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评价《娱乐至死》?
此书豆瓣评分8.4分,是豆瓣读书top250里的一本。《娱乐至死》对于每一个新传学子都不会陌生,因为这是每一个学新闻传播学、影视学等等专业学生的必读学籍。不仅如此,这部书在各大网上书店的热销榜单也有自己的位置。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大众不得不看的书。也是一部颇受大众欢迎的书籍。
此书以20世纪的后半叶的美国为背景,讲述了从印刷时代到电视时代,新旧接替的过程中,电视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和变化。这种影响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政治、宗教、经济、文化。本身是一种娱乐的电视,虽然开始以娱乐生活的方式出现,但渐渐的开始成为了一种文化精神,一切严肃的文化,都开始倾向于成为娱乐表达的内容,在无声无息中影响着大众。最后我们生活在了一个娱乐的时代,我们也成为了一种娱乐至死的人。
总的来说,作者的观点认为,印刷时代的逝去,也意味着人们理性和思考能力的逝去。以电视和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虽然也在做着印刷媒体的事情,也在传播着文化,也在讲授着知识。但娱乐化的方式,让受众逐渐失去用思考来接收的本领。事实上,这部书之所以在21世纪仍旧受到欢迎,重要原因在于,此书所谈的电视和媒体,换成现在的网络也同样适用。也就是说,我们一直生产的媒介手段,一直都在朝着娱乐化的方向发展。
而大众在娱乐化的接收着信息,传达着信息。人类最后的出路和消解方式又是什么吗?当然作者尼尔波兹曼没有告诉我们,因为这是我们至今还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一个读者思考的问题。
2、如何看待“我们处在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这一观点?
“一夜潮流”发生过很多次,超女,跑男,民谣,宋仲基,像烟火一样,一个接一个爆发,光彩夺目,然后迅速灰飞烟灭,不留一丝波澜。炸裂的后脑勺和浴缸里的呕吐物,至少还是宿醉过后的纪念品,而这些比烟花消散的还快的娱乐节目,却只为新浪微博贡献了当天热点。
这现象有毛病吗?
每天朝九晚五,跪舔完老板,安抚好甲方,追个娱乐节目,做个脑残粉,还要被上纲上线了怎么着?
在我看来,娱乐无罪,意淫长腿欧巴也没有错,人们有权利选择娱乐放松,选择宿醉,选择做沙发土豆,这跟读书健身学习一样,无非都是个人选择罢了。
但是这个现象有毛病。
这个动不动就全民娱乐的现象有毛病。
生活节奏快,群众用娱乐来调剂一下生活无可厚非,但是这种娱乐节目快速的火爆和落寞,反映了一个问题,大众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能力不够,民谣火了,身边的人都在听民谣,于是我也买了把吉他,过段时间,嘻哈火了,我觉得很酷,尽管对嘻哈背后的街头文化只略知皮毛,也琢磨着弄个纹身和脏辫,这一个接一个的全民狂欢,是少数人的精心设计,舆论引导,和一群不加选择紧跟潮流的观众。乍一看,双方都能获利,一点毛病没有。但是稍微细想一下,就会发现其中被消费的是大众的时间和注意力,人们被一个又一个精心设计好的娱乐节目吸引住眼球,追完一部电视剧,马上又会有新的综艺,人们沉浸在彩色的娱乐泡沫里,轻松又愉悦,这个美好的泡沫隔绝了外面的世界,让人们意识不到,也不再关心外面的世界。
曾经看过一本书,叫《美丽新世界》,在这个作者预测的未来世界里,压抑欲望是罪恶的,这个世界里提倡“每个人都是属于别人的”,所以人们没有固定的伴侣,也无需压抑自己的欲望,这里有感官电影,有无穷无尽的娱乐项目,每个人的职责一开始是被设定好的,只要完成了工作,剩下的就是娱乐,所以这里的人们看起来都很快乐,因为欲望都能得到满足,也有各种最新的娱乐项目刺激着他们的神经,这样的新世界,听起来似乎是美丽的。
但是问题出在哪里呢?
在我看来,无尽的消遣使人们无心去思考与自身相关的更复杂严肃的问题。在满屏大长腿和小鲜肉的轰炸之下,人们兴奋的阀值越来越高,这年头,连完整的看完春晚都成了对毅力的考验,像国际关系,医疗福利,文化审查之类的严肃话题已经触动不了大众的神经,尽管这些话题跟我们生活紧密相关。人们在日益发达的娱乐业中逐渐沉沦,进而丧失了思考与辨别的能力。我们不再对政治、社会报以关注与关心,对一切了无看法,只等他人灌输。我们不再思考自己的结论,而是跟随大众舆论。
转自知乎
3、娱乐至死的时代,为什么说最先毁掉的是演员这个行业?
因为为了娱乐,为了热度,快餐式的作品越来越多,演员的门槛也越来越低,所以现在出来越来越多的烂剧,为了娱乐,推出了各种无意义综艺,消耗着演员的名气和体力。在演员年轻的时候,他们正忙于赚钱,承担许多娱乐任务,也花费了生活中的很长时间去拼命,花费大量时间重复单一的表演模式,与外界缺乏联系并逐渐与世隔绝,现实生活中,使角色创造脱离生活质地逐渐落入例行表演的常规中。
随着影视剧验证的详细法规越来越多,影视剧创作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 为了更好地通过创作,越来越多的电影和电视剧开始关注于一致的类型范围,从而导致连续的重叠和相似的情节。 最终,各种题材已成为家庭伦理剧。 玛丽·苏(Mary Sue),扭曲的历史以及什么样的题材最终与青年偶像剧联系在一起,导致演员的表演受到限制,进一步导致演员的表演逐渐僵化,导致表演水平高幅度回归,但是也开始模式化。
有太多演员表故意推挤某个交通明星,而一切都是为了明星的出现,而其他所有人都是箔纸。 因此,重点是交通明星,每个人的努力都被忽略。 这种表演没有提升的余地,极大地打击了演员的热情,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一系列使电影愚弄的表演,自然不会达到促进表演的效果!
与其说是明星为娱乐而乐此不疲,不如说存在于这个行业潜在的“老板们”在操纵着行业的怪象。一旦进入这个圈子,就连明星本星或者说是那些演员,都以不能称之为一个“自由人”。而这些潜在的老板,就是经纪团队和日渐贪婪的节目制作方。他们在左右着娱乐圈的一举一动。他们像是将演员当作提线木偶。做不做,根本不是演员本人在决定的。
4、请就 【“娱乐至死”时代应该如何重构人类的精神生活?】 这个问题写
1,经典之所以为经典
这是我们的第一部分阐释,经典如何产生于作者自身的文学写作?
一部好的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的条件是什么呢?
诚然,如上述的几个答案所述,一部优秀的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往往是离不开写作者的天才创造的。但是这只是条件之一,因为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还在于经典的传承性。经典必须置于历史的观照之中才能被奉为圭臬。
这就是哈罗德 布鲁姆所做的工作的一个核心。他从历史的角度对作家自身原创性的工作加以阐释。
“一部文学作品能够赢得经典地位的原创性标志是某种陌生性,这种特性要么不可能完全被我们同化,要么有可能成为一种既定的习性而使我们熟视无睹。”
布鲁姆指出,优秀而伟大的作家往往互相影响,尽管有可能并不是以一种被作家自身所意识到的状态发生。一位作家的创作首先是基于对于前人的创造模式的了解,这是作家自身得以获得突破的基础。审美原创性与文学传统之间存在这一种张力。因为足够厚重的文学传统往往会限制一位作家的艺术发挥。写作者往往活在前人的阴影中,而富有某种“影响的焦虑”:他如何能够摆脱前人的窠臼,而创造出自身独特的特色,并成为新的经典呢?前人的创作必然做出了某种拓展性的工作,对文学的界限加以扩张。而一位天才就必然面临着无限广袤的开拓地,憧憬着如何在未被人造访的荒凉之处开垦一片肥沃的土壤。
布鲁姆在描述作家与前人的文本关联当中,使用了另一个概念:“创造性误读”。作者对于前人的阅读理解并不是建立在一种绝对正确和绝对理解的基础之上。这是作者自身的缺失,也是作者自身的机遇。人们对于文学经典的阅读包含着自身的想象参与的再创造活动,某种受制于时空条件和个人审美体验的理解正是一种创造新的误读。而这种误读构成了原创的基础。“审美原创借助“创造性误读””而达到借鉴基础上的创新。”
新的经典在经典的孕育中诞生:
“由于文学传统的现实存在,每个作家的个人才能不仅在于从过去的文本中找到灵感,更重要的还是要从生活中发现新的表现对象,并采用新的表现手段使之陌生化,从而表现出崇高的艺术风格。”
帅气的分割线好吧一点也不帅帅气的分割线好吧一点也不帅帅气的分割线好吧一点也不帅
2,娱乐至死与经典阅读
这是另一个重点,当然基本没什么干货。
娱乐至死本身就不是一种精神,而只是一种变革。
我知道很多同学往往会把娱乐至死理解为:对于现在的大众文化产业的批判;或者对于人们耽溺于享乐而造成的精神荒废的批判。前者的完整表述会认为:娱乐产业本身包含着一种原罪,在进行着大量无意义的文化产出,拉低人们的智商;而后者的完整表述会认为:人们自身的堕怠造成了今时今日多种形态的精神焦虑。
但是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指出的问题却远比我们思考得复杂。这一变革的核心在于:信息媒介的改变促成了信息接收方式和信息处理范式的质变。这不是一个偶然,而是一个现状。这种不可逆转的改变正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转折,而这种转折潜藏着危机。
可怕的并不是纸质读物的衰落。因为纸质书籍不过是一种信息媒介。这种变革不过是将我们手中的纸质书换成了kindle。媒介的变革深层次地影响是对于人们思维方式的影响:信息交流的快速和碎片化导致人们对于信息的处理和理解是低效率的。不成体系的思维,过度冗余的信息量使人们难于分辨有效信息。刷可以为我们带来的是什么?这就是为什么说娱乐至死的是大众。
媒介变革削弱了我们思考的能力,但是这与经典的产生无涉。正如我在前面所阐述的,经典本身就是一种历史性的概念。托尔斯泰作品的伟大与新浪的兴盛有什么关系?没什么关系。今时今日依然有人在写出优秀的文学作品,我并不怀疑他们可以在与我们无关的时代名垂千古。作者只不过是更换了一种写作工具,从钢笔变成了键盘。经典仍然会新生,但是有可能————我们读不懂经典。
这才是娱乐至死带来的难题:我们如何在这个时代坚持阅读,而不会看着经典抓瞎。这意味着对于思考的坚持,而不是对于变革的抗拒。
“问题不在于我们看什么电视,问题在于我们看电视。要想解决问题,我们必须找到我们怎样看电视的方法。”
————《娱乐至死》
在这本书的最后,波兹曼并没有超越赫胥黎的智慧,他的建议停留在了必须加深我们对于媒介的认识和对于媒介的神秘性的驱逐之上。我也不可能给出更新的创见,或许按知乎说的一句话更能缓解我们内心深处的饥渴和焦虑:少刷知乎多看书。
不能代替阅读和思考,知乎也不能。
卧槽要死要死窝吐槽写完了分割线越来越随心所欲了真的好吗你们知不知道什么是秀恩爱。。。
3,憎恶学派
这是布鲁姆发明的一个概念,表现的是布鲁姆本人对于教育的担忧。
憎恶学派涵盖的范围包括女性主义批评,拉康的心理分析,新历史主义批评,结构主义以及符号学等等“流行”理论。他们的共同性在于主张对文学经典加以颠覆,重视文学的社会文化研究。这些研究范式的缺陷在于往往因为过于颠覆而消解了经典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并且将经典从教育的领域当中加以驱逐。审美的消解和大众的趣味对于文学进行了重构:文学变得无意义,而学术研究成为了一些没有品位的文字游戏。
所以布鲁姆蔑称之为憎恶学派。
哦上帝啊我发誓要狠狠踢自己的股这位太太您的衬衫是九磅十五便士吗话说我觉得c最长还是选c
4,感谢@张小溪 同学的思路开拓。
张小溪同学指出:布鲁姆的“经典”的概念本身是产生于学院派传统文学批评危机之时,这种“经典”的概念的生成是一种话语权争夺的产物。这点没错。
但是我想针对话语权的争夺并不是一位读者所急切关心的事,所以为诸位提供一个视角,知晓经典存在与否的意义:在于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今日的文学进益是在何等的基础之上有所得。
阅读卡尔维诺《为什么要读经典》和黄灿然老师的《为什么要读经典》
5、在娱乐至死的时代,如何保持自律?
自我约束。
自己管理自己,
不受外界的影响。
有主见,
有思想,
洁身自好。
6、娱乐八卦点击上万,公知历史无人问津,这个时代真的娱乐至死?
明星八卦周一见。狗仔跟拍又爆料。全民围观明星家务事,话题动辄千万点击。
钱其琛昨日去世,钱其琛是谁?诺兰大神新片《敦刻尔克大撤退》即将上映,预告片看起来好爽,可是敦刻尔克大撤退是几次世界大战的事情?
……
坐在我身边的小编,负责我们公司的新媒体编辑。亲口向我吐槽,一篇热点电视剧的八卦文点击当天就破了3万,写了一篇法国大选的政治分析文,花了她3天时间研究法国的政党历史和政治现状,结果竟然不到200的阅读。小姑娘现在还是实习生,专业是大热的经济,却抱着用文字改变人心的志向投身编辑行业,结果被kpi压迫每天追热剧看八卦。实在忍受不了就在我耳边吐槽,这些人是怎么了,世风日下呀。
事实就是如此,法国新总统的当选,不是讨论他会带来的政治经济变革的可能性,而是铺天盖地的拿“老少恋”“颜值即正义”来刷屏。我们吐槽看病难买药贵,近几日的互联网医院新政可能不是这个圈子的人根本就不知道。我们追求接地气的快手主播,但是对于种种博眼球的出位行为却熟视无睹。我们利用一切闲暇时间刷新闻刷热点,很难静心投入一次阅读进行一次思考。
旧媒体时代,我们接收的电视报纸杂志内容都是进过审核筛选的,或许不够自由,但是确是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现如今的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披着马甲发表意见,为了标榜民主与自由,只要不直接涉及黄赌毒(打擦边球的方式花样百出),基本都是正常发表。
人肉搜索、网络霸凌、动不动就爆照爆视频,街边的摄像头很有可能都链接了直播间。我们都是看客,我们看得很快乐,吐槽的很爽快。尼尔·波兹曼在这个年代应该会悲观至死了吧(肯定好多人不知道这个人是谁)。
如果我们追求全民精英化、知识分子化,这样既不现实也不可能。但是能不能保留一些理智的底线。我们生存在一个新媒体兴起的时代,我们享受了新媒体带来的新的思维方式、传播方式,可是新媒体的兴起意味着什么,它会将社会导向哪个方向,我们既没有答案也没有时间去考虑,因为我们忙着去抓新的热点和八卦。
希望我们娱乐的时候是真正单纯的娱乐,思考的时候不要让上帝发笑。
7、娱乐至死的时代是什么样的时代?
波兹曼的《娱乐至死》曾经讽刺那个年代的娱乐工业给人们思想带来的麻痹。却没想到,这份讽刺沿用至今,刻在了我们每一个所谓娱乐碎片的年轻人身上。
“娱乐至死”这个词日渐火热。娱乐至死,死的是什么,是年轻人的精神追求吗?我想远不止这个。死的,是这个时代,是主流文化对社会的推动力。而影响主流文化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是年轻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所以,当代娱乐至上的现象主要还是年轻人的观念的扭曲。
今天这个男明星出轨了,明天那个女明星逃税了,键盘侠们义愤填膺,似乎中国娱乐化的重任都担负在自己身上似的,不辞辛劳地大做文章。结果被他们反过来营销一波新电影或者是新的淘宝店;不知道是哪一天一位老农民农产品滞销,朋友圈疯狂转发,那一刻他们都是雷锋,纷纷慷慨解囊,缓解滞销危机,结果又发现那年几乎所有老农民的各类瓜果蔬菜都是滞销状态的。
波兹曼,曾经对伴随着工业革命而来的娱乐文化,对人们群众思想文化上的冲击,痛心疾首,他担心在他那个年代的人们,在“新兴电视”的吸引下,最终将会放弃传统纸媒,他担心人们会被这些东西所迷惑,就像当年的双抢人们。他还担心在屏幕里充斥的花花世界,会魅惑观众的双眼,失去思考的能力。
其实,每个时代都有这些被年长之人称之为容易毁掉年轻人的“娱乐”产品,只不过形式不一样,名称不一样,在我们古代这些“娱乐”有一个复古的名字,叫“玩物”——玩物丧志,说的就是这个。
从古至今,从中到外,娱乐化是任何一个文明都逃不过的现象。只是在我们这个时代,娱乐已经无法无天了。
年轻人陷入娱乐的漩涡,最根本的原因是陷入别人设计好的娱乐圈套中。从本质上来说,制作的娱乐化的节目,给十个人看和给1亿人看的成本是没有差别的,所以说,每个节目为了追求更好的收益效果,只能选择将娱乐最大化。其次,娱乐是寂寞的影子。换句话讲是自己与外界的关系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没有权利去评判或是左右每一个人的选择。子曾经曰过,汝之蜜桃,彼之砒霜。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先去做别人的跑马场,所以那些先跑的马至关重要,个人的世界观一旦扩大就会形成圈子,因此,改变一个人很难。况且大家都很实际,娱乐化不可避免,只能承受。
8、什么是娱乐至死
娱乐至死指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介,娱乐得以达到至死的目的;一切都以娱专乐的方式呈现;人类心属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最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
《娱乐至死》是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尔·波兹曼于1985年出版的关于电视声像逐渐取代书写语言过程的著作;同时也是他的媒介批评三部曲之一。
拓展资料:
1、电视本身的性质就是娱乐性的,这表明在电视上所展现的一切都是娱乐,都是为了娱乐。观看电视不需要思考,但人们能获得情感上的满足。而正因为电视的包罗万象,其他的一切都按照电视的要求来塑造自己,最终成就了娱乐的时代。
2、在媒介的转换过程中,很多东西并没有得到复制,而是转化成了另一种东西。在试图将宗教或者教育搬上电视屏的时候,最重要的那部分东西已经丢失了,电视作为一个娱乐性的载体,实际上并不能承担那些重任。
9、在娱乐至死的时代下如何重构人类精神生活
1,经典之所以为经典
这是我们的第一部分阐释,经典如何产生于作者自身的文学写作?
一部好的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的条件是什么呢?
诚然,如上述的几个答案所述,一部优秀的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往往是离不开写作者的天才创造的。但是这只是条件之一,因为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还在于经典的传承性。经典必须置于历史的观照之中才能被奉为圭臬。
这就是哈罗德 布鲁姆所做的工作的一个核心。他从历史的角度对作家自身原创性的工作加以阐释。
“一部文学作品能够赢得经典地位的原创性标志是某种陌生性,这种特性要么不可能完全被我们同化,要么有可能成为一种既定的习性而使我们熟视无睹。”
布鲁姆指出,优秀而伟大的作家往往互相影响,尽管有可能并不是以一种被作家自身所意识到的状态发生。一位作家的创作首先是基于对于前人的创造模式的了解,这是作家自身得以获得突破的基础。审美原创性与文学传统之间存在这一种张力。因为足够厚重的文学传统往往会限制一位作家的艺术发挥。写作者往往活在前人的阴影中,而富有某种“影响的焦虑”:他如何能够摆脱前人的窠臼,而创造出自身独特的特色,并成为新的经典呢?前人的创作必然做出了某种拓展性的工作,对文学的界限加以扩张。而一位天才就必然面临着无限广袤的开拓地,憧憬着如何在未被人造访的荒凉之处开垦一片肥沃的土壤。
布鲁姆在描述作家与前人的文本关联当中,使用了另一个概念:“创造性误读”。作者对于前人的阅读理解并不是建立在一种绝对正确和绝对理解的基础之上。这是作者自身的缺失,也是作者自身的机遇。人们对于文学经典的阅读包含着自身的想象参与的再创造活动,某种受制于时空条件和个人审美体验的理解正是一种创造新的误读。而这种误读构成了原创的基础。“审美原创借助“创造性误读””而达到借鉴基础上的创新。”
新的经典在经典的孕育中诞生:
“由于文学传统的现实存在,每个作家的个人才能不仅在于从过去的文本中找到灵感,更重要的还是要从生活中发现新的表现对象,并采用新的表现手段使之陌生化,从而表现出崇高的艺术风格。”
帅气的分割线好吧一点也不帅帅气的分割线好吧一点也不帅帅气的分割线好吧一点也不帅
2,娱乐至死与经典阅读
这是另一个重点,当然基本没什么干货。
娱乐至死本身就不是一种精神,而只是一种变革。
我知道很多同学往往会把娱乐至死理解为:对于现在的大众文化产业的批判;或者对于人们耽溺于享乐而造成的精神荒废的批判。前者的完整表述会认为:娱乐产业本身包含着一种原罪,在进行着大量无意义的文化产出,拉低人们的智商;而后者的完整表述会认为:人们自身的堕怠造成了今时今日多种形态的精神焦虑。
但是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指出的问题却远比我们思考得复杂。这一变革的核心在于:信息媒介的改变促成了信息接收方式和信息处理范式的质变。这不是一个偶然,而是一个现状。这种不可逆转的改变正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转折,而这种转折潜藏着危机。
可怕的并不是纸质读物的衰落。因为纸质书籍不过是一种信息媒介。这种变革不过是将我们手中的纸质书换成了kindle。媒介的变革深层次地影响是对于人们思维方式的影响:信息交流的快速和碎片化导致人们对于信息的处理和理解是低效率的。不成体系的思维,过度冗余的信息量使人们难于分辨有效信息。刷微博可以为我们带来的是什么?这就是为什么说娱乐至死的是大众。
媒介变革削弱了我们思考的能力,但是这与经典的产生无涉。正如我在前面所阐述的,经典本身就是一种历史性的概念。托尔斯泰作品的伟大与新浪微博的兴盛有什么关系?没什么关系。今时今日依然有人在写出优秀的文学作品,我并不怀疑他们可以在与我们无关的时代名垂千古。作者只不过是更换了一种写作工具,从钢笔变成了键盘。经典仍然会新生,但是有可能————我们读不懂经典。
这才是娱乐至死带来的难题:我们如何在这个时代坚持阅读,而不会看着经典抓瞎。这意味着对于思考的坚持,而不是对于变革的抗拒。
“问题不在于我们看什么电视,问题在于我们看电视。要想解决问题,我们必须找到我们怎样看电视的方法。”
————《娱乐至死》
在这本书的最后,波兹曼并没有超越赫胥黎的智慧,他的建议停留在了必须加深我们对于媒介的认识和对于媒介的神秘性的驱逐之上。我也不可能给出更新的创见,或许按知乎说的一句话更能缓解我们内心深处的饥渴和焦虑:少刷知乎多看书。
微博不能代替阅读和思考,知乎也不能。
卧槽要死要死窝吐槽写完了分割线越来越随心所欲了真的好吗你们知不知道什么是秀恩爱。。。
3,憎恶学派
这是布鲁姆发明的一个概念,表现的是布鲁姆本人对于教育的担忧。
憎恶学派涵盖的范围包括女性主义批评,拉康的心理分析,新历史主义批评,结构主义以及符号学等等“流行”理论。他们的共同性在于主张对文学经典加以颠覆,重视文学的社会文化研究。这些研究范式的缺陷在于往往因为过于颠覆而消解了经典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并且将经典从教育的领域当中加以驱逐。审美的消解和大众的趣味对于文学进行了重构:文学变得无意义,而学术研究成为了一些没有品位的文字游戏。
所以布鲁姆蔑称之为憎恶学派。
哦上帝啊我发誓要狠狠踢自己的屁股这位太太您的衬衫是九磅十五便士吗话说我觉得c最长还是选c
4,感谢@张小溪 同学的思路开拓。
张小溪同学指出:布鲁姆的“经典”的概念本身是产生于学院派传统文学批评危机之时,这种“经典”的概念的生成是一种话语权争夺的产物。这点没错。
但是我想针对话语权的争夺并不是一位读者所急切关心的事,所以为诸位提供一个视角,知晓经典存在与否的意义:在于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今日的文学进益是在何等的基础之上有所得。
推荐阅读卡尔维诺《为什么要读经典》和黄灿然老师的《为什么要读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