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新媒体 > 纤夫拉纤短视频

纤夫拉纤短视频

发布时间:2020-12-01 03:49:30

1、两首纤夫之歌

《伏尔加船夫曲》
俄文歌词

Эй Ухнем
Эй ухнем
Эй ухнем
Ещё разик ещё раз
Эй ухнем
Эй ухнем
Ещё разик ещё раз
Разовьём мы берёзу
Разовьём кудряву
Ай-да-да ай-да
Ай-да-да ай-да
Разовьём мы кудряву
Разовьём мы кудряву
Эй ухнем
Эй ухнем
Ещё разик ещё раз
Мы по бережку идём
Песпю солнышку поём
Ай-да-да ай-да
Песпю солнышку поём
Эй эй
Тяни катат сольней
Песпю солнышку поём
Эй ухнем
Эй ухнем
Ещё разик ещё раз
Эй ты волга мать-река
Широка и глубока
Ай-да-да ай-да
Широка и глубока
Волга волга мать-река
Эй ухнем
Эй ухнем
Ещё разик ещё раз
Эй ухнем
Эй ухнем
Ещё разик ещё раз
Эй ухнем
Эй ухнем
歌词大意
哎哟嗬,哎哟嗬,齐心合力把纤拉!哎哟嗬,哎哟嗬,拉完一把又一把。穿过茂密的白桦林,踏着世界的不平路!我们沿着伏尔加河,对着太阳唱起歌,哎嗒嗒哎嗒,哎嗒嗒哎嗒,对着太阳唱起歌。哎呦嗬,哎呦嗬,齐心合力把纤拉,伏尔加,可爱的母亲河,河水滔滔深又阔,哎嗒嗒哎嗒,哎嗒嗒哎嗒,河水滔滔深又阔,伏尔加,伏尔加,母亲河,哎呦嗬,哎呦嗬,齐心合力把纤拉!哎呦嗬,哎呦嗬,拉完一把又一把!哎呦嗬,哎呦嗬!
这是著名的伏尔加船夫曲歌词大意。像我们的黄河一样,俄罗斯人民把伏尔加河也称为母亲河。伏尔加河流域是俄罗斯最富庶的地方之一。千百年来,伏尔加河水滋润着沿岸数百万公顷肥沃的土地,养育着数千万俄罗斯各族儿女。伏尔加河的中北部是俄罗斯民族和文化的发祥地。
编辑本段名曲赏析
表现了船夫们迈着沉重步伐拉纤的劳动场面。作品的基调深沉而又粗壮有力,表现了一定的反抗精神。歌曲开始的节奏显示出拉纤时动作的协调性和一致性;微弱在叹息声、号子声仿佛纤夫们拉着笨重的货船从远方缓缓走来,而在沉重的叹息声中又隐藏着反抗的力量。接下来的下行级进旋律徐缓抒情,与前面动机形成对比,流露出纤夫们对母亲河--伏尔加河的深爱。随着力度的不断加强,歌曲达到高潮,近乎高喊的音调表现了他们要求摆脱痛苦的决心和对光明自由生活的向往。最后歌声又弱下来,逐渐消逝,仿佛纤夫们已离去,高八度音结束则给人以信心和希望。

《纤夫的爱》

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
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
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
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
小妹妹我坐船头哥哥你在岸上走
我俩的情我俩的爱
在纤绳上荡悠悠荡悠悠
你一步一叩首啊没有别的乞求
只盼拉着哥哥的手哇
跟你并肩走噢..噢..噢..噢..噢.
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
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

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

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
歌曲:纤夫的爱演唱:梦之旅
歌曲:纤夫的爱演唱:梦之旅
小妹妹我坐船头哥哥你在岸上走
我俩的情我俩的爱
在纤绳上荡悠悠荡悠悠
你一步一叩首啊泪水在我心里流
只盼日头落西山头
让你亲个够噢..噢

2、纤夫读音是什么

纤夫拼音:
[qiàn fū]
“纤夫”,是指那些专以纤绳帮人拉船为生的人。
口号

纤夫除了拉纤之外,内就是会喊一口容沙哑的船工号子。号子有声无字,“嗨,嗨哟哟,嗬嗨,拖呀,拖、拖拖拖……”每当逆水行船或遇上险滩恶水时,全靠纤夫合力拉纤,号子声声,空谷回荡,别有一番情趣。
寒冬腊月、滴水成冰的季节,船只一旦搁了浅,这时你看岸边一个个纤夫排列整齐地背着僵绳,发出惊天动地的吆喝……那河风裹着冰雪阵阵狂舞,其境况是常人难以相象的,而纤夫则处之泰然,习以为常。

3、纤夫的历史

古代水路交通,依靠木船。在流急或滩浅的江河中逆水行舟,出现过匍伏两岸、拉纤助船行进的劳动人民。从事这种艰辛工作的人,后世称“纤夫”,宋代则唤做“纤户”。徐州境内的吕梁、百步两洪,“湍浅险恶,多坏舟楫”,拉纤劳动倍外辛苦,所索报酬自然也会提高。然而,在封建史家的笔下,却把他们和牛、驴相提并论,且作为勒索行人的地头蛇 四川、湖南、福建、贵州、江西、山西等省,历史上都有过“纤夫”。因为是低贱的小民,他们的真实生活情况,自然不会引起注目,并付诸记载。但宋代以后,在一些优秀古近体诗中,对“纤夫”的情况,却也不乏反映。
元末明初,广东顺德诗人孙蕡,一次因公到四川。在奉节和巫山两县间的瞿塘峡中赶路,逆江上行。他置身于风高浪大之中,吟出了著名的七言古诗《下瞿塘》。诗中提到数以十计的“纤夫”,拉着长长的纤绳,爬上山崖,夹岸行进:“争牵百丈上岩谷,两旁捷走如猿猱”。尽管诗人只是浮光掠影地白描出拉纤的情景,但“纤夫”们爬高上低,负重而行的辛苦,不难想见。
清康熙后期的诗人王汝骧,也写过四川三峡之一的黄牛峡的“纤夫”。他说,三峡是天下的奇观,“‘黄牛’险尤绝”。在奔腾的江水中,木船由山岩裂隙间经过,涛声如雷,触到礁石,不断激起雪般的浪花。“纤夫”们像蚂蚁般行进,手稍松弛,船就倒退,船尾篙师手中的长篙,多次折断。惊险情景,使他感到,自己入川做官(按王氏为四川通江知县),真是“轻身计何拙!”
乾隆时期的盛锦,有三首描写四川“纤夫”的名作。《十二碚》描述木船将到瞿塘峡时,“纤夫”手拉长绳,登上险峻的山间,奋力前进;《空舲峡》说,江岸的山直插天际,江中大风激起巨浪,声音有如万马奔腾。“纤夫”们吃力地拉船,走十步就要退九步。稍一不慎,船就有触礁沉没的危险;《过滩》则说,“纤夫”们在山间挽纤而行,船上敲锣鸣鼓,为他们“加油”鼓气。可是,逆流冲力太大,得花很大力气,方能向前走出一步。“纤夫”们挣命地攀爬山崖,弯腰拉纤,头上的破帽,脚上的鞋子常常掉落在地上。他们的妻儿也来帮着拉船。如果纤绳中有一根突然折断,全体都会失手。拉不住船,船向后退,往往触礁翻沉。在这样险象丛生的情况下,诗人叹息说:“寄语名利徒,勿作远行客!”
“纤夫”最初是以“个体劳动者”的面貌出现的,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它曾成为劳动人民被迫承担的一项沉重力役。
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写有一首《牵船夫行》的乐府诗。记述了江西赣江十八滩沿岸“纤夫”的悲惨境遇。由于“北来铁骑”(指清军入关后南进)乘船进军,命令沿岸各县征派民夫充当“纤夫”拉船。万安、赣县等知县不敢因循,立即拉来大量民夫,拘禁在江畔古庙中,等待大军前来。他们赤着双足,穿着短衣,自带冷饭,和着江水吞食。挽纤行进的时候,还常被认为偷懒遭到责打。有人累得倒毙江边,同伴们都不敢哭泣。施氏最后不胜感慨地叹息道:“自从伏波下南粤,蛮江多少人流血。绳牵不断肠断绝,流水无情亦无呜咽!”他目睹清军征夫牵船、虐待劳动人民的种种惨状,不便抒发感想,于是把首先征调民夫从事拉船力役的行为,认做是东汉初期伏波将军马援、南下交趾平叛时开始的,借以对“牵船夫”们表露深厚的同情。
稍后些时的江南诗人汪受宏,在《九江滩》一诗中,描述了闽西“纤夫”的情况。在“险绝诸滩”的九龙滩,沈氏到达的上一天,七只船触礁.沉没了两只。为保证安全,只得“长索条分”,由船工拉纤,夹岸而行,仅留下年老者操篙。在“一滩水悬一丈高,奔雷卷雪舂怒涛,舟尾向天舟倒立,还防巨石訇相遭”的险恶环境中,“号呼为应”,竭力前行。
乾隆年间的云南诗人张履程,写过一首《拉船夫》,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贵州镇远境内舞水上的“纤夫”情况。在两岸都是峰峦的崎岖山路上,船依大小而决定“纤夫”的人数。他们目不敢旁视,身不能转动,双手触地,臀部朝天,“头先于足足不进,跋前踬后行迁延”。时值炎热的三伏天,累得挥汗如雨。张氏最后百感交集地说,没有亲眼看到“纤夫”辛劳工作的情况,就不要无病呻吟,写作“行路难”之类的诗!
道光年间曾任山西朔平知府的陆应谷,也写有几首有关“纤夫”的诗。在湖南湘水中游,他写下《纤夫行》,反映“纤夫”既像爬沙的螃蟹,又像蹒跚行走的曳足兽,“牵缆上高滩,汗流滴地不能干。”正是炎夏时节,船上的贵官手中挥动扇子,口内吃时鲜水果解渴,毫不怜惜“纤夫”的劳苦,还嫌船走得慢而诃斥“纤夫”们不出力!
陆应谷在山西桑干河,也接触到“纤夫”:农民被强征前往拉船,官府的虎狼吏逐户拉佚,“鸡飞上屋,犬吠出厨”,最后拉到了些未成人的少年和老人,前往服役。“北风吹面冻生粟,纤夫雨汗流至足,欲止不可惧鞭笞,欲上不能气喘促!”诗人最后愤怒地质问说:“吁嗟斯民皆赤子,疲劳如此官胡喜?”
以上介绍的都是行船时所用“纤夫”的情况,更奇特的是,某些官员坐轿子的时候,也别出心裁地用上了“纤夫!” 云南多山,官员们出行乘轿,轿子上山迟缓,于是想出了轿上系纤绳、役使“纤夫”拉轿的办法。
乾、嘉间滇中学者师范在其名著《滇系》中,谈到明清两代征夫服役的情况时,介绍说,劳动人民最苦的力役,就是“纤大轿”。每乘官轿,多者用上24名“纤夫”,最少也有12名。他们像纤船一样,“危峰峻堑,飞奔而上,汗如雨,喘如雷”。师氏叹息说;“谁非赤子,而忍虐使之哉!”
“纤夫”的存在,反映出旧中国交通落后的现实。他们有的被强拉来挽舟,进行无偿劳动;也有的是走投无路的贫民,以此作为谋生的手段。本世纪四十年代,抗日战争期中在四川江滨居住过的人,对“纤夫”们的艰苦生涯,都会有所见闻,有所感受。

4、河上的纤夫"这幅油画共有几位纤夫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的代表作。


画中的纤夫共有11个人,约略分成三组。每一个形象都被列宾仔细推敲过,画过人物写生。他们的年龄、经历、性格、体力以及他们的精神气质各不相同。画家把这些性格作了高度的典型化,又都统一在主题之中。现据画家本人的记述,分别来详细介绍这里的每一个人物的情况:

最前一组共四人,领头的名叫冈宁,他的表情温顺,然而性格坚韧,具有一种内在的意志力,此人约有四五十岁。他那双深陷的眼睛使他的前额 更加突出,显出了他的智慧。列宾在他的头上添画上一块包头的破布,似乎要把他塑成古希腊哲学家的样子。他原是个神父,后来被教会革职,一度充任过教堂唱诗队的指挥。他身体结实, 两手下垂。胸前那一条纤索绷得很紧,而身上的麻布衫却满是补钉。这是一个俄罗斯农民长者或智者的典型,他忍受着肉体与精神的痛苦,是这些纤夫形象中的悲剧性主角。在他右边的一个是身材魁梧的憨直的农民汉子,他赤着脚,头发蓬乱,满脸浓密的胡子,似乎在低低地向冈宁絮叨着什么。这个形象起着衬托冈宁的前倾的身子的作用。在他后面是一个细长的瘦子,年近40,身子大部分被挡住了。他头戴麦秆帽,叼着一只土烟斗,头显得尖小一些。他挺直着身子,这样可使纤索松弛,好像是想省点力气。这个瘦子的左侧,则是一个躬背弯腰的纤夫,他原来是个水手,叫伊卡尔。他的两手向下握拢,神色严厉,眼神凝注,直对着前方。显然,他的脾气一定很倔强,是个农村硬汉子。汗水已把他的上衣腐蚀得百孔干疮,结实的肩膀正从破洞处显露出来。

中间一组也是四个人:穿一身粉红色破衫裤的少年名叫拉里卡。看来这个少年是初加入这支行列,他那还未晒黑的皮肤,紧蹙的眉头告诉观者,这种劳动对他来说是负荷过重了。他正用于在调节压在自己肩头那根据痛了皮肤的纤索。画家在这个新的受压迫者身上似乎要找到一种希望,那就是不甘心受剥削,要反抗。令人注目的是,在这个少年颈上还挂着一只十字架,这是父母给孩子的信物,祈求上帝能保佑他路上平安。列宾为画这个少年纤夫,曾从他熟悉的孩童形象中挑选了一个作模特儿。少年拉纤这种现象,也如资本家利用童工榨取劳力一样残酷,这是沙皇俄国的农奴制度的罪恶,也是画家所要抨击的主要目标。紧靠在拉里卡后面的,是一个受尽风霜之苦的秃顶老汉,他皮肤助黑, 脸色阴沉,一边斜倚在纤索上,一边在打开自己的烟袋,想偷闲抽口烟来缓解一下自己的苦闷。他和前面的少年, 在色彩上构成了强烈对比。两代人,不同的命运,却系在一根绳索上。少年右边是个羸弱有病的纤夫,他步履艰难,全身虚弱,正在用袖口擦汗。头发露在无檐帽的外边,颧骨耸起,泪囊水肿,他未来的路程意味着更 大的厄运,我们似乎可以听到他那急促的喘息。在拉里卡与老汉之间,露出了另一个纤夫的脑袋顶,此人的脸庞发黑,鼻孔朝外,嘴唇很厚,看样子是个挞靼人。

最后一组三人,走在前面的是个退役军人,白色的衬衫外面加了一件坎肩,帽子压得很低;背后一个皮肤黝黑,巡回展览画派评论家斯塔索夫说他是个流浪的希腊人。最后一个人只见到了他的低垂的头顶,此人似乎走得更加吃力,他正在往一个小坡上移动。全画以淡绿、淡紫、暗棕等色调来描绘上半部的空白,使这条伏尔加河流显得更为惨淡了。这是为了加强人物的悲剧性,烘托干燥炎热的天气(列宾在冈宁和伊卡尔两个人物身上曾作过一些改动,尤以伊卡尔缠着白布的头改动得是最多的。

5、神农溪纤夫拉纤成为旅游项目的原因?

神龙溪纤夫拉纤成为旅游项目的原因是这种文化文化深入人心。

6、纤夫的历史是什么?

古代水路交通,依靠木船。在流急或滩浅的江河中逆水行舟,出现过匍伏两岸、拉纤助船行进的劳动人民。从事这种艰辛工作的人,后世称“纤夫”,宋代则唤做“纤户”。徐州境内的吕梁、百步两洪,“湍浅险恶,多坏舟楫”,拉纤劳动倍外辛苦,所索报酬自然也会提高。然而,在封建史家的笔下,却把他们和牛、驴相提并论,且作为勒索行人的地头蛇 四川、湖南、福建、贵州、江西、山西等省,历史上都有过“纤夫”。因为是低贱的小民,他们的真实生活情况,自然不会引起注目,并付诸记载。但宋代以后,在一些优秀古近体诗中,对“纤夫”的情况,却也不乏反映。
元末明初,广东顺德诗人孙蕡,一次因公到四川。在奉节和巫山两县间的瞿塘峡中赶路,逆江上行。他置身于风高浪大之中,吟出了著名的七言古诗《下瞿塘》。诗中提到数以十计的“纤夫”,拉着长长的纤绳,爬上山崖,夹岸行进:“争牵百丈上岩谷,两旁捷走如猿猱”。尽管诗人只是浮光掠影地白描出拉纤的情景,但“纤夫”们爬高上低,负重而行的辛苦,不难想见。
清康熙后期的诗人王汝骧,也写过四川三峡之一的黄牛峡的“纤夫”。他说,三峡是天下的奇观,“‘黄牛’险尤绝”。在奔腾的江水中,木船由山岩裂隙间经过,涛声如雷,触到礁石,不断激起雪般的浪花。“纤夫”们像蚂蚁般行进,手稍松弛,船就倒退,船尾篙师手中的长篙,多次折断。惊险情景,使他感到,自己入川做官(按王氏为四川通江知县),真是“轻身计何拙!”
乾隆时期的盛锦,有三首描写四川“纤夫”的名作。《十二碚》描述木船将到瞿塘峡时,“纤夫”手拉长绳,登上险峻的山间,奋力前进;《空舲峡》说,江岸的山直插天际,江中大风激起巨浪,声音有如万马奔腾。“纤夫”们吃力地拉船,走十步就要退九步。稍一不慎,船就有触礁沉没的危险;《过滩》则说,“纤夫”们在山间挽纤而行,船上敲锣鸣鼓,为他们“加油”鼓气。可是,逆流冲力太大,得花很大力气,方能向前走出一步。“纤夫”们挣命地攀爬山崖,弯腰拉纤,头上的破帽,脚上的鞋子常常掉落在地上。他们的妻儿也来帮着拉船。如果纤绳中有一根突然折断,全体都会失手。拉不住船,船向后退,往往触礁翻沉。在这样险象丛生的情况下,诗人叹息说:“寄语名利徒,勿作远行客!”
“纤夫”最初是以“个体劳动者”的面貌出现的,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它曾成为劳动人民被迫承担的一项沉重力役。
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写有一首《牵船夫行》的乐府诗。记述了江西赣江十八滩沿岸“纤夫”的悲惨境遇。由于“北来铁骑”(指清军入关后南进)乘船进军,命令沿岸各县征派民夫充当“纤夫”拉船。万安、赣县等知县不敢因循,立即拉来大量民夫,拘禁在江畔古庙中,等待大军前来。他们赤着双足,穿着短衣,自带冷饭,和着江水吞食。挽纤行进的时候,还常被认为偷懒遭到责打。有人累得倒毙江边,同伴们都不敢哭泣。施氏最后不胜感慨地叹息道:“自从伏波下南粤,蛮江多少人流血。绳牵不断肠断绝,流水无情亦无呜咽!”他目睹清军征夫牵船、虐待劳动人民的种种惨状,不便抒发感想,于是把首先征调民夫从事拉船力役的行为,认做是东汉初期伏波将军马援、南下交趾平叛时开始的,借以对“牵船夫”们表露深厚的同情。
稍后些时的江南诗人汪受宏,在《九江滩》一诗中,描述了闽西“纤夫”的情况。在“险绝诸滩”的九龙滩,沈氏到达的上一天,七只船触礁.沉没了两只。为保证安全,只得“长索条分”,由船工拉纤,夹岸而行,仅留下年老者操篙。在“一滩水悬一丈高,奔雷卷雪舂怒涛,舟尾向天舟倒立,还防巨石訇相遭”的险恶环境中,“号呼为应”,竭力前行。
乾隆年间的云南诗人张履程,写过一首《拉船夫》,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贵州镇远境内舞水上的“纤夫”情况。在两岸都是峰峦的崎岖山路上,船依大小而决定“纤夫”的人数。他们目不敢旁视,身不能转动,双手触地,臀部朝天,“头先于足足不进,跋前踬后行迁延”。时值炎热的三伏天,累得挥汗如雨。张氏最后百感交集地说,没有亲眼看到“纤夫”辛劳工作的情况,就不要无病呻吟,写作“行路难”之类的诗!
道光年间曾任山西朔平知府的陆应谷,也写有几首有关“纤夫”的诗。在湖南湘水中游,他写下《纤夫行》,反映“纤夫”既像爬沙的螃蟹,又像蹒跚行走的曳足兽,“牵缆上高滩,汗流滴地不能干。”正是炎夏时节,船上的贵官手中挥动扇子,口内吃时鲜水果解渴,毫不怜惜“纤夫”的劳苦,还嫌船走得慢而诃斥“纤夫”们不出力!
陆应谷在山西桑干河,也接触到“纤夫”:农民被强征前往拉船,官府的虎狼吏逐户拉佚,“鸡飞上屋,犬吠出厨”,最后拉到了些未成人的少年和老人,前往服役。“北风吹面冻生粟,纤夫雨汗流至足,欲止不可惧鞭笞,欲上不能气喘促!”诗人最后愤怒地质问说:“吁嗟斯民皆赤子,疲劳如此官胡喜?”
以上介绍的都是行船时所用“纤夫”的情况,更奇特的是,某些官员坐轿子的时候,也别出心裁地用上了“纤夫!” 云南多山,官员们出行乘轿,轿子上山迟缓,于是想出了轿上系纤绳、役使“纤夫”拉轿的办法。
乾、嘉间滇中学者师范在其名著《滇系》中,谈到明清两代征夫服役的情况时,介绍说,劳动人民最苦的力役,就是“纤大轿”。每乘官轿,多者用上24名“纤夫”,最少也有12名。他们像纤船一样,“危峰峻堑,飞奔而上,汗如雨,喘如雷”。师氏叹息说;“谁非赤子,而忍虐使之哉!”
“纤夫”的存在,反映出旧中国交通落后的现实。他们有的被强拉来挽舟,进行无偿劳动;也有的是走投无路的贫民,以此作为谋生的手段。本世纪四十年代,抗日战争期中在四川江滨居住过的人,对“纤夫”们的艰苦生涯,都会有所见闻,有所感受。

7、哪部电影或电视剧里有纤夫拉纤的内容

纤夫是在水流湍急,往上游方向无法行船时,才用人工拉纤的方法。
是你说的那样,和船保持较长的距离,斜斜地拉,这个船才能往前进的方向走。

8、考考大家,长江三峡的纤夫为什么要裸体拉纤

纤夫裸体拉纤是一种文化传承,反映了劳动人民与大自然的抗争精神。神农溪专纤夫多在水里属推船、拉纤,所以他们除冬天穿上衣外,其他时间几乎全是裸体,因为穿裤子在水里易妨碍操作,就是穿短裤,被水浸湿后亦会很快擦伤皮肤,故只能裸体。虽然裸体不雅,但他们的心灵却很美,不管是大姑娘、小媳妇,赶船都是他们裸体背着接上船,送上岸,而毫无邪念,脸不变色心不跳,充分显示了他们的纯洁和伟大。

9、纤夫是啥意思

以前交通不发达,纤夫用绳在岸边拉船为生,好伟大的职业,一般人这工作干来!

与纤夫拉纤短视频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