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会集体记忆错误
这是所有生物新陈代谢的必需品。
2、什么是集体记忆
佛教、佛洛依德、荣格的“解梦”
(1)、二十世纪3大伟人之一的弗洛依德,创建精神分析学,构筑于无意识理论的基础上。他认为人类行为、思想【最深层次的驱动力就是无意识】,稍微接近了佛教的业力说法。
弗洛依德在精神病学研究中发现,人的心理现象之所以神秘到连本人都难以认知,是因为人的精神中存在一个远不为人所知的领域,这就是无意识。弗洛依德进而将人的意识划分为三部分: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意识是人的所知所想所感,这部分意识是人自身所认识的,但弗洛依德认为这部分意识并不能代表人的真正思想与欲望,人的真正欲望深潜于无意识之中。无意识虽深藏不露,但包含着巨大的能量与动力,人类行为、思想【最深层次的驱动力就是无意识】,但无意识本身却直接为人所认知,以弗洛依德看法,这里存在一个“压抑系统”,压制人对无意识精神的认识,或称为形象比喻成一道“检查机制”,对无意识产生强大压抑作用的,是人的意识中的宗教、道德、伦理。前意识则是无意识与意识之间的桥梁,有一部分无意识通过压抑系统,但并没有直接进入意识之中,而是存在前意识中,这种前意识相当于一个精神缓冲区。
【弗洛依德在无意识研究上还有很值得一提之处,他认为人的记忆并不曾消失,无论是亲身经历的事,或者是见过的人,看过的书等等,即使是很不经意的一眼。】但我们的意识却常常遗忘,即使是五分钟以前的事,说不定也容易忘掉,更不用提起童年的事情。但【在无意识中,一切记忆都完好地存在着,没有缺失,但很遗憾大多却不为人所可以记起】。精神病学家们非常重视对病人童年时代的分析,因为人的许多心理疾病,往往可以追溯到童年时代,通过催眼引导,有些病人常能诉说童年的遭遇,虽然清醒时他们并不能想起这些往事,但这些往事常是长大后心理疾病的源泉。
(2)、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提出“集体潜意识”,认为这是【最深层次的驱动力】,比佛洛依德前进了许多,更接近佛教的阿赖耶识(神识)了。
“集体潜意识”是指人类原始祖先潜藏记忆的储存库 ,是人类据以做出特定反映的先天遗传倾向 ,是最深层的无意识。荣格认为它是一个储藏所 ,是由世世代代遗传下来的 ,但又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行为的各种本能和原型组成 ,是人类历史进化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祖先经验的积淀。在这个层次中 ,人不再有个体的区分 ,个人的心灵在这里扩展开来并融入人类的心灵 ,存在着不能加以分割的整体性。从个体出生的那一天起 ,集体潜意识的内容就给个人的心理与行为提供了一套预先形成的模式 ————一个人出生后将要进入的那个世界的形式 ,作为一种心灵的虚像个体已经先天地具备了。
集体潜意识能产生各种意象和概念,不受意识控制能驱使人做出某种行为。而佛教唯识学认为阿赖耶识是身心世界生起的本源 ,能将所有经验保藏无失 ,遇有机缘条件即可复现,决定人的种种心理与行为等身心活动。 阿识的内容是由其所含藏的各式各样的种子构成的。种子 ,就像地中的种子 ,有唤起的潜在功能 ,也就是在阿识中含藏着的产生现象经验等现行的功能作用 ,是阿识中一种潜在的功能差别。在阿识中 ,我们所曾做过的、经历过或察觉到的所有事情、经验 ,都是以种子的形式储存起来了。
(3)、量子力学的权威薛定谔,近来研究生命科学,薛氏说:“我在母胎时,并不是我生命的开始,我是依照了过去的蓝图,而出现我的生命。我的死亡,也并非我生命的结束。”薛氏之说,生前已有蓝图,死后生命并不结束,恰恰否定了人死如灯灭的俗论。他也谈到,遗传密码是带着人多生多世的知识,一生命运的展开,无非是遗传密码的一个译码过程。而这一世你的人生的经历,学习的过程,又在这个遗传密码当中添进了新的密码,然后这个添进新密码的遗传密码,又会找到另外一个生命载体。
3、集体记忆的介绍
集体记忆(来Collective Memory):是社会心理学自研究的一种概念,最初由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在1925年首次完整地提出,以跟个人记忆区分开。集体回忆是在一个群体里或现代社会中人们所共享、传承以及一起建构的事或物。一个‘记忆的场所’是任何重要的东西,不论它是物质或非物质的,由于人们的意愿或者时代的洗礼而变成一个群体的记忆遗产中标志性的元素。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Emile Durkheim)的学生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俄国心理学家维哥斯基(L.S.Vygotsky)、英国心理学家巴特雷特(Frederick Bartiett)等人对此多有贡献。
4、如何理解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的区别与联系
家庭并非一个封闭、孤立的社会群体,但它又不会消解于其他各类社会群体中。家庭的记忆与它的这种性质密切相关。哈布瓦赫从宗教和物质两方面来探讨家庭之于社会的独特性质,并由此论证家庭记忆与社会记忆的区别和联系。在宗教方面,家庭皈依于更普遍留存于社会上的宗教信仰,甚至原始的家庭宗教是从这些更普遍的宗教观念中脱胎而来。例如,对于祖先、死者的崇拜,使所有家庭大概在每年的同一时候,按照一定仪式,唤起死者或者邀请他们与活人分享食物。家庭中死者的灵魂仅仅是由超自然力量构成的世界的一小部分,而当人们把目光投向亡灵这种存在形式的时候,他们其实参与到一个超越家庭范围的总体信仰中,比如村落、地域等共有的信仰,甚至在此共同体之外的外人也持和家庭同样的宗教信仰。
超越于家庭范畴的普遍宗教信仰本该打破家庭的边界,却反而增强和神圣化了“家庭”的观念。哈布瓦赫引述了一段库郎热在《古代城邦》中的叙述:“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仪式、特别的节日。仪式、祷词、颂歌全都是这个家庭宗教的基本组成,它们是一份祖传遗产,这个家庭不会与任何人分享。”此外,各家的家祠、坟墓彼此也必须清楚分开。所以,家庭内部存在两种宗教态度,它们虽然在时空中合成一体,却指向两方,一是使家庭超越自身,融入更广阔的共同体中,一是让家庭自身成为一个凝聚其成员、有宗教神圣感的群体。
5、集体记忆的记忆纪念
从柏林的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馆,中国的各种抗战纪念馆及解放纪念建筑,到美国首都华盛顿的越南退伍军人纪念碑,国家或民族的所建的纪念建筑可以部分地代表着他们的集体回忆,他们用纪念建筑来纪念些什么,又或不纪念些什么,都能反映他们的集体回忆。
集体回忆亦由“再现形式”(representational forms - 即文字、图片、影像等)的不断制作而得以持续。在这个媒体时代,特别是由于过去十年数码化的不断发展,出现大量的“二手记忆”(second hand memories),某些故事和影像被重新制作甚或重新建构,但也受到新影像或其他“再现形式”的挑战和质疑。今天的集体回忆跟古代口述文化的集体回忆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当时还未有印刷技术或运输交通这些促成想像的共同体(由班纳迪克·安德森提出)形成的要素,不像今天人们会跟从来不认识的人也分享著一种共有性和继承传统的意识,就像我们会感到跟来自同一个国家、地区、城市或民族的人有一种“血缘关系”。
这个最初由霍布瓦克(Maurice Halbwachs)提出的集体回忆概念一直被人从不同角度来研究和延伸:
James E. Young提出跟集体回忆相对的“被收集的回忆”概念(collected memory),指出记忆本质是分散的,不完整的,是需要进行收集以及因人而异的。而阿斯曼(Jan Assmann)则发展出“传递性回忆”,一种建基于日常通讯交流的集体回忆的分枝;回忆在这种形态下跟在口述文化中的类似,都是从口述历史的过程中被收集和变得“集体”的;阿斯曼也提出集体回忆的另一些形态,即可以跟日常生活区隔开来,可以被实物化和固定下来的(fixed points),例如文字和纪念建筑。
6、集体记忆
佛教、佛洛依德、荣格的“解梦”
(1)、二十世纪3大伟人之一的弗洛依德,创建精神分析学,构筑于无意识理论的基础上。他认为人类行为、思想【最深层次的驱动力就是无意识】,稍微接近了佛教的业力说法。
弗洛依德在精神病学研究中发现,人的心理现象之所以神秘到连本人都难以认知,是因为人的精神中存在一个远不为人所知的领域,这就是无意识。弗洛依德进而将人的意识划分为三部分: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意识是人的所知所想所感,这部分意识是人自身所认识的,但弗洛依德认为这部分意识并不能代表人的真正思想与欲望,人的真正欲望深潜于无意识之中。无意识虽深藏不露,但包含着巨大的能量与动力,人类行为、思想【最深层次的驱动力就是无意识】,但无意识本身却直接为人所认知,以弗洛依德看法,这里存在一个“压抑系统”,压制人对无意识精神的认识,或称为形象比喻成一道“检查机制”,对无意识产生强大压抑作用的,是人的意识中的宗教、道德、伦理。前意识则是无意识与意识之间的桥梁,有一部分无意识通过压抑系统,但并没有直接进入意识之中,而是存在前意识中,这种前意识相当于一个精神缓冲区。
【弗洛依德在无意识研究上还有很值得一提之处,他认为人的记忆并不曾消失,无论是亲身经历的事,或者是见过的人,看过的书等等,即使是很不经意的一眼。】但我们的意识却常常遗忘,即使是五分钟以前的事,说不定也容易忘掉,更不用提起童年的事情。但【在无意识中,一切记忆都完好地存在着,没有缺失,但很遗憾大多却不为人所可以记起】。精神病学家们非常重视对病人童年时代的分析,因为人的许多心理疾病,往往可以追溯到童年时代,通过催眼引导,有些病人常能诉说童年的遭遇,虽然清醒时他们并不能想起这些往事,但这些往事常是长大后心理疾病的源泉。
(2)、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提出“集体潜意识”,认为这是【最深层次的驱动力】,比佛洛依德前进了许多,更接近佛教的阿赖耶识(神识)了。
“集体潜意识”是指人类原始祖先潜藏记忆的储存库 ,是人类据以做出特定反映的先天遗传倾向 ,是最深层的无意识。荣格认为它是一个储藏所 ,是由世世代代遗传下来的 ,但又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行为的各种本能和原型组成 ,是人类历史进化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祖先经验的积淀。在这个层次中 ,人不再有个体的区分 ,个人的心灵在这里扩展开来并融入人类的心灵 ,存在着不能加以分割的整体性。从个体出生的那一天起 ,集体潜意识的内容就给个人的心理与行为提供了一套预先形成的模式 ————一个人出生后将要进入的那个世界的形式 ,作为一种心灵的虚像个体已经先天地具备了。
集体潜意识能产生各种意象和概念,不受意识控制能驱使人做出某种行为。而佛教唯识学认为阿赖耶识是身心世界生起的本源 ,能将所有经验保藏无失 ,遇有机缘条件即可复现,决定人的种种心理与行为等身心活动。 阿识的内容是由其所含藏的各式各样的种子构成的。种子 ,就像地中的种子 ,有唤起的潜在功能 ,也就是在阿识中含藏着的产生现象经验等现行的功能作用 ,是阿识中一种潜在的功能差别。在阿识中 ,我们所曾做过的、经历过或察觉到的所有事情、经验 ,都是以种子的形式储存起来了。
(3)、量子力学的权威薛定谔,近来研究生命科学,薛氏说:“我在母胎时,并不是我生命的开始,我是依照了过去的蓝图,而出现我的生命。我的死亡,也并非我生命的结束。”薛氏之说,生前已有蓝图,死后生命并不结束,恰恰否定了人死如灯灭的俗论。他也谈到,遗传密码是带着人多生多世的知识,一生命运的展开,无非是遗传密码的一个译码过程。而这一世你的人生的经历,学习的过程,又在这个遗传密码当中添进了新的密码,然后这个添进新密码的遗传密码,又会找到另外一个生命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