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加强互联网与新媒体环境下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
建立官方、民间的信息推送平台,如app、微信公众号、微博以及轻应用,并且要进行内容的规划。在内容的展示上,可以将线下的培训、思想道德建设内容,以视频等方式展示。此外,也要成立一些组织机构,吸引青少年加入。
2、如何应用新兴媒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近年来,以互联网、移动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发展和普及,推动了传播方式、传播格局和舆论格局的深刻变革,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和信息渠道,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给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般来说,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刊、户外)而言的,不少人也称其为“第五媒体”。它是泛指利用数字信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等渠道以及计算机、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如网络视频、聊天工具、微博、论坛、手机短信等。
新媒体所具有的互动性与便捷性、海量性与共享性、数字性与虚拟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点,让人们的交往变得更加简单容易,获得信息的方式变得更加灵活快捷,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信息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更广泛、更深入,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探索如何利用互联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新形势下,必须以积极主动、开放包容的态度面对新媒体,趋利避害,化弊为利,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唱响网上主旋律,用正面声音占领新媒体舆论阵地。任何宣传思想阵地,正面的、主流的、科学的东西不去占领,反面的、非主流的、伪科学的东西就会占领。必须牢固树立新媒体“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阵地意识,充分发挥其覆盖面广、传播迅捷、参与程度高等优势,利用新媒体大力宣传社会主流价值,在复杂的社会舆论中唱响社会主旋律,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舆论,用正面声音占领网上阵地。要借助各种网络媒体平台,深入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民主精神的传播,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教育,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凝聚力。要认真研究新媒体传播规律,在创新教育形式上多动脑筋,在强化引导效果上多下功夫。要推广应用手机报、微博、QQ群等媒介快速传递“正面声音”,把党和政府制定的重大方针政策、关注民生和绿色低碳发展等重要信息,直接送到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口袋”里,让国家繁荣、民族复兴、和谐社会成为大家的主流思想和自觉行动。针对网络中一些不负责任、恶意造谣以及不健康、反动的言论,要迅速鉴别并加以查封和堵截。要采取法律和政策手段,健全完善网络管理制度,加强对网络信息传播的监控,把不良信息堵在用户终端之外,最大限度地净化网络空间,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二是畅通诉求表达渠道,搭建干群网上互动沟通交流平台。当前,社会上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越来越强烈。部分当事人借助于网络平台,特别是微博平台进行“上访”,期待引起上级领导、媒体以及社会大众的关注。“上访不如上网”。网络已成为当前群众表达诉求和心声的一个重要渠道。通过网络“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是了解民情、倾听民意、化解民忧的“最短路径”。要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积极开展网上心田建设,通过在网上与受众互动沟通交流和心理咨询,解决思想认识和心理问题,使酝酿中的负面情绪及时得以疏导。同时,通过建立完善领导信箱、QQ群、开设微博等,畅通基层诉求表达渠道、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困难,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三是注重网络舆情分析研判,牢牢把握舆论引导主动权。网络舆情是公众通过互联网对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新媒体下,网络舆情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意见,已成为民意的“晴雨表”。在公共突发危机事件中,为避免网上鱼龙混杂的言论引发社会不稳定,要及时占领舆论的高地,掌握话语权,成为“意见领袖”,积极主动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要把关注网络舆情当作一种工作常态来坚持,把引导网络舆情作为一种能力来锻炼,前瞻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工作,准确把握网络舆情的存在空间,及时搜索发现影响社会大局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注重舆情表象背后本质的分析研判,不断提高网络舆情处置引导能力。对于网上搬弄是非、恶意炒作的内容,要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根源,控制事态的发展。通过各种媒介及时发布真实信息,正确引导和弱化负面信息,使党和政府的声音始终占据舆论制高点。在开展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舆论引导时,要注意引导艺术,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准确把握舆论引导的时机、节奏、力度。在新媒体时代,一个不能熟练掌握和运用网络与群众打交道的领导干部,不是称职的领导干部。党员干部必须要将懂网、上网、用网作为一项基本要求来落实,主动加强新媒体的业务学习,全面研究和掌握新媒体技术,学会运用网言网语和网络交流技巧,在良性互动交流中把握舆情的主动权。
四是坚持“网上做与网下做”相结合,着力增强工作的实效性。网上“灌水”之处、“拍砖”之语,尽管理解上会有偏差,但大多是民生关注所在。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善于在网上发现问题并及时交流引导,在网下集中力量加以解决,实现网上与网下结合,虚拟与现实结合,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为具体问题,特别是一些敏感、热点、疑难和深层次问题,在网上是得不到彻底解决的,仍然离不开网下耐心细致的深入工作,进网络只是思想政治工作在网络领域的有效延伸和有益补充。通过在网上一段时间的浏览和关注,可以归纳总结出一些苗头性、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在网下采取座谈讨论、专题宣讲、解释说明等“点对点”、“面对面”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并对网上反映的实际问题积极给予答复解决,依靠解决实际问题来化解思想认识和心理上的疑惑。要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通过人际交流和心理咨询开展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把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与解决心理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心理咨询帮助解决思想问题,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视野。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企业通过开通“网络民生直通车”,采取“实时问答、在线交流、线下服务”等方式,积极把握民生动向,针对环境污染、食品安全、贪污腐败等问题,在网上及时解释答复的同时,在网下积极协调给予妥善解决,有效避免了矛盾激化,得到群众的普遍认可和广泛赞同。
总之,新形势下,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不断拓展思想政治工作阵地,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提高实效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郭玉成:胜利油田现河采油厂党委书记、高级政工师)
3、新媒体文化研究与实践应用是什么意思
?
4、湖南师范大学有哪些教授的课是必须要去蹭的?
我这个人比较喜欢上有趣的课程,同时,也喜欢有趣的老师,上课都比较好玩。
1.我之前听过我学姐讲过,我们学校的石鸥教授,他是一个教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发研究学科方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现为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处长、研究生教育学院院长。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石鸥教授对教学病理的研究是全国最早、最系统的,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说上他的课程特别有意思,然后很多人听课,我一直想去,开始都没有机会,呜呜呜。。。。
2.我之前对看过有关于心理学的书,觉得挺有意思的,然后后来知道我们学校有一个教授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叫彭运石,曾经任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系副主任、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现任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中国心理学会理事、理论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心理学会理事长、《心理学探新》编委。主要从事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的研究。挺佩服的,不知道怎么说,就是觉得特别有趣。
3.我相信有很多人看过这个老师出的书,这个老师是中青年专家,叫周庆元。是一个教授,博士生导师,还是我们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真的非常棒,为我们湖南省做出来的好榜样,现任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副校长。主攻课程与教学论(主要是语文教学论研究方向)以及新闻心理学。好像不在湖南师范大学上课了,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湖南涉外经济听课。要多学学知识。
4.钟毅平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湖南科技大学校长助理兼教务处处长,现任湖南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2002 年入选湖南省社会科学“百人工程”,2004年入选湖南省“1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主要从事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研究。
5.燕良轼:心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助理、心理系主任。现任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科协委员会委员。《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编委,《心理学报》审稿专家。主要研究领域:理论心理学与中国心理学史、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
5、如何应用大众传播理论去解释新媒体环境下的新现象
来自【驹】【集】【人】【才】的回答~~
新媒体时代以来,社会传播现实的变化带动了传播学界的观念变化,促使传统的“媒介—受众”关系研究不断向“新媒介—用户”关系研究转变。
新媒体技术诞生的初期,乐观的技术决定论经常占据主导地位,而当新媒体技术扩散和采纳的比例逐渐提高,学者们又总是适时地转向社会塑造论,探讨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何以在社会历史情境中产生社会影响,进而推动社会塑造的进程。
“新媒体”是一个历史的、相对的、流动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中有不同的所指。每当一个新的传播技术诞生,“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定义就会迎来一次更新,这一定义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得以稳固,直到下一次的传播技术更新。
当前,我们所谈论的“新媒体时代”是指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终端技术等数字化信息传播技术诞生以来的这一历史时期。
新媒体时代以数字传播、网络传播和全球传播为主要特征。在此,新媒体并不单纯指向传播技术和媒介形式本身,而是同时指向“用来交流或传达信息的制品或设备;传播或分享信息的活动和实践;围绕上述设备和实践形成的社会安排或组织形式”。换言之,即区别于大众媒体时代的新传播媒介及其相关的传播实践和社会情境。
新媒体研究所要考察的,不再仅仅是以往占据传播研究核心的生产、文本和受众等问题,而是在媒介、实践和社会三个层面的交互作用下,新媒体能够产生哪些区别于传统媒体的独特影响,尤其是在媒介融合和媒介化社会的大背景下,新媒体何以成为权力关系得以展开的场域。
6、如何利用新兴媒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近年来,以互联网、移动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发展和普及,推动了传播方式、传播格局和舆论格局的深刻变革,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和信息渠道,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给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般来说,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刊、户外)而言的,不少人也称其为“第五媒体”。它是泛指利用数字信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等渠道以及计算机、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如网络视频、聊天工具、微博、论坛、手机短信等。
新媒体所具有的互动性与便捷性、海量性与共享性、数字性与虚拟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点,让人们的交往变得更加简单容易,获得信息的方式变得更加灵活快捷,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信息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更广泛、更深入,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探索如何利用互联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新形势下,必须以积极主动、开放包容的态度面对新媒体,趋利避害,化弊为利,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唱响网上主旋律,用正面声音占领新媒体舆论阵地。任何宣传思想阵地,正面的、主流的、科学的东西不去占领,反面的、非主流的、伪科学的东西就会占领。必须牢固树立新媒体“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阵地意识,充分发挥其覆盖面广、传播迅捷、参与程度高等优势,利用新媒体大力宣传社会主流价值,在复杂的社会舆论中唱响社会主旋律,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舆论,用正面声音占领网上阵地。要借助各种网络媒体平台,深入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民主精神的传播,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教育,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凝聚力。要认真研究新媒体传播规律,在创新教育形式上多动脑筋,在强化引导效果上多下功夫。要推广应用手机报、微博、QQ群等媒介快速传递“正面声音”,把党和政府制定的重大方针政策、关注民生和绿色低碳发展等重要信息,直接送到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口袋”里,让国家繁荣、民族复兴、和谐社会成为大家的主流思想和自觉行动。针对网络中一些不负责任、恶意造谣以及不健康、反动的言论,要迅速鉴别并加以查封和堵截。要采取法律和政策手段,健全完善网络管理制度,加强对网络信息传播的监控,把不良信息堵在用户终端之外,最大限度地净化网络空间,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二是畅通诉求表达渠道,搭建干群网上互动沟通交流平台。当前,社会上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越来越强烈。部分当事人借助于网络平台,特别是微博平台进行“上访”,期待引起上级领导、媒体以及社会大众的关注。“上访不如上网”。网络已成为当前群众表达诉求和心声的一个重要渠道。通过网络“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是了解民情、倾听民意、化解民忧的“最短路径”。要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积极开展网上心田建设,通过在网上与受众互动沟通交流和心理咨询,解决思想认识和心理问题,使酝酿中的负面情绪及时得以疏导。同时,通过建立完善领导信箱、QQ群、开设微博等,畅通基层诉求表达渠道、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困难,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三是注重网络舆情分析研判,牢牢把握舆论引导主动权。网络舆情是公众通过互联网对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新媒体下,网络舆情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意见,已成为民意的“晴雨表”。在公共突发危机事件中,为避免网上鱼龙混杂的言论引发社会不稳定,要及时占领舆论的高地,掌握话语权,成为“意见领袖”,积极主动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要把关注网络舆情当作一种工作常态来坚持,把引导网络舆情作为一种能力来锻炼,前瞻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工作,准确把握网络舆情的存在空间,及时搜索发现影响社会大局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注重舆情表象背后本质的分析研判,不断提高网络舆情处置引导能力。对于网上搬弄是非、恶意炒作的内容,要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根源,控制事态的发展。通过各种媒介及时发布真实信息,正确引导和弱化负面信息,使党和政府的声音始终占据舆论制高点。在开展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舆论引导时,要注意引导艺术,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准确把握舆论引导的时机、节奏、力度。在新媒体时代,一个不能熟练掌握和运用网络与群众打交道的领导干部,不是称职的领导干部。党员干部必须要将懂网、上网、用网作为一项基本要求来落实,主动加强新媒体的业务学习,全面研究和掌握新媒体技术,学会运用网言网语和网络交流技巧,在良性互动交流中把握舆情的主动权。
四是坚持“网上做与网下做”相结合,着力增强工作的实效性。网上“灌水”之处、“拍砖”之语,尽管理解上会有偏差,但大多是民生关注所在。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善于在网上发现问题并及时交流引导,在网下集中力量加以解决,实现网上与网下结合,虚拟与现实结合,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为具体问题,特别是一些敏感、热点、疑难和深层次问题,在网上是得不到彻底解决的,仍然离不开网下耐心细致的深入工作,进网络只是思想政治工作在网络领域的有效延伸和有益补充。通过在网上一段时间的浏览和关注,可以归纳总结出一些苗头性、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在网下采取座谈讨论、专题宣讲、解释说明等“点对点”、“面对面”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并对网上反映的实际问题积极给予答复解决,依靠解决实际问题来化解思想认识和心理上的疑惑。要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通过人际交流和心理咨询开展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把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与解决心理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心理咨询帮助解决思想问题,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视野。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企业通过开通“网络民生直通车”,采取“实时问答、在线交流、线下服务”等方式,积极把握民生动向,针对环境污染、食品安全、贪污腐败等问题,在网上及时解释答复的同时,在网下积极协调给予妥善解决,有效避免了矛盾激化,得到群众的普遍认可和广泛赞同。
总之,新形势下,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不断拓展思想政治工作阵地,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提高实效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7、如何运用新媒体创新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通讯已进入3G、4G时代,各类新的媒体形式不断产生,信息的传播、知识的交流、思想的交锋变得更为快捷和频繁。新媒体发展态势迅猛,传统媒体受众向新媒体“移民”,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同样需要扩容,我们既要抓住新兴媒体对公路职工的思想教育的强大推进作用,又要注意结合公路工作的特点,把新兴媒体用好、用活,发挥其最大的效益。
新媒体的界定及特点
所谓新兴媒体,是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是近年来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媒体形态,如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账号等都属于新媒体的范畴。
新媒体的产生促进了传统媒体革命性的发展,同时也使媒体技术、媒体产业、媒体参与者都发生了变革。就媒体的传播与媒体的参与者而言,新媒体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互动性的诉求表达、精神娱乐与获取信息的需要,即新媒体在时间上具有即时性、传播中具有互动性、内容上具有广泛性显著特点。
(一)即时性
新媒体技术打破了传统媒体在时间上的限制。“即时传播”的特点,使新媒体的使用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接收信息,亦可随时可以将新信息加工发布,实现24小时在线。特别是手机这种新媒体,方便携带,随时可以实现信息传播的零距离,尤其是与网络媒体的结合,可以使信息瞬间传送到各个地区的接受者。纵然是在千里之外的河流旁、水库边,水文职工亦可在发布者点击的瞬间接收到信息。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新载体,新媒体强大的时效性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二)互动性
信息传播中,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即谁都可以是发言者,传播者和接受者、接受者与接受者之间实现了信息的多元化互动交流。当传播者将信息发布在网上之后,接受者可以根据个人的思想观点、兴趣爱好对信息进行修改、讨论,传播者能及时收到反馈信息,还可转发给其他人,实现信息的双向互动、多向互动。对于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新载体,可以及时了解信息接受者的述求表达。
(三)广泛性
新媒体时代,信息内容丰富,新闻背景、相关话题报道、专家评论、网友意见,甚至还有图片及音像信息等,都是传统媒体无法给予的。因此,从网络信息价值的可靠性来说,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二、新媒体的应用现状
公路职工是个特殊的群体,大多数人员在养护、治超、工程建设一线,工作生活环境艰苦。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培养公路系统职工的使命感、主人翁意识,构建和谐的发展氛围,是确保公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新形势下,认真研究新媒体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不断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以职工喜闻乐见的方式,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为公路事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政治保障,显得愈发重要。
(一)网络媒体的应用
网络内容丰富,更新迅速,中国公路网、江苏省文明单位在线已经成为公路职工查看本系统及兄弟单位动态的窗口。同时,中国公路网、文明单位在线又作为本单位信息的发布基地,又成为他们交流工作经验园地。尤其是文明单位在线网站内的思想政治工作专题栏目,重点发布各级领导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和部署、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文章和调研报告等,可随时查看。
(二)内网邮箱与QQ群的应用
职工可通过公路内网电子邮件反馈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思想政治工作者可通过QQ群及时上传工作文件、公布工作动态,也可就某一话题公开进行讨论,形成即时良好的互动局面。若发现问题,也可即时引导、解决。
(三)手机的应用
手机作为当前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也成为当前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通过手机上下载的微信、QQ等互联网工具,可以直接传输现场的工作图片,及时解决问题,职工之间的沟通更为便捷,拉近了距离,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应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
(一)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适应性不够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的形式不断增加和延伸,思想政治工作者对这些变化要么有抵触的心理,要么对应用方法掌握不够,主动开发较少,导致这一宣传教育阵地利用率偏低,内容缺乏吸引力,对职工的影响力达不到预期效果。从职工的角度来讲,图便利、图兴趣的成分多,用于社交用途远大于用于工作和学习,共享知识、反馈信息、自我教育的功能远没有发挥出来。
(二)新媒体存在复杂性和难以把握性
新媒体传播的内容广泛,相关信息链接丰富,新闻背影、相关话题报道、专家评论、网友意见等信息无所不有,由于可控性较差,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其中也不乏存在消极、颓废,甚至谎言、讹言和毫无理性的言论与观点。新媒体的互动、便捷等特性,也使得社会舆论环境也更加复杂。如何在复杂的社会舆论,发挥新媒体的正面引导功能,使广大干部职工树立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是对我们舆论引导能力的严峻考验。 四、充分应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一)加大新媒体的投入,强化思想政治队伍建设
应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新媒体技术应用方面加大投入。一是及时更新软件,使宣传内容具有新颖性、实效性及下载应用的便捷性;二是建设好一支素质精良的新媒体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养网络信息员、舆情观察员等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及时关注职工所思所忧所盼,畅通职工思想动态反映渠道,有针对性地做好公路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二)丰富文明单位在线网站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与形式,搭建互动、沟通的平台
加强文明单位在线网站的思想政治工作平台的建设,进一步开拓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空间、新渠道。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共享、交流、引导功能。利用新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者与职工就焦点、热点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辩论,达到明辨事非、提高认识的目的。通过畅通的网络信息反馈和舆情反映渠道,“倾听职工呼声、问计于广大职工”,又能更透彻、全面地了解职工的思想与实际问题,从而及时为职工排忧解难。
(三)关注微博、微信、QQ等的宣传功能
微博、微信、博客等原本是很私人化的空间,但是,由于新媒体的受众广泛,受众之间的横向联系加强,这些新媒体的宣传交流功能不可小觑。我们要通过开通“官方微博”、“领导成员个人微博”有效拓展宣传渠道,及时主动发布单位重大动态,晒一晒公路信息,回一回职工及群众留言,转一转心得体会,努力将微博建成单位、领导与职工和网友们讨论工作、交流思想的特殊场所,化解怨气、纠纷的特殊场所,及时发现、疏导和化解各类网络“堵点”,牢牢把握舆论引导主动权和主导权,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树立正气,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稳定。
总之,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新媒体就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挑战也开辟了新途径、新领域,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有效利用这些新兴事物,以其为载体,围绕公路中心工作,开展理论武装、引导舆论、化解矛盾、增进团结、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工作,为公路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8、河南科技学院是什么时候成的二本?
河南科技学院 前身可以追溯到1939年12月 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建延安自然科学院大学部生物系,之后经过多次变迁。
1951年升格为平原农学院;
期间再次经过多次拆分、合并,
1958年9月,改称 百泉农学院;
1959年,百泉农学院更名为新乡专区农学院,9月,新乡专区农学院改建百泉农业专科学校;
1987年2月,百泉农业专科学校升格为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当年河南省为数不多的本科院校)。
2004年5月,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更名为河南科技学院。
不考虑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农学院,到1987年2月已经是现在所说的二本院校了,由于当年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所以国家对该校的定位是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师资。
虽然河南科技学院是河南省15所有研究生招生资格的高校之一,但是作为三十多年的老本科院校,总体而言发展相对缓慢,需要奋起直追。
河南科技学院学科建设
截至2019年7月,学校拥有6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2个省级重点二级学科,1个省A类特色学科,12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省级重点一级学科(6个):化学、生物学、机械工程、风景园林学、植物保护、畜牧学。
省级重点二级学科(2个):职业技术教育学、应用数学。
省A类特色学科(1个):作物学 。
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作物学、兽医学、园艺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林经济管理、机械工程、畜牧学、风景园林学、植物保护、化学、系统科学。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7个):兽医、风景园林、艺术、体育、教育、机械工程、农业推广 。
河南科技学院___网络
师资力量
据2019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教职工1638人,其中专任教师1211人,教授等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32人,副教授等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24人,博士、硕士生导师420余人,双聘院士、中原学者7人,河南省特聘教授、校级特聘教授24人。有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管理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1人;河南省优秀专家、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河南省教学名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0人;河南省优秀教师21人;河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98人。聘请70余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客座教授,有省级教学团队6个。 [1]
双聘院士(6人):张新友(中国工程院院士) [7]、陈宗懋(中国工程院院士) [8]、陈焕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中国工程院院士) [9]、吴孔明(中国工程院院士) [10]、喻树迅(中国工程院院士) [11]
中原学者(1人):茹振钢 [12]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李成伟 [13]
全国模范教师(1人):茹振钢 [14]
全国优秀教师(2人):胡建和 [15]、王清连 [16]
省级教学名师(3人):李敬玺、郭运瑞、吴国梁 [17]
省级教学团队(6个):作物遗传育种教学团队(2007年) [18]、动物疫病防控教学团队(2009年) [19]、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教学团队(2011年) [20]、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2012年) [21]、农科基础化学教学团队(2013年) [22]、饲料科学教学团队(2015年) [23]
河南科技学院学科建设
截至2019年7月,学校拥有6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2个省级重点二级学科,1个省A类特色学科,12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24]
省级重点一级学科(6个):化学、生物学、机械工程、风景园林学、植物保护、畜牧学 [25]
省级重点二级学科(2个):职业技术教育学、应用数学 [25]
省A类特色学科(1个):作物学 [26]
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作物学、兽医学、园艺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林经济管理、机械工程、畜牧学、风景园林学、植物保护、化学、系统科学 [24] [27]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7个):兽医、风景园林、艺术、体育、教育、机械工程、农业推广 [24] [28]
河南科技学院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19年7月,学校有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3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省级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个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3个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6个省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6个省级精品课程。 [17] [26]
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1个):河南中原中农良种有限责任公司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
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个):市场营销学科教学法
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农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园艺
省级特色专业(13个):农学、园艺、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动物医学、市场营销、机电技术教育、应用电子技术教育 、植物保护 、园林、烹饪与营养教育、食品质量与安全、国际经济与贸易 [17]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生物学、食品科学、动物医学、园艺学、植物保护、园林学、经济管理 [17]
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生物与发酵工程虚拟仿真实验中心 [29]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个):高等数学
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1个):数学欣赏
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个):基因工程 、肉品工艺学、动物微生物学
省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个):中学生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现代教育技术、数学学科教学法、动物医学学科教学法、化学教学法
省级精品课程(16个):遗传学、有机化学、分子生物学、高等数学、管理学、植物化学保护、动物病理学、生物化学、生态学、公共关系学、基因工程、肉品加工工艺学、蔬菜栽培学、动物免疫学、心理学、微生物学 [17]
教学成果
截至2019年7月,学校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9项河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9项河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31项河南省教学成果鉴定。 [30]
获奖等级
获奖项目
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双岗实习:职教师资双技能培养新模式
河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人才能力资本与高校发展研究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育教学观念问题研究
地方高等学校定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涉农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构建“学科—专业—基地—公司—农户”教学载体培养创新型人才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优化与方式创新研究
信息技术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河南省中小学为例
高等学校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河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地方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研究与实践
种植类专业基础课试验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理论与实践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研究
高等学校市场营销专业专升本教育中专科与本科教育衔接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大学数学分层次教学的研究与改革实践
园林专业双语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服装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服装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研究与实践
阳光教育运动下普通高校大学体育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研究
高中新课改下普通高校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新课程背景下地方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教育类课程综合实践教学研究与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安全监护一体化建设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社会资源嵌入式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职教师范类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EAP教学法在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
制药工程专业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
基于“双导师制”的中学英语教师教育力职前和职后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新时期师范生师德教育探索与实践
河南省教学成果鉴定
地方性院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及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研究与实践
当代大学生职业辅导体系的实证研究
大众教育环境下的综合性本科院校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班级活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的研究与实践
应用写作思维教学“四步法”研究
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新型校企合作:动物生产类专业生产实习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网络建设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分制管理模式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地方本科高等学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教育创新背景下高校种植类专业实验课创新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机械类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新形势下农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果蔬食品工艺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成人高等数学实例教学法的研究
动物医学专业融教学、科研、科技服务一体化团队建设的创新与实践
高等学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的构建及培训体系研究
农学学科硕土研究生培养联盟的构建与实践
电子信息类人才订单培养模式研究
高等院校“两翼四驱”生产实习组织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能力导向”的园艺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与实践
电子信息类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校产“双向互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现代农业背景下卓越农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构建“本科工程教育卓越人才”培养教学体系 [30]
河南科技学院学校荣誉
2014年12月,河南科技学院获“河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 [31]
洛阳校友捐赠
2018年4月,河南科技学院获“改革开放40周年具有国内影响力河南高校”。 [32]
2019年4月,河南科技学院获“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南高等教育十大杰出贡献单位”。 [33]
2020年1月,河南科技学院新媒体工作室被河南省教育厅授予“2019年度全省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荣誉。 [34]
河南科技学院学术研究
编辑
河南科技学院科研机构
据2019年7月河南科技学院官网显示,学校建有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1个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河南省重点实验室,4个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7个河南省工程实验室,1个河南省工程研究中心,2个河南省院士工作站,2个河南省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1个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河南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8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12个厅级科研创新团队。 [35]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1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蜜蜂)新乡综合试验站
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现代生物育种河南协同创新中心
河南省重点实验室(1个):河南省棉麦分子生态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
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河南省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畜禽智能清洁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物基因组编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畜禽产品精深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河南省棉花功能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国际联合实验室
河南省工程实验室(7个):畜禽智能化清洁生产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棉花基因工程育种与有害生物防控河南省工程实验室、粮食资源深度利用河南省工程实验室、起重设备安全运行监控河南省工程实验室、农业物联网河南省工程实验室、功能吸附分离材料河南省工程实验室、农作物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河南省工程实验室
河南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河南省园艺植物资源利用与种质创新工程研究中心
河南省院士工作站(2个):河南省动物病毒病防控与免疫检测院士工作站、河南省棉花遗传改良与害虫防治院士工作站 [35]
河南省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2个):作物栽培生理实验室、作物分子育种实验室 [36]
省级科研创新团队(8个):河南省棉花育种与分子生物学创新型科技团队、河南省动物病毒病防控创新型科技团队、河南省精密加工与特种制造创新型科技团队、河南省农产品加工及质量安全控制创新型科技团队、河南省小麦高光效育种与杂种优势利用创新型科技团队、河南省功能性吸附分离材料研究及产业化创新型科技团队、河南省优异园艺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创新型科技团队、河南省农业数学模型分析与应用创新型科技团队 [37]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8个):动物病毒致病及免疫机制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作物分子遗传育种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南瓜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农产品深加工及质量控制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动物病源和新兽药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食品质量与安全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昆虫分类学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畜禽疫病防控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
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1个):教育与区域经济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
新乡市创新型科技团队(3个):百农207小麦育种研发团队、智能农业与生产过程控制团队、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创新团队 [38]
河南科技学院科研成果
据2019年7月河南科技学院官网显示,学校完成国际合作项目,国家“863”、“97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技攻关、转基因生物重大科技专项支撑计划等科研课题3629项,获科技成果奖1546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 [39],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1] [40]
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情况
项目名称
奖项名称
奖项等级
获奖年份
矮抗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矮抗58选育及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2013年 [39]
生猪主要违禁药物残留免疫试纸快速检测技术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08年 [40]
小麦品种“百农3217” 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1985年 [1]
优质蜂产品安全生产加工及质量控制技术 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2017年 [41]
2018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奖
成果名称
申报人
获奖等级
改革开放以来汉语旧词新义研究 宋培杰 特等奖
知识经济时代美国中小学生经济素养教育研究 高佳 一等奖
地方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程建锋 一等奖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背后逻辑的历史探寻 冯丽 二等奖
河南长篇小说(1949—1999)研究 张东旭 二等奖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微课视频设计与应用研究 冯小燕 三等奖
中国与比利时合办企业的创新研究:秦皇岛耀华玻璃公司(1921-1936) 方强 三等奖 [42]
2018年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成果奖名单
获奖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人
主要完成单位
获奖等级
畜禽健康养殖环境智能化监控平台构建及应用 刘艳昌,左现刚,张志霞,李国厚,蔡磊,侯志松,赵明富,余周,杨献峰,李琳芳,赵欣 河南科技学院 一等奖
发酵面制品复合抗老化剂及其协同作用机制研究 曾洁,高海燕,孙俊良,何承云,李光磊,李云波,河鸿举,苏同超,娄文娟,贾甜,张瑞瑶,宋孟迪,曹蒙,姜继凯,孟可心 河南科技学院 一等奖
锂动力电池正负极材料和固态电解质关键性技术及其应用 许光日,杨理,李元超,赵二庆,马晶晶,李晓波,范淑敏 河南科技学院 一等奖
食用菌凝胶食品开发及加工废液综合利用技术 李波,芦菲,杨伟,聂远洋,何承云,李云波,张兆沛,徐贵华,周浩宇,高海燕,屈晓清,周海旭,苏晓,刘英伟 河南科技学院,河南世纪香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新乡市赟丰菌业有限公司 一等奖
高效健康环保型猪杂粕饲料产业化关键技术 刘长忠,姜金庆,贺永惠,刘本国,陈金永,崔艳红,刘兴友,梁晓晓,王泽政,陈福水,韩庆功,何云,王元元,王永强,吴世秀 河南科技学院,雏鹰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广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乡好运农牧股份有限公司,新乡市酵守康饲料有限公司 一等奖
鸡内源性限制因子对雏鸡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调控及应用 余燕,马金友,张艳红,孙瑞,段佩玲,徐之勇,王秋霞,欧长波,刘婷宇 河南科技学院 一等奖
高产稳产早熟广适国审棉花新品种百棉1号、百棉985选育及应用 王清连,张志勇,张金宝,李成奇,张新,刘孝峰,余学科,刘桂珍,晁毛妮,张宝红,董娜,孙润润,胡根海,付远志,薛惠云 河南科技学院,河南省经济作物推广站,中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种子管理站 一等奖
高益生活性蝙蝠蛾拟青霉胞外多糖发酵关键技术及应用特性研究 武忠伟,黄玲,王正荣,张朝辉,宋琳琳,李志刚,李林波,王宝石 河南科技学院,新乡市大明饮品有限公司,新乡市天界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二等奖
葡萄耐寒性鉴定与杂交授粉技术 李桂荣,朱自果,余义和,张少伟,赵瑞芳,扈岩松,李红波,刘遵春 河南科技学院 二等奖
鸡场主要病原微生物防控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 徐彦召,张守平,杭柏林,王青,朱惠丽,李春艳,柳东阳,刘保国,秦保亮,王永强,张慧辉,杨雪峰,胡建和,董海广,高冬冬 河南科技学院 二等奖
鸟苷高产菌株选育及发酵监测工艺优化 杨天佑,田静,单长卷,常景玲,张志宏,李林波,王宝石,张蕾,付庆云 河南科技学院 二等奖 [43]
2019年度河南省社科调研课题联获奖清单
调研题目
获奖编号
主持人
获奖等级
智能网络冲击下个人信息传播安全性问题研究 SKL-2018-687 徐涛 一等奖
健全河南新型农业社会服务体系问题研究 SKL -2018-3830 董亚辉 一等奖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机制研究 SKL-2018-297 陈佳 二等奖 [44]
河南科技学院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8年11月,学校图书馆有中外文藏书总量约371万册(种),其中纸质图书143万余册,电子图书约228万种;纸质报刊1577种;中外文数据库48个。 [45]
图书馆正门 [45]
学术期刊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是由河南省教育厅主管,河南科技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截至2012年6月,有《河南科技学院学报》和《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报)》两刊。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分别出版社会科学版和职业教育版。社会科学版主要刊登政治、哲学、经济、法律、德育、文学、艺术等社会科学方面的文章;职业教育版主要刊登职业教育理论研究、高等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教育与经济、农村职教、成人教育与培训、思想道德建设、职教史研究、比较职教、职业指导、课程研究、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文章,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维普网、万方数据库收录,被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馆藏,系Caj-cd规范获奖期刊。 [46]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报)》主要刊登农学、植保、食品、园艺、畜牧、兽医、机械、电子、通信、计算机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方面未曾发表过的论文,被维普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收录,被上海图书馆、国家图书馆馆藏,系Caj-cd规范获奖期刊。 [47-48]
河南科技学院合作交流
编辑
截至2018年12月,河南科技学院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荷兰、日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乌克兰等国家的20余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为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能力的人才,学校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学生赴外交流等模式。
学校与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合作举办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信息工程、教育学等3个本科课程合作项目。2018年,学校申报了人力资源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环境科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旅游管理、物联网工程、生物技术、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学前教育等中外本科课程合作项目。
学校与乌克兰苏梅国立农业大学开展了研究生联合培养,成立了“中乌国河南科技学院-乌克兰苏梅国立农业大学国际联合研究生院”,截至2018年12月,已有74名师生赴乌克兰苏梅国立农业大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
2018年6月,学校依托与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合作举办的本科课程合作项目,选派了3个合作专业20名学生赴南澳大学参加了体验周活动;学校与马拉西亚博特拉大学开展了1学期的交换生项目,截至2018年12月,派出35名学生;2018年6月,学校依托与印度尼西亚泗水大学合作的“中国-印尼跨文化科研合作项目”,派出12名学生赴泗水大学交流。 [49]
2019年8月8日,教育部批准河南科技学院与乌克兰苏梅国立农业大学合作举办动物医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