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猎聘网好用吗?2年小公司新媒体工作经验,该怎么做自己的职业规划?
猎聘网还是很好用的,职位多。新媒体的话,2年工作经验不知道你是具体负责的什么,如果一直是深度运营的话,这是非常棒的一份简历,哪里都在抢这样的人,不愁发展~不行的话,你可以在猎聘网上搜搜有关新媒体的职位,或者自己订阅一些职位信息,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2、一个不想做新媒体的文案,该怎样规划职业
首先你要清楚,你是不想做新媒体,还是不想做文案
新媒体运营一定是需要具备文案能力的。
如果是两者都不想,那你得想想自己感兴趣的是什么,或者自己还有什么核心竞争力,优势等
如果都没想到,多找一些在事业发展上了轨道的朋友聊聊,不同类型的都找,从聊天中找到自己感兴趣想发展的方向。加油。
3、面试官问到职业生涯规划要如何回答?(新媒体运营岗位,文案岗位)
要结合所要面试单位的情况来谈职业规划,比如为了更好地扩大公司的影响力,树立正面形象等自己要提升哪些素质比如新媒体运用能力、新媒体实践经验。
4、新媒体运营面试如何回答?
一、请介绍一下自己
这个问题是个常规问题,通常是在两到三分钟之内就要把话说完,说的时候一定要包含这些,早期生活、教育背景、工作内容以及最近的工作经验,主要就是最后一个问题,一定要回答的自认为完美,简单概括一下就好。
二、请问您对我们公司有什么了解
这一点我们还是必须要在意的,一般在去公司面试前上网查一下该公司主营业务是什么以及该公司的服务如何,业界声望有多大,形象,目标,存在的一些问题,管理风格,职工,历史和企业文化等一些问题。记住千万别表现出你很了解该公司,简单明了,让HR知道你做了一些调查,须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回答这个问题,而你的回答还能够体现出你对该公司做了一些研究,不要全面了解,只需表现出你希望能够了解关于公司更多的情况即可。
三、为什么会选择我们家公司
1、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去说,比如我觉得我很适合咱家公司的岗位,可以更好地把自己的经验发挥出来,新的工作,我觉得这是一种新的挑战而且可以有更多锻炼的机会。
2、可以从公司的角度去说,比如贵公司在最近几年发展速度较快,口碑好,商业模式好,薪资水平待遇好,公司有干劲等。
四、您期望的薪资是多少
1.心里首先有一个预期,同时对行业市场的工资水平应该有个了解吧。
2.面试之前如果能了解到该公司该职位的薪资范围最好,如果完全没有渠道能了解,那先尝试问对方“能不能介绍一下目前公司此职位的薪资范围”,并且进一步询问一下公司的福利、奖金、补助、绩效和其他方面的激励。跟自己的预期做一下对比,如果月薪比自己预期的稍低,看看能不能从其他项目上达到平衡。
3.一般HR会询问你在目前公司的薪资,尽量实事求是回答,略上浮一些也可,但要保证出了纰漏能自圆其说。
4.然后就是强调自己能力,跳槽的期望、证明出自己的价值,面试的如果是自己特别强烈希望进入的公司,那肯定要提到看中公司平台啊发展,自己提升,工资只是一部分吸引力。
5、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发展规划书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培养目标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 具备本专业的文化艺术修养,对中西方媒体艺术有较全面的认识;能将科技与艺术相结合,增强媒体艺术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能在各种传统媒体机构、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从事记者、编辑、编导、策划、摄像(影)、制作、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开发等传播技术类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课程
网络传播概论、互联网新闻实务、网页设计、网站策划、网站跟踪、vb、flash、电子商务概论等;在学专业课程之前会学习,传播学、新闻学、广告、公共关系等课程。
就业前景和方向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就业前景很好,毕业生社会需求大,就业面广,可在各类门户网站、传媒商业网站、党政部门网站、企事业网站等从事信息采集、撰写、编辑等工作,也能从事与新媒体相关的网站策划、网络推广以及网站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在广播电台、电视台从事记者、编辑、以及各类节目的策划、编导、节目制作等工作;还可以在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行业从事商业开发、活动创意、媒体策划等工作;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稿写作、视频节目策划、编导、制作工作和整合营销、媒体公关等工作。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就业走向介绍
1、从事新闻出版行业书刊、杂志、报纸的数字化出版与传播工作
2、.从事媒介传播公司的媒体内容管理、策划、受众与媒介策略分析工作
3、.从事新媒体、网络与电子商务企业信息的采集、组织与印制工作
4、.从事政府机构、大中型企业的媒体策划与传播工作
5、.从事媒介教育与科研机构的新媒体研究工作
专业点评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重在人才的创新性、综合性、技术性、实践性、可塑性,新媒体本身就意味着该专业设置就是一个开放的学科体系,融合了现代传播的最新成果,紧跟时代、社会发展步伐,及时开创新的理论。
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院校(部分)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河北传媒学院、广西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合肥师范学院、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四川师范大学、黑龙江工程学院、西北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诞生背景
1、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传统媒介的生存格局,传统媒体逐渐向新媒体方向转型,新媒体人才成为媒介机构的“抢手货”。
互联网已经改变了媒体的生产方式和生存形态,报纸逐渐向网络版、手机版转型,甚至出现了“报纸消亡”的趋势,广播、电视也不再固守在传统的频率和频道内,而是开创了网络广播、网络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和制作已经完全进入了网络时代,由媒体技术带动的新媒体的发展已经渗透到媒介的每一根神经,网络逐渐成为采集、传播和消费信息的主要渠道,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融合传统媒体的先进成分同时用现代传播技术推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新闻传播的发展方向和传播哲学,新媒体人才成为媒介机构的时代新宠。
2、新媒体传播人才是信息时代各级机关的紧缺人才,市场缺口很大。
信息也是生产力,信息传播是任何机关维持正常运转,建构政府形象、扩大自身知名度,拓展业务范围的关键策略。原有的宣传部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信息传播的需要,宣传部靠原有的瞒、骗、堵、压不仅没有封锁信息,相反影响了本单位的社会形象。但是现有的宣传、公关机关大多是停留在传统媒体的观念里,缺少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技术的新媒体人才。由于高校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市场变化的不同步,导致了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滞后。现在开设新媒体专业是根据人才市场结构调整的明智之举。
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发展,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深入推动,综合信息的准确、快速、全面传播在公司中的经济价值体现得日益突出,对综合信息人才的需求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新媒体人才已成为公司企业的“生产要素”,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广告和宣传,而是涉及到对公司产品、服务、消费人群的组织结构、社会环境等综合要素的考量,利用现代传播技术,调查、分析、研究,为公司的未来提出科学规划已成为公司企业竞争的“无形资产”。
4、高等学校传统的新闻传播学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社会发展的新需求,调整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培养模式已是大势所趋。
中国的新闻传播学教育起步较晚,培养方式参差不齐,跟风、模仿、粗放型的多,创新、有特色、集约型的少,导致了我国新闻传播学人才人培养模式和格局的严重失衡,特别是一些中等规模高校“组装型”的培养模式,导致了新闻传播人才的“拔苗助长”式生产,在满足当时新闻传播人才需求的同时也为新闻传播学人才的深入发展埋下了隐患。如何调整和整合原有新闻传播专业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使学校培养的新闻传播学人才能够适应和满足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为高校能否顺利转型的关键,新闻传播学是这种变化最为显著的学科之一。新媒体传播学,尽管在大的方向上依然属于新闻传播学的范畴,但是其学科设置的主要框架、培养人才的方式、课程包含的新技术成分,与以往相比却大相径庭。新媒体传播专业重在人才的创新性、综合性、技术性、实践性、可塑性,新媒体本身就意味着该专业设置就是一个开放的学科体系,融合了现代传播的最新成果,紧跟时代、社会发展步伐,及时开创新的理论。
6、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和数字媒体技术有什么区别?
1、专业类别不同:
数字媒体技术是隶属计算机学科,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网络与新媒体是属文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2、专业基础课程不同:
数字媒体技术主要课程是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只要课程是主要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科学精神,提高艺术修养。
3、发展前景不同:
数字媒体技术毕业生适合到互联网企业、文化传播机构、新闻传媒或融媒体机构、影视、广告或动漫公司、游戏或软件公司、教育与培训机构、机关事业单位等相关岗位,从事信息内容或交互平台的设计与开发及项目管理等工作,或自主创业。
网络与新媒体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培养的人才,将要适应其媒介内容生产,媒介经营管理、新媒体设计制作等。该专业毕业生可考虑从事网页设计、新闻媒体编辑、微电影拍摄、舞台灯光设计等方面的工作,主要服务于广播电视网络、通信网络等新媒体行业。
4、培养目标不同: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掌握数字媒体技术相关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具有较高艺术欣赏水准与创意思维、较强工科创新设计与实践开发能力,具备良好合作精神和创新创业素质,能胜任影视与动画设计制作、虚拟现实与游戏开发、人机交互系统研发、网络新媒体设计开发等工作的交叉性复合型人才。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根据当前的职业岗位和未来的职业规划,积极进行职业能力的拓展和提升,从培养单一型的“一专”人才向复合型的“一专多能”人才转变,因此强调了在“互联网+”时代,在专业自身核心竞争力基础之上,积极努力地去培养集新闻传播业务、粉丝经营等多种职业能力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