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 新媒体传播艺术?
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是传统的四大媒体.
新媒体
我们新媒体专业出去到底能为新媒体领域做点什么?记得我毕业的时候对什么叫富媒体、什么叫流媒体都不清楚,把banner意思混成一团。记得毕业那年去美院看新媒体毕业展,有这么个共识:“他们搞的是装置艺术,只要有钱我们这些人也能搞,也能玩”。真不知道美院老师听了这个共识会不会气吐血。我不得不承认我们错了,美院的新媒体我理解成装置新媒体,在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等发达国家的公共场合,让用户参与到装置新媒体,宣传产品成果。而我们学校搞的是网络新媒体,借助网络为传播者和接受者、接受者和接受者搭建流畅的网络平台。我们跟美院有个共同的特点,数字性,互动性,个人性,我理解为都是数字互动新媒体。
新媒体是:用户能自主选择内容、传播者和用户形成对等交流、同时无数用户也可以进行对应交流的媒体。艾,太概念了,还是简单点,来自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它具有互动性、数字化、个人化的特点,数字化是本质,互动是表现形式,个人化则是一种延展。
互动性。互动应该是一种使对象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彼此发生积极的改变的过程。关键词是“相互作用(reciprocity——A reciprocal condition or relationship.)”“积极”。分众不请自入的广告形式,当然被排除在新媒体之外。互动性使得在公共领域中的传播不仅有大众传播的性质,还有人际传播的特征。
数字化。在题为“新媒体的新字,便是霸权,前无古人的霸权”的日志中,我讨论过这个维度。数字化的内容,使得内容本身得以更广阔地实现“范围经济”,即以很多种不同形式呈现。
个人化。传统媒体,在面对每个受者之时,都是一样的。比如,同一台节目,或者,同一张报纸。但是,新媒体不然。同样一个域名的网站,用户面对的界面和内容可能不同。原因可能有二:一是用户定制;二是传者(也就是网站)根据用户的操作习惯,通过类似cookies技术,给予不同的内容呈现。这两个原因其实根子上,还是受者与传者互动的结果。试想从来没有留下阅读痕迹的用户,怎么会被网站判断出他希望读什么?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我认为:一、新媒体并非就是新出现的媒体(通常大家将互联网和手机称为第四、第五媒体。按照新媒体形态的出现时间这样的排序法去划分新旧媒体显然太粗放了),二、新媒体并非就是新技术支撑的媒体(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数字广播,数字广播显然不是新媒体)
分众传媒CEO江南春:“分众就是区分受众,分众传媒就是要面对一个特定的受众族群,而这个族群能够被清晰地描述和定义,这个族群恰好是某些商品或品牌的领先消费群或重度消费群。”
互动
工作中,在一起讨论创意时,经常会有人说:“艾,你这个想法不错,就是缺少互动,没有一个鼠标动作让用户去玩”。有资深广告人聊天时竟然说:“游戏不是互动,他就不过是在玩个游戏嘛”。完蛋,我个人认为很多大小公司都存在这个现象,被互动表面意思迷惑了。
所谓的互动:就是双方互相的动起来。一种使对象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彼此发生积极的改变的过程。关键词是“相互作用(reciprocity——A reciprocal condition or relationship.)”。而不是简单理解成一定要让鼠标在这么个显示屏幕上画朵花,画个鸡蛋后画面出现什么样子的效果。对于做什么样性质的网络广告,应该有的放矢,比如鼠标感应,拖、拉、触一些动作引起用户兴趣;比如视觉冲击震撼用户;比如画面表现形式,涂鸦,插画等等;这些最终目的是让用户参与到整个互动过程中来。采取什么样的表现形式是互动营销重要的部分。我敢肯定:不管做什么设计,有什么创意,本质在于以人为中心,这是真理。互动的双方一方是消费者,一方是企业。他们抓住共同利益点,找到巧妙的沟通时机和方法才能将双方紧密的结合起来。互动营销尤其强调,双方都采取一种共同的行为。
公司互动培训会上:演讲人shon把互动归纳为Design+Technology,我很赞同,因为设计已经包括用户使用性
互动广告的本质 :互动广告作为一种广告活动,它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内容主题、受众、时间、媒介或载体。离开其中任何一个条件都构成不了互动广告。互动广告作为一种广告手段是符合人类的自然沟通行为的一种双向沟通理念。它区别于传统的广告方式。互动形式是互动广告作品的灵魂。
广告圈内有这么种说法:三流的让人们对表现形式表示夸奖;二流的让用户对其创意和策略印象深刻;最成功的则让目标群付诸行动,而忽略创意和策略本身。那么最好的广告当然就必须运用互动营销来实现。
互动营销
互动营销是指:企业充分利用消费者的意见和建议,用于产品的规划和设计,尽可能生产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互动营销的实质就是: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切实实现商品的实用性。
互动营销的表现方式:目前的主要有付费搜索广告、手机短信营销、广告网络营销、博客广告和电子邮件市场营销等,主要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营销人员和目标客户之间的互动。
精准的互动营销:通过《Marketing Test》营销测试系统及大型个性数据库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进行精准衡量和分析,实施精准定位。目的是更好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树立起企业产品和服务在顾客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为企业培养和建立稳定的忠实顾客群,从而达到一对一传播沟通的终极目标,即由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转化为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从而实现消费者的口碑传播和无限客户增殖;“一传十,十传百”形成裂变式客户增殖效果,使企业低成本扩张成为可能。
2、新媒体艺术的特点
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结性与互动性。了解新媒体艺术创作需要经过五个阶段:连结、融入、互动、转化、出现。首先必须连结,并全身融入其中(而非仅仅在远距离观看),与系统和他人产生互动,这将导致作品与意识转化,最后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人们一般说的新媒体艺术,主要是指电路传输和结合计算机的创作。然而,这个以硅晶与电子为基础的媒体,正与生物学系统,以及源自于分子科学与基因学的概念相融合。最新颖的新媒体艺术将是“干性”硅晶计算机科学和“湿性”生物学的结合。这种刚刚崛起的新媒体艺术被罗伊·阿斯科特称之为“湿媒体”(MOIST MEDIA)。
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很多,但它们的共通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使用者经由和作品之间的直接互动,参与改变了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意义。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引发作品的转化——触摸、空间移动、发声等。不论与作品之间的接口为键盘、鼠标、灯光或声音感应器、抑或其它更复杂精密、甚至是看不见的“板机”,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主要还是互动。连结性乃是超越时空的藩篱,将全球各地的人连系在一起。在这些网络空间中,使用者可以随时扮演各种不同的身份,搜寻远方的数据库、信息档案、了解异国文化、产生新的社群。 从新媒体艺术在欧美的发展,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种艺术形式的产生,一开始就与商业利益紧密地挂在一起。所以,它更多的不是展示艺术,而是展示新技术产品,参观这种新媒体艺术展,给人的感觉更象是参观商品展销会。
这些问题令人感到迷惘和困惑。专家们很少谈及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更多的是谈新媒体的技术应用和掌握问题,以及新媒体艺术的市场问题。这就给人们一种错觉,新媒体艺术,最重要的不是艺术上的创造,而是如何引导艺术应用新技术占领市场。当然,这也许与新媒体艺术一诞生就与商业化结下不解之缘有关。
3、新媒体艺术是什么?有哪些知名的作品
顾群业的新媒体艺术作品《镜像》,创作于2009年,2011年在济南园博园国际会展中心展出于“中澳新媒体艺术对话展”。2013年11月16日-12月16日在天津美术馆展出于“零界——首届中国装置艺术双年展”。
是“镜像效应”还是“相由心生”?在镜子前面走过,观众的影像就会映射在镜中,同时会有感应装置捕捉到观众的动作,引发镜中影像挥舞十字架。艺术家通过这件作品反思镜像与心相、真实与虚幻、正义与邪恶等一系列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镜像》也是对人性的映射。
4、现在媒体对传统艺术有哪些影响
一、新媒体的定义
新媒体是各种依赖计算机呈现与传播的新文化形式。这些例子包括:网站、虚拟世界、拟真实境、多媒体、计算机游戏、计算机动画等等。各种依赖计算机呈现与传播的文化形式,在本质上与传统的文化形式有了相当大的差别;随着计算机这个工具硬件、软件的快速非线性演化,被呈现与被传播的文化形式也经历着快速变迁的剧烈变化。
二、新媒体时代的艺术
网络的出现,可以兼容印刷传媒与广播电视传播之所长,既具备广播电视的直观、动感的声园系统,可以毫不影响电视、电影语言的运用,又具备了印刷媒介运用文字传达深刻的思想、进行准确的定性的优势,可以同样含蓄、婉约地营造意境。同时也弥补了两大传统传播媒体的不足。
网络既存在着点对面的传播,又存在着点对点的传播,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极具个人化的艺术传播方式。个人在网站上可以公初自己的作品,机会与其他任何人均等,从而使每一个人都可以作为传播者出现,同时,作为传播者个人又可以直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跃过其它对自己无用的信息,大大减少了选择信息的时间。使网络传播既可以成为“广播”,一种大众传媒,又可以成为“窄播”,既可以以广度取胜,又可以以深度取胜。
三、新媒体对艺术创作积极的影响
(一)艺术创作者因新媒体的传播而大众化
大量传统媒体时代的受众将逐渐分裂成具有不同兴趣的团体,人们面对网络,自主性和选择的范围扩大了,受众群体在分化,人际传播在网络艺术传播的过程中成为传播的主流方式,个性化得到极大地体现。传统艺术作品的发表要受到审查,并具备一定的实现接受的条件,如媒体的宣传、适当的空间、时间等,有时接受的范围还非常有限。与此不同的是,网络艺术作品的发表和接受都是无穷无尽和即时的,它基本上是面向全体大众的一种开放式的艺术享受方式。网络的出现丰富丁艺术的传播方式,扩展了艺术的接受群和接受方式,使艺术的传播和接受的自由度增加了,扩大了传统艺术的传播渠道。
(二)艺术创作的表现形式多样丰富
在中国新媒体艺术运用最多的领域无疑是我们所接受和熟识现代电影中国特效的国产电影《秦颂》的正式登场是新媒体艺术的亮点,这是一部制作精良、面恢弘、明星荟萃的历史大片,其中气势庞大的阿房宫就是由电脑制作完成的。
2002年,张建亚导演的《极地营救》,整个影片设计都是模拟好莱坞大片制作,此片制作过程,配备了国内第一台数字摄影机,聘请了国内电脑图像图形专家,运了计算机相关软件、作了大量的数字特效力,主要三维软件是Maya和3dmax,影视后期合成软件Inferno、Flame、Shake等。而且创新地使用了国内数字特技制作从未使用过的先进技术,如三维人体扫描、动态捕捉、大型的粒子特效等。使该片的视觉效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掀起了中国电影的新革命。还有张艺谋导演的影片《英雄》中,大量的运用了新媒体艺术形式,那万剑齐发、万马奔腾的壮观画面,其完美的、不寻常以及震撼人心的视觉及听觉效果,带给我们颠覆性的全新视听感受。
在中国新媒体艺术不仅在电影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且另一个值得一提的就是虚拟技术和动画仿真。虚拟设计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虚拟生产”、“虚拟贸易”、“虚拟市场”、“虚拟网络”等等。将在建筑设计、装备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中发挥神奇的效用。
虚拟设计利用3D、CAD建立一个非常完整的模型,加上渲染和动画功能,使模型变成一个形态逼真且具有动画功能的仿真物体,并具有了真实、交互、构想的特点。
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人在自然环境中的各种行为活动,实现人与所设计对象的操作与交流。以不断改进设计模型,强调三维图形的立体显示,使设计对象与人、环境更具现实感和客观性。
四、新媒体对艺术创作消极的影响
(一)新媒体的大信息量使艺术创作成为机械复制艺术
“媒体在使我们的感官急剧延伸的同时,也令我们的感官变得麻木。显然,“当代审美经验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改变,‘低界契合’审美时尚消解了具有相对稳定及深刻理性内容的审美理想”。总体而言,新媒体在传达给我们大量信息、转变了我们的审美思维方式的同时还占据了我们的思考。
新媒体对艺术家的创作倾向和受众的审美取向起到很大的引导作用,也许在本意上它并不影响美术家创作,但是它能确定哪一种美术作品应该和值得给观众看。在美术市场方面,它们充当着市场品位和趣味的引导者。为了体现自己的一种艺术主张,它们往往会策划或引导一种趣味,以诱导大众的消费欲望。
新媒体艺术使得技术手段运用后的机械复制艺术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仅此而言,新媒体艺术的现代性构建了公共性的审美意识。
(二)创作媒介的过于自由陷入的创作尴尬
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数字艺术工具几乎无所不能,艺术家可以随心所欲的设想作品的潜在形式,甚至可以强势控制作品的各个表观细节。但这种自由却绝非美事。媒介的无限扩展提高了表现技法的熟练门槛,也导致了艺术创作的情感低落与诉求无力。正如诗歌和词牌需要格律,艺术创作也需要外在条件的限制。面对一个瀚如浩海的创作空间,艺术家会感到茫然和虚无。我们不难看到一些新媒体艺术作品的明显缺陷,或停留于新式媒介的杂耍式展示,或思想单薄,或言之无物。
这诚然与创作者的艺术修养有关,但更多却是源于技术思路的桎梏。一味追求媒介以及表现手法的新颖最大化,作品不幸蜕变为炫耀技术的空壳。在这个意义上,思想性和社会性的缺席导致了艺术性的削弱,过度的媒介自由成为新媒体艺术的创作瓶颈。从操作的层面看,信息媒介的万能表象却只是理想中的美丽肥皂泡。脱离了直观真实的油彩和画笔,新媒体艺术作品大多演化为显示器背后的抽象代码和复杂计算。对于普通艺术家而言,繁杂的技术劳作和冗长的程序编写实属难以掌握的高难技术――这直接造成了新媒体艺术的最大门槛――艺术的最终自由实际上建立在创作过程的不自由之上。创作中的艺术家必须和复杂的程序代码谈判妥协,和苛刻的编程语法交涉让步,在艺术和程序的夹缝中进行艺术构思和不断修正,其过程充满了痛苦的跳跃和未知的历险。
这一特殊的创作方式使得艺术思维不得不在理性和感性之间来回往复,因而思路中断,方向迷失等问题屡见不鲜。如此一来,新媒体艺术作品更像是某个规划严谨的项目,而非传统意义上随兴而发的艺术挥洒。如不是配合默契有序的团队,最后的作品往往可能流于集体意图的妥协,既非个人情绪的表达,亦非集体智慧的凝聚――集体创作的困境再次成为囚禁艺术自由之魂的高墙。
五、结语
新媒体艺术的现代性构建了公共性的审美意识,完成了人的个体性解放。当人类的艺术之树发展到分化的节点,当我们路过历史的这个当下,新媒体艺术正面临着一次次的分化和嬗变。这个瞬间既有茫然和未知,也充满机遇和挑战。当然,人类历史上的各门艺术都如罗马城般非一朝一夕所能建成,艺术的萌芽期必然充满了阻力、未知、挑战和历险。新媒体艺术在历史的阵痛中蠢蠢欲动,呼之欲出。相信不久的将来,当科技进一步发展,信息工具进一步普及之后,新媒体艺术的创作最终会走向它应到达的顶峰。
5、新媒体艺术是干嘛的?
这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工作,现在是热门.市场也缺很多人. 新媒体的范围包括很广泛,网站网页设计,(这个现在很吃香).手机上面的小游戏,手机和电脑的界面设计. 标识设计.互动小游戏.互动装置. \ 学这个专业吧!不会后悔的.只要你努力,一定有发展.像现在做好一个FLASH网站,就四五千.
6、新媒体艺术是什么?
简单来说就应用新媒体技术进行艺术创作。着重强调数字化、虚拟现实、虚拟互动等表现形式。但是对于具体定义和内涵来说,可谓百家争鸣。要认识新媒体艺术可以先认识新媒体。
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一些传播学期刊上设有“新媒体”专栏,但交互网络电视所刊载文章的研究对象也不尽相同,有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还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体专栏。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体?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也有专家提出:“只要媒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有别于传统媒体,才能称得上是新媒体。否则,最多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的变形或改进提高。”“目前的新媒体应该定义为在电信网络基础上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使用有线和无线通道的方式。”还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
因为“新媒体”的定义没有统一的定论,也就使得以“新媒体”为基础的“新媒体艺术”定义也具有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新媒体艺术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这样说起来不免让人觉得有些抽象,感觉上新媒体艺术离我们还有些距离,其实不然。新媒体艺术说白了就是数码艺术,其表现手段主要为电脑图形图象(computer graph),即许多业内人亲切地对其简称道的CG。其实新媒体艺术的范畴具有“与时俱进”的确定性,眼下他主要是指那些利用录象、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因此新媒体艺术已经在不经意中深入到了现代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去了。
7、新媒体艺术是指
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新媒体艺术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这样说起来不免让人觉得有些抽象,感觉上新媒体艺术离人们还有些距离,其实不然。
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新媒体艺术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这样说起来不免让人觉得有些抽象,感觉上新媒体艺术离我们还有些距离,其实不然。新媒体艺术说白了就是数码艺术,其表现手段主要为电脑图形图象(computer graph),即许多业内人亲切地对其简称道的CG。其实新媒体艺术的范畴具有“与时俱进”的确定性,眼下他主要是指那些利用录象、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因此新媒体艺术已经在不经意中深入到了现代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