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个做了几年的新媒体文案可以胜任传统媒体记者吗?
看传统媒体要求呗,稿件风格和他们比较匹配,转过去就没啥。
但我感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报道方式和目的上都不一样。
新媒体更多的是面向网民,说自己的观点。
传统媒体是面向老百姓,说ZF的声音。
2、新闻学毕业的就业前景怎么样?
作为新闻学老学长,谈谈自己的看法。
传统方向新闻学毕业之后最基本的选择也就是去传统媒体应聘,包括报社、电台、电视台,职务也就是传统的职务:记者、主持人、编辑等,这些是一些保底的工作,在新媒体日益发展的今天,传统媒体的发展并不是特别好,所以如果大家往这个方向走最好还是找一些实力比较强的传统媒体应聘,比如新华社等,这些实力派前景也还不错,再有一些传媒单位发展前景也还不错,比如一些综艺策划等,其他就一般了。
随着技术的发展,媒介多样化以及融媒体的发展,新型媒体平台其实是一个更不错的选择。比如说字节跳动(抖音、今日头条),大的微信公众号平台,一些工作室、创意热店等。这种平台工作起来优点就是自由度高、创作氛围很好,并且工作起来会有热情,工资也会稍微高一些。但是缺点就是压力比较大,加班熬夜肯定是家常便饭,大家要做好“肝”的准备啦。
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国内一些比较重视实践的高校培养计划中会适当地加入一些课程培养大家公关方面的能力。公关方面的工作需要有比较强的统筹策划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并且将来的发展前景也很好,个人觉得是不错的选择。
其余可能就是比较适合研究型人才了,比如说高校的教师,这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对于比较喜欢研究科研的同学来说高校教师能够为自己提供很多便利条件。还有就是公务员,这也是个重要的方向,很多机关单位对于新闻学人才需求量也是很大的,因此也是不错的选择。
好啦,暂时就这些啦,当然只要专业基础扎实,有意识培养自己工作能力,什么工作都会做好哒!
3、转型时期传统媒体人如何破解"本领恐慌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进步,随时随地登入互联网进行阅读已经逐渐普及。受众不再经常看报、看电视,而是手持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阅读新的媒体上的相关内容。作为媒体的相关形态,传统媒体的优势在逐步式微,传统媒体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1广告收入降低
由于新媒体对受众和市场的瓜分,传统媒体的广告业务出现了滑坡现象,这对一直依靠广告支撑的传统媒体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受众不再集中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智能设备的普及,受众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因此,广告主在选择媒体时也日趋多样化,并越来越向互联网等新媒体倾斜。
进入2012年以来,报纸就进入断崖式下滑通道。到了2015年,传统媒体的下滑速度进一步加大,前三季度,电视广告收入同比下滑4.9%,报纸同比下滑34.5%。按照传统媒体的下滑速度,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的广告收入将被互联网广告彻底超过,需要指出的是互联网广告仍然处于高速增长阶段,而传统媒体仍处于快速下滑之中,传媒业的市场格局已经彻底改变。
2.2受众逐渐分流
获取信息是受众对于传统媒体最基本的需求。而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时代,仅仅依靠传统媒体接受信息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求知欲。网络中的多元信息和海量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取代了传统媒体的功能和优势。与被动地从传统媒体上获取信息相比,从网络上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和可控性更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
除此之外,网络还能为观众提供情感表达与释放的空间,使受众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交流,从而实现共鸣以及于认同。相比之下,传统媒体的受到众呈现出老龄化的趋势,年轻受众大量流失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当然,任何媒体都存在受众分流和重组的问题,关键在于媒体如何更好地为现有受众服务,提高受众的忠诚度。
3传统媒体人的转型
面对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的冲击,传统媒体及传统媒体人正在遭遇“本领恐慌”带来的困境。传统媒体人只有转变认识、转变意识、转变知识,才能破解“本领恐慌”带来的困窘。
3.1传统媒体人转变认识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虽已是大势所趋,但是对于部分传统媒体人而言,他们仍然对媒介融合存在质疑。有人认为媒介融合造成了新闻的浅层化。融合媒体的记者为了提高新闻生产的效率,他们将报道定位在一般性报道中,而这类报道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太大的新闻价值,没有深度挖掘的潜力,简单地说,就是这类新闻报道没有深度、广度和高度。媒介融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传统媒体人的失业恐慌,这也是传统媒体人质疑媒介融合的原因之一。媒介融合对编辑、记者提出了高要求使得传统媒体人对自己的素质、技能等产生了怀疑和恐惧。基于以上种种原因,传统媒体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媒介融合产生了排斥感。
但是,传统媒体人应该认识到,传统媒体的发展现状使得其走上与新媒体的融合道路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不可逆转。传统媒体人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技能,以适应融合媒体的发展,而不被淘汰。
3.2传统媒体人转变意识
伴随着大众传媒体业的兴盛,“受众”的概念在20世纪的下半叶开始流行起来。在大众传播领域,它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其中最主要的是指报纸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观众。此后,大众媒介只能“被动阅听”的现实发生改变,人们的主观意愿和自主选择有了更大的实现空间,传统意义上传者和受者的关系彻底被颠覆,“受众”概念已经难以指称。随着计算机和数字媒体日益扮演着重要角色后,“用户”这一概念被引入传播学领域。由于受众一词失去了明确的指向,所以称呼上网的人为“用户”更具有实践意义。
新京报副总编辑刘炳路:“以前在传统媒体当中有一类精英意识,认为自己是可以影响到新闻事件的最终发展。对于读者而言,是‘相信我们的判断,告诉你所不知道的真正的事实,是站在我们的角度之上,而现在更多的是站在‘用户的角度,观察他们在一个新闻页面的点击量、停留的时间等等。”随着信息传播渠道的增多,如果恪守精英意识,未必还能赢得用户的青睐。因此,传统媒体人要转变意识,变精英意识为服务意识,这样才能生产出更多点击率高的新闻作品。
3.3传统媒体人转变知识
媒介融合时代的从业者被冠以“背包记者”“全能记者”“超级记者”等不同头衔。“背包记者”的称呼也不是现在才出现的,在一些老记者的职业历程中,他们就是打着背包走基层写报道的一群人,只是那时的背包里装着是换洗的衣服、采访的本子、记录的钢笔等等。而现在的记者“肩上扛着摄像机、胸前挂着照相机、口袋里装着手机、背包里是无线上网本,手上拿着录音笔……他们既是记者、编辑,也可能是播音员、主持人;既可能为报纸工作,也可能是电视台、网站、电台的记者……多么神奇的职业,他们什么都会,无所不通、无所不能,简直是万能记者,记者中的战斗机”。对于融合媒体来说,全能记者的存在不仅提升了多媒体平台新闻生产的效率,而且极大地节约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进入了洗牌时期,传统媒体人站在媒体转型的十字路口,承受着细微又具体,深刻又尖锐的变革,因此特别需要登高望远,放眼未来,不断提升自身的“本领”,才能不被淹没在改革浪潮中~
4、传统新闻和新型媒体的工作者〔记者〕的原则是以,真实、公正、中立﹑的原则来报道新闻。可是现在他们为什
首先,你说的真实、公正、中立的原则只是理想状态下的原则,作为一名记者是不可能完全做到真实、公正、中立。记者在报道时,只能说尽量的向他们靠近,因为记者首先是个人,会有感情。不管他们如何标榜自己是客观、真实的,总是会或多或少的掺杂个人情绪。即使是一直宣扬客观性报道的西方媒体也一样。这方面你可以去看看专业方面的书,会有解释和介绍的。
其次,现在社会浮躁,信息泛滥,众多媒体在竞争中想要获得更多的受众,只能用夸张、虚假、吸引眼球的字眼来吸引受众。“三星”报道在现在来说还是相对更受欢迎,更能吸引民众的眼球。所以各种乱七八糟的新闻、污秽性词语在报道中泛滥。
第三,香港虽然回归祖国了,但是毕竟施行的体制不一样,他们的媒体相对于大陆媒体更加自由,市场支配他们媒体的生存。而我们大陆是党管媒体体制,语言相对规范一些。不过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各种网络媒体在把关上还是不严,经常会跟风,出现虚假报道。也不能说香港媒体就不好或是怎么样。
第四,专业的新闻法我们国家还没制定,但是在其他法律中有涉及,还有一些辅助性的法律也颁布过一些。但是毕竟有些报道是没办法核实实际数据的,不仅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撑不起,而且有些过时的、保密性的、证据销毁的事实是记者没办法核实的,所以只能使用模糊概念。
所以,楼主,你要辩证性的看待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的否定记者,否定新闻。建议你可以去看一些相关的新闻类的专业书,会更好的了解媒体,了解新闻,了解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