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新媒体”的经典书籍
《数字传媒概要》,闵大洪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闵大洪应该是中国接触新媒体比较早的新闻传播学者了吧。这本书应该也算是最为权威的新媒体的著作了,在学界评价颇高,前些年看过,受益匪浅,只是不知道在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这本书有没有与时俱进出新版本。
另外,彭兰、杜骏飞也应算得上新媒体专家吧,只是他们的著作拜读较少,楼主感兴趣也可去查查看。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2、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民粹主义“反沉默的螺旋”现象明显吗,请具体说明,谢谢
同学,你应该知道现在新媒体研究早已兴起了。新媒体时代,传统的大众传播已经可以说大部分都已经被颠覆掉了。民粹主义也就是所谓的精英压迫人民的理论,不同于犬儒主义。犬儒是人民受到压迫不反抗,而民粹是人民受到压迫要反抗。
反“沉默的螺旋”现象是指在互联网上,有很多虚拟社区,这些虚拟的社区给社会公众提供了互相沟通的平台。网络用户可以在这些平台上自由发表言论,持“少数派”意见的网民不会因为自己的看法与大众媒体所传达的主流意见不相同而隐藏自己的观点,他们敢于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而不是保持沉默或者趋同。伴随着传播过程的发展,相互间交流的深入,这些“少数派”所持有的观点会被更多的人所认同并且接受,这就使持“少数派”观点的人越来越多,最后甚至超越了持“多数派”意见的人,使“沉默的螺旋”发生逆转,形成反“沉默的螺旋”模式。很明显现在在中国的体制下,虽然我们看到了新媒体的作用正在一步步的扩大,但传统媒体仍然占据着优势地位(有种占着茅坑不拉屎的感觉~)新媒体的前景无疑是光明的。但是现在来说新媒体的“反沉默的螺旋”并不是十分明显。
3、北京大学研究生新媒体和网络传播专业的指定书目是哪些?
首先,北大专业课官方是不指定参考书目的。。
招生专业:传播学 (050302) 人数:25
01.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
02.大众传播(含广播影视)
03.新媒体与网络传播
04.广告学
05.媒体经营管理
06.编辑出版学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15传播学综合知识
(传播学理论与方法)
847大众传播 、848广告学与媒体经营管理
其实,每个考上北大传播学的同学,参考书目都不一样,甚至相差很大。但核心的几本,都是有的。以下是核心的几本,供你参考吧(PS:借鉴成功人士的):
一、基础书目
1、《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是最经典的基础读本。甚至有的同学都看了七八遍。它和中华传媒网的精编都可以作为传播学的框架。我觉得精编做框架更好一点儿。先看郭的书,然后看别的书,每看一点知识就想:可以补充到哪个章节,慢慢地传播学的大网就越织越密了。
2.《传播学引论》增补版 李彬(著)新华出版社
通俗易懂,可以作为入门的读物。李老师的文采大赞!今年的考题中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 functionalism)本书涉及到了。
3、《传播学概论》许静 北京交通大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是考北大的必读书目。2010年有两道原题。但是2011年没怎么涉及到。事实上这本书有几处错误,特别是传播方法那一块。(我自己认为的)
不管怎么样,把这本书细小的知识点都扣到位是正确的选择。临上考场前,我还看到研友抱着这本书在啃。许老师的书有很多新的东西,可以补充到郭书里。
4、《传播学概论》吴文虎 著
可能是给自考生的,有大段的章节和别的书一样。
5、《传播学概论》周庆山 著
和其他的概论书差不多。没时间的话不读。
二、基础中的提高书目
1、《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专题精编·传播学》
这个我想大家都比较熟悉吧。我的框架用的是这本书。
2、《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重点热点难点50题透析》
可能每个人的知识补充来源不同吧。有很多同学的热点分析来自这本书。我没有把这本书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因为时事热点我主要是通过网上评论和学术论文补充的。我同学的反映也是,觉得不像想象中那么实用(可能之前对它的期待太高了)。我不知道最新版的出来了没。看看还是不错的。
3、《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 刘海龙
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可以很好地提高理论深度。绝对值得扎实地看好几遍。考北大,广度与深度并行。不过别放在最前面读。
三、必读书目
1、《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沃纳·赛佛林(著) 郭镇之、孟颖(译)华夏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也很好。不过有人说这本书翻译地很差劲。其实,考研的我们还到不了做学问的深度。翻译地再不好,这本书对我们知识的补充还是有用的。我们毕竟没有到达对它的翻译吹毛求疵的水平。理论新发展的介绍还是不错的。
2、《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第三版)(美)巴兰(Raran S.J.)(美)戴维斯(Davis D.K.)著曹书乐 (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也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有时间的话多读几遍吧。传播学的理论会有个清晰的轮廓。
3、《人类传播理论》 李特约翰
非常好的一本书。建议好好读一下,我当时时间不够了,所以我从第三章开始看的。对于一些概念的理解还是有帮助的。但是,在必读书目中,如果时间实在不够了,放弃也行。
4、《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美]罗杰斯(著) 殷晓蓉(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北大对于史学来讲涉及得不是很多。这本书看的话是当作闲暇时间消遣看的。可以对传播学的过程有个梳理。不要奢望在里面找一些答题的论据之类的。不要放在前面读。等到你了解了很多传播学理论之后再回过头看这本书,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5、《传播学简史》 阿芒·马特拉
如果不想看《传播学史》的话可以用这本代替。但是最好别代替。上一本好。
6、《大众传播效果的里程碑》(美)洛厄里,德弗勒(著),刘海龙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如果实在没时间就不用看了。看了之后会对每个假设的来源有个清楚的了解,但考研不会涉及得这么清楚。
7、《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麦奎尔(著) 崔保国、李琨(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我看得不深,因为我放在后期看的,我觉得对我知识的补充作用不是很大。
四、研究方法
1、《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袁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考北大研究方法最经典的教材。其实只看前十三章就可以了。不过今年考的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超出了这个范围。让人很郁闷。控制实验和滚雪球抽样都可以找到。
2、《社会学研究方法》风笑天 著
这本书比袁方的书更通俗一些。但是两者分的章节不一样。袁方的书是根据资料收集方法分的类,风的书是根据四种研究法分的类。我只看前十章。关于那个超出这个范围的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我也不知道这是趋势还是偶然。
3、《现代市场研究》刘德寰 著
这本书是硕士生的教材。考研的话如果时间不够就不用看了。有一年真题中访问法和问卷法的比较在本书中可以找到答案。
4、《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陈阳著
《传播学定性研究方法》李琨 著
这两本书补充定性研究。
注:研究方法是北大的重点。一定要重视。我个人认为方法的书,只要把袁方的扎扎实实看几遍应该就没问题了。不放心的话,用风笑天的再巩固一遍,反正两者几乎是一个体系。其实巴比的,安德森的方法书我都看过,比较了一下,还是觉得只有袁和风的实用一些。如果想补充定性研究的话,用李琨老师和陈阳老师的就可以。
看方法的书,最好记住例子。不要单纯看文字理论,很枯燥。总觉得量表、指标那一章会考。
五、批判学派与文化研究
1、《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利萨.泰勒(著);吴靖、黄佩(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一定要看。感觉“互文”“唤询”等名词应该会考名词解释,但一直都没考,所以大家要注意。这本书历年出来很多题,例如再现,类型片,公共服务广播等。其实这本书很多观点都可以用来分析电影的。
2、《传播研究导论:过程与符号》许静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因为李彬的《符号透视》我各大网站、书店都找不到,所以用这本书补充。对迷思,神话的论述很到位。
3、《文化研究导论》陆扬、王毅著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看完之后对一些文化研究的现象豁然开朗。但是,有很多冗余的东西,需要过滤掉。所以,别放在前面看。等到文化研究领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了以后再看。
4、《单向度 超真实 内爆》 作/译者:石义彬著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对批判学派有很详细的论述。今年的真题hegemony这本书就有。其实hegemony涉及到批判学派的书都有,郭庆光的书也有。
5、《传媒批判理论》潘知常 林玮著
虽然有网上有很多言论批判这本书。但我认为这本书对批判学派的论述还可以。它将传播分为文化的世界、权力的世界、文本的世界、游戏的世界。这本书和《文化研究导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今年的真题hegemony在这本书论述得比较好。
6、《传媒文化研究》 陈龙著
也是一本文化研究的书,如果热爱文化研究或觉得自己在这一块很弱的话,可以看看。
注:今年考的法兰克福学派和文化领导权只要是涉及到批判学派的书中都可以找的到。因为这两个太经典了。另外,还有韦伯的“人是悬在由他自己所编制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也可用文化研究中“自己生产意义”,德赛图的“租房子”理论(房东主宰不了你对房间风格的驾驭)等来解释。
六、网络传播与新媒体:
网络传播这一块自己到书店找一两本最新的书,补充一下就可以。因为我对网传很感兴趣才搜了这么多出来。事实上网络媒体的知识点,我都是在网上直接用论文补充的,书的意义不大。当然有几本很重要。新媒体今年考的很多。例如微博,社交网站,还有大众传媒麻醉负功能在新媒体的表现,以及偷菜游戏等。我觉得新媒体的书作用主要是给学生理出新媒体的框架,关于具体知识点大部分都需要在论文中补充。
1、《众声喧哗》胡泳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如果能找到的话,一定要看。对网络公共领域和共有媒体有很详尽的论述。同时这本书和其他讲网络文化的新媒体书视角不太一样。本书提供的只是分析视角,不要想今年真题“微博”等新词会在这里找到答案。
2、《手机媒体概论》我看的是匡文波的,不过我觉得这本书有点儿旧了。到书店去找一本最新出版的关于手机的书补充这块知识点吧。
3、《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 谢新洲
因为是北大老师的书,所以需要看。特别是一些理论在网络环境下的新发展主要是本书论述的。我复试的第二题就是“谈谈沉默的螺旋在网络环境下是否适用”,这个题已经考了n年了。我准备复试的时候还觉得这么老的题应该不会考了,可是却真真实实被我抽到了。Orz……
4、《网络传播概论》 彭兰 如果有新版,就不要看2001版的,太老了。
七、老师其他的书:
1、《全球化:起源、方法与影响》
这本书我很喜欢。2010年的谷歌退出中国,这本书就涉及到很多知识点,但最后考题没涉及。但是专一最后一道论述题“举例分析媒介对社会变迁的影响”,就可以从本书中找到一个角度,就是电话等等媒体出现之后,社区逐渐解体。后来广播电视出现,消费社会逐渐形成。专二论述第一题“文化全球化”本书也涉及了一点。
2、《舆论学》许静老师的书,能弄到的话看看。如果没有就不用看了。不是必读书。
3、《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1-4辑)
一定要看。涵盖了北大老师的重要论文。大传方向的也不用全看。
好像有第5辑了,第5辑是和新闻有关的。考传播的不用关注。
八、学术专著
学术专著在初试的时候不用太关注。复试的时候可能会抽一道英文题是关于学术专著的。提醒大家,选学术专著尽量避开《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这两本。因为这两本准备的人太多了。自己还是找一本独特的比较好。例如《身份与暴力》《乌合之众》等等都可以。一定要抛弃《童年的消逝》和《娱乐至死》这两本。
期刊:
不要担心,这么多期刊肯定看不完。其实一本期刊能挑出几篇文章对我们有用的就够多了。挑出论文的核心观点,剩下的可以略看。
1、《国际新闻界》月刊,只看传播部分的,新闻的不用关注。
2、《现代传播》双月刊,一些影像之类的实务不用关注。今年的真题有个名词解释是三网融合,其中现代传播有一期专题。
3、《新闻大学》复旦的,季刊,很好。也需要过滤掉一些没用的。
4、《新闻与传播研究》社科院的, 双月刊,每期文章不多,可是每篇文章都很长。
我当时不想跑图书馆去看,而且图书馆期刊更新超慢,所以期刊论文我全是在cnki(中国知网)上下载的。不过这得分人,我有个同学说,在网上看电子论文效果没有看纸质的效果好,所以她只看实体期刊。我觉得效果差不多,所以,我就在网上下载。大家按照自己的情况来吧。
时间充裕的话,拿着老师的名单到cnki上逐一搜论文。但一般的人没这个时间。
4、中国传媒大学的媒体创意学、编辑出版学(新媒体方向)、传播学是学什么的?就业如何?
最好的系当然是电视系咯,以你所列的专业而言,只有编版是电视系的,推荐哦~
另外我也是编版的,我也并不是艺术生,所以加油喽!
5、新媒体到底是什么,学的是什么,是设计吗, 还是纯艺术?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不在于出现时间的先后,而在于传播方式和内容形态的不同。
曾几何时,互联网络的盛行,曾经使业内人士无不感叹,网络媒介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媒体之后的第四大传播媒介。在一段时期内,网络媒介成了新媒体的代名词,似乎一提起新媒体,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就是网络媒介。在本人就读于大学的时候,专业课老师也是这样对我们讲的,互联网就是新媒体。但是,说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正确吗?答案是不正确。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科技的变迁,具有越来越多传播方式和内容形态的媒体形式不断涌现,如数字电视、车载电视、楼宇电梯广告、手机短信、手机电视等等。
最后,可以明确地说,所谓新媒体,是指一切区别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具有多种传播形式与内容形态的不断更新、不断涌现的新型媒体。
新媒体传播有四个特点:
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
从岩画和巫会的模拟传播,到诗歌和戏剧的口语传播,到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之后的文字传播,到无线电发明之后的电子传播,回顾人类的大众传播史我们可以发现,传播的媒介形态日趋丰富,而传播行为日趋自由。
印刷品传播和电子传播的形态、通道是固定的,其传播的专业要求和边际成本都很高,传播者具有较强的垄断性和控制权,而数字化必然带来的网络化,以及网络化必然导致的交互性,使传播者和接收者的身份转换极其容易。如今,一个人通过发送手机短信、撰写博客日志、发起网络群聊,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对任何人”进行大众传播,突破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壁垒。
“信息”与“意义”无关
尼格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说:“比特就是比特”。在数字语言里,所有的文本、声音和影像都只是0和1的组合。传播的信息从传播的意义中抽象出来,使“把关人”的能力大大削弱。
因为意义是完整、单一而不能分割成片段来进行传播的,易于甄别,而信息是可以编码、分段、压缩,进行传播,再组合、复原、解码,进行读取的,很难在传播过程中判别每一片断的信息意味着什么。上海目前发展很快的楼宇视频和地铁视频系统是电视还是计算机?曾经发生一场定性之争,就是这种突破的生动案例。
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
在传统传媒一统天下的鼎盛时期,传播的效果似乎是无坚不摧的,大众媒体对于公众有着“魔弹”般的效力。但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信息和“噪音”越来越多,以一个人的接受能力,根本不可能全部进行接收和处理,同时,在技术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复制和传递已经非常容易,因此,信息接收者按照什么样的标准,通过什么途径,如何选择和过滤信息,又如何屏蔽噪音,在最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传送者的传播意图能否实现。这意味着受众在接收信息时的主动性和消费偏好变得日益重要。
大众传播的“小众化”
传播学研究中曾经有一个“沉默的螺旋”的发现,表明人们为了避免成为异类,陷入孤独,往往在大众媒体或舆论活跃分子发表了意见之后,不再表达自己与之不同的观点。而在数字加网络的新媒体时代,任何一个人通过互联网、手机等,就可以随时进行信息沟通,甚至成为传统媒体的重要信息来源,人际传播的性质得到凸显和强化,传统的,倾向于无差异的普遍的广大受众,开始分割为气味相投的或者利害相关的“小众”,如各种各样的网络游戏团体、户外旅游论坛、短信交友俱乐部等。在小众中,人们也许更容易找到声气相投的伙伴,以对抗大众传播所造成的“社会孤立
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6、怎样看待“沉默的螺旋”理论使新媒体受到了冲击与挑战
在互联网、手机等新新媒体、新新媒介的广泛应用下,信息得以爆炸性的传播,这为公众发表异常意见提供了前提。并且新媒体提高了公众的参与互动程度,也为公众发表异常意见拓宽了渠道。于是沉默的螺旋理论在新媒体的影响下是不会消失的,但是它会有所改变——大众传媒所表达的意见仍然占支配地位,因为社会体制保障了主流意见的传播与其影响;而少数公众所表达的非主流的异常意见是不会被淹没的,相反,其地位也在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