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媒体时代为什么要提升公众媒介素养
2.善待自媒体:提升媒介素养是关键一招。 自媒体时代下,党政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内提升显得尤为容重要。我们党政干部一方面要敢于利用自媒体去获取信息和知识,要在不断强化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的前提下,去选择判断信息、去理解诠释信息、去研判和评估信息、去最大限度地享用信息。另一方面,还需积极培养真假信息的辨识、反思和质疑的能力,要主动的借助自媒体发出主流声音,强化与媒体打交道、与社会公众双向沟通的频次和能力,要巧妙的向媒体和公众借力、借道、借光,积极引导主流舆论,整合社会民意,通过有效的媒介运作和媒体公关来不断提高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总体而言,面对社会的快速转型、体制的双向转轨、思想观念的急剧变迁和社会矛盾的日益凸显,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积极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综合能力和艺术水平。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多元复杂的自媒体时代,无论是政策解说、情绪疏导、矛盾化解、谣言应对,还是思想沟通、议政谏言、舆情研判,都需要我们党政领导干部在媒介素养提升上狠下功夫。
2、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内质疑能力、评估能容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它的实质是人们怎样处理与媒介关系的问题。所以,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在媒介环境中学会甄别、选择和反思媒介内容,促进他们塑造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如何提升领导干部新媒体素养和能力
新媒体的发展、媒体格局的变革以及社会舆论的多元化发展,使政府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给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在新形势下提升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已成为加强其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文在阐述和媒介素养含义的基础上,解析了新媒体时代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内涵,归纳了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现状,最后从宏观-环境与制度、中观-媒介素养基石、微观-媒介素养教育培训层面提出了提升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建议。
4、新媒体时代对受众的媒体素养提出哪些新要求
新媒体的发展、媒体格局的变革以及社会舆论的多元化发展,使政府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给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在新形势下提升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已成为加强其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文在阐述和媒介素养含义的基础上,解析了新媒体时代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内涵,归纳了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现状,最后从宏观-环境与制度、中观-媒介素养基石、微观-媒介素养教育培训层面提出了提升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建议。
5、为什么媒体素养是必要的
对于“负面报道影响公众心理认知”,更多地可以理解为是对舆论环境宽松后的一些“不适应”——我们的公众是信息的接受者,但却不是很好的选择者、分析者和判断者。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控制负面报道的量,而是要对公众进行必要的媒介素质教育。
新闻背景:一项最新的调查显示:我国城乡居民的社会治安安全感,从2003年开始已经连续三年呈下降趋势。有专家分析认为,是社会信息开放度增加,各种负面报道开始增多,客观上影响了老百姓的心理认知。对此说法,连日来坊间质疑之声不绝于耳。不少人认为,这是对信息公开原则和舆论监督的公开挑战。
主持人:在信息公开原则得到确立、舆论监督受到鼓励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负面报道增多导致安全感下降”的说法产生质疑,完全在情理之中。但客观地说,信息公开、舆论监督的推进过程,始终贯穿着一种“是否会挑起公众恐慌心理”的担忧。就安全感下降这个问题而言,您认为和负面报道增多是不是有一定的关系呢?
陈力丹:客观来看,是有一定影响的。因为众所周知,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并不完全基于个体体验,更多地是来自媒体信息的间接构塑。当然,也许有人要说,西方媒体负面报道的比重远甚于我们,怎么就没有引起公众的心理恐慌呢?我想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能脱离中国国情。在过去,我们的媒体主要功能是“指导工作”,因此当时的媒体并不是按照新闻的价值标准来运作的,更多是出于宣传目的,这有异于一开始就完全市场化操作的西方媒体。但现在不同了,一些突发的、重大的、冲突的异常事件成为部分媒体追逐的焦点。所以这也就给老百姓造成这样一种印象,似乎社会问题比较多。但事实上,这些问题以前可能也有,只是出于“鼓舞人心、促进稳定”的考虑,没有被披露出来而已。所以对于“负面报道影响公众心理认知”,我想更多地可以理解为是对舆论环境宽松后的一些“不适应”———我们的公众是传媒信息很好的接受者,但却不是很好的选择者、分析者和判断者。因此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控制负面报道的量,而是要对公众进行必要的媒介素质教育。如果人们了解媒介基本职能是什么,媒介的工作特性是什么,作为新闻价值的媒介“兴奋点”在哪里,那么也就不会觉得犯罪丛生,危机四伏,会对传媒信息有一个全面的评价。
主持人:对舆论监督、信息透明来说,公众对信息的全面、正确理解同样重要。我们不能因为舆论监督、信息公开而回避负面报道对公众心理产生的客观影响。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可能对公众认知产生影响,而重新堵塞言路、屏蔽信源。最重要的是,长久以来视受众为被动接受者的观念必须转变。
陈力丹:一直以来我们关注的都是信息传播、发布者的素质,似乎只要传者的素质提高了,传播的质量自然也会提高。其实传播能否有效,或者是否发生误解,受众的分析、判断力在其中至少要承担一半的责任。现在我们才是刚刚从“传者”这一头做起,逐步推进信息透明、舆论监督,但是对公众媒介素养的培养也不能偏废。
这里恐怕要有一个观念上的突破。以前我们总是希望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越高越好。所谓宣传,总是把落“实”摆第一位的。在那个什么都要保持一致、单一主流的媒体时代,这样的衡量标准理所当然;但是在今天社会多元化、媒介形态多元化的背景下,在已不是主流唯一的媒体时代,面对扑面而来的形形色色的信息,我们更需要的是公众的辨别能力。否则,凡事都容易“当真”的高信任度是容易引发公众心理危机的。因此,培养媒体素养,适当降低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是社会变化的要求。
主持人:近两年来媒体在舆论监督方面,可谓发挥了巨大威力,并且深受公众关注。对此很多公众都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这种对媒体的高度信任可能近乎“盲从”,但是面对公共安全、公共卫生这样的重大问题,人又怎么可能做到事事辨明、泰然处之呢?
陈力丹:过分要求公众,苛责公众放大了的危机感,的确并不合情理。比如食品安全。如果说关于社会治安的负面报道增多,其实这两年在食品安全方面爆出的问题也不少。面对一次次的黑幕、风波,公众的心理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安全感非常脆弱。有调查显示,消费者对任何一类食品安全性的信任度均低于50%。我想媒体本身应该担负很大的责任。就拿曝光冠生园月饼陈年馅的事件来说,这个报道是有明显缺陷的。因为它没有强调这个事情仅仅发生在南京的冠生园。由于没有特别强调这一点,导致殃及全国所有的冠生园。所以,这个舆论监督案例可以说是成功的,却也可以说是失败的。因为公众的恐慌,对“冠生园”三个字造成的过度敏感,完全是因为媒体刻意追求更大的轰动效应造成的———你强调一句“不是全国的冠生园”不就行了吗?面对安全、卫生这样的突发事件,公众往往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由于信息不对称也很难做出即时的判断。但是我们要指出的是,公众无论如何不能被动地默默接受,公众也有质疑和发问的权利。比如在事后,对于媒体刻意追求轰动、一心只想爆料的做法,公众就可以提出质疑和批评。只有来自公众的监督压力,才能督促媒体朝着理性的方向发展。如果公众没有这样的监督意识,那么很容易给炒作制造市场,而一个子虚乌有的传闻也容易引发公共心理危机。因为一个健康的社会舆论,绝不会只有记者的声音。在记者监督外,也应该形成社会舆论和监督。而这,也是公众媒介素养的重要内容。
6、一个优秀的新媒体编辑,应该具备什么素养?
新媒体编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如下:
(1)知识的全面性
新媒体编辑必须是复合型人才――“多面手”、“全能型”具备良好的编辑素质,熟悉采编业务,深厚的人文社科知识功底,掌握新媒体等网络传播技能,对新技术敏感,具有想像力,挖掘新技术空间,为内容服务。
(2)完善的知识与技能结构
新媒体编辑要有专业的新闻素养、编辑素质,出色的内容策划能力,精通所负责领域专业基础知识,争取做学者或准学者;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文化底蕴,通晓广博的人文社科知识;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基础知识,熟悉HTML语言。
(3)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强烈的使命感、饱满的工作热情、认真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职业责任心,把出好作品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具备一颗包容不同体裁、同时具备对信息的敏感性与洞察力。
(4)具体编辑工作实施过程中应符合新媒体的特点
新媒体标题、导语、正文的写作,页面布局,图片处理都必须符合新媒体的阅读方式和习惯,即符合新媒体快速阅读、扫描式阅读、依赖标题识别内容的阅读特点。
7、新媒体时代受众的媒介素养提出哪些新要求
新媒体的发展、媒体格局的变革以及社会舆论的多元化发展,使政府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给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在新形势下提升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已成为加强其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文在阐述和媒介素养含义的基础上,解析了新媒体时代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内涵,归纳了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现状,最后从宏观-环境与制度、中观-媒介素养基石、微观-媒介素养教育培训层面提出了提升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建议。
8、一个优秀的新媒体编辑,应该具备什么素养
文/调戏电商创始人:冯华魁
经常有人跟我说,据说你的调戏电商做的挺好的,我们企业也想找个新媒体编辑,你觉得啥样的合适啊?
每当听到这个问题,经常感觉一头雾水,脑子里无数个场景再现,试图总结一套新媒体素质大全,但一直想不到新媒体从业者,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特殊素质,总不能说要有网感,懂互联网文化,最好90后,还要勤奋,有责任心……
如果只是提这种要求的话,几乎是废话,你依然不能对自己的新媒体编辑有一个清晰的画像。
直到最近调戏电商自己需要招编辑记者的时候,我慢慢梳理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新媒体编辑记者:
第一,敏感。没想到吧,居然是敏感!敏感的人更适合做媒体,尤其新媒体,因为要更在意趋势,无论是纯媒体,还是企业的新媒体,对趋势的把握都是关键,更关键的是,要在众多趋势中,坚持自己的取向,而不是所有趋势都追逐,有些趋势会破坏你的价值观。
什么?价值观?新媒体还需要价值观?不是什么热追什么吗?
当然不是,你对趋势的敏感,不能让自己随波逐流。
敏感的第二个意义是,对要点的快速领悟。他要能够从别人的谈话中,快速提炼即将要写的文章的核心,可能就是标题,很多时候,我都是在采访还没结束,就知道自己要写的文章主题是什么了,剩下的只是围绕这个主题继续追问或者串联其他材料。
第二,整合。新媒体的编辑记者,整合素材、资源的能力要强。
整合素材,很简单,资料那么多,哪些是真是假?有时候你得到的就是几句话而已,就是别人给你的一个小爆料,你要发展成一篇文章,就要有从素材中发觉关联的能力,跟侦探差不多,多篇报道的意思串联起来之后,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价值。就好像调戏电商曾写过的《双十一已成赌场》,只是简单的素材整合,但阅读高达3万。
整合资源,是对于企业类新媒体编辑的核心素养,一般,这个职位只是从属于市场部下面的一个四五级小部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只能被动的接受上级的发文命令,自己能整合的很少,但是,必须打开格局,把自己当作企业首席社交官的角色,你会发现整个公司都是你可以整合的对象,你可以从人的角度去阐述产品的故事,谁做了这件事,对谁有什么影响?以前是怎么样现在会怎样别人看了会怎么样?总之就是从人文的角度出发会更好,而不要总是介绍产品,介绍促销政策。
要想把整合做好,很明显也是有要求的,你要么有一个自己的思想框架,能把别人的东西装进来,要么你有一个核心原则,比如就是人文情怀,那就把各种资源往这个核心上去靠。调戏电商有大电商战略做底,所以很多企业的o2o做的怎么样,我们一听就知道是否靠谱。
第三,才是文采。新媒体编辑记者居然没把文采当作首要要求,你看看,这些年兴起的有文采的90后,有几个长久的?
文采,包括所谓的网感,有时候就是皮毛而已,只不过是一些叛逆的俏皮话,很多90后文章写的别具一格,语言也很犀利,但你多看几篇,就发现,行文很空洞,除了有点思想性,非常缺乏商业逻辑的根基,看不惯这个看不惯那个,但那些看不惯大多缺乏商业常识,不了解实情,不知道背后的复杂因素,一股脑盖上思想落后的帽子,而且我们并没有看到很多的建设性。若是写商业财经文章,没有深厚的商业逻辑功底,很难把事情剖析的鳞次栉比。
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找到发生的结构和场景,他的存在是有逻辑的,他的发生是有走向的,文采是为这些内在的逻辑服务的,不能只看文章的文字特别。
当然,行文独具一格,是一个作者有生命力的基本表现,你独特才证明你有活力。
9、媒介素养的含义是什么
媒介素养的概念属地地道道的舶来品,据学者鲁宾分析,主要有三个层面,即能力专模式、知识模式和属理解模式。就能力模式而言,指公民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认知过程。知识模式观点认为,媒介素养就是关于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体系,其侧重点是信息如何传输。而理解模式的观点声称,所谓媒介素养就是理解媒介信息在制造、生产和传递过程中受到来自文化、经济、政治和技术诸力量的强制作用,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①概括地说,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公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