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新媒体 > 新媒体的媒介语言

新媒体的媒介语言

发布时间:2021-02-11 23:05:52

1、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有什么区别

说说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①新媒体(网络媒体)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网民到2010年,预计绝对数字将达到全球第一(当然相对数字还是小)。
②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存在的关系。近年来,受网络冲击最大的是电视。当然,电视的娱乐功能,服务功能不全受网络影响。我这儿有5月10日美国一家公司的调查:2000人中,23%的人少看电视了,20%少看杂志了,9%少听广播了,11%少看报纸了。电视观众的减少量最多。但是,我认为任何媒体是相互不可替代的,“网络媒体会替代传统媒体”的说法是不成立的。报纸、广播、电视,三者能和平共处,现在也会是这样。以前电视刚出现后,有人预言它会替代广播,事实是和平共处。各种媒体有它的优势,有它自身的不可替代性——报纸不要任何电子设备就能阅读;广播,可以边干其他事边接收。受众在选择媒体上不存在排他性、应有多种选择。以后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新媒体还可以刺激传统媒体的发展,相互融合,出现网络广播、网上视频等。
一个新媒体要超越一个传统媒体,成为一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媒体,至少要经过一代人。2250万,这是中国的网民数。这样一个相对比例很小的数字,完全能说明:今天在中国,互联网对传统媒体远不足以构成冲击。
说说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差异:
①市场的差异。传统媒体目前是国家垄断性的,要有“准运证”。垄断带有保护性,能赚钱,能带来高利润。而互联网却是没有垄断保护的,互联网一产生,它就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②受众的区别。传统媒体是“主导受众型”,而网络媒体是“受众主导型”的。在网络媒体那里,受众有更大的选择权。
③管理的不同。传统媒体发展至今已经有非常清晰的管理机制和结构。编辑至上,轻视市场。而网络媒体的管理机制相对模糊。网站的老大是总经理而不是总编。对技术的重视也有区别。在网站决策层中技术人员的份量重,而传统媒体则不然。
④内容的不同。传统媒体分级管理,网络媒体的编辑职权相对大于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编辑—总编辑,这样一种“三审制”,没办法在网站上实行。总编把关的模式很难在网站实现,一天滚动发2000条新闻,你总编辑一个人哪里看得过来。所以网站编辑的职权大,也要求他有更强的把关意识。
⑤时效的不同。传统媒体有明确的发布时效、时段。定时定量。这种传播时效,决定了受众的关注也有了时段性:每天有一次性的关注。而网络媒体24小时在滚动,每天必须n次关注,才不会漏掉重要新闻。滚动新闻这种形式,对于习惯了每天一次性关注的受众来说,很可能会漏掉重要新闻。
⑥版面不同。报纸有版面的规律,报纸版面的轻重、主次,标题的处理、版面区域的安排,在网站上不存在。网络媒体是以时间流分配信息的。没有平面布局的概念。网络媒体还没有形成像报纸一样成熟的版面语言。
⑦写作的不同。网络新闻文稿关注的是速度快,文章要短。一弄就几千字的新闻稿,在网上是行不通的。网络标题的制作是大白话,直接了当,突出重点。什么标题的对仗、平仄、工整、文乎,做得再好也没人看的。
⑧采访。网络媒体基本是编辑为主,少量的采访新闻,少量的原创。而传统媒体是以自采为主。一个特派记者,花多少多少费用写回来的稿子,如果到网上一发,全给人抄走了。

2、新媒体时代,我们都在用哪些方式进行语言传递?

B

3、谁能给新媒体艺术下个定义?

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

4、新媒体语言艺术 百度百科

百科上没有这个词条,你可以去其他搜索资料去了解,但是如果想创建,可以去百科首页创建
,点击【创建词条】进入编辑器,按照编辑规则编写即可,提交后等待审核。规则如下:
1.词条应该简要写出概述
2.图片不能有水印和网站网址。
3.需要有基本信息栏,是对词条有关数据或者属性的描述
4.正文一定要有目录,2个或4个字最佳。
5.正文一定要有参考资料,这是词条内容的凭证和依据

5、谁能告诉我一下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和联系

说说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①新媒体(网络媒体)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网民到2010年,预计绝对数字将达到全球第一(当然相对数字还是小)。
②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存在的关系。近年来,受网络冲击最大的是电视。当然,电视的娱乐功能,服务功能不全受网络影响。我这儿有5月10日美国一家公司的调查:2000人中,23%的人少看电视了,20%少看杂志了,9%少听广播了,11%少看报纸了。电视观众的减少量最多。但是,我认为任何媒体是相互不可替代的,“网络媒体会替代传统媒体”的说法是不成立的。报纸、广播、电视,三者能和平共处,现在也会是这样。以前电视刚出现后,有人预言它会替代广播,事实是和平共处。各种媒体有它的优势,有它自身的不可替代性——报纸不要任何电子设备就能阅读;广播,可以边干其他事边接收。受众在选择媒体上不存在排他性、应有多种选择。以后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新媒体还可以刺激传统媒体的发展,相互融合,出现网络广播、网上视频等。
一个新媒体要超越一个传统媒体,成为一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媒体,至少要经过一代人。2250万,这是中国的网民数。这样一个相对比例很小的数字,完全能说明:今天在中国,互联网对传统媒体远不足以构成冲击。
说说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差异:
①市场的差异。传统媒体目前是国家垄断性的,要有“准运证”。垄断带有保护性,能赚钱,能带来高利润。而互联网却是没有垄断保护的,互联网一产生,它就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②受众的区别。传统媒体是“主导受众型”,而网络媒体是“受众主导型”的。在网络媒体那里,受众有更大的选择权。
③管理的不同。传统媒体发展至今已经有非常清晰的管理机制和结构。编辑至上,轻视市场。而网络媒体的管理机制相对模糊。网站的老大是总经理而不是总编。对技术的重视也有区别。在网站决策层中技术人员的份量重,而传统媒体则不然。
④内容的不同。传统媒体分级管理,网络媒体的编辑职权相对大于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编辑—总编辑,这样一种“三审制”,没办法在网站上实行。总编把关的模式很难在网站实现,一天滚动发2000条新闻,你总编辑一个人哪里看得过来。所以网站编辑的职权大,也要求他有更强的把关意识。
⑤时效的不同。传统媒体有明确的发布时效、时段。定时定量。这种传播时效,决定了受众的关注也有了时段性:每天有一次性的关注。而网络媒体24小时在滚动,每天必须N次关注,才不会漏掉重要新闻。滚动新闻这种形式,对于习惯了每天一次性关注的受众来说,很可能会漏掉重要新闻。
⑥版面不同。报纸有版面的规律,报纸版面的轻重、主次,标题的处理、版面区域的安排,在网站上不存在。网络媒体是以时间流分配信息的。没有平面布局的概念。网络媒体还没有形成像报纸一样成熟的版面语言。
⑦写作的不同。网络新闻文稿关注的是速度快,文章要短。一弄就几千字的新闻稿,在网上是行不通的。网络标题的制作是大白话,直接了当,突出重点。什么标题的对仗、平仄、工整、文乎,做得再好也没人看的。
⑧采访。网络媒体基本是编辑为主,少量的采访新闻,少量的原创。而传统媒体是以自采为主。一个特派记者,花多少多少费用写回来的稿子,如果到网上一发,全给人抄走了。

6、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类节目主持人如何创新话语表达的认知?

你的环境下新闻睇节目主持人如何产生话语表达的认识认知是实名的环境版下新闻睇节目主持权人如何产生话语表达的任期,所以说这个环境的生物,孙文录节目主持人沟通产生的话,你就表达的那任期的这个主持人入场生这个妹妹的房间的各种深问这个主持人沟通表达的认知。

7、新媒体的作用是什么?

不知道楼主是说的新媒体艺术还是新媒体营销我都给说说吧
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新媒体艺术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这样说起来不免让人觉得有些抽象,感觉上新媒体艺术离我们还有些距离,其实不然。新媒体艺术说白了就是数码艺术,其表现手段主要为电脑图形图象(computer graph),即许多业内人亲切地对其简称道的CG。其实新媒体艺术的范畴具有“与时俱进”的确定性,眼下他主要是指那些利用录象、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因此新媒体艺术已经在不经意中深入到了现代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去了
新媒体营销:网络杂志和博客营销是WEB2.0下诞生的新媒体的代表,而以他们为代表的新媒体营销已经走出了商业化的步伐,他们所独具的营销模式,已经显露出来无限的商机。只是模式的不成熟让其尚无法实现更快的飞跃。而在新媒体的不断挖掘和完善下,新媒体营销模式一旦成熟,必然能够在互联网商业大潮中形成和构建属于自己的一片商业和营销空间。

8、广播媒介对语言有哪些具体要求

广播新闻性信息声音产品的传播应“回归”身心合一式的人际传播状态
广播是一种情感媒介。广播媒介的传播主体“讲述”新闻,用户“倾听”新闻,抑或是,用户“倾诉”心声,传播主体与其对话。传受之间虽然被电波或新媒体平台相隔,但对话却可以“无处不在”。

广播媒介的传播活动属于大众传播的一种,研究它要放在大众传播的框架之中。但是,传受身份的平等以及声音介质的传递包含着人际传播的特质。所以,广播媒介新闻性信息传播主体有声语言表达的创新研究可以放在人际传播的维度去探讨,而且基于这种维度的研究,是为了让广播在媒介融合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历史经验证明,“高八度”式的声音传播让听众厌恶,“端腔作势”、“高高在上”式的广播新闻产品让人唾弃。

中国播音学将语言表达样式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宣读式、朗诵式、讲解式和谈话式。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广播的新闻产品多以播报式进行“生产”,即便是一些脱口秀类的“说新闻”节目和评论员点评新闻内容,他们的有声语音表达样态依然有明显的念稿子痕迹。
人际传播强调“心与心”的交流,它更符合情感媒介的特质。广播传播主体的有声语言表达应建立在人际传播的基础上。传播主体缺乏语言表达的对象感和交流感,是其有声语言表达创新的阻力。

用户基于智能化接收终端收听广播,多数是要戴上耳机收听的,或在相对封闭的卧室等环境收听;即便是传统的收音机和车载广播,用户的收听行为相对于一家子坐在客厅里看电视是有所不同的。用户使用互联网本身就是一种独立性的行为,广播融合互联网之后,更让人际传播的特点显现出来。

媒介融合不单单是技术变革的产物,也是传受之间的相融。不矫揉造作,尊重他者,传受之间心与心的沟通,让广播媒介新闻性信息产品更具融合特质。

从实际操作层面而言,当下不少广播记者播报口述录音报道多是机械式的“念稿子”,语态流生硬。新闻产品的有声语言表达需要基于标准的普通话语音、清晰的表达;但是,像一些记者的普通话等级达不到一级乙等,严重影响了用户的收听效果。

即便是像早新闻、晚联播等新闻播报类节目,传播主体也要注重语态的改变,让播报更亲和,更具交流感与对象感。

传播主体不仅仅要在新闻文本的写作上力求人际般的交流,更要突破播报式的禁锢,让“说”新闻、“聊”新闻的行为成为常态。
02
在新闻现场传播的连线报道既要“逻辑清晰”,又要“见人见事”
近些年,广播新闻连线报道的典范当属第十九届(2009年度)中国新闻一等奖作品《挺近映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中心记者王亮和救灾官兵一起从都江堰紫坪铺水库登上冲锋舟赶往汶川。他们行至狗脚湾峡谷时,突遇山体塌方,此时,冲锋舟发动机突然熄火,失去动力的冲锋舟被汹涌的江水冲向岸边,为躲避从数百米高的山崖上滚下的巨石,王亮组织战士改用手划桨紧急自救。冲锋舟经过1小时30分钟水路行进,驶抵阿坝州铝厂,山体塌方淤塞了前方的河道,王亮又背起沉重的采访设备和救灾官兵一起弃舟徒步前行。挺进映秀的过程中,王亮克服余震、塌方、泥石流、饥渴、体力透支、伤痛等困难,边走边用卫星电话连线发回动态报道。最终,王亮于13时到达受灾最严重的震中汶川县映秀镇。在初步了解灾情后,他于13时47分18秒通过海事卫星电话接通中央电台直播间,用急促、疲惫的嗓音直播报道了这则所有媒体中最早从震中现场发出的消息 。

除了题材重大和独家首发的两个特点外,这则连线报道还有两个特点是值得广播媒介传播主体学习借鉴的:一是记者的连线是真真切切的现场直播报道,从新闻现场传递出及时有效的新闻信息;二是记者播报准确到位,一气呵成,传递所见、所闻、所感,既有对现场环境的准确描摹,又有对新闻细节的到位捕捉,令听众“身临其境”。

不过,我们更应看到一种常态:众多广播传播主体并没有在现实中发挥出连线报道应有的品质。笔者发现,不少广播媒介的做法是让记者、编辑提前报题,或者由值班领导派题,记者、编辑除了提交导语外,还要自己拟定两三个小问题,届时与主持人进行互动。值得商榷的是,一些记者在连线报道的时候,并不是在现场完成的,不少人的表达都是在“念稿子”,听觉效果是非常死板、生硬的。

广播连线报道的创新空间要建立在现场即时性地播报内容的这一基础之上,发挥采访对象的作用。

见人、见事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倘若广播媒介的连线报道都只有记者一人,那么,独具特质的现场感便不会体现出来。通过大量的新闻实践,笔者认为,在连线报道中加入采访对象的音响素材是十分必要的。

以笔者报道《“菲特”台风给浙江宁波余姚造成重创》为例,笔者在某一晚挖掘了一个医护人员转移病人的选题。笔者一路跟随,在浙江之声的特别直播节目中连续报道事情的进展,并现场对话抢救病人的医生、护士和救援队队员。这样的连线报道比记者单纯播报要立体化、生动化,提升了传播效果。

一般来说,时长在两分钟左右的上述这种形态的连线报道十分适合在传统的音频流传播渠道和新媒体平台上传播,用户不会产生听觉疲劳,还能形成与记者同步在现场的“身临其境”效果。
03
“还原新闻现场”和“运用特写镜头”是口述录音报道的创新手段
除了要在连线报道上强调现场感之外,口述录音报道倘若能践行这样的理念,还原现场实况,凸显出活灵活现的广播新闻文本特质。

目前,口述录音报道的记者口述部分多是记者后期依据文本录制的,如果像上述的“菲特台风给宁波余姚造成重创”等这类事件性报道也能采用新的模式,也会提升稿件的呈现质量。例如,笔者采写的《余姚大水:一场众人接力的生命救援》这篇稿件,便是上文提到的现场连线报道内容的另一种表达版本,是精选采录全现场播报、同期声的结构化文本呈现(即从现场采制的全部音响中进行剪辑)。

另外,细节特质的呈现也是新闻广播频率传播文本的一大创新空间。

一般的口述录音报道长度为1分钟到4分钟,根据广播线性传播的特质,文本多是提示性的。而从具体的实践创作经历来看,细节的张力更易于吸引用户的收听,这更需要记者在文本的写作上开动脑筋,像口述与音响的比例如何根据选题内容进行分配,细节的刻画如何与主题相容等都是需要探讨的问题。笔者曾尝试过运用实况音响呈现新闻特写的方法,采制广播新闻文本,并获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2014年杭州的“7·5公交车放火事件”发生后,伤员牵动着大家的心。来自北京的女孩欣欣受伤严重,7月11日刚巧是她的农历七岁生日。受伤的孩子在这个时候需要的是更多的鼓励与祝福。

笔者在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和欣欣爸爸沟通之后,穿上隔离服,并对采录设备消毒后,进入重症监护病房,全程采录。笔者采用特写式传播手法,生动地讲述了北京女孩欣欣在医院救治过程中的一则充满正能量的故事,音响素材感人至深,不少听众、网友为之落泪。欣欣一家三口的座右铭贯穿全文,他们积极、乐观地应对灾难的精神鼓舞人心。

在采写手法上,笔者运用“广播蒙太奇”,音响与音响之间通过记者的旁白讲述,灵活轻巧地实现了过渡转场,结构错落有致。每一段音响作为一个蒙太奇片段,充分地调动了听众的想象力,构建了欣欣这个特殊生日的温馨场景。这篇作品还采录到电话语音和微信语音的素材,全方位地还原了欣欣妈、老师、同学祝福欣欣的过程。笔者回到台里后,迅速整理长达一个小时的音响素材,精心剪辑音响片段,进行配音制作,及时地在浙江之声《浙江新闻联播》节目的重要栏目“焦点直击”首播。

这篇特写播出后,音频内容还在浙江之声官方微信等平台上进行传播,像微信的阅读量很快就突破了“10万+”。听众、网友纷纷给这个家庭点赞、打气,有网友点评:“稿子写得好,都是小细节,又都是信息量,听一遍流泪一遍,感动于这一家人面对灾难的顽强,同时,他们又是乐观的,喜欢他们家的那句座右铭‘生活是一个惊喜接着另外一个惊喜’,希望其他伤员也能像他们一家坚强地渡过难关;还有,浙江的医护人员太给力了,没有他们及时的抢救和精心的呵护,也就不会有这么动人的故事。”

04
结语
即便处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广播媒介,其新闻性信息传播的逻辑起点依旧建立在以传播声音这种符号为基础。劣质的新闻性新闻有声语言传播会影响传播效果,甚至更会降低传播主体所在的广播媒介的美誉度,进而导致用户流失。

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广播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他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写道,“收音机直接地、面对面地影响着多数人,给人们提供一种作者或讲演者与听众不通过言语交流的世界。这就是收音机直接的一面。这是一种类个人的体验……广播有力量将心灵和社会变成合二为一的共鸣箱。”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践中,一些基于声音符号传播的广播新闻性声音产品没有很好地运用“心灵与社会的共鸣箱”的特质,一些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的新闻文本及其表达,让用户难以接受这样的传播,而交互式的新传播渠道(平台)又为广播与用户搭建了“心与心传播”的平台,加之广播媒介本身所具有的情感传播属性,其在传播文本及其有声语言传播主体表达上进行创新,会让其情感特质更好地作用于用户,提升广播媒介新闻性信息的传播效果。

与新媒体的媒介语言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