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新媒体 > 新媒体时代的把关人

新媒体时代的把关人

发布时间:2020-08-12 16:02:35

1、如何理解新闻媒介是舆论信息的把关人

媒介的“把关”对于真实地表现新闻事件具有一定限制作用,它对信息呈现的不完整性、主观性阻碍了新闻事实对于受众的全景式呈现,受众接收到的是残缺不全的信息资源和有限的视角表达。换句话说,公众很难达到完全获知真实世界状貌的层次水平。从宏观角度来讲,媒介组织有限的资源空间、自身的特质和事实本身的复杂性使媒介的“把关”作用必要而合理,也因此决定了新闻真实不可能做到绝对化实现。

媒介组织应坚持的真实性原则
是否在媒介“把关”的背景下,新闻的真实性就无法实现?答案是否定的——媒介的把关与新闻真实性原则并非不可兼得。
首先,从微观角度来说,媒介的把关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对于新闻材料的选择和把握上,对已发生事实本身的报道干扰较小;即使我们不能尽收全局,真实地再现发生的每一个新闻事件和事件中的每一个细节,但我们可以做到对已经或即将在媒介上呈现的事实负责。陈力丹教授曾讲:新闻的真实是事实的真实。既然媒体无法实现对客观世界完整的真实呈现,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客观而理性的报道手法拉近与某一新闻事实的距离,让受众接触到的信息都是真实而无疑义的,这是与虚假新闻,陷阱新闻相对立的概念系统,一切以事实为准。
其次,媒介应该处于对真实不断探寻和追求的过程之中,跟踪采访,持续报道,以信息资源的完善逐步接近真实。比如对于英国BBC男主播萨维尔性丑闻案的逐步揭露,事件的清晰度和公开度在不断提高,满足了公众作为舆论监督者的知情权,也为受害人及家属讨回了道义上的公正。总体而言,尽管媒介自身的特性决定其必须要对信息做出相应的把关,但记者工作中对真实性原则的坚守,编辑的审查眼光和选择信息能力,受众的多方面接触和理性判断,依旧可以使新闻真实在媒介环境中动态而相对地存在。

新媒体时代“把关”与真实性的关系
如果说传统媒介可以为我们展现新闻事件中的几个点,那么新媒体就可以看做对事件的全面铺开和多元呈现。在不同的媒介特征中,把关人的定义和作用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传统媒介中“把关人”概念较为明晰,有确定的身份识别和固定的角色设定,对于信息的审查和甄别较为容易。传统大众媒介的层级控制使新闻真实不是把关过程应考虑的重点,审查者可能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信息价值、媒介立场、受众取向等要素中。但网络的舆论环境中,话语权掌握在每一个网络公民手中,讯息的发布,意见的表达不再受限,变得无比方便而寻常。每个人都可以称为媒介的把关人,因此,受众有了更广的范围、更多的渠道去了解新闻世界发生的事情,有助于促进客观全面的新闻真实的实现。但把关人作用的弱化、把关过程的分散化、可执行度的降低,使具体的新闻事件的真实难以在新媒体环境中得以有效贯彻。因此,新闻真实性原则应作为新媒体中媒介把关应首先考虑的因素。无论是宏观层面的政府引导和控制,还是微观层面的网站编辑和论坛版主的监督管制,都应注重新媒体中新闻的可信度和真实度。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媒体中,“把关”作用对于新闻真实性的局限依旧存在,但由于信息的多元化和繁杂性使这种局限逐渐弱化,而对于新闻事件本身的真实性来说,“把关”作用愈发成为实现新闻真实的重要前提,而新闻真实性也成为了媒介“把关”过程重要的原则。
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传统大众媒介的信息源具有较高的权威性,新闻的采访和制作均由专业新闻工作者承担,其知识储备和媒介素养决定新闻的真实性程度普遍较高,但传统媒介的资源发布空间受限,需要审查者的把关和选择,有针对性地、合理地安排信息结构,因此很难做到全面的新闻事实的展现。新媒体中信息发布者具有分散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信息源的权威性比传统媒体要低很多,信息发布庞大且杂乱,真假新闻鱼龙混杂,这就造成了信息的广泛呈现和信息自身可信赖度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需要一只有力的手进行调节,这便是新媒体中不可缺少的把关作用。
新闻真实性作为新闻的生命,应当是媒介组织对信息筛选与把关的最基本原则,但这一要求却在新媒体发展的大潮中愈发变得苍白而无力,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难度与可行性愈发将当代媒介把关人置于困境。因此,媒介“把关”在互联网络复杂多变的形势中将承担着更加艰巨而重要的责任,在信息搜集、制作整合、发布等一系列流程中严格把关,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和信誉度。

以上为有关论述,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把关人"理论的内涵,新媒体时代该理论还有作用吗,试结合实例论述

检察宣传以往稿件都由专人把关,不过单位关,就变不成铅字。辛辛苦苦写的东西被消灭了,得不到领导的赏识,等于没写,这样非常打击有想法的检察干警。新媒体可以畅所欲言,无论你的想法多么奇葩。

3、“把关人理论”是什么意思?

网络对把关人理论的定义是:“把关人”又称“守门人”,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1947年)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卢因认为,在研究群体传播时,信息的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
在大众媒体时代, 大众媒体牢牢地把握着话语权, 由记者、编辑、总编担当的“把关人”, 控制着舆情的引导方向, 是一种标准的单向线性的传播方式, 甚至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新媒体时代,每一个人既可以是舆论的传播者,也可以是舆论的接受者,大众牢牢把握话语权,舆论的传播不再是固定的模式,而是更分散泛化。传统把关人角色面临弱化和解构的风险。
例如之前网络上一条“注胶虾”视频,视频中,一名女子一边从每只皮皮虾背部拆出一条比较硬的、红棕色的东西,一边控诉给虾“注胶”的“黑心商人”,随即引发网友热议,相关视频也被网友大量转发。随后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媒体在微博上进行辟谣,表示视频中的“注胶”其实就是皮皮虾身体内并未成熟的虾黄,而不是胶。这种虚假新闻之所以能够快速传播,正是把关人弱化造成的。(案例来源:清博舆情)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可以被称之为“把关人”,从积极层面来说,因为每个人的参与和发声,使整个网络环境信息更加全面、完整、还原,且帮助受众能够更真实、更全面的了解事件。但其弊端也比较明显,由于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言论,只对自己发表的言论、立场负责,使其摆脱了传统大众传媒层级、审核等各种约束,加上虚拟名称的使用,使最后一道“把关”功能也相对减弱。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真实性成为首要任务,需要不断通过自省、法制、舆论监督以及网络制度完善等各种方式,将把关环节进行强化。

4、新媒体把关是否有存在价值,其意义是什么

“把关人”又称“守门人”。“把关人”理论最早是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的,1947年,《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他提到:“信息的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根据公正的规则或者是把关人的标准,决定信息是否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
根据新闻“把关人”理论,通俗来讲,就是说一个新闻事件在报道之前需要经过加工、核对等多种程序,这就需要一定的准则来约束或者专门的人来负责把关。那么,在传统媒体时代,这些通过行政的力量可以很容易的得到监察。
但是,当信息化社会到来,尤其是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情况下,数字化、网络化成为显著的标志。信息交流门槛越来越低,方式和途径也越来越多。尤其是一些社交网站的建立,随时随地都可以发布信息,但同时用户之间的水平各种参差不齐,所以,直接导致的结果,各种网络谣言满天飞,夸大其词人心惶惶,像是秦火火立二拆四等人,还有之前日本地震的“盐慌”事件,各种“被死亡”的名人等,这些都是网络新媒体时代过渡自由和零门槛的后果。

5、如何理解新媒介对把关人理论的冲击

1、人类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传媒业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层出不穷的社交网站和各种类型的自媒体将信息发布的门槛一降再降,引起了新闻从业者传播理念上的变化,"把关人"的角色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转型。

2、"把关人"理论是传播学中的重要内容,在传统媒体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进入新媒体时期,新媒体的开放性和互动性,让"把关人"理论有了新实践,特别是"把关人"的把关主体、把关方式、把关对象等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3、大众媒介的新闻报道与信息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根据传媒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而进行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

4、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尽管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

5、媒介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其中虽有记者、编辑个人的活动,但是“把关”的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6、考研题结合案例把关人理论以及新媒体环境下的问题?

网络对把关人理论的定义是:“把关人”又称“守门人”,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1947年)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卢因认为,在研究群体传播时,信息的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
在大众媒体时代, 大众媒体牢牢地把握着话语权, 由记者、编辑、总编担当的“把关人”, 控制着舆情的引导方向, 是一种标准的单向线性的传播方式, 甚至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新媒体时代,每一个人既可以是舆论的传播者,也可以是舆论的接受者,大众牢牢把握话语权,舆论的传播不再是固定的模式,而是更分散泛化。传统把关人角色面临弱化和解构的风险。
例如之前网络上一条“注胶虾”视频,视频中,一名女子一边从每只皮皮虾背部拆出一条比较硬的、红棕色的东西,一边控诉给虾“注胶”的“黑心商人”,随即引发网友热议,相关视频也被网友大量转发。随后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媒体在微博上进行辟谣,表示视频中的“注胶”其实就是皮皮虾身体内并未成熟的虾黄,而不是胶。这种虚假新闻之所以能够快速传播,正是把关人弱化造成的。(案例来源:清博舆情)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可以被称之为“把关人”,从积极层面来说,因为每个人的参与和发声,使整个网络环境信息更加全面、完整、还原,且帮助受众能够更真实、更全面的了解事件。但其弊端也比较明显,由于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言论,只对自己发表的言论、立场负责,使其摆脱了传统大众传媒层级、审核等各种约束,加上虚拟名称的使用,使最后一道“把关”功能也相对减弱。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真实性成为首要任务,需要不断通过自省、法制、舆论监督以及网络制度完善等各种方式,将把关环节进行强化。

7、网络传播中有把关人吗?如果有,那和传统传播中的把关人有什么区别,联系?

有,比如说,你要在某个论坛上发帖,版主就是把关人啊。很多评论、留言都是需要审核后才能发的。

传统传播中的把关人是指,在大众传播领域中,存在着这样的一些人,只有符合他们价值观或利益的信息才能被传播出去,他们从事的信息选择、信息过滤的过程就称为“把关”。

网络传播中的把关人与传统的把关人区别不大。功能、作用是一样的,只不过所在的媒体形式不同而已。

8、媒体把关人有哪些? 这是我们新闻学课程里的 大众传播学上的问题?学术一点

“把关人”(gagekeeper)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来的,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之后,怀特将这个概念引是新闻研究领域。
再之后,麦克内利(McNelly)和巴斯(Bass)对“把关人”理论进行了进一步修正和发展。巴斯提出了“双重行动模式”,将把关活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闻采集,这里的把关人主要是记者,记者不会完全有闻必录,他必须对材料进行取舍加工。第二个阶段是新闻加工,这里 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并且这个阶段比第一个阶段更具有决定性。经过这两个阶段以后,新闻就会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把关过程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也可以将如新闻消息的来源作为最初的把关人,因为他们会按照自己的观念将把消息传递给记者,而不一定完全按照事件的本来面目来的。

9、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思考在新媒体时代把关人理论有没有失去 价值?请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岂止没有失去价值,反而还吸取了一大波市场投资价值。

在具有自主性、开放性的自媒体平台中 ,自媒 体主体极易忽视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 ,一些自媒体 为了吸引受众眼球 ,提高阅读量 ,甚至传播暴力、 色情内容 ,污染了网络生态环境。在传统媒体“把 关人”身份受到极大冲击的自媒体时代 ,如何对自 媒体传播进行有效把关 ,如何提高网民媒介素养是 一个现实的问题——亟待重新定义“把关人”角色 , 并强调其作用 ,以构建和谐有序的网络传播生态。

政府 :从法律制度、监测机制、网络文化建 设等方面加强监管与引导 我国在社会文化建设进程中 ,提倡大众积极表 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自媒体平 台的发展。但是 ,鼓励自由不能监管松懈 ,政府应 当进一步在法制建设、监测机制、网络文化建设等 方面加强监管和引导 ,做好互联网新闻和信息传播 的第一个“把关人”。

平台 :从主体认证、内容审核、监督举报等 方面加强管理 ,当好“管家” 在自媒体传播中 ,流量和热度是平台价值的重 要指标 ,由于博取眼球的信息往往能提升流量与热 度 ,因而导致了大量博人眼球的非真实信息 ,甚至 欺诈信息、非法信息出现在受众视野。2018 年初 , 微信就曾被两部门约谈 ,腾讯公司也于 2018 年 4 ~ 10 月份封禁及处理了发送色情暴力类、低俗 类、夸大误导及标题党类的账号 124 951 个 ,删除 不良及违规违法文章共计 219 186 篇 [1]。因此 ,自 媒体平台应当意识到 ,规范化的管理流程和良好的 传播环境 ,不仅对于社会网络文化发展有促进作用 , 也有利于降低自身业务发展过程中的多种风险。

自媒体主体“我”:不断提升自我把关水平 , 从源头把握传播质量 自媒体主体“我”是信息组织者、传播者 ,其 承担着直接“把关人”的角色。在当前“唯流量论” 的新媒体传播生态下 ,众多自媒体主体过度关注阅 读量、点赞量、转发量等客观指标 ,在内容的把关 上不严谨 ,传播了大量“噱头大于内容”“标题重 于内涵”的文章 ,引起了社会广泛争论。

受众 :提升信息素养水平 ,正当行使公民举 报权 ,防止违规内容持续扩散。受众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鉴别 能力 ,防范可能出现的传播隐患。广大自媒体 受众应增强明辨内容的真实性和正当性的能力。对 于新闻事件 ,应持续关注其真实性 ,尽可能从源头 求证 ,以一种严谨的态度对待自媒体所发布的新闻 内容。同时 ,受众应当站在社会公序良俗和法制建 设的角度 ,理性转发、评论、点赞 ,不盲从 ,不被 消极负面情绪影响 ;不传谣 ,防范自媒体借助非真 实事件煽动受众情绪。

与新媒体时代的把关人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