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两会知记者:奋斗在幕后的团队
在这场春天的盛事中,全媒体发展势不可挡!身着冲锋衣、脚踏运动鞋,左手回稳定器、答右手麦克风、腰别WI-FI盒,脖挂照相机、背上上网本……这是两会上,人民网全媒体记者的标准采访姿势。
带着对工作激情澎湃的记着团队,让我们看得热泪盈眶。他们的敬业和执着,衬托着两会的庄严和权威。虽然他们不是两会的代表,但承担着“喉舌”使命。他们用自己的心血,化作笔杆子里面的精华,将两会内容全面宣传,积极参与到了这场盛大的会议中来。
除了勤修外功,苦练内力自然也必不可少。全媒体记者不仅是记者,更是直播员、主持人、评论员、编辑、摄像师……他们默默无闻,为两会奔波。
随着技术手段不断更新,设备不断迭代,团队的合作日趋完善,他们也继续在两会的春风中加速奔跑。为了占位时,记者深夜将自己裹得严严的,进行短暂休息。
进场后,各司其职、查缺补位、一气呵成!
为了避免外界干扰,一位记者与后方连线时,甚至用上了隔音措施。
两会没有“老记者”,靠得是做足功课、现场应变、咬牙坚持。正因为这样扎实的准备,一边迅速接上电脑回传后方,一边整理文字出稿。然后就是我们看到的热乎乎的新闻稿,不由得让我们对他们肃然起敬!
2、2013年全国“两会”吸引了3000多位中外记者。“两会”期间,新闻媒体、街头百姓都在报道、议论“两会”。
D
3、急求一篇有关两会的宣传方案,谢谢
一年一度的人大、政协两会是我市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为了充分做好两会宣传报道工作,进一步增强两会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发挥仙桃日报主流媒体的作用,彰显仙桃日报权威性、指导性、贴近性、服务性等独有特性,本报决定在2010年“两会”期间,首次浓墨重彩推出“两会”特刊。特刊以全新的报道方式、灵活的报道手法、独特的表现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大剂量报道“两会”内容。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特刊主题:人民的心声,智慧的力量(暂定名)
二、特刊形式:四开彩报,图文并茂,24版。开辟系列专栏,每个专栏配发主持人语。
三、封面:精心设计专刊图案,配发一篇1000字左右的评论员文章,另加栏目导航。
四、栏目设置:
1、代表委员专访(2—3版)。采访专家型、学者型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请他们就医疗、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分配、就业问题、环境保护、住房问题、教育公平、社会保险等关乎民生的热点问题,以及如何建设实力诚信生态和谐新仙桃等关乎仙桃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发表他们的建议和看法。采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8人,每篇专访篇幅不超过600字,并配发代表委员访谈近照一张。
2、真知灼见(4版)。摘录基层代表委员们对结合实际发表的真知灼见,要求语言形象、准确、生动、精辟。每则不超过100字。
3、建议提案精选(5版)。精选2009年人大代表的提案10个和政协委员的建议10条,充分反映这些提案和建议的重要性,让读者深入了解代表委员们如何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建言献策。
4、十件实事追踪(6版)。报道2009年市政府承诺十件实事完成情况。配发一张新闻图片。
5、代表委员风采(7—13版)。刊发一些事业有成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人物通讯,充分展示他们的风采,每篇通讯稿控制在1500字以内,每版配发3张图片。
6、心情故事(14版)。反映代表委员们如何履行职责,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的感人故事。要求每篇稿件控制在300字以内,配发一张代表或委员走访群众的新闻图片。
7、回眸2009年(15—20版)。对检察院、法院以及政府一些主要职能部门接受人大监督情况及2009年所做的工作进行总结回顾,每版配发1—3张新闻图片。
8、谋发展、话开局(21—23版)。请各镇办园场党委书记畅谈2010经济社会发展思路。每篇控制在500字以内,并配发工作近照一张。
五、副刊(24版)。讴歌仙桃美好生活的散文、诗歌,以及摄影书画作品。
六、要求:
1、集中本报全体采编人员共同完成特刊任务。
2、所有稿件力求短小精悍,言之有物,可读性强。
3、版式设计新颖,富有美感。
4、特刊内容要求春节前完成。
5、特刊加印1000份。
6、特刊在两会召开前一天出版。
4、我需要关于两会的新闻引言,越多越好
从达利广场宣传册子上,还有其作的平面广告上,都可以看出他们做艺术地产的决心,但是本人认为上实地产并没有把艺术地产这一概念好好的推广,没有和当地的文化好好的结合,而是在那里唱独角戏,也灭由把艺术跟社区环境结合起来。
一、宣传达利先生在岛城并不能引人注意,达不到炒作的效果。达利先生虽然在艺术届很有名,但是普通老百姓了解得不多,也许上海人了解得多些,因为上海人没事就喜欢逛博物馆,而青岛人只喜欢坐在街上喝啤酒,对艺术真正喜欢的不多,就是附庸风雅者的数目也并不可观。
二、只借一个达利先生和一只太空象的名气去吸引人的眼球,显得过于单调。本人认为,上实并没有把艺术地产概念推广做到位,有些敷衍了事,不会做文章。事实上并不是说频繁的作平面广告宣传艺术地产和搞一次大象展览就能将艺术地产深入人心的,那也太简单了,上实的炒作力度还远远不够,太过平淡。我想上实并非小企业,大可以多花点心思支持一些艺术展,画展,音乐会等,频繁的出现在岛城各类艺术盛会,将自己艺术的名片打出去,要舍得花本钱,你们在建设桥梁上面都肯花大价钱,就说明你们不打算在青岛草草捞一把就走人,肯定是有长远的打算吧?那就应该有远见,注意在岛城进行品牌推广,别以为你在全国,在上海很有名就很了不起,没用的,青岛人早认同了本地的几家龙头,认识你们还需要一段时间,你们现在不行动起来套近乎,还等到什么时候?
同时,我认为你们还可以考虑这针对雕塑这一点搞一些新东西,比如在社区安排一些雕塑,跟很多城市步行街的雕塑风情一样,小雕塑与大象大小呼应,打造达利广场的雕塑文化,不要咬着达利这个死老头不放,他的分量还没那么重。你们甚至还可以在岛城艺术届乃至全国搞一些雕塑品征集,尽量和自己社区文化相结合,然后将成果展现在本地强势媒体上。
三、话又说回来了,郊区的房子买来自住还是少数,投资客是大部分,这是事实,你们做宣传就不要再大呼适宜居住什么滴了,大可以多向投资客方面靠靠。那些投资客看不懂你的艺术地产,他们只关心你的升值潜力,多渲染一下这些,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大势炒作一番,估计效果会更好。
拙见一二,发发牢骚,望见谅。
5、两会答记者问上都有哪些媒体?
这次被点到的外媒主要有:
英国-路透社
美国-《华尔街日报》
德国-德新社
新加坡-《联合早报》
英国-《金融时报》
此外还有:
台湾-《联合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CCTV,人民网的记者等。
6、新媒体爆发带给传统媒体哪些改动
新媒体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反哺传统媒体的发展。
1、新媒体会丰富传统媒体的内容
例如,移动设备更可能的是与电视等传统媒体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微博的短视频可以作为传统媒体的素材。并且已经有电视节目已经尝试在这么做。例如杨幂大婚的娱乐事件中,两会报道中,就有很多现场网友拍摄的短视频成为了视频网站、各大电视台的素材。
2、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能够实现联动共存
社交媒体和电视媒体不但不会冲突,还可以实现联动,增强现场感。其实,此前微博已经有过成功先例。比如对于某个举国同庆的晚会活动,更多的网友是一遍守着电视看,一遍在微博上吐槽。这样的互动形式同样可能出现在微视上,比如根据电视播放的节目内容,各大博主的短视频是网友同步对节目进行模仿或其他演绎的体现,让电视媒体和移动社交媒体能够融合在一起,这对双方都是有利的事情。
7、为什么会选择新媒体的方式来做两会的检察宣传工作
理由很多,但至少一个,国家开始注重网络这一块儿,而人群集中地都在新媒体里面。
8、两会媒体用了哪些新媒体进行报道
光明可视他们的神器比较新,是应用的红云的互联网可视云技术,不需要卫星,就靠4G网络来实现手机互动直播的。
9、当两会遇上新媒体,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我记得去年的时候,最大的亮点是很多记者直接拿着手机直播两会,看不到摄像机和摄像师的身影,直播和互动的效果依然很好,是因为他们用了一种专属的APP,可以对现场的代表们进行视频采访、编辑、甚至连线演播室,自己点评和发布新闻。这背后都是红云融通做技术支持。
今年估计会更上一层楼,因为可视云技术也在不停的发展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