传播学研究中曾经有一个“沉默的螺旋”的发现,表明人们为了避免成为异类,陷入孤独,往往在大众媒体或舆论活跃分子发表了意见之后,不再表达自己与之不同的观点。而在数字加网络的新媒体时代,任何一个人通过互联网、手机等,就可以随时进行信息沟通,甚至成为传统媒体的重要信息来源,人际传播的性质得到凸显和强化,传统的,倾向于无差异的普遍的广大受众,开始分割为气味相投的或者利害相关的“小众”,如各种各样的网络游戏团体、户外旅游论坛、短信交友俱乐部等。在小众中,人们也许更容易找到声气相投的伙伴,以对抗大众传播所造成的“社会孤立
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6、请用传播学相关理论分析,意见领袖在大众传媒时代和新媒体时代下的异同
来自【驹】【集】【人】【才】的回答~~
新媒体时代以来,社会传播现实的变化带动了传播学界的观念变化,促使传统的“媒介—受众”关系研究不断向“新媒介—用户”关系研究转变。
新媒体技术诞生的初期,乐观的技术决定论经常占据主导地位,而当新媒体技术扩散和的比例逐渐提高,学者们又总是适时地转向社会塑造论,探讨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何以在社会历史情境中产生社会影响,进而推动社会塑造的进程。
“新媒体”是一个历史的、相对的、流动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中有不同的所指。每当一个新的传播技术诞生,“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定义就会迎来一次更新,这一定义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得以稳固,直到下一次的传播技术更新。
当前,我们所谈论的“新媒体时代”是指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终端技术等数字化信息传播技术诞生以来的这一历史时期。
新媒体时代以数字传播、网络传播和全球传播为主要特征。在此,新媒体并不单纯指向传播技术和媒介形式本身,而是同时指向“用来交流或传达信息的制品或设备;传播或分享信息的活动和实践;围绕上述设备和实践形成的社会安排或组织形式”。换言之,即区别于大众媒体时代的新传播媒介及其相关的传播实践和社会情境。
新媒体研究所要考察的,不再仅仅是以往占据传播研究核心的生产、文本和受众等问题,而是在媒介、实践和社会三个层面的交互作用下,新媒体能够产生哪些区别于传统媒体的独特影响,尤其是在媒介融合和媒介化社会的大背景下,新媒体何以成为权力关系得以展开的场域。
7、新媒体技术的社会性媒体初论
2000年以来,Web2.0运动发展十分迅速,以Blog、Wiki、BBS为代表的社会性媒体逐渐发展壮大,并对社会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模式产生了深刻影响。用户创造内容(UGC)的增加不仅丰富了媒体市场,也改变了信息流动结构和媒体生态。本文分析了社会性媒体的发展历程、概念、及其五种本质特征:平民性、对话性、匿名性、社交性和涌现性。总结了社会性媒体的六大类型,并对其面临的媒体内容监管困难、媒体可信度低、数字版权混乱、盈利模式模糊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和分析。
生意人的神杖:手机与福建企业者
中国拥有世界第一的手机人口(超过5.39亿),且中国生意人是其中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用户,然而对手机和个体商务使用者的研究却非常有限,而旨在探索手机在中国中小企业生意运做和文化中的社会作用的研究更是微乎其微。
本研究结合运用三种理论—技术的社会塑造理论(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提供理论(affordance theory)和驯化理论(domestication theory),通过对中国福建企业者的日常手机使用的采访和质化分析,来探讨中国企业者的手机使用与生意运作的关系,特别是他们使用中所展现出来的手机的社会功能与角色。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中,福建商人以自己一贯的勤奋和拼搏,成为了一个较为突出商业群体。本文着眼于考察福建企业家的商业运作特征是如何反映在手机使用上的以及手机技术特性所带来的企业家对手机的创新使用。研究成果表明手机大大增强了福建企业者进取性商业文化特征。
8、人与社会的关系包含哪三种形式
社会是以个人为单位的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化,使自然人成长为能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本文从概念、内容、类型、过程四个方面阐释了社会化的含义,分析了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从而说明社会化对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9、社会化媒体,新媒体和自媒体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社会化媒体就是指的是
社交媒体(Social Media)指互联网上基于用户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交换平台。
社交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等。社交媒体在互联网的沃土上蓬勃发展,爆发出令人眩目的能量,其传播的信息已成为人们浏览互联网的重要内容,不仅制造了人们社交生活中争相讨论的一个又一个热门话题,更进而吸引传统媒体争相跟进。
新媒体
(New Media)是指当下万物皆媒的环境,简单说:新媒体是一种环境。
新媒体涵盖了所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包括所有数字化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杂志等。
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
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自媒体
自媒体(外文名:We Media)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自媒体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贴吧、论坛/BBS等网络社区。
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发布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里面对“We Media”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简言之,即公民用以发布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事件的载体,如博客、微博、微信、论坛/BBS等网络社区。
10、网络新媒体中个人与社会关系有哪些的变化
一个再说一个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