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媒体平台都有哪些
一、微信平台
微信活跃用户6.5亿,巨大的用户群体,就像一座巨大的富矿,引来众多淘金者。在微信平台上,企业常用的新媒体工具和资源包括:微信公众平台、微信个人号、微信群、微信广告资源。
二、新浪微博平台
近两年,有观点认为微博活跃度下降了,“周边的好多人都玩微信,都不怎么玩微博了”,这不过是假象。一方面,微博和微信本就不同,微博是社交媒体,微信是社交IM。另一方面,持微博活跃度下降观点的人,忽略了中国互联网的分层和渗透速度。根据微博财报,自上市以来,微博活跃用户连续九个季度保持30%以上的增长。
在微博平台上,企业常用的新媒体工具和资源包括:微博企业自媒体和微博广告资源。
三、简书
简书是一个创作社区,任何人均可以在其上进行创作。用户在简书上面可以方便的创作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简书成为国内优质原创内容输出平台。
四、知乎
知乎是网络问答社区,连接各行各业的用户。用户分享着彼此的知识、经验和见解,为中文互联网源源不断地提供多种多样的信息。
准确地讲,知乎更像一个论坛:用户围绕着某一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相关的讨论,同时可以关注兴趣一致的人。对于概念性的解释,网络百科几乎涵盖了你所有的疑问;但是对于发散思维的整合,却是知乎的一大特色。
五、直播平台
网络直播最大的特点即是,直观性和即时互动性,代入感强。当网络直播与互联网金融结合,网络直播便在信息披露,用户沟通,宣传获客等方面大展身手。
(1)新媒体内容分发渠道扩展资料
新媒体平台指不同于传统上的媒体平台,是一种在互联网时代新兴的信息传递平台。
新媒体平台有但不限于: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
2、新媒体运营方面的内容管理、内容分发平台除了72助手,还有哪些呢?
在独立应用渠道凋零之时,豌豆荚却采用进击的姿态,去塑造一种不寻常身份的价值。 在人们的印象中,豌豆荚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生态中的一家产品风格清新的创业公司。它的独特定位和用户规模,都使其长期徘徊于中心和边缘之间的行业区间内。然而,1年间中国移动互联网天翻地覆的板块变迁发生后,这家创业味道十足的年轻公司,瞬时被推到了舞台中央,成为了引人瞩目的明星。 2012年,中国的移动互联网行业至少发生了两个基本面变动:创新空间和融资规模都到达一个瓶颈期,以及互联网巨头发力应用渠道并对接自己的流量平台。 这两个基本面变动,对于在移动互联网耕耘多年的创业者,特别是对于多年间扮演生态核心的Android应用渠道来说,一下子将它们推向了2013年的生死关口。 然而,旧板块轰塌比人们预想中来得更为猛烈和迅速。2013年7月百度天价收购91,8月阿里入股UC(优视科技),9月末机锋(迈奔灵动)以苛刻条款被收购——3个连环收购分别对应了中国Android市场上,巨头身躯之外的最大的3个应用渠道。 至此,上百家应用渠道倒闭,而规模可观的Android应用渠道名宿仅剩安智网、应用汇,以及特立独行的豌豆荚了。显然,前两者除了步91以及机锋后尘“卖身”外已然选择不多。但起步较晚的豌豆荚,却在此时拒绝了多项收购要约,明确宣布自己的独立发展道路。正是这种独立的姿态与勇气,使豌豆荚移步至行业的聚光灯下。 实际上,作为一家运营色彩最淡薄、创业色彩最浓的应用渠道,豌豆荚此时的抉择,反映出了中国移动生态的诸多信息。而它正在逆势铺来的多种产品线,也能深刻反映出当下关于导航与搜索、PC与手机、App与Web以及开发者与渠道——这几组对应关系的现状。 独特的价值 9月26日,豌豆荚发布了公司成立后的首个非Android平台产品——iOS版云相册。而在此前的1个月时间内,豌豆荚已经接连向媒体发布了视频搜索与应用内搜索两个战略级新产品(后者尚未上线)的信息,并且首次公开喊出“移动互联网入口”的定位。 在其他应用渠道均收缩战线、待价而沽的背景之下,豌豆荚逆势进击的姿态,颇为引人注目。 其实,关于Android应用渠道价值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息过。而在91被百度收购之后,这场讨论基本上已经没有了悬念——要么被收购、要么长不大。随后的UC与机锋的命运也证明了这种论断。 然而,豌豆荚的联合创始人兼CEO王俊煜并不相信这种论断——更确切地说,王俊煜不认为豌豆荚属于已经被收购的渠道中的任何一种,而是既有相似又有不同,尚有腾挪余地和生长空间。 首先,作为3年前上百家应用渠道中成功存活下来并进阶第一梯队中的一员,豌豆荚有着和91一样的成功基因。 91早期创始人熊俊就曾做出分析:那些只有App应用商店而没有与PC链接的手机助手的应用渠道都逐渐衰落了,比如机锋(据说机锋曾试图组建手机助手研发团队但并未成功);而两者都有的应用渠道都越做越强了,比如91与豌豆荚。 熊俊分析认为,App应用商店属于流量消耗方,它不像浏览器、网址导航与搜索引擎那样可以源源不断地吸纳外部流量留为己用,而是满足用户前几屏需求(这还是在假设装机应用未满足用户全部需求的前提下)后就失去了与用户的互动。加之各手机厂商自己的App应用商店的分食,使得单纯的第3方App应用商店的用户活跃度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而面对这种流量饥渴,作为渠道的它们也无能为力。 而链接PC的手机助手,则可以为App应用商店提供了可靠的外部流量导入。这也是360、腾讯和百度都以手机助手切入移动生态的原因。从这一点说,豌豆荚的初始定位的确有先天优势。 而在另外一方面,比起以安卓市场为代表的标准Android应用商店,豌豆荚的产品形态却要复杂得多。 王俊煜对《商业价值》表示,应用商店相当于1997年左右的雅虎,本质上是一种内容与服务的导航。而无论是PC用户历史还是手机用户现实,都已表明已经脱离“小白”状态的用户对导航的需求越来越少,而在整个商业世界互联网化的背景之下,导航的作用就更微弱了。而颠覆导航的,便是以谷歌为代表的搜索,而这个领域又是王俊煜在谷歌练就的强项。 不难看出,在对应用商店模式的认识上,王俊煜与熊俊有不谋而合之处。 王俊煜用2010年创业时期的一幅PPT,来向《商业价值》解释了豌豆荚的这种复杂而独特的思路。 在王俊煜看来,所有的互联网用户,除音乐之外,对其他内容的需求周期可以总结为之间存在松散联系的“六度理论”:发现—>查找—>传输(下载)—>消费—>管理—>分享。而豌豆荚起初的切入点便是传输,其产品载体就是PC端的手机助手。 同时,王俊煜意识到,自己并不擅长需求链条上位于传输之后3个节点的运营,于是,由传输节点而向前拓展,便成为了豌豆荚生长的基本逻辑。 值得注意的是,在豌豆荚的产品序列中,不仅有对应六度理论前3个需求节点的关键产品,还有着围绕这3个节点的立体拓展。 事实上,如果说视频搜索与iOS云相册是豌豆荚在“查找”与“传输”两个节点的横向拓展的话,尚未正式上线的应用内搜索,便是在“查找”这一需求节点上的大胆探索的垂直产品。 目前,豌豆荚已经拥有两亿安装量和日分发3000万的成绩。其视频搜索刚上线后5天之内,便有超过50万的用户使用了其视频订阅功能。 可以看出,豌豆荚的价值,正是其区别于传统Android应用商店,而围绕六度理论的前3个节点——发现、查找与传输——所构建的一个有现实需求支撑的多样产品形态。 满足需求与牵引习惯 豌豆荚独立进击的姿态,的确令人赞赏。而不久前王俊煜开始以豌豆荚CEO的身份掌控公司,也反映出投资方对他这种探索的认可。然而,其成长的可能性空间还有多少,这其实取决于两个基本的限制条件——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与牵引用户习惯的成本。这可以从3个方面去看。 第1方面,来自于豌豆荚对用户需求的判断的准确性。如上文所述,豌豆荚的产品组合定位确有一定的优势。豌豆荚较早地在传输与查找这两个应用渠道的关键环节卡位成功,方便其现在向其他周边需求层面拓展。而其在这一年中密集上线的产品集群,也并非是离散凑数的泛泛之作。 以视频搜索为例,其实这原本是豌豆荚在2010年创始之初便上马的第1个项目。当时正值南非世界杯,豌豆荚团队信心满满地推出了国内领先的相关视频服务。然而,3个月内只有100名以下活跃用户的市场反馈,令王俊煜和同事们很尴尬。显然,当时距离用户对手机观看视频的需求爆发还为时尚远。所以,时隔 3年后重新祭出视频项目之时,王俊煜和团队在对用户需求的把握方面,已经积累了充分的经验。 至于开始涉足iOS平台产品,则是响应了豌豆荚用户呼声最高的需求。同时,这也是豌豆荚未来极具开拓前景的一块新大陆。它不但可以助豌豆荚获得更多用户,而且显而易见地可以看作是豌豆荚向六度理论后3个需求节点拓展产品的开山之作。 第2方面,来自于巨头环伺所带来的黏住用户成本。不仅仅是腾讯在圈地,而是“四大家族”都在圈地,这是2012年之后的中国互联网行业无法回避的事实。 其实,豌豆荚早已经吃到了巨头的苦头。豌豆荚云存储产品——阿尔法的失败,其最主要原因就是巨头的干扰。王俊煜也对《商业价值》坦言,痛定思痛,六度理论中后3个需求节点,并非是适合豌豆荚做的事情,至少目前还不是。而这便是豌豆荚从这种竞争中获得的宝贵生存经验。 而现在,来自于巨头的这种竞争压力要比云存储产品要大的多得多。在各巨头自己的手机助手或者应用商店已经到位的前提下,如何摆脱熊俊所说的那种流量消耗弊端,实现一定程度上的用户黏性这是豌豆荚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很明显,百度试图用搜索来黏住渠道用户,腾讯准备用微信来黏住渠道用户,360准备用安全工具来黏住渠道用户,阿里系的UC则用浏览器来黏住渠道用户。缺少一个超级App的豌豆荚如何找到在满足用户需求通向牵引用户习惯之间的突破口?这恐怕才是以后豌豆荚在与巨头竞争时要面对的最大创新难题。 第3方面,来自于Web App对原生App的影响。虽然目前Web App仍没有形成对原生App的实质性威胁,但它的前景却一直被业界看好。百度轻应用平台的诞生,更是为这个前景增加了很多筹码。此时,以原生App搜索为核心服务的豌豆荚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 其实,在王俊煜看来,对于用户来说,Web App的最大优势在于缩短了信息与服务的传输链条。然而,除了技术弱点之外,Web App尚无法解决先天的用户黏性差等弱点。所以,王俊煜认为两者由对立走向统一可能才是最终的解决之道,比如像谷歌官方(比如Google Now)的很多应用,其外表是App,内部却用的是Web技术。所以他更喜欢引用《连线》杂志影响颇大的《网页已死 互联永生》一文中的话来表明态度:“浏览器其实是例外,而非典型应用。” 王俊煜还强调,即使Web App最终会对原生App(这并不包括对系统要求较高的游戏)造成威胁,那么这个过渡时间也会很长。否则百度就不会在没有产品的情况下先赚吆喝了。所以他认为,Web App对豌豆荚不会产生有效的威胁,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会是这样。 事实上,91的19亿美元“卖身价”,已经是传统应用渠道的封顶价格。豌豆荚要想让自己的价值超过包括91在内的所有应用渠道,必须在六度需求理论的这个价值链条——包括应用搜索、视频搜索、应用内搜索以及更多的iOS产品等——上面做出更多的探索,并顺利改变用户习惯继而实现用户的黏性。 只有这样,豌豆荚才能成长为令巨头们重视却又无法击败的“进击的巨人”。
3、求一款新媒体运营助手,最好有内容分发、内容采集的
新媒体运营助手 72助手 跨平台多账号管理 一键发送
4、请问一下新媒体营销的推广方式都有哪些?
新媒体推广属于社会化媒体推广,一般来说最流行的是微信公众平台推广。
类似的平台如搜狐、百度、其他自媒体平台都可以。微博,论坛也可以归入其中。
推广方式是通过平台优质内容与优惠活动吸引粉丝注意,或者通过造势形成转发从而提升自己的品牌曝光度增加产品销售。
5、什么叫APP分发?基础概念是什么?获取外部流量的途径和利用方法,具体渠道分哪些?
APP分发和APP推广其实是一个东西。。。
APP分发和APP推广有什么区别,APP分发的概念
一、应用商店推广
1.手机厂商应用商店:如小米商店,华为应用市场,三星应用商店,联想乐商店,HTC市场,oppo ,魅族市场,乐视应用商店等。渠道部门需要较多运营专员来跟手机厂商商店接触。
2.手机运营商应用商店:所谓运营商渠道就是指中国移动、联通、电信运营商,如移动MM、联通沃商店、电信天翼空间,他们主要的有点就是用户基数大,如果你的产品够好,没准还能获得运营商的支持。
3.手机系统商应用商店:就是谷歌、ios、windowsphone等官方应用商店。
4.第三方应用商店:第一种就属于第三方商店,渠道专员要准备大量素材,测试等与应用市场对接。如 优亿市场、安卓市场、安智市场、机锋市场、十字猫、木蚂蚁、网讯、安卓商店、N多网、豌豆荚、91手机商城、可可软件商店、飞流、3G、安卓市场安贝市场、安卓在线、AppChina应用汇等,各应用市场规则不一,如何与应用市场负责人沟通,积累经验与技巧至关重要。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可以投放一些广告位及推荐等。
5.软件下载站:比如天空下载、华军软件下载、网络软件中心、中关村下载、太平洋下载等下载站也可以提交你的app获得用户。
二、推广:
6.积分墙:在一个应用内展示各种任务(下载安装推荐的应用、注册、填表等),然后用户在嵌入有积分墙的游戏内完成任务以获得虚拟货币奖励。按照CPA(每行动成本,Cost Per Action)计费,只要用户完成积分墙任务,开发者就能得到分成收益。
7.插屏:又叫插播广告,使用App时动作触发全屏/半屏弹出或嵌入,手游适合采用这种广告形式,点击率、转换率、用户活跃度表现都有不错的表现。以在应用开启、暂停、退出时以半屏或全屏的形式弹出,能够巧妙避开用户对应用的正常体验。因为尺寸大、视觉效果震撼,所以插屏广告拥有非常高的点击率,广告效果佳。
8.如果按CPA购买的话,跟对方商定一个CPA的价格(当然价格越高获取的用户数也会越多啦),最好还能定个KPI,例如次日留存不低于多少,或是24小时购物率不低于多少等,有了这样的约定,用户质量就有了保障。
9.刷榜推广:这种推广是一种非正规手段,但是在国内非常的受欢迎,毕竟绝大部分苹果手机用户都会实用APP Store 去下载APP。如果你的APP直接都在前几名的位置,当然可以快速获得用户的关注,同时获得较高的真实下载量。不过,刷榜的价格是比较高的,国内榜top25名的价格在每天1万元左右,top5的价格每天需要两万多。由于这种推广成本比较高,所以一般会配合新闻炒作一起搞,这样容易快速的出名。
三、应用内推广:
11.应用内互推:又称换量,就是通过BD合作的方式互换流量,你推我的app,我推你的app,大家相互置换用户。
12.PUSH推广:作为重要的手机应用程序运营手段,推送越来越受到手游运营商们的重视。
当把同一个内容发给所用用户、不分时间的推送、推送的表现一成不变,当用户多次收到这样没有目标性的推送之后就会逐渐厌烦。然而用户厌烦的并不是推送功能本身,与推送发送的数量也并没有太大关系,重要的是发送的内容。
13.弹窗推广:一种会在应用开启时弹出的广告形式,效果不错,但是非常影响用户体验。
14.焦点图推广:可简单理解为一张图片或多张图片展现在应用内就是焦点图。在应用内很明显的位置,用图片组合播放的形式,类似焦点新闻的意思只不过加上了图片。一般多使用在应用首页或频道首页,因为是通过图片的形式,所以有一定的吸引性、视觉吸引性。
15:应用推荐类推广:金山、限免大全、搞趣、APP123……结算方式多为CPT,由于IOS推广渠道资源有限,价格一直在涨,金山14年好多合作都需要走年度框架,即使按照CPA去合作,电商类的价格也要12块/激活。这类渠道的用户质量不错,渠道基本不会掺水分,数据还是比较靠谱滴。只是长期投放之后用户就会产生"审美疲劳",推广效果会慢慢降下来,还有些如今日头条和百思不得姐这些应用可以内容植入也可以去谈CPS,之前有在百思不得姐中见着口袋购物的身影。
16:越狱类推广:PP助手、同步推、快用、91......结算方式也多为CPT,也可以沟通CPA合作。这几家的量还是不错的,自己木有推越狱的渠道,所以了解的很少。
17.互联网开放平台推广:不要小瞧了开放平台!将你成熟的APP应用提交到互联网开放平台享受海量用户,如腾讯开放平台、360开放平台、网络开放平台、开心网开放平台、人人网开放平台等。给你的用户增加不同角度的体验。
四、社会化推广:
18. 社会化营销:现在很兴起的一种网络SNS推广方式,以比较偏软的方式植入到可快速传播的文字,图片,视频中,在各大SNS社区传播,带来高爆发的流量。这个不是不可能,需要的是产品本身可以营造出来的话题性,营销团队的执行力。
19. 红人转发:(推广用户质量:不确定)一般都是按文章篇数付费,价格事先双方商量好。有可能是性价比最高的推广形式,如果进行了成功的事件营销。也可能出现没有任何效果的情况,注意掌控尺度,过犹不及,现在用户都是很聪明的。
20.恶意软件潜伏安装市场:这种方法比较比较邪恶,但是也可以带来流量。
21.微信群推广:现在微信的群很多,很多人通过在群里做活动下载送红包,效果好的能每天带来几百个下载。
22.人肉刷评论推广:通过刷评论冲榜,提高排名,也可以获得app的用户量。
五、线下推广:
23、手机厂商预装:这个就是需要和手机厂商的合作,在手机生产出来的时候就预装你的应用,这种方式用户转化率高,是最直接的发展用户的一种方式。但是用户起量中期也比较长,毕竟从手机厂商的合作,到手机新品上市,用户购买需要一段时间,一般在3-5个月。
24.水货刷机:安卓手机刷机已经形成市场,使用这种方式的话,用户起量快,起量快,基本上2-4天就可以看到刷机用户,业内公司有:XDA、酷乐、乐酷、刷机精灵。成本不好控制,用户质量差,不好监控。基本上刷机单一软件CPA在1-2元,包机一部机器价格在5-10元之间。
25.行货店面:用户质量高,粘度高,用户付费转化率高,见用户速度快。店面多,店员培训复杂,需要完善的考核及奖励机制。基本上CPA价格在1.5-3元之间,预装价格在0.5-1元之间。业内公司:乐语,中复,天音,中邮,苏宁等。
26.线下媒体推广:比如灯箱、刀旗、LED屏幕等推广
27.线下店面推广:比如和麦当劳和肯德基合作,下载app送一个肯德基的饮料等。
28.展会物料推广:比如展会下载App送小礼品推广。
29.地推推广:(推广用户质量:高)携程的地推人员每天的工作就是在机场给人装携程的APP,平均每天能装30~40个,好的时候一个月能装1000+,底薪1000 装够600个以后每个1块 超过1000个每个3块。这种推广形式非常精准但也非常累,最笨的办法往往也是最有效的。
六、新媒体推广
30、内容策划:内容策划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分析用户,掌握目标用户的心理,在内容上创意为主,不怕你狗血,就怕你平淡。
31、品牌基础推广:网络类推广:在网络,360网络建立品牌词条,问答类推广:在网络知道,搜搜问答,新浪爱问,知乎等网站建立问答。
32、论坛贴吧推广:在手机相关网站的底端都可以看到很多的行业内论坛。建议推广者以官方贴、用户贴两种方式发帖推广,同时可联系论坛管理员做一些活动推广。发完贴后,应当定期维护好自己的帖子,及时回答用户提出的问题,搜集用户反馈的信息,以便下个版本更新改进。
33、微博推广:内容:将产品拟人化,讲故事,定位微博特性,坚持原创内容的产出。在微博上抓住当周或当天的热点跟进,保持一定的持续创新力。这里可以参考同行业运营比较成功的微博大号,借鉴他们的经验。
互动:关注业内相关微博账号,保持互动,提高品牌曝光率。
活动:必要时候可以策划活动,微博转发等。
34、微信推广:在微信公众号进行推广,比如找和你的app类似的公众号,用户流量要自然涨粉的,转化会高些,比如移动互联网微信公众号,可以投放一些和移动互联网交友、婚恋等从业者相关的app下载广告。
35、PR传播:PR不是硬广告,学会在对的途径讲一个动人的故事非常重要。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传播源,无论微博Kol、微信公众号、媒体网站的专栏或各大社交网站,我得去研究如何利用这些平台来讲述一个好的品牌的故事,反之,这些平台也会是用户对品牌产生UGC的最好渠道。
36、事件营销:事件营销靠的是运营人员的脑力和对业界信息敏锐的嗅觉。肤浅的理解就是炒作,这就需要团队有一定的媒体资源。
37、数据分析:任何时候的推广都离不开数据,要学会从数据中找的问题。总结良好经验,做优质渠道,改良产品。
38、蘑菇平台,手机APP预装推广能。
App预装推广的优势:
手机APP预装推广能够让手机使用者首次使用的时候就自动激活已经预装的APP,一旦预装的量达到一旦的数量,其APP被推广的用户将不计其数,特别是像小米等这几年销量剧增的手机,如果能在这种手机中预装APP,可以说是能够实现最大程度的APP推广,这种推广的效果甚至会远远大于在网站、微信、应用商店等地方的推广效果。
App运营推广应该从先小处做起,因为细节往往决定这成败。事实证明,忽略细节,不仅会影响APP产品口碑不说,甚至会带来严重损失。
6、做新媒体运营,经常会用到哪些网站?
新媒体编辑主要是指根据微信,微博、博客、论坛等发展的总体方向,策划、建设相关的栏目,并进行日常信息搜集及编辑工作。简单来说新媒体编辑主要工作就是编辑排版文章。但对于刚入行的新媒体编辑而言,文章排版以及文章阅读是两大难点。不用担心,新媒体编辑工作好拍档-来逗编辑器,帮您解决这两大难题!
文章排版不会怎么办?用来逗编辑器!
不会文章排版没有关系,微信编辑器-来逗编辑器一招帮您搞定。来逗编辑器样式多,更新快;细致分类易查找;布局简洁明了,简单容易上手;强大编辑功能,提升文章质感。更重要的一点是,无需会员免费使用!
文章阅读少怎么办?用来豆编辑器!
文章阅读少怎么办?没关系,用来逗编辑器(豆子编辑器)轻轻松松搞定!多一个内容分发渠道,多一份曝光的机会,编辑排版好的图文,同步到公众号的同时,勾选同步到来逗APP,来逗APP内强大的流量池可以帮助文章及公众号曝光引流。同时使用豆子编辑器(即来逗编辑器)成功发布的公众号推文,系统会在文末免费帮小编嵌入阅读红包,粉丝在阅读推文的同时,可点击领取阅读红包,免费帮小编激励活跃粉丝。是不是很强大!我就是这么能干!【来逗微信编辑器在线体验】
【内容补充】:新媒体编辑主要工作说明
1、定位。作为一名合格的新媒体工作人员,自身定位相当重要,你是做什么内容的,就专注每一领域,切记不可做的内容太宽泛。不要不择手段随意吸粉这样会严重影响人群定位,不能为了吸粉不顾账号类型,直接发布无关内容。这样虽然会吸粉,但并不是潜在客户。这种做法只能在运营初期少量使用,在中、后期运营阶段是坚决杜绝的,因为我们做内容就是要吸引精准粉丝的。
2、素材。除了多看一些经验文章之外,也要注意收集图片和文字素材。例如活跃氛围的动图、行业相关优质图片。这样才能在需要的时候随用随取。我们获取素材的途径很多,在门户网站上寻找创作素材,在手机上刷微博,刷段子,看美文,看热点,看到好的内容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随手收藏,就可以成为你二次创作的绝佳素材!
3、内容。做新媒体内容是第一要务,内容要有质量,要有独立的创新能力,花再多钱添加的粉丝,但是内容陈旧,不合粉丝的口味,粉丝看的索然无味便会立马取关你。内容最好原创,但借鉴他人成功文案也是可取之道。
转载:网页链接
7、新媒体视频一键分发工具有哪些?
视频一键分发工具有蚁小二分发工具,可以分发视频也可以分发文章,比较好用。
8、问:有什么好用的一键文章分发到各大自媒体平台的工具啊?
新媒体时代推广平台越来愈多,暂时想实现意见就可以把文章发送的各大平台的工具还是没有的,建议根据自己所发文章内容,分析一下自己想要达到的效果,给自己有个明确定位,搭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矩阵。
文章并不是发到的平台越多越好,主要还是要符合自己。
9、新媒体人需了解的28个自媒体平台有哪些?
今日头条,搜狐,一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