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代"新媒体",宋代小报是如何诞生和发展起来的?
提起新闻业在我国的起源与发展,其实由来已久。早在唐朝就已经存在了《开元杂报》,而且存在了进奏院这个统一整理撰写官方报纸的朝廷官署。
但是真正的民间小报诞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当然,大家可能会好奇,为什么小报会诞生在北宋这个动荡的时期?而宋之前的隋唐王朝、秦汉帝国却没有出现?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宋代小报的诞生与发展。
宋代小报诞生记
在宋代,只要是一个关注新闻的人,每日都会去街上买一份报纸,上面内容纷繁复杂,不仅有时政消息还有新奇的社会新闻,这就是大宋"日出一纸"的小报。
那么大宋王朝民间小报是如何产生的?当然就必须谈谈它们的"母体"——邸报。
邸报和民间小报可不太一样,因为它的前身是来自于唐代进奏院撰写的官方报纸,当时也是大宋王朝认可发放的官方报纸。它几乎在大宋王朝开国不久就被确立了官方的地位。
邸报在大宋王朝的地位是多方面造成的。众所周知,大宋王朝是一个高度集权制的封建王朝。因此,朝廷的核心就是集权、达到对国家各个层面的高度控制。那么,朝廷就需要一种官方刊物控制民间的人心动向,提高自己的掌控力。
所以,邸报就是一种大宋朝廷控制民间的手段。
既然如此,邸报上面就只会刊登大宋朝廷允许颁布的政令和消息,而不利于大宋朝廷统治的是被禁止刊登在上面的。比如,各地的洪涝等自然灾害不会刊登,因为儒家"天命观"的影响,往往很多人都会以为这是上天不满皇帝的统治,导致人心惶惶;再比如,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朝廷机密等等也是不会被刊登在上面的。
但是,大家都知道,大宋王朝政局本就不是特别稳定,重文轻武,对内军备松弛,对外金军虎视眈眈;所以,大宋内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普通百姓,不管是为了争权夺利还是为了自身安全,对于消息都趋之若鹜。
而邸报这种官方刊物显然不能满足大宋人民的需求,有需求就会有市场,这就成了刺激宋代小报诞生的重要因素。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这是北宋著名词人柳永描写大宋杭州的一处繁华之景。
现在说起大宋朝,大家可能都会想到"弱宋",但是大宋朝的民间经济实力却是不可忽视的强盛。彼时的大宋朝的经济实力几乎引领世界的水平,甚至是我们中国历史的最高峰,城市化水准达到了百分之二十二。大宋朝空前鼎盛的经济状态,也为宋代小报的产生提供了成熟的社会经济环境。
再者,雕版印刷技术经过了唐朝的发展,到了宋朝更是飞速改进至成熟。究其原因,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大宋朝廷十分重视教育,而涉及到教育必定需要大量的教材。所以,朝廷方面都是鼓励大宋民众私自印刷教科书。而且,刻书售卖是可以获利的,这大大的刺激了民众的积极性,工匠的水平也渐渐成熟,因而,雕版印刷成本不高,民众因此获利也就更高。
也就是这样,书籍成本低,民众积极性高,没有政治压力,朝廷支持,国民文化素养也是非常高。陈寅恪先生就曾说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所以,大宋的文化创作环境非常轻松自由,各阶级知识分子各说其词,民众也时常聚在一起高谈阔论,造就了独属于宋代人民的市井文化,为小报的传播提供了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广泛的受众群体。
而宋代小报的内容方面也是和朝廷的进奏院相互联系,他们也就是小报信息的主要来源。而徽宗之后,社会也开始存在"专以探报此事为生"的民众,然后以"小报"的名义,传播市井,而因此"坐获不赀之利"。
就这样,宋代民营的"小报"在各种复杂的政治社会因素中就此诞生。
宋代小报之优势
大宋小报诞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时期。但是,当时做这一行的其实没有固定和官方的称谓。而"小报"二字其实是大宋朝读者所取的代称,本质上是为了区分官方报纸刊物邸报等。
虽然宋代小报不是正统的报纸,但是有官方报纸难以媲美的优势。
首先,小报的消息非常灵通,传播速度之快,时效性远超官方刊物。举个例子,每次遇到朝廷有新出的官员任命消息,早朝还未散尽,具体情况就已经被小报给传播出去了。所谓"每遇批旨差除,朝殿未退已传播"说的就是如此。
其次,小报内容非常广泛不受朝廷的控制,而且很多都是官报等不允许传播或者还未来得及传播之事。小报除了报道官员的升迁、任免、差除以及官员奏议等等时政性消息,还会报道其他贴近民众的时局消息。比如,金人入侵大宋朝,大宋北方人民和部分官兵奋起反抗,小报对此叙述详细。然而,朝廷内部因为主降派占上风,则认为此事是"骇惑听闻",不准在官方刊物中出现。
最后,小报的来源非常之广,绝不仅仅如官方刊物那般只局限于宫禁之中。由于小报的信息制作者来源于中央各个官署内部,有专门的"探官"为之打听内部消息,探官们内部还有分工。内探、省探、衙探分别打探朝廷各个地方的消息,有的是打探宫廷内部的,有的则是打探中央机关以及各个官署等等。
而且,加上小报本身就身处于市井江湖,很容易掌握收集民间的小道消息。所以,小报内容可能来之于朝廷进奏院、各个官署内部流传或者泄露的消息,也可能来自于民间访谈等等。所谓"或得之于省院之漏泄,或得之于街市之剽闻"就是大宋小报来源的一个概况。
正是如此,小报更具新闻性、来源广、内容丰富,大宋百姓又都喜欢新奇的事物,使得小报比朝廷官方刊物更加受欢迎。
大宋民间常常听见"已有小报矣","小报到矣"等等的声音,大宋百姓渐渐的"皆以小报为先,而以朝报为常",宋代民间小报逐渐成为各阶级知识分子的首选。
宋代小报之弊端
小报虽然颇受大宋人民的喜欢,但是其中一个很大问题一直受人诟病——真实性低,内容缺乏考证。
小报之所以被称为宋代"新媒体",自然也具备现代新媒体的特征,那就是"内容为王"。举个例子,在宋徽宗大观四年,小报竟然伪造了皇帝的诏令。伪造内容是训斥宰相蔡京投敌卖国的,皇帝为了辟谣,还为此专门下了一道诏令。
所以,大宋朝廷也曾多次公开斥责小报"撰造命令,妄传事端"。
当然,造成小报的内容虚假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我们得知道小报是商品经济衍生出来的产物,很多小报经营者是没有多少政治抱负的,赚钱获利就是根本目的。这就好比我们现在网络上那些博人眼球的娱乐新闻,能让更多人关注因此获利,他们目的就达到了。
所以,小报有时候的虚假消息就是小报经营者故意为之,目的就是激发民众的兴趣,他们从中获利。
其次,小报来源过于复杂,而小报并没有专门的人员核查消息来源的真实性。前面我们提到小报的消息有的来自于朝廷内部消息的泄露,有的来自于民间流传的说法。
虽然,消息来源很广,小报甚至为了打探更多的消息,专门组建一支打探消息的队伍,也与朝廷进奏院相互合作,在当时,进奏院的官员们撰写报纸就相当于他们的"兼职";但是却没有安排专门的人员核实消息的真实性。
宋代小报之意义
宋代小报的缺陷很明显,但是它的积极意义同样不可忽略。
大宋王朝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民间报纸,而宋代的小报则打破了官府垄断新闻报纸行业的局面。它的出现让各阶级的知识分子看到了国家另外一面,而不再是朝廷的一面之词,对于国家局势的了解也更加立体化。
再者,小报内容在另一个层面上来说是民意的传达。前面我们提到了小报甚至有伪造皇帝旨意的做法,其实这也就是人民表达对国家大事看法的一种方式。他们伪造皇帝斥责蔡京的诏书,实际也表现了大宋民间对于宰相蔡京其实颇有微词。
无独有偶。在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小报再一次伪造了旨意。报上刊登说,大宋朝廷将会重用主战派张浚对付金军,这消息一传播开来,甚至让金军又惊疑又恐惧。而皇帝不得不又一次下诏书澄清。
两次伪造诏书,都表达了大宋民间知识分子对于当时局面的看法,而且每一次都引起了皇帝的注意,可见影响之大。
此种表达民意的方式是当时从未出现过的,之前的皇帝都是通过大臣的奏报才能了解民间的实际情况,而如今小报的产生则是让民众的思想直接与皇帝接触,可谓是古往从未有之!
结语
宋代小报出现被很多学者们认为是"悲剧的产物",诞生之初就受到多方的打压,长期处于地下、非法的状态,甚至在内容的真实性上也被多方所诟病。
但是,它却打破了官府对于新闻报纸业的垄断统治,让民间对于时政的看法走上大宋的舞台,新闻报纸业不再是朝廷的一言堂。
而且,小报也在大宋复杂背景下成为一种商品,成功走入大宋市场。并因为其特殊的存在方式让大宋民众看到一个更加立体的时局。
大宋小报的诞生不仅促进了中国民间新闻报纸行业的发展,也开创了通过报纸向上层阶级传达民意的先河!
2、新媒体时代对不同年龄阶段人群有何影响
在信息传播中,媒体环境发生改变,相对应地在媒体环境中彼此有联系的人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海量的用户使信息的制作、传播、接受变得异常简单。笔者非常赞同美国《Online》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由单纯的“接受者”转变成“传播者接受者”的双重身份,身份发生论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理论探讨巨大改变。
“受”众不“受”。在新媒体环境下,这种传播模式被改变。早期在网络出现之前以广播、电视、报纸这类大众传播媒介为主的传播方式,这种模式下“传播者”是整个传播链的第一环,处于第一中心位置,他决定着传播活动后属四大环节,而受众对于信息的接受处于被动的位置。而在新媒体环境下,早期的信息传播模式被完全打破。“传播者”和“受众”的界限被模糊,媒介中心丧失。“去中心化”成为现今信息传播的一大特点,所有人都可以进行传播,每一个个体都成为信息传播的中心。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并发挥自己的能量。
这个时代不再会依靠某一个类媒介的强势覆盖而“号令天下”、“唯我独尊”。新兴媒体的勃兴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和个性的表达,每个人都掌握着话语权。新媒体环境中,“受众”已经不是被动的、单纯的“受”众,笔者倾向于将“受众”更名为“用户”。
在新媒体发展下,受众成为用户,每个普通人都可以随意地发布信息,每一个人手里都有一支“麦克风”,传播和接受的地位平等。互动性加强。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特征明显,即时性、互动性、开发性、个性化、精准性、信息的海量、低成本的无界限传播、搜索便捷等。而其中信息处理技术的数字化、传播方式的互动性是它最本质的特征。
丹吉尔默提出了“新闻媒体3.0”的概念,而受众与媒介的关系也从0经历到3.0形态。0时代的交互性弱基本没有,传播形式单一,媒介是中心,它决定受众选择的信息。2.0时代媒介中心的理念开始淡化,受众与媒介之间开始了互动,受众的声音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媒体上,而媒体也开始重视这样的声音,并根据受众意见随时调整信息的传送。如今的3.0时代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界限模糊,媒介不过是聚合受众注意力和需求的。信息的发布不再局限在原来的少数特权阶层,每一个人都可以发布信息,参与任何一个新闻事件,影响事件的进程。受众的主动性及互动性是新媒体环境下的鲜明特征。
(参考资料:财识网)
3、互联网背景下媒体受众特点表现在哪儿
在信息传播中,媒体环境发生改变,相对应地在媒体环境中彼此有联系的人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海量的用户使信息的制作、传播、接受变得异常简单。笔者非常赞同美国《Online》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由单纯的“接受者”转变成“传播者接受者”的双重身份,身份发生论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理论探讨巨大改变。
“受”众不“受”。在新媒体环境下,这种传播模式被改变。早期在网络出现之前以广播、电视、报纸这类大众传播媒介为主的传播方式,这种模式下“传播者”是整个传播链的第一环,处于第一中心位置,他决定着传播活动后属四大环节,而受众对于信息的接受处于被动的位置。而在新媒体环境下,早期的信息传播模式被完全打破。“传播者”和“受众”的界限被模糊,媒介中心丧失。“去中心化”成为现今信息传播的一大特点,所有人都可以进行传播,每一个个体都成为信息传播的中心。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并发挥自己的能量。
这个时代不再会依靠某一个类媒介的强势覆盖而“号令天下”、“唯我独尊”。新兴媒体的勃兴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和个性的表达,每个人都掌握着话语权。新媒体环境中,“受众”已经不是被动的、单纯的“受”众,笔者倾向于将“受众”更名为“用户”。
在新媒体发展下,受众成为用户,每个普通人都可以随意地发布信息,每一个人手里都有一支“麦克风”,传播和接受的地位平等。互动性加强。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特征明显,即时性、互动性、开发性、个性化、精准性、信息的海量、低成本的无界限传播、搜索便捷等。而其中信息处理技术的数字化、传播方式的互动性是它最本质的特征。
丹吉尔默提出了“新闻媒体3.0”的概念,而受众与媒介的关系也从0经历到3.0形态。0时代的交互性弱基本没有,传播形式单一,媒介是中心,它决定受众选择的信息。2.0时代媒介中心的理念开始淡化,受众与媒介之间开始了互动,受众的声音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媒体上,而媒体也开始重视这样的声音,并根据受众意见随时调整信息的传送。如今的3.0时代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界限模糊,媒介不过是聚合受众注意力和需求的平台。信息的发布不再局限在原来的少数特权阶层,每一个人都可以发布信息,参与任何一个新闻事件,影响事件的进程。受众的主动性及互动性是新媒体环境下的鲜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