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媒体的特征
由于新媒体的UGC成分相当重,因此它的内容发布显得没有规律。对于大多数传统媒体而言,内容出版是有时间设置的,所以电视台电台节目都被称为program,一种可以事先设定的程序。但新媒体不是。 第二个重要特征是碎片(fragmental)。有一种说法叫“微内容”。大抵意思差不多,并非整块的内容,而是一片一片的内容。但“微内容”的说法只是形容了量上的特性,没有涉及到“质”上。碎片,我个人认为,是更好地表达出新媒体特性的词组,因为看上去很多内容只是零碎地堆砌在一起,而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 碎片化的内容是由于去中心化造成的。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的所谓“颠覆”就是指这个。但事实上,去中心化这个态势是长久不了的。人类由于大脑接收信息的需要,会导致那些重新整合信息的中心化渠道出现。搜索引擎是极好的例子。 第三个特征是个人化/个性化(personalized)。blog是最显著的例子。一个提供博客架站程序的wordpress,由于开放其代码架构,使得网上有成千上万数不清的模板可供使用。于是,每一个blog都显得与众不同,如果blogger自身还有模板开发能力的话,还可以造就全世界只有他/她这一块的模板。 当然,不是所有的新媒体都有很强烈的个人化色彩(比如BBS),但的确有相当多的新媒体形式赋予了用户尽可能展示自己的工具。这种个人化的特征,直接拷问着“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条狗”的句式。换而言之,互联网,其重心开始由数据(信息)向人转变。 结合程乐华老师的说法,这种个人化直接带来了网络上的补充自我和补偿自我的出现。 偶发性和碎片化两个特征可以合力成为新媒体的第四个特点:连续的议程设置(continuousagenda-setting)。 媒体的议程设置效果是得到实证支持的,但媒体们很少对一个议程进行连续的设置:a电视台就b电台的内容进行跟踪,然后c报再跟进(在中国,这种情况不是没有,但很少见,比如:十七大报道算一个连续的议程设置)。但新媒体却不是,它们喜欢连续式的进行议程设置,我称之为“链式传播”。每一个节点的影响力都有限,但合起来的力量是巨大的。典型的例子就是blog的话题接龙游戏:怪癖。 如果这个新媒体还有很强的个人化特征的话,自我便代入了。媒体拟人化后,就使得这个媒体的可信度增高,议程设置力量会更具有穿透性。 最后一个特点,当然,不是最不重要的:互动性(interactive)。不过,这个特点已经被说滥了,我就懒得再大肆唠叨了。 唯一需要在这里指出的是:跨平台的互动。网络媒体天然具有互动的功能,但很多互动完成于媒体之内,比如在某篇文章下发表一个评论。但新媒体提供了跨平台互动的技术,比如blog的trackback和pingback功能。但截止到目前为止,至少在中国,跨平台的互动还没有成为大规模的态势。
2、怎样理解新媒体的“新”字
怎样理解新媒体的“新”字
“开心网”是过去几个月在京沪等白领聚集城市以惊人速度迅速蔓延的一个社交服务类网站。解放“300号大楼”内上开心网的人数可能就不下300。在开心网最热门的“争车位”和“朋友买卖”两个游戏以外,用户还可以自由发起投票,让其他网友参与选择各自认为合适或正确的选项,这项功能引起了笔者的兴趣。
请留意这样一则投票:“你知道今天下午在海事大厦有人坠楼吗?A:我知道;B:我不知道”。相对传统信息传播的“授->收”模式,网络投票游戏竟然也能衍生出信息传播这个副产品——排除恶意散布不实消息的可能,即使那些选择了B项的网友,也通过一次“游戏”获取了一条新闻信息!
而在新经济模式方面,分众传媒则属于这个模式的新媒体杰出代表。它精确定位和选择了受众对象以及目标商品,竟然使一个技术含量实在不怎么高的劳动密集型媒体形态成功蜕变为新媒体。这件案例告诉我们,在商业社会,第三产业的“技术含量”含义已经超越了传统科学技术的范畴。“你太有才了”,这句台词不仅可以赞赏一个人掌握了多么渊博的科学知识,还可以称赞他的社交和向他人提供各种各样服务的能力。20年前,国人把这个称为“点子”,现在,则叫创新。今后,创新将出现两个分支:科学技术创新和经济模式创新,即服务创新。而视觉和听觉感受仍是媒体必须首要重视的方向,事实上,即便是分众传媒,也充分利用了人的这两个感官通道才获得成功——逛卖场、等电梯的闲暇,你的眼睛可以东看西看,即便你不想看这看那,你的耳朵也几乎无法拒绝去听……
“新媒体”的催生条件
如何催生新媒体?或许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只有必要条件而没有充分条件,甚至那些必要也仅仅是准必要。
首先,消解传统媒体的边缘,消解既有新媒体的边缘。I-street街头屏幕就是对无线传播和楼宇视频各自边缘的消解。这包括了两重含义:结合与重建。无线传播与楼宇视频结合的成果使街头屏幕摆脱了“人肉媒体”的尴尬。一方面,那些由人工快递和更换的广告内容继续发布,另一方面,利用先进无线技术进行传播的信息满足了受众对实时消息的需求。由于“入网”使街头屏幕向公众提供互动服务成为可能,未来那些竖立在街头的大屏幕,将可以向路人提供相当个性化的服务,比如视频求婚!
其次,泛网络化和“无孔不入”是趋势。随时随地和充分互动是新媒体在可预见未来的发展方向。公众能够随时随地全天候地获取信息,很大程度上需要技术进步来推动;充分互动的灵魂是每个人的意愿和观点可以自由表达和受到充分重视。以上两点,即对应于“新技术主导”和“新传播理念主导”。网络,是满足随时随地和充分互动的最好工具。因此,泛网络化的的媒体更容易被公众接受。而“无孔不入”,则是思考如何更大限度地去满足和影响人们的视觉和听觉需求。一个较为明显的趋势,是先驱者正将自己的目光从空间转向时间——过去20年,广告从户外走进了火车车厢,再从火车车厢走到“小传单”上;最近,观众收看电视广告的时间从夜间休息前转移到了逛卖场和等电梯的碎小空暇。
最后,似乎与传统知识产权保护观念相违背的,能够被“山寨”化,即容易被模仿可能也是新媒体迅速成为时尚的一条捷径。做一道消费行为测试题:马路的两边,一边是一家火锅店,另一边是四五家热热闹闹地连成片,你选择哪一边吃饭?多数被访问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理由是聚集在一起的饭店群可以向他们提供更多的选择。
在中国,曾经有一个著名的商业经验,即“2000万现象”,当一样新产品的社会保有量超过2000万件的时候,它将很快突破普及瓶颈。彩电、冰箱、空调、手机、MP3,几乎都有过惊人类似的经历。如今,各种山寨手机和山寨MP3充斥着市场,粗制滥造的安全隐患固然让人担忧,但相对突出的价格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两样数码产品的迅速普及的确起到了几乎决定性的作用。事实上,电视机也曾经在其市场普及过程中经历过类似的山寨过程,只是后来,四川长虹那样的行业巨头最终吞并了数以百计的“山大王”,成为行业龙头。
即便是最新技术背景下诞生的新媒体,其面对最终用户的使用和操作,都应该是直观和便捷的。笔者以此结束本文,意在期待读者也接受这样的观点。
3、如何理解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格局的变化
1.新媒体突破了国别、区域边界,实现了国际传播的跨越时空、超越疆界,即刻传递、海量传送、互动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传播特性。
在全球联网、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多媒体融合应用、零成本(或低成本)、自媒体等众多的新型技术和应用基础上,新媒体天然具有跨越时空约束的能力。借助于智能终端设备、通讯技术、新型应用,任何个体都可以变成新闻事件现场的第一报道者,将信息通过具有全球联网功能的公共信息平台迅速传播到全球。这一优势在新闻突发事件中尤为明显。
2.强大的互动、互融性特点,强化了国际传播的广度、深度和影响力。网络媒体以其与生俱来的自媒体和全球开放的优势,将信息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都可以几乎无成本的、便捷的获取和传输信息。这种优势可以完全打破传统媒体环境下弱势国家无法施展国际传播的局面。任何一个国度,只要接入网络,就可借助新媒体平台突破媒体界限,输出本国信息,放大本国声音,扩大本国影响力。
以信息技术、新型通讯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使媒体的影响力从区域转向全球,从新闻信息封锁转向开放的信息众筹,从信息传播的不对称转向公开开放的信息共享,可以说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传统媒体的传播缺陷。
4、新媒体推广都有哪些渠道
微博、博客、自媒体、抖音、快手、西瓜视频、微视、微信朋友圈、公众号等
5、新媒体与自媒体到底有什么区别???
一、什么是新媒体
所谓的新媒体就是相对于传统媒体(报刊、广播、电视等)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概念比较宽泛,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等终端,为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二、什么是自媒体
自媒体(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为个体提供信息生产、积累、共享、传播内容兼具私密性和公开性的信息传播方式,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自媒体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贴吧等网络平台。
自媒体的技术是互联网时代必不可少的技术。互联网+最重要的就是互联网思维,互联网上缺的不是产品,而是销产品的人。如果你要把自己的产品在互联网上销售,就必须用到营销这种技术,可以给你的产品带来大量的精准流量。我联合互联网上的一些网络营销大牛,组建了这个群,前面是1 5 3中间是六 五 九,后面是 九 三 4,把他们串联起来就可以了。如果不是想学习最前沿的网络营销,不要加。不是真心想进步的,不要加。如果你希望玩转互联网+,成为营销大神,那么欢迎。
三、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区别
1、被动与主动:同样依赖网络Web2.0的支持,自媒体几乎完成了新媒体能完成的所有任务。用户由被动地接收互联网信息向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发展,从而更加人性化。
2、自主权:自媒体与同样以网络为依存的新媒体相比,它拥有了更大的话语空间与自主权,使用者可以自由的构建自己的社交网络等。自媒体成为了草根平民大众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的最佳场所。所以从中文的字面意思来讲,自媒体的"自"还可以理解成"自由度"较之过去的"新媒体"有了明显的改善。
另外,有人会问 自媒体属于新媒体吗 ?小编觉得自媒体继承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是对新媒体的升华,也在新媒体的范畴之内。
6、如何理解新媒体
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
7、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之路该如何走好
前几篇关于新媒体发展趋势以及自媒体价值的文章收到了许多朋友们的关注和探讨,我非常的欣慰,作为加入新媒体领域的一个传统媒体人,我可能有更多感慨,从传统媒体再到如今的新媒体时代,传播的模式和媒体格局与形态的发展都发生了重要变化,这两种方式都各自有着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而随着如今很多传统媒体也在转型,更加贴近互联网,贴近年轻人,从而也紧紧抓住了新的媒体发展机遇,今天,我是想聊聊关于社会化媒体平台与公关之间的关系和变化。
从本质上来说,大多数人都会明白社交媒体已经显著了公共关系这一门学科,也许你在公关领域已经有了非常资深的经验和更直接、更数字化、更主观的认知,也许你已经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学术环境中,非常深入地了解并学习了公共关系这一门学问,或许,你也和我一样,亲身见证了人们在消费的内容和互动形式的不可思议的转变。社会化媒体唯一的不变就是永远都在变,所以,不管你曾经的认知或者经验如何,或者你在公关领域中的特长如何,相信如今社会化媒体平台的发展已经改变了你在公共关系中的做法。
在社会化媒体领域有本书我一直非常喜欢,是由李·夏琳(Charlene Li)和乔希·贝诺夫(Josh Bernoff)出版的《Marketing in the Groundswell》,我最欣赏这本书的是他们如何更贴近社交媒体技术,不是谈论某些特定的平台进行分析,而是从用户的角度谈论最有价值的分析和建议,这一思想的价值是属于战略级别的,对于我而言是很有价值和帮助,例如广泛性是公关学科的一个方面,而我恰恰对社交媒体的广泛性充满兴趣,接下来让我尝试着来找寻这些问题的答案吧。- 我怎么才能运用好使用社交媒体?
- 我怎样才能让我的客户和用户更好的使用社交媒体呢?
- 我怎样才能运用社交媒体来激励人们?
- 我怎样才能帮助更多人喜欢并热爱使用社交媒体?
1. 与PR完全融合
社交媒体并不能取代传媒,但社会化媒体在公共关系以及其他方面都是不可分割的,传统媒体虽然非常重要,但如果可以与社交媒体相结合,它必然会更强大,传统的公关和社交的结合不仅仅是一个形式方面的讨论,根据唐界传媒的统计,几乎所有公关部门90%都负责他们公司的社会媒体。
我们的企业该如何利用这个更有价值、更直接而又更容易管控公关信息?密切学习并掌握最新的社交媒体技术,或者可以通过顾问咨询向一些在公关和新媒体领域有着突出经验的比如Interpublic、上海的唐界传媒或者Cordiant了解更多有价值的经验,当然,你也可以现在就让你的团队保持快速学习能力,培养善于通过数据分析和结合传统的战术,来更有效的传递你的公关信息。
2. 与我们的用户互动完成公关信息
在我们为企业客户进行媒体规划的时候,一直都在强调用户、用户、用户,我们所做的一切,包括产品的改进、用户体验的加强、建立社会化媒体渠道和新媒体公关,都是为了帮助我们吸引并让用户满意,比如优酷、新浪微博,天涯社区、Facebook,博客和这些视频或者论坛,都是或者融入了典型的社会媒体平台,它鼓励用户共同创建消息,显然对于这部分由用户自主创建的内容你是没有能力去控制的(即使有,也是非常有限)。对于公关专业人士的关键就是如何更好地参与并和你的用户共同创建完成公关信息。那么如何做,该如何利用社会化媒体平台掌控公关信息?我建议有两点,第一,在优质平台创建你的企业社交媒体账号,这一点不可或缺,切不可以因为担心信息无法掌控而回避,第二,可以通过更高级的舆情监测工具来管控由用户创建的社交消息,以便公关部门可以及时介入处理。
3. 保持监测
如果是一套呼叫中心,打进电话里正在排队的人也许有超过50个人,但这个只有你知道,如果你发微博,它是公开的,甚至它有可能成为热门并被获得更高的展示,我相信很多公司都知道这一点,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告诉我们:社交媒体的重要性越来越高,你可能再也不像十几年前那样,随便发布广告就立刻可以获得客户的关注以及购买。所以,唐界传媒建议正在负责企业社会媒体营销以及公关负责人可以通过制定协同工作机制,基于24小时监测工具来对社交媒体保持时刻分析,可以第一时间进行相应。
4. 善用社交媒体小工具进行用户分析
社交媒体的运营,离不开敏锐的观察和分析,尤其是对热点的敏锐度,我们作为社交媒体的运营者,或者公关负责人,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小工具来完成用户某些特定行为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制定社交媒体方案和公关活动。
5. 建立和意见领袖的良好合作
社交媒体信息巨大,每一秒都会产生众多信息,而如何让你的用户快速记住你或者你的品牌和服务,这就必须要提到意见领袖了,新媒体时代创造了意见领袖一个新的群体,他们是用户中的核心人物,在社交媒体平台有着主导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所以,多和意见领袖保持良好关系,因为他们的观点和评价往往很容易影响到更多人。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互联网越来越重要,经过唐界传媒对社会媒体以及传统媒体的纵向分析中,研究人员发现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正在逐渐下降,人们已经慢慢习惯了通过更多渠道获得新的信息,比如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的代表,那么,如果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个社交媒体来管理和优化公关,必然是企业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这篇文章我主要是希望讨论社会化媒体如何影响着公关的应用和实施,也希望可以给更多社交媒体从业者或者公关人一些思路和建议。
8、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如何运营?
一、新媒体是数字化的媒体形式。
包括所有数字化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杂志等。
二、新媒体运营方式
通过现代化移动互联网手段,通过利用微信、微博、贴吧等新兴媒体平台工具进行产品宣传、推广、产品营销的一系列运营手段。通过策划品牌相关的优质、高度传播性的内容和线上活动,向客户广泛或者精准推送消息,提高参与度,提高知名度,从而充分利用粉丝经济,达到相应营销目的。
(8)再媒体化理解新媒体扩展资料
新媒体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吸收大量读者,跟它草根的特性远远分不开,使“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成为现实。
正是因为这种特性,让新媒体渐渐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甚至是生活方式。这种新的方式开启了社会新的领域,激发了一直“保持沉默”的草根群体,唤醒了他们都能亲自参与社会进程的诉求欲望和权利欲望。这也是新媒体能够迅速崛起,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