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推进新媒体时代科普宣传平台建设
一是建设新媒体集群。将新媒体建设纳入传播能力建设总体规划,依托传统优势媒体推进报、台、网融合,加大资本、技术、人才投入,注重品牌支撑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应用,打造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重点新闻网站、手机报等新媒体旗舰,加快形成党委主导的新媒体骨干集群。
二是开展正面强势宣传。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结合重大会议、重大活动、重大工程等,加强选题策划,组织开展主题明确、特色鲜明的正面宣传,做大做强网上正面舆论。
三是把握舆论引导艺术。坚持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相统一,着力做首发、做原创、做深度,注重运用网言网语开展个性化引导,注重系列展现和背景铺垫,注重多媒体综合集成、多要素链接聚合、多手段融合并用,注重网民现场体验、互动参与、全过程展现,在信息服务中解疑释惑,在平等交流中增进共识。
运用新媒体优势大力宣传解读好党的执政理念和主张,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深入研究把握新媒体受众群的消费特点,不断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把新媒体特别是网络打造成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新家园,不断提高党传播先进文化、引领社会前进的水平。既加大新媒体文化产品的组织创作力度,又注重发挥和引导网民的创作积极性,持续推出体现主流价值、彰显时代精神、适应网民需求的网络文化精品,不断满足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精神需求。积极构建网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文化信息服务模式,推进网络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大众化,保障网民共建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加快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网络化,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推进新媒体与经济融合发展。顺应“三网融合”和“媒介融合”趋势,推进互联网从信息传播和娱乐消费为主向经济服务领域延伸,加快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发展,加快电子商务应用,加快物联网的研发运用,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使新媒体经济深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更深层次和更宽领域,提高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加快做大做强网络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数字内容产业和网络文化创意产业,积极抢占IPTV、网络电视、手机电视、手机报等新兴媒体的制高点。
2、如何运用新媒体来增强宣传效果?
近年来,以网络、移动新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冲击着人们接触和选择传媒的方式,进而冲击着主流媒体正面宣传的生态环境。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基层干部宣传如何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提高典型宣传的实效性,这已成为新闻媒体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要充分利用好新媒体的整合传播优势。基层干部宣传通过单媒体、单平台、单落点形成不了强大的舆论声势,媒介融合和整合宣传是提高宣传效果的发展方向。首先要实现多媒体的报道融合,其次典型宣传在表现形式上也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同时要熟练应用移动媒体等新型平台。二要重视新媒体的双向互动功能。媒体需更加重视与网友的互动,传播正能量,首先要消除宣传主体与网民的隔阂,善于用平等的眼光和客观的态度去宣传基层干部;其次要把网友变成自我教育的主体。三要注重挖掘提炼干部典型细节,增强感染力。在新媒体时代,基层干部的宣传报道要提升影响力、增强吸引力,就要挖掘展现那些最能打动人的细节,使干部形象更加丰满、真实、可信,才能拉近基层干部和网民的距离。四要注重营造良性舆论生态与宣传典型双向推动。加强对基层干部典型宣传与加大“正能量”的聚合和传播是一致的,应重视网友言论,整合网上正能量;重视舆论环境,双向给力推动典型宣传。
3、如何更好地运用新媒体开展宣传工作
近年来,以网络、移动新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冲击着人们接触和选择传媒的方式,进而冲击着主流媒体正面宣传的生态环境。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基层干部宣传如何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提高典型宣传的实效性,这已成为新闻媒体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要充分利用好新媒体的整合传播优势。基层干部宣传通过单媒体、单平台、单落点形成不了强大的舆论声势,媒介融合和整合宣传是提高宣传效果的发展方向。首先要实现多媒体的报道融合,其次典型宣传在表现形式上也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同时要熟练应用移动媒体等新型平台。二要重视新媒体的双向互动功能。媒体需更加重视与网友的互动,传播正能量,首先要消除宣传主体与网民的隔阂,善于用平等的眼光和客观的态度去宣传基层干部;其次要把网友变成自我教育的主体。三要注重挖掘提炼干部典型细节,增强感染力。在新媒体时代,基层干部的宣传报道要提升影响力、增强吸引力,就要挖掘展现那些最能打动人的细节,使干部形象更加丰满、真实、可信,才能拉近基层干部和网民的距离。四要注重营造良性舆论生态与宣传典型双向推动。加强对基层干部典型宣传与加大“正能量”的聚合和传播是一致的,应重视网友言论,整合网上正能量;重视舆论环境,双向给力推动典型宣传。
4、如何利用新媒体更好的开展学生引领工作
学生引领工作。。。。这个描述真醉人。。。
1、用新媒体服务好学生。重要事宜公布,充回分利用学校答/学院门户、QQ群、微信、微博,确保消息送达。
2、用新媒体做好宣传工作。如果是不论是党委还是团委啦,宣传好中央精神。当然还看你组织的能力啦,新媒体也不过是传播途径,如何把一些学生们不愿意听的内容包装好,还是看创意啦,创意这东西,在知道上不好找啊,亲。
5、如何发挥新媒体作用做好宣传思想工作
1、从上到下树立“必用、敢用、善用”理念。利用新媒体开展宣传思想工作,需要开放包容的心态,要清醒地意识到新媒体时代社会化传播模式变化,新的传播格局给传统的宣传思想工作格局带来冲击。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党员干部,都该放下身段,以“必用”的信念、“敢用”的勇气、“善用”的智慧来应对新媒体的挑战。在人人都是“自媒体”发声的时代,要鼓励、支持、引导宣传思想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由“被动应对”向“主动出击”转变,在众声喧哗中发出更有分量的声音。
2、大胆启用年轻干部,用新人管新媒体。我国网民总数中,10—39岁的青少年占80%以上。据推算,未来3—5年,我国新媒体应用人才缺口60—80万。要结合宣传思想工作的实际要求和新媒体特质,大胆启用一批政治素质过硬、综合素质高、网络技术全面的年轻干部,投入到新媒体应用工作中,挖掘、培养具备良好素养的宣传干部,提升宣传思想工作的影响力。对年轻干部,要给舞台、给资源、给政策、给激励,打通职业上升通道,凝聚一批年轻化的宣传思想工作者,使宣传思想工作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3、遵循新媒体规律。新媒体已经形成一种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话语力量,利用新媒体开展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新媒体的语言规律和运作规律,主动加强内容策划,转变话语体系,培养新的文风和作风。要更用心地践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丰富话语内涵和表达形式,提升综合传播能力。要更及时地在新的语境下与网民受众良性互动,在重大问题面前不失语、不回避,在主题活动中重参与、重互动,用正能量占据网络空间。
4、构建社会化合作平台,打造“网上统一战线”。新媒体在大众传播领域的渗透率不断提高。利用新媒体开展宣传思想工作,要实现跨媒体合作,发挥不同平台的不同作用,在内容、渠道、受众、效果上实现互补,实现核心价值传播效益最大化。宣传思想部门要尊重市场规律,主动建立体制内外各类新媒体资源的对话和交流机制,构建社会化合作大平台。同时,注重挖掘、培养、联合网络世界中的达人,建立线下定期联络机制,通过联谊会等形式壮大网络队伍,在重大时政任务、重点舆情引导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不断丰富宣传思想工作的力量源泉。
与此同时,提高针对性是宣传工作应对多元价值观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宣传思想工作的对象在年龄、文化程度、性格、职位、环境等很多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别,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要针对每个人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区分层次性,使宣传思想工作有序推进。分层思想是针对性工作的延伸。倡导互动性,让宣传思想工作在融合中渗透。每项政策的出台都要认真充分听取职工意见,让职工乐于接受,进而转化为职工的自觉行动。核心是通过现场宣传和党建活动等载体,畅通信息渠道。加强形势教育、主题教育,增强时效性,防止纸上谈兵、流于形式。在宣传的方法和时机上必须重视时效性,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并结合日常的教育,做好形势教育和主题教育的结合。从培育文化的角度,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总之,要注重对形势和干部队伍思想的调查和把握,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最大限度发挥现代技术优势,合理利用各种载体,突出与时俱进的理念和方法,全方位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性。
6、如何发挥新媒体平台优势进行文化
借助新媒体平台有效传播传统文化。许多新媒体平台自身既是具备通信功能的重要通讯技术平台,同时还是兼具跨媒体传播功能性和可移动性的媒体平台。通过类似如手机、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渠道传播传统文化,是当前出现的一种文化趋势。第一,数字报刊形式实现“点对点”。手机报作为新兴的数字报纸,利用手机的彩信功能,将传统报刊的权威性与移动媒体的便捷性有效结合,是传统文化借助新媒体传播的主要形式之一。第二,碎片化的媒介体验开辟独特路径。无论是近年来兴起的微信,还是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微博,在发送信息的同时推送图片、音频、视频等,都是具备碎片化的文本特质。毫无疑问,这种碎片化的文本已经被广大受众所接受,并且与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后,会产生一种独特效果。比如,元宵、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前后,运营商和相关部门均会通过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内涵及蕴含的民族精神,并形成线上线下的广泛互动。第三,娱乐化的手段实现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近年来,人们已经开始探索采用游戏、音乐等形式传播传统文化。有的游戏注重将传统文化资源移植入游戏场景画面和人物形象、道具装饰等方面,有的游戏甚至直接套用中国古典经典文化中的盘古开天地、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资源。此外,具有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音乐铃声的推送,也为当今中国的城市文化中刮来一阵清新的传统文化之风。
“微传播”形式是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力量之源。“微传播”堪称整个新媒体传播的力量之源,其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微传播”是指以网帖、博客、手机短信、彩信、飞信、QQ、MSN、户外显示屏以及后来兴起的微博、微信等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狭义的“微传播”则专指以微博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微传播”之“微”,在于使社会上的每一个微小个体都可以自由地发出“微声音”。这些“微声音”可以是一段话,可以是一张图片,也可以是一段音频或视频,甚至只是一个表情符号……它们通过手机等“微介质”传播出去。人们通过按键操作、鼠标点击等简单的“微动作”就能完成选择、评价、投票等功能,从而获得一种“微体验”。这种“微体验”既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也不同于网络媒体的网状传播,而是一种裂变传播。这种传播形态的传播速度之迅捷、传播密度之深密、传播方式之便利,远非以往的媒介所能比拟的。这种信息传播形态所带来的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尤其是在传统文化的传播活动中显现出强大的威力。
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要注意兴利避害。对于新媒体的崛起,许多人怀有强烈的忧患感——担忧对微博、微信的过度热衷,反而造成个人与现实社会隔离;担忧微阅读的流行,造成深度阅读的缺失;担忧微电影良莠不齐,传递负面价值观……在忧患者眼中,新媒体的表情上总传递着负面情绪。乐观者每天活在天堂,悲观者每天活在地狱,他们看待世界的角度迥然不同。如果负面情绪的蔓延,缔造出无数的悲观者,那无疑将是新媒体的最大忧患。于是,许多人开始唱衰新媒体——“微博末日”、“微电影走向末路”、“微阅读失去青睐”等说法一度甚嚣尘上,甚至有极端者将对新媒体的喜好定位为“恶习”,欲除之而后快。其实,如何兴利除害,我们应该用一分为二的辩证眼光去看。2011年,大学生刘啸宇用200元钱拍摄的一段片长仅为6分钟的“微视频”——《天堂午餐》,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竟达到了400万次的网络点击量。可见,新媒体可以成为传递“正能量”的主流渠道。为新媒体解除忧患,我们每个人都应从自身做起,积极传播“正能量”。生活原本就是细微琐碎的,新媒体却可以在细微琐碎中提炼出无限妙趣。当我们以积极的心态去引导,新媒体就可以传递出无限“正能量”,使人们得以“微笑着生活”。
正如狄更斯所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新媒体的成熟期还远没有到来,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新媒体运用还将日益壮大,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与之亲密接触。如何在满足个体自由的同时,规避新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仍是对这个时代的一大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