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新媒体 > 新媒体时代下读者行为

新媒体时代下读者行为

发布时间:2021-01-28 16:12:00

1、在新媒体中作者可以通过哪些套路引起读者 增加阅读量?

一般人看新闻无论是手机新闻还是报纸上的新闻,都会先看标题,标题好了,吸引眼球了才会往下看,当然标题一定要真实,在真实的基础上再加以修改,注意不能过头。其次是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阅读性。

2、新媒体时代读者需要什么?

?

3、读者行为数据的定义和行为分析应关注的问题

1.图书馆读者行为数据的定义

管理学大师菲利普科特勒认为:“用户的行为轨迹主要包括产生需求、信息收集、方案比选、购买决策、购后行为5个阶段。”遵循这个规律,读者行为数据主要由阅读服务需求、阅读活动相关信息采集、阅读内容与服务模式选择、开展阅读活动和用户阅读反馈5个活动步骤产生。图书馆可依据读者阅读活动的生命周期规律,对读者行为大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处理、计算、分析和决策,为用户服务模式选择和过程提供大数据决策支持。

图书馆对读者阅读服务需求数据的采集,主要关系到图书馆读者需求调研数据、读者反馈的阅读需求信息、读者对网站浏览足迹、读者留言评价、检索历史记录、借阅历史记录、读者对服务内容的选择与删除、读者订阅等行为数据。阅读活动相关信息的采集包括读者个体特征数据、阅读习惯、阅读终端的类型与工作模式等数据。阅读内容与服务模式选择主要涉及图书馆用户服务模式、用户服务的方法与内容、阅读应用的类型与工作方式、阅读活动的方式选择和变化趋势等数据。阅读活动主要由网站的访问日志、阅读内容的搜索与下载、服务器对读者阅读行为的记录、阅读的频率、读者总的在线时间、阅读内容的搜索与浏览、阅读内容的分类、阅读社会关系和好友互动、移动阅读终端的位置信息、第三方网站上与阅读相关的行为等数据组成。阅读反馈行为主要由读者阅读体验感受、用户满意度评定、读者忠诚度、读者留言评价等数据组成。

2.读者行为分析应关注的重要问题

(1)读者行为分析过程中的大数据噪音干扰其有效性。

读者行为数据应保证准确、有效、可靠,图书馆应尽可能地扩大读者行为数据采集的广度和深度。但随着数据采集的范围和深度的增长,势必带来许多无效行为数据,这些数据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读者行为数据的可靠性和可用性,也增加了对读者行为数据分析的复杂性和成本付出。因此需要对采集来的数据进行数据清理,过滤掉与读者行为分析干扰的噪音数据,保证数据的安全可靠。噪音数据一般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读者误操作产生的垃圾数据;二是对同一组数据不同的数据分析方法、角度、工具,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和效率问题;三是软硬件系统性能、操作人员素质,也成为数据干扰的真要因素。

(2)读者行为数据分析为读者个性化服务提供支持。

保障读者较高用户体验满意度和服务公平性,是图书馆读者个性化服务追求的目标。图书馆应依据对读者个体行为分析的结果,完成对读者的喜好推荐、阅读模式、阅读内容、阅读终端的个性化定制,保证在服务过程中根据读者的身份和阅读需求,合理的分配资源达到资源优化配比和服务的公平性。同时,还应对读者个体特征需求,有针对性的推广阅读内容和信息服务,减少读者的搜索时间与知识获取的时间。此外,通过对用户行为大数据分析,保证读者行为的可信度与安全性,对非法用户的恶意行为及时发现并制止,保证图书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保障服务平台的安全可靠。

个性化服务的前提是对用户的共性属性进行提取并进行数据分析。在进行数据分析前要找到用户倾向性维度的范围,通过对用户的行为跟踪可以掌握用户本身及用户对目标行为两类的所有维度,定义维度是积累数据的基础。所有个性化表征都是用户多维度抉择的组合结果,其结果的多样性成为个性化,选择维度的标准是用户易产生分支及抉择的维度,而非决策性或无分支数据可以作为次要数据分离存储,最终保留精炼行为决策路径并根据该路径抽取维度。

(3)读者行为分析过程存在的技术挑战。

首先,图书馆在大数据环境下采集的读者行为数据具有海量、多类型、快速递增和实时处理的特点。因此,读者行为分析对大数据平台的海量数据存储、管理和实时高速处理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其次,读者行为数据具有非结构化、模糊定义和杂乱的特征,不能对数据结构和含义进行规范化表示。再次,读者行为数据的挖掘、分析和决策活动是一个长期和逐步累积的过程,要求大数据平台可依据读者行为分析过程生命周期规律,保证分析系统在行为数据的存储、资源组织、信息整合和知识发现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与动态更新能力。最后,读者行为分析过程对用户阅读隐私保护、数据的安全管理与可用性保障、决策与服务系统安全、读者阅读体验QOS(服务质量)保证提出较高要求。

(4)以读者个性化服务需求指导读者行为分析全过程。

首先,图书馆应通过对服务器日志、监控系统、评论与反馈系统,在线客服务系统数据的监控与采集,包括海量存储与读者阅读活动开展相关的时间和频率、网站访问路径、访问和阅读的内容、服务资源关注度、阅读评论和满意度反馈等数据,并提炼所采集的用户行为数据,用其刻画出读者的行为;其次,图书馆应通过对阅读终端类型、阅读终端地理位置、用户位置移动数据、用户特征数据、个性化服务历史数据、用户需求反馈数据的实时计算与综合分析,科学判定读者的个性化服务需求和最佳服务方式,在保证服务资源最优化分配和服务效率最高的前提下,满足用户个性化阅读的需求;再次,通过对读者行为数据的实时分析,掌握读者个性化阅读需求的变化趋势,并对读者服务策略和保障模式进行动态化调整与完善。此外,准确判断异常读者阅读活动中的危险行为,以及提高图书馆安全防范能力和降低风险,也是图书馆读者行为分析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4、报刊杂志相对于其他媒体有哪些优势?

报纸和其他几种传媒相比,有它自身的独特性。第一,报纸适合做深度报道。同时,报纸在这方面还和提供相关的新闻背景资料。第二,报纸可关注“冰点”和弱势群体,而它在这方面的报道效果往往很好。第三,报纸可作为资料保存,《纽约时报》不就是号称“档案纪录报”吗?第四,报纸可供多人在各个灵活的时间段进行阅读。第五,报纸可通过栏目的策划和组织,较好的做到新闻资源的重组,让同样的新闻资源得到不同的组合和利用。
报纸的解释性。报纸的文字符号长于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作出深层次的解释。报纸对事物和现象作出深入的调查报道,显示 出报纸自己独立的眼光和判断,正确解释反映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规律,这正是报纸的优势所在。

报纸的选择性。报纸是按版面的空间把新闻进行一定方式的编排提供给读者的。读者在看报时具有很强的选择性,读者可以自由地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不必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感兴趣的内容可能反复地阅读,而不必像听广播、看电视一样,受众只能随着电台、电视台编排的节目秩序收听、收看。

对受众来说,在阅读报纸的过程中会有更大的想象空间,会有更多的联想主动权。不受时空限制,更符合人的阅读心理。这也是为什么报纸屡屡受第二媒体(广播)、第三媒体(电视)、第四媒体(互联网)的冲击而至今屹立不倒的一个重要原因。

http://www.medialeader.com.cn/media/200612/20061218171554_4540.html
在理所当然地追捧新媒体的同时,传统媒体似乎出现了被忽视的迹象。事实上,我们依然生活在一个包括纸媒在内的传统媒体时代。纸媒,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依然是许多人精神上赖以依存的重要方式,是各个报业集团主要的创收载体,是我党影响力传播的主要媒介,它仍然具有着改革与发展的广阔的未可限量的空间。在描述新媒体为我们带来美好未来的各种可能时,我们同样应该正视和尽可能延伸纸媒的既存优势。

周期性规律

在所有的规律中,周而复始的往返有着最为可控的运行轨迹。以24小时为传播周期的纸媒,对应着许多人阅读、收看传媒的习惯。人总是在一种习惯中生活,或者说是生活在时间的周期之中。到了一定的时段产生一定的需求时,才必须接受某一样东西,如按时吃饭、睡觉等。报纸24小时的出版周期,可以让它所培育的读者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时段里面接受所需要的信息,而且这些信息是读者通过主动的消费行为购买的。读者在这个时段里面得到的,是习惯授予他的必然。而一般来说,习惯是难以抗拒的,良好的习惯很难改变。周期性出版的纸媒对应的正是人们的某种生活习惯。有时我们说“此人有良好的读报习惯”,其中也隐含着他按时读报、生活有节奏、有规律的意思。事实上,不管是年轻人还是年纪稍长的读者,都有对信息的接受习惯。从这点来讲,24小时出版周期对报纸来讲可能是一个限制,但又何尝不是一种优势?关键在于,我们要在读者确定的时段中提供他所需要的信息,让他满意、让他爱看。

版面视觉感

和互联网、手机报等其他新兴媒体所提供的信息不同,报纸有一个版面视觉感。互联网只有上下之分。报纸的版面可以从上下、左右、前后所提供的信息中,判断出新闻的价值。这其中还包括标题的浓淡、大小、报道分栏等。对读者来讲,购买报纸,不仅购买信息,而且购买报纸的判断力。编辑把新闻的价值判断整合在版面中,使读者在很短的时间里,在接受信息的同时,接受这种判断,孰轻孰重,一目了然。不论在中国还是外国,我们想到报纸,首先想到的就是版面,这是它和线性传播的广播电视等其他媒体区别的特征。电子报目前还达不到传统报纸的版面视觉感,将来有可能可以,但一张对开报纸的版面感和小块面的电子屏幕版面感,仍然是不同的。其次,新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的边界是无穷的、分散的。链接、滚动、不断点击使得信息显得无边无际。对应于此,纸媒的优势恰恰在于它清晰的边界。一报在手,花多少时间可以看完,心中有底。作为信息的个体接受者,信息的摄取量是需要收敛的,而收敛的条件之一是有界限,报纸的版面便是提供了这种界限。

权威高端性

在我国,媒体都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到一个多元化时代,信息泛滥、资讯过剩造成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卒读。读者想要得到所需要的信息可能得付出很大的时间成本,经济学中有一条原理,叫做时间成本决定经营方向。花过多的时间筛选信息的真伪和主次,这是许多读者所不愿意的。在这种状况下,读者希望有一个权威的裁判,通过足以让人信赖的判决,帮助省去筛选信息的时间。一个突发事件提前刊登在三流小报与最终刊登在主流媒体上,读者对它的认可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在缺少权威和判断的前提下,新闻信息传播的速度和传播的质量并非是正比关系。一张权威高端的报纸在传递信息的同时本身也提供确定的价值判断。传统媒体,尤其是党报在很长时期中以负责任的报道所建立起来的公信力,是新媒体目前难以替代和无法企及的。

内容原创性

报业集团内部一大批优秀人才都在从事内容的原创和传播工作。他们掌管着信息源,掌管着发布,甚至掌管着传播的方式,这种内容聚集的先发优势,至今使以互联网为特征的新媒体望尘莫及。新媒体内容的整合和发布,只能借助于与传统媒体的合作,或是传统媒体内容的廉价供应。内容在传统媒体中并不稀缺,稀缺的是对内容的整合创意,新媒体不缺少整合能力,但缺少原创内容。今后“内容”作为知识产权的理念进一步明晰后,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会进一步放大。在目前状况下,新媒体的发展是一个冲破自身局限、依赖传统媒体,同时分流传统媒体影响力的过程。同样,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要持续得到延伸,也应该从新媒体的善于整合的优势中吸取有益的养分。

相处的经历

几百年来纸媒体与其他媒体和而不同、双赢相处的经历,说明了它的与生俱来的持久的生存韧性。报纸曾经遭受过电台的挤压,事实证明电台和报纸可以共存共荣;曾经遭受过电视的冲击,最终电视和报纸之间也能优势互补和谐相处。报纸经受了其他传播形态的挑战,但最终没有被取代,而是在变挑战为机遇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和壮大。报纸从诞生的第一天开始,就不仅在传播信息,而且在处理信息、整合信息。它所传播的信息并没有成为信息垃圾被人抛弃,“隔日黄花”变幻成背景资料,又在不断地被人加以引用。所以我们说,报纸每天在描述历史、反映历史,同时也在创造历史。和不同媒体共存的经历证明了报纸能够经受新型媒体形态的冲击。今天,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和纸质媒体有明显的差别,传统媒体传播“巨内容”(尽管各有各的定位),新媒体传播的是零碎的、分众的、差异化的“微内容”。但不管是“微内容”还是“巨内容”,不论分众或是聚众,每一种需求都有它以特殊表现形态合理存在的理由,它们互相之间并不完全是零和博弈的关系。友好共存说明了各自的生命力,相互竞争又顺应了社会的发展潮流。

阅读年龄段

现在40岁到45岁人群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喜欢阅读网站也喜欢阅读报纸;45岁以上的人对报纸的热爱,恐怕难以轻言放弃。假设他们的生命周期可到80岁,那么至少还有35年,他们将在阅读纸媒中实现对信息的需求。从这点上讲,“报纸已经过了黄金发展期”,“报纸已经面临衰弱、走向死亡”这些说法显然言过其实。有如此庞大读者群的存在,纸媒不可能很快消亡。今天,绝大多数广告商仍然愿意把广告投向纸媒,就是明证。那么35年以后呢?将来可能年轻的读者会更喜欢阅读网站、手机报等各类新媒体,但总有一批人还是喜欢阅读报纸。这部分受众的存在表明报纸在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中,能够生成基于市场的不可完全破裂的关系黏度,这种黏度或许不会依据人群而是依据年龄层次而滋生。今天的年轻人在他们年长以后,可能会回归报纸的阅读方式,因为那时候的他们更需要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周期性的、对接性更强的、价值判断更为明确的传播形态。也就是说,按照时间半径分割,纸媒将更为中、老年人所乐意接受,报纸将与这个年龄段的读者产生紧密的黏度关系。同时,纸媒如果在寻求不可复制的垄断性、与读者增强互动和报道方式的多样性方面不断进行更为有效的创意设计,其与读者的黏合也会以多种形式的表现得到增强。

制度的保护

现今,我们的纸媒都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没有私人办报。在党的现行政策下,为了维护意识形态的安全,所有的报纸毫无例外地受到行政制度的不同程度的监管式保护,加强对新媒体重视和监管的同时,也是对新媒体发展行为的规整和某种程度的限制,使纸媒的传统路径不至于受到过于猛烈的冲击。如果缺少这种“行政保护”,有些纸媒必然垮台。当然,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这种“保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支持越明显,成长性越难持续。制度保护,从暂时看是一种优势,但从长远看未必是一件好事。一个变化中的发展体既要尽可能充分地利用有利于自身的各种现行政策和条件,更要着力于打造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用好当前,发展长远,乃是纸媒的重大课题。

阅读自由度

阅读纸媒的最大特点,是随意性与自由度。报纸在手,就有一种拥有感。它便于携带、便于收藏;阅读受时间、场地的限制极小;可以反复阅读。或放在包内,或置于床头,茶余、饭后、候车、等客、睡前、如厕等均可阅读,气定神闲、坐卧自便、可长可短。高兴了可剪贴、可珍藏;不用了可丢弃、可他用。不必端坐于电脑前,不必有任何辅助工具。这种随意性满足了当今社会人们快节奏工作之余悠闲生活的要求,可以作为一种调节生活张弛的手段。阅读如休闲和休闲式阅读方式,是纸媒随同信息提供给读者的一份独特体验和珍贵情感。

新媒体与纸媒体之间不是淘汰与被淘汰的关系,而是可以并行不悖、相互补充、共同发展、互动双赢的。纸媒体自身要坚定信心、强身健体,认清和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开发和创造自己的生命力。

报纸和杂志握在手里感觉塌实。~
掉个书袋,"莲花瓣瓣飘心香,书卷页页辗忧愁~

5、对于新媒体对大学生阅读行为的影响该怎么对应

对于新媒体对大学生阅读行为的影响对应
1、发挥高校主阵地作用
第一,强化教学推广作用。首先,努力推进阅读课程化。将如何阅读作为一门正规的课程,例如开设翻转课堂,强制性的让大学生能在集体学习的氛围里,静下心阅读更多的书。同时加强教师指导,向大学生传授如何更高效的阅读。其次,不断强化阅读互动化。高校可以通过社团,例如读书协会,组织一些与阅读相关的知识竞赛或向学生征集优秀作品及热点评论等增加学生在现实中的阅读互动性和交流性,这种集体的阅读行为能够更好的调动阅读的积极性,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最后,努力推进阅读电子化。高校可制定一些关于书摘或与阅读相关的“手机报”,例如韩寒创建的软件“ONE”,定时向学生推送,这都在无形中让大学生接触阅读,还能一定程度上保证阅读的质量和纯正性。有条件的高校可建立覆盖各学院、各校区的统一的动态信息传播系统,把新闻资讯和推送信息制作成学生乐看乐读的视频图文。
第二,完善图书馆推广功效。图书馆拥有丰富、优质的印刷型资源和电子资源③,我们就图书馆建设提出相关对策:首先,学分制度的完善。将校图书馆与教学相结合,完善学分制度,以学年为单位,将阅读量作为大学生必修学分的一部分,学生每年借阅量达到一定额度才能获得相应学分,否则需要重修该门课程,直至修满学分,才予以毕业;各科教师可通过图书馆向学生推荐与教学相关的读物;教师与图书馆合作,向学生布置课外作业,并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完成作业,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其次,设施的完善。日本在中小学图书馆实行全面网络化,更是利用互联网开展了远程教学。我国高校图书馆也应不断改善阅读环境,将传统服务与新媒体技术结合,最大程度上提供知识储备与更新方面的支持,为读者实现深层次阅读提供更大的便利。最后,营造随时随地的阅读环境。新加坡、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视阅读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将图书覆盖在医院、银行、邮寄、政府办事处、商店,甚至是一家普普通通的拉面馆。高校图书馆可利用寝室、食堂、教学楼、医务室等公共区域,开设流动借阅平台,并定期更新书籍,让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阅读;也可提倡学生使用掌上图书馆或超星图书馆,或在食堂设置电子书借阅机,方便学生在任何地方都可享受移动图书馆提供的新闻、图书馆通告、新书推荐、免费下载电子书、借书到期提醒、个人借阅历史查询、图书续借、咨询、等个性化自助服务。
2、整合校外多方可利用资源
对于处于象牙塔的大学生而言,社会充满了诱惑,大学生渴望了解社会,而网络则成为了最好、最快的途径。但是网络的极大开放性和自由性,也使其容易成为非理性、情绪化舆论的聚集地。负面的、极端的网络舆论则可能颠倒事实、混淆是非,为社会上的某些偏激的情绪推波助澜,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④所以,还需要校外各方资源为大学生阅读行为的养成保驾护航。
第一,有效发挥政府部门规范作用。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对网络信息进行监督和管理,让大学生能避免恶意信息的侵入,有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其次,政府可以通过公益宣传、文件下发等形式,完善举报机制,引导正确的舆论走向;第三,政府对新媒体的盗版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保证作品的完整性和思想导向的正确性。
第二,充分发挥媒体的导向性宣传功能。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接触到各类新闻媒体,相较于网络信息,新闻媒体更为可靠和真实,所以,新闻媒体在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行为上有很大作用。新闻媒体可以加大对阅读重要性的宣传,借用这种手段引发社会关注。

6、新媒体时代,用户的阅读心理是怎样的?

从书到杂志、报纸,到网站、论坛,再到现在的微信、微博,内容载体发生了巨变,内容传播出现了新的特点,用户的阅读心理也在发生变化,我们只有清楚地知道用户的阅读心理,才能更好地为用户做好内容服务。

新媒体时代,用户的阅读心理是怎样的?6个特点:

我要知道得比别人快

我要知道得比别人多

我要知道点不一样的

我要读有用有趣的

我要更高效地阅读

我要更好的阅读服务

接下来我们分别展开来讲

我要知道得比别人快

无论是王宝强离婚还是霍建华结婚,无论是@毒舌电影被封号还是@咪蒙禁言结束再发推文,所有新闻,用户都希望自己知道得比别人快,比别人早。为什么?社交媒体时代,几乎每个人都希望成为朋友圈里的消息达人,如果很多大的新闻事件TA都是第一时间发现的,那么TA就更愿意去发朋友圈、发微信群、甚至直接发给朋友,这是他的优越感、满足感的来源。

反过来说,社交媒体时代可能大家都遭遇过信息滞后的尴尬,比如@毒舌电影被封号之后,某天你突然发现@毒舌电影注册了新号,然后你兴奋地推给朋友,结果朋友淡定地发过来一句:嗯,我前天就关注了。然后附一个蜜汁微笑表情。是不是很尴尬?

知道这一点,你就明白了为什么很多热点你发得稍微晚点,阅读量就会有那么大差别,因为用户已经不好意思再发朋友圈了。所以,作为内容提供者,我们每天琢磨的也是如何更快的为用户做信息服务,我们成就了用户,用户才会成就我们。

我要知道的比别人多

接下来整个系列课中,我会经常提到一个词,卩Lj“一站式解决方案”,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能不能用一篇文章,把一件事情扒透、扒烂,一篇文章做到料足够多,让用户真地觉得“看这一篇就够了”。

大家平时都会追热点,你会发现很多热点事件中,那些转发量巨大的文章都有这样的特点,真的把一个事件或人物扒透了,从用户的角度来说,TA更愿意分享那些料更足的文章到朋友圈,而不是分享那些短消息和短新闻,因为用户分享你的文章,其实是在借你的内容展示自己的逼格。

因此,作为内容提供者,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尽量要提供比别人更多的料,让内容足够丰富、有厚度,让用户愿意转发、分享。

我要知道点不一样的

新媒体时代,也正是一个个人崛起的时代,人的表达欲越来越强,而且越来越注重个性化表达,尤其是年轻人,有时候甚至为了跟别人不一样而不一样,这也是如今新媒体百花齐放的原因。这几年,我们经常说的一个词是“消费升级”,消费升级在我看来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从标准化消费到个性化消费,内容产品亦是如此。

当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要注意两点,一是你能不能挖到大家不知道的事情,二是你能不能提供一种新鲜的观点或者认知。用户都喜欢新鲜,不喜欢老生常谈。

另外,传统媒体时代更注重“客观中立”,但新媒体时代“个性鲜明的主观表达”更受欢迎,著名的互联网评论家Keso有一句很著名的话,这句是:少跟我提客观。

我要读有用有趣的

新媒体环境下,这个有用一般都是指显性的有用,或者说叫功利性阅读。比如《如何起微信爆款标题,这里有10个方法,学会3个你就赚了》这样文章,天然更受欢迎,你能直接看到有利的、见效快的阅读预期,而不是说让你让新媒体编辑都去读一下四大名著提高一下文学修养。

再比如@罗辑思维做的知识付费平台“得到”,上面有两个对比起来很有意思的付费专栏,一个是和菜头的《槽边往事》,一个是李笑来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两个都是得到最早的主推专栏之一,但到今天,@和菜头的卖了不到3万份,@李笑来的卖了超过17万份了,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距,其实你光看专栏的名字就知道个大概了,《通往财富自?之路》,谁不需要呢?这是第一点,有用。

然后是有趣,有趣是指用户希望你不要像个机器人,干巴巴的给我堆积理论知识、讲道理、陈述事实,你能不能以人格化的形象以吐槽的口吻把严肃的知识教给我,你能不能增加一些有趣的案例,配一些有共鸣的配图、吐槽,你能不能用讲故事的手法提供内容等。经济学的书大家都看不下去吧,但《牛奶可乐经济学》却无比畅销,为什么?

因为作者用一些生动有趣的案例、场景,把很多有用但无趣的经济学知识讲透了,所以这本书既有用又有趣,因此广受用户好评。连传统的纸质出版物都在追求有用有趣,新媒体更应该如此了。

我要更高效的阅读

罗振宇老师2016年提出一个概念叫GDT,”国民总时间”。在这个高速运转的社会,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每个人的时间都越来越宝贵。

因此,谁能帮用户节省时间谁就能胜出。但是我们能不能像微信教父张小龙所说的一样“让用户用完即走”?当然不能,因为媒体天生就是争夺用户时间和注意力的。所以,内容生产者提高用户效率最好的解决方案,不是让用户在你这里停留更短的时间,而是两个方面:你要么单位时间提供更多的信息量,你要么在信息量不变的前提下让用户更快地获取。

我要更好的阅读服务

用户越来越挑剔了,用户越来越难伺候了,为什么?因为内容这个生意,从十几年前的供不应求变成如今的供给远大于需求,从信息匮乏到信息海啸。供不应求的时候,内容生产者是爷,供大于求的时候,用户是大爷。你光写得好还远远不够,你还得让用户看得爽、看得舒服。

但其实,提供更好的服务有很多可做,比如更好的排版、更精致的配图、更有节奏的推送时间、更好的帮用户提炼重点亮点、更快地更好的与用户互动等等。同时也要提醒一点就是,新媒体时代,写作者从姿态上应该是服务员的心态,读者用户就是上帝,千万不要用高高在上的姿态,时代变了,别端着,从前是甲方心态,现在应该是乙方心态。

以上就是新媒体时代用户阅读心理的6个特点,总结一下就是:用户要知道比别人快、比别人多,要个性化表达,要有用有趣的,要高效、要更好的阅读体验。

与新媒体时代下读者行为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