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新媒体 > 短视频青年用户消费

短视频青年用户消费

发布时间:2021-01-20 12:31:59

1、快手抖音相继上线“青少年模式”,你每天花多少时间在短视频上?

以前每天会花近一个小时在这些上面。这些短视频真的是时间杀手,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一个接一个的视频,看多了会上瘾。

现在已经戒了,每天坚持不看。

2、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组织线上青年短视频挑战赛活动,为何要这么做?

据了解,本次活动是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组织的缅甸青少年团体在线短视频挑战赛。作为中国三大油气公司之一,中国石油也是一家综合性、国际化的能源公司。在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油气业务,在业界享有较高声誉。邀请缅甸青年拍摄展示青年力量、活力和正能量的短片,上传到Facebook和tiktok平台,参与挑战并获奖。采集时间为2020年11月25日至2021年1月8日。

据主办方介绍,此次活动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专门为缅甸用户举办的比赛。中国石油一直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优质的能源供应服务。目前,其在缅甸的主营业务包括作为主要投资者和运营商的中缅油气管道项目,以及部分地区的加油站。疫情爆发以来,缅甸人民积极配合防疫要求,长期呆在家里。公司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为年轻人提供一种乐趣,激发他们的青春活力,让他们振作起来。此外,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近年来,缅甸涌现出了大量的中国大众文化。《西游记》、《欢乐颂》、《上访令》等优秀影视剧深受欢迎。小詹、王一博等一些明星在缅甸年轻人中拥有相当数量的粉丝。公司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文化交流活动,能够更好地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据了解,本次赛事是中缅油气管道项目合资公司的Facebook主页(seagp),所有参赛信息均发布在主页上。参加比赛的方式是将视频添加到tiktok或语音聊天帐户。视频内容需要展现当代青年的精神和正能量,比如给亲朋好友唱一首歌,跳舞展现青春活力,用vlog记录生活。一些特殊的人才,如乐器、体育、模仿等,也可以展示出来。此外,主办方还希望参赛者遵守当地防疫要求,尽量在家完成视频拍摄。至于提高作品质量,主办方建议,视频长度应大于1分钟,图像质量应为高清。表现出独特的创造力。体现积极的人文精神。展示中缅友好文化交流的内容。

据了解,此次活动也引起了缅甸各界的热烈反响和积极评价。《七日报》、《缅甸时报》、《标准时报》等缅甸主流媒体纷纷报道了这一事件,并探讨了这一事件的积极意义。一些明星和文学名人应邀担任参赛作品的评委。缅甸记者协会主席、星空奖主要评委之一吴妙凯说,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意义。我很高兴看到,我国的年轻人自信地展示了他们的青春,展示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展示了他们对缅甸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主办方表示,从参赛作品的数量上,他们惊讶于缅甸用户的热情;从参赛作品的内容上,他们惊讶于缅甸观众对中国文化的熟悉,他们也看到了很多来自用户作品的感人故事。我们将继续组织闭幕阶段的活动,努力使大赛成为中缅两国独具特色、充满活力、热烈共鸣的文化交流活动。

3、现在网上短视频的青少年模式,真正有实行的有几个?

随着和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不断进步,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网络产品出现在了人们的眼前,网络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彼此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的亲密起来。一个人的一点一滴都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分享出去并得到他人的赞赏。比如,现在短视频软件如抖音快手等的火爆和直播软件的火爆。

一方面这些视频APP的出现,带给人们生活诸多便利。另一方面,因为长期沉迷于视频的拍摄和刷视频,会浪费很多时间对人们的生活习惯有所影响。因此国家强制这些小视频APP软件要有一种青少年模式。据我所知,大多数的视频软件都拥有这种青少年模式,顾名思义,青少年模式是专门为青少年制定的模式,他规定每天只能看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而且推荐的内容必须是符合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的内容。青少年模式确实为青少年带来了很多健康的内容,同时也避免了学生们刷手机的时长过长。这就可以是学生既能了解新鲜事物,了解国家大事,同时又不能沉迷于此,更加的劳逸结合。

但是有很多人会质疑,现在的青少年模式就是形同虚设的,因为它本身就是自己想设置就可以设置,自己不设置就可以不设置,这完全取决于自己的需求。从这个方面来讲的话,虽然大多数APP软件都有这样的青少年模式,但这些视频软件的青少年模式的设置显然是形同虚设的。这就要求家长和有辨别能力的成年人要给自己的孩子设置好未成年人模式,并给他设置好密码,这就可以完美的体现青少年模式这个功能的意义了。总而言之,各大视频软件都有设置这些未成年人模式,但是却需要自己设置,这就要求家长们要多费心去关注孩子们的生活。

4、网上短视频软件横行,其中“青少年模式”作用有多大?

近年来,互联网变得越来越流行。互联网为人们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同时也有一个深受网络文化影响的群体,即青年群体。正确接触互联网对青少年来说意义重大。然而,近年来,有报道称青少年沉迷于互联网,奖励主播或充值游戏,并把所有积蓄都花在家里。为了防止青少年沉迷于网络,主打短视频的公司和网络视频播放平台都推出了“青少年反沉迷系统”,一度“青少年模式”成为当时的热门词汇。

在网络平台上推广网上青年模式,意思都是在引导互联网企业积极履行各项社会责任。这也要求学校和家庭承担相应的责任,开展教育和逐步引导青少年安全合理地使用网络,促进全社会形成参与青少年网络保护的良好氛围。为了让青年模型真正发挥作用,我们必须首先识别用户身份,并逐渐使这个模型成为必须的;其次,我们可以考虑建立相关的监管部门或未成年人身份认证的共享模式,并尝试开放每个短视频平台的青年模式的使用流程和内容池。

然而,自其运作以来,“青少年模式”似乎没有在现实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江苏省消费者保护委员会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一些直播平台的青年模式与普通模式没有区别,而且效果不佳;其他随机选择的平台可以通过输入密码来延长软件在青少年模式下的使用时间,两个直播平台在充值协议中表示,平台不对未成年用户使用充值服务承担全部责任。网上甚至有与“青春期模式”相关的热门词汇,即如何绕开青春期模式。你只需要在搜索引擎上绕过青少年模式输入网站的关键词,具体操作方法和过程一目了然。

5、短视频对年轻人的影响是好是坏?

短视频本身是没有什么危害的,只不过现在的年轻人自制力也太差了,经常控制不住熬夜看小视频

6、哪些短视频内容很容易吸引青年的眼球?

——歌舞搞怪类短视频。此类短视频用一段耳熟能详的流行音乐作为配乐,发布者自己配音,或者在公共场合跳上一段“社会摇”(一种早年流行于舞厅的舞蹈形式,近年在短视频平台重新流行),营造搞笑氛围。这类短视频以抖音“海草舞”话题为例,短时间内就有8万用户录制并上传了相关视频,不少视频都有十几万甚至上百万的浏览量。

——时事热点类短视频。在这类短视频中,视频发布者往往身在现场,一边用视频形式展现突发热点事件现场情况,一边自己配音介绍。这类短视频能够直观展现新闻现场,制作发布又十分简单,往往具有“病毒式传播”的效果。

——生活剧情类短视频。此类短视频多为“蓝领”群体演绎,用来展现不同职业者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如在快手中经常可以看见农民采摘水果、电力工人攀爬电网、厨师教学做菜等内容。还有视频发布者设计一些剧情,如突如其来的求婚等,激发看客共鸣。但与此同时,这类短视频也曾频繁出现诸如猎杀野生动物、在公共场合做恶俗动作等违法违规内容。

7、如何评价短视频APP对青少年的影响?

短视频APP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极大的,而且是消极的一面大于积极的一面。
目前短视频良莠不齐,各大网站又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而青少年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不完善,因此很容易被一些坏的视频影响,进而去模仿。

而且,短视频的发布不限制发布者的年龄,一些小学生、中学生甚至完全沉浸其中,整天挖空心思的拍短视频,却把主要的学习任务给丢弃了,结果,好好的一颗小树苗却长歪了。

因此,建议国家应该出台一些短视频相关的政策,多发布一些积极的、正能量的视频,让我们的青少年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8、青少年在短视频平台上“刷”什么?

短视频是一种新兴的移动互联网内容传播方式,一般指时长在5分钟以内的视频,手机应用软件短视频多数短于1分钟甚至15秒。

专家学者和青年工作者认为,“90后”作为互联网时代“原住民”,互动性、社交性是他们对信息的基本需求,短视频正好与这种需求完美对接。B站董事长陈睿说,在B站要获取上传视频的资格,需要先回答100道涉及管理规范、价值操守的测试题,但仍有3160万用户通过了这一测试,可见青年群体用户对互动的需求多么强烈。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李凌认为,短视频之所以吸引年轻群体,一方面是视频本身属于轻松接受知识的形式,另一方面是青年群体对诸如性、低俗等“禁忌内容”的猎奇心理被算法扩大。如果在观看视频时仅点击美女主题视频,根据偏好需求,系统就会推荐越来越多的美女视频,极易让观者沉溺其中。

9、5G时代到来,如何促进和规范短视频+青少年教育?

随着5G和人工智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教育已经成为党和国家重要的教育发展战略,短片是课堂教育的有益填补空白和延伸内容。中国的传统课堂教育大多面向面对面教育,旨在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知识转移。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学习,往往是“考试前出其不意,考试后忘记”。学习效果不好。以学生为中心的短片通过净化知识、设置生动的场景和输出幽默的“段落”来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习效果。短片有助于促进素质教育。中国建议在德国和智建立智、体、美、劳相结合的教育体系。不仅要加强智的体育教育,还要加强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教育功能。这是一部中国好邻居抓被子、孩子从楼里掉下来、陌生阿姨陪轮椅女孩等的短片。在“反讽”比赛中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短片有助于缩小知识差距,让教育更加的公平公正。受教育权是我国公民在权力中的最基本的权利。目前,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短缺。这部短片在农村地区和三四线城市的用户中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总之,如何防止青少年过度使用短片短片内容更加的多,丰富,足量,满足了青少年对网络世界以及外边世界的好奇心,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和偏好以及人工智算法定制推送的内容。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人,自制力弱,可能对魅网络在教育这一个大领域的渗透逐渐消除了教育的障碍,成为短片这一个领域的教师成为可能。随着大量网络红色教师在短视频平台上的出现,大量用户聚集在一起,创作门槛低,信息传播效率高,使得各种涉及教育的内容具有一定的规模。由于短视频平台与教育内容制作者之间的积极互动,短视频教育已经成为日常教育中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

10、不良短视频对青少年负面影如何?

88.1%受访者直言不良短视频对青少年负面影响大。

日前,国家网信办依法约谈了几家短视频平台负责人,并责令其全面整改。近两年,短视频平台吸引了很多流量,观看和制作短视频在年轻人中形成了一种潮流。但一些短视频内容低俗、突破道德底线,造成了不良影响。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 合问卷网,对2015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4.7%的受访者观看过短视频,47.0%的受访者制作过。88.1%的受访者直言不良短视频内容对青少年负面影响大。76.7%的受访者认为短视频平 台应是内容把关的第一责任主体。63.8%的受访者希望对短视频平台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62.8%受访者指出短视频平 台对未成年人缺乏限制


90后女孩张琳(化名)在深圳工作,她常上传短视频到微博和几个短视频App。张琳认为,短视频创意点来回那么几个,更多用户加入后,内容同质化愈发严重。“还有的短视频App上首页的门槛低,低俗内容多,有的短视频平台随着用户的扩充,品质也降低了,发现这种情况我就会卸载App”。

北京市某高校研究生刘琪(化名)感觉,短视频平台上某些内容火起来,大都是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和猎奇心理,“比如大冬天冷水洗头、吃活虫子、吃很辣的东西,还有一些女生穿着暴露等”。

调查显示,94.7%的受访者观看过短视频,47.0%的受访者制作过。89.4%的受访者感觉观看或制作短视频的青少年多。

受访者认为短视频平台存在的两大主要问题是对未成年人缺乏限制(62.8%)和内容挑战社会伦理道德底线(60.8%),其他还有:内容低俗,甚至涉及色情暴力(53.3%),盗用他人视频素材(44.9%),标题党多,制造噱头(40.8%),公然售卖假货(28.2%)以及商业广告普遍(23.1%)等。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指出,短视频目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是版权问题。现在短视频版权保护刚刚起步,一般都是通过打水印等方式。“按照2016年12月1日起实行的《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这也是必须加的,保证出现问题能够溯源”。第二是侵害他人人格权。“很多短视频暴露别人隐私,比如此前关于‘水滴直播’的争议,还有在街上突然闯入他人空间的恶搞视频。短视频中公开谩骂他人还可能侵害他人名誉权”。第三,涉黄涉暴、低俗的短视频影响文化安全和内容安全。

63.8%受访者希望加大对短视频平 台的监督管理力度


调查中,88.1%的受访者直言不良短视频内容对青少年负面影响大,其中27.3%的受访者认为非常大。

90后女孩夏薇(化名)经常看短视频。在她看来,有一些短视频内容不适合小孩子看,但平台上还是有大量低龄用户。

“有害短视频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特别是精神健康有极坏的影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老师金红梅认为,短视频有利也有弊,就像电脑,能用于学习也能用于游戏,但游戏真的毁了很多孩子。

“国家现在对短视频的治理是非常正确和英明的。”朱巍表示,现在有害短视频、直播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一些有很多粉丝的短视频平台用户,热衷做出格的事情,内容低俗,以丑为美、以恶为善,比如共享单车开锁漏洞、未成年人生孩子、炫富,一些视频制作者不择手段地博取眼球、博出位,不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而对青少年危害最大的是,这些不良短视频让青少年觉得只要有爆点、爆款,没有知识也能赚钱,上学没有用。”

 调查显示,76.7%的受访者认为短视频平 台应是内容把关的第一责任主体。


朱巍认为,视频的筛选、推送不能仅根据流量,必须得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向上向善的互联网文化,引导青少年明辨善恶美丑。

张琳认为,平台自身应该对产品保持高追求,推荐优质内容,在后台要设置审核机制,同时减少广告。用户要有道德意识,多传播正能量。

“除了看到短视频有害的一面,也应该想办法让好的、有利教育教学的短视频获得学生关注。”金红梅认为,老师可以利用短视频进行教学。“比如数学老师,可以将某一方程式的思想或有关故事放进短视频,利用其教学,让学生感受学科文化之美”。

关于治理短视频乱象,调查中,63.8%的受访者希望网信办连同有关部门对短视频平台加大监督管理力度,61.9%的受访者建议对未成年人注册短视频平台、浏览短视频进行限制,其他建议或期待还有:完善网络内容管理机制(57.2%),平台自律,推荐优质合法内容(47.7%),明确短视频平台发布商业广告的合法范围(38.9%),平台加强内容审核(35.6%),为用户提供举报渠道,并及时处理(26.2%)。

朱巍认为,短视频平台使用什么样的算法、怎样的推送模式必须要明确,甚至需要主管部门去审核,进行专门法律规定。此外,平台的主体责任必须落实到位,光靠自律是不够的。“比如未成年人不能做主播这一条,早在2016年12月1号国家网信办出台网络直播相关规定时就明确过。如果立法比较慢,那就用判例的方式,用快速的、严厉的方式来治理”。

受访者中,00后占2.3%,90后占29.7%,80后占51.6%,70后占12.4%,60后占3.4%。学历为初中的占1.4%,高中的占8.6%,专科的占21.7%,本科的占62.0%,硕士研究生占5.6%,博士研究生占0.6%。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占33.0%,二线城市的占43.7%,三四线城市的占20.1%,城镇或县城的占3.0%,农村的占0.2%。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与短视频青年用户消费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