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新媒体 > 浅析新媒体对美国大选

浅析新媒体对美国大选

发布时间:2020-12-06 10:08:18

1、社交媒体对美国大选有哪些影响?

Facebook针对所有年满18周岁的美国公民推出一个红白蓝三色选举通知按钮。尽管这种动员投票举动看似与政治无关,但实际上Facebook是一款强大的政治工具。

社交媒体如潮水般的互动到底能为竞选结果带来怎样的实质影响?

Facebook如果要影响美国总统大选投票,至少有5种方式。而这仅仅是其Facebook.com社交媒体平台。由于该平台在全球拥有大约10亿活跃用户,其中包括72%的美国成年人,如果采用这5种方法,它们会对美国的选举造成显著的影响。

Facebook的注册用户本身就存在年龄、职业、学历和收入上的偏向。比如根据此前的数据,Facebook普及率最高的群体是18-24这个年龄段,因而这个年龄阶段的用户偏好将大大影响Facebook整体数据所反映出来的偏好。

Facebook这两项举措的本意是让更多的人参与选举,但这些举措引发了对背后潜在的政治效应的批评。这是否会吸引更多民主党人士,而非共和党人士参与投票,从而影响选举的平衡?这种潜在的力量是否会作为公司广告目标的一部分而外包出去?我们是否进入了社交网络运动的新时代?

Facebook表示他们的立场只是希望吸引更多人参与投票选举。“我们的态度是中立的,”一名Facebook发言人这样说道。“虽然我们鼓励任何候选者、群体和投票者使用我们的平台参与投票选举,但我们作为一个公司并没有利用自己的产品影响人们的投票行为。”扩音器按钮出现在自2008年起的美国大选,以及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亚等全国大选。多亏已经修补好之前一个无法预测的算法,今年Facebook首次确保这一活动将传达给社交网络里每一名18岁以上的美国公民。

Facebook在新闻摘要中进行的实验则更加敏感,该公司曾因在2012年的一次用户心理测试实验里改变用户反馈而遭致大量批评,这次争议导致公司最终补充了新的研究指导原则。但公司表示2012年的那次试验与新的指导原则是一致的,原计划在2012年晚些时候推出,但Facebook强调它只会展示一般的新闻内容,而不会添加任何党派消息。

另外,社交媒体上用户的活跃程度也不同,但在投票权利上每个人都是相同的。一个支持希拉里的中产阶级可能因为忙碌而不会在Facebook上发布太多的政治观点,但是他仍然和那些成天转发特朗普惊世骇俗言论的大学生们一样有一票的发言权。

2、你是如何看待美国大选的

美国总统选举制度的探析

摘要:美国总统选举制度在实践中会产生非民主的后果,历来引人争论。理解美国总统选举制度的关键在于理解其与民主的真实关系。本文从民主的视角出发,剖析了美国总统选举制度分析美国总统选举制度所产生非民主后果和其内在的民主实质,解释了民主性与非民主结果两者统一共存的原因。

关键词:美国总统选举 民主与非民主 联邦政治

历来研究美国政治制度史的著作在谈及美国总统选举制度时,都指出美国总统选举制度会导致总统选举的种种非民主后果产生:不能准确反应民意、出现不公正的选举结果、破坏了人民的平等投票权。这是由于美国总统选举中采用“选举人团制”、“相对多数票当选制”和“赢着全得制”所致。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一民主典范自居的美国会设计一种在实践中可能导致非民主后果的总统选举制度,并长期存在而不加以更正?针对这一问题,大部分的学者并没有进行详细而深刻的思考和论述,往往一笔带过,或仅从美国政治制度创制的历史传统中回答。这是不完全的,要回答这一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准确理解美国总统选举制度与民主的关系。

一、 美国总统选举制度的沿革

1787年,来自北美十二个州的代表齐聚费城参加制宪会议,这些刚刚从独立运动中获得自由的代表们,决议以宪法的形式将维护国家秩序的重任给予合众国总统及其任命的政府官员。但是如何选举合众国的最高领导人却仍是一个问题:在制宪会议上有些代表倾向由国会任命总统,他们主要的理由是总统的职责正是执行国会所通过的法律,依据国会的意志所选举出的总统,可以确保法律忠实地被执行;但有部分代表却赞成总统应该由人民普选的方式产生。激烈的交锋考验着宪法制定者们的智慧。 最终代表们经过激烈的讨论和妥协决定,由于美国幅员辽阔,实行直接选举实际上有困难,同时为了防止政客向选民骗取选票,所以先由各州选举出总统选举人,再由这些选举人组成选举人团选举出合众国总统。而后这一制度被载入《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任期为四年,副总统任期亦为四年。总统与副总统选举办法如下:各州应依照其州议会所定之方式任命若干选举人,其人数与该州于国会所得拥有参议员及众议员席次之总数相同。根据美国宪法规定,参议院的100个席位各州均分,每州2个席位;众议院的435个席位按各州人口比例确定,所以人口较多的州所产生的选举人数也就多。联邦政府所在的华盛顿特区虽没有国会议员,

3、这次美国大选涌现出哪些新特点?

新千年以来美国总统大选报道分析 呈现五个特点
竞选报道的基本原则:平衡

美国新闻媒体对大选报道的基本原则是:采取完全中立的立场。例如,支持布什和克里两位总统候选人的报道篇幅和字数完全相同,力求不偏不倚,两方面都不得罪。美国媒体在大选中保持中立立场,一是美国媒体在历史上有强调客观、公正的传统,力求准确地向受众报道事实;二是为了减少麻烦和来自外界的压力,乃不得已而为之。

CNN邀请专家分析选情或发表评论时,总是安排两方面的支持者同时出现。美国媒体大都设有“职业道德编辑”,所有节目或文章都要经过他们审阅,以杜绝明显的政治倾向,保持中立。2004年大选期间,《纽约时报》发表“挺克”社论,很快遭到政府的压力,两天后该报刊登了布什访问华盛顿一个教会的新闻,并配发布什与主教握手言欢的大幅照片,以保持报道的总体平衡。

竞选报道的发展趋势:网络化

新千年以来,网络传播已被普遍应用于美国大选中,网络传播的优势与政治选举宣传的需要相融合,成为候选人进行信息传播、募集捐款以及与选民互动的重要平台。

2004年博客跻身大选报道的舞台,及时发布和随时更新选举信息。对于总统候选人来说,这意味着网站在实现竞选信息传播这一功能时,渐渐超越了过往简单的信息罗列模式,承担起候选人网络“新闻发言人”角色;对于受众来说,博客以虚拟模式构筑了一种基于网络的“新型民主”,辅助受众了解大选新闻、获得观点。

一些大型网站在发布大选新闻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伴随着2008年总统大选临近,YouTube已成为选民和候选人互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政治平台,政客们甚至对该网站充满了敬畏。政治运动网站Politics Online的创始人菲利浦·诺布尔说:“过去候选人在选战运动中对创新技术的运用非常有限,而此次选举中却发生了巨大变化,科技已成为造势宣传最基本的平台,几乎每一次运动从头到尾都有YouTube的参与。”在本届总统大选中,从党内提名到调查投票、筹划路演内容及发表声明、宣传册子,大多数候选人都充分利用YouTube。网民的热情毫不逊于候选人,他们上传的内容丰富多彩,有为CNN、YouTube选举辩论提供的问题;也有女性选民歌颂自己心仪的候选人的音乐视频《我爱上了奥巴马》,这一视频上传仅1个月,点击率已超过250万次;还有一段妇女们对奥巴马与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鲁迪·朱利安尼进行的辩论战视频,短短4天的浏览量超过50万次。

2007年3月19日美国最大的社交网站MySpace即推出美国10位总统竞选人的网页。MySpace首席执行官克瑞斯·戴沃夫说,作为美国点击率最高的网站,MySpace将在即将开始的美国总统大选中发挥强大的作用。新年伊始,赶在大选初选的前一天,MySpace举行了一场“虚拟选举”,网站戏称这是“全国第一场总统预选”,1月2日网站收到15万多张选票。

竞选报道的娱乐化色彩:性丑闻

政治娱乐化已经成为当今美国新闻界的一大重要现象,媒体的监督功能常常退守到次要的地位。传媒在美国属于商业企业,它不是公共机构,它也代替不了公共机构所能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娱乐化的突出表现是各家媒体对竞选人的丑闻津津乐道,特别是性丑闻。揭露性丑闻似乎变成了大选中的“家常便饭”,几乎没有哪个总统候选人没经历过这样的“考验”。目前胜出呼声最高的候选人之一希拉里·克林顿最近被媒体指称她具有同性恋倾向,其竞选班子里年轻漂亮的胡玛·阿贝丁常伴希拉里左右。

在美国,那些受到媒体精英鄙夷的“腐败堕落新闻”,却被数量众多的美国观众视为“反映华府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对卧室绯闻这类敏感话题更感兴趣。共和党候选人前纽约市长鲁迪·朱利安尼“动用公款与情妇厮混”的性丑闻也成为最近很多人的话题,一些报道煞有介事地声称,为了方便同情妇鬼混,朱利安尼滥用安全保护的经费。最早曝光这则消息的是一家影响力日增的网站Politic.com,消息出现在两位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一场重要的电视辩论的间隙,这让朱利安尼大为震怒,怒斥这是“政治对手对他的打击”。

曝光竞选人的性丑闻首先符合了两党互相攻击的特性,从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竞选总统时,就遭到政敌对其私生活的猛烈攻击;其次,大选期间关于两党竞选人的报道无所不包,涉及私生活的内容更引人注目。近年来,一些总统竞选人所谓的“性丑闻”报道遵循了类似的规律:大报首先获得线索,但苦于无法核实或者出于政治或新闻标准考虑,决定暂时不报,然后网站或者博客抢先发出。新媒体的崛起给了“性丑闻”传播更多的空间,由Google、YouTube这些网络媒体的弄潮儿造就的“晒时代”,也使原来充斥严肃话题的“新闻空间”被挤对得更为狭小。

4、你如何看待美国大选

拜登目前在美国的各种机构的民调结果来看,特朗普确实有很多方面落后,但目前来看,还不能直接说拜登就高枕无忧了,毕竟曾经的2016年,希拉里在大选结果出来之前,各项数据都遥遥领先特朗普!而最终,特朗普还是拿下了更多的选举人,最终赢得了大选!

几点个人看法:

(1)因为疫情反扑、骚乱不断,重启经济无法“启动”,集会不能“线下进行”,所以特朗普让干了两年的竞选总理帕斯卡尔“下课”了,然后让福竞选经理斯蒂平接替。这种临阵换将,很多人认为共和党可能要被特朗普颠覆了。当然,帕斯卡尔作为2016年竞选的班底,自然特朗普是不会抛弃的,现在继续负责特朗普竞选团队的数字和数据战略。

(2)现在特朗普也戴上了“口罩”,这可以看作是一个信号:特朗普团队要改变策略了,要顺势而为!而且白宫恢复新冠记者会,时间定在下午5点。按照特朗普的说法,这个时间点的收视率高!看到没有?我先下个台阶,承认应该“戴口罩”,然后继续召开疫情防控记者会,顺便利用这个记者会的高曝光率,甚至甩锅给各个州州长。

(3)刚刚“被辞职”的帕斯卡尔,在2016年曾经立下一个大功:被民主党和希拉里忽视的密歇根和威斯康辛州,帕斯卡尔认为特朗普应该力争拿下!而事实上,帕斯卡尔赌对了,特朗普就在民主党控制的这两个州去宣讲竞选,最后拿下了民主党的这两个地盘,获得了历史性胜利。

(4)现在特朗普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啊,所以未来会有什么样的交易,就看现在美国的各种捣乱的力度了!由于新冠疫情反弹,特朗普样本准备的重启竞选集会活动就这样被延迟了,而特朗普的竞选活动团队也在积极改变方式,也就是拜登团队已经先人一步的“数字化”了:视频竞选大会,并且今天(北京22日)准备搞数字募捐活动!

特朗普目前最大的锚定目标:沉默的大多数利益集团,华尔街大佬才是自己最看重的!拜登天然缺点儿气魄还有国际友好度啊!

5、为什么在美国大选中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立场会有明显的分裂

主流媒体被人控制社交媒体自由发言不容易被控制

6、美国大选最新消息:媒体对美国大选的影响有多大

根据以往的调查显示,获得更多影响力更大的媒体支持,获胜的几率更高,这显然是句废话,不过今年的情况好像不大一样。特朗普作为并不受媒体欢迎的候选人却成为了共和党的候选人,而且这一次媒体都站在了特朗普的对立面,这显然是不正常的。一般来说能走到现在特朗普肯定有过人之处,而媒体却从来没有一个正面的报道,这显然有失公平的原则。
这就要从选举的大背景说起了,简单来说现在特朗普代表的是美国广大中产阶级的利益,而希拉里则代表了底层和高层的利益。支持特朗普的大多是沉默的大多数,而支持希拉里的则控制着媒体,这也是为什么媒体一边倒的原因。希拉里是牺牲中产的利益造福哪些吃福利和高层,特朗普则准备打击非法移民和振兴美国。
距离美国全国大选还有三周,在因秽语视频及性侵指控而选情告急之时,共和党总统提名人特朗普把对媒体的攻讦提升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上周六,在佛罗里达西棕榈滩一次集会上,他说媒体正串通希拉里合谋操纵美国大选:
“希拉里动用的最强力武器是企业媒体、出版社。让我们说清楚一件事:在我们国家媒体不再关乎新闻。他们是跟任何说客或金融机构无异的特殊政治利益团体,有着整套的政治议程——其服务对象不是你们,而是他们自己。他们不计成本、不计代价,也不在于多少人的生活会被毁坏,目标只有一个,把奸诈的希拉里选上台。对他们来说,这是场战争;对他们来说,根本没有出界一说。我们国家正在为生存而挣扎。相信我。”
这是美国历史上首位总统候选人——甚至也可以说是首位公众人物——对媒体进行这样骇人的鞭挞。仅仅以“特立独行”来解释这种看上去很疯狂的举动似乎还不够;事实以及研究结果证明,这位屡屡出位却总能全身而退的候选人有理由感到恐慌。
跟往届大选不一样的是,今年美国媒体界出现了“一边倒”站队的现象。迄今为止,美国前50家纸媒中没有一家支持特朗普,而八年前共和党提名人罗姆尼曾经获得了大量媒体背书。

7、三大理由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关注美国大选

美国大选从一开锣就很有戏剧性。在爱荷华州民主党初选中,民调幅度落后于希拉里·内克林顿的容奥巴马意外拔得头筹;8日在新罕布什尔州, 希拉里翻盘。共和党方面, 麦凯恩、哈克比、罗姆尼三人也是轮番领先,难分轩轾。 这种现象显示此次大选竞争十分激烈, 很有看头, 现在预言鹿死谁手还为时过早。美国有51个州,各州人数(相应的“选举人”票数)多寡、选民“政治光谱”差别甚大, 仅凭两个小州的初选结果, 远不足以推论最后的结局。

8、怎么看待美国媒体预测美国大选结果全错

也没来有全错,好像有软件公司通源过大数据预测对了

还有一些其他报纸也预测对了,还有香港的一些媒体人也预测对了。

只能说大部分预测错了。。。

这就是体现了口嫌体正直。有的人真的害怕给别人知道自己支持川普,纷纷在电话调查中表示支持希拉里,而投票又是不记名的,投就投给川普。

而一般媒体民调是通过电话取样调查的。。。而且是属于那种全国大范围调查,谁支持的人多就预测谁当选,然而美国本身是采取选举人票制度,不是谁多票谁就当选。

事实上总得票数确实是希拉里多于川普,但是选举人票确是川普多于希拉里,只能说美国的开国元勋摆了媒体一道,是他们当初这样设计选举制度的。。目的是避免大城市人多而忽略农村选民或小部分意见弄的选举人票制度。。。川普自己批评说这套制度不公平不合理,然而他却因为这套制度当选的。。

所以,民调用统计学来统计总得票数,从这个角度说,还是蛮准确,但是从选举人票来说,还需发展。。。

9、美国大选为什么不同的媒体统计的数据也不一样?

这些数字的差异,是和不同媒体对于同一个州的竞选结果的不同认知有关。比如有些州的结果还没有完全出来,但是有的媒体觉得可以下结论了。所以才导致不同的媒体统计的数据也不一样。

美国全部"选举人票"共538张,是参议员(100名)、众议员(435名)、华盛顿特区代表(3名)的总数。参议员按州分配,50州每州2名;众议员按人口产生,约50多万人选出一名。例如纽约州约有1,600多万人口,就有31名众议员,再加上2名参议员,总共有33张选举人票。

除缅因州、内布拉斯加州外,任何一个总统候选人如果赢得了这个州的多数人投票,即赢得了这个州的所有选举人票,被称为"赢者通吃"。 按照选举人团制度,候选人在各州赢得的选举人票累计超过538票的一半(270张),就当选总统。

(9)浅析新媒体对美国大选扩展资料

一般候选人通过预选的方式获得党内提名。预选制度的形成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美国在19世纪30年代形成了由政党代表大会提名候选人的制度,从那以后,大多数议员都由党内的秘密会议提名产生,而这种制度使议员人选往往由党魁所控制。

1867年,宾夕法尼亚州的克劳福县首先采用直接预选的方法提名地方的公职候选人,即由两党的选民直接投票确定该政党提名的候选人。

20世纪初,直接预选制度得到推广,到1917年,全国48个州中已有44个实行了某种形式的直接预选制。现在,美国所有50个州都采用直接预选的方法提名政党候选人。

10、如何看待美国大选200字

写作思路:不要平铺直叙地进行,要注意及时地、不断地变化描写的角度,使描写更加具体,给读者主体化之感。做到条理清楚、自然、明白,不杂乱,要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东亚及冷战史研究专家阿恩·维斯塔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无论谁成为美国领导人,处理对华关系的效果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美方与中国领导层实现合作的能力;二是美国影响中国政策的能力。

这段话讲清楚了美国大选的作用:”希望一个新的美国政府能作出的改变。”这种希望出于自信而不是外部原因。所以,大选对中国没有本质上的影响。中美两国仍旧在原有的框架中相处,美国的外交政策会带有总统个人的特色。据说,拜登比特朗普更民主文雅一些。仅此而已,别无新意。

所以,大选对于美国仍旧是新旧总统的和平交接,不会产生杀戳。这才是大选的真正意义。重复一下,大选能保证从政人员的人身安全。至于犯罪分子,大选可以取消他的所有保护权利,更好地绳之以法。例如,发动马岛战争的阿根廷前总统阿尔铁木,就被大选后送入了终生监禁的牢门。

美国公民都热爱民选的所有的总统。对总统的好评和坏评都能在大选期间公开表示。然后用投票表达自己的政治希望。但是,又有谁能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呢?林肯总统通过了废奴法令,却没能消除种族和阶级歧视。

与浅析新媒体对美国大选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