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如何看待短视频流行?
我觉得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没必要刻意关注,因为很简单的一件事情,就是现在短视频平台非常多,它迎合了广大消费者的需要,也就是广大消费者的时间非常轻松,需要把时间用在某一项的娱乐上,那么这种短视频平台就应运而生了。他以某种娱乐的方式占据了消费者和网民大量的事件,甚至有很多人把自己工作和学习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这些消费方式上,虽然有积极正能量的一面,但是我觉得还是有必要控制一下时间,以免耽误正常的工作。
2、你是怎样看待短视频上的低俗文化的?
对于那些低俗文化,我们应该加以管制不让它们流入到社会,这一方面,市场上的一些软件都是有责任的。
3、怎样看现在的短视频低俗视频的详细说明?
现在的短视频低俗视频可能是影视行业发展的快,然后就质量不高吧。
4、抖音平台传播淫秽色情低俗信息被罚,你如何看待刷短视频上瘾?
现如今网络是以飞快发展,而出现很多的新东西,就比如抖音、快手之类的刷小视频的APP,尤其是越来越多人开始刷视频一刷就是一天反正就是停不下来,也因此主播也是越来越多,有很多主播原本没有什么才艺或者是能够吸引人的地方,就开始采用一些非法手段吸引人们的关注,就比如传播一些淫秽低俗的视频或者是信息来让更多的人成为他的粉丝,但其实这都是犯法的行为,而警察们也应该重视这一问题起来,避免更多人受害,还有就是现在很多未成年也开始刷视频,这要是让未成年看到指挥更加严重。
很多人刷视频就是半天,这就让手机更离不开人们的手上了,也让更多人开始沉迷于手机就不仅仅是游戏了还有就是刷视频;最开始短视频流行是快手办起但是真正流行起来是抖音,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里面,并且由此很多人开始加入里面,但不得不说原本那些视频的确是有意义,并且也是非常搞笑能够让人放松心情;但是随着发展却并没有什么像我们想象那样,越来越多的人为了成为网红后开始拍视频然后那些视频可以说是毫无意义还有一些开始模仿别人拍过的视频,反正就是一片混乱。
不仅仅是这样还有很多人开始刷视频上瘾了,就是像"吸毒"一样每天是必须要刷视频才能睡觉并且一刷视频就停不下来,不停地刷甚至忘记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最开始的时候我无法理解为什么那么多的人沉迷于刷视频,最后我发现那个跟游戏一样容易让人沉迷,甚至让人无法自拔;但是不得不说刷视频也让我们知道了很多事情,并且这些APP也在慢慢改善,相信未来可能会变好吧。
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很多人开始在家里刷视频,然后拍视频让人们在家中也能够不那么无聊,甚至为这疫情带来了一丝欢乐;不能说刷视频就是完全不好,就像当初说玩游戏上瘾一样,任何东西都是有利也有弊,很多都是具有双面性,我们要学会正确利用,比仅仅要看到它好的一面还要看到不好的一面;还有就是我们自己也要学会辨别真假,而作为这些APP的研发者也是需要将这些APP不断改善。
5、你怎么看待网上那些低俗的街头采访视频?
他们以搭讪,交友这些名义做节目,视频内容实质却是打着色情的擦边球,他们不需要经采访者同意就随意将他们的肖像公诸网络,为自己吸粉牟利。
6、不良短视频对青少年负面影如何?
88.1%受访者直言不良短视频对青少年负面影响大。
日前,国家网信办依法约谈了几家短视频平台负责人,并责令其全面整改。近两年,短视频平台吸引了很多流量,观看和制作短视频在年轻人中形成了一种潮流。但一些短视频内容低俗、突破道德底线,造成了不良影响。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 合问卷网,对2015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4.7%的受访者观看过短视频,47.0%的受访者制作过。88.1%的受访者直言不良短视频内容对青少年负面影响大。76.7%的受访者认为短视频平 台应是内容把关的第一责任主体。63.8%的受访者希望对短视频平台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62.8%受访者指出短视频平 台对未成年人缺乏限制
90后女孩张琳(化名)在深圳工作,她常上传短视频到微博和几个短视频App。张琳认为,短视频创意点来回那么几个,更多用户加入后,内容同质化愈发严重。“还有的短视频App上首页的门槛低,低俗内容多,有的短视频平台随着用户的扩充,品质也降低了,发现这种情况我就会卸载App”。
北京市某高校研究生刘琪(化名)感觉,短视频平台上某些内容火起来,大都是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和猎奇心理,“比如大冬天冷水洗头、吃活虫子、吃很辣的东西,还有一些女生穿着暴露等”。
调查显示,94.7%的受访者观看过短视频,47.0%的受访者制作过。89.4%的受访者感觉观看或制作短视频的青少年多。
受访者认为短视频平台存在的两大主要问题是对未成年人缺乏限制(62.8%)和内容挑战社会伦理道德底线(60.8%),其他还有:内容低俗,甚至涉及色情暴力(53.3%),盗用他人视频素材(44.9%),标题党多,制造噱头(40.8%),公然售卖假货(28.2%)以及商业广告普遍(23.1%)等。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指出,短视频目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是版权问题。现在短视频版权保护刚刚起步,一般都是通过打水印等方式。“按照2016年12月1日起实行的《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这也是必须加的,保证出现问题能够溯源”。第二是侵害他人人格权。“很多短视频暴露别人隐私,比如此前关于‘水滴直播’的争议,还有在街上突然闯入他人空间的恶搞视频。短视频中公开谩骂他人还可能侵害他人名誉权”。第三,涉黄涉暴、低俗的短视频影响文化安全和内容安全。
63.8%受访者希望加大对短视频平 台的监督管理力度
调查中,88.1%的受访者直言不良短视频内容对青少年负面影响大,其中27.3%的受访者认为非常大。
90后女孩夏薇(化名)经常看短视频。在她看来,有一些短视频内容不适合小孩子看,但平台上还是有大量低龄用户。
“有害短视频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特别是精神健康有极坏的影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老师金红梅认为,短视频有利也有弊,就像电脑,能用于学习也能用于游戏,但游戏真的毁了很多孩子。
“国家现在对短视频的治理是非常正确和英明的。”朱巍表示,现在有害短视频、直播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一些有很多粉丝的短视频平台用户,热衷做出格的事情,内容低俗,以丑为美、以恶为善,比如共享单车开锁漏洞、未成年人生孩子、炫富,一些视频制作者不择手段地博取眼球、博出位,不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而对青少年危害最大的是,这些不良短视频让青少年觉得只要有爆点、爆款,没有知识也能赚钱,上学没有用。”
调查显示,76.7%的受访者认为短视频平 台应是内容把关的第一责任主体。
朱巍认为,视频的筛选、推送不能仅根据流量,必须得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向上向善的互联网文化,引导青少年明辨善恶美丑。
张琳认为,平台自身应该对产品保持高追求,推荐优质内容,在后台要设置审核机制,同时减少广告。用户要有道德意识,多传播正能量。
“除了看到短视频有害的一面,也应该想办法让好的、有利教育教学的短视频获得学生关注。”金红梅认为,老师可以利用短视频进行教学。“比如数学老师,可以将某一方程式的思想或有关故事放进短视频,利用其教学,让学生感受学科文化之美”。
关于治理短视频乱象,调查中,63.8%的受访者希望网信办连同有关部门对短视频平台加大监督管理力度,61.9%的受访者建议对未成年人注册短视频平台、浏览短视频进行限制,其他建议或期待还有:完善网络内容管理机制(57.2%),平台自律,推荐优质合法内容(47.7%),明确短视频平台发布商业广告的合法范围(38.9%),平台加强内容审核(35.6%),为用户提供举报渠道,并及时处理(26.2%)。
朱巍认为,短视频平台使用什么样的算法、怎样的推送模式必须要明确,甚至需要主管部门去审核,进行专门法律规定。此外,平台的主体责任必须落实到位,光靠自律是不够的。“比如未成年人不能做主播这一条,早在2016年12月1号国家网信办出台网络直播相关规定时就明确过。如果立法比较慢,那就用判例的方式,用快速的、严厉的方式来治理”。
受访者中,00后占2.3%,90后占29.7%,80后占51.6%,70后占12.4%,60后占3.4%。学历为初中的占1.4%,高中的占8.6%,专科的占21.7%,本科的占62.0%,硕士研究生占5.6%,博士研究生占0.6%。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占33.0%,二线城市的占43.7%,三四线城市的占20.1%,城镇或县城的占3.0%,农村的占0.2%。
来源:中国青年报
7、你对网络里铺天盖地、低俗的小视频怎么看?
因为现在小视频确实非常火,大家都喜欢这种快节奏又有趣的表现方式,所以也会有一些人录制上传一些低俗的小视频,平台应该多加管理和监督,维持网络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