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新媒体 > 探索新闻摄影与新媒体融合之路

探索新闻摄影与新媒体融合之路

发布时间:2020-12-23 11:08:55

1、如何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融合

下面引用湖州广播电视台的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
媒体融合发展的策略
面对新的形势,传统媒体的从业者在感到危机与紧迫性的同时,更要考虑在当前这个大背景下,如何积极勇敢地进行转型,融合发展。
1.解放思想,打开新思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传统媒体对新媒体不应该逃避或焦虑,而应怀着满腔热情去探索、互动。要敞开胸怀,拥抱新技术,打开新思维;要转变观念,创新驱动,以创新思路坚守舆论阵地;要拓宽思路,抛弃传统的包袱,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实现良性互动、相得益彰。
2.提升素养,适应新要求。人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核心要素。媒体的融合发展对每一名媒体人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更是传统媒体人转型融合中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对内容的要求标准非但没有降低,而是革命式地提高了。原本几百字或者几千字的文章,如今以几十个字甚至是标题式的导语吸引着受众的眼球,阅读、收看的主动权几乎完全掌握在了受众手中。这就要求媒体人的媒介素养更加全面,不仅要有非常扎实的文字功底,还要有熟练的图片软件使用能力、视频编辑能力以及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图表制作能力,要有对新媒体信息的获取、解读、运用能力等。
在当前媒体环境演变的情况下,负责统筹协调的媒体负责人也要具备更加全面的素质和能力:要能够洞察传媒大势,要勇于决断和承担风险,要善于用人,融合是没有经验可循的试验和尝试,这就要求媒体的领导层知人善任,用智慧来用人管人。
3.内容为王,进军新媒体。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内容为王”依然是媒体价值创造的原点,是媒体取胜的法宝。一个不生产内容,只做内容聚合、分发的APP——“今日头条”却能融资1亿美元,估值5亿美元,尽管这引起了关注和思考,但其5亿美元的估值证明了内容的价值。
传统媒体要加强解释性报道和深度报道的力度和厚度,提高这些报道在新媒体平台上的首发率和发布率,取得新媒体舆论场的主动权。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权威性,积极引导公众舆论,凝聚社会力量,加大主流价值观新闻内容的覆盖规模。
4.推进融合,运用新技术。信息时代,技术发展的引领作用毋庸置疑。新媒体的快速崛起,即是因为有先进技术体系的支撑。媒体要实现智能匹配、融合发展,就要充分利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创新传播形式。
要运用新技术实现业务流程再造,构建全媒体化的业务流程。把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与新媒体信息发布的速度和广度优势相结合,通过流程重组,实现内容信息的统一采集、加工、编辑,综合运用图文、图表、动漫、音视频等各种形式,实现内容产品从可读到可视、从一维到多维的升级融合,满足多终端传播和多种体验的信息获取需求。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媒体应对挑战、提升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面对融合新趋势,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进一步创新理念、创新手段和方法,努力在媒体融合发展之路上走稳走快走好。

2、跨专业考研 新闻学

我只能非常遗憾的告诉你,你这个问题根本没法回答。你应该先确定一所你要考的学校再说。

秉承了中国历史上一贯的“文人相轻”和“分帮结派”的优良传统,中国的新闻学研究是分派的。大致分为以中国传媒和人大为首的北方派和以复旦为首的南方派,在这两个“少林”,“武当”大派下面还有大有自立门户倾向的以中山暨大等为代表的华南派及内陆其他高校派别,还有以北外上外这样剑走偏锋以国际新闻(英语新闻)为主的“西域派”。虽然新闻学的研究也就是那些东西,如新闻史,新闻编辑,写作,采访,麦克卢汉等等,但是各派对于其中的具体问题说法各不相同,看法也千差万别,如果你一旦站错了阵营,说出了你所报考的学校“敌对方”的意见,那后果是很严重的。

新闻学不像法律那样是联考,你先要确定一个报考的院校,它的招生目录里会有指定的参考书,那些书都要看。最好还要看相关导师发表的论文和其他没有列为指定书的著作,这样你才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我没有见过哪一本书是全国各高校新闻系都通用的。如果非要推荐几本基础的书,个人认为复旦大学的《新闻学概论》,《传播学导论》,《新闻学采访/写作/编辑》及《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是比较不错的选择。但是前提还是要看你所要报考的学校的指定书目。

3、走向“全媒体”的路怎么走

 新媒体的崛起,是否意味着传统媒体的没落?报纸向全媒体转型的路,怎么走?10月22日,来自全国的知名传媒集团负责人及专家学者汇聚本报,参加“新形势下的全媒体探索与思考”论坛,为新华日报报业集团成立10周年呈上精彩的思想盛宴。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并非水火不容
“中国网民人数超过5亿人;微博用户数量今年上半年增长到1.95亿人,众多舆情热点在新媒体上首发……‘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是麦克风’的全媒体时代悄然到来”,新华网副总裁魏紫川说。
“‘全媒体’有三层意思:媒体种类的集合,媒体间的融合以及全民都是麦克风的传播环境。这里最重要的是媒体融合——两种以上不同的媒体在形态、功能上的融合,形成媒体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新闻晚报董事长寿光武表示,报纸转型的前提就是全媒体,要转型好必须先认清全媒体。
新媒体能够迅猛发展,有其独特的优势。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总编辑周跃敏说:“媒介融合,使新媒体展现了交互性、全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变。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使传统媒体在很多方面相形见绌。”然而,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致命性缺陷。“为了吸引眼球,获取点击率,新媒体传播出现了大量虚假信息,有的甚至触及社会底线”,这些为重振报业提供了空间和机遇。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传统媒体造成巨大冲击。然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并非水火不容”。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并非非此即彼的对立,而是多种媒体共生共融的关系。”周跃敏说。而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总编辑张东明表示,“向全媒体转型,必须摒弃媒体新旧之分的观念,走整合发展之路。全媒体之全,是产品之全,介质之全,终端之全。互联网以及新技术发展,使各类媒体介质和阅读终端聚合发展成为可能,必须改变人为把媒体分为新旧媒体甚至视同水火的僵化思维,与其对立排斥不如为我所用。”寿光武指出,各种媒体形态在全媒体时代并非博弈,而是殊途同归,全媒体化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
坚持“一体两翼”,打造“六度空间”
“传统媒体并不拒绝新媒体,他们一直是新媒体的融合者,推动者。新媒体上的每一项新技术,新业务的推广,纸媒都是践行者。”寿光武说。
“传统报业的创新之道,当属依托原有的传播主体,重建自身两翼……”周跃敏用“变”和“不变”概括报业的自救之道。所谓“变”,是依托多种技术平台的支撑,实现信息的二次传播乃至多次传播,大大提升了新华日报作为主流大报的传播力。他说,在媒介整合领域,新华日报报业集团做了多层次探索:重组“中国江苏网”,实现了政府官网与新华报业网的合并运营,而目前“中江网”已成为江苏规模最大的以新闻为主的综合性门户网站;与移动联通电信合作,推出了覆盖短信彩信WAP和3G等系列的新媒体产品……所谓“不变”,是在创新传统报业主体的观念基础上“有所坚守”,即坚守优秀文化的传播理念,坚守正确的舆论导向,以公信力、品牌力提升影响力。新华日报近年打造的人文、讲坛、思想、新潮等品牌专副刊,因其内容擅长从微观、个体现象出发,捕捉时代的细节侧面,向世人传播有价值的思想观念,深受读者喜爱。
今年8月9日,南方日报进行第八次改版,启动了从日报向全媒体的转型之路。“向全媒体转型的过程,就是将平面媒体的‘信度’(公信力)、‘深度’和‘高度’优势,与新媒体海量信息的‘宽度’、‘速度’和‘互动度’相结合的过程。以这样的‘六度空间’经营全媒体业务,有利于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张东明说,此次改版,南方日报设立了即时新闻栏目“南方播报”在线版,让读者以较少的时间了解网络动态;结合网络热点做深度话题,彰显传统媒体的“深度”;对网络不实信息进行纠错,彰显传统媒体的“信度”。
报业集团如何在“全媒体”下重建采编组织框架?寿光武说,英国《卫报》及国内《烟台日报》最早做了探索,形成了“一种内容、多种媒体、多个渠道、多次发布”的运营模式。这种采编模式,要求记者是全能的——既会写稿,又会摄影、录音、摄像。
全媒体环境对于从业人员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李双龙说,该院增设了新媒体发展、网络媒体内容制作、深度报道及社会调查方法学等课程。
报业转型不能放弃传统优势
“报业现代转型,不能忽视甚至轻易放弃‘报纸’这个藉以发展的主体,否则,报业发展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传统报业要充分认识自身独有的资源优势,依托原有报业主体,以此为起点,重新布局谋篇,创新发展。”周跃敏的话,得到与会嘉宾的呼应。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方延明认为,当前媒介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核心的地方是不变的:新闻传播的价值诉求不变,新闻媒体的工具属性不变,追求传播价值最大化不变。
“新媒体有新媒体的价值,旧媒体有旧媒体的优势”。人民日报《新闻战线》副总编辑万仕同直言,报业“作为新闻的主要内容提供者”的地位,相当长时间内不会改变。“受众需求的不仅是快餐,还有新闻对于公众议题和趋势判断的引导。那些原创的深度报道、分析调查以及内容形式风格都令人耳目一新的评论文章,作为营养大餐,可以给受众带来独特体验。”他说,传统报纸拥有专业化的采编队伍,职业化的编辑力量,具备多年积淀下来的经验,并在大众中拥有无可比拟的公信力和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
“报业集团要做全媒体,要进行媒体融合,此路不走没有出路。但不要盲目而上,一定要想清楚:是要做报业为主的传媒集团呢,还是以网络为主的?”寿光武说,纸媒参与新媒体,肯定是为了发展纸媒,继续保持报业的独特优势。他认为,“亦步亦趋”的纸媒融合之路,很难成功,“媒体还是要有特色”。
“向全媒体转型必须坚持媒体为本,内容为王。”张东明认为,纸媒向全媒体转型,始终不能偏离媒体属性,即坚持媒体特色和本质不变。同时,全媒体背景下的内容生产,不能局限于平面媒体上的内容,而是生产适合不同受众、不同介质、不同终端传播特性的多媒体内容,从而实现“从内容提供商”到“全媒体信息服务商”的转变。他强调,党报是有使命的,不要被互联网的“唯技术论”吓倒。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真假混杂,意见表达碎片化,人们更需要一个“信息管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蔡雯说,以党报为龙头的传媒集团向“全媒体”转型,必须把人才、信息、品牌等资源优势与新媒体的利用相结合,打造核心竞争力,使内容生产达到更理想的水平。
省记协主席周世康结合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指出,新媒体带来了社会舆论空间的大变化,受众面对海量信息应接不暇,媒体必须提高对话、发问和引导能力——这,既是对媒体水平的检验,也是新闻增加思想含量的方法。

4、求2010年新闻学的毕业论文选题。。

01、地方企业报的发展趋势
02、浅谈新闻导语写作
03、新闻标题特色研究
04、漫谈记者修养的现实意义
05、采访对象访前心理分析
06、深入采访中如何抓特点
0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
08、重视新闻背景的交待
09、消息中的现场描写
10、典型报导--舆论的风向标
11、短新闻是信息时代的主角
12、穆青人物通讯特色研究
13、浅谈工作通讯的指导性
14、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
15、现场短新闻的现场感
16、新闻评论的社会作用
17、无产阶级新闻评论的特点
18、短评的特点和写作
19、浅说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及影响
20、国际广播和国际电视对当今全球的影响
21、著名女记者节目主持人法拉奇成功奥秘探析
22、编辑思想与报纸版面
23、编辑的自身建设和修养
24、谈谈稿件修改的基本功
25、版面的语言与受众心理
26、如何从根本上保证新闻真实
27、论突发性新闻照片的社会价值
28、摄影记者的业务素质
29、新闻照片的社会功能
30、四个媒介的广告特性比较研究
31、广播电视受众的视听心理分析
32、电视记者的创作思维
33、谈广播节目设置
34、关于广播语言特色的探讨
35、广播节目编排艺术

5、我今年大三,想跨专业考研考传媒方向的专业,请问传媒方向考研到底有哪些专业可以报,哪些学校可以报呢?

1.与学校联系,确定具体的学校、专业,获得具体的考试信息 如果确定了要考研,确定了要报考的大致学校和专业范围后,要和学校联系,获得最新的招生信息,要及时把握最新的学校里的动态。这样才不会无的放矢。 (建议大家奔大名牌 什么清华北大复旦南开 抓住一个不放掉 目标高点 努力才会大 收获也会多多 不要以为自己不中 上天生下老子就是为了创造新的世界 即使大名牌落榜了 调剂的也不错啊 关键是不自信导致一发不可收拾的恶心循环)

2.先期准备 获得了充分的专业课信息后,找到了完备的复习资料后,就该踏实看书复习了。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一旦确定了目标,便要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复习中。复习中,一定要脚踏实地,认认真真。 (英语最重要 要早早复习 多少考了300大几的高分人终因英语没过以失败告终 确实英语能卡掉一半的考研人 政治仅随其后 这两门及早复习 专业课大三都讲了之后再看就来的级 就是说大四9月分刚开学看也不晚 当然提早复习更好了 这是废话但必须强调 因为事关我们的一生)

3.报名 报名时间一般在11月,这几年都是10-14号(现在都网上报名 10月份就开始了吧 建议09考研的朋友们08年考一下也是很有必要的 , 既然我们都想考上大名牌 ,提早复习就很必要 希望看到这里的同学们 现在就努力的复习政治英语吧要和正式考研的师长一样努力 --兄弟不才,已经开始征战了. 考试报名就花100多元而已 关键是督促你学习和增长临考经验 万一你复试都很牛叉 说不定即使你没毕业证 导师也要你了 呵呵 很渺茫 但是很有骨气的想法)。在校生报名时由学校统一报名。在职人员报名一般在地市一级教委的高招办或者报考的学校,也可以异地报名,即因为出差等原因在外地报名和参加考试。 报名时填报报考学校和专业时可以填两个:第一志愿,第二志愿。研究生考试的专业课试题是各个招生单位自己命题,考生要按报第一志愿的试题来考试。

4.初试 初试一般在1、2月份的春节前1、2个星期。考试要持续2天,进行4门考试,每门考试3个小时,考试地点一般在地市一级教委高招办设立的考点,或者招生的高校,考生在报名时可以选择这两种考点。 (当然也有考数学的 还有只考三门的,比如我想报的复旦卫生管理专业,只考政治英语和他们自主命题的卫管综合300分)

5.调剂 大约在寒假过后,春季开学后1、2周,专业课成绩差不多就出来了,这个时候可以打电话向系里和研招办询问。再过1、2周,公共课的成绩也出来了。这以后到发复试通知的一段时间是很关键的,如果名次不是特别理想,录取在两可之间,就要多和报考单位(系里)和导师联系,实在不行就看有无可能读自费和委培,或者调剂到别的学校。

6.复试 复试一般在5.1前后,过去一般是等额面试,现在基本上都已改成差额面试。每年都有一部分考生在复试中折戟,因此竞争非常残酷。这就要求考生朋友们要精心准备面试,在面试中要有一个自信,从容的心态,这样才能果决、流畅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这里遇到老师苛刻或者你根本闻所未闻的问题是很正常的 我师长们都是过来人 都有遇到过 但是关键是你要自信 要说! 不要跟哑巴一样 不会也要说 这里技巧是自己积累的 也是能力的体现 你们的差距就在这里 老师的选择也是在这里 . 另外英语很重要了 尤其是在上海和北京的名牌学校 所以口语和听力你要强 别说你这些方面都没有底 因为你有一年半的准备时间!)

7.录取 复试通过后,学校将发函到你的档案所在单位,将你的档案调往学校,审查没有重大问题后(主要是政治性问题),将会发放录取通知书,将你所有的关系,包括组织、户口、工资关系,转往学校(委培培养除外)。(好了至此 你可以偷着乐了 你把握住了人生最后一次"知识创造财富"的机遇 你可以喘口气了)
1. 广播电视史方向

广播电视史作为一门新兴的历史科学,目前在我国科学文化史上独树一帜,是我国新闻学教育和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播电视史从建校后即开展教学研究,并于1979年成立硕士点,1999年成立博士点,在国内具有广泛的影响。

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历史科学,广播电视史主要研究国内外利用无线(有线)电波传送声音图像,借以传播新闻、评论、教育、文艺和广告等节目的整个广播电视事业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内在规律。具体研究内容是: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设置沿革,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变化,广播电视理论的演化、广播电视节目及其宣传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从历史视角对我国广播电视诸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总结经验教训,揭示人们开创和发展广播电视事业的历史活动的某些内在联系和特点。

广播电视史涵盖了哲学、历史学和广播电视新闻学等学科内容,在研究中注重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具体研究方法:在大量占有史实资料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去伪存真,利用联系的观点,抓住主要矛盾,通过一系列史实的确认与分析来研究广播电视历史发展脉络和对社会进步的影响。

广播电视史属于专门史,涉及多个学科,因此本方向研究生应具备扎实的马列哲学理论基础、丰富的历史学知识储备和系统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门知识。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学生的科研、业务和学习、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均获得显著提高。学生毕业后可进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介从事新闻采编、新闻出版等实际业务工作,可进入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科研、教育工作,可进入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从事宣传等方面的工作。

2.外国广播电视方向

外国广播电视专业方向,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重要专业方向之一,同时它也是建立在外国新闻史研究、外国媒介史研究与广播电视媒介研究相结合基础上的一个研究方向。该专业方向旨在通过对外国广播电视全面、系统、深入、科学的研究,促进广播电视新闻学的学科建设,并对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参照意义。

外国广播电视方向的研究内容有:外国广播电视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外国广播电视的管理运作体制、外国广播电视政策法规体系、外国广播电视未来走向、外国广播电视的节目形态、外国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外国广播电视节目采制特点、外国广播电视传播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之关系等。其中外国广播电视的节目形态与传播特点、外国广播电视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是其研究重点。本专业方向的研究方法要求能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来分析、对待外国广播电视的传播政策与传播理念,要做到个案剖析与理论梳理相结合、定量描述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本专业方向的特色及优势在于及时跟踪与把握外国广播电视发展的最新动向,总结与梳理其先进经验,为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外国广播电视专业方向,旨在培养具有较高的广播电视新闻理论素养、熟悉外国广播电视的发展状况、具有全球化国际化视野的高级广播电视管理与制作人才。

3.电视新闻方向

作为一门主流学科,电视新闻的研究目的及意义在于:第一、在一定意义上讲,电视新闻带动了新闻传播的革命。通过提示电视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丰富完善现代新闻学,在研究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体系的新探索和思想方法的创新;第二、在即时通讯时代电视媒介所提供的信息,不仅可以更快地传播,而且受众比任何时候都多。研究电视新闻报道的规则及方法,能够不断地促动实践的发展,对于中国电视新闻的进一步拓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第三、电视新闻对于社会、历史和人的重要作用日渐明显地不断增长。社会舆论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思想和信息的传播。毫无疑问,对电视新闻的研究,将使我们更好地发挥“第一传媒”的社会作用,推动人类的进步。

电视新闻是现代新闻学应用学科,代表了即时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向。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应用学科,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电视新闻传播手段及其优势;电视新闻历史演变及其理论形成;电视新闻的作用及社会影响;电视新闻节目的整体传播格局;电视新闻节目的形态、样式;电视新闻报道原则、报道方式、报道手法及采制流程;电视新闻传播的前景及发展走向。

电视新闻研究不但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非常的历史意义及广阔的研究前景,今后将在继承新闻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电视新闻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该专业方向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成为高层次的电视新闻应用或研究人才。

4.纪录片方向

纵观世界纪录片领域,电视发达的国家如美、英等国家已经开办了纪录片频道。中国的电视节目在国家电视节上获奖项最多的当推电视纪录片,但是,由于电视纪录片理论研究的严重滞后,成为中国电视人裹足不前的羁绊。因此,建立纪录片研究方向迫在眉睫。从理论上为中国的电视工作者铺平前行的道路,特别是使中国更多的优秀电视纪录片作品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是中国电视理论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电视纪录片研究的目的:探索电视纪录片所具有的独特运作与创作规律;探索电视纪录片与人的关系;剖析电视纪录片独有的视觉语言与读解方式;解明电视纪录片的结构形态;洞悉电视纪录片中所包涵的其他人文学科内涵,运用纪实的电视语言表现等。

该专业方向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成为高层次的纪录片理论研究或编辑导演制作人才。

5.新闻摄影方向

新闻摄影(Photojournalism)本是一个伴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以及报纸、杂志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用图片来讲述的新闻。在电视新闻得到充分发展的今天,用图片和视频影像来叙事、进行新闻报道是当今新闻实践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新闻摄影将通过对摄影技术和艺术的研究和实践、摄影新闻历史和现实的研究,探索影像新闻叙述中的特点和规律,发展影像在各种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中的应用。这是一个涵盖报纸、杂志、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的实践性很强、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相结合的研究方向。

该学科是欧美发达国家著名新闻学院中必设的一门学科,这方面美国的纽约摄影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和密苏里大学、英国的威斯敏斯特大学等都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开设了这一研究方向,甚至还有摄影理论和摄影技术方向。新闻摄影这一研究方向,一方面可以发挥电视系在摄影和电视新闻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又可以进一步开发影像新闻的潜力,将现有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并使得所培养的学生走在中国新闻摄影的实践和研究的前沿。

6.新媒体策划与制作方向

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是中国新闻传播的主流媒介形态,承担着传播新闻信息任务,实现舆论引导、舆论监督等多种媒介功能,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媒介形态。

本方向旨在培养具备跨媒体、跨学科、跨文化的思维观,掌握新闻传播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了解跨学科背景知识,既深谙专业的理论体系,又对实务工作的方法比较娴熟,既了解人类的经典文明知识,也能洞察前沿学科的发展,既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的国情与传统,也能够清晰地了解世界的前沿动态与趋向的复合型人才。

该方向毕业生的就业面将突破以往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领域,更多的向网站等新兴媒介平台倾斜,不仅具备了一定的传统媒体动手能力,包括摄像、编辑等操作能力,同时具备新媒体的知识体系的人才在就业时有相当的竞争优势。

7.电视理论

目前,随着电视业的迅速发展,应用电视学已经较为成熟,而电视学的内涵尚亟需丰富,电视理论还亟待总结。为了培养硕士研究生研究电视理论的兴趣,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电视理论研究人才,本方向将依托中国传媒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新闻学和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传播学的学科优势,依靠电视与新闻学院在广播电视等传统主流媒体研究领域的强势地位,进一步拓宽视野,挖掘深度,通过理论讲授、专题研究、互动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对电视实践进行理论上的梳理与总结,并积极为新闻传播学界、业界输送高层次的行业人才。

本方向的特色在于关注基础理论研究,同时重视理论的应用效果,从而实现了基础理论研究与关注媒体现实相结合。

本方向的毕业生可以在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从事理论研究,也能够灵活地将理论研究应用于实践,适应传媒机构的用人需求。

8.广播理论

广播理论探讨广播作为一种特殊媒介形式,由于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声音符号载体在信息传播中的规律。该方向以广播媒介本体理论构建为基础,研究领域包括:广播媒介的社会功能、广播媒介的特征与传播规律、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以及我国广播行业的现实及发展问题等。

广播理论方向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良好的新闻传播理论修养和多学科交叉研究基础,熟悉广播媒介特性和规律,能够对广播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做出符合国情的理论认识,具有前瞻性和开阔视野的高层次理论人才。

9.广播节目

广播节目方向是在把握听觉文本和广播媒体传播特点的基础上,将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广播节目这一特殊的传播形式上,力求对广播节目的形态与传播规律进行理性分析。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广播节目的类型特征、传播方法、文本特征、形态变迁、创意构思、组织运作等。

广播节目方向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广播电台和相关传播机构,培养具有良好的新闻传播学理论修养,掌握广播媒体传播特点和规律,精通广播节目类型和广播采访、写作、编辑、制作和播音主持能力的高级应用人才。

10.广播经营

广播经营方向是从产业经营管理的角度对广播媒介进行研究,以探求广播媒体的产业经营管理模式与规律。该方向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广播媒体的管理体制、运作经营机制、广告经营、节目营销,广播频率专业化、广播市场与广播受众等。

广播经营方向的培养目标是:适应新时期广播发展的战略需要,熟悉广播媒介运行和广播媒体管理、营销、策划流程,具备广播听众市场调查与广告经营能力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6、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之路该如何走好

前几篇关于新媒体发展趋势以及自媒体价值的文章收到了许多朋友们的关注和探讨,我非常的欣慰,作为加入新媒体领域的一个传统媒体人,我可能有更多感慨,从传统媒体再到如今的新媒体时代,传播的模式和媒体格局与形态的发展都发生了重要变化,这两种方式都各自有着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而随着如今很多传统媒体也在转型,更加贴近互联网,贴近年轻人,从而也紧紧抓住了新的媒体发展机遇,今天,我是想聊聊关于社会化媒体平台与公关之间的关系和变化。

从本质上来说,大多数人都会明白社交媒体已经显著了公共关系这一门学科,也许你在公关领域已经有了非常资深的经验和更直接、更数字化、更主观的认知,也许你已经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学术环境中,非常深入地了解并学习了公共关系这一门学问,或许,你也和我一样,亲身见证了人们在消费的内容和互动形式的不可思议的转变。社会化媒体唯一的不变就是永远都在变,所以,不管你曾经的认知或者经验如何,或者你在公关领域中的特长如何,相信如今社会化媒体平台的发展已经改变了你在公共关系中的做法。

在社会化媒体领域有本书我一直非常喜欢,是由李·夏琳(Charlene Li)和乔希·贝诺夫(Josh Bernoff)出版的《Marketing in the Groundswell》,我最欣赏这本书的是他们如何更贴近社交媒体技术,不是谈论某些特定的平台进行分析,而是从用户的角度谈论最有价值的分析和建议,这一思想的价值是属于战略级别的,对于我而言是很有价值和帮助,例如广泛性是公关学科的一个方面,而我恰恰对社交媒体的广泛性充满兴趣,接下来让我尝试着来找寻这些问题的答案吧。- 我怎么才能运用好使用社交媒体?

- 我怎样才能让我的客户和用户更好的使用社交媒体呢?

- 我怎样才能运用社交媒体来激励人们?

- 我怎样才能帮助更多人喜欢并热爱使用社交媒体?

1. 与PR完全融合

社交媒体并不能取代传媒,但社会化媒体在公共关系以及其他方面都是不可分割的,传统媒体虽然非常重要,但如果可以与社交媒体相结合,它必然会更强大,传统的公关和社交的结合不仅仅是一个形式方面的讨论,根据唐界传媒的统计,几乎所有公关部门90%都负责他们公司的社会媒体。

我们的企业该如何利用这个更有价值、更直接而又更容易管控公关信息?密切学习并掌握最新的社交媒体技术,或者可以通过顾问咨询向一些在公关和新媒体领域有着突出经验的比如Interpublic、上海的唐界传媒或者Cordiant了解更多有价值的经验,当然,你也可以现在就让你的团队保持快速学习能力,培养善于通过数据分析和结合传统的战术,来更有效的传递你的公关信息。

2. 与我们的用户互动完成公关信息

在我们为企业客户进行媒体规划的时候,一直都在强调用户、用户、用户,我们所做的一切,包括产品的改进、用户体验的加强、建立社会化媒体渠道和新媒体公关,都是为了帮助我们吸引并让用户满意,比如优酷、新浪微博,天涯社区、Facebook,博客和这些视频或者论坛,都是或者融入了典型的社会媒体平台,它鼓励用户共同创建消息,显然对于这部分由用户自主创建的内容你是没有能力去控制的(即使有,也是非常有限)。对于公关专业人士的关键就是如何更好地参与并和你的用户共同创建完成公关信息。那么如何做,该如何利用社会化媒体平台掌控公关信息?我建议有两点,第一,在优质平台创建你的企业社交媒体账号,这一点不可或缺,切不可以因为担心信息无法掌控而回避,第二,可以通过更高级的舆情监测工具来管控由用户创建的社交消息,以便公关部门可以及时介入处理。

3. 保持监测

如果是一套呼叫中心,打进电话里正在排队的人也许有超过50个人,但这个只有你知道,如果你发微博,它是公开的,甚至它有可能成为热门并被获得更高的展示,我相信很多公司都知道这一点,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告诉我们:社交媒体的重要性越来越高,你可能再也不像十几年前那样,随便发布广告就立刻可以获得客户的关注以及购买。所以,唐界传媒建议正在负责企业社会媒体营销以及公关负责人可以通过制定协同工作机制,基于24小时监测工具来对社交媒体保持时刻分析,可以第一时间进行相应。

4. 善用社交媒体小工具进行用户分析

社交媒体的运营,离不开敏锐的观察和分析,尤其是对热点的敏锐度,我们作为社交媒体的运营者,或者公关负责人,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小工具来完成用户某些特定行为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制定社交媒体方案和公关活动。

5. 建立和意见领袖的良好合作

社交媒体信息巨大,每一秒都会产生众多信息,而如何让你的用户快速记住你或者你的品牌和服务,这就必须要提到意见领袖了,新媒体时代创造了意见领袖一个新的群体,他们是用户中的核心人物,在社交媒体平台有着主导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所以,多和意见领袖保持良好关系,因为他们的观点和评价往往很容易影响到更多人。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互联网越来越重要,经过唐界传媒对社会媒体以及传统媒体的纵向分析中,研究人员发现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正在逐渐下降,人们已经慢慢习惯了通过更多渠道获得新的信息,比如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的代表,那么,如果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个社交媒体来管理和优化公关,必然是企业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这篇文章我主要是希望讨论社会化媒体如何影响着公关的应用和实施,也希望可以给更多社交媒体从业者或者公关人一些思路和建议。

7、怎么实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

 媒体融合发展的策略
面对新的形势,传统媒体的从业者在感到危机与紧迫性的同时,更要考虑在当前这个大背景下,如何积极勇敢地进行转型,融合发展。
1.解放思想,打开新思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传统媒体对新媒体不应该逃避或焦虑,而应怀着满腔热情去探索、互动。要敞开胸怀,拥抱新技术,打开新思维;要转变观念,创新驱动,以创新思路坚守舆论阵地;要拓宽思路,抛弃传统的包袱,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实现良性互动、相得益彰。
2.提升素养,适应新要求。人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核心要素。媒体的融合发展对每一名媒体人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更是传统媒体人转型融合中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对内容的要求标准非但没有降低,而是革命式地提高了。原本几百字或者几千字的文章,如今以几十个字甚至是标题式的导语吸引着受众的眼球,阅读、收看的主动权几乎完全掌握在了受众手中。这就要求媒体人的媒介素养更加全面,不仅要有非常扎实的文字功底,还要有熟练的图片软件使用能力、视频编辑能力以及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图表制作能力,要有对新媒体信息的获取、解读、运用能力等。
在当前媒体环境演变的情况下,负责统筹协调的媒体负责人也要具备更加全面的素质和能力:要能够洞察传媒大势,要勇于决断和承担风险,要善于用人,融合是没有经验可循的试验和尝试,这就要求媒体的领导层知人善任,用智慧来用人管人。
3.内容为王,进军新媒体。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内容为王”依然是媒体价值创造的原点,是媒体取胜的法宝。一个不生产内容,只做内容聚合、分发的APP——“今日头条”却能融资1亿美元,估值5亿美元,尽管这引起了关注和思考,但其5亿美元的估值证明了内容的价值。
传统媒体要加强解释性报道和深度报道的力度和厚度,提高这些报道在新媒体平台上的首发率和发布率,取得新媒体舆论场的主动权。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权威性,积极引导公众舆论,凝聚社会力量,加大主流价值观新闻内容的覆盖规模。
4.推进融合,运用新技术。信息时代,技术发展的引领作用毋庸置疑。新媒体的快速崛起,即是因为有先进技术体系的支撑。媒体要实现智能匹配、融合发展,就要充分利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创新传播形式。
要运用新技术实现业务流程再造,构建全媒体化的业务流程。把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与新媒体信息发布的速度和广度优势相结合,通过流程重组,实现内容信息的统一采集、加工、编辑,综合运用图文、图表、动漫、音视频等各种形式,实现内容产品从可读到可视、从一维到多维的升级融合,满足多终端传播和多种体验的信息获取需求。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媒体应对挑战、提升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面对融合新趋势,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进一步创新理念、创新手段和方法,努力在媒体融合发展之路上走稳走快走好。

8、全媒体时代,传统纸媒如何走融合转型之路

 媒体融合发展的策略
面对新的形势,传统媒体的从业者在感到危机与紧迫性的同时,更要考虑在当前这个大背景下,如何积极勇敢地进行转型,融合发展。
1.解放思想,打开新思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传统媒体对新媒体不应该逃避或焦虑,而应怀着满腔热情去探索、互动。要敞开胸怀,拥抱新技术,打开新思维;要转变观念,创新驱动,以创新思路坚守舆论阵地;要拓宽思路,抛弃传统的包袱,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实现良性互动、相得益彰。
2.提升素养,适应新要求。人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核心要素。媒体的融合发展对每一名媒体人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更是传统媒体人转型融合中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对内容的要求标准非但没有降低,而是革命式地提高了。原本几百字或者几千字的文章,如今以几十个字甚至是标题式的导语吸引着受众的眼球,阅读、收看的主动权几乎完全掌握在了受众手中。这就要求媒体人的媒介素养更加全面,不仅要有非常扎实的文字功底,还要有熟练的图片软件使用能力、视频编辑能力以及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图表制作能力,要有对新媒体信息的获取、解读、运用能力等。
在当前媒体环境演变的情况下,负责统筹协调的媒体负责人也要具备更加全面的素质和能力:要能够洞察传媒大势,要勇于决断和承担风险,要善于用人,融合是没有经验可循的试验和尝试,这就要求媒体的领导层知人善任,用智慧来用人管人。
3.内容为王,进军新媒体。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内容为王”依然是媒体价值创造的原点,是媒体取胜的法宝。一个不生产内容,只做内容聚合、分发的APP——“今日头条”却能融资1亿美元,估值5亿美元,尽管这引起了关注和思考,但其5亿美元的估值证明了内容的价值。
传统媒体要加强解释性报道和深度报道的力度和厚度,提高这些报道在新媒体平台上的首发率和发布率,取得新媒体舆论场的主动权。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权威性,积极引导公众舆论,凝聚社会力量,加大主流价值观新闻内容的覆盖规模。
4.推进融合,运用新技术。信息时代,技术发展的引领作用毋庸置疑。新媒体的快速崛起,即是因为有先进技术体系的支撑。媒体要实现智能匹配、融合发展,就要充分利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创新传播形式。
要运用新技术实现业务流程再造,构建全媒体化的业务流程。把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与新媒体信息发布的速度和广度优势相结合,通过流程重组,实现内容信息的统一采集、加工、编辑,综合运用图文、图表、动漫、音视频等各种形式,实现内容产品从可读到可视、从一维到多维的升级融合,满足多终端传播和多种体验的信息获取需求。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媒体应对挑战、提升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面对融合新趋势,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进一步创新理念、创新手段和方法,努力在媒体融合发展之路上走稳走快走好。

9、请教高人新闻专业的毕业论文有没有新颖的好的选题?

唔。。新闻专业的么
1、我国新闻队伍中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缺失和复位
2、毛泽东新闻思想研究
3、邓小平新闻思想研究
4、刘少奇新闻思想对当代新闻改革的启示
5、中国最近十年的新闻改革
6、新闻失实的原因和新闻失实的防范
7、我国当前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表现和症结所在
8、略论我国当前的新闻舆论监督
9、论都市报新闻与党委机关报新闻的区别
10、论新闻媒体的负功能
11、论新闻自由与媒体的责任
12、论新闻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13、汶川地震报道研究
14、新闻类博客研究
15、发展新闻广播必要性的现实意义
16、邹韬奋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探讨
17、中西新闻评论风格之比较
18、后奥运时代的央视体育报道
19、地方新闻网站的发展策略研究
20、网络新闻标题与传播效果研究
21、论新传播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教育
22、新传播时代媒体对个人空间的侵蚀
23、浅析如何避免新闻策划中的炒作行为
24、新农村频道如何办出特色
25、我国报纸奥运报道策划研究
26、突发性事件报道策划研究
27、探索会议新闻的创新之道——两会报道策划创新研究
28、网络新闻标题特色研究
29、论网络媒体公信力的塑造
30、“装嫩”时尚与广告表现
31、中国元素回归与广告表现
32、企业公益时代的广告策略研究
33、农村市场的广告传播研究
34、试析广告的创意表现
35、城市媒体的创意与开发
36、西方媒体的虚假报道与媒体自律
37、跨国传媒公司在中国的市场运营分析
38、国际传媒与国际传播(相关内容)
39、新闻教育改革的紧迫性——从学生的角度谈起
40、<鲁豫有约>与<杨谰访谈录>比较研究
41、专栏时评的现状和问题
42、古今民谣的时评性
43、乐府诗的新闻性
44、新闻发现力的历史性思考
45、媒体报道与地区形象的塑造
46、论记者的角色定位
47、创造良好的访问条件是采访成功之保证
48、新闻摄影实践的困惑与解惑思考
49、大学新闻专业的摄影教育之我见
50、新闻影像传播价值探讨
51、中原报刊新闻图片运用现代现状与改进对策
52、图片新闻与电视新闻关系探讨
53、新闻摄影“视觉语言化”的难点与攻克途径
54、新闻摄影的社会功能探讨
55、新闻的故事化问题研究
56、新闻报道平衡的思维断想
57、古诗文基本共与新闻写作
58、以人为本
——论新闻报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59、新时期典型报道研究
60、论都市报崛起对中国报业的影响
61、论新时期新闻舆论监督的拓展与深化
62、转型期新闻职业道德问题研究
63、试论经济报道的社会视角
64、现代报纸新闻策划浅论
65、试论现场短新闻
66、试论体验式报道
67、试论经济类报道的服务功能
68、试论经济类报道的服务功能
69、新闻文体创新与发展研究
70、试论新闻中的数字运用
71、突发性事件报道研究
72、报纸专副刊报道研究
73、解释性报道初深
74、党报新闻标题研究
75、晚报新闻标题研究
76、晚报与都市报竞争的“双赢”之策
77、我国转型时期的都市报研究
78、郑州报业市场现状调查与思考
79、新闻采访中的“拆墙”艺术
80、新闻从业人员的伦理困境和理性思考
81、新闻娱乐化成因刍议
82、在经济全球化视野中发现新闻
83、都市报民生新闻发展走向探析
84、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写作变革
85、试论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倾向
86、党报新闻写作改革研究
87、主流媒体的品牌建设探析
88、教育类新闻报道的问题与改进
89、试论大学报的内容创新
90、网络新闻报道研究
91、大公报新闻报道研究
92、通讯的报道创新
——以《中国青年报》冰点栏目为例
93、试论娱乐类“八卦新闻”
94、《南方周末》的报道特色
95、报网互动中的新闻报道创新
96、地市报的改革出路研究
97、论新闻媒体“正面报道”为主
98、广告新媒介研究
99、广告劝服与认知失谐理论
100、新闻报道“三贴近”的基本路向研究
101、改进和加强农村报道研究
102、“新闻民工”的成因和对策研究
103、《环球时报》的报道特色研究
104、浅析时政类新闻周刊的内容竞争策略
105、“政治家办报”的现代启示
106、当前我国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07、当前弱势群体传播的渠道分析
108、党报引导舆论现状及方法
109、寻找新闻背后的新闻
110、古诗词意境与新闻美感
111、古典文学修养与新闻语言
112、灵丹一粒,点铁成金
——古诗词经典语句在新闻标题中的改造性运用
113、古代杂文的新闻性
114、论社会新闻的“软”与“硬”
115、穆青人物通讯特色研究
116、穆青新闻主张研究
117、穆青新闻实践
118、试论散文笔法在新闻文体中的运用
119、手机媒体的组织传播功能
120、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
121、手机短息与社会公共安全
122、探究现代政治广告
123、电视节目的构成要素分析
124、试论电视栏目策划的成功要素
125、试论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趋势及特点
126、以情动人,寓情于理
——高卷入商品的情感诉求
127、试论都市报言论特色
128、人民网BBS言论选题特征分析
129、人民日报“论坛评论”特征分析
130、CBS新闻时事栏目《六十分钟》研究
131、真实的力量
——论调查性新闻的功能
132、节目主持人的的文化素质问题研究
133、节目主持人的现状及未来趋势
134、我国主持人的优势及劣势
135、节目主持人与主持人节目的问题研究
136、发展主持人节目的优越性和必要性
137、我国节目主持人素质的现状及发展的方向
138、节目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
139、网络广播与传统广播的比较问题研究
140、当代广播传媒中发展新闻广播的重要意义
141、广播传播中的文化问题研究
142、我国广播节目和传播特色及未来趋势
143、广播节目编辑艺术的探讨
144、试论当代广播媒介中广播节目现代及发展变化
145、试论广播宣传的“符号”特色
146、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现状和问题
147、论主持人在名牌栏目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148、《百家讲坛》与《世纪大讲堂》比较研究
149、电视民生新闻现象探析
150、电视新闻隐性采访方法的运用
151、天下风云—报人
——XXX的记者生涯
152、采访中的情感因素探究
153、论“偷拍偷录”采访资料的诉讼证据价值
154、同质化背景下的差异化采写
155、论隐性采访的优势
156、传媒中健康资讯对女性的负面影响
157、广告创意中的幽默表达
158、广告中的“性”诉求
159、访谈节目在我国的发展及走向
160、“假日报纸”新闻误区浅探
161、论科技新闻报道的贴近性
162、论广电从业者的角色错位
163、中外言论写作风格比较
164、社会阶层与广告、产品定位
165、路透社成功运作之探析
166、新闻集团媒体经营之探析
167、权威信息来源初探
168、谈“问题竞争谋者胜”
169、消费角色与广告策略
170、消费者态度形成和改变过程中广告的作用
171、信息时代的公众媒体素养
172、浅谈学习型媒体的建构
173、学习对消费者态度及行为的影响
174、对报纸版面设计趋势的观察与思考
175、论热点难点报道的策划意识
176、中原摄影与中原文化
177、广告摄影表现的难点与攻克途径
178、广告摄影与新闻摄影异同
179、论灾害报道的社会功能
180、“虚拟世界”与媒介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181、英文报刊的特点分析(或相关研究)
182、解读虚假广告现象
183、古文基本功与新闻学子的发展“后劲”
184、呼唤绿色收视率
185、论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
186、谈采访中提问的技能与技巧
187、旅游广告策划
188、招商广告策划
189、服务广告策划
190、汽车广告策划
191、地产广告策划
192、化妆品广告策划
193、饮品广告策划
194、食品广告策划
195、服装广告策划
196、电器广告策划
197、传媒广告策划
198、政府广告策划
199、公益广告策划与创作
200、商业企业广告策划
201、通信服务企业广告策划
202、通信工具广告策划
203、媒体策划
204、餐饮广告策划
205、宾馆酒店广告策划
206、产品上市广告策划
207、市场拓展广告策划
208、医疗广告策划
209、烟草广告策划
210、高校形象策划

要多看看网上相关的资料,对人文关怀有深刻的理解,你写的模糊的原因很可能就是因为你没有搜集够足够的资料,对这个概念还理解不透彻所造成的。既然写人文关怀就要从正反两个角度,讲一下目前的现状,应怎样改革,怎样在新闻中体现,还有关于人文关怀的争论。思路要清晰,多用逻辑思维,毕业论文要体现逻辑性和平实的语言。加油咯,祝你一切顺利。

10、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有哪些思考和建议

【摘 要】 文章概述了在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和“三网融合”的背景下,新媒体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分析了新媒体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新媒体发展的思路与对策:树立互联网思维,走全媒体发展之路;狠抓“五个融合”“体制融合、技术融合、内容融合、人才融合、管理融合”,创新媒体发展。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4/view-6348423.htm
【关键词】 互联网思维;传统媒体;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兴媒体不断涌现,极大地冲击着传统媒体的发展。面对这种严峻形势,地方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挑战,谋求全媒体发展之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加快新媒体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新媒体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新的媒体形态不断涌现,并经历了“从无到有”“迅猛发展”的过程。继报纸、期刊、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之外,出现了互联网、网络广播、网络电视、手机电视、IPTV、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触摸媒体等新兴媒体形态。新媒体借助强大的技术和传播优势极大地冲击和蚕食着传统媒体固有的市场。榆林日报社积极应对挑战,乘势而上,在《榆林日报》的基础上,开通了《榆林日报――数字报》《榆林日报――手机报》《榆林日报网》《榆林日报――电子屏》,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也在逐步开通运营,初步形成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并存的“报、网、微、屏”立体化传播新格局,步入全媒体融合发展之路。
二、新媒体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目前,不少传统媒体特别是地方媒体,在新媒体的发展和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上步入一些误区:有的在发展的观念上存在“重建设,轻融合”的认识,在推进实施过程中出现“多、快、省式”的低水平融合,没有正真实现“水乳交融式”的深层次融合;有的片面地以为融合就是建网站、数字报、手机报,开通博客、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出现“大拼盘”的现象;有的简单地认为融合就是把纸媒内容搬到新兴媒体上,把新兴媒体内容嫁接到纸媒上,出现“大杂烩”的现象。榆林日报社如今虽然建起了网站,开通了数字报、手机报、电子屏,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也在逐步运营,全媒体采编发布平台建成,但是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上依然存在“不如人意”的地方。
媒体之所以出现这种低层次的融合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发展思路上没有树立互联网思维,在发展的措施上没有进行深层次的体制、技术、内容、人才、管理的融合,没有真正形成“立体化”传播新格局。
三、新媒体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全新的理念是发展的前提,深层次的融合是发展的保证。因此,要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地市媒体就要树立互联网思维,在进行深层次的融合的基础上,走全媒体发展之路。
1、树立互联网思维,走全媒体发展之路
树立互联网思维具体来说就是要树立九种互联网思维: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用户思维要求媒体“以读者为中心”“读者至上”的理念,提供个性化新闻;简约思维要求媒体在形式和内容上,用“简约风格”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抓住读者;极致思维要求媒体树立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打造比较优势;迭代思维要求媒体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不断进行创新转型;流量思维要求媒体树立“经营流量”的理念,做到“流量出效益”;社会化思维要求媒体以“众包”的理念,借力发展新媒体;大数据思维要求媒体建立数据信息服务平台,提供信息、服务产品;平台思维要求媒体建立全媒体采编发布平台,解决不同媒体间技术障碍;跨界思维要求媒体树立跨界经营的理念,形成“报、台、网、屏、微”一体化传播新格局。
2、狠抓“五个融合”,创新媒体发展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要从体制、技术、内容、人才、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融合。
(1)体制融合。媒体需要消除制度障碍,进行“顶层设计”,重组内部组织结构,改革不同业态的媒体管理体制,构建符合全媒体发展的新格局。通过整合新闻信息、人力资源,建立起统一指挥调度的新闻编辑部,统一报道部署,统一策划主题,统一组织采访,统一编发稿件,实现内容集约化生产、新闻信息产品多层次开发。
(2)技术融合。媒体需要打破各媒体之间的技术壁垒,建立起一个支持文图、音视频、短信等多种信息录入、远程写稿和编审发布,可以提供文字数据、图片数据、视频数据和历史资料等多媒体数据,并集报纸、网站、手机、电子屏、微博、微信等为一体化的“信息终端”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
(3)内容融合。媒体需要按照纸媒、网站、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特点和运行规律,形成不同定位、不同个性、不同特色的新闻信息产品。纸媒突出本土特色、权威发布、深度解读、舆论引导;电视突出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网站突出海量化、专题化、个性化;新兴媒体强化互动性、及时性、分众化、个性化
(4)人才融合。媒体需要转变用人机制,建立全媒体人才管理体系,真正实现人才队伍融合。要培养一支集采、编、摄、播于一体的全媒体新闻队伍,培养和引进适应新媒体环境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经营人才,为融合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记者要成为“全天候”记者,既能采写文字、拍摄图片,也可录制视频。编辑要成为“全能”编辑,既掌握纸媒编辑技术,也掌握博客、微博、微信、QQ等新兴媒体编辑技术,满足多终端传播的需求。经营管理人才要既懂纸质媒体运营,也懂新兴媒体运营。
(5)管理融合。媒体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对薪酬制度进行改革,通过薪酬改革调整各媒体利益,形成适应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管理模式。要建立一套更加科学、完整的绩效考核体系,把更多的资源向融合发展倾斜。要不断完善经营机制,围绕“专业化、品牌化”的经营主线,为客户搭建传播平台,提高报纸广告的吸附能力和全媒体运营的拓展能力。

与探索新闻摄影与新媒体融合之路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