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新媒体 > 知觉信息流

知觉信息流

发布时间:2020-08-03 18:47:52

1、什么是认知教学客体

http://www.baidu.com/s?ie=gb2312&bs=%D0%D0%CE%AA%D6%F7%D2%E5&sr=&z=&cl=3&f=8&wd=%C8%CF%D6%AA%D6%F7%D2%E5&ct=0

认知主义

认知主义又名认知学派,是一种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学派的理论相对。认知学派学者认为学习者透过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把各种资料加以储存及组织,形成知识结构(cognitive structure)。

认知主义源于格式塔心理学派,这个学派认为学习是人们通过感觉、知觉得到的,是由人脑主体的主观组织作用而实现的,并提出学习是依靠顿悟,而不是依靠尝试与错误来实现的观点。该理论关于“学习”的观点是:关于学习的心理现象,否定刺激(S)与反应(R)的联系是直接的、机械的。认为人们的行为是以“有机体内部状态”——意识为中介环节,受意识支配的,他们以S-O-R这一公式代替S-R这个公式(O为中介环节);学习并不在于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在依靠主观的构造作用,形成“认知结构”,主体在学习中不是机械地接收刺激,被动地作出反应,而是主动地有选择地获取刺激并进行加工;对学习问题的研究,注重内部过程与内部条件,主要研究人的智能活动(包括知觉、学习、记忆、语言、思维)的性质及其活动方式。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奥苏贝尔、托尔曼和加涅。

§2.2.1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认知学派源于格式塔心理学,它的核心观点是学习并非是机械的、被动的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要通过主体的主观作用来实现。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Piaget)提出的著名的“认知结构说”认为认识是主体转变客体过程中形成的结构性动作和活动,认识活动的目的在于取得主体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达到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又推动认识的发展,强调认识过程中主体的能动作用,强调新知识与以前形成的知识结构相联系的过程,表明了只有学习者把外来刺激同化进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人类学习才会发生。认知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苛勒、皮亚杰、布鲁纳和加涅等。

2.2.1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60年代美国最有影响的认知学派代表人物布鲁纳(J.S.Bruner)接受并发展了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观点,提出“认知—发现说”。在布鲁纳看来,学生的心理发展,虽然有些受环境的影响,并影响他的环境,但主要是独自遵循他自己特有的认识程序的。教学是要帮助或形成学生智慧或认知的生长。他认为,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要把知识转换成一种适应正在发展着的学生形式,而表征系统发展的顺序,可作为教学设计的模式。由此他提倡使用发现学习的方法。

1. 发现学习的例证
布鲁纳最著名的也是引起争议最多的论点是:“任何学科都可以用理智上忠实的形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所谓“理智上忠实的形式”,是指适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学科的基本结构或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发现学习,是一种最佳的学习方式。

举例说来,代数中的变换律、分配律和结合律等,是代数这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小学低年级学生完全能够掌握这些最基本的原理。事实上,儿童在幼儿园玩跷跷板时就知道,如果对方比自己重,自己就得往后移;如果对方比自己轻,就得往前移,否则就不可能玩跷跷板。根据这个原理,布鲁纳设计了一个如图2-6所示的天平,让8岁儿童借助动手操作、视觉映象和符号来掌握代数中的基本结构。

布鲁纳认为,小学低年级学生虽然能够像鹦鹉学舌似地说出“几乘以几等于18”,但是他们对“9?2”与“2?9”,或“6?3”与“3?6”有没有不同常常感到吃不准。如果让小学生自己先动手操作,在天平一边钩子9挂上2个小环,让学生在天平的另一边寻找各种能保持天平平衡的各种组合,并把它们记录下来。小学生根据以往玩跷跷板的经验,很快就能知道在钩子2上挂9个小环;在钩子3上挂6个小环;或在钩子6上挂3个小环……,都能保持天平的平衡。这样,学生掌握的不只是“9?2=18”,而是代数的基本结构——交换律。在学习过程中,开始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接着移去天平,让学生凭借头脑中形成的视觉映象来运算;最后,学生熟练掌握运算规则,不用实物和视觉映象,用符号也能自如地运算了。布鲁纳由此认为,教师只要把握每门学科的基本结构,根据学生表征系统形成的特点来设计教学,那么任何年龄阶段的学生都能掌握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注重掌握学科的结构,而不是现成的正确答案,必然会强调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因此,布鲁纳认为,学生在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同时,还要掌握学习该学科的基本方法,其中发现的方法和发现的态度是最为重要的。所谓发现,当然不只局限于发现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动,而是包括用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布鲁纳并不认为学生学习每一事物都必须从动作表征入手,教学活动如何进行,取决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即取决于学生认知结构。如果学生已具有这方面的动作经验,教学可以从唤起学生视觉映象开始;如果学生已具有动作表征和映像表征的经验,那么就可以直接从形成的符号表征入手。但从认识某一事物的整体上来看,学生必须具有这几方面的经验。

2. 发现学习的特征及其教学策略
1) 强调学习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教一门学科不是要建造一个活着的小型藏书室,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布鲁纳强调的是,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

2) 强调直觉思维
除了注重学习过程之外,发现法还强调学生直觉思维在学习上的重要性。布鲁纳认为,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不同,它不根据仔细规定好了的步骤,而是采取跃进、越级和走捷径的方式来思维的。大量事实都表明,直觉思维对科学发现活动极为重要。直觉思维的形成过程一般不是靠言语信息,尤其不靠教师指示性的语言文字。直觉思维的本质是映象或图象性的。所以,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防止过早语言化。与其指示学生如何做,不如让学生自己试着做,边做边想。

3) 强调内在动机
在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布鲁纳重视的是形成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或把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而发现活动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驱使,对探究未知的结果表现出兴趣。所以布鲁纳把好奇心称之为“学生内部动机的原型”。布鲁纳认为,与其让学生把同学之间的竞争作为主要动机,还不如让学生向自己的能力提出挑战。所以,他提出要形成学生的能力动机(competence
motivation),就是使学生有一种求得才能的驱动力。通过激励学生提高自己才能的欲求,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4) 强调信息提取
布鲁纳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贮存,而是提取。尽管这从生物学上来讲未必可能,但现实生活要求学生这样。因为学生在贮存信息的同时,必须能在没有外来帮助的情况下提取信息。在一项实验中,布鲁纳让一些学生学习30对单词,要求一组学生记住单词,以后要复述;而要求其他学生把每对单词造成句子。结果发现,后者能复述其中的95%,而第一组学生的回忆量不到50%。所以,学生如何组织信息,对提取信息有很大影响。学生亲自参与发现事物的活动,必然会用某种方式对它们加以组织,从而对记忆具有较好的效果。

3. 评论
布鲁纳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这一观点虽然并非布鲁纳首创,但由于他以自己对知觉和思维过程的独到研究,使发现学习有了科学的基础,因而更令人信服,对教学设计也有很大的启示,具体可参见第四章。遗憾的是,布鲁纳只详细阐述了发现学习,而对其他各种学习方式既没有谈及也没有比较,这势必使人会产生疑问:学生在学校里学习任何内容都采用发现法,那合适吗?时间允许吗?

§2.2.2 信息加工学习与教学观§
20世纪50年代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兴起与发展,为心理学家分析和推断心理过程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工具。西蒙(H.Simon)等人的研究表明心理学中的许多问题可以用类似于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予以阐明,凭借信息加工模式,能把格式塔心理学中关于认知和记忆重组的某些推测,用一种类似计算机程序的方式编制出来,即可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来模拟人的心理过程。这就为研究心理过程和心理结构提供了物质基础。

1. 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假设
信息加工理论者认为,学习实质上是由获得信息和使用信息构成的,而人的行为是由有机体内部的信息流程决定的。因而他们关注两个问题:人类记忆系统的性质;记忆系统中知识表征和贮存的方式。

1) 人类记忆的性质
长期以来,人们从各个角度对人类记忆系统作了研究,认为记忆系统是一个有复杂结构的系统,它加工和组织一个人拥有的全部知识,它是一个起组织作用的活跃的系统。换言之,人类的记忆系统积极地选择将要被加工的材料,把它们转变成有意义的信息,并贮存许多信息供来日使用。尤其是关于短时记忆和工作记忆的研究更是为理解学习和教学活动、设计学习和教学策略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2) 信息贮存的方式
信息加工理论除了主要关注人类记忆系统起作用的机制外,还探讨了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这就是记忆信息贮存的方式,即知识编码和表征的方式。在记忆系统中被贮存的信息,不是与刺激输入一一对应的直接复制,因为,感官接受的物理信号并不是对外部世界的完美表征,为了便于回忆,人们须以某种方式转换物理信号。编码一般有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表征相应地也有两种:表象表征和符号表征。转换或重新编码会增加以后回忆信息的可能性,但这是以失去某些细节为代价的。

2. 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式
在信息加工理论中,由于人的心理机能的复杂性,人们从实验和推测中得到多个不同的学习过程的信息加工模式,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R.M.Gagne)的信息加工模式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模式。

这一模式表明,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通过学生的感受器,以映象的形式输入到感觉登记器,形成瞬时记忆,借助注意将这些信息以语义的形式贮存在短时记忆中,然后经过复述、精细加工、组织编码等,则进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信息要转变为人能清晰意识到的信息就需要将它们提取进入短时记忆。因此短时记忆是信息加工的主要场所,因此也称为工作记忆。它将来自感觉记录器和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的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加工的结果,一方面送至长时记忆,另一方面送至反应发生器。反应发生器将信息转化成行动,也就是激起效应器的活动,作用于环境。在这个模式中,执行控制和预期是两个重要的结构,它们可以激发或改变信息流的加工。前者是已有的经验对当前学习过程的影响,起调节作用;后者是动机系统对学习的影响,起定向作用,它们可以对整个信息加工过程起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3. 信息加工的基本原理
1) 信息流是行为的基础
信息加工理论的实质,是要探讨有机体内部的信息流。根据这种观点,信息加工论者把人看作是一架非常复杂的机器,并试图发现这个“暗箱”内部所发生的情况。因此,他们常常把人类认知系统表述为代表信息加工和贮存的一系列方框(或称箱子),是它们在来回传送信息。每一个方框都代表一种人头脑中发生的信息转换。

认知心理学家试图用其它学科(如计算机科学)使用的方法来勾勒有机体内部的信息流程。由于目前还不可能直接进入有机体内部的信息加工流程,所以只能推测各种可供选择的信息流程,然后确定哪种假设的流程更符合所观察到的行为。信息加工论者通常把重点放在检验各类模式上,而不是放在某种模式的具体细节上,这可能会有助于了解哪一种模式更有利于解释某一种学习过程。

2) 人类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
从香农(C.Shannon)等人设计的电话通讯系统的模式研究中发现,一根电缆在某一时刻只能从事有限的通讯,也就是说,它传递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信息加工论者由此认为人的信息加工的容量也是有限的。这种观点对注意与记忆领域的研究影响极大。例如,人们在某一时刻只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些刺激上,因而必然会摒弃其他刺激。而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之间的区分,主要是基于容量的差异。一般认为,长时记忆贮存信息的容量是无限的,而大量实验表明,短时记忆一次只能记住7?2个组块。所谓组块,就是在记忆中把许多小单位组合成较大单位的信息加工过程。如,让学生记忆“1491625364964”这样一个数目是很困难的,但如果告诉学生这是由1至8的平方数构成的,记忆就会很方便。

3) 记忆取决于信息编码
记忆信息加工有点类似档案分类系统,即首先要对外来信息的轻重缓急加以分类整理,而且所使用的分类方法和程序必须始终一致。
编码是一个涉及觉察信息、从信息中抽取一种或多种分类特征,并对此形成相应的记忆痕迹的过程。信息编码的方式对以后提取信息的能力有很大影响。如果我们知觉有误,或特征分类不清,或形成的记忆痕迹与客观事物相差很远,那么在提取信息时就会非常困难。

对信息编码的方式往往取决于学习任务的性质。如果学生知道某门学科的要求,他们会以最能满足这一要求的方式来编码。例如,教师如果告诉学生这门课的考试形式是选择题,学生就会以便于再认的方式来编码的,而不是以有助于问题解决的方式来编码。

编码还涉及组块问题。心理学家们认为,尽管我们记忆同时出现的一系列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如果把一些信息组织成块,就可以大大提高记忆能力,而且,组块中所包括的信息量可以是很不同的。另外,如果把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组块,不仅可以增加信息摄取量,而且还有助于保持记忆。

大量研究表明,编码过程常常涉及信息的积极转换或改变。编码不仅仅是一种消极的过程,不只是消极地把环境事件机械地记录在某种记忆痕迹上。

4) 回忆部分取决于提取线索
用适当的编码进行信息贮存,这仅仅是问题的一半,如果没有适当的提取信息的线索作为补充,一个人是难以回想起某一事件的。例如,我们可能常常有这样的体验:试图想回忆某件事情,但开始时就是想不起来,就把它搁在一边;后来再试,似乎当时也没有什么新信息,但成功地回想起来了。很显然,这方面信息是贮存在记忆中的,最初回忆失败是由于提取的失败,因为我们在第二次回忆时成功了。研究这类简单事件(例如,回忆一系列图片或单词)的心理学家已观察到同样的现象。当给被试对象就同样信息进行重复测验时,常常可以看到,被试对象当时不能马上回想起来的信息最终被回忆起来了。

4. 信息加工理论的教学应用
信息加工理论在教学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形成了所谓的认知教学理论。其中比较著名的认知教学理论包括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及其著名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加涅的学习的条件与教学论(九段教学法)等。

奥苏贝尔指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nonarbitrary)和实质性的(substantive)联系。这就为区分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提供了明确的划分标准。他将有意义学习的类型化分为三种: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并进一步按命题关系将命题学习划分为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他认为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都可以成为有意义学习的形式,关键是学习材料本身必须有逻辑意义,合乎非人为的实质性的标准,而且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理倾向,也就是将所学的新知识与自己头脑中原有的适当知识观念加以联系的倾向。

为了进一步指导教学,奥苏贝尔提出了认知结构变量:就是原有知识的数量、清晰程度和组织结构。根据原有知识到这些特征及其与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他提出来逐级分化、整合协调和先行组织者三种教学策略。这些理论实质上都是在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的。

加涅则依据其总结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
明确指出如何通过教学将信息转化进入到学生的长时记忆,因此十分重视设计促进和激发学习者内部过程的外部活动,它们实际上是九个教学阶段。

引起注意——变化刺激、吸引兴趣改变体态、语调、音量
告知目标——激起期望
刺激回忆——明确同化新知识的经验范围
呈示材料——注意考虑年龄、基础、学习类型等因素,安排顺序和份量
提供指导——注意掌握指导的程度
诱引行为——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作出反应
及时强化——给学生行为及时反馈
检查评价——独立测试、单元测试等方法
促进迁移——系统复习、及时布置新任务。
5. 评论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人类的许多思维过程,使得人类的高级心理过程不再那么神秘。对信息加工理论来说,探究学生头脑中发生的信息加工过程是至关重要的,它试图解释被行为主义者作为“暗箱”的内部认知活动。但对这些内部过程的探讨,是用一种比传统的认知理论远为精确的方式进行的。它要求描述假定的心理过程的每一个具体步骤的程序,如果描述这一过程能详细到可以用计算机来模拟的程度,那就更理想了。另外,信息加工理论,一方面采取行为主义者所持的重视实验的态度,即不仅要假设心理过程,而且必须予以实验验证;另一方面则又像传统的认知理论家一样,为了便于假设,常常采用非正规的观察法和对心理活动的逻辑分析,然后再用实验予以检验。

从学习理论的角度来看,信息加工理论在以下几方面对学习是有启迪的:
(1)刺激选择不是一种随机的过程,因此,不能仅仅考虑到刺激的特征,而且还要关注学习者已有的信息或认知图式(Scheme)。
(2)人类记忆加工信息的能量是有限的,如果一味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信息,不给他们留有加工或思考的时间,结果必然会像狗熊拣苞米一样,拣一个丢一个。

(3)“组块”理论,为了尽可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较多的知识,我们必须把知识组织成有意义的块状,减少机械学习。
(4)信息编码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信息的贮存和提取。教师在帮助学生使用各种策略来编码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信息加工理论中的注意系统、编码系统和记忆系统的分析,是建立在实验推测的基础上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目前的发展,还无法使“认知过程就像构成行为的肌肉反应一样实在”。正因为这样,在信息加工理论中涌现了众多模式,有些甚至是相对立的,但与其说是信息加工理论不成熟,还不如说是信息加工理论发展的一个标志。要穷尽对内部心理过程的探究是永远不可能的,我们所期望的,是涌现出更有说服力的模式。

http://www.baidu.com/s?cl=3&wd=%D0%D0%CE%AA%D6%F7%D2%E5

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behaviorism),或称行为论和行为学派,系由美国心理学家华森(JohnB.Watson,1878—1958)在1913年所创立。按行为主义的主张,不但反对结构主义的心理结构与意识元素观念,而且,根本就不同意结构主义与功能主义将意识当做心理学研究之主题。华森氏主张,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的研究只限于以客观的方法处理客观的资料。内省不是客观的方法,用内省法所得到的意识经验,更非客观资料。因此,行为主义者批评结构主义与功能主义二者,均不配称为科学心理学。行为主义的主张,最重要者有以下四点:(1)强调科学心理学所研究者,只是能够由别人客观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2)构成行为基础者是个体的反应,集多个反应即可知行为的整体。(3)个体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由遗传决定的,而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被动学习的。(4)经由对动物或儿童实验研究所得到的行为的原理原则,即可推论解释一般人的同类行为。像此种纯粹以“客观的客观”为标准的行为主义取向,被人称为激进行为主义(radicalbehaviorism)。
行为主义发展到三十年代后,其严守自然科学的取向受到了批评。同时又因其他学派理论的影响,有些原属行为学派的学者,不再坚持“客观的客观”的原则,终而接受意识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之一的理念。行为主义中持有此种理论取向者,被称为新行为主义(new—behavioyism)。
从现代心理学的观点看,我们可以从下述两点对行为主义做公正的评论:其一,为使心理学符合科学的标准,行为主义者刻意将之限定为外显行为,将传统心理学中一切有关“心”的成份完全排除,致使心理学内涵窄化,难免有削足适履之缺失。七十年代以后,现代心理学的界说“心理学是对行为与心理历程的科学研究”,又把失去了多年的“心”找回来,显然就是行为主义偏激取向的匡正。其二,行为主义的严格科学取向,使心理学在研究上提高了方法与工具的品质,使心理学在社会科学的同辈中形象突出,在四十年代行为科学(behavioralscience)兴起,其名称之由来,就是受了当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因此,在科学心理学的发展上,行为主义仍然是有贡献的。此外,行为主义的研究,在学习心理学上也是贡献甚大。

2、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认知金字塔模型包括哪些层面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认知金字塔模型包括信息层面,认知层面,决策层面,执行层面。

信息加工理论认知心理学基本理论:

从机能上,即从行为水平上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把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力图建立心理活动的计算机模型;涉及人如何注意、选择和接收信息,如何对信息进行编码、内在化和组织,以及如何利用这些信息做出决策和指导自己的行为等。

认知心理学家利用计算机科学、语言学和信息论的有关概念,阐明人的认知过程及其适应行为,推动心理学各个领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的发展,特别是在知觉,记忆,语言和问题解决的研究中,取得迅速发展。

(2)知觉信息流扩展资料

信息加工理论的假设

几乎所有信息加工论者都认为,学习实质上是由习得和使用信息构成的。他们的一个基本假设是:行为是由有机体内部的信息流程决定的。

由于这种信息流只是一种猜想,是永远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所以,心理学家们构建了不同的模式来推导这种信息流;这取决于理论家想要说明哪一种内部过程。也许,可供选择的许多信息流程图都是站得住脚的。

但就一般而言,信息加工论者主要关注的是这样两个问题:

1、人类记忆系统的性质;

2、 记忆系统中知识表征和贮存的方式。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信息加工理论

3、认知主义的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认知学派源于格式塔心理学,它的核心观点是学习并非是机械的、被动的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要通过主体的主观作用来实现。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Piaget)提出的著名的“认知结构说”认为认识是主体转变客体过程中形成的结构性动作和活动,认识活动的目的在于取得主体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达到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又推动认识的发展,强调认识过程中主体的能动作用,强调新知识与以前形成的知识结构相联系的过程,表明了只有学习者把外来刺激同化进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人类学习才会发生。认知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苛勒、皮亚杰、布鲁纳和加涅等。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60年代美国最有影响的认知学派代表人物布鲁纳(J.S.Bruner)接受并发展了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观点,提出“认知—发现说”。在布鲁纳看来,学生的心理发展,虽然有些受环境的影响,并影响他的环境,但主要是独自遵循他自己特有的认识程序的。教学是要帮助或形成学生智慧或认知的生长。他认为,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要把知识转换成一种适应正在发展着的学生形式,而表征系统发展的顺序,可作为教学设计的模式。由此他提倡使用发现学习的方法。 布鲁纳最著名的也是引起争议最多的论点是:“任何学科都可以用理智上忠实的形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所谓“理智上忠实的形式”,是指适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学科的基本结构或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发现学习,是一种最佳的学习方式。
举例说来,代数中的变换律、分配律和结合律等,是代数这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小学低年级学生完全能够掌握这些最基本的原理。事实上,儿童在幼儿园玩跷跷板时就知道,如果对方比自己重,自己就得往后移;如果对方比自己轻,就得往前移,否则就不可能玩跷跷板。根据这个原理,布鲁纳设计了一个如图2-6所示的天平,让8岁儿童借助动手操作、视觉映象和符号来掌握代数中的基本结构。 布鲁纳认为,小学低年级学生虽然能够像鹦鹉学舌似地说出“几乘以几等于18”,但是他们对“9×2”与“2×9”,或“6×3”与“3×6”有没有不同常常感到吃不准。如果让小学生自己先动手操作,在天平一边钩子9挂上2个小环,让学生在天平的另一边寻找各种能保持天平平衡的各种组合,并把它们记录下来。小学生根据以往玩跷跷板的经验,很快就能知道在钩子2上挂9个小环;在钩子3上挂6个小环;或在钩子6上挂3个小环……,都能保持天平的平衡。这样,学生掌握的不只是“9×2=18”,而是代数的基本结构——交换律。在学习过程中,开始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接着移去天平,让学生凭借头脑中形成的视觉映象来运算;最后,学生熟练掌握运算规则,不用实物和视觉映象,用符号也能自如地运算了。布鲁纳由此认为,教师只要把握每门学科的基本结构,根据学生表征系统形成的特点来设计教学,那么任何年龄阶段的学生都能掌握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注重掌握学科的结构,而不是现成的正确答案,必然会强调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因此,布鲁纳认为,学生在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同时,还要掌握学习该学科的基本方法,其中发现的方法和发现的态度是最为重要的。所谓发现,当然不只局限于发现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动,而是包括用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布鲁纳并不认为学生学习每一事物都必须从动作表征入手,教学活动如何进行,取决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即取决于学生认知结构。如果学生已具有这方面的动作经验,教学可以从唤起学生视觉映象开始;如果学生已具有动作表征和映像表征的经验,那么就可以直接从形成的符号表征入手。但从认识某一事物的整体上来看,学生必须具有这几方面的经验。 1) 强调学习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教一门学科不是要建造一个活着的小型藏书室,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布鲁纳强调的是,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
2) 强调直觉思维
除了注重学习过程之外,发现法还强调学生直觉思维在学习上的重要性。布鲁纳认为,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不同,它不根据仔细规定好了的步骤,而是采取跃进、越级和走捷径的方式来思维的。大量事实都表明,直觉思维对科学发现活动极为重要。直觉思维的形成过程一般不是靠言语信息,尤其不靠教师指示性的语言文字。直觉思维的本质是映象或图象性的。所以,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防止过早语言化。与其指示学生如何做,不如让学生自己试着做,边做边想。
3) 强调内在动机
在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布鲁纳重视的是形成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或把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而发现活动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驱使,对探究未知的结果表现出兴趣。所以布鲁纳把好奇心称之为“学生内部动机的原型”。布鲁纳认为,与其让学生把同学之间的竞争作为主要动机,还不如让学生向自己的能力提出挑战。所以,他提出要形成学生的能力动机(competence motivation),就是使学生有一种求得才能的驱动力。通过激励学生提高自己才能的欲求,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4) 强调信息提取
布鲁纳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贮存,而是提取。尽管这从生物学上来讲未必可能,但现实生活要求学生这样。因为学生在贮存信息的同时,必须能在没有外来帮助的情况下提取信息。在一项实验中,布鲁纳让一些学生学习30对单词,要求一组学生记住单词,以后要复述;而要求其他学生把每对单词造成句子。结果发现,后者能复述其中的95%,而第一组学生的回忆量不到50%。所以,学生如何组织信息,对提取信息有很大影响。学生亲自参与发现事物的活动,必然会用某种方式对它们加以组织,从而对记忆具有较好的效果。 信息加工理论者认为,学习实质上是由获得信息和使用信息构成的,而人的行为是由有机体内部的信息流程决定的。因而他们关注两个问题:人类记忆系统的性质;记忆系统中知识表征和贮存的方式。
1) 人类记忆的性质
长期以来,人们从各个角度对人类记忆系统作了研究,认为记忆系统是一个有复杂结构的系统,它加工和组织一个人拥有的全部知识,它是一个起组织作用的活跃的系统。换言之,人类的记忆系统积极地选择将要被加工的材料,把它们转变成有意义的信息,并贮存许多信息供来日使用。尤其是关于短时记忆和工作记忆的研究更是为理解学习和教学活动、设计学习和教学策略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2) 信息贮存的方式
信息加工理论除了主要关注人类记忆系统起作用的机制外,还探讨了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这就是记忆信息贮存的方式,即知识编码和表征的方式。在记忆系统中被贮存的信息,不是与刺激输入一一对应的直接复制,因为,感官接受的物理信号并不是对外部世界的完美表征,为了便于回忆,人们须以某种方式转换物理信号。编码一般有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表征相应地也有两种:表象表征和符号表征。转换或重新编码会增加以后回忆信息的可能性,但这是以失去某些细节为代价的。 在信息加工理论中,由于人的心理机能的复杂性,人们从实验和推测中得到多个不同的学习过程的信息加工模式,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R.M.Gagne)的信息加工模式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模式。
这一模式表明,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通过学生的感受器,以映象的形式输入到感觉登记器,形成瞬时记忆,借助注意将这些信息以语义的形式贮存在短时记忆中,然后经过复述、精细加工、组织编码等,则进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信息要转变为人能清晰意识到的信息就需要将它们提取进入短时记忆。因此短时记忆是信息加工的主要场所,因此也称为工作记忆。它将来自感觉记录器和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的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加工的结果,一方面送至长时记忆,另一方面送至反应发生器。反应发生器将信息转化成行动,也就是激起效应器的活动,作用于环境。在这个模式中,执行控制和预期是两个重要的结构,它们可以激发或改变信息流的加工。前者是已有的经验对当前学习过程的影响,起调节作用;后者是动机系统对学习的影响,起定向作用,它们可以对整个信息加工过程起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1) 信息流是行为的基础
信息加工理论的实质,是要探讨有机体内部的信息流。根据这种观点,信息加工论者把人看作是一架非常复杂的机器,并试图发现这个“暗箱”内部所发生的情况。因此,他们常常把人类认知系统表述为代表信息加工和贮存的一系列方框(或称箱子),是它们在来回传送信息。每一个方框都代表一种人头脑中发生的信息转换。
认知心理学家试图用其它学科(如计算机科学)使用的方法来勾勒有机体内部的信息流程。由于目前还不可能直接进入有机体内部的信息加工流程,所以只能推测各种可供选择的信息流程,然后确定哪种假设的流程更符合所观察到的行为。信息加工论者通常把重点放在检验各类模式上,而不是放在某种模式的具体细节上,这可能会有助于了解哪一种模式更有利于解释某一种学习过程。
2) 人类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
从香农(C.Shannon)等人设计的电话通讯系统的模式研究中发现,一根电缆在某一时刻只能从事有限的通讯,也就是说,它传递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信息加工论者由此认为人的信息加工的容量也是有限的。这种观点对注意与记忆领域的研究影响极大。例如,人们在某一时刻只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些刺激上,因而必然会摒弃其他刺激。而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之间的区分,主要是基于容量的差异。一般认为,长时记忆贮存信息的容量是无限的,而大量实验表明,短时记忆一次只能记住7?2个组块。所谓组块,就是在记忆中把许多小单位组合成较大单位的信息加工过程。如,让学生记忆“1491625364964”这样一个数目是很困难的,但如果告诉学生这是由1至8的平方数构成的,记忆就会很方便。
3) 记忆取决于信息编码
记忆信息加工有点类似档案分类系统,即首先要对外来信息的轻重缓急加以分类整理,而且所使用的分类方法和程序必须始终一致。
编码是一个涉及觉察信息、从信息中抽取一种或多种分类特征,并对此形成相应的记忆痕迹的过程。信息编码的方式对以后提取信息的能力有很大影响。如果我们知觉有误,或特征分类不清,或形成的记忆痕迹与客观事物相差很远,那么在提取信息时就会非常困难。
对信息编码的方式往往取决于学习任务的性质。如果学生知道某门学科的要求,他们会以最能满足这一要求的方式来编码。例如,教师如果告诉学生这门课的考试形式是选择题,学生就会以便于再认的方式来编码的,而不是以有助于问题解决的方式来编码。
编码还涉及组块问题。心理学家们认为,尽管我们记忆同时出现的一系列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如果把一些信息组织成块,就可以大大提高记忆能力,而且,组块中所包括的信息量可以是很不同的。另外,如果把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组块,不仅可以增加信息摄取量,而且还有助于保持记忆。
大量研究表明,编码过程常常涉及信息的积极转换或改变。编码不仅仅是一种消极的过程,不只是消极地把环境事件机械地记录在某种记忆痕迹上。
4) 回忆部分取决于提取线索
用适当的编码进行信息贮存,这仅仅是问题的一半,如果没有适当的提取信息的线索作为补充,一个人是难以回想起某一事件的。例如,我们可能常常有这样的体验:试图想回忆某件事情,但开始时就是想不起来,就把它搁在一边;后来再试,似乎当时也没有什么新信息,但成功地回想起来了。很显然,这方面信息是贮存在记忆中的,最初回忆失败是由于提取的失败,因为我们在第二次回忆时成功了。研究这类简单事件(例如,回忆一系列图片或单词)的心理学家已观察到同样的现象。当给被试对象就同样信息进行重复测验时,常常可以看到,被试对象当时不能马上回想起来的信息最终被回忆起来了。 信息加工理论在教学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形成了所谓的认知教学理论。其中比较著名的认知教学理论包括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及其著名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加涅的学习的条件与教学论(九段教学法)等。
奥苏贝尔指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nonarbitrary)和实质性的(substantive)联系。这就为区分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提供了明确的划分标准。他将有意义学习的类型化分为三种: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并进一步按命题关系将命题学习划分为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他认为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都可以成为有意义学习的形式,关键是学习材料本身必须有逻辑意义,合乎非人为的实质性的标准,而且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理倾向,也就是将所学的新知识与自己头脑中原有的适当知识观念加以联系的倾向。
为了进一步指导教学,奥苏贝尔提出了认知结构变量:就是原有知识的数量、清晰程度和组织结构。根据原有知识到这些特征及其与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他提出来逐级分化、整合协调和先行组织者三种教学策略。这些理论实质上都是在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的。
加涅则依据其总结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
明确指出如何通过教学将信息转化进入到学生的长时记忆,因此十分重视设计促进和激发学习者内部过程的外部活动,它们实际上是九个教学阶段。
引起注意——变化刺激、吸引兴趣改变体态、语调、音量
告知目标——激起期望
刺激回忆——明确同化新知识的经验范围
呈示材料——注意考虑年龄、基础、学习类型等因素,安排顺序和份量
提供指导——注意掌握指导的程度
诱引行为——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作出反应
及时强化——给学生行为及时反馈
检查评价——独立测试、单元测试等方法
促进迁移——系统复习、及时布置新任务。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人类的许多思维过程,使得人类的高级心理过程不再那么神秘。对信息加工理论来说,探究学生头脑中发生的信息加工过程是至关重要的,它试图解释被行为主义者作为“暗箱”的内部认知活动。但对这些内部过程的探讨,是用一种比传统的认知理论远为精确的方式进行的。它要求描述假定的心理过程的每一个具体步骤的程序,如果描述这一过程能详细到可以用计算机来模拟的程度,那就更理想了。另外,信息加工理论,一方面采取行为主义者所持的重视实验的态度,即不仅要假设心理过程,而且必须予以实验验证;另一方面则又像传统的认知理论家一样,为了便于假设,常常采用非正规的观察法和对心理活动的逻辑分析,然后再用实验予以检验。
从学习理论的角度来看,信息加工理论在以下几方面对学习是有启迪的:
(1)刺激选择不是一种随机的过程,因此,不能仅仅考虑到刺激的特征,而且还要关注学习者已有的信息或认知图式(Scheme)。
(2)人类记忆加工信息的能量是有限的,如果一味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信息,不给他们留有加工或思考的时间,结果必然会像狗熊拣苞米一样,拣一个丢一个。
(3)“组块”理论,为了尽可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较多的知识,我们必须把知识组织成有意义的块状,减少机械学习。
(4)信息编码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信息的贮存和提取。教师在帮助学生使用各种策略来编码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信息加工理论中的注意系统、编码系统和记忆系统的分析,是建立在实验推测的基础上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目前的发展,还无法使“认知过程就像构成行为的肌肉反应一样实在”。正因为这样,在信息加工理论中涌现了众多模式,有些甚至是相对立的,但与其说是信息加工理论不成熟,还不如说是信息加工理论发展的一个标志。要穷尽对内部心理过程的探究是永远不可能的,我们所期望的,是涌现出更有说服力的模式。

4、心理学中知觉的五大特点,请分别用例子说明一下

认知心理学是一门心理学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思想的兴起,20世纪70年代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人的心理过程,主要是认识过程,如注意,知觉,表示,记忆,思维和语言的研究。

研究认知过程的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是目前主流的现代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可以说是相当于信息加工心理学。这将被视为一个认知信息处理系统,信息处理,包括感觉输入,操作简单,加工,储存和使用的全过程的改造。根据这个观点,认知可以分解成一系列的阶段,每个阶段进行一定的操作所输入的信息单元,并将该反应的产物,这一系列的阶段和操作。彼此相关联的信息处理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以某种方式。

认知心理学家关注的是人的行为的心理机制的基础上,其核心是内部心理过程的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但是,人们不能直接观察内部心理过程的输入和输出的东西只能观察猜测。因此,该方法使用的认知心理学家推测,心理过程无法观察到的现象可以观察到。这种方法被称为收敛性证明,不同性质的数据聚集在一起,和结论。

认知心理学家倾向于分解,信息处理某些阶段,这使他们认识到,在人体内有一个过程的信息流。他们常用的时间学习法律。首先要测量的过程所需的时间,并确定其性质的过程中。

假设一个人看,如果投影投射到屏幕上的字母“E”是一个很短的时间,比如一毫秒,那么这个人就没有看到什么看法不是瞬间完成的,预计很长一段时间,比如五毫秒,那么此人将看到的东西,但我不知道这是什么知觉产生,但尚未??产生识别;如果在预计的时间长度足以让人们看到,这封信是不是O或Q,但没有看到E或F或K,那么这个人的一部分来区分。因此,人们可以判断识别,有些区别只是看东西所需要的时间。所有这一切都表明的看法是累积性的,它包括几个特定的??阶段。

反应时间的研究方法是收敛的证明方法。认知心理学家使用了更多的选择反应时间,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反应。选择反应时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有关的内部状态。

计算机模拟和类比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心理学家所使用的方法。让电脑像人类一样思考,计算机程序应符合人类的认知活动,满足一定的认知理论或模型的机制。某些认知理论的计算机模拟计算机程序调用。因此,计算机仿真可以被用来首先测试某种理论,发现其缺陷,并因此得以改善。

的输出可以提供通过计算机模拟,和人的行为相比。如果这一理论是正确的话,那么输出应该是类似的输出给人类解决同样的主题,如果该程序的输出和人民是不一样的,然后再找出差异,他可以找到理论依据修正。计算机模拟还可以预测复杂的行为。虽然我们理解一些概念,他们可以一步一步的进入程序,但是当长长的一系列步骤,是非常复杂的,需要大量的接触,我们经常无法预测的结果。计算机模拟在这种情况下,有时可以得到惊人的结果绘制。

一些认知心理学家常用信息系列的流程图来描述计算机程序的主要特点。但该流程图不具有的实际操作的计算机的详细信息,只提供轮廓为编写的计算机程序,它可以进一步翻译成一种计算机程序,它是部分的工作往往是由计算机来实现软件专家。

说话的记录也是一个认知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研究思路尤其是常用的方法。此方法与其他客观方法相结合,可以产生良好的效果。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发展。它也与西方传统哲学。其主要特点是强调知识,这些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这个想法可以追溯到至少在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如培根,洛克等人。笛卡尔强调演绎法的作用,认知心理学非常重要的假设演绎法。康德的概念架构,已成为认知心理学的主要概念之一。

认知心理学,也继承了传统的早期实验心理学。亥姆霍兹学习法律,在19世纪和东佛兰德反应,今天是认知心理学家广泛使用的方法,并已成为新的发展。

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心理学的对象和方法,认知心理学的观点非常接近他的观点。他认为,心理学的对象是经验,意识的内容,在受控条件下的自省。一些心理学家意识的冯特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不同的是更可靠,更紧凑。詹姆斯的两种存储器,主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今天已成为认知心理学的记忆研究的基础上。

显然,格式塔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知觉和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重点的原则完形组织结构对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一个被动的刺激反应器。这些观点有一个显着的影响,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知觉组织和解释感官信息,强调信息加工的积极性定义。

在该方法中,格式塔心理学主张研究直接的生活经验,主张结合生命物质的直接经验和实验数据,如直接描述自己的感知内容的观察员强调,这种方法被称为唯象的方法。这种观点,不同的是,从冯特和铁钦纳只承认训练有素的反省也只关注实验室实验的做法不同行为,但与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

认知心理学是反对行为主义,也受到其一定的影响。从行为主义到认知心理学接受了严格的实验方法,操作主义。近年来,认知心理学的专注于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也注重行为的研究。一般认为,人们使用从环境中获得的信息,存储在存储器相结合的东西,以指导未来的行为,并塑造生活环境。

认知心理学和相邻的跨学科的产品渗透。首先,语言学对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乔姆斯基语言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心理语言学成立,可以说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科学,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相结合,产生一个跨学科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和认知心理学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在计算机的出现,使人们能够找到新的方法来分析内部心理过程和状态。

早期实验心理学的心理主义方向的行为减少了近半个世纪,认知心理学会继续在这个方向发展,同时保持严格的新行为主义假设的演绎法,机械仿真方法。这扩大了研究课题,在了解的过程中,分析。

图灵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被称为“图灵机”的数学系统,影响发生的心理。逻辑和图灵机的数量,让人们认为人类的认知系统也可以被视为是象征性地使用该系统。一些人的观念可以用符号来表示,这些符号可以被确定的符号计算流程改造。这些思想不仅在理论上,而且也具有重要的作用的具体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一个基本的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一个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可以使用一台计算机的比喻。计算机接受的符号输入,编码,和决策的编码的输入,存储,和给定的符号输出。这可能是相似的人如何接受信息,如何编码和记忆,如何决策,如何将内部的认知状态,这种状态下如何编译成行为输出。计算机和认知过程,但这个比喻比喻的水平,是水平的内部心理过程的计算机程序,它主要涉及逻辑和计算机的能力,而不是计算机硬件和人脑的比喻。

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在西方心理学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变化。有人说,这是一所新的学校,有人说,这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越来越多的人同意库恩的观点,这是一个新的“范式”。库恩,更换旧的和新的范式,科学就是科学革命。美国的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在这个意义上,出现认知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发展的第二次革命。 (第一次革命是行为主义的兴起)

认知心理学的出现,改变了美国心理学家心理学的对象和方法等基本问题的意见。行为主义统治美国心理学到四十年代,它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对行为主义的观点和认知心理学。

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其行为主张研究明确的,可观察的行为,无论内部心理过程,认知心理学把研究重点转移到了内部心理过程。行为主义强调严格的实验室方法,研究方法,报告排除了所有的主观体验,认知心理学实验室实验都强调,高度重视主观体验报告。认知心理学家,不断变化的外部条件是不是一个结束,它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揭示知识??结构。

认知心理学试图统一所有的认知过程,注意,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现象交织在一起,一组现象的理解,有助于解释的现象,另外一组。由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有可能找到一个统一的人类认知过程的处理方式。

认知心理学不仅是理解的过程应该是统一的,和普通心理学各领域的统一是使用认知的角度研究和描述的情感,动机,个性。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进一步扩大领域的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工程心理学。

扩大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综合视图的重视心理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中,强调的各种心理过程,相互制约的具体问题之间的联系,作出了贡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也有助于计算机科学的发展。

5、为什么不要给思维栓上辔头?

阻碍我们成功的,不是我们未知的东西,而是我们已知的东西。

这是几年前的一件事。我告诉我儿子,水的表面张力能将针浮在水面上,他那时才10岁。我接着提出一个问题,要求他将一根很大的针投放到水面上,但不得沉下去。我自己年轻时做过这个试验,所以我提示他要利用一些方法,譬如采用小钩子或者磁铁等等。他却不假思索地说“先把水冻成冰,把针放在冰面上,再把冰慢慢化开不就得了吗?”

这个答案真是令人拍案叫绝。是否行得通倒无关紧要,关键一点是:我即使绞尽脑汁冥思上几天,也不会想到这上面来。经验把我限制住了,思维僵化了,这小伙子倒不落窠白。

我设计的“轻灵信天翁”号飞机首次以人力驱动飞越英吉利海峡,并因此赢得了214万美元的亨利·克雷默大奖。但在投针一事之前,我并没有真正明白我的小组何以能在这场历时18年的竞赛中获胜。要知道,其他小组无论从财力上还是从技术力量上来说,实力远比我们雄厚。但到头来,他们的进展甚微,我们却独占鳌头。

投针的事情使我豁然醒悟:尽管每一个对手技术水平都很高,但他们的设计都是客观的。而我的秘密武器是:虽然缺乏机翼结构的设计经验,但我很熟悉悬挂式滑翔以及那些小巧玲珑的飞机模型。我的“轾灵们天翁”号只有70磅重,却有90英尺宽的巨大机翼,用优质绳作绳索。我们的对手们当然也知道悬挂式滑翔。

这个事例再一次提醒我们:阻碍我们成功的,不是我们未知的东西,而是我们已知的东西。我们的知识和经验成为囚禁我们思维的栅栏。

每个人都会有“自身携带的栅栏”,若能及时从中走出来,实在是一种可贵的警悟。与生俱来的独一无二的创造自由态度,勇于进取,绝不自损、自贬,在学习生活中勇于独立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善于注入创意,在职业生活中精于自主创新,正是能够从自我囚禁的“栅栏”里走出来的鲜明标志。

形成创造力自囚的“栅栏”,通常其内在的原因,是由于思维的知觉性障碍,判断力障碍以及常规思维的惯性障碍所导致的。知觉是接受信息的通道,感、知觉的领域狭窄,通道自然受阻,创造力也就无从激发。这条通道要保持通畅,才能使信息流丰盈、多样,使新信息、新知识的获得成为可能;也才可能使得信息检索能力得到锻炼,不断增长其敏锐的接收能力、详略适度的筛选能力和信息精化的提炼能力,这是形成创新心态的重要前提。判断性障碍大多产生于心理偏见和观念偏离。要使判断恢复客观,首先需要矫正心理视觉,使之采取开放的态度,注意事物自身的特性而不囿于固有的见解或观念。这在新事物迅猛增殖、新知识快速增加的当今时代,尤其值得重视。常规思维的惯性,又可称之为“思维定势”,这是一种人人皆有的思维状态。当它在支配常态生活时,还似乎有某种“习惯成自然”的便利,所以不好说它的作用全不好;但是,当面对创新的事物时,如若仍受其约束,就会形成对创造力的障碍。

可见,要从自囚的“栅栏”走出来,还创造力以自由,首先要还思维状态以自由,突破常规思维。在此基础上,对日常生活保持开放的、积极的心态,对创新世界的人与事,持平视的、平等的姿态,对创造活动,持成败皆为收获、过程才最重要的精神状态,这样,我们将有望形成十分有利于创新生涯的心理品质。

6、认知主义或行为主义对教育学的启示

http://www.baidu.com/s?ie=gb2312&bs=%D0%D0%CE%AA%D6%F7%D2%E5&sr=&z=&cl=3&f=8&wd=%C8%CF%D6%AA%D6%F7%D2%E5&ct=0

认知主义

认知主义又名认知学派,是一种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学派的理论相对。认知学派学者认为学习者透过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把各种资料加以储存及组织,形成知识结构(cognitive structure)。

认知主义源于格式塔心理学派,这个学派认为学习是人们通过感觉、知觉得到的,是由人脑主体的主观组织作用而实现的,并提出学习是依靠顿悟,而不是依靠尝试与错误来实现的观点。该理论关于“学习”的观点是:关于学习的心理现象,否定刺激(S)与反应(R)的联系是直接的、机械的。认为人们的行为是以“有机体内部状态”——意识为中介环节,受意识支配的,他们以S-O-R这一公式代替S-R这个公式(O为中介环节);学习并不在于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在依靠主观的构造作用,形成“认知结构”,主体在学习中不是机械地接收刺激,被动地作出反应,而是主动地有选择地获取刺激并进行加工;对学习问题的研究,注重内部过程与内部条件,主要研究人的智能活动(包括知觉、学习、记忆、语言、思维)的性质及其活动方式。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奥苏贝尔、托尔曼和加涅。

§2.2.1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认知学派源于格式塔心理学,它的核心观点是学习并非是机械的、被动的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要通过主体的主观作用来实现。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Piaget)提出的著名的“认知结构说”认为认识是主体转变客体过程中形成的结构性动作和活动,认识活动的目的在于取得主体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达到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又推动认识的发展,强调认识过程中主体的能动作用,强调新知识与以前形成的知识结构相联系的过程,表明了只有学习者把外来刺激同化进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人类学习才会发生。认知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苛勒、皮亚杰、布鲁纳和加涅等。

2.2.1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60年代美国最有影响的认知学派代表人物布鲁纳(J.S.Bruner)接受并发展了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观点,提出“认知—发现说”。在布鲁纳看来,学生的心理发展,虽然有些受环境的影响,并影响他的环境,但主要是独自遵循他自己特有的认识程序的。教学是要帮助或形成学生智慧或认知的生长。他认为,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要把知识转换成一种适应正在发展着的学生形式,而表征系统发展的顺序,可作为教学设计的模式。由此他提倡使用发现学习的方法。

1. 发现学习的例证
布鲁纳最著名的也是引起争议最多的论点是:“任何学科都可以用理智上忠实的形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所谓“理智上忠实的形式”,是指适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学科的基本结构或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发现学习,是一种最佳的学习方式。

举例说来,代数中的变换律、分配律和结合律等,是代数这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小学低年级学生完全能够掌握这些最基本的原理。事实上,儿童在幼儿园玩跷跷板时就知道,如果对方比自己重,自己就得往后移;如果对方比自己轻,就得往前移,否则就不可能玩跷跷板。根据这个原理,布鲁纳设计了一个如图2-6所示的天平,让8岁儿童借助动手操作、视觉映象和符号来掌握代数中的基本结构。

布鲁纳认为,小学低年级学生虽然能够像鹦鹉学舌似地说出“几乘以几等于18”,但是他们对“9?2”与“2?9”,或“6?3”与“3?6”有没有不同常常感到吃不准。如果让小学生自己先动手操作,在天平一边钩子9挂上2个小环,让学生在天平的另一边寻找各种能保持天平平衡的各种组合,并把它们记录下来。小学生根据以往玩跷跷板的经验,很快就能知道在钩子2上挂9个小环;在钩子3上挂6个小环;或在钩子6上挂3个小环……,都能保持天平的平衡。这样,学生掌握的不只是“9?2=18”,而是代数的基本结构——交换律。在学习过程中,开始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接着移去天平,让学生凭借头脑中形成的视觉映象来运算;最后,学生熟练掌握运算规则,不用实物和视觉映象,用符号也能自如地运算了。布鲁纳由此认为,教师只要把握每门学科的基本结构,根据学生表征系统形成的特点来设计教学,那么任何年龄阶段的学生都能掌握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注重掌握学科的结构,而不是现成的正确答案,必然会强调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因此,布鲁纳认为,学生在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同时,还要掌握学习该学科的基本方法,其中发现的方法和发现的态度是最为重要的。所谓发现,当然不只局限于发现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动,而是包括用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布鲁纳并不认为学生学习每一事物都必须从动作表征入手,教学活动如何进行,取决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即取决于学生认知结构。如果学生已具有这方面的动作经验,教学可以从唤起学生视觉映象开始;如果学生已具有动作表征和映像表征的经验,那么就可以直接从形成的符号表征入手。但从认识某一事物的整体上来看,学生必须具有这几方面的经验。

2. 发现学习的特征及其教学策略
1) 强调学习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教一门学科不是要建造一个活着的小型藏书室,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布鲁纳强调的是,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

2) 强调直觉思维
除了注重学习过程之外,发现法还强调学生直觉思维在学习上的重要性。布鲁纳认为,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不同,它不根据仔细规定好了的步骤,而是采取跃进、越级和走捷径的方式来思维的。大量事实都表明,直觉思维对科学发现活动极为重要。直觉思维的形成过程一般不是靠言语信息,尤其不靠教师指示性的语言文字。直觉思维的本质是映象或图象性的。所以,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防止过早语言化。与其指示学生如何做,不如让学生自己试着做,边做边想。

3) 强调内在动机
在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布鲁纳重视的是形成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或把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而发现活动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驱使,对探究未知的结果表现出兴趣。所以布鲁纳把好奇心称之为“学生内部动机的原型”。布鲁纳认为,与其让学生把同学之间的竞争作为主要动机,还不如让学生向自己的能力提出挑战。所以,他提出要形成学生的能力动机(competence
motivation),就是使学生有一种求得才能的驱动力。通过激励学生提高自己才能的欲求,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4) 强调信息提取
布鲁纳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贮存,而是提取。尽管这从生物学上来讲未必可能,但现实生活要求学生这样。因为学生在贮存信息的同时,必须能在没有外来帮助的情况下提取信息。在一项实验中,布鲁纳让一些学生学习30对单词,要求一组学生记住单词,以后要复述;而要求其他学生把每对单词造成句子。结果发现,后者能复述其中的95%,而第一组学生的回忆量不到50%。所以,学生如何组织信息,对提取信息有很大影响。学生亲自参与发现事物的活动,必然会用某种方式对它们加以组织,从而对记忆具有较好的效果。

3. 评论
布鲁纳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这一观点虽然并非布鲁纳首创,但由于他以自己对知觉和思维过程的独到研究,使发现学习有了科学的基础,因而更令人信服,对教学设计也有很大的启示,具体可参见第四章。遗憾的是,布鲁纳只详细阐述了发现学习,而对其他各种学习方式既没有谈及也没有比较,这势必使人会产生疑问:学生在学校里学习任何内容都采用发现法,那合适吗?时间允许吗?

§2.2.2 信息加工学习与教学观§
20世纪50年代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兴起与发展,为心理学家分析和推断心理过程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工具。西蒙(H.Simon)等人的研究表明心理学中的许多问题可以用类似于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予以阐明,凭借信息加工模式,能把格式塔心理学中关于认知和记忆重组的某些推测,用一种类似计算机程序的方式编制出来,即可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来模拟人的心理过程。这就为研究心理过程和心理结构提供了物质基础。

1. 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假设
信息加工理论者认为,学习实质上是由获得信息和使用信息构成的,而人的行为是由有机体内部的信息流程决定的。因而他们关注两个问题:人类记忆系统的性质;记忆系统中知识表征和贮存的方式。

1) 人类记忆的性质
长期以来,人们从各个角度对人类记忆系统作了研究,认为记忆系统是一个有复杂结构的系统,它加工和组织一个人拥有的全部知识,它是一个起组织作用的活跃的系统。换言之,人类的记忆系统积极地选择将要被加工的材料,把它们转变成有意义的信息,并贮存许多信息供来日使用。尤其是关于短时记忆和工作记忆的研究更是为理解学习和教学活动、设计学习和教学策略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2) 信息贮存的方式
信息加工理论除了主要关注人类记忆系统起作用的机制外,还探讨了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这就是记忆信息贮存的方式,即知识编码和表征的方式。在记忆系统中被贮存的信息,不是与刺激输入一一对应的直接复制,因为,感官接受的物理信号并不是对外部世界的完美表征,为了便于回忆,人们须以某种方式转换物理信号。编码一般有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表征相应地也有两种:表象表征和符号表征。转换或重新编码会增加以后回忆信息的可能性,但这是以失去某些细节为代价的。

2. 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式
在信息加工理论中,由于人的心理机能的复杂性,人们从实验和推测中得到多个不同的学习过程的信息加工模式,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R.M.Gagne)的信息加工模式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模式。

这一模式表明,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通过学生的感受器,以映象的形式输入到感觉登记器,形成瞬时记忆,借助注意将这些信息以语义的形式贮存在短时记忆中,然后经过复述、精细加工、组织编码等,则进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信息要转变为人能清晰意识到的信息就需要将它们提取进入短时记忆。因此短时记忆是信息加工的主要场所,因此也称为工作记忆。它将来自感觉记录器和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的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加工的结果,一方面送至长时记忆,另一方面送至反应发生器。反应发生器将信息转化成行动,也就是激起效应器的活动,作用于环境。在这个模式中,执行控制和预期是两个重要的结构,它们可以激发或改变信息流的加工。前者是已有的经验对当前学习过程的影响,起调节作用;后者是动机系统对学习的影响,起定向作用,它们可以对整个信息加工过程起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3. 信息加工的基本原理
1) 信息流是行为的基础
信息加工理论的实质,是要探讨有机体内部的信息流。根据这种观点,信息加工论者把人看作是一架非常复杂的机器,并试图发现这个“暗箱”内部所发生的情况。因此,他们常常把人类认知系统表述为代表信息加工和贮存的一系列方框(或称箱子),是它们在来回传送信息。每一个方框都代表一种人头脑中发生的信息转换。

认知心理学家试图用其它学科(如计算机科学)使用的方法来勾勒有机体内部的信息流程。由于目前还不可能直接进入有机体内部的信息加工流程,所以只能推测各种可供选择的信息流程,然后确定哪种假设的流程更符合所观察到的行为。信息加工论者通常把重点放在检验各类模式上,而不是放在某种模式的具体细节上,这可能会有助于了解哪一种模式更有利于解释某一种学习过程。

2) 人类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
从香农(C.Shannon)等人设计的电话通讯系统的模式研究中发现,一根电缆在某一时刻只能从事有限的通讯,也就是说,它传递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信息加工论者由此认为人的信息加工的容量也是有限的。这种观点对注意与记忆领域的研究影响极大。例如,人们在某一时刻只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些刺激上,因而必然会摒弃其他刺激。而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之间的区分,主要是基于容量的差异。一般认为,长时记忆贮存信息的容量是无限的,而大量实验表明,短时记忆一次只能记住7?2个组块。所谓组块,就是在记忆中把许多小单位组合成较大单位的信息加工过程。如,让学生记忆“1491625364964”这样一个数目是很困难的,但如果告诉学生这是由1至8的平方数构成的,记忆就会很方便。

3) 记忆取决于信息编码
记忆信息加工有点类似档案分类系统,即首先要对外来信息的轻重缓急加以分类整理,而且所使用的分类方法和程序必须始终一致。
编码是一个涉及觉察信息、从信息中抽取一种或多种分类特征,并对此形成相应的记忆痕迹的过程。信息编码的方式对以后提取信息的能力有很大影响。如果我们知觉有误,或特征分类不清,或形成的记忆痕迹与客观事物相差很远,那么在提取信息时就会非常困难。

对信息编码的方式往往取决于学习任务的性质。如果学生知道某门学科的要求,他们会以最能满足这一要求的方式来编码。例如,教师如果告诉学生这门课的考试形式是选择题,学生就会以便于再认的方式来编码的,而不是以有助于问题解决的方式来编码。

编码还涉及组块问题。心理学家们认为,尽管我们记忆同时出现的一系列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如果把一些信息组织成块,就可以大大提高记忆能力,而且,组块中所包括的信息量可以是很不同的。另外,如果把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组块,不仅可以增加信息摄取量,而且还有助于保持记忆。

大量研究表明,编码过程常常涉及信息的积极转换或改变。编码不仅仅是一种消极的过程,不只是消极地把环境事件机械地记录在某种记忆痕迹上。

4) 回忆部分取决于提取线索
用适当的编码进行信息贮存,这仅仅是问题的一半,如果没有适当的提取信息的线索作为补充,一个人是难以回想起某一事件的。例如,我们可能常常有这样的体验:试图想回忆某件事情,但开始时就是想不起来,就把它搁在一边;后来再试,似乎当时也没有什么新信息,但成功地回想起来了。很显然,这方面信息是贮存在记忆中的,最初回忆失败是由于提取的失败,因为我们在第二次回忆时成功了。研究这类简单事件(例如,回忆一系列图片或单词)的心理学家已观察到同样的现象。当给被试对象就同样信息进行重复测验时,常常可以看到,被试对象当时不能马上回想起来的信息最终被回忆起来了。

4. 信息加工理论的教学应用
信息加工理论在教学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形成了所谓的认知教学理论。其中比较著名的认知教学理论包括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及其著名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加涅的学习的条件与教学论(九段教学法)等。

奥苏贝尔指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nonarbitrary)和实质性的(substantive)联系。这就为区分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提供了明确的划分标准。他将有意义学习的类型化分为三种: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并进一步按命题关系将命题学习划分为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他认为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都可以成为有意义学习的形式,关键是学习材料本身必须有逻辑意义,合乎非人为的实质性的标准,而且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理倾向,也就是将所学的新知识与自己头脑中原有的适当知识观念加以联系的倾向。

为了进一步指导教学,奥苏贝尔提出了认知结构变量:就是原有知识的数量、清晰程度和组织结构。根据原有知识到这些特征及其与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他提出来逐级分化、整合协调和先行组织者三种教学策略。这些理论实质上都是在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的。

加涅则依据其总结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
明确指出如何通过教学将信息转化进入到学生的长时记忆,因此十分重视设计促进和激发学习者内部过程的外部活动,它们实际上是九个教学阶段。

引起注意——变化刺激、吸引兴趣改变体态、语调、音量
告知目标——激起期望
刺激回忆——明确同化新知识的经验范围
呈示材料——注意考虑年龄、基础、学习类型等因素,安排顺序和份量
提供指导——注意掌握指导的程度
诱引行为——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作出反应
及时强化——给学生行为及时反馈
检查评价——独立测试、单元测试等方法
促进迁移——系统复习、及时布置新任务。
5. 评论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人类的许多思维过程,使得人类的高级心理过程不再那么神秘。对信息加工理论来说,探究学生头脑中发生的信息加工过程是至关重要的,它试图解释被行为主义者作为“暗箱”的内部认知活动。但对这些内部过程的探讨,是用一种比传统的认知理论远为精确的方式进行的。它要求描述假定的心理过程的每一个具体步骤的程序,如果描述这一过程能详细到可以用计算机来模拟的程度,那就更理想了。另外,信息加工理论,一方面采取行为主义者所持的重视实验的态度,即不仅要假设心理过程,而且必须予以实验验证;另一方面则又像传统的认知理论家一样,为了便于假设,常常采用非正规的观察法和对心理活动的逻辑分析,然后再用实验予以检验。

从学习理论的角度来看,信息加工理论在以下几方面对学习是有启迪的:
(1)刺激选择不是一种随机的过程,因此,不能仅仅考虑到刺激的特征,而且还要关注学习者已有的信息或认知图式(Scheme)。
(2)人类记忆加工信息的能量是有限的,如果一味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信息,不给他们留有加工或思考的时间,结果必然会像狗熊拣苞米一样,拣一个丢一个。

(3)“组块”理论,为了尽可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较多的知识,我们必须把知识组织成有意义的块状,减少机械学习。
(4)信息编码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信息的贮存和提取。教师在帮助学生使用各种策略来编码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信息加工理论中的注意系统、编码系统和记忆系统的分析,是建立在实验推测的基础上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目前的发展,还无法使“认知过程就像构成行为的肌肉反应一样实在”。正因为这样,在信息加工理论中涌现了众多模式,有些甚至是相对立的,但与其说是信息加工理论不成熟,还不如说是信息加工理论发展的一个标志。要穷尽对内部心理过程的探究是永远不可能的,我们所期望的,是涌现出更有说服力的模式。

http://www.baidu.com/s?cl=3&wd=%D0%D0%CE%AA%D6%F7%D2%E5

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behaviorism),或称行为论和行为学派,系由美国心理学家华森(JohnB.Watson,1878—1958)在1913年所创立。按行为主义的主张,不但反对结构主义的心理结构与意识元素观念,而且,根本就不同意结构主义与功能主义将意识当做心理学研究之主题。华森氏主张,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的研究只限于以客观的方法处理客观的资料。内省不是客观的方法,用内省法所得到的意识经验,更非客观资料。因此,行为主义者批评结构主义与功能主义二者,均不配称为科学心理学。行为主义的主张,最重要者有以下四点:(1)强调科学心理学所研究者,只是能够由别人客观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2)构成行为基础者是个体的反应,集多个反应即可知行为的整体。(3)个体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由遗传决定的,而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被动学习的。(4)经由对动物或儿童实验研究所得到的行为的原理原则,即可推论解释一般人的同类行为。像此种纯粹以“客观的客观”为标准的行为主义取向,被人称为激进行为主义(radicalbehaviorism)。
行为主义发展到三十年代后,其严守自然科学的取向受到了批评。同时又因其他学派理论的影响,有些原属行为学派的学者,不再坚持“客观的客观”的原则,终而接受意识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之一的理念。行为主义中持有此种理论取向者,被称为新行为主义(new—behavioyism)。
从现代心理学的观点看,我们可以从下述两点对行为主义做公正的评论:其一,为使心理学符合科学的标准,行为主义者刻意将之限定为外显行为,将传统心理学中一切有关“心”的成份完全排除,致使心理学内涵窄化,难免有削足适履之缺失。七十年代以后,现代心理学的界说“心理学是对行为与心理历程的科学研究”,又把失去了多年的“心”找回来,显然就是行为主义偏激取向的匡正。其二,行为主义的严格科学取向,使心理学在研究上提高了方法与工具的品质,使心理学在社会科学的同辈中形象突出,在四十年代行为科学(behavioralscience)兴起,其名称之由来,就是受了当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因此,在科学心理学的发展上,行为主义仍然是有贡献的。此外,行为主义的研究,在学习心理学上也是贡献甚大。

7、改变与否怎么取决于自己的认知?

认知主义又名认知学派,是一种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学派的理论相对。认知学派学者认为学习者透过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把各种资料加以储存及组织,形成知识结构(cognitive structure)。

认知主义源于格式塔心理学派,这个学派认为学习是人们通过感觉、知觉得到的,是由人脑主体的主观组织作用而实现的,并提出学习是依靠顿悟,而不是依靠尝试与错误来实现的观点。该理论关于“学习”的观点是:关于学习的心理现象,否定刺激(S)与反应(R)的联系是直接的、机械的。认为人们的行为是以“有机体内部状态”——意识为中介环节,受意识支配的,他们以S-O-R这一公式代替S-R这个公式(O为中介环节);学习并不在于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在依靠主观的构造作用,形成“认知结构”,主体在学习中不是机械地接收刺激,被动地作出反应,而是主动地有选择地获取刺激并进行加工;对学习问题的研究,注重内部过程与内部条件,主要研究人的智能活动(包括知觉、学习、记忆、语言、思维)的性质及其活动方式。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奥苏贝尔、托尔曼和加涅。

§2.2.1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认知学派源于格式塔心理学,它的核心观点是学习并非是机械的、被动的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要通过主体的主观作用来实现。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Piaget)提出的著名的“认知结构说”认为认识是主体转变客体过程中形成的结构性动作和活动,认识活动的目的在于取得主体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达到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又推动认识的发展,强调认识过程中主体的能动作用,强调新知识与以前形成的知识结构相联系的过程,表明了只有学习者把外来刺激同化进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人类学习才会发生。认知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苛勒、皮亚杰、布鲁纳和加涅等。

2.2.1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60年代美国最有影响的认知学派代表人物布鲁纳(J.S.Bruner)接受并发展了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观点,提出“认知—发现说”。在布鲁纳看来,学生的心理发展,虽然有些受环境的影响,并影响他的环境,但主要是独自遵循他自己特有的认识程序的。教学是要帮助或形成学生智慧或认知的生长。他认为,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要把知识转换成一种适应正在发展着的学生形式,而表征系统发展的顺序,可作为教学设计的模式。由此他提倡使用发现学习的方法。

1. 发现学习的例证
布鲁纳最著名的也是引起争议最多的论点是:“任何学科都可以用理智上忠实的形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所谓“理智上忠实的形式”,是指适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学科的基本结构或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发现学习,是一种最佳的学习方式。

举例说来,代数中的变换律、分配律和结合律等,是代数这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小学低年级学生完全能够掌握这些最基本的原理。事实上,儿童在幼儿园玩跷跷板时就知道,如果对方比自己重,自己就得往后移;如果对方比自己轻,就得往前移,否则就不可能玩跷跷板。根据这个原理,布鲁纳设计了一个如图2-6所示的天平,让8岁儿童借助动手操作、视觉映象和符号来掌握代数中的基本结构。

布鲁纳认为,小学低年级学生虽然能够像鹦鹉学舌似地说出“几乘以几等于18”,但是他们对“9?2”与“2?9”,或“6?3”与“3?6”有没有不同常常感到吃不准。如果让小学生自己先动手操作,在天平一边钩子9挂上2个小环,让学生在天平的另一边寻找各种能保持天平平衡的各种组合,并把它们记录下来。小学生根据以往玩跷跷板的经验,很快就能知道在钩子2上挂9个小环;在钩子3上挂6个小环;或在钩子6上挂3个小环……,都能保持天平的平衡。这样,学生掌握的不只是“9?2=18”,而是代数的基本结构——交换律。在学习过程中,开始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接着移去天平,让学生凭借头脑中形成的视觉映象来运算;最后,学生熟练掌握运算规则,不用实物和视觉映象,用符号也能自如地运算了。布鲁纳由此认为,教师只要把握每门学科的基本结构,根据学生表征系统形成的特点来设计教学,那么任何年龄阶段的学生都能掌握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注重掌握学科的结构,而不是现成的正确答案,必然会强调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因此,布鲁纳认为,学生在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同时,还要掌握学习该学科的基本方法,其中发现的方法和发现的态度是最为重要的。所谓发现,当然不只局限于发现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动,而是包括用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布鲁纳并不认为学生学习每一事物都必须从动作表征入手,教学活动如何进行,取决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即取决于学生认知结构。如果学生已具有这方面的动作经验,教学可以从唤起学生视觉映象开始;如果学生已具有动作表征和映像表征的经验,那么就可以直接从形成的符号表征入手。但从认识某一事物的整体上来看,学生必须具有这几方面的经验。

2. 发现学习的特征及其教学策略
1) 强调学习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教一门学科不是要建造一个活着的小型藏书室,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布鲁纳强调的是,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

2) 强调直觉思维
除了注重学习过程之外,发现法还强调学生直觉思维在学习上的重要性。布鲁纳认为,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不同,它不根据仔细规定好了的步骤,而是采取跃进、越级和走捷径的方式来思维的。大量事实都表明,直觉思维对科学发现活动极为重要。直觉思维的形成过程一般不是靠言语信息,尤其不靠教师指示性的语言文字。直觉思维的本质是映象或图象性的。所以,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防止过早语言化。与其指示学生如何做,不如让学生自己试着做,边做边想。

3) 强调内在动机
在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布鲁纳重视的是形成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或把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而发现活动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驱使,对探究未知的结果表现出兴趣。所以布鲁纳把好奇心称之为“学生内部动机的原型”。布鲁纳认为,与其让学生把同学之间的竞争作为主要动机,还不如让学生向自己的能力提出挑战。所以,他提出要形成学生的能力动机(competence
motivation),就是使学生有一种求得才能的驱动力。通过激励学生提高自己才能的欲求,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4) 强调信息提取
布鲁纳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贮存,而是提取。尽管这从生物学上来讲未必可能,但现实生活要求学生这样。因为学生在贮存信息的同时,必须能在没有外来帮助的情况下提取信息。在一项实验中,布鲁纳让一些学生学习30对单词,要求一组学生记住单词,以后要复述;而要求其他学生把每对单词造成句子。结果发现,后者能复述其中的95%,而第一组学生的回忆量不到50%。所以,学生如何组织信息,对提取信息有很大影响。学生亲自参与发现事物的活动,必然会用某种方式对它们加以组织,从而对记忆具有较好的效果。

3. 评论
布鲁纳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这一观点虽然并非布鲁纳首创,但由于他以自己对知觉和思维过程的独到研究,使发现学习有了科学的基础,因而更令人信服,对教学设计也有很大的启示,具体可参见第四章。遗憾的是,布鲁纳只详细阐述了发现学习,而对其他各种学习方式既没有谈及也没有比较,这势必使人会产生疑问:学生在学校里学习任何内容都采用发现法,那合适吗?时间允许吗?

--------------------------------------------------------------------------------

§2.2.2 信息加工学习与教学观§
20世纪50年代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兴起与发展,为心理学家分析和推断心理过程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工具。西蒙(H.Simon)等人的研究表明心理学中的许多问题可以用类似于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予以阐明,凭借信息加工模式,能把格式塔心理学中关于认知和记忆重组的某些推测,用一种类似计算机程序的方式编制出来,即可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来模拟人的心理过程。这就为研究心理过程和心理结构提供了物质基础。

1. 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假设
信息加工理论者认为,学习实质上是由获得信息和使用信息构成的,而人的行为是由有机体内部的信息流程决定的。因而他们关注两个问题:人类记忆系统的性质;记忆系统中知识表征和贮存的方式。

1) 人类记忆的性质
长期以来,人们从各个角度对人类记忆系统作了研究,认为记忆系统是一个有复杂结构的系统,它加工和组织一个人拥有的全部知识,它是一个起组织作用的活跃的系统。换言之,人类的记忆系统积极地选择将要被加工的材料,把它们转变成有意义的信息,并贮存许多信息供来日使用。尤其是关于短时记忆和工作记忆的研究更是为理解学习和教学活动、设计学习和教学策略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2) 信息贮存的方式
信息加工理论除了主要关注人类记忆系统起作用的机制外,还探讨了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这就是记忆信息贮存的方式,即知识编码和表征的方式。在记忆系统中被贮存的信息,不是与刺激输入一一对应的直接复制,因为,感官接受的物理信号并不是对外部世界的完美表征,为了便于回忆,人们须以某种方式转换物理信号。编码一般有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表征相应地也有两种:表象表征和符号表征。转换或重新编码会增加以后回忆信息的可能性,但这是以失去某些细节为代价的。

2. 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式
在信息加工理论中,由于人的心理机能的复杂性,人们从实验和推测中得到多个不同的学习过程的信息加工模式,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R.M.Gagne)的信息加工模式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模式。

这一模式表明,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通过学生的感受器,以映象的形式输入到感觉登记器,形成瞬时记忆,借助注意将这些信息以语义的形式贮存在短时记忆中,然后经过复述、精细加工、组织编码等,则进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信息要转变为人能清晰意识到的信息就需要将它们提取进入短时记忆。因此短时记忆是信息加工的主要场所,因此也称为工作记忆。它将来自感觉记录器和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的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加工的结果,一方面送至长时记忆,另一方面送至反应发生器。反应发生器将信息转化成行动,也就是激起效应器的活动,作用于环境。在这个模式中,执行控制和预期是两个重要的结构,它们可以激发或改变信息流的加工。前者是已有的经验对当前学习过程的影响,起调节作用;后者是动机系统对学习的影响,起定向作用,它们可以对整个信息加工过程起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3. 信息加工的基本原理
1) 信息流是行为的基础
信息加工理论的实质,是要探讨有机体内部的信息流。根据这种观点,信息加工论者把人看作是一架非常复杂的机器,并试图发现这个“暗箱”内部所发生的情况。因此,他们常常把人类认知系统表述为代表信息加工和贮存的一系列方框(或称箱子),是它们在来回传送信息。每一个方框都代表一种人头脑中发生的信息转换。

认知心理学家试图用其它学科(如计算机科学)使用的方法来勾勒有机体内部的信息流程。由于目前还不可能直接进入有机体内部的信息加工流程,所以只能推测各种可供选择的信息流程,然后确定哪种假设的流程更符合所观察到的行为。信息加工论者通常把重点放在检验各类模式上,而不是放在某种模式的具体细节上,这可能会有助于了解哪一种模式更有利于解释某一种学习过程。

2) 人类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
从香农(C.Shannon)等人设计的电话通讯系统的模式研究中发现,一根电缆在某一时刻只能从事有限的通讯,也就是说,它传递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信息加工论者由此认为人的信息加工的容量也是有限的。这种观点对注意与记忆领域的研究影响极大。例如,人们在某一时刻只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些刺激上,因而必然会摒弃其他刺激。而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之间的区分,主要是基于容量的差异。一般认为,长时记忆贮存信息的容量是无限的,而大量实验表明,短时记忆一次只能记住7?2个组块。所谓组块,就是在记忆中把许多小单位组合成较大单位的信息加工过程。如,让学生记忆“1491625364964”这样一个数目是很困难的,但如果告诉学生这是由1至8的平方数构成的,记忆就会很方便。

3) 记忆取决于信息编码
记忆信息加工有点类似档案分类系统,即首先要对外来信息的轻重缓急加以分类整理,而且所使用的分类方法和程序必须始终一致。
编码是一个涉及觉察信息、从信息中抽取一种或多种分类特征,并对此形成相应的记忆痕迹的过程。信息编码的方式对以后提取信息的能力有很大影响。如果我们知觉有误,或特征分类不清,或形成的记忆痕迹与客观事物相差很远,那么在提取信息时就会非常困难。

对信息编码的方式往往取决于学习任务的性质。如果学生知道某门学科的要求,他们会以最能满足这一要求的方式来编码。例如,教师如果告诉学生这门课的考试形式是选择题,学生就会以便于再认的方式来编码的,而不是以有助于问题解决的方式来编码。

编码还涉及组块问题。心理学家们认为,尽管我们记忆同时出现的一系列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如果把一些信息组织成块,就可以大大提高记忆能力,而且,组块中所包括的信息量可以是很不同的。另外,如果把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组块,不仅可以增加信息摄取量,而且还有助于保持记忆。

大量研究表明,编码过程常常涉及信息的积极转换或改变。编码不仅仅是一种消极的过程,不只是消极地把环境事件机械地记录在某种记忆痕迹上。

4) 回忆部分取决于提取线索
用适当的编码进行信息贮存,这仅仅是问题的一半,如果没有适当的提取信息的线索作为补充,一个人是难以回想起某一事件的。例如,我们可能常常有这样的体验:试图想回忆某件事情,但开始时就是想不起来,就把它搁在一边;后来再试,似乎当时也没有什么新信息,但成功地回想起来了。很显然,这方面信息是贮存在记忆中的,最初回忆失败是由于提取的失败,因为我们在第二次回忆时成功了。研究这类简单事件(例如,回忆一系列图片或单词)的心理学家已观察到同样的现象。当给被试对象就同样信息进行重复测验时,常常可以看到,被试对象当时不能马上回想起来的信息最终被回忆起来了。

4. 信息加工理论的教学应用
信息加工理论在教学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形成了所谓的认知教学理论。其中比较著名的认知教学理论包括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及其著名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加涅的学习的条件与教学论(九段教学法)等。

奥苏贝尔指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nonarbitrary)和实质性的(substantive)联系。这就为区分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提供了明确的划分标准。他将有意义学习的类型化分为三种: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并进一步按命题关系将命题学习划分为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他认为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都可以成为有意义学习的形式,关键是学习材料本身必须有逻辑意义,合乎非人为的实质性的标准,而且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理倾向,也就是将所学的新知识与自己头脑中原有的适当知识观念加以联系的倾向。

为了进一步指导教学,奥苏贝尔提出了认知结构变量:就是原有知识的数量、清晰程度和组织结构。根据原有知识到这些特征及其与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他提出来逐级分化、整合协调和先行组织者三种教学策略。这些理论实质上都是在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的。

加涅则依据其总结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
明确指出如何通过教学将信息转化进入到学生的长时记忆,因此十分重视设计促进和激发学习者内部过程的外部活动,它们实际上是九个教学阶段。

引起注意——变化刺激、吸引兴趣改变体态、语调、音量
告知目标——激起期望
刺激回忆——明确同化新知识的经验范围
呈示材料——注意考虑年龄、基础、学习类型等因素,安排顺序和份量
提供指导——注意掌握指导的程度
诱引行为——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作出反应
及时强化——给学生行为及时反馈
检查评价——独立测试、单元测试等方法
促进迁移——系统复习、及时布置新任务。
5. 评论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人类的许多思维过程,使得人类的高级心理过程不再那么神秘。对信息加工理论来说,探究学生头脑中发生的信息加工过程是至关重要的,它试图解释被行为主义者作为“暗箱”的内部认知活动。但对这些内部过程的探讨,是用一种比传统的认知理论远为精确的方式进行的。它要求描述假定的心理过程的每一个具体步骤的程序,如果描述这一过程能详细到可以用计算机来模拟的程度,那就更理想了。另外,信息加工理论,一方面采取行为主义者所持的重视实验的态度,即不仅要假设心理过程,而且必须予以实验验证;另一方面则又像传统的认知理论家一样,为了便于假设,常常采用非正规的观察法和对心理活动的逻辑分析,然后再用实验予以检验。

从学习理论的角度来看,信息加工理论在以下几方面对学习是有启迪的:
(1)刺激选择不是一种随机的过程,因此,不能仅仅考虑到刺激的特征,而且还要关注学习者已有的信息或认知图式(Scheme)。
(2)人类记忆加工信息的能量是有限的,如果一味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信息,不给他们留有加工或思考的时间,结果必然会像狗熊拣苞米一样,拣一个丢一个。

(3)“组块”理论,为了尽可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较多的知识,我们必须把知识组织成有意义的块状,减少机械学习。
(4)信息编码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信息的贮存和提取。教师在帮助学生使用各种策略来编码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信息加工理论中的注意系统、编码系统和记忆系统的分析,是建立在实验推测的基础上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目前的发展,还无法使“认知过程就像构成行为的肌肉反应一样实在”。正因为这样,在信息加工理论中涌现了众多模式,有些甚至是相对立的,但与其说是信息加工理论不成熟,还不如说是信息加工理论发展的一个标志。要穷尽对内部心理过程的探究是永远不可能的,我们所期望的,是涌现出更有说服力的模式。

8、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如洪流般的信息你该怎样做?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面对普通大众来说已经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每天充斥着手机、电脑APP端的似洪流般的信息。面对如此情景,该如何选择

生活中到处有这样的例子,刷朋友圈、微博、头条、知乎等各大信息流平台,看了一条又一条,总是没完没了,而且都是自己喜欢的内容。就这样不知觉间过了几个小时,等偶尔一瞥手机左上角的时间,才发觉自己还有要做的功课或者明天开会前要准备的文案的工作还没开始做,于是又马不停蹄的去赶制工作,可是发现自己根本没有精力投入现在的工作,总是集中不了精神。于是乎,心情开始焦虑,焦虑之后又忍不住拿起手机看看有没有消息发来,看完消息又想起上次还有一篇感兴趣的文章没看完,于是赶快去寻找那篇文章。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到头来,功课或者工作没有来得及完成,而且时间也就这样浪费掉了。这时的自己又在懊恼因虚度光阴而闷闷不乐,好吧,这一天就这样度过了。

上述的事情想必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经常发生的,机器算法已经一定程度的掌握了我们的兴趣爱好,所以才会显得如此被动。以前由于信息获取、交流的困难,限制了人们的思想;而如今,各大平台的信息如江河决堤一样凶猛的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这时,稍不注意,你的思想将会被这些庞大的信息所固化。不要觉得自己每天通过互联网接触到上百条的信息就认为自己的认知有所进步,而思想也会更深邃。要是有这想法,那就说明你的认知已经止步不前、思想已经被固化了。

不信的话,可以试想一下你看到这篇文章前你从前一篇文章内容中获取到了什么信息,小编相信你是不记得它在讲述什么内容的。再不济,你想想前一周或者前一月从这些信息流中获取到了什么信息,是不记的吧!所以,现在作为时代获利者的我们该怎样从这些庞大的信息流中获取到有用的信息呢?这也是当务之急急不容缓的事情。

第一:学会辩认低俗、无用信息。

你要首先辨认每天几十万条(平台每天所发布的信息量)的信息哪些是低俗的、无用的。当然,前提是你在刷这些平台的时候是为了获取某种信息,如果只为了单纯的娱乐也就没有必要去辨别。怎样辨认?你要明确获取什么样的信息,然后围绕这个“明确”的信息展开搜索浏览。在这范围以外的信息概不接受。

其二:每一篇文章自己要能够试着去分析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思绪、抓住重点脉络。不要去硬搬作者的思想与结论,要学会质疑,否则,前面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费的。

其三: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你曾试图努力(哪怕是有想法)过改变当时沉迷信息流的困境。如果一个人假装睡着,不管人怎样叫他都不醒。现在的情况也大抵如此。

望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

图片来源网络,不针对任何人

9、什么是认知主义?

认知主义又名认知学派,是一种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学派的理论相对。认知学派学者认为学习者透过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把各种资料加以储存及组织,形成知识结构(cognitive structure)。

认知主义源于格式塔心理学派,这个学派认为学习是人们通过感觉、知觉得到的,是由人脑主体的主观组织作用而实现的,并提出学习是依靠顿悟,而不是依靠尝试与错误来实现的观点。该理论关于“学习”的观点是:关于学习的心理现象,否定刺激(S)与反应(R)的联系是直接的、机械的。认为人们的行为是以“有机体内部状态”——意识为中介环节,受意识支配的,他们以S-O-R这一公式代替S-R这个公式(O为中介环节);学习并不在于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在依靠主观的构造作用,形成“认知结构”,主体在学习中不是机械地接收刺激,被动地作出反应,而是主动地有选择地获取刺激并进行加工;对学习问题的研究,注重内部过程与内部条件,主要研究人的智能活动(包括知觉、学习、记忆、语言、思维)的性质及其活动方式。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奥苏贝尔、托尔曼和加涅。

§2.2.1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认知学派源于格式塔心理学,它的核心观点是学习并非是机械的、被动的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要通过主体的主观作用来实现。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Piaget)提出的著名的“认知结构说”认为认识是主体转变客体过程中形成的结构性动作和活动,认识活动的目的在于取得主体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达到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又推动认识的发展,强调认识过程中主体的能动作用,强调新知识与以前形成的知识结构相联系的过程,表明了只有学习者把外来刺激同化进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人类学习才会发生。认知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苛勒、皮亚杰、布鲁纳和加涅等。

2.2.1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60年代美国最有影响的认知学派代表人物布鲁纳(J.S.Bruner)接受并发展了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观点,提出“认知—发现说”。在布鲁纳看来,学生的心理发展,虽然有些受环境的影响,并影响他的环境,但主要是独自遵循他自己特有的认识程序的。教学是要帮助或形成学生智慧或认知的生长。他认为,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要把知识转换成一种适应正在发展着的学生形式,而表征系统发展的顺序,可作为教学设计的模式。由此他提倡使用发现学习的方法。

1. 发现学习的例证
布鲁纳最著名的也是引起争议最多的论点是:“任何学科都可以用理智上忠实的形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所谓“理智上忠实的形式”,是指适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学科的基本结构或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发现学习,是一种最佳的学习方式。

举例说来,代数中的变换律、分配律和结合律等,是代数这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小学低年级学生完全能够掌握这些最基本的原理。事实上,儿童在幼儿园玩跷跷板时就知道,如果对方比自己重,自己就得往后移;如果对方比自己轻,就得往前移,否则就不可能玩跷跷板。根据这个原理,布鲁纳设计了一个如图2-6所示的天平,让8岁儿童借助动手操作、视觉映象和符号来掌握代数中的基本结构。

布鲁纳认为,小学低年级学生虽然能够像鹦鹉学舌似地说出“几乘以几等于18”,但是他们对“9?2”与“2?9”,或“6?3”与“3?6”有没有不同常常感到吃不准。如果让小学生自己先动手操作,在天平一边钩子9挂上2个小环,让学生在天平的另一边寻找各种能保持天平平衡的各种组合,并把它们记录下来。小学生根据以往玩跷跷板的经验,很快就能知道在钩子2上挂9个小环;在钩子3上挂6个小环;或在钩子6上挂3个小环……,都能保持天平的平衡。这样,学生掌握的不只是“9?2=18”,而是代数的基本结构——交换律。在学习过程中,开始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接着移去天平,让学生凭借头脑中形成的视觉映象来运算;最后,学生熟练掌握运算规则,不用实物和视觉映象,用符号也能自如地运算了。布鲁纳由此认为,教师只要把握每门学科的基本结构,根据学生表征系统形成的特点来设计教学,那么任何年龄阶段的学生都能掌握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注重掌握学科的结构,而不是现成的正确答案,必然会强调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因此,布鲁纳认为,学生在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同时,还要掌握学习该学科的基本方法,其中发现的方法和发现的态度是最为重要的。所谓发现,当然不只局限于发现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动,而是包括用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布鲁纳并不认为学生学习每一事物都必须从动作表征入手,教学活动如何进行,取决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即取决于学生认知结构。如果学生已具有这方面的动作经验,教学可以从唤起学生视觉映象开始;如果学生已具有动作表征和映像表征的经验,那么就可以直接从形成的符号表征入手。但从认识某一事物的整体上来看,学生必须具有这几方面的经验。

2. 发现学习的特征及其教学策略
1) 强调学习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教一门学科不是要建造一个活着的小型藏书室,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布鲁纳强调的是,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

2) 强调直觉思维
除了注重学习过程之外,发现法还强调学生直觉思维在学习上的重要性。布鲁纳认为,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不同,它不根据仔细规定好了的步骤,而是采取跃进、越级和走捷径的方式来思维的。大量事实都表明,直觉思维对科学发现活动极为重要。直觉思维的形成过程一般不是靠言语信息,尤其不靠教师指示性的语言文字。直觉思维的本质是映象或图象性的。所以,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防止过早语言化。与其指示学生如何做,不如让学生自己试着做,边做边想。

3) 强调内在动机
在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布鲁纳重视的是形成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或把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而发现活动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驱使,对探究未知的结果表现出兴趣。所以布鲁纳把好奇心称之为“学生内部动机的原型”。布鲁纳认为,与其让学生把同学之间的竞争作为主要动机,还不如让学生向自己的能力提出挑战。所以,他提出要形成学生的能力动机(competence
motivation),就是使学生有一种求得才能的驱动力。通过激励学生提高自己才能的欲求,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4) 强调信息提取
布鲁纳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贮存,而是提取。尽管这从生物学上来讲未必可能,但现实生活要求学生这样。因为学生在贮存信息的同时,必须能在没有外来帮助的情况下提取信息。在一项实验中,布鲁纳让一些学生学习30对单词,要求一组学生记住单词,以后要复述;而要求其他学生把每对单词造成句子。结果发现,后者能复述其中的95%,而第一组学生的回忆量不到50%。所以,学生如何组织信息,对提取信息有很大影响。学生亲自参与发现事物的活动,必然会用某种方式对它们加以组织,从而对记忆具有较好的效果。

3. 评论
布鲁纳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这一观点虽然并非布鲁纳首创,但由于他以自己对知觉和思维过程的独到研究,使发现学习有了科学的基础,因而更令人信服,对教学设计也有很大的启示,具体可参见第四章。遗憾的是,布鲁纳只详细阐述了发现学习,而对其他各种学习方式既没有谈及也没有比较,这势必使人会产生疑问:学生在学校里学习任何内容都采用发现法,那合适吗?时间允许吗?

--------------------------------------------------------------------------------

§2.2.2 信息加工学习与教学观§
20世纪50年代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兴起与发展,为心理学家分析和推断心理过程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工具。西蒙(H.Simon)等人的研究表明心理学中的许多问题可以用类似于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予以阐明,凭借信息加工模式,能把格式塔心理学中关于认知和记忆重组的某些推测,用一种类似计算机程序的方式编制出来,即可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来模拟人的心理过程。这就为研究心理过程和心理结构提供了物质基础。

1. 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假设
信息加工理论者认为,学习实质上是由获得信息和使用信息构成的,而人的行为是由有机体内部的信息流程决定的。因而他们关注两个问题:人类记忆系统的性质;记忆系统中知识表征和贮存的方式。

1) 人类记忆的性质
长期以来,人们从各个角度对人类记忆系统作了研究,认为记忆系统是一个有复杂结构的系统,它加工和组织一个人拥有的全部知识,它是一个起组织作用的活跃的系统。换言之,人类的记忆系统积极地选择将要被加工的材料,把它们转变成有意义的信息,并贮存许多信息供来日使用。尤其是关于短时记忆和工作记忆的研究更是为理解学习和教学活动、设计学习和教学策略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2) 信息贮存的方式
信息加工理论除了主要关注人类记忆系统起作用的机制外,还探讨了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这就是记忆信息贮存的方式,即知识编码和表征的方式。在记忆系统中被贮存的信息,不是与刺激输入一一对应的直接复制,因为,感官接受的物理信号并不是对外部世界的完美表征,为了便于回忆,人们须以某种方式转换物理信号。编码一般有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表征相应地也有两种:表象表征和符号表征。转换或重新编码会增加以后回忆信息的可能性,但这是以失去某些细节为代价的。

2. 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式
在信息加工理论中,由于人的心理机能的复杂性,人们从实验和推测中得到多个不同的学习过程的信息加工模式,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R.M.Gagne)的信息加工模式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模式。

这一模式表明,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通过学生的感受器,以映象的形式输入到感觉登记器,形成瞬时记忆,借助注意将这些信息以语义的形式贮存在短时记忆中,然后经过复述、精细加工、组织编码等,则进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信息要转变为人能清晰意识到的信息就需要将它们提取进入短时记忆。因此短时记忆是信息加工的主要场所,因此也称为工作记忆。它将来自感觉记录器和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的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加工的结果,一方面送至长时记忆,另一方面送至反应发生器。反应发生器将信息转化成行动,也就是激起效应器的活动,作用于环境。在这个模式中,执行控制和预期是两个重要的结构,它们可以激发或改变信息流的加工。前者是已有的经验对当前学习过程的影响,起调节作用;后者是动机系统对学习的影响,起定向作用,它们可以对整个信息加工过程起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3. 信息加工的基本原理
1) 信息流是行为的基础
信息加工理论的实质,是要探讨有机体内部的信息流。根据这种观点,信息加工论者把人看作是一架非常复杂的机器,并试图发现这个“暗箱”内部所发生的情况。因此,他们常常把人类认知系统表述为代表信息加工和贮存的一系列方框(或称箱子),是它们在来回传送信息。每一个方框都代表一种人头脑中发生的信息转换。

认知心理学家试图用其它学科(如计算机科学)使用的方法来勾勒有机体内部的信息流程。由于目前还不可能直接进入有机体内部的信息加工流程,所以只能推测各种可供选择的信息流程,然后确定哪种假设的流程更符合所观察到的行为。信息加工论者通常把重点放在检验各类模式上,而不是放在某种模式的具体细节上,这可能会有助于了解哪一种模式更有利于解释某一种学习过程。

2) 人类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
从香农(C.Shannon)等人设计的电话通讯系统的模式研究中发现,一根电缆在某一时刻只能从事有限的通讯,也就是说,它传递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信息加工论者由此认为人的信息加工的容量也是有限的。这种观点对注意与记忆领域的研究影响极大。例如,人们在某一时刻只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些刺激上,因而必然会摒弃其他刺激。而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之间的区分,主要是基于容量的差异。一般认为,长时记忆贮存信息的容量是无限的,而大量实验表明,短时记忆一次只能记住7?2个组块。所谓组块,就是在记忆中把许多小单位组合成较大单位的信息加工过程。如,让学生记忆“1491625364964”这样一个数目是很困难的,但如果告诉学生这是由1至8的平方数构成的,记忆就会很方便。

3) 记忆取决于信息编码
记忆信息加工有点类似档案分类系统,即首先要对外来信息的轻重缓急加以分类整理,而且所使用的分类方法和程序必须始终一致。
编码是一个涉及觉察信息、从信息中抽取一种或多种分类特征,并对此形成相应的记忆痕迹的过程。信息编码的方式对以后提取信息的能力有很大影响。如果我们知觉有误,或特征分类不清,或形成的记忆痕迹与客观事物相差很远,那么在提取信息时就会非常困难。

对信息编码的方式往往取决于学习任务的性质。如果学生知道某门学科的要求,他们会以最能满足这一要求的方式来编码。例如,教师如果告诉学生这门课的考试形式是选择题,学生就会以便于再认的方式来编码的,而不是以有助于问题解决的方式来编码。

编码还涉及组块问题。心理学家们认为,尽管我们记忆同时出现的一系列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如果把一些信息组织成块,就可以大大提高记忆能力,而且,组块中所包括的信息量可以是很不同的。另外,如果把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组块,不仅可以增加信息摄取量,而且还有助于保持记忆。

大量研究表明,编码过程常常涉及信息的积极转换或改变。编码不仅仅是一种消极的过程,不只是消极地把环境事件机械地记录在某种记忆痕迹上。

4) 回忆部分取决于提取线索
用适当的编码进行信息贮存,这仅仅是问题的一半,如果没有适当的提取信息的线索作为补充,一个人是难以回想起某一事件的。例如,我们可能常常有这样的体验:试图想回忆某件事情,但开始时就是想不起来,就把它搁在一边;后来再试,似乎当时也没有什么新信息,但成功地回想起来了。很显然,这方面信息是贮存在记忆中的,最初回忆失败是由于提取的失败,因为我们在第二次回忆时成功了。研究这类简单事件(例如,回忆一系列图片或单词)的心理学家已观察到同样的现象。当给被试对象就同样信息进行重复测验时,常常可以看到,被试对象当时不能马上回想起来的信息最终被回忆起来了。

4. 信息加工理论的教学应用
信息加工理论在教学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形成了所谓的认知教学理论。其中比较著名的认知教学理论包括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及其著名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加涅的学习的条件与教学论(九段教学法)等。

奥苏贝尔指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nonarbitrary)和实质性的(substantive)联系。这就为区分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提供了明确的划分标准。他将有意义学习的类型化分为三种: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并进一步按命题关系将命题学习划分为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他认为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都可以成为有意义学习的形式,关键是学习材料本身必须有逻辑意义,合乎非人为的实质性的标准,而且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理倾向,也就是将所学的新知识与自己头脑中原有的适当知识观念加以联系的倾向。

为了进一步指导教学,奥苏贝尔提出了认知结构变量:就是原有知识的数量、清晰程度和组织结构。根据原有知识到这些特征及其与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他提出来逐级分化、整合协调和先行组织者三种教学策略。这些理论实质上都是在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的。

加涅则依据其总结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
明确指出如何通过教学将信息转化进入到学生的长时记忆,因此十分重视设计促进和激发学习者内部过程的外部活动,它们实际上是九个教学阶段。

引起注意——变化刺激、吸引兴趣改变体态、语调、音量
告知目标——激起期望
刺激回忆——明确同化新知识的经验范围
呈示材料——注意考虑年龄、基础、学习类型等因素,安排顺序和份量
提供指导——注意掌握指导的程度
诱引行为——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作出反应
及时强化——给学生行为及时反馈
检查评价——独立测试、单元测试等方法
促进迁移——系统复习、及时布置新任务。
5. 评论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人类的许多思维过程,使得人类的高级心理过程不再那么神秘。对信息加工理论来说,探究学生头脑中发生的信息加工过程是至关重要的,它试图解释被行为主义者作为“暗箱”的内部认知活动。但对这些内部过程的探讨,是用一种比传统的认知理论远为精确的方式进行的。它要求描述假定的心理过程的每一个具体步骤的程序,如果描述这一过程能详细到可以用计算机来模拟的程度,那就更理想了。另外,信息加工理论,一方面采取行为主义者所持的重视实验的态度,即不仅要假设心理过程,而且必须予以实验验证;另一方面则又像传统的认知理论家一样,为了便于假设,常常采用非正规的观察法和对心理活动的逻辑分析,然后再用实验予以检验。

从学习理论的角度来看,信息加工理论在以下几方面对学习是有启迪的:
(1)刺激选择不是一种随机的过程,因此,不能仅仅考虑到刺激的特征,而且还要关注学习者已有的信息或认知图式(Scheme)。
(2)人类记忆加工信息的能量是有限的,如果一味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信息,不给他们留有加工或思考的时间,结果必然会像狗熊拣苞米一样,拣一个丢一个。

(3)“组块”理论,为了尽可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较多的知识,我们必须把知识组织成有意义的块状,减少机械学习。
(4)信息编码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信息的贮存和提取。教师在帮助学生使用各种策略来编码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信息加工理论中的注意系统、编码系统和记忆系统的分析,是建立在实验推测的基础上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目前的发展,还无法使“认知过程就像构成行为的肌肉反应一样实在”。正因为这样,在信息加工理论中涌现了众多模式,有些甚至是相对立的,但与其说是信息加工理论不成熟,还不如说是信息加工理论发展的一个标志。要穷尽对内部心理过程的探究是永远不可能的,我们所期望的,是涌现出更有说服力的模式。

10、消费者心理学中,知觉的特点是什么?

认知心理学是一门心理学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思想的兴起,20世纪70年代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人的心理过程,主要是认识过程,如注意,知觉,表示,记忆,思维和语言的研究。 研究认知过程的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是目前主流的现代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可以说是相当于信息加工心理学。这将被视为一个认知信息处理系统,信息处理,包括感觉输入,操作简单,加工,储存和使用的全过程的改造。根据这个观点,认知可以分解成一系列的阶段,每个阶段进行一定的操作所输入的信息单元,并将该反应的产物,这一系列的阶段和操作。彼此相关联的信息处理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以某种方式。 认知心理学家关注的是人的行为的心理机制的基础上,其核心是内部心理过程的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但是,人们不能直接观察内部心理过程的输入和输出的东西只能观察猜测。因此,该方法使用的认知心理学家推测,心理过程无法观察到的现象可以观察到。这种方法被称为收敛性证明,不同性质的数据聚集在一起,和结论。 认知心理学家倾向于分解,信息处理某些阶段,这使他们认识到,在人体内有一个过程的信息流。他们常用的时间学习法律。首先要测量的过程所需的时间,并确定其性质的过程中。 假设一个人看,如果投影投射到屏幕上的字母“E”是一个很短的时间,比如一毫秒,那么这个人就没有看到什么看法不是瞬间完成的,预计很长一段时间,比如五毫秒,那么此人将看到的东西,但我不知道这是什么知觉产生,但尚未??产生识别;如果在预计的时间长度足以让人们看到,这封信是不是O或Q,但没有看到E或F或K,那么这个人的一部分来区分。因此,人们可以判断识别,有些区别只是看东西所需要的时间。所有这一切都表明的看法是累积性的,它包括几个特定的??阶段。 反应时间的研究方法是收敛的证明方法。认知心理学家使用了更多的选择反应时间,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反应。选择反应时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有关的内部状态。 计算机模拟和类比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心理学家所使用的方法。让电脑像人类一样思考,计算机程序应符合人类的认知活动,满足一定的认知理论或模型的机制。某些认知理论的计算机模拟计算机程序调用。因此,计算机仿真可以被用来首先测试某种理论,发现其缺陷,并因此得以改善。 的输出可以提供通过计算机模拟,和人的行为相比。如果这一理论是正确的话,那么输出应该是类似的输出给人类解决同样的主题,如果该程序的输出和人民是不一样的,然后再找出差异,他可以找到理论依据修正。计算机模拟还可以预测复杂的行为。虽然我们理解一些概念,他们可以一步一步的进入程序,但是当长长的一系列步骤,是非常复杂的,需要大量的接触,我们经常无法预测的结果。计算机模拟在这种情况下,有时可以得到惊人的结果绘制。 一些认知心理学家常用信息系列的流程图来描述计算机程序的主要特点。但该流程图不具有的实际操作的计算机的详细信息,只提供轮廓为编写的计算机程序,它可以进一步翻译成一种计算机程序,它是部分的工作往往是由计算机来实现软件专家。 说话的记录也是一个认知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研究思路尤其是常用的方法。此方法与其他客观方法相结合,可以产生良好的效果。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发展。它也与西方传统哲学。其主要特点是强调知识,这些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这个想法可以追溯到至少在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如培根,洛克等人。笛卡尔强调演绎法的作用,认知心理学非常重要的假设演绎法。康德的概念架构,已成为认知心理学的主要概念之一。 认知心理学,也继承了传统的早期实验心理学。亥姆霍兹学习法律,在19世纪和东佛兰德反应,今天是认知心理学家广泛使用的方法,并已成为新的发展。 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心理学的对象和方法,认知心理学的观点非常接近他的观点。他认为,心理学的对象是经验,意识的内容,在受控条件下的自省。一些心理学家意识的冯特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不同的是更可靠,更紧凑。詹姆斯的两种存储器,主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今天已成为认知心理学的记忆研究的基础上。 显然,格式塔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知觉和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重点的原则完形组织结构对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一个被动的刺激反应器。这些观点有一个显着的影响,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知觉组织和解释感官信息,强调信息加工的积极性定义。 在该方法中,格式塔心理学主张研究直接的生活经验,主张结合生命物质的直接经验和实验数据,如直接描述自己的感知内容的观察员强调,这种方法被称为唯象的方法。这种观点,不同的是,从冯特和铁钦纳只承认训练有素的反省也只关注实验室实验的做法不同行为,但与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 认知心理学是反对行为主义,也受到其一定的影响。从行为主义到认知心理学接受了严格的实验方法,操作主义。近年来,认知心理学的专注于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也注重行为的研究。

与知觉信息流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