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新媒体 > 必要新媒体

必要新媒体

发布时间:2020-08-08 02:16:56

1、新媒体运营的必要素质??

第一,新媒体运营必须是要具备“网感”。这就要求,能够抓热点,熟悉数据分析,信息搜集等等能力。无论是纯媒体,还是企业的新媒体,对趋势的把握都是关键,更关键的是,要在众多趋势中,坚持自己的取向,而不是所有趋势都追逐,有些趋势会破坏你的价值观。对于热点的追逐可以参考杜蕾斯微博,这支精英团队总是走在热点前沿,能够将苹果iwatch发布会和两性用品结合起来,也就杜蕾斯能够做到。
第二,整合。新媒体编辑,整合素材、资源的能力要强。整合素材,很简单,资料那么多,哪些是真是假?有时候你得到的就是几句话而已,就是别人给你的一个小爆料,你要发展成一篇文章,就要有从素材中发觉关联的能力,跟侦探差不多,多篇报道的意思串联起来之后,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价值。整合收集对于一个新媒体运营人来说非常重要,今天点击率非常高的文章就该进入自己的素材库,既然是很成功的文章为何不能加以修饰为我所用,当然涉及到版权问题最好标明。
第三,文采。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找到发生的结构和场景,他的存在是有逻辑的,他的发生是有走向的,文采是为这些内在的逻辑服务的,不能只看文章的文字特别。写文章和写程序其实是一个道理,你所写的都是有一个逻辑顺序的,你懂得多却不一定能很好的用文字表达,加强文笔功底是每一个新媒体运营人员必须要一直坚持的。

2、现在企业还有必要继续在新媒体方面投资嘛?

上海报业 浙江传媒集团 人民日报都做了很多新媒体投资 像界面新闻等等 还是有必要

3、新媒体创业者有必要学习新媒体运营课程吗

最主要还是看你自己哈,其实有的人是需要的,但有些人是可以自己研究出新方法的。
看看2 8 推新媒体运营,好像还不错。

4、新媒体比较重要的是哪些环节?

一、定义介绍 

1、新媒体 

所谓的新媒体(New Media)是一个相对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概念,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2、新媒体运营 

指利用微信、微博、贴吧等新兴媒体平台进行品牌推广、产品营销的运营方式。通过策划品牌相关的优质、高度传播性的内容和线上活动,向客户广泛或者精准推送消息,提高参与度,提高知名度,从而充分利用粉丝经济,达到相应品牌推广目的。 

3、新媒体营销 

是指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营销的模式。在web2.0带来巨大革新的年代,营销思维也带来巨大改变,体验性、沟通性、差异性、创造性、关联性,互联网已经进入新媒体传播2.0时代。 并且出现了网络杂志、博客、微博、微信等这些新兴的媒体。 

二、岗位工作内容 

1、新媒体运营 

负责平台用户的拉新、留存、促活。 

①、拉新:苦逼运营者们每天最关心平台的数据变化情况,上班打开电脑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昨日增长和文章打开率,数据好,一天心情好,数据差,一天苦逼脸。 

②、留存:通过设置自定义回复、设置菜单栏、后台勾搭粉丝,与粉丝互动,只有一个目的,让粉丝别走开,来跟小编一起玩。 

③、促活:通过情人节、圣诞节、元旦、春节...各种节各种活动,过情人节比情人还忙,过母亲节比母亲还忙,过妇女节比妇女还忙,只有清明节,才可以歇一歇,方案憋得死去活来,只为唤醒粉丝第一次关注时的热情。 

2、新媒体营销 

通过运营平台进行产品的线上营销,一般的营销方式有:微信营销、微博营销、事件营销、口碑营销、饥饿营销等,一说一大把。 

两者关系 

区别:新媒体运营更侧重的是一些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的策划推广,而新媒体营销更侧重的是利用新媒体工具来完成对产品的销售和售后。 

联系:从本质上来讲,新媒体运营是企业文化软性渗透的商业策略在新媒体平台形式上的实现,通常通过内容传播使用户认同他们的某种概念、观点和思路,从而达到企业品牌宣传、产品销售等目的。所以,新媒体运营是属于新媒体营销的一部分,新媒体营销是以新媒体运营的传播方式来实现销售目的。 

举例说明 

运营:你们公司有一个微信公众化,需要你来运营,你根据这个公众号的定位进行一定频率推送有价值的内容,并根据各种阅读数据(阅读量、转发数和分享数等)变化情况,调整内容推送方向,不时通过举行活动来增强粉丝互动和粘性,主要是让平台更活跃有粘性。 

营销:如果你们公众号粉丝少,阅读转发数更少,那你会找一些媒体平台或者大V投放广告,并针对你们产品的类别找相应平台推广,做更精准的广告投放,这样主要是为了给平台带来更多流量,这就叫营销。  

分析总结 

其实新媒体运营和营销的没有分得很明显,现在也很少有岗位明确把新媒体运营和营销完全分开,但对于大部分刚入运营的新人而言,招聘广告里说的新媒体运营大多实质上就是微信运营、或者微博运营。

5、面对新媒体,央广有存在的必要吗

今天时间不多还发困,只能大概说两三点。1.传统广电涉足新媒体的误区往往是想把逃离的观众再拉回来,或者建设一个新渠道如网站、客户端,让观众通过新渠道收看该节目,以为这就是新媒体的意义所在。把新媒体渠道或平台作为频道频率提高收视率影...

6、网络与新媒体考研,前景如何?

首先是需要考研的问题。因为目前在读大一所以没什么好的想法,回答的不好的话多多包涵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属于文学大类,一般认为是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分支,因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一个是时代变革的产物,所以它非常新……像我们学校(北京体育大学)的话,本专业就是2018年新开设的,同时取消了广告学专业,这样看网络与新媒体也是广告学的延伸。


所以它这个专业还在摸索发展阶段,如果是以后单纯想走学术研究的路,仅靠大学的学习是不够的,所以选择考研是有利的方向。不过就算不搞学术研究选择考研也不一定是坏的选择,当下这个社会学历也还是很重要的,找工作经常会看到985,211优先,所以如果本科学校不是很满意的话,也可以选择考研深造。决定考研的话就面临是否跨专业的问题,这就是个人兴趣问题了,喜欢什么学什么叭。

如果是对本专业兴趣没那么浓烈就可以选择就业,选择就业的话,前景应该是很广阔的。本人潜水于某招聘软件,找到一些相关专业的工作岗位。截图如下。

这样看来,网络与新媒体就业前景是非常广阔的,但就图片上来看(我添加的岗位是内容编辑岗位),就业必须有一技之长,像上了大学以后经常会用到的ps,pr,以及word,excel,ppt等办公软件的熟练掌握,还有制作推送……这些都会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是网络与新媒体考研的前景如何的问题。考研的话听学姐说是,大二开始要找学校,因为不同学校关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考研的具体设置是不一样的,大三开始准备。不跨专业的前提下,这个专业考研的方向还是很多的。以下是我了解到的一些资料,本方向是计算机科学和新闻传播的交叉学科,以新兴媒体的集成、制作、管理、分发等支撑技术以及新兴媒体产业链、经营模式等实务为主要研究对象,面向培养既具备突出计算机技术、相关技能又对新媒体产业有一定了解的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具有鲜明突出的交叉融合特点。从这个专业招生特点就可以看出其交叉融合的特点,文理兼容,也就是说如果个人偏向理科生,对计算机技术(电脑编程、动画制作等)比较感兴趣可以选择广告学或者跨专业考软件工程。如果偏文科一点,喜欢文学历史,就可以考新闻学,传播学之类的。以上是一些小小的看法,其实前景什么的都挺好的,毕竟是新兴学科,方兴未艾,所以还是找准定位看自己想做什么叭。

7、新媒体的四大特征是什么?

1、价值

就媒体本身意义而言,媒体是具备价值的信息载体。载体具备一定的受众,具备信息传递的时间,具备传递条件,以及具备传递受众的心理反应的空间条件。

这些综合形成媒体的基本价值。这个载体本身具备其价值,加之所传递信息本身的价值,共同完成媒体存在的价值。这个也就是媒体存在价值。即便理念上新形式上新科技进步也具备一定受众,但是媒体成本远高于受众所带来的商业效益,亦不能形成媒体的有效价值。

2、原创性

新媒体之所以称之为新,就新在这里。应该具备基本的原创性。这里的原创性,区别于一般意义上个人或个别团体单独的原创性,应该一段特定的时间内时代所赋予的新的内容的创造,一种区别于前面时代所具备的内容上形式上理念上的更革新的一种创新。更具备广泛意义的创新。

比如,分众传媒就是一种新媒体,具备原创性,它之所以可以称为原创是因为它把原有的媒体形式嫁接到特定的空间上

3、效应

新媒体必须具备影响特定时间内特定区内的人的视觉或听觉反映的因素,从而导致产生相应的结果。网络在90年代中期接入我国,属于一种新型的信息载体,而且形成了巨大的效应,在特定区域特定时间内几乎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这种效应必然产生特定的结果。

4、生命力

新媒体作为媒体而存在,必须有一定生命力。或长或短必须有其存在期间的价值体现,而这个价值体现的长短,就是生命周期。由于近几年我国媒体的发展迅速,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由于各类细分性媒体这种细分思维的影响,各种形式的创意嫁接层出不穷。

(7)必要新媒体扩展资料:

新媒体的特性

1. 迎合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由于工作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休闲时间呈现出碎片化倾向,新媒体正是迎合了这种需求而生的。

2.满足随时随地地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需要。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第三代媒体在传播的诉求方面走向个性表达与交流阶段。对于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而言,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

3.人们使用新媒体的目的性与选择的主动性更强。

4.媒体使用与内容选择更具个性化,导致市场细分更加充分。

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在新媒体时代中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受众可以自主的参与到传播系统中,交互性较强。凭借强大的技术手段使得海量化的信息以简短精炼的形式得以存贮于平台上,信息传播较为碎片化。

在互联网上,例如百度文库、优酷视频是一种不限地域、行业、年龄等的资源共享平台,用户可以上传和下载互联网资源。新媒体支持很多文件格式而超文本与超链接则使得网民方便快捷的使用网络资源。网民可以主动地按照自己的喜好去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内容,基本上不受时空限制,个性化极强。

8、新媒体资格证有没有必要拿?

目前,新媒体管理师证书由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实验基地进行全国范围内实验性培训考核,完善考试题库,建立行业标准,为正式立项为国家职业资格做准备!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
2019年1月19日~27日
新媒体管理师年前最后一期培训考核
技能进阶+权威认证
开启报名🙅

9、新媒体时代,新闻还有必要较真吗

新媒体时代,新闻还有必要较真吗?

社交、自媒体、个性推荐、碎片化阅读......似乎有足够多的标签来形容当下的媒体形态。一面是正在崛起的自媒体,一面是已经没落的纸媒,当内容疯转、用户暴涨、行业盛赞、广告不断、资本上门等成为新常态的时候,行业已进入到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新媒体时代。
于是,内容从业者们每天挂在嘴边的是如何打造10W+、如何涨粉、如何赢得广告主的青睐,所谓的新闻理想早被抛之脑后。以至于当腾讯新闻试图打造“较真”平台的时候,我们听到后是如此的惊讶。在这个不快就要被淘汰,不从众就只能等死的新媒体时代,新闻还有必要较真吗?
新媒体是趋势,新闻却失去了温度
根据新媒体的定义,一切能够传递信息的媒质都是媒体。电视、报纸、广播、杂质等失去了先天的优越性,社交网络、博客、视频网站们都被纳入了新媒体的范畴,尤其是自媒体的崛起解放了内容生产方式以后,传统媒体开始走向下坡路,新媒体则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商业奇迹。
简单来说,新媒体的崛起抓住了两个趋势,一个是碎片化阅读,另一个是智能化推荐。一方面,在社交网络空前发达的情况下,即便是只有几分钟的碎片时间,依然能够享受到极致的阅读体验,且内容的形式也更加多元化,从图文到漫画到短视频等,不一而足。另一方面,随着各大资讯平台和新闻客户端的崛起,算法开始逐渐取代编辑,大量符合观众口味的内容被推荐给读者,也就是所说的“千人千面”。
利好的一面是,新媒体的崛起带动了内容产业的爆发,吸引了大量的内容从业者,上下游产业链也逐渐完善。硬币的另一面却是,内容质量出现断崖式下滑,很多资讯平台上流行着源源不断的标题党和鸡汤文,新闻也开始沦为这种文化快餐中的一部分,甚至成为网络谣言的避风塘。
以食药类内容为例,在社交网络的驱动下,此类内容不幸成为网络谣言的重灾区。例如“小龙虾致癌”、“某类药物治疗百病”、“转基因食品有害”,如此种种。可以说,在这个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谣言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上百万甚至千万的受众,三人成虎、以讹传讹等成语被演绎的淋漓尽致。
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不难理解,国内有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占比仅为6%,尤其是食药类等相对专业的内容,很多人难以辨识内容的真实性。此外,各大资讯平台的内容过滤和推荐机制,多是基于算法和关键词完成的,或许能够过滤一些敏感内容,在谣言面前却显得束手无策,甚至会根据用户兴趣主动推荐。
各大调研机构的数据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在大数据服务商Questmobile刚刚发布的2016年度APP价值榜中,根据2016年12月MAU数据,新闻资讯赛道APP价值前三名被腾讯新闻、今日头条和天天快报占据,除腾讯新闻外均是以算法为主的新闻聚合平台。MAU月活背后隐喻的是更高的流量和更大的竞争力,符合新媒体时代的竞争特点。
再回头看看上个月数太奇大数据研究中心发布了《2016年11月新闻媒体健康度研究报告》,这份基于用户对产品内容感知和用户体验的报告,综合“媒体覆盖度”、“媒体公信力”、“产品体验”、“内容影响力”、“思想性”、“事件传播影响力”以及“品牌口碑”7项指评判资讯类APP,排名靠前的却是腾讯新闻、网易新闻、凤凰新闻和新浪新闻,清一色的新闻门户。不难发现,仅仅依靠技术驱动的产品在内容感知和用户体验上,并不是那么出众,也并不完全符合新闻的价值。
诚然,相比于人工审核仍然扮演重要角色的门户网站,新的新闻载体在内容上明显失去了温度。
“较真”不是喝酒吃饭,需要解决三大难点
那么,新闻门户有可能成为新媒体形态下的中坚力量吗?尤其是在纷纷引入推荐机制,寻求转型的情况下。庆幸的是,包括腾讯新闻在内的头部资讯平台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试图通过自身的媒体价值观和专业主义的态度打造“较真”平台。
如果将新媒体形态下的内容传播过程进行拆分,分别是内容生产者、内容传播者和内容消费者。对于内容生产者来说,虽然关于造谣、传谣等已经有了一定的法律约束,但整体仍处于空白状态,主要依靠内容生产者的自律,比如引用权威的消息来源、不妄断因果等等,仍属于道德上的约束。而要想在内容消费者层面实现“流言止于智者”的理想境界,单就提高国民科学素养而言已绝非一日之功。诚然,诸如腾讯新闻等所扮演的内容传播平台恰是维护媒体专业性和权威性的核心角色,却也需要解决下面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建立内容发现、审核及惩罚体系。
新媒体之所以会成为谣言的重灾区和“造谣”的低成本不无关系。微博、微信、论坛等社交网络几乎成为零成本的媒体渠道,而各大自媒体平台的崛起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谣言”传播的沃土。举个例子来说,一篇养生类的文章因为爆炸性的标题和观点,在公众缺失辨识度的情况下,很容易在社交媒体疯传,在个性化算法的助推下更是可以直达目标人群。
从腾讯新闻给出的解决方案来看,依靠微信、QQ、腾讯新闻、天天快报等新媒体渠道,借助文本分析、词义处理、用户画像等缩短谣言发现的时间,然后分类、甄别后匹配给背后的专家团、智囊团和对应的机构。这大概是目前最有效的“辟谣”手段,但前提是,腾讯新闻此前积累了素质过硬的调查报道团队,且腾讯新闻多达两亿的月活用户和高素质白领人群,以及相匹配的举报体系,这种模式在其他资讯平台上却很难完全复制。
从另一方面来看,单凭资讯平台或社交平台的一己之力,难以形成行之有效的惩罚体系。相比之下,因为“谣言”传播带来的巨大流量和眼球效应反倒成为内容生产者变现的方式之一,产出和投入上的失衡可以说是虚假内容爆发的另一诱因。也就是说,在这个层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次,流量决定论和内容至上的博弈。
任何一种事物的价值最终都会由“商业变现”去衡量,媒体也不例外。无论是纸媒将死的说法,还是新媒体时代来临的论调,一个核心的出发点就是流量。在阅读进入快时代以前,“内容为王”的说法似乎是毋庸置疑的,但在个性化算法流行之后,流量开始决定媒体类产品的排位。
就目前而言,资讯类平台对于流量和内容已经演化出了两种态度,一种是追求“千人千面”的信息传递形式,一种则选择了“算法+人工推荐”的组合形式。引申来看,这其实也是资讯类产品对待内容的两种不同态度。对于前者来说,个性化推荐是趋势,尤其是在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机器取代内容加工者乃至生产者都将成为可能。而在后者的名单中,腾讯、网易、凤凰网等赫然在目,究其背景不难发现传统媒体人的身影。当然,两种不同选择体现在“媒体公信力”、“内容影响力”、“思想性”等指标上的不同。d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流量至上的产品在命名中很少看到“新闻”的字眼,产品本身的定位为内容聚合平台,而非媒体。这实际上也反映出了不同的定位,腾讯的较真在于打造一个专业的媒体平台,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正确的舆论走向。由此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虚假信息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的情况下,选择遵循商业规则还是回归新闻理想?
最后,新闻理想和商业规则的取舍。
按照腾讯网副总编辑李天亮的说法,较真平台定义为一个专业事实查证平台,还包含内容生产、运营及会员合作计划,并将在内容分成和原创补贴上加大投入。从2015年来看,各大资讯平台纷纷开启内容补贴计划,尽管补贴金额、方式等各有不同,却有着相同的目的,即争取优秀的内容生产者。值得一提的是,传统的内容补贴并非是纯粹的“公益”行为,毕竟同样内容所产生的版权费用要远高于补贴金额。但“较真”内容的生产和运营上却可以视作为新闻理想和商业规则的取舍。
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辟谣内容对专业性和时效性有着更高的要求,也就意味着更高的内容生产成本。以食药类内容为例,国内专业的内容报道者只有两三百人,专业人士本身就是一种匮乏资源;二是从商业的角度来看,辟谣内容的真正价值在于对虚假内容的矫正,往往需要更加精准的渠道推送给目标人群,更多的是为了新闻理想而非商业价值。
社科院发布的2016年新媒体蓝皮书似乎给出了答案,2015年通过社交媒体传播的谣言高达60%,而2016年的数字更甚。其实也给新媒体平台一个警示,在追求商业变现的同时还应该权衡内容质量及关联性的影响,腾讯新闻等选择“较真”平台来重塑媒体的公信力,显得不无道理。
写到最后。谣言等虚假内容永远是悬在新媒体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以往的经验也告诉我们,谣言未尝不是一个隐形的洪水猛兽。当所有人都沉溺于浅阅读、快内容的时候,较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与必要新媒体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