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新媒体 > 包拯短视频

包拯短视频

发布时间:2020-08-14 13:40:27

1、包拯的生平事迹短的非常急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
早年至孝
清正廉明
开封府尹
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包拯辞官不去赴任。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几年之后,他的父母亲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
清正廉明
过了很长时间,包拯才去接受调遣,管理天长县。有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包拯说:“(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这个盗贼感到很震惊,也很服气。
(包拯)转到端州当知府,升为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不久拜监察御史裹行,改监察御史。当时张尧佐除节度、宣徽雨使,右司谏张择行、唐介与包拯一起奏论此事,言辞很急切。又曾经建议说:“国家每年向契丹交纳财物,不是抵御戎人的计策,应该操练军队选择将领,致力于充实边境守备。”又请求重视门下封还驳正的制度,以及废黜贪官污吏不得做官,选择郡守县宰,推行考核试用补任恩荫子弟的方法。当时各道转运加按察使,他们上奏弹劾官吏大多指摘细小过失,注重苛刻严察相互标榜,官吏自觉不安,包拯因此请求免去按察使。 
(包拯)出使契丹,契丹命令典客对包拯说:“(你们国家的)雄州城最近开了便门,就是想引诱我国的叛徒,以便刺探边疆的情报吧?”包拯说:“(你们国家的)涿州城曾经也开过便门,刺探边疆的情报为何一定要开便门呢?”那个人便无言以对了。
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出京任京东转运使,改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调任陕西,又调任河北,入朝任三司户部副使。秦陇斜谷务所的造船木材,一概向百姓征收索取;又七个州交纳河桥竹索的赋税,一般有几十万,包拯都奏请加以废除。契丹在邻近边塞地区集结军队,边境州郡渐加戒备,命令包拯去河北调发军粮。包拯说:“漳河地区肥沃的土壤,百姓不能耕种,邢、沼、赵三州农田一万五千顷,一概用来牧马,请求把这些全都分给百姓。”听从他的意见。解州盐法规定使百姓困竭,包拯前去加以经营管理,请求一概与商贩流通交换。
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多次论述斥责权贵得宠大臣,请求免去一切由内廷施予的曲意恩赐。又依次递上唐魏郑公的三条奏疏,希望放在座位右侧,作为借鉴。又上言天子应当明于听取采纳,分辨朋党,爱惜人才,不坚持先入为主的说辞,一共七件事;请求废除苛刻不宽厚的做法,抑制侥幸投机得官,正刑法明禁令,戒除兴建劳作,禁丘妖言妄说。朝廷大多加以施行。
除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曾经提议太平无事时把军队调到内地,没有答复。至此时,请求:“解除河北驻守军队,把他们分布在黄河以南的兖、郸、齐、濮、曹、济各郡,如果有紧急情况,没有误时的忧虑。如果说驻守军队不能立刻削减,请求训练民兵,稍加供给干粮,每年的费用,不到驻守军队一个月的开支,一个州的赋税,那么供给的人数就多了。”没有答复。调任知瀛州,各州用官府的钱做买卖,年累计亏负十多万,都上奏加以除去。因丧子请求任政务清简的郡职,知扬州,调任庐州,迁升刑部郎中。
因担保推荐官员失误获罪,贬官授兵部员外郎、知池州。恢复官位,调任江宁府,召权知开封府,迁升右司郎中。
(包拯被朝廷)召令暂时代理开封府尹,升为右司郎中。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做黄河水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京城里的人因此说:“(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
升迁谏议大夫、权且代理御史大夫。包拯上奏说:“太子的位置空缺已经很久了,天下人都为此感到担忧,陛下这么长久地不作出决定,是为什么呢?”仁宗问他说:“你认为立谁为好呢?”包拯回答道“:臣下无能,还没有考虑,臣请求早立太子,是为宗庙万世之大计着想的。陛下问臣想立谁,这是怀疑臣。臣已是七十岁的人了,又没有儿子,并不是为自己和后代邀宠考虑的啊!”仁宗听了大为高兴,说:“这件事还要慢慢商议。”他请求裁减内侍,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按条文督促各路监司尽忠职守,御史府可以自己举荐所属官员,减少官吏一年的休假日期,这些建议都得以施行。
张方平做三司使时,因为买土豪的财产,包拯上章弹劾,使他罢了官;宋祁接替了张方平,包拯又弹劾他;宋祁被免后,就由包拯以枢密直学士暂代三司使。对此欧阳修说:“包拯是所谓牵牛踩踏了田而夺了人家的牛,处罚已经很重了,可他又贪图肥缺来做那个职务,不也是过分了吗?”包拯因此待在家里,以躲避代理三司的命令,过了很久才出来任职。他主持三司期间改变了过去的一些做法,以前,凡是各种封藏于仓库供皇帝用的物品,都从各地科派,造成百姓困难。包拯特此设立市场,公私实行公平买卖,此后百姓不再受到侵忧。原来司里吏员欠下金钱布匹,大多受到监禁,其中有些人往往逃走,就连带拘禁了他们的妻子儿女,像这一类情形的包拯都释放了他们。升迁为给事中,为三司使。几天以后,拜枢密副使。不久,调任礼部侍郎,他推辞不受,旋即因患病逝世,终年六十四岁。死后封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
包拯性情严峻刚正,憎恶办事小吏苟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断绝来往。虽然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他)曾经说:“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归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
当初,有儿子名繶,娶崔氏,通判潭州,去世。崔氏守寡到死,不改嫁。包拯曾经弃逐他的媵妾,媵妾在父母家生了儿子,崔氏暗中抚慰他的母亲,让她小心地照看他。繶死后,把媵妾的儿子带回家中,取名为綖。有奏议十五卷。
总评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龙图包公,生平若何?肺肝冰雪,胸次山河。报国尽忠,临政无阿。杲杲清名,万古不磨。”这诗句表达了人民对包拯的赞美。包拯少时在城内香花墩读书,他28岁中进士,曾先后知天长、端州、瀛州、扬州、庐州、池州、开封等县、府,出使过契丹,还在刑部、兵部任过职,在财政部门做过副使、转运使、三司使,在监察部门做过御使、谏议大夫,最后做到枢密副使,成为朝廷的宰辅,死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孝肃。他有“包待制”、“包龙图”的雅称。老百姓更喜欢直呼“包公”。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我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宋史》云:“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闾里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进前陈曲直,吏不敢欺。”又说:“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与人不苟合,不会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包拯做过许多有益于百姓平民的好事,“不爱乌纱只爱民”,赢得了世人的敬仰。宋代以来,关于包拯的口碑、话本小说、戏剧曲艺乃至当代的电影电视就演义了许许多多他清正廉明、刚直不阿的故事,演义的结果,使包公的形象更丰满,甚至神化、传奇化。他成了人们寄托、祈望的理想人物。 对包拯形象的塑造和传扬始于其身前。而源于宋代的话本并红火于元代的包公戏,自明清到近世,不断发展,推陈出新,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包拯断案的故事最为精彩,传播之广,溶进了人们炽热的“包公情”。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在开封时,开官府正门,使讼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诉曲直,杜绝奸吏。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2、求一部关于包青天的电视剧

《七侠五义》之包公斗法王

从楼主的描述“展绍好像受伤快死了,好像被一个女子救了”恩,是七侠五义之包公斗法王,剧中展昭被法王贺连鹏打成重伤,几乎快死了......被法王的师妹欧阳姑娘所救......

另外,欧阳姑娘的徒弟就是一只白鸽(片中小女孩扮演),而她师兄贺连鹏及其徒弟等都不是人,所以我猜测,欧阳姑娘也应该不属于人类......

视频连接: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1116968.html

PS:里面第一个就是“包公斗法王”,楼主确认下吧

3、谁有关于包拯的百家讲坛的全部视频,以及关于包拯的史料资料,史料视频最好?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包拯包拯(999—1062),汉族,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裕六年(1061),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

中文名: 包拯
别名: 包公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安徽合肥
出生日期: 999年
逝世日期: 1062年
职业:

4、包青天系列电视剧里面其中有一部是讲包青天在阴间审案的事情,请问具体是哪一部电视剧啊

该剧是《包青天》里的单元剧《阴阳判》。系第三十五单元,共7集(总第195-201集)。

《包青天》由梁凯程、孙树培、侯伯威、陈俊良、陈烈、邓育庆、郑少峰、刘立立、王重光、金鳌勋、苏沅峰、李英、刘为义、王晓海、张智超联合执导,金超群、何家劲、范鸿轩领衔主演。

该剧根据古典名著《三侠五义》里的包拯为原型结合民间传说改编而成,讲述了包青天断案的41个单元故事,合计236集,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部划时代经典影视作品。



(4)包拯短视频扩展资料

主要人物:

1、包拯

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年),字希仁、文正,庐州人,生于北宋999年,任龙图阁大学士、开封府尹,以刚正不阿而著称,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明代出现的《龙图公案》,是有关包公审案断狱的短篇故事集,多是民间传说,掺杂冥灵迷信荒诞不经的内容,《三侠五义》中的包拯形象,集民间包公形象之大成。

2、公孙策

包拯身边的师爷文案,却愿以布衣身份伴随左右。因科举考官受贿,自己的考卷被篡改为他人所替,奋而发誓今世永不再考。后经了空推荐与包拯结识,从此伴随左右,对包拯来说亦师亦友。

5、包拯的故事

传说中的包公简直是个神,任何复杂的案件,经过他的审理,总能水落石出。任何狡猾的罪犯,在他的逼问下,总是原形毕露。他明察秋毫,摘奸发覆,洗冤雪枉,因而赢得“包青天”的称号。一部洋洋洒洒、50余万言的《包公案》讲述了包公许多精彩的断狱故事。其实,这些断案故事绝大多数都是后人虚构添加的。
确实见于历史记载的、有关包拯的断案只有一件,就是他在天长县任知县时遇到的一件事:有一个无赖,将一个农民告到县衙,包拯对那农民说:“你回家把牛杀了,自己留一点吃,其余拿到市场上去卖。”按当时宋朝的法律规定,民间私杀耕牛是要犯法的,但有县老爷的许可,那位农民回到家中就真的把耕牛杀了。第二天,就有人向包拯控告那位杀牛的农民,反而将这告状的人扣押起来,怒问道:“你为什么把人家牛的舌头割了?”那人被这突如其来的追问弄得惊慌失措,只得如实招供。这个无赖再也没有想到,这是包拯使了个“引蛇出洞”之计。包拯在接到牛舌被割的报案后,马上意识到这一定是有仇家有意陷害这个农民。

如果让那个农民把牛杀了,就触犯了法律,那仇家一定会进一步告发。所以包拯叫那农民回家把牛杀了,借以引诱割牛舌者前来告状。此计果然很灵。这件事反映了包拯的机智。

包拯在历史上当然不至于只断过这上个案件,可惜其他的案例在史书上没有留下记载。包拯是人不是神,他不是时时事事都能做到“明察秋毫”的。他也不过失误,有过被人愚弄的事情。历史上倒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在他任开封府知府时,有个人犯了法,按法律规定,应当杖脊。于是犯人贿赂了包拯身边的小吏。小吏深知包拯的性格,乃对那个罪犯说:“明天你见到包大人,他必定先交给我审问,你别的话不要说,只管喊冤自辩,我自有办法。”第二天,罪犯来见包拯,包拯果然吩咐上小吏审问。罪犯按照小吏的提示,只是喊冤,自辨不已。这个小吏故意装出盛气凌人的样子,大声呵车斥道:“少废话,给我老老实实地受杖!”包拯生平最恨以强凌弱,如今看到小吏这样狐假虎威,不禁大怒,当场将小吏打了17杖,而对那罪犯却从轻发落了。包拯这样做,其目的是想压一压小吏的气焰,殊不知却中了小吏之计,为他所卖了。

传说中的包拯家世清贫,命运偃蹇,生下来就是个“黑漆漆、亮油油”的小儿,被父母遗弃。幸蒙兄嫂怜爱,将其抚养成人,并聘请恩师,教悔他一举成名。这也不符合实际。事实上,包拯的幼年、少年时代,深受父母恩爱和教养。包拯长大后也极为孝顺父母,所以史书上说他“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正因为他孝顺父母,故在他29岁中进士后,竟辞官归里,颐养双亲,以终天年。直到先后给父母送终,并且守制满期后,包拯才出去做官。先任天长县知县,后又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州。端州出产一种名砚——端砚,作为向朝廷进贡的贡品。由于过粗官吏大量贪污,每年进贡端砚数不断增加,人民不堪负担。包拯上任后,下令只按规定数进贡,任何官员不得加码、贪污,一扫往日贪风,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而包拯自己后来在离任时,连一方端砚也没有带走。

包拯的廉洁无私、受到人们的赞赏。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包拯被调往京城任监察御史,这虽没有多大实权,但包拯能够尽职尽责,对宋朝的内政外交提出许多批评和建议。三年后,包拯调任三司户部判官,协助三司使掌管全国户口和税务。他曾先后担任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负责一路(相当于后来的省)的财政、监察事务,工作干得很出色,故两年后又升为户部副使。

皇祜二年(公元1050年),包拯升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天章阁是存放朝廷图书文献的地方,待制之衔,有名无权。包拯又称包待制,就是由此而来。知谏院,即兼任谏官之职,这倒是很重要的职务,可以指出朝政的种种弊病。在此任上,他曾多次抨击不法的权臣,而且对时政提出种种批评和建议。然而包拯在此任上并未干多久。两年后,包拯被改命为龙图阁学士,龙图阁是皇家“图书档案馆”,这也是包龙图这一称号的由来。龙图阁学士是个虚衔,包拯带着这个虚衔又先后在河北、庐州、池州、江宁等地任地方官,十几年后他才回到京城,任开封府尹。在开封府任上,他只干了三年,就升为权三司使之职。第二年又升任三司使和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之职。传说中说包拯是宰相,甚至是首相,人们呼之为“包相爷”,恐怕就是据此夸张而来,其实包拯从未任过宰相。

不过,此时包拯已是年过六旬的垂垂老翁了,两年后,包拯就病死在开封。弥留之际,仁宗还亲临包拯府第看望。包拯死后,宋朝追认他为礼部尚书,谥号“孝肃”。所以人们也称包公为“包孝肃”。

包拯无论在什么任上,也确实能做到不畏权势。他最受到百姓爱戴,还是在开封府任上。因为在此任上,他经常直接处理百姓中的事情。据历史记载,他在任开封府知府期间,有两件事比较突出:

一是简化了民众告状的手续。当时尽管朝廷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但一个平民百姓要想告状,还是难于上青天。不但手续繁多,机时且根本见不到长官的面,这就为那些奸吏豪强舞弊创造了条件。包拯到开封府上任后,作出新规定:大开官衙正门,凡是告状之人,都可以进去直接见官,当面陈述案情,任何人不得刁难。这一改革,深受百姓欢迎。

二是疏通惠民河。开封城内有一条惠民河,河两岸既有平民百姓的住宅,也有达官贵人的府第。一年天下大雨,河水泛滥,淹没街道,使许多平民无家可归。包拯经过调查,发现河水泛滥,在于河流淤塞不通。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一些达官贵人在河上筑堤修坝,将坝内之水据为己有,种花养鱼,并和自己的住宅连成一片,建成水上花园。要疏通河流,必须拆毁堤坝,冲走水上花园。包拯不顾达官贵人们的反对,毅然下令将所有堤坝和花园拆毁。虽然后来权贵们告到仁宗那儿,由于包拯做得完全正确,仁宗也只得缄口不言。

正因为包拯敢于为民作主,不畏权贵,所以京城流传一句民谣:“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意思是说,尽管百姓打不通关节也不要紧,因为有包拯为我们做主。

但是,包拯毕竟权力有限,并非像传说中的那样法力无边,凭着皇帝赐给的三口“钢铡”,可以“先斩后奏”。因为当时宋朝法律规定,该判流刑和死刑的罪犯,地方上是无权判决的,必须上报中央审批,经皇帝钦定后才能实行,任何人包括包拯在内都没有“先斩后奏”的权力。包拯也从来没有所谓权威无边的三口“钢铡”。而且宋朝的死刑执行方式也只有斩、绞二种,尽管后来出现过“凌迟”(即千刀万剐),但也是极个别的特例罢了。

历史上的真包拯确实大公无私,做了官以后对家里人的要求也很严。他曾写过一则“家训”,刻在家中壁上:“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已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谁要是做官犯了贪赃,死后不得葬进包家祖坟。所以包拯一直被人们视为心中的清官偶像也就不奇怪了。

有一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千古流芳。这就是清正廉洁、万世景仰的包拯。在宋代,他因整顿吏治、惩治贪官、解除民困而被称为“包青天”,后世则敬称他为包公。包公出生于合肥,成名在端州(今肇庆),扬名于开封。然而如今关于包公的故事大都来自开封。有几人知晓包公与广东肇庆的历史渊源——包公于公元1040年到端州任知州,即端州最高行政长官,当时他42岁,是第一次担任州级长官。
包公主政端州3年,政声斐然。他因地制宜,开创了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式农业之雏形;他创建了端州第一个交通和邮政总站,创办了端州第一所公立学校;他设立了一座庞大的储粮备荒的谷仓——丰济仓。这几件大事,是包公为端州成为西江中下游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而作的筹划与贡献。包公主政端州期间,还促进了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共同繁荣,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而在端州流传最广的一件事是包公“不持一砚归”。当时端州出产的砚十分珍贵,被作为献给皇帝的贡品,实行限额开采。过去端州的地方官都以“进贡”名义层层加码掠夺百姓,而包公离开端州时,却“不持一砚归”,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后来更衍变为一个美丽的传说。
包公在端州不仅政绩突出,还留下了一些不可多得的文化遗迹。其中,七星岩的题字是现在仅存的包拯手迹,弥足珍贵。
所有这一切形成了独特的“包公文化”。“包公文化”不仅是宋代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宋史研究上很有价值,还在岭南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广东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虽坐拥灿烂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肇庆长期以来却开发利用不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曾多次指出,包拯在开封府1年零3个月名扬天下,在肇庆为官3年而世人知之甚少。在建设文化大省的今天,肇庆市明确提出了以“包公文化”为切入点建设文化名市的战略。肇庆正在抓紧开发与“包公文化”相关的砚洲岛以及端砚文化,恢复包公府衙,出版《包公兴端州》一书,创作拍摄电视连续剧《包公端州传奇》,与开封、合肥联合开发“包公文化”旅游线路,等等。可以相信,擦亮“包公文化”品牌,将为广东文化大省建设写下光辉的一页。

记者目击

 砚渚清风今犹在 包公胜迹处处寻
在迷茫的烟雨中,沿途的木棉花开始零落,记者一行来到肇庆,我们的脚正踩在近千年前包公执政的地方,我们寻访了包公祠、包公井、包公楼、包公府衙、砚洲岛等,寻找包公在端州执政时期的遗迹。“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当年包拯心中奔涌的诗思,在今天同样很有意义。

包公祠
清忠福绩著端州 正直遗型传稗史
巍峨挺立的包公祠在周围村庄的反衬下格外醒目。高耸的牌坊、别致的山门、雄伟的大殿及配殿,亭、台、楼、阁、廊、井浑然一体,透露出古朴大方、庄严肃穆,还夹杂了些许岭南古建筑的风韵。
步入主殿,但见正中是金色的包公坐像,一派伟岸威严,旁绕四虎将立像,备显英姿。两旁的配殿,陈列着有关包公在端州“丹心明志、挖井除疾、筑堤修路、兴教办学、为民伸冤”等几幅壁画,记载了包公在肇庆的政绩。
据肇庆市文化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眼前这座包公祠重建于新千年之际,成为怀“青天”,寄嘱托,诉心迹,祈平安的去处。
包公祠陈列着后人赞颂之诗词、楹联,这里还不断举办有关包公的文化艺术活动。

砚洲岛
贤明正直万民景仰颂青天 维德清廉一砚不持留圣迹
砚洲岛位于肇庆市之东,羚羊峡出西江下游之江心,面积达6平方公里。近年这里开始发展旅游业,开发“砚洲沙滩度假村”。度假村有河滩近2平方公里,风景如画。滩上金沙闪烁,绿树婆娑。西望羚羊峡,碧波千里,端水悠悠,让人不禁联想起砚洲富有神话色彩的故事。
据传,包公离任时,端州男女老幼都来码头送行。一些名流、士绅携物相赠,都被包公一一谢绝。官船在一片赞扬声中解缆沿西江而下,不久就到了羚羊峡。本来风和日丽,天色晴朗,但这时风云突变,乌云翻滚,浊浪排空。包公感到事有蹊跷,便命家人包兴把随行人员叫来查问。随从书僮忽然跪下:“大人,有一事我忘了禀告,离开端州之前,绅士徐乐天特地送给大人端砚一件,因小的认为是小事,没有启禀,私下替大人收了,现放在船上。”包公一听,当即命令书僮从速将砚取出,果然是方好砚,外包黄布袱,砚身雕龙刻凤。包公一拿端砚到手,旋即抛到了江里。说也奇怪,砚一落江,顿时风平浪静,云开日出。随后,就在端砚下沉的地方隆起了一片沙洲。包裹端砚的黄布,掉进水里,顺流而下,一片黄光,后来成为沙滩。这便是传说中的“砚洲”和“黄布沙”。
包公“不持一砚归”之说,在《宋史•包拯传》中确有记载。

包公楼
空中气象清新楼有三层高百尺 世上风波如此囊无一砚竟千秋
包公楼坐落于砚洲岛东部,在茫茫的田野中,楼宇巍峨,蔚为壮观。包公楼始建于清朝道光十四年,是洲人合力募捐所筑,原称“包公祠”,楼层3叠,四合院式建筑,四周环以墙,后植以木。到了清同治七年,年久失修,将原楼3叠改为两层,后来终因风霜侵蚀、于1984年被台风摧毁。
新建的包公楼于1990年告竣,1995年砚洲管理区投入300多万元进行了扩建。步入包公楼,第一进为微孝肃牌坊,前面为放生池。第二进为大门口,横额有“包公楼”3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穿过牌坊,内有包公楼主楼建筑及浩然亭、南北厢廊、天井、聚宝塔、五义桥等,楹联、匾额、钟鼓、神台、香案、宫灯等陈设俱全。在首层殿堂正中,端坐包公圣像,铁面包公威严表情让人肃然起敬。

包公井
江水何如井水清 一挖甘洌福斯民
在肇庆市区一处尚未落成的宿舍建筑工地的角落,我们找到了被石灰墙围拢的一口包公井。路过此地的一位老者告诉我们,由于担心建筑工地落下杂物污染井水,市里派人搭了这间小小的石灰房。井口被井绳多年来勒下的痕迹,依稀透出历史的气息。
当年包拯莅临端州时,洪水肆虐,瘴疠横行,居民因饮用西江水和沥湖水常导致瘟疫流行。对此,包公牵挂于怀,直到游览惠能井时受到启示,后来就按照北斗七星的形状排列开凿了7口井。而我们见到的这口井是7口包公井中仅存的两口之一。虽然年代久远,但是井水仍然清澈甘甜。
据清代张渠《粤东闻见录》卷“井水”条云:“肇庆昔有7井,包公守郡时凿。内五外二,以象七星。”但如今,7口“包公井”只剩下龙顶岗井和今米仓巷高要市委宿舍大院内的一口井。而据张渠记载:“各署日需岭峡泉,雇夫舟运,穷日之力而往返。论者谓幽溪邃涧之水,饮之消人肌体,不如浚治龙冈旧井,多益而省费。”可见历史上包公井对于民生的重要性。在不少史籍中对于包公井水的“泉清滑甘”、“食无患害”、“端州之人咸受其福”都有记载。

包公府衙
星岩朗曜光山海 砚渚清风播古今
肇庆的宋城墙经历千年风霜仍然屹立不倒,在全国来讲,除了江西赣州的宋城墙,别无他处。在古城中心,我们看到了供奉宋徽宗御书的丽谯楼,御书“肇庆府”3个瘦金体大字笔力遒劲。环顾四周,密密麻麻的居民建筑已经将古宋城的痕迹掩埋,而我们身后的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正是当年包公办公的地方——包公府衙。
据史料记载,包公府衙始建于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内有10多座建筑物,形成独具岭南特色的园林建筑群;中央为大厅,西有枕书堂,东有清心堂,周边有相魁堂、节堂、敬简堂、双瑞堂、秋霜堂、宅生堂;大厅西侧建有菊圃,行10多步即见有轩,轩前垒土为山,砥石为基,书榜曰:“烂柯洞天”,左有包公井,西北还凿有洗砚池。如今,这些早已被岁月尘封,但是包拯当年写在府衙中央大厅墙壁上的那首明志诗《书端州君斋壁》却依然让我们感受到包公当年的意气风发: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燕雀喜,草尽兔狐愁。
往哲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康定元年,42岁的包拯自扬州天长县知县,以殿中丞知端州。任端州知州,是包拯第一次担任州级长官,在政治上步入了成熟阶段。他深知做官难,要上忧其君,下忧其民,都非易事,所以明确提出了自己的为政宗旨,这成为他的一篇施政纲领,更成为他一生为官的政治准则。他在入宦之初,即宣告“清心直道”,可见志向高远。他以毕生时间践行了这个宣言。而这篇《书端州君斋壁》是包公一生仅存于史册、流传于后世的惟一诗篇,诉说了包公和端州不解的渊源。
在不久的将来,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将搬迁,在原址上将原样恢复包拯府衙,突出披云楼、丽谯楼的景观效果,重现当年包公执政的风采。

包公生平及贡献

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安徽合肥人。29岁中进士,初授大理评事。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由天长县令调任端州知州,任职3年。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任龙图阁直学士,人称包龙图;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任开封知府。后任京官枢密副使。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病逝任上,终年64岁。死后追授礼部尚书。
包拯在端州掌政3年,甚有政绩。
治理水患 为民兴利:宋时西江水患频繁。每当洪水季节,端州城郊变成泽国。包拯到任后,继前人在城西、城东扩筑西江堤围,与城墙连成一体,把西江河水堵截在城南主河道上。同时,指导民众在城郊开渠、凿池,改造沥湖(今称星湖),排渍水、筑鱼塘、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在城内打井7口,改变居民历年来饮用西江河水或沥湖水的习惯,减少疾病的发生。
储粮备荒 兴文办学:在今城内中衙巷与米巷之间,兴建丰济仓,以储粮备荒。为了纪念包拯建粮仓,端州人民把丰济仓所在地命名为“米仓巷”,沿用至今。在宝月台兴建星岩书院,是为端州历史上第一所公立学校。
为政清廉 品德高尚:传说中的“不持一砚归”具有足够的说服力。

6、包拯的简介

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 [3]  ,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

因父母年迈,包拯请求在合肥附近就职,遂改授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父母。

几年之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直到景祐四年(1037年)包拯才赴京听选,获授天长(今属安徽)知县。

(6)包拯短视频扩展资料

包拯秉公执法,清正廉洁,不畏权贵,廉己恤民,刚正不阿,事必躬亲,勤于政事的官员,他们所到之处惠及一方,在民众中极富声威,深受民众爱戴,在民间素有“青天”之誉。

包拯到了开封首都后的传奇故事就此开始便有了后面的传奇断案,著名的断案故事。

民间相传包拯的断案故事有:

《铡美案》、《狸猫换太子》、《乌盆案》、《铡包勉》、《铡判官》 等等。


7、包青天236集的那部哪一集演包拯被斩展昭生死相随

包青天之碧血丹心第38集,包拯要被斩全城百姓流泪,四大护卫,艾虎,展昭生死相随。


拓展资料:

《新包青天之碧血丹心》是金超群执导,金超群、何家劲、范鸿轩等主演的电视剧。

该剧由《珍珠衫》、《庞妃有喜》、《狄青招婿》、《翻龙劫》等单元组成,讲述包拯破案的故事。

该剧于2011年7月12日在山东电视台首播。

剧情简介:蔡河溃堤成灾,仁宗责令包公(金超群饰演)查水灾成因。都水监杜平向包拯禀明水患皆因王公大臣于蔡河两岸私建楼台,导致河道受阻所致。公孙策(范鸿轩饰演)另发现溃堤乃偷工减料所致,而罪魁祸首竟是杜平的舅父罗琼。罗琼害怕,请杜平之父杜斌出面,并将珍珠衫献给庞贵妃。但珍珠衫却让包拯查明了溃堤的主因及一段昔日悬案。武科状元海铭仪表堂堂,但展昭(何家劲饰演)看出海铭枪法隐有契丹武士的特征,并据此查出海铭乃契丹奸细。日本天皇将暗香公主送来与大宋和亲,被仁宗封为和妃。庞妃常与和妃往来。仁宗被和妃迷住。和妃突然流产,庞妃被疑为凶手。包拯却查出日本藤原家族意欲篡夺大宋江山的企图。八王爷(龙隆饰演)之子赵祥怨父王当年没用自己替代仁宗,不然早已握有天下。妒极生恨的他设计陷害包拯等人,八王爷大义灭亲。

8、评价包拯的为人越短越好,最短的

包公机智过人,廉洁奉公,巧言善辩,不辱使命,为官公正,执法严峻,克己奉公,刚正不阿.

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汉族。后世则把他当作清官的化身——包青天。

9、包青天的故事,短长正好

有一个无赖,将一个农民告到县衙,包拯对那农民说:“你回家把牛杀了,自己留一点吃,其余拿到市场上去卖.”按当时宋朝的法律规定,民间私杀耕牛是要犯法的,但有县老爷的许可,那位农民回到家中就真的把耕牛杀了.第二天,就有人向包拯控告那位杀牛的农民,反而将这告状的人扣押起来,怒问道:“你为什么把人家牛的舌头割了?”那人被这突如其来的追问弄得惊慌失措,只得如实招供.这个无赖再也没有想到,这是包拯使了个“引蛇出洞”之计.包拯在接到牛舌被割的报案后,马上意识到这一定是有仇家有意陷害这个农民.
一次,他出使契丹,契丹命典客对包拯说:“你们不久前在雄州城开了便门,就是想引诱我国的叛徒,以便刺探边疆的情报吧?”包拯说:“你们的涿州城曾经也开过便门,刺探边疆的情报为何一定要开便门呢?那个人便无言以对了。

戴孝毕,包拯被任命为大理寺丞,知天长县,这是包拯的第一个赴任的官职,而这一年却已经是景佑四年(1037)(也有说是景佑三年),离他中进士已经有十年了。包拯是仁宗天圣五年的甲科进士。此前,包拯有两个官职,但都拒绝未赴任,一个是大理评事,知建昌县,另一个是监和州税。那为什么这个官职包拯会赴任呢?我想,有四个原因。第一,父母亲死了,包拯也奉孝完毕了。第二,所谓事不过三,包拯已经两次拒绝了朝廷,假如再拒绝的话,势必会惹来言官的闲语,再说,先前两次包拯都是拿了奉养父母为借口的,此次也没了借口。第三,这天长县即今日的安徽天长市,是在包拯老家庐州合肥的东面。所以离家较近,对于包拯来说,继续的省亲,是有一定的帮助的。第四,乡亲父老极力要求及劝慰包拯赴任,尤其是那些长老。

介于以上原因,包拯便收拾了些,带着相关人员,到扬州天长县就职了。而后来关于包公断案如神,也就从这里开始的,而此时的包拯有三十八岁了。所以关于《少年包青天》里的那个年轻包拯完全是杜撰的。

那么包公断案如神,到底是怎么个如神法呢?据《宋史》及《续资治通鉴》等史册记载。包拯在天长县遇到了一件棘手的案子,那就是“智破牛舌案”。这故事大家都看过的。而我怀疑《少年包青天》里第一部开场的那个包拯审猪就是根据这个故事为模板进行改编的。

与包拯短视频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