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年初一烧香有什么讲究?什么禁忌?
一:烧香的时间和地点
首先就是烧香的时间,我们一般都是在吃了晚饭之前会烧香。而在我们的房间烧3炷香则是代表着平平安安。烧9柱香则是为子孙三代祝福。而烧香的地方不同,也是有着不同寓意的。如果我们在我们的厨房烧香,那寓意保佑我们的厨房不要着火;在家里的大门口烧香,则表示一切牛鬼蛇神在这里吃饱,以免受到牛鬼蛇神的捣乱,因此,在大年初一,我们老百姓都会在自己家的大门口和厨房烧香。
二:烧香前须洗干净手
很多人在上香的时候,拿起来就烧,这样做是不对的。我们在上香之前,一定要把自己的手洗干净,没有洗干净手之前,那是绝对不能用手碰香的。而点着的香我们必须摇晃将其熄灭,千万不能用嘴去吹来。
三:上香时该怎么拿香
上香时我们手里应该怎么拿香,这也是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的一点,最正规的拿香手势是用我们的大拇指和食指把香拿好,其他的手指要扰起来,然后双手把香举起来,也不能太高,要与我们眼睛的眉毛相平就可以了。
四:上香时须注意这几点
其次,在我们点着香的时候,我们手里点着香的香头是不能朝向地面的,应该对着我们的菩萨和财神,这也表示我们对菩萨和财神的尊重。此时我们内心的想法千万不要说出来,更不能嬉皮笑脸,我们要表情正式,此时我们只需心里默念自己新年的愿望,这样菩萨和财神就能得知我们内心的愿望,如果说出声来那就不灵了。
五:上完香再行礼
当我们把心中的愿望默念完以后,我们必须先上香,再行礼,在这行礼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内心虔诚,心中不能胡思乱想。
2、春节的来历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 欢度春节
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 欢度春节
喜庆气氛。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
不知道你说的这个平台是怎么不支持春节活动的是没有集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