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熊猫的资料
一、外形:
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丰腴富态,头圆尾短,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饲养的熊猫略重,一般雄性个体稍大于雌性。
头部和身体毛色黑白相间分明,但黑非纯黑,白也不是纯白,而是黑中透褐,白中带黄。秦岭地区的个体偏大,体毛粗糙,腹毛略呈棕色色泽。岷山(尤以青川平武)则个体较小,体毛也较前者为细,腹毛棕色不明显,但凉山的个体并不偏小。
二、生活习性:
大熊猫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剩下的一半时间多数便是在睡梦中度过。在野外,大熊猫在每两次进食的中间睡2-4个小时,平躺、侧躺、俯卧,伸展或蜷成一团都是它们喜好的睡觉方式。
大熊猫最可爱的特点是它那胖嘟嘟的身体和他那内八字慢吞吞的行走方式。这是因为它们生活的环境里面,有充足的食物,没有天敌,没必要行动很快。
大熊猫善于爬树,也爱嬉戏。爬树的行为一般是临近求婚期,或逃避危险,或彼此相遇时弱者借以回避强者的一种方式。熊猫有时还下到山谷,串入到山村小寨或住宅,把锅盆桶具,尤其是圆形的器皿当成玩具,玩耍后弃置山野。
三、身份
两千多年前,汉朝初年的《尔雅》一书中,便有“貘体色黑驳,食竹”的记载。汉代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列举了当时咸阳上林苑饲养的近40种异兽,大熊猫名列首位,可见大熊猫在当时就已经被人们视为珍贵的名兽了。
随着我国同世界各国人民日益广泛的友好往来,大熊猫作为友好使者,频频出访,轰动了全世界。许多国家以能够获得中国政府所赠送的大熊猫为殊荣。大熊猫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给这些国家的动物园增添了华夏异彩。
1972年10月,中国政府赠送的大熊猫“兰兰”到达日本上野动物园,在头九个月里,每天前往参观的人竟达30万之多,形成了“熊猫热”。
(1)熊猫短视频扩展资料:
进化历史
大熊猫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迄今所发现的最古老大熊猫成员——始熊猫的化石出土于中国云南禄丰和元谋两地,地质年代约为800万年前中新世晚期。在长期严酷的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中,和它们同时代的很多动物都已灭绝,但大熊猫却是强者,处于优势,成为“活化石”保存到了今天。
大熊猫的祖先是始熊猫(Ailuaractos lufengensis),大熊猫的标准中文名称其实叫“猫熊”,意即“像猫一样的熊”。这是一种由拟熊类演变而成的以食肉为主的最早的熊猫。始熊猫的主支则在中国的中部和南部继续演化,其中一种在距今约300万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现,体形比熊猫小,从牙齿推断它已进化成为兼食竹类的杂食兽,卵生熊类,此后这一主支向亚热带扩展,分布广泛在华北、西北、华东、西南、华南以至越南和缅甸北部都发现了化石。
在这一过程中,大熊猫适应了亚热带竹林生活,体型逐渐增大依赖竹子为生。在距今50-70万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猫的鼎盛时期。生活中的大熊猫的臼齿发达,爪子除了五趾外还有一个“拇指”。这个“拇指”其实是一节腕骨特化形成,学名叫做“桡侧籽骨”,主要起握住竹子的作用。
化石显示,大熊猫祖先出现在2-3百万年前的洪积纪早期。距今几十万年前是大熊猫的极盛时期,它属于剑齿象古生物群,大熊猫的栖息地曾覆盖了中国东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北达北京,南至缅甸南部和越南北部。化石通常在海拔500-700米的温带或亚热带森林发现。后来同期的动物相继灭绝,大熊猫却孑遗至今,并保持原有的古老特征。
2、介绍大熊猫的特点大熊猫的视频
我国大熊猫分布于中国的四川、陕西、甘肃。中国特有种,野生数量不足1000
只,人工饲养下约100只。
大熊猫(又名大猫熊)栖居于海泼2000-3500米的高山竹林中。独 居,昼夜均有活动和休息,无定居。视、听觉较差,嗅觉尚好,体态笨 拙,善攀爬,会游泳。以竹叶、竹笋、竹杆等为食,偶食小动物、鸟卵。繁殖期春季,孕期80-160天,每产1-2仔,5-7岁性成熟,寿命25- 30年。北京动物园1955年开始饲养展出,1963年繁殖成功,1978年人工 授予精繁殖成功,1993年全人工哺育成功,1999年人工辅助母兽哺育双 仔成功。
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
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
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但头圆尾短,头部和身体毛色黑白相间分明。
分布范围:
只限于我国长江上游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高山深谷地带,包括秦岭,岷山、邛崃山、大小相岭和大小凉山等山系。秦岭山系分布于南麓,主要分布的县是佛坪,一般分布的县是洋县,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太白、宁陕、周至等。岷山系除甘肃文县为一般分布外,其余都分布 生境与习性 大熊猫栖长江上游各山系的高山深谷,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气候温凉潮湿,其湿度常在80%以上,故它们是一种喜湿性动物。它们活动的区域多在坳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缓坡地形。这些地方土质肥厚,森林茂盛,箭竹生长良好,构成为一个气温相对较为稳定,隐蔽条件良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的优良食物基地。
大熊猫是一种古老的动物,被动物学家称为“活化石”。与它同一时期的动物如剑齿虎等,早已灭绝并成为化石。大熊猫分布在我国四川北部、陕西和甘肃南部,是我国的一类保护动物。
大熊猫也叫‘猫熊’,是哺乳动物,身体肥胖,形状像熊但要略小一些,尾巴短,眼睛周围、耳朵、前后肢和肩部是黑色,其余都是白色。毛密而有光泽,耐寒。喜欢吃竹叶、竹笋。
大熊猫居住地带的竹子,曾大面积开花、枯死,威胁着大熊猫的生存。全世界都极其关注珍稀动物大熊猫的抢救和转移工作。
3、谁有熊猫TV妍言_Anne的视频?
熊猫TV,他的代言视频是非常多的,而且这种视频也是非常短视频。
4、大熊猫的生活习性怎么写?
这个要建议你多阅读一些大熊猫的书籍和多看一些纪录片。网上有很多短视频都有制作大熊猫的专题片,他们非常惹人喜爱,萌萌哒,憨憨哒,不愧是我们的国宝,人见人爱!
5、关于大熊猫的资料大全
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属于食肉目、熊科,为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体型丰腴富态,头圆尾短,雄性个体稍大于雌性。
体色为黑白两色,有大的黑眼圈,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大熊猫皮肤厚,最厚处可达10毫米。黑白相间的外表,有利于隐蔽在密林的树上和积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敌发现。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物种,现主要栖息地为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生活在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那里常年空气稀薄,云雾缭绕,气温低于20℃。有充足的竹子,地形和水源的分布利于该物种建巢藏身和哺育幼仔。大熊猫善于爬树,也爱嬉戏。
爬树的行为一般是临近求婚期,或逃避危险,或彼此相遇时弱者借以回避强者的一种方式。大熊猫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剩下的一半时间多数便是在睡梦中度过。
在野外,大熊猫在每两次进食的中间睡2-4个小时。大熊猫99%的食物都是竹子,可供大熊猫食用的竹类植物共有12属、60多种。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为18-20岁,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
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2013年CNN评选的世界最可爱物种排行榜上排名第三。截至2019年11月,全球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600只。
大熊猫栖于中国长江上游的高山深谷,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气候温凉潮湿,其湿度常在80%以上,它们是一种喜湿性动物。大熊猫生活的6块狭长地带,其中大部分分布于四川境内。
它们活动的区域多在坳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一般在20度以下的缓坡地形。这些地方森林茂盛,竹类生长良好,气温相对较为稳定,隐蔽条件良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
(5)熊猫短视频扩展资料;
大熊猫具有不惧寒湿,从不冬眠的性格。哪怕气温在零下4度至14度,它们仍然穿行于被白雪压得很厚的竹丛中。
抚育:大熊猫的新生儿在出生时发育相当的不成熟,体重仅仅是母亲体重的0.1%,初生幼仔体重很轻,初生重平均为145克左右,约为成年大熊猫体重的千分之一,最轻的为51克,最重的为225克。
照顾孩子对于雌性大熊猫来说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通常历时18个月,有时甚至长达两年,直到她的下一个孩子出生。
繁殖:大熊猫栖息于密林之中,生长到一定阶段要进行婚配和生育,即发情、求偶、交配、妊娠和育幼,雌性大熊猫每年发情一次,每次只有短暂的2~3天,发情时期通常在在每年的3~5月。妊娠期为83~200天,幼子通常在8月左右出生。
行为:大熊猫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剩下的一半时间多数便是在睡梦中度过。在野外,大熊猫在每两次进食的中间睡2~4个小时,平躺、侧躺、俯卧,伸展或蜷成一团都是它们喜好的睡觉方式。
环境:大熊猫栖于中国长江上游的高山深谷,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气候温凉潮湿,其湿度常在80%以上,是一种喜湿性动物。
生活的6块狭长地带包括岷山、邛崃山、凉山、大相岭、小相岭及秦岭等几大山系,横跨川、陕、甘3省的45个县(市),栖息地面积达20000平方公里以上,种群数量约1600只,其中80%以上分布于四川境内。
性:大熊猫最初是吃肉的,也具有食肉动物吃肉的潜力,但很少捕食动物或动物的尸体,这并不是它不喜欢吃肉,而是缺少机会。因为在大熊猫的分布区里,大型的食肉兽很少,没有多少残尸剩首供它食用。
如果自己经常去捕捉鼠类等小动物,所得到的营养却常常不足以抵偿消耗掉的能量。因此,大熊猫只能偶尔吃到一点肉食,大部分时间则按部就班地依靠竹子维持生命,成为一辈子循规蹈距、依竹而生的动物。
6、问一下,有一部动画短片,里面有一只熊猫头上顶着一朵花和一只像鸭子的动物,曾经在闪天下放过
那是bobototo 一只熊猫和一只小鸡。
7、关于大熊猫的资料(外形特点 , 生活习性)
8、求一个关于熊猫的猎奇向短片的详细信息
这个短篇挺酷的哈哈哈哈。。。合我的胃口= = 其实像这种东西网上很难找到什么信息资料的
然后这个视频一开始和视频下面有一行小字,应该是它的标题啥的,Once you go black,you never go back!
我觉得最贴切的翻译为一旦你变坏了,你就再也回不来了,也有精简的一朝变黑再难返,甚至还有说是引申说明黑人性能力强大的意思(一旦和黑人做过了,你就离不开它了(多见于俚语))
详见http://.baidu.com/link?url=_zYiv7VH0oqvEvY-upX5m_WXDIa59tgbIlRdWB3lafSlq5r4_fXwq
我不知道问这个翻译的人是不是看过这部短片啥的
然后,知道这句话之后里面的内容应该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大体是熊猫从小恶到大恶尝试,根本停不下来,然后各种心理无法自拔,变不回原来的自己了。
下面我想拿一些细节来论述我的理解。
①影片的内容一开始是熊猫吸烟喝酒的场景,这个是它小恶尝试的开始,桌面上还摆着一个一瓶XXX字样的瓶子,应该是某种酒或者违禁药品的意思,可能是毒药,毒品啥的,但是根据后面的内容来看个人比较倾向于毒品,特写该瓶子前先特写了下空着的座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曾经有人也在这里坐着,然后不知去向,连着来想就是说那个人曾经做过和熊猫一样的事,结果自食恶果死掉了,那个人可能是拉熊猫下水的好基友,结果熊猫紧随其后,或者笼统的说那个人的死是熊猫步入深渊的原因之类的,这是我觉得最可靠的推论了~
②其中特写了熊猫的兔子鞋,这个我暂时不知道如何解读,不过根据整个视频的基调来说兔子应该是真的用兔子做的,也许这个熊猫本来就已经做过这等凶残之事了,是恶的本性的交代?不。。。我觉得这样推论有点扯,也太突然,所以我就不知道了~
③然后我们看到熊猫一直喝着XXX根本停不下来,结果自己神志不清磕破了脑袋,这是自食其果吧。然后我们看到它后面相框里两熊猫双双留下了滚烫的热血,我觉得是说熊猫的爸妈看到自己的孩子如此沉沦灰常痛心和无奈,并且告诫我们,我们对自己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也会让爱我们的爸妈亲人之类的受伤,他们其实比我们更痛苦(剧中表现为他们的伤势比熊猫更甚,流血更多)。
⑤然后熊猫的基友来找他了,看似无辜单纯,天然无害的样子掏出了一个危险的盒子,是的,这就说的是猪朋狗友的本质啦。至于为什么是鱼的设定这个我也不知道诶,难道是死鱼眼看起来很萌吗哈哈哈哈。。。还是说象征着大而无生气的眼睛或者鱼是愚的谐音(开玩笑的,这视频不知道哪国做的)?应该也是写照了某类人的性格象征啥的吧。
⑥盒子里面的装备是俄罗斯转盘游戏的装备,是的,他们接下来玩的游戏就是俄罗斯转盘了,至于这个游戏的详解请戳http://ke.baidu.com/view/1032079.htm?fr=aladdin
⑦俄罗斯转盘是个残忍的游戏而他们的命运只能被上帝安排,但是上帝就是要熊猫死,所以最后一发子弹毫无疑问的留给了熊猫,我只能说五分钟的视频长度,导演为了快点揭露它本质推动下面的剧情就这样安排了~而且这只是两个人的游戏啊,又不是一战期间一堆人围着看的那种,不自己动手绝对会有一戳人恨不得开枪打你的场面,所以鱼兄悲剧了,所以两个人的时候最好不要玩俄罗斯转盘呐。
⑧这个我明天再继续,码字真尼玛累,我先碎了~
9、除了抖音 火山 快手这些短视频 还有没有其他的视频软件啊?
抖音脑残 快手无脑 火山垃圾
学习选优酷 视频选腾讯 电影选天堂
10、大熊猫和小熊猫的区别
大熊猫和小熊猫的区别如下:
1、亲缘关系实际较远。
大熊猫跟亚洲黑熊等熊科动物关系更近。
小熊猫则跟北美浣熊等浣熊科动物拥有共同起源。
2、体型不同。
大熊猫昵称黑白熊,全身黑白二色,体长1.6-1.9米,体重70-125千克,体胖呈桶状,头大、耳小、尾短。
小熊猫昵称红熊猫,全身红褐色,体长50-64厘米,体重5-6千克,体瘦毛长,脸圆,耳尖,耳缘、脸颊、唇部、眼眶为白色,尾粗,有棕白两色相间的环纹。
3、分布位置不同。
野生大熊猫仅分布在川、陕、甘3省,约1600只。
野生小熊猫分布在中国西南和尼泊尔、不丹等国,我国约6000只。
(10)熊猫短视频扩展资料:
大熊猫和小熊猫趋同演化的遗传学机制:
趋同演化是演化生物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是指两个或多个系统发育关系较远的物种,演化出相同或相似的表型性状以适应相似的环境选择压力。
尽管自然界中存在很多趋同演化的现象,但关于趋同演化的遗传学机制研究却很少。传统的趋同演化机制研究主要采用候选基因的方法,而随着基因组学的发展,在基因组水平能更加全面深入地揭示趋同演化的遗传学机制。
在全基因组测序的基础上,他们采用比较基因组学方法从基因组水平进行了大熊猫和小熊猫趋同演化的分子机制解析。在全基因组水平,他们鉴定了70个大、小熊猫适应性趋同的基因,其中部分基因富集在纤毛组装、肢端发育、蛋白消化与吸收、视黄醇代谢等类别或通路,与大、小熊猫伪拇指发育和对竹子中必需营养物质吸收利用密切相关。
参与细胞纤毛结构组装的肢端发育基因DYNC2H1和PCNT是调控熊猫伪拇指发育的重要基因;与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和维生素吸收利用相关的基因也发生了适应性趋同,可增强熊猫从竹子中汲取必需营养物质以适应低营养的竹子食物。在全基因组水平的假基因化分析中,他们鉴定了10个大、小熊猫共有的假基因,其中包含感知肉味的鲜味受体基因TAS1R1。
TAS1R1在大、小熊猫中均发生了假基因化,而其它食肉动物该基因正常,呈现了一个有趣的食性特化驱动的遗传趋同事件。进一步分析显示,小熊猫TAS1R1基因发生假基因化的时间应该在小熊猫食性转换为部分植食之后。
该研究从代谢通路、蛋白趋同到假基因化等不同水平揭示了大熊猫和小熊猫形态与生理性状趋同的遗传学机制,为趋同演化这一演化生物学热点问题分子机制的揭示提供了新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