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新媒体 > 新媒体时代如何看待纯艺术

新媒体时代如何看待纯艺术

发布时间:2020-11-13 07:19:36

1、如何看待艺术

  如何看待艺术

1、时空·地域·人种·观念

艺术是什么,如何看待艺术,已经是文明进程中以及当今热爱艺术,探讨研究艺术共同关心的问题。人类历史进化至今已有200万年的历史,新石器时代的划分,标志着人类制造工具和应用工具的开端。其实,从那个时候开始,艺术就产生了,艺术的产生应该是与人的智力进化、生理和心理需求同步的。其实,已经无须探讨艺术是产生于劳动、游戏、巫术还是其他的缘起,人的生存直觉自然而然会诞生与自己生存息息相关的创造行为,世界的古文明,几乎是在相差不太多的几个千年段中延生。基因人种、生存地域、自然物产、隔绝程度决定了人类不同的进化与文化、习俗与艺术(习俗是艺术的人为土壤),现在的黑人、爱斯基摩人至今依然保存着他们原始性的艺术形式,而西方各国的艺术形式已经更迭翻新,与缘起相比,显然是面目全非,东方艺术从古至今仍然尊崇对自然意象的抽象解读。

在日光朗丽的地中海之滨,远古的希腊人把自己作为神一样的崇拜,他们的艺术体现他们人性的追求,在力量和完美理想境域之中,他们把神和人放在同一个刻度上进行塑造,由此诞生了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之战和诺亚方舟、阿波罗与阿芙洛狄忒、拉奥孔这些不朽的艺术经典。恶劣的自然环境,在山林湖泽与猛兽的搏斗之中,造就了狂放耕逐猎捕的东方民族,在弓矢急流石斧之中,形成了东方民族的形意和抽象意念,诞生了青铜隶篆,诞生了风雅颂,诞生了影响深远的春秋原典时代。

艺术的进化离不开文化、哲学和宗教方式,其形式所体现出的视觉、听觉、触觉,无不包含着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内容,同时也与生产工具的改良和技术进步息息相关。人类共同的生存工具——陶器——泥土在火中的涅盘,技艺的结合中,承载着漫长的科学探索,中国的“四大发明”推进了艺术的进程,特别是造纸业的出现使水墨艺术找到了良好的载体。关于这一点,艺术早先的多维视觉方式走进了二维空间,这是艺术文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里程碑。佛罗伦萨的杨凡爱克兄弟的油性化工颜料发现开启了西方近600年西洋绘画先河,列澳纳多·达芬奇的人体解剖实验,米开朗琪罗的人体骨骼肌肉雕刻在科学认知中升华为强有力的视觉艺术,工业革命、现代信息光电技术的出现,产生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科技进步使人们将对艺术的核心内容以及艺术形式产生观念性的蜕变。

当人类从蒙昧状态中摆脱出来,哲学观念、宗教方式就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生活方式,艺术从来也没有离开过这些观念和方式的影响,从来也没有离开人类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的需求,人类的生存空间以及生活方式一方面决定着艺术形态,艺术形态的演进也推动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类生活,促进社会生产力和人类文明的更高程度。艺术,一定的程度上使人的行为意识得到改变,使人的精神生活得到平衡,似乎在人的所有感官和意识中,艺术与审美是联系在一起的。创造艺术和接受艺术基于人们永远是不同步的,所以人类文明之初是没有艺术概念的,随着社会分工就出现了被称之为艺术品和艺术家的界定,当社会高度发达之后,人们对所有的视觉物都会产生极高的要求,那所有的视觉物都是最美的,其实,那个时候艺术概念也就不存在了。

2、门类·延生·作用·方式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出现,都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过程的必然,蛮荒时代,只有追逐和获取兽类数量记录的快感,于是在原始艺术中,有了岩洞壁画,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中受伤的野牛群大概就是先民们庆祝这种胜利所留下的印记。非洲黑人强烈的音乐节奏和夸张变形的传统木雕所传达出来的是那种黑色人种特有的生存气候、生理特征和生活条件综合性的张力、躁动以及旱土、热风的赤道意味。中国东南沿海一带至今仍然所流传的南音,记录的是两晋时期晋人衣冠南渡和闽越人融为一体而又怀念故土那种丝丝哀怨、委婉而又切切之情。

无论是哪一种艺术门类和艺术形式或是具体的艺术样式,都是人的意志与理式的产物,傅雷先生在翻译《艺术哲学》一书中反复表述出艺术产生的根源,艺术永远离不开时代、民族、土壤等这三个基本关系。回望艺术长河,无论是拜占庭时期的壁画、罗马时期的雕刻、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还是17世纪法国的洛可可装饰、 19世纪的俄罗斯绘画,在艺术视觉描述上很难以找到不是对物象的描摹。但是18—19世纪的西方音乐传统中所再现的交响乐却已经离开了对大自然的模仿,而从抽象的符号替代情绪的表达和情感的抒怀。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奏鸣曲所传达出来的感情不能不让人们走进生活与自然,又从琴弦中感悟到艺术与生活的升华。中国秦代的兵马俑既是秦汉时期对征战和守卫勇士的刻画,又是秦始皇称雄天下的永恒理想。也许那个时代的兵勇就是那样的单纯、执著与一往无前。汉代的艺术粗犷雄浑、大器而又洗练,霍去病墓前的石刻灵兽,实际上是对战将武功不绝的纪念和猛士浩气长存的延伸,现在看来,不妨认为是当时凝固的行为艺术,秦始皇所留下的万里长城不能不说就是当时最为现代的大地艺术雕塑。尽管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理念,不同的生存环境传达着不同的艺术方式,传统与现代在艺术信息的传达方面并不存在差距,可以说,人的感知因素与表现因素对于艺术而言是被放在第一位的。

艺术从发生学的角度进行巡视,我们不能忽略不同的民族和国度都离不开实用、愉悦、游戏、典式的作用。青铜时代的中国,钟鼎饕餮夔纹传递的是不可抗拒的神的权威,也是统治阶级震慑和稳固社稷的工具,没有任何一种怪兽的力量可以与想象和创造中的神兽相比拟。东汉末年以降,佛教的兴起和佛教艺术的发展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门类,先后出现的云冈、龙门石窟石佛塑像蔚为壮观,敦煌壁画瑰丽而超逸,工程浩大,寺庙经幢石塔星罗棋布,使中国的石窟与建筑,石窟的壁画、雕刻,在艺术形式和人的心灵教化上获得了有机的统一。最富有传统艺术特征的水墨画,仅用单一的颜色,却要表达有色的视觉感官,是世象的抽象,是镜象的灵动。中国的京剧经过几百年的演变,用一种套式和唱腔表达,固执地改变人们对原本世态的视听方式,让人们津津乐道,余韵缭绕,老少皆宜且透出对生活与艺术的激情与自信。令人神往的欧洲古堡坚固、神秘,基于当时是建筑材料、实用安全的需要,既是中世纪王公贵族的堡垒与家园,同时又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我们现在还可以欣赏到的却是一种历史的回声与经典建筑之美。民俗布饰“布老虎”寄托当时中国山东农村习俗中希望下一辈儿孙都成为虎虎生气的人,其抽象的装饰样式、稚拙的造型、鲜明的色块和线条至今仍然传达着民间布艺装饰的审美信息。

3、技艺·经验·传承·更新

艺术长河的发展历经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正因为隔绝,如今的艺术才多姿多彩,也正因为缺少交流,各种艺术门类的延生基因才可能出现平衡式、个性式的生态,在各自的萌芽和成熟传承当中透射各自的文化习俗、民族心理以及民俗伦理内涵。技艺是各种艺术门类成熟的标志,也是其各种社会属性的寄托和反映,技艺本身在某种程度上表达着艺术的综合尺度,在技艺家的身上凝结着某种个性化艺术属性的展示点,同时也是技艺者生理特异、心理意志、个人化训练的结合体,艺术的最高层次是极其个人化的诠释,在通俗人们的眼中称其为绝活。在过去的相当一段时间当中,艺术教育是非普遍化,许多艺术样式仅仅是师傅教徒弟或亲缘繁殖,甚至一脉单传。现在看来,艺术教育涵盖着教育的共性和审美的普及意义,对于某种经典式艺术样式的传承,可能会留下一定的遗憾。当我们重新审视积淀我们崭新文化的各种辉煌成就时,我们会对创造新的文化艺术样式产生由衷的迫切,于是不断重复的艺术样式会给新的艺术创造带来新的阻碍,不断的更新是艺术自身新陈代谢的本质,离开了这一点,艺术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活力。

造型艺术样式的成熟需要的相当的积累过程,艺术的积累与固守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当必要的,同时也不可回避地要面对和经历优胜劣汰和大浪淘沙,人的认识观和人的情感需求是艺术样式存在的风向标,但是并不等于今天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可以忘却锻造青铜、烧制陶器、弯弓骑射的年代所诞生的艺术遗产。继承和尊重所有为人类的文明进步所创垫的艺术足迹,在一定的程度上,人的创造物都具有艺术化的概念,所不同的不过是被承认与不被承认而已,有没有被传播,有没有可以被认同的机遇和可能,这是一个正确认识和理解艺术是什么的重要前提。

面对着新的社会状态,视觉造型艺术的样式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在翻新。新石器时代,先民一个石锛的进化要经过漫长的时期,也许是上万年的时间,那是因为人类改造世界和制造工具的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知识经济与数字时代的当今,一个造型设计的创意,只要把思路和想法输入计算机,或者复制一个造型物件,再经过数码扫描分析,瞬间便可得以实现理想的造型效果。这种创造性的速度和时间差异,使我们和古人似乎就在今天和昨天,毛泽东有一句著名的诗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新的改造世界的精神理念与新的科技工艺方式的重大突破,过去的一些概念正在被肢解和重构,我们已经不可能用一个古人的石锛来应对今天的生活,这样说来,现代艺术中某些超越现实的理念以及行为方式就变得非常容易理解了。从全新客观的角度看待艺术是非常必要的,科学技术理性超越艺术情感的可能性正在产生,但是人对艺术的态度永远是需要人文的、愉快的视听觉概念。

4、精英·大众·艺术家·工匠

有一个问题是值得分清楚的,那就是艺术同时具备几个概念,无论在哪一种社会形态,特别是艺术在社会文化中占有相当份量的时候,艺术同时具备精英与大众不同的区分。大众化艺术在整个社会文化层面上占据了起码有95%以上的份量,而精英艺术所占的比重是非常少的,况且精英艺术中还有大众化的一些过渡成分,当然大众化艺术中也大众化的精英部分。无论如何,代表社会科学之一的文化艺术之中必然是精英艺术与大众艺术的合奏,大众艺术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它所包含的是社会普遍的视听觉审美认同,其中社会伦理、主流政治、民俗文化、民族传统、装饰潮流、科技环境、语言文字、影视图像之中的审美表达方式均带有通俗化特征,而精英艺术所包含的是纯艺术审美的理论创新,纯个性化的艺术和边缘化的艺术,以及纯形式化的艺术,没有大众艺术也就不存在精英艺术,但是精英艺术是对大众艺术的提升,是不可或缺的。在20世纪的艺术舞台上,假如没有柴可夫斯基、毕加索、卓别林、凡高、柯勒费支、邓肯、梅兰芳等的精英艺术,过去的一百年将显得非常的寂寞。在社会文化舞台上,离开了大众化艺术的支撑,精英艺术就显得苍白无力,如果没有精英艺术的引导和批判,大众艺术会在通俗之中更加“悠然自得”。工匠是非常重要的艺术群体,他们的技艺和非创造性的艺术理解方式得以保存和维护艺术样式的个体生态,一个没有艺术匠人的社会,是无法延续艺术积淀的。现在艺术家的身份标签也具有多重性,基本界定在大众艺术的层面上,被社会认可的艺术家既有与社会认同相适应,又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观。充斥在社会艺术层面上的绝大部分属于艺术工作者,他们是社会艺术的中坚力量,没有他们的努力,社会艺术会变得非常平淡。随着社会艺术普遍程度的提高,衣食住行中已经离不开经过设计的美,大到一座摩天大楼的外观设计,小到一个打火机、茶杯、纽扣。人们已经开始用挑剔的眼光在实用性的背后,寻求美感的附加值,这都需要艺术家和美术工作者的协调与努力工作。假如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艺术感官都要非常费劲地去猜想艺术概念和艺术的深刻性,那么普遍民众的艺术需求将显得十分的负重,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艺术审美情趣还是人的第一审美需求,人的审美是不能回避功利性的。其实,深刻的审美潜藏在通俗之中,一件日用品具有实用价值后,如果离开审美价值,显然与人是有相当距离的,因为的人的天性是爱美的,商业社会为什么会把香车与美女放在一起,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现代艺术的一个代表特征就是摩登与前卫,观念与行为,形式与内容都具有一定程度上对现行的观念和方式产生强有力的怀疑、批判与破坏,然后重构新的艺术概念和艺术形式。艺术方式的多维化基于艺术门类是一个泛艺术的概念,在过去的几百年当中,绘画艺术更多的是在一个平面上做文章,在一个平面的关系上进行多维空间的描绘与塑造,现代艺术观念却告诉我们一个方式,那就是绘画艺术必须从架上绘画的神坛上走下来,必须加入行为与过程,必须离开单一的描绘方式,而用更多的综合去满足和适应工业与信息时代人们眼前所能感受到的活生生的世界。现代艺术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逆反思维和心理情绪的综合性表达,其重要的目的就是反对单一的固定的既定的艺术方式,从而使人们把艺术和人的资源、自然的资源和社会的资源糅合在一起,实质的意义在于人的艺术必须回到生活当中去。人的艺术必须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规律,必须从科技理性中回到符合人性的需求的方式上来。

2、新媒体是设计吗,还是纯艺术?

新媒体艺术设计和数字多媒体艺术的区别:
1、专业方向不同。
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是综合了多种学科的合成艺术,艺术与当代最前沿的科学相结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培养方想是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
2、学习内容不同。
新媒体艺术主要学习数字技术、生物科技、量子理论、经济学、语言学等可以成为艺术实现的媒介的学科。数字多媒体艺术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熟练掌握各种数字媒体制作软件,具有较好的美术鉴赏能力和一定的美术设计能力。
3、就业方向不同。
新媒体艺术专业首都师范大学在国内美术方面是非常强的,美术学、艺术设计、动画都是该校非常好的专业,该校非常重视艺术类专业的发展。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划分为三个专业方向,数字游戏设计、数字影视制作和网络媒体设计。

3、如何看待当代艺术?

艺术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的存在。人类是伟大的动物,造就了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和名词,艺术便是其中之一,我想正因为人的个体不同,也就使得艺术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一件艺术品,有的人喜欢,有的人厌恶,那么我们就不能评价这件艺术品的优劣,这就是为什么有各种艺术形式之分的原因。

对于当代艺术,人们的看法也不一样,有人认为艺术也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有人认为艺术应该秉持自己的风格,其实,创意总是来自 不同的空间,不同的时间,我们还是不能苛求艺术一定要以某种形式发展,我还是赞成当代艺术的多元化,有不同的人才有不同的艺术,同样,有不同的艺术才能满足不同的人的精神需要,这是一种缘分。

4、如何看待新媒体艺术在当下社会中的发展

1 新媒体艺术的产生及定义
新媒体自从产生以来就一直是个极具争议的话题。新媒体包含的内容很多,可以从媒体统治的时代来划分什么是新媒体什么是传统媒体,也可以从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上来区分,因为新媒体的出现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无论如何都可以明确的一点是,新媒体是有别于传统媒体的新式媒体形态。随着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媒体也随之产生不断变化,并且在人类社会里产生广泛及深刻的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也随着改变,一部分艺术家也越来越多地依靠新媒体对自己的艺术进行阐述和表达。这种新媒体艺术借助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试图从传统媒体中脱离出来,寻求一种全新的表述方式,从简单的叙事变为叙情,从单一的感官感受变成综合性的体验,无论是新媒体还是新媒体艺术,都取得了迅猛的发展。
2 新媒体技术对艺术的影响
20世纪末以来新媒体技术逐渐发展,而新媒体艺术则是利用新技术赋予艺术家新的手段,艺术形式不再是单纯的平面画面或者是立体作品,而是各式各样新式的表现形式,并且大多具有交互体验。这种体验给受众一种全新的感受,不再是单方面的接受艺术家传达的信息,而是可以参与到其中,能够更深刻的体验,这种追求即时效果和互动感受也是新媒体环境下艺术的新的表现特点,作为一种结合了多种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给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也带来了更多的灵感和更广阔的视角。作为不停探索人类新想法、不停突破现有界限、走在大众思维前端的艺术家,将电脑科技等新媒体技术与现有表现手段结合在一起,实现艺术形式的不断创新。
谈到新媒体技术对艺术的影响就需要先了解新媒体所具有几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一是成本低,制作流程比较简单。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制作相比传统媒体更加低成本高效率。传统媒体的信息制作环节十分复杂,先由记者进行前期采集编辑,然后由媒体公司进行后台完善总结,再通过各种渠道发送出去。新媒体却节省了其中很多环节,信息大多借助网络传播,在传播过程中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不像传统媒体需要依靠纸质的大量印刷或电视广告的大量播放才能达到宣传的目的,对于一般受众来说,接收信息的成本也大大降低,相比传统媒体人们更倾向于免费的新渠道。
二是传播范围广、速度快、信息传达比传统媒体顺畅。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的传播可以依靠自由发达的网络和受众随身携带的客户端来实现,相比依赖纸张的平面媒体、依赖电视的电视媒体、依赖收音机的广播媒体,新媒体可以将各种媒体的优势集为一身,打破媒体自身的界限,将各种技术手段联系在一起,使信息传播的双方都可以得到更加有效的交流。随着互联网及云时代的到来,产生了信息爆炸的现象,人们接收信息的途径也不同于以往,更加简洁明快迅速的接收方式更合乎当下快速的生活节奏。
三是受众体验更良好,相比传统媒体具有交流互动的优势。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扮演输出的角色,具有交流的局限性,无法很好地和受众交流互动,即使有也不能实时互动,不具有时效性,而新媒体技术不只是单方面的输出,还有双方互相交流的互动,具有良好的时效性、活跃度、新鲜感。
结合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特点,艺术家在利用新媒体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也可以尝试相比以往艺术行为的更多的新形式。基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对自身人性的探索也越来越多,从大工业社会量产的精神需求逐渐转变为强调个体突出个性的精神需求,在这一前提下,能够进行交互的艺术应运而生。人类不再是生硬地单方面接收,而是富有个人情感的交流互动,每个受众个体的不同都会对信息传达的这个过程产生不同的影响,造成不同的后果。相比过去,人们更乐意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他人的感受,展现不同的样态。
一方面,新媒体比传统媒体更具有客观上的优势,另一方面,在主观层面上受众也更乐于接触新媒体。
艺术家在进行新媒体艺术创作的时候可以借助其信息传播的优势,综合各种渠道,在更多的媒体媒介上进行艺术表达,这种新兴的艺术创作形式给人们日新月异的感受。
3 对新媒体艺术未来发展的思考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时代也不断的推进,当下社会的主要发展特征之一就是新媒体的崛起。媒体艺术的运用更加广泛更加专业,新媒体给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带来了各式各样的影响,从事艺术行业应当更加努力学习新的知识以应对不断快速变化的社会,积极主动对现有的生活进行提升和改变,才不会被时代淘汰。
新媒体为艺术带来了全新的科学技术、观念思想、行为方式,也为艺术带来了一些弊端,某些艺术的创作逐渐被大众同化,逐渐变成快餐、简单、无脑,可供思考的空间越来越少。因为对个性的逐渐倡导,人们对自己的喜恶也愈发明确,在选择信息的过程中越来越倾向个人口味。如果无法对信息进行有效的辨别,可能在接收的过程中会因为个人的差异选择更多的垃圾信息,从而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无法收获有益的资源。
对科学技术的过度依赖也可能导致艺术本质的偏离,从利用客观事物表达主观情感进行思考变为单纯为表现客观事物的技术样态,从而忽略了人的主观思想的重要性。在这个信息爆炸、各种想法纷至沓来的时代,对与错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甚至机器也会越来越像人类,在虚拟世界中存在的人与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人可能愈发分离不清。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人类社会发展的标准或目的到底是什么,这又是未来我们需要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
4 结语
在这个新媒体艺术不断发展的时代里,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对审美观念也提出新的需求,因此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不仅在客观上要合理运用科学技术,也要在主观上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从统一、简单的平面角度变为多样、复杂的立体角度。在对新媒体艺术不断开发和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这种与新技术相依相生的艺术形态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研究新媒体艺术也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进行归纳总结。

5、新媒体时代怎么看纯艺术与设计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不在于出现时间的先后,而在于传播方式和内容形态的不同。
曾几何时,互联网络的盛行,曾经使业内人士无不感叹,网络媒介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媒体之后的第四大传播媒介。在一段时期内,网络媒介成了新媒体的代名词,似乎一提起新媒体,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就是网络媒介。在本人就读于大学的时候,专业课老师也是这样对我们讲的,互联网就是新媒体。但是,说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正确吗?答案是不正确。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科技的变迁,具有越来越多传播方式和内容形态的媒体形式不断涌现,如数字电视、车载电视、楼宇电梯广告、手机短信、手机电视等等。
最后,可以明确地说,所谓新媒体,是指一切区别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具有多种传播形式与内容形态的不断更新、不断涌现的新型媒体。

新媒体传播有四个特点:

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

从岩画和巫会的模拟传播,到诗歌和戏剧的口语传播,到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之后的文字传播,到无线电发明之后的电子传播,回顾人类的大众传播史我们可以发现,传播的媒介形态日趋丰富,而传播行为日趋自由。
印刷品传播和电子传播的形态、通道是固定的,其传播的专业要求和边际成本都很高,传播者具有较强的垄断性和控制权,而数字化必然带来的网络化,以及网络化必然导致的交互性,使传播者和接收者的身份转换极其容易。如今,一个人通过发送手机短信、撰写博客日志、发起网络群聊,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对任何人”进行大众传播,突破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壁垒。

“信息”与“意义”无关

尼格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说:“比特就是比特”。在数字语言里,所有的文本、声音和影像都只是0和1的组合。传播的信息从传播的意义中抽象出来,使“把关人”的能力大大削弱。
因为意义是完整、单一而不能分割成片段来进行传播的,易于甄别,而信息是可以编码、分段、压缩,进行传播,再组合、复原、解码,进行读取的,很难在传播过程中判别每一片断的信息意味着什么。上海目前发展很快的楼宇视频和地铁视频系统是电视还是计算机?曾经发生一场定性之争,就是这种突破的生动案例。

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

在传统传媒一统天下的鼎盛时期,传播的效果似乎是无坚不摧的,大众媒体对于公众有着“魔弹”般的效力。但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信息和“噪音”越来越多,以一个人的接受能力,根本不可能全部进行接收和处理,同时,在技术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复制和传递已经非常容易,因此,信息接收者按照什么样的标准,通过什么途径,如何选择和过滤信息,又如何屏蔽噪音,在最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传送者的传播意图能否实现。这意味着受众在接收信息时的主动性和消费偏好变得日益重要。

大众传播的“小众化”

传播学研究中曾经有一个“沉默的螺旋”的发现,表明人们为了避免成为异类,陷入孤独,往往在大众媒体或舆论活跃分子发表了意见之后,不再表达自己与之不同的观点。而在数字加网络的新媒体时代,任何一个人通过互联网、手机等,就可以随时进行信息沟通,甚至成为传统媒体的重要信息来源,人际传播的性质得到凸显和强化,传统的,倾向于无差异的普遍的广大受众,开始分割为气味相投的或者利害相关的“小众”,如各种各样的网络游戏团体、户外旅游论坛、短信交友俱乐部等。在小众中,人们也许更容易找到声气相投的伙伴,以对抗大众传播所造成的“社会孤立

6、如何看待当今的艺术热?

近年来,艺术类专业招生报考持续升温,各地报考艺术类考生人数持续增长,全国艺术类专业报考规模已经超过百万人。每年被录取的艺术考生也达几十万余。 看到眼前这番火爆情形,刘健想到十年前,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学校只招四五百人,报考人数只有几千人。仅隔十年左右的时间,艺术类报考人万多人报考,录取人数有一千五百多人。 对于国内如此火爆的“艺术热”,刘健表示,艺术类考一般有省内联考和专业院校开始两个平台,报考次数多、渠道广是“艺术热”的一大原因。另外, 现在家长从小就对子女进行艺术培养,也是“艺术热”的一大原因。和高考相比,艺术类考试对文化课的要求相对较低,所以艺术专业成为了部分学生圆大学梦的曲 线道路。 同时,刘健还强调了当前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性是“艺术热”的重要原因之一。“艺术是高投入和高回报的一种行业,如今社会上不乏成名成家的艺术 大师,也不乏著名设计师和设计公司等等。从职业角度来看,很多艺术类毕业生在走上社会后的收入颇丰。另外,艺术类毕业生的高就业率在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大 环境中格外显眼。所以,诸多社会原因刺激了 在剖析完中国“艺术热”的原因之后,刘健认为,“艺术热”在未来既不会升温,但是绝对不会降温。
艺术类的报考人数增多也催生了很多学校开设艺术专业,甚至催生了很多民办艺术学校。刘健也对新生的民办艺术学校提出忠告:民办学校的开设并不是坏事,但是办学定位一定要准确,不能将位置定的太高,不能为了生源而过分渲染学校实力,这样无疑是杀鸡取卵。
据悉,今年中国美院计划在全国招收全日制本科生1555人,共41个专业方向。招生人数基本与去年持

7、新媒体到底是什么,学的是什么,是设计吗, 还是纯艺术?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不在于出现时间的先后,而在于传播方式和内容形态的不同。
曾几何时,互联网络的盛行,曾经使业内人士无不感叹,网络媒介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媒体之后的第四大传播媒介。在一段时期内,网络媒介成了新媒体的代名词,似乎一提起新媒体,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就是网络媒介。在本人就读于大学的时候,专业课老师也是这样对我们讲的,互联网就是新媒体。但是,说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正确吗?答案是不正确。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科技的变迁,具有越来越多传播方式和内容形态的媒体形式不断涌现,如数字电视、车载电视、楼宇电梯广告、手机短信、手机电视等等。
最后,可以明确地说,所谓新媒体,是指一切区别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具有多种传播形式与内容形态的不断更新、不断涌现的新型媒体。

新媒体传播有四个特点:

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

从岩画和巫会的模拟传播,到诗歌和戏剧的口语传播,到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之后的文字传播,到无线电发明之后的电子传播,回顾人类的大众传播史我们可以发现,传播的媒介形态日趋丰富,而传播行为日趋自由。
印刷品传播和电子传播的形态、通道是固定的,其传播的专业要求和边际成本都很高,传播者具有较强的垄断性和控制权,而数字化必然带来的网络化,以及网络化必然导致的交互性,使传播者和接收者的身份转换极其容易。如今,一个人通过发送手机短信、撰写博客日志、发起网络群聊,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对任何人”进行大众传播,突破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壁垒。

“信息”与“意义”无关

尼格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说:“比特就是比特”。在数字语言里,所有的文本、声音和影像都只是0和1的组合。传播的信息从传播的意义中抽象出来,使“把关人”的能力大大削弱。
因为意义是完整、单一而不能分割成片段来进行传播的,易于甄别,而信息是可以编码、分段、压缩,进行传播,再组合、复原、解码,进行读取的,很难在传播过程中判别每一片断的信息意味着什么。上海目前发展很快的楼宇视频和地铁视频系统是电视还是计算机?曾经发生一场定性之争,就是这种突破的生动案例。

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

在传统传媒一统天下的鼎盛时期,传播的效果似乎是无坚不摧的,大众媒体对于公众有着“魔弹”般的效力。但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信息和“噪音”越来越多,以一个人的接受能力,根本不可能全部进行接收和处理,同时,在技术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复制和传递已经非常容易,因此,信息接收者按照什么样的标准,通过什么途径,如何选择和过滤信息,又如何屏蔽噪音,在最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传送者的传播意图能否实现。这意味着受众在接收信息时的主动性和消费偏好变得日益重要。

大众传播的“小众化”

传播学研究中曾经有一个“沉默的螺旋”的发现,表明人们为了避免成为异类,陷入孤独,往往在大众媒体或舆论活跃分子发表了意见之后,不再表达自己与之不同的观点。而在数字加网络的新媒体时代,任何一个人通过互联网、手机等,就可以随时进行信息沟通,甚至成为传统媒体的重要信息来源,人际传播的性质得到凸显和强化,传统的,倾向于无差异的普遍的广大受众,开始分割为气味相投的或者利害相关的“小众”,如各种各样的网络游戏团体、户外旅游论坛、短信交友俱乐部等。在小众中,人们也许更容易找到声气相投的伙伴,以对抗大众传播所造成的“社会孤立

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8、新媒体时代如何看待纯艺术?

传统艺术现在都已经开始慢慢的转向新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的东西通过各种媒体媒介进行传播,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它建立在数字技术的核心基础上,亦称数码艺术。其表现手段主要为电脑图像,新媒体艺术的范畴具有与时俱进的确定性,眼下它主要是指那些利用录象、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新媒体艺术已经在不经意中,深入到当代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去了。如果你想知道更多关于新媒体的东西可以私聊我

与新媒体时代如何看待纯艺术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