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新媒体 > 短视频争议

短视频争议

发布时间:2020-07-23 04:32:19

1、一个靠短视频凑起来的《陈翔六点半》系列,凭什么火遍大江南北?

《陈翔六点半》是一部由陈翔执导活跃于多个短视频平台的爆笑迷你剧。于2015年1月8日在腾讯微视每天连续更新,后又登录美拍、秒拍、快手等短视频平台 。相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朱小明、蘑菇头、妹爷、球球等角色。幽默诙谐,搞笑而不恶俗,以及总是会“翻车”的神结局。

今年上映的这部《陈翔六点半之重楼别》和前两部相比有较大不同,它结合滇剧戏曲文化,拓展艺术厚度,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团队在原本擅长的喜剧、黑色幽默中,很好地融入当地戏曲滇剧,增添传统文化的韵味。

《陈翔六点半》的好,好在抓住了搞笑的精华,而《陈翔六点半之重楼别》的好首先好在内容,这是一切影视内容受欢迎的基础。这样的优质影片是稀缺的,特别是在网络电影这个电影市场。据悉这部电影是爱奇艺联合营销计划的首部作品,得到爱奇艺团队资源和资金方面的联动营销,双方一起挖掘出更为广大的观众群体,让这部好电影取得更好分账成绩。相信《陈翔六点半》系列将来一定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惊喜!

怎么样?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记得给我点赞留言哦~

2、为什么我觉得抖音,微视,火山等等小视频上面的东西都很幼稚呢?故意拍的一些做作的视频,而有些人喜欢。

现在的视频良莠不齐,门槛低造成一部分不受欢迎,当然是货都有主,终究人也不一样

3、新媒体短视频的创作要素是什么?

创作要素有技能分享、幽默搞怪、时尚潮流、社会热点、街头采访、公益教育、广告创意、商业定制。

特点:

不同于微电影和直播,短视频制作并没有像微电影一样具有特定的表达形式和团队配置要求,具有生产流程简单、制作门槛低、参与性强等特点,又比直播更具有传播价值。

超短的制作周期和趣味化的内容对短视频制作团队的文案以及策划功底有着一定的挑战,优秀的短视频制作团队通常依托于成熟运营的自媒体或IP,除了高频稳定的内容输出外,也有强大的粉丝渠道;短视频的出现丰富了新媒体原生广告的形式。

(3)短视频争议扩展资料:

类型:

1、短纪录片

一条、二更是国内较为早出现的短视频制作团队,其内容形式多数以纪录片的形式呈现,内容制作精良,其成功的渠道运营优先开启了短视频变现的商业模式,被各大资本争相追逐。

2、网红IP型

papi酱、回忆专用小马甲、艾克里里、等网红形象在互联网上具有较高的认知度,其内容制作贴近生活。庞大的粉丝基数和用户粘性背后潜在着巨大的商业价值。

3、草根恶搞型

以快手为代表,大量草根借助短视频风口在新媒体上输出搞笑内容,这类短视频虽然存在一定争议性,但是在碎片化传播的今天也为网民提供了不少娱乐谈资。

4、情景短剧

套路砖家、陈翔六点半、报告老板、万万没想到等团队制作内容大多偏向此类表现形式,该类视频短剧多以搞笑创意为主,在互联网上有非常广泛的传播。

5、技能分享

随着短视频热度不断提高,技能分享类短视频也在在网络上有非常广泛的传播。

6、街头采访型

街头采访也是目前短视频的热门表现形式之一,其制作流程简单,话题性强,深受都市年轻群体的喜爱。

7、创意剪辑

利用剪辑技巧和创意,或制作精美震撼,或搞笑鬼畜,有的加入解说、评论等元素。也是不少广告主利用新媒体短视频热潮植入新媒体原生广告的一种方式选择。

4、网络短视频存在哪些问题?

短视频平台存在的两大主要问题是对未成年人缺乏限制(62.8%)和内容挑战社会伦理道德底线(60.8%),其他还有:内容低俗,甚至涉及色情暴力(53.3%),盗用他人视频素材(44.9%),标题党多,制造噱头(40.8%),公然售卖假货(28.2%)以及商业广告普遍(23.1%)等。

北京市某高校研究生刘琪(化名)感觉,短视频平台上某些内容火起来,大都是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和猎奇心理,“比如大冬天冷水洗头、吃活虫子、吃很辣的东西,还有一些女生穿着暴露等”。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指出,短视频目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是版权问题。现在短视频版权保护刚刚起步,一般都是通过打水印等方式。“按照2016年12月1日起实行的《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这也是必须加的,保证出现问题能够溯源”。第二是侵害他人人格权。“很多短视频暴露别人隐私,比如此前关于‘水滴直播’的争议,还有在街上突然闯入他人空间的恶搞视频。短视频中公开谩骂他人还可能侵害他人名誉权”。第三,涉黄涉暴、低俗的短视频影响文化安全和内容安全。来源:中国青年报

5、《非诚勿扰》最近选择某短视频平台作为赞助商有什么内幕吗?

没有什么内幕,不过是正常的商业活动,大可不必过分猜测,毕竟电视台更换赞助商是常见的事情,类似于拍卖会的形式,价高者得,现今短视频大热,相关公司的股价也一路飙升,自然是财大气粗,用高价钱砸下节目赞助商这也是正常的商业竞争手段。

《非诚勿扰》是国内大型的相亲类节目,2010年开播以来,创造了许多争议性的话题,引起社会广泛讨论,到如今,这档节目已走过10个年头了,可以说是国内少有的长寿节目,虽然该节目曾一度引起各种非议,节目形式也改了又改,但其观众群体一直很稳定,或许是广告商看中了其庞大的用户群体,因此其赞助商之位竞争颇为激烈。

一档大型节目赞助商发生了改变,总是能引起某些有心人士的猜测,像《非诚勿扰》这类观众群体基数大的节目更是如此,自从其更换赞助商后,外界更是议论纷纷。其实大可不必,只要节目质量一如既往的好,到底换哪个赞助商观众都是不介意的,况且更换赞助商是人家节目组的事,外人就少操点心了。

说是有内幕的那些人,怕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一档节目的招商是有严格的流程的,她要经过招标,投标,选标,然后再到签订正式合同,这环节才算走完。一档大型节目的招商,可不是看有没有内幕的,而是看那个赞助商出的价格高,毕竟节目组也想挣更多的钱,再铁的交情,还不如人民币来得更实在。

还有赞助商的招标投标都要经过广电总局的审批,想要靠内幕就想获得节目赞助商的位置,这几率微乎其微,况且这么大节目更换赞助商,外界肯定有猜疑,所以,这中间的操作空间很小。

6、现在新媒体很火爆,尤其是短视频类。想知道怎么操作?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确实,如您所说,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在普遍认为流量越来越贵的当下,短视频的流量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在这个高速运转的社会中,强化的工作越来越堵,留给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碎片化时间的增多,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手机上找寻放松的机会。短视频的幽默搞笑、时间短等特点,吸引了众多用户观看。

同时,短视频也是目前最火爆的赚钱项目,短视频时间短、制作成本低吸引了大量的用户入驻短视频平台。但是由于没有人指导,没有正确的方法,很多新手都很难赚到钱,接下来我们就来讲讲自媒体内容应该怎么做。

自媒体当然能挣到钱,但是不是盲目做就能做起来的,首先我们要坚持,其次,我们要有自己的方法,今天大龙就来教给大家打造爆款短视频,相信掌握方法你也可以成功。

 

1、养号——三个月(主要任务过新手过原创)

重点是,把账号一步步养起来,过新手,获得平台的认可。然后快速转正,进一步,获取一些基础的粉丝,再开通原创。

你视频的观看量,和你的基础粉丝数量,是有这很大关系的,视频的观看是靠粉丝支撑的。

想要做好自媒体,心急不行,没有2到3个月的沉淀,是没有高收益的,第一个月基本没收 益,第二个月几千,第三个月基本上能1万到3万,以后每个月都会累积增加。

2、账号发布要及时,按时按量发布原创短视频,不能断更

建议每天都要通过后台发布一篇垂直视频,你账号的 活跃度 是一个很重要的考核标准,那目前账号是处于前期阶段,所以观看量会相对比较低,但是也一定要坚持每天更新。现在平台 都是大力扶持原创的,只要你能够给平台源源不断地提供内容,那你的账号权重会提升的很快,推荐量也会大幅度增加。

接着,我们就要考虑怎么才能制作出读者喜欢的视频呢?

1.争议性话题

很多人制作出来的短视频,要不是没有推荐,要不就是播放的人不多,总是反应平平。就是因为你的内容没有争议性的话题,而人们的生活中最需要的就是茶余饭后可谈论的话题。

爆款短视频恰恰做好了这一点,追热点,留破绽,充满争议性,就能让用户义愤填膺的怒骂、转发,你会发现随着用户评论转发,这个视频就成为了爆款。

争议性的话题其实就是让用户挑毛病,在制作的过程中留下一点小破绽,让用户去挑你的破绽,推荐量自然而然也就上去了。

2.营造冲突点

在短视频中,营造冲突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在细致的部分营造出冲突点,在矛盾碰撞的同时,诙谐、讽刺才有了戳中人心的痛点。

简单来说,营造冲突点就是利益的冲突,或者是观点的冲突。同时,角色决定冲突点,只要构建好了角色,冲突点自然而然就暴露出来了。比如正室和小三,父母和孩子,都是可以非常具有冲突的角色。

3.留下悬念

带着疑问的内容可以让用户更好的带入,可以是作者提出的疑问,当用户在看到感兴趣的疑问时,往往会陷入思考,然后在视频中寻找答案,随之达到播放完成的效果。

其实,方法再多,也不如亲自动手实践,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方法。很多事情在刚开始做的时候,总是畏首畏尾,或者不敢动手去做,毕竟站在上帝视角看得失是一件比较轻松的事情。

但只有亲自动手去做,才知道你究竟能到达哪里,说不定你可以做得更好呢?

7、不良短视频对青少年负面影如何?

88.1%受访者直言不良短视频对青少年负面影响大。

日前,国家网信办依法约谈了几家短视频平台负责人,并责令其全面整改。近两年,短视频平台吸引了很多流量,观看和制作短视频在年轻人中形成了一种潮流。但一些短视频内容低俗、突破道德底线,造成了不良影响。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 合问卷网,对2015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4.7%的受访者观看过短视频,47.0%的受访者制作过。88.1%的受访者直言不良短视频内容对青少年负面影响大。76.7%的受访者认为短视频平 台应是内容把关的第一责任主体。63.8%的受访者希望对短视频平台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62.8%受访者指出短视频平 台对未成年人缺乏限制


90后女孩张琳(化名)在深圳工作,她常上传短视频到微博和几个短视频App。张琳认为,短视频创意点来回那么几个,更多用户加入后,内容同质化愈发严重。“还有的短视频App上首页的门槛低,低俗内容多,有的短视频平台随着用户的扩充,品质也降低了,发现这种情况我就会卸载App”。

北京市某高校研究生刘琪(化名)感觉,短视频平台上某些内容火起来,大都是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和猎奇心理,“比如大冬天冷水洗头、吃活虫子、吃很辣的东西,还有一些女生穿着暴露等”。

调查显示,94.7%的受访者观看过短视频,47.0%的受访者制作过。89.4%的受访者感觉观看或制作短视频的青少年多。

受访者认为短视频平台存在的两大主要问题是对未成年人缺乏限制(62.8%)和内容挑战社会伦理道德底线(60.8%),其他还有:内容低俗,甚至涉及色情暴力(53.3%),盗用他人视频素材(44.9%),标题党多,制造噱头(40.8%),公然售卖假货(28.2%)以及商业广告普遍(23.1%)等。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指出,短视频目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是版权问题。现在短视频版权保护刚刚起步,一般都是通过打水印等方式。“按照2016年12月1日起实行的《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这也是必须加的,保证出现问题能够溯源”。第二是侵害他人人格权。“很多短视频暴露别人隐私,比如此前关于‘水滴直播’的争议,还有在街上突然闯入他人空间的恶搞视频。短视频中公开谩骂他人还可能侵害他人名誉权”。第三,涉黄涉暴、低俗的短视频影响文化安全和内容安全。

63.8%受访者希望加大对短视频平 台的监督管理力度


调查中,88.1%的受访者直言不良短视频内容对青少年负面影响大,其中27.3%的受访者认为非常大。

90后女孩夏薇(化名)经常看短视频。在她看来,有一些短视频内容不适合小孩子看,但平台上还是有大量低龄用户。

“有害短视频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特别是精神健康有极坏的影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老师金红梅认为,短视频有利也有弊,就像电脑,能用于学习也能用于游戏,但游戏真的毁了很多孩子。

“国家现在对短视频的治理是非常正确和英明的。”朱巍表示,现在有害短视频、直播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一些有很多粉丝的短视频平台用户,热衷做出格的事情,内容低俗,以丑为美、以恶为善,比如共享单车开锁漏洞、未成年人生孩子、炫富,一些视频制作者不择手段地博取眼球、博出位,不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而对青少年危害最大的是,这些不良短视频让青少年觉得只要有爆点、爆款,没有知识也能赚钱,上学没有用。”

 调查显示,76.7%的受访者认为短视频平 台应是内容把关的第一责任主体。


朱巍认为,视频的筛选、推送不能仅根据流量,必须得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向上向善的互联网文化,引导青少年明辨善恶美丑。

张琳认为,平台自身应该对产品保持高追求,推荐优质内容,在后台要设置审核机制,同时减少广告。用户要有道德意识,多传播正能量。

“除了看到短视频有害的一面,也应该想办法让好的、有利教育教学的短视频获得学生关注。”金红梅认为,老师可以利用短视频进行教学。“比如数学老师,可以将某一方程式的思想或有关故事放进短视频,利用其教学,让学生感受学科文化之美”。

关于治理短视频乱象,调查中,63.8%的受访者希望网信办连同有关部门对短视频平台加大监督管理力度,61.9%的受访者建议对未成年人注册短视频平台、浏览短视频进行限制,其他建议或期待还有:完善网络内容管理机制(57.2%),平台自律,推荐优质合法内容(47.7%),明确短视频平台发布商业广告的合法范围(38.9%),平台加强内容审核(35.6%),为用户提供举报渠道,并及时处理(26.2%)。

朱巍认为,短视频平台使用什么样的算法、怎样的推送模式必须要明确,甚至需要主管部门去审核,进行专门法律规定。此外,平台的主体责任必须落实到位,光靠自律是不够的。“比如未成年人不能做主播这一条,早在2016年12月1号国家网信办出台网络直播相关规定时就明确过。如果立法比较慢,那就用判例的方式,用快速的、严厉的方式来治理”。

受访者中,00后占2.3%,90后占29.7%,80后占51.6%,70后占12.4%,60后占3.4%。学历为初中的占1.4%,高中的占8.6%,专科的占21.7%,本科的占62.0%,硕士研究生占5.6%,博士研究生占0.6%。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占33.0%,二线城市的占43.7%,三四线城市的占20.1%,城镇或县城的占3.0%,农村的占0.2%。

来源:中国青年报

8、腾讯被正式约谈?

最近马化腾身家超越马云成为国内新首富,在登顶之时被诸多家长集体喊话:那是我们的血汗钱!


在腾讯的收入构成中,网络游戏的收入超过了总收入的一半,也就是说马化腾的首富身家有超过一半是来源于网络游戏收入。


而这些游戏收入有很多是“小朋友”在其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充值而来,也正正因此而引发了马化腾成为新首富之时的争议原因。


其实被约谈的不单单是腾讯,主要是针对游戏和直播平台未成年监管程度以及充值要求提出建议。


主要存在以下一些情况:

可以通过其他账号例如微信、QQ、邮箱、手机号码等注册或点击授权直接登录,实名认证流于形式;

如果开通免密支付,可以直接付款,无需验证;

虽然未成年充值可以退款,但流程复杂,如要求提供监控等第三方不在场证明、派出所协助退款证明等,客服反馈不及时,消费者退款难。

对此约谈提出关于加强网络游戏和直播平台监管的合理化建议。


马化腾或许真的头疼,因为游戏挨这么多骂

马化腾因为游戏赚许多小朋友的钱,因为旗下的游戏让众多未成年人甚至成年人沉迷,遭到了许多的骂声!马化腾和马云同为中国两马之一,但两者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是截然相反的,最近福布斯排行榜公布了最新的中国首富,马化腾成为了新的中国首富,这个话题,遭到了众多讨论,并且大部分人的表态都是骂声,都在骂他赚黑心钱。


说真的,我还是挺佩服马化腾的,中国这些大企业家(比如马云、雷军、任正非、丁磊等等无数个大企业家)我都佩服,他能把腾讯打造成如今中国社交第一、游戏第一的公司,真的还是很有能力的,至于人们骂的游戏,个人认为游戏这个行业本来就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就算没有他马化腾,也会有网易、字节跳动,就算没有这些,还会有国外的其它游戏厂商来开发各种游戏,所以我认为因为游戏背负的骂声,实在是有点冤,因为游戏骂他的家长要明白,问题往往不在某一个游戏上,而在于孩子本身,如何解决孩子自身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当然,这个问题着实难!



因为游戏挨骂,我认为冤,但是腾讯这个公司整体的形象,在网友心中也是不太好的,我也不太看好,甚至有南山必胜客的称号,比如这次的阅文合同事件,这种真的令人反感,类似阅文事件的问题以前也还出现过。


对被约谈的看法

众所周知,最近腾讯等多家游戏公司被消保委约谈建议使用充值前弹出人脸识别,个人认为这件事是非常有必要的,网上也偶尔会看见有孩子偷偷用家长的钱充游戏的新闻,这次约谈对未成年人的监管确实有很好的作用,个人非常支持腾讯等游戏手机厂商的改革。


优点:


能够解决目前厂商禁止的各种游戏代充,也能解决iOS恶意退款的问题。


能够更好的监管未成年人


缺点


充值变得更复制麻烦了,厂商技术难度相对增加且变得麻烦了,安全问题又必须达到一个的新高度。


特别是支付方式上希望加强,例如任何用户进行游戏充值或支付消费环节前,由系统弹出人脸识别界面进行用户比对和认证,只有注册用户信息和人脸识别相匹配时,方可进入游戏充值或支付消费程序,否则不予通过。

如果真能实现的话,确实对腾讯游戏收入有很大影响,马化腾是会有些头疼,但家长们应该放心些了。

9、2016年短视频领域最大的关键词是什么?

文/张书乐


年末岁初,国内最大的短视频平台秒拍推出《2016短视频内容生态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这是国内首个,也是唯一一个由短视频平台推出并主导的行业趋势报告,为短视频创业者、投资者、平台、行业都起到方向行的指引作用。《白皮书》中列出了一众的数据,例如:从播放角度,秒拍视频日均播放量从年初的3.4亿增至20.4亿,涨幅过6倍;从创作者角度,单月视频播放量超过10万人次的用户从1.5万增长到8万人,涨幅超过4倍……


在各大视频平台都在纷纷发布自己的年度内容报表之时,秒拍这个基于自家一下科技(秒拍、小咖秀、一直播母公司)数据中心的这一“爆”表,背靠入驻超过3000位明星,入驻超过10000名的头部网红、权威媒体、行业KOL,海量数据和用户黏性,除了说明这个白皮书够权威、除了说明其平台已经是爆款外,还透出了什么呢?


套用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那段话: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上都写着两个字“创业”!


创业:你以为的Papi酱其实是“Papi酱们”


在2016年,短视频领域最火的创作者无疑是papi酱。也因为她,2016年被定义为了网红元年(有争议)。


做长视频的罗振宇和罗辑思维领投的1200万元的融资和随后2200万的天价广告,让papi酱从草根创作者的视野上跃升到泛娱乐舆论层面。而下半年关于她和罗辑思维渡过“蜜月”而分手的事件,则继续在泛娱乐层面炒作。


如果你以为papi酱真的是一个现象级的网红,那就错了。根据《白皮书》显示,Papi酱拿到天使投资后,成立Papitube用以孵化更多的内容作者。简言之,Papi酱已经实现了从单兵作战,到集团化作战的转型。而白皮书也同时指出,2016年超级网红、老牌视频内容生产商、头部垂直栏目都在利用自己的优势,从单一内容生产者转型MCN(Multi-Channel Network,多频道网络)。


或许MCN这个词在不同的解读中有不同的意思,不过我想它可以简单理解为通过签约的形式,将多个网红打包,在不同垂直领域发力,并系统的解决运营推广、中长期规划和商业化等难题。


这是一个必然的生态,较之早前以兴趣为纽带、作坊式生产的短视频内容创业者来说,对风险的抵御能力将有明显改观。Papi酱如此,玩母婴的视频栏目“明白了妈”,也在母公司青藤文化的纽结下,和汽车、时尚、美食等领域的小伙伴们一起打拼。


说白了,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是一个有组织的人。


垂直:有营养的短视频崛起


不仅是头部网红们抱住垂直类小伙伴们取暖,创投领域也早早的把目光瞄在了垂直领域之上。


短视频作为2016年的投资热点,秒拍白皮书分析得出的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2016年至今的短视频内容项目融资中,只有5笔发生在泛娱乐和搞笑类内容项目上。专注于贴近衣食住行的垂直品类更容易获得资本的青睐。”


而秒拍从今年6月起发布的原创作者榜单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行业走势的合理性:专注于美妆、美食、生活方式等垂直领域的创作者集中发力,其他垂直品类也开始逐步出现短视频内容创作者。截至目前,秒拍短视频创作者覆盖的垂直品类已经超过40余个,而秒拍最新一期原创作者榜单中,TOP50中只有15个属于搞笑分类,其他35个创作者分别来自8个垂直品类。


为何会有如此内容大逆转呢?受众其实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短视频的受众来自哪里?其实是在争夺电视上观看电视台的非影视剧、非大型综艺节目的观众时间,和做长视频的视频站点主攻影视、综艺相对应。


这样的受众架构,决定了他们对泛娱乐不会产生长久黏度,在足够短的时间内,获得需要的信息,尤其是垂直极限的短视频内容。一旦能够提供这样的养分,其实也就让观众实现了频道锁定,尤其能够吸引已经和电视渐行渐远、逐步移动化生存的80、90后用户。


同时,垂直类短视频红火的另一个背景则来自传统媒体特别是广电人才的转型和入驻,专业的“手艺”,配合电视台时期良好的栏目训练,其实也使得整个短视频的创业风向往垂直领域发展。


泛娱乐的田已经被耕种的差不多了,可大量的垂直领域还在撂荒,这才是开荒创业的好时节。2016年的短视频爆表,只是一个起手式而已。


秒拍自身覆盖超过40个垂直领域的5000+个内容创作者,以及秒拍与同公司小咖秀日均视频播放量峰值超25亿次的内容生态,日均覆盖超过7000万用户数,也在告诉内容创业者,不垂直、不边缘化突围,很难活。


变现:怎样的商业化姿势能养活创业者


短视频创作者和早前如博客、微博、微信公号、长视频等内容创造的前辈一样,都有一座大山需要翻越,即商业化,或者更通俗点说,就是内容变现。不可能长期靠风投活着,依靠粉丝打赏也就是个温饱,可怎么变现走向小康呢?


一个贯穿互联网内容创造始终的状态是,商业化生态总是滞后于内容爆发的节点许多,甚至可能到了内容创造激情消退后,也一直就没找到结合点。


秒拍白皮书列出了三种主流短视频商业化生态:基于客户付费的广告模式、基于购买付费的电商模式和基于用户付费的打赏订阅模式。第一项目前大量品牌还在观望期,市场并没有爆发完全,而后两者则基本是试水阶段,小打小闹,尽管有成功案例背书,但成熟、完整的商业化路径还没有真正显现。


笔者认为,传统的贴片、植入广告和转化率并不稳定的电商导购,还不足以在2017年实现真正的爆发,而靠内容付费呢?国内被免费分享模式教育长大的用户群体多少也有点水土不服。


破局点依然是在垂直上。秒拍白皮书认为,医学、财经、母婴、两性等专业知识类垂直内容在2017年可能会更受内容消费者青睐。


这是内容创业的路径,但并没有一个范例式的模式引领。愚以为,单纯依靠广告或导购这样营销效果滞后、广告转换率难以统计的方式,至少在目前还不成熟。而专业知识类垂直领域的内容付费,则大有可为。


其实就是通过短视频,出售分享状态之外的更有价值的知识,而且是短平快状态下即时有效地知识。如财经类中,有效的股评短视频,其时效性和即时有用性,可以触发用户的购买热情,这其中所蕴含的商业化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博弈。用户利益和付费所得一旦完成博弈,知识的即时生效、让内容消费者利益得到更大增值,不用太多点击,不用太多粉丝,亦可完成垂直短视频的商业变现。


或许,这就是凯文?凯利在《技术元素》中提过的一千个铁杆粉丝就可以养活一个手艺人的奇葩预言的落脚点所在。然后呢,再去走先导购、进而广告的路径。这其实就是一个短视频下,异于其他内容创造领域常态商业化(先广告、后导购、最后出现少了付费订阅内容)模式的逆向演进。

10、vlog的读音一直存在争议,为何小小的词语有那么多的讲究?

随着vlog在社交网站上的兴起,vlog一度十分火热。很多普通人也学着知名博主或者up主们开始用手机或相机随手拍摄自己生活的点滴,最后剪成视频,以记录自己一天或几天的生活。但随着vlog的热度不断增加,大家对这个词的读音又有了很大的争议。有的人认为应该读“伍log”,而有的人却认为应该读“威log”。那到底它的正确的读音是什么?它又有什么含义?下面会做一个简单的讲解。

其实,vlog最先是起源于国外。主要记录创作者的个人生活日常,主题非常广泛,可以是参加大型活动的记录,也可以是日常生活琐事的片段。而且内容是没什么硬性要求的,只要是不违反规则的都可以。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想到某个短视频APP,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内容,搞笑的感人的沙雕的模仿的应有尽有,真是让人大饱眼福。

如今随着它在社交网站上的大火,很多名人都会用这种更加简单、轻松的方式和自己的粉丝互动,很多普通人也会利用它来记录自己的生活,传递自己的理念。不仅是普通人,连一些著名的明星或者国外著名歌手也在用vlog来记录自己的日常。

权威来说,它是是视频博客(video weblog 或 video blog)的简称,在牛津字典中,它正经的发音为:vlog /vlɒɡ /。因此想正确发音这个单词,只需取“video”一词中“v”的发音代替“blog”中的“b”就可以啦。但关于是读“威”还是读“伍”,因为vlog [v'lɔg] 音标中的浊辅音/v/的发音,要咬下唇,并不是V字母的读音。因此,“伍log”才是Vlog的正确读法哦。

与短视频争议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