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新媒体 > 网络短视频挖空了精神生活

网络短视频挖空了精神生活

发布时间:2020-11-03 14:19:01

1、为什么现在娱乐方式这么多,但爱看书的人却并没有减少?

书的本质是信息,读书只是获取信息的方式之一。

不 过,先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一本书应该以什么方式被它的潜在读者发现?

在从前,可能是报纸、杂志这些传统媒体上的推荐,也可能是进线下书店无意中翻一翻;但现在,可能就是一个抖音上的一个短视频、头条文章里的一张配图(比方说之前在方舱医院读书的那哥们),就能让你想去下单把这本书买来看看。

我们平常总爱说” 中国人都玩手机不看书”,但事实可能颠覆你的印象。

设想一下,如果利用头条和抖音来对深层次阅读进行传播,借助它的“洗脑”效应,来推荐各种图书给大家阅读,效果又会怎么样呢?

用一组数据来说话:到今年2月为止,关于读书的抖音短视频共有973万个,累积播放超过2255亿,今日头条上的读书类资讯内容有1864万条,总阅读量已经超过了5701亿。在这些数据背后,是抖音上的各种读书短视频,头条上的各种推荐,它们构成了一本书广泛传播的重要一环。

如果说,以前豆瓣让很多人培养了阅读和买书的习惯,那么现在就换成抖音和头条了,这么一想,在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字节跳动发起的“都来读书”活动,就有了点不一样的意味。以“浅阅读”为主营内容的平台,居然会劝你去深度阅读。

其实,“浅阅读”和“深阅读”之间,还真有一定关联。你也许会想知道,为什么浅层次的快餐化阅读,居然可以让越来越多的人去尝试深度阅读,甚至重新抱着纸质书看呢?

一条短视频,摘抄书里面的两三句话,一条推荐,足够吸引人的故事梗概;我敢打包票,很多本来可能没有阅读习惯的人,就这么被勾起来了好奇心,慢慢地就入了坑。

这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用户教育,慢慢的,就会形成一大帮具有阅读习惯的人群,用一句“功德无量”来形容也不为过。

退一万步说,即使他们中间很多人只是跟风乃至于囤积癖,但是这种“跟风”也有着特殊的意义。很多人都忽略了一点:我们每个还在读纸质书拥有阅读习惯的人,都应该感谢那些跟风去买某本书的人,哪怕他们“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但只要他们掏钱了,就值得被我们尊敬,因为正是他们养活了图书出版业和线下实体书店。

更何况,阅读是一件非常需要仪式感的事情,同时还具备某种社交属性,上学时的阅读同好会有读书会定期进行交流,但随着大家陆续走向社会,你会发现,所有人都进入了“原子化”的状态。孤独感也让我们对于高频次低密度信息的需求变得越发强烈,所以习惯于刷抖音、看头条,而不是去认真地读一本书。

但其实,我们内心的潜意识里知道这是不对的,因为越刷各种信息流资讯,心里就越空虚。要想变得充实,只有实实在在地静下心来,去阅读一些有思考深度的内容,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感官刺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抖音和头条上出现的这些读书内容,是一种双向选择,它让有潜在深度阅读需求的人群获得指引,同时也为深度内容的创作者获取了更多受众。

所以说,浅层次的阅读让我们暂时缓解信息焦虑,同时也提供各种通往更深处的“线索”,但是深层次的阅读让我们了解生命和宇宙哲学,那些比现实的引力更轻的东西,就像《人民的名义》里边的孙连城,仰望星空。

2、部分人或患网络孤独症,日在线超十小时,网络生活是好还是不好?

事实上,网络生活有好处也有坏处,若是网络生活不会影响人的正常生活,而且还能够给人的正常生活带来便利和好处的话,那这样的网络生活就是好的。若是网络生活逐渐侵蚀了正常生活,甚至是代替了正常生活的话,那这样的网络生活就是不好的,是需要即使摒弃的。

首先来说说好的网络生活是什么样的,好的网络生活必须以服务正常生活为前提,很多人在各种社交平台上面发布自己的照片、歌曲、短视频,用这样的方式将自己觉得好的东西分享给更多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收获朋友,还能够获得肯定;另外,有的人偶尔遇到不开心的事情,还会找网络上的“良师益友”聊聊天,以此纾解自己的情绪,让自己能够有一个更好的情绪来面对正常的生活。

其次来说说不好的网络生活是什么样,不好的网络生活不仅会带给人坏的影响,还容易取代人的正常生活,例如很多人可能在现实生活中不想表达自己的情绪或者想法,而是将这些东西说给网友们听,而人也是因此而慢慢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不懂得与他人相处,还会逐渐地对网络生活产生依赖心理,这也就是有些人患上网瘾或者所谓的网络孤独症的根本原因。

最后,网络对我们而言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无论网络未来发展到什么地步,网络都不可能彻底替代我们的现实生活,所以我们一定要控制好网络在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另外,网络生活本身是不存在好坏之分的,但如果你逐渐地对网络生活产生了依赖,还因此在现实生活中隔绝了外界的声音的话,那就说明了你已经被网络生活给控制了,这样的生活方式必须要改变。

3、李子柒公开创作过程,为何她有这么多的创作灵感?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李子柒作为直播平台拥有众多流量和关注度的博主,她的视频返璞归真,生活中农村中最真实的万物生长规律都在短短的视频中展现出来,人们可以在短时间内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之处,可以赞叹农村田园生活的恬静与自由。

李子柒的创作灵感我觉得更多的源于对生活的思考。农村的生活在我们普通人的眼中平淡无奇,万物的生长我们也司空见惯,我们见过大豆是如何生长的,但没有思考过,酱油的酿造是怎样由大豆一步步升华而来,这就是李子柒比我们普通人高明之处,她认真的观察生活,思考食物的本源在哪,从植物的生长开始拍摄,最后到食物的形成,这个周期很长,她耐着性子,慢慢的做,当今社会我们最缺少的就是慢慢思考和慢慢做,李子柒在拍摄这些食物最终成才的过程中,慢慢来,不急不躁,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这种田园生活让人向往。

李子柒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又同时高于生活,在创作的过程中,创新精神也显得尤为重要。一个短视频的成功与否,可评价的因素太多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创新作为短视频成功的重要条件还是能够排在前列的。李子柒的视频把普通的农村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景致通过视频拍摄剪辑等创新的手段让其看上去唯美,令人向往,心旷神怡,颇有陶渊明当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得之感。

好的视频最重要的还是真诚,李子柒的创作灵感不仅仅来自于她自已还有她身后的那个视频创作团队,集体的力量总是伟大的,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如此优秀的视频呈现在我们面前。

4、如何理解有严重网瘾的个体是人格缺陷的表现?

每个人都会遇到事儿,当出事儿的时候,人的心理过程就会产生各种不适。这种不适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想法、情绪、行为。(是的,这就是你们熟知的知情意)。但是我们会发现,让人产生不适的事情,通常会分为两类:
1.这个事儿发生在谁身上都是事儿;
2.这个事儿换做别人不叫个事儿。
例如我们会碰到亲人去世、经历灾难的人,这些重大事件让他们产生了心理不适。这些事件不光是在他们身上会引起不适,换做任何一个人,都会引发强烈的不适。同样某些人,因为和亲人吵架就爆发抑郁,因为工作中被领导指责两句就心神不宁,换做更多的人可能不会有这么明显的反应。这种情况就是:换做别人不叫个事儿。
总结来说,人格结构成熟度=压力事件强度/心理不适程度。

两种心理问题
动力学评估中,我们首先会将来访者问题粗略的分为两类:冲突性问题和结构性问题。在面对这两种来访者时,咨询师会有两种明显的感觉,带有冲突性问题的来访者,能够明确的描述自己为什么前来咨询,他心里发生了什么或经历了什么才导致他体验到各种不适;面对结构性问题的来访者,你会发现他的生活各种问题,他自己也很难准确的让你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他才来咨询。
在opd中,列举了7种冲突主题:
个体化vs依赖:渴望亲密关系和共生性亲近(依赖性),或是努力获得独立性和保持明显的距离(强有力的个体化)。
服从vs控制:强调个体的核心动机是控制他人还是屈从于他人。
照顾vs自给自足:获得某物、确信被关注、被照顾或是给予别人关注、照顾,而自己不需要任何照顾。
自我价值冲突:在过去和/或当前如过度地希望自体价值被认可,或自体价值不能得到认可,或不能被足够认可时。
内疚感冲突:个体存在实际上或想象的,伤害了别人或妨碍了别人的需要和权力。
俄狄浦斯冲突:对获得关注的需要,获得躯体愉悦感。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感觉,被他人评价。
身份冲突:这个“自体”分成两个领域:调控自体价值感的领域(自恋)和自体身份领域。在这两个领域中,没有张力的状态与幸福安全感联系在一起。

与网络短视频挖空了精神生活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