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新媒体 > 新媒体与儿童

新媒体与儿童

发布时间:2020-10-25 09:42:08

1、如何看待媒介对儿童的影响

英盛观察为您解答:电子媒介以不可抵挡之势入侵童年,影响儿童成长的方方面面。本文主要从儿童认知、道德、审美与童年进程四方面探讨电子媒介的影响,使用得当,电子媒介会成为儿童知识渊博的朋友;使用不当,电子媒介会摧毁美好的童年。

电子媒介充斥在现代人生活与工作的每一个角落,以至于人类已经无法想象在没有电的世界里该怎样生存。电脑、手机让成人着迷的同时,也让儿童深陷其中难以自拔。看看周围,在餐厅的某个角落,成人吃饭聊天,儿童就沉浸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的世界里。在家中,孩子哭闹无计可施时,家长会掏出手机,播放有趣的视频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个人无法阻止历史的进程,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个人很难避免儿童不接触任何电子媒介。电子媒介既是天使,也是魔鬼,它们“随风潜入夜”,逐渐渗透到儿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对儿童的成长造成利弊交加的影响。

一、对儿童认知的影响

皮亚杰认为:“认识上的适应,也像生物学上的对应物一样,是由同化和顺应之间的一种平衡所组成。”儿童通过同化和顺应掌握外界信息,从而适应环境,学会生存。

电子媒介出现之前,人类通过纸质媒介来获取信息。儿童通过学习才能寻觅到打开成人世界大门的钥匙,这一过程是漫长的,伴随着儿童的成长。电子媒介的出现,大量信息以图片、视频的形式呈现,使得现在儿童可以获得从前儿童难以接触的秘密。这一方面可以扩大儿童的视野,知道人的身体组成是什么,世界的另一端有什么,科技的前沿创造出了什么……另一方面却可能意外地让儿童了解到暴力、性等从前对儿童封锁的信息。是否因为电子媒介会造成恶的后果就阻止其进入儿童世界?当然不可能,同样对儿童也不公平。如今,儿童如果从未看过某个动画片,玩过电子游戏,那么在同伴中间他会被排斥,因为他和他们没有共同话题。从幼儿园小朋友集体被平板电脑诱拐的实验,可以看到科技产品对小朋友有着无可抵挡的魅力。儿童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他们看见成人时不时看看手机或电脑,他们会好奇其中的奥秘,他们会探索如何使用成人的“玩具”。黑格尔认为文明的进程会使曾在历史上显得神秘的知识都成为儿童的玩具,“在知识领域里,我们就看见许多在从前曾为精神成熟的人们所努力追求的知识现在已经降低为儿童的知识,儿童的练习,甚至儿童的游戏。”曾经的计算机只有国家实验室才拥有,如今儿童都会使用计算机听音乐、看视频。长时间沉迷在电子媒介营造的世界里会对儿童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电子媒介绝不是也不应该成为唯一的途径。儿童处于大自然中,可以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听,还可以用手去触摸,用鼻子闻,用嘴巴尝,他们感受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生动灵活的。儿童的每一天都是新鲜的,他们充满好奇地观察这个世界,世界呈现给他们的每一天也是充满变化的。昨天天晴,今天下雨;昨夜漫天星星,今夜月朗星稀;昨天有雁飞过,今天小蝌蚪在找妈妈……儿童在大自然度过的每一天都是充满生命力的。何必浪费大自然的恩赐?在大自然的庇护下,每一个儿童都能快快乐乐地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现在电子媒介无处不在。成人对电子媒介的态度是否应该如临大敌,还是应该听之任之?或者应该淡然处之,既不放任也不完全拒绝,就像周作人在其《儿童的文学》中所阐述的,成人可以“放胆供给”儿童所需要的、能够满足儿童的本能和兴趣的一切精神食粮。成人“不必愁他有什么坏的影响,但因此我们又更须细心斟酌,不要使他停滞,脱了正当的轨道……”电子媒介寓教于乐,合理的使用可以对于儿童的认知起到积极的作用。电子媒介的魔力让很多成人都不可自拔的沉溺其中,但是成为父母后,成人必须承担控制儿童使用电子媒介的时间与质量的责任,就像守护一朵带着露水的玫瑰一样,成人该有怎样的小心翼翼,才能保护世间最纯真最脆弱同时也是代表未来和希望的花朵。

二、对儿童道德的影响

电子媒介虽然会向儿童宣传道德规范,但同时暴力、争斗、尔虞我诈也会出现在电子媒介上,造成儿童道德认知的迷茫。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不无忧虑地指出:“很显然,媒介已经削弱了家庭在塑造年轻人的价值观和情感发展上的作用。”电子媒介给儿童创造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儿童会认同虚拟世界的规则。例如家长说打其他小朋友会痛,欺负别人的小朋友将没有人和他玩。但是儿童看见猫和老鼠成天打架,看见喜羊羊和灰太狼总在争斗。儿童会发现这个过程充满乐趣,在和其他小朋友交往时也会产生同样的逻辑。怎样知道欺负别的小朋友是不对的呢?当儿童看到别的小朋友受伤哭泣,当自己被其他小朋友欺负感到痛苦时,儿童这才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和理解问题,才会对别人产生同情心。休谟认为“广泛的同情是我们的道德感所依靠的根据。”在虚拟空间中,儿童身体的存在被抽离,于是应该形成的常识和同情心也被抽离。正常儿童会了解人被火烤的后果,并同情被烤者的痛苦。而连云港9岁男童竟然模仿灰太狼用火烤羊的情节,将两名同伴绑在树上点火,造成了严重的烧伤。这样极端的事例说明该男童沉溺虚拟世界中,在动画片中,小羊并不会受到真正实质性的伤害;现实中,他认为他的行为只是游戏并不会造成严重后果。儿童的道德观正在形成中,电子媒介的矛盾让儿童困惑。一方面,儿童会得益于电子媒介宣传的真善美;另一方面,儿童会受困于电子媒介透露的假丑恶。家长所要做的是控制和解释电子媒介所传播的信息,让儿童在与人交往中形成被社会认可的道德观。

三、对儿童审美的影响

审美是儿童的天性。经验告诉人们,儿童喜欢漂亮的伙伴、漂亮的衣服、玩具,喜欢动听的音乐、优美的环境。毕加索认为每一个儿童都是艺术家。儿童的艺术不受功力目的支配,他们凭着纯粹的心表达稚嫩的情感。美是秩序的感性表达,儿童天生有一种对规律性的强烈需要,儿童通过审美表达自己对于世界的观感和对于规律的把握。正如庄子所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老子指出圣人的精神状态 “复归于婴孩”。圣人通达天地之美,儿童也在通过自己天真无邪的双眼观察世界,试图寻找世界的规律。自然是美的,处于大自然中的儿童是快乐的,他们有着无穷的问题需要探索,他们也有着无数的艺术作品亟待完成。电子媒介同样也会试图向儿童传播美,通过电子媒介,儿童可以看见平时很难看到的海底世界、非洲大草原、热带雨林……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儿童通过电子媒介认识的世界是不全面的,洁净的城市生活会让儿童诧异“脏”为什么存在。有的儿童看见自己的排泄物会恶心,当污泥溅到皮肤上时甚至会呕吐;任何人想到污泥由动物排泄物构成,都有点不舒服。而乡村的儿童或许此时正开心地玩泥巴,单调的生活和传媒让人无法想象另一种生活方式。真正的美是一种和谐,自然中不仅有高大雄伟、光鲜亮丽,自然也包括各种奇形怪状,经常接触大自然的儿童,会明白可爱的猫咪是美,同样老鼠的存在也是和谐的;会明白蝴蝶是美的,明白虽然毛毛虫不起眼,可正是它变成了美丽的蝴蝶;自然的一切存在都是合理而且美好的。如果儿童接受相似的传媒,那么他们长大后会怎样?是否会依照相似的审美过着与他人无差异的生活?他们未来的生活是否会丰富多彩,充满创造力? 四、对童年进程的影响

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电子媒介不应该让童年走向逐渐消逝的道路。达尔文、爱因斯坦等人皆因为童年的好奇心而激发了他们成年后的探索。电子媒介是人类科技的成果,使用得当可以增光添彩。现在,每天,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和各个领域的信息通过电视或互联网传播,儿童可以快捷地从中获得所求。这些信息可以是有益的、寓教于乐的,有的儿童探索了科技的力量,学习的捷径,努力的结果使得他们成为神童或者少年大学生,在这之后,他们依然会对童年的玩具念念不舍,在学识方面,他们超出了正常的儿童,在生活和心理需求方面,他们仍是孩子。电子媒介也会为儿童打开一扇窗,让儿童窥见成人世界的秘密。有的儿童过早了解了性知识,甚至早早有了性行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妈妈是一位五岁女孩,这个儿童或许会在哺育方面多一些知识,可是并不会一下子拥有成人的思想和经验。电子媒介是否会加速童年的进程?木桶效应告诉我们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神童在某一方面可以卓尔不群,可是在其他方面的表现可能平常甚至失常。英国来德尔克斯大学36年间跟踪调查210名神童,结果3%的人最终功成名就。极端的个案可见塞达斯的事例,哈佛大学一名心理学教授,在自己儿子塞达斯身上进行“培养试验”,塞达斯6个月时能读出26个英文字母,2岁看懂中学课本,4岁发表4篇文章,6岁完成解剖学论文,12岁被哈佛大学录取,14岁住进精神病院。精神的物质基础是神经生理组织。儿童心理发展从一个阶段到下一个阶段过渡的最佳速率是由大脑等神经生理系统发育中相应阶段过渡的速率决定的。只有符合自然的正常速率才能让儿童健康地成长。卢梭认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长时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有自己的大纲,尊重儿童的成长速率,满足儿童对电子媒介的好奇,有选择地让儿童接受电子媒介传播的信息,让电子媒介成为生动有趣、知识渊博的朋友,让童年更加美好。

结语

信息化时代,如何让儿童快乐地成长是每个家长必须思考的问题。现在中国的年轻父母很多都曾经是独生子女,可能他们儿时就与电视为伴,长大后又沉浸在网络世界里。80后母亲在家沉迷网络,让8岁孩子洗衣做饭的新闻,说明80后父母曾经的生活重心就是电子世界,如果他们无法控制自己,那他们如何教育孩子?儿童是这个世界最美的花朵,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美的时光,看看儿童天真无邪的笑脸,怎么忍心儿童迷失在电子世界里?儿童也是成人之父,当年轻父母无法控制自己时,请看看自己的孩子,想想自己的责任。如果年轻的父母童年的玩伴是冰冷的电视机,问问自己快乐吗?问问自己是否想让自己的孩子重复那样的道路?电子媒介让现在人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人无法阻止儿童接触电子媒介,成人所需做的是控制儿童接受电子媒介影响的内容和时间。尽量多陪陪孩子,让孩子接触大自然,让孩子多交朋友,让孩子融入真实而美好的生活。

2、针对新媒介对少年儿童的消极影响的对策有哪些

针对新媒介对少年儿童的消极影响的对策

现代社会对少年儿童影响最大的就是网络媒介。在针对网络对少年儿童的消极影响方面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1、建立学校思想教育网络机制,营造绿色网络文化环境
(1)建立学校思想教育网络工作机制。学校思想教育必须认清网络文化发展的新特点,树立强烈的阵地意识,不断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努力开辟思想教育的新天地。一是增加网络文化思想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二是规划和建设好学校网络文化主题网站,三是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站文化,四是加强网络文化思想教育队伍建设,五是积极利用 BBS 开辟网络文化教育新阵地,六是开辟网络文化专题论坛,七是开展网络文化心理咨询,八是“依网络做活动,以活动兴网络”,拓展网络文化思想教育空间。有计划地开展贴近青少年网络文化生活的有影响的各类活动,如绿色网络教育征文,开展“,“看INTERNET”等与之相关的系列征文,关心青少年的思想、学习、生活、交际、友谊、爱情、道德、理想、职业和未来等方面,把主旋律唱到网上,以达到凝聚人、团结人、鼓舞人,激励青少年拼博奋进的教育目的。

(2)建立学校思想教育网络创新机制。思想教育必须针对网络文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积极推进思想教育的改革,突破传统,善于创新。一是在思想观念上,把握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确立现代教育观念。二是在思想教育内容上,充分挖掘和利用网络资源,用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内容占领网络阵地。三是在教育方式方法上,体现网络特点,充分利用网络的各种功能,灵活开展思想教育。四是在工作格局上,建立以思想教育网站为主体的新型网络文化教育平台。

(3)建立学校思想教育网络保障机制。在当前学校及社会网络文化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要为思想教育赋予新的、现代化手段,保障网络的科学建设和健康发展。一是切实加大对校园网络建设的投入力度,努力做好思想教育进网络的硬件保障工作。二是加强建设、管理,切实做好思想教育进网络的组织保障工作。三是培养网络思想教育者,努力做好思想教育进网络的队伍保障工作。四是建立学校与政府的合作渠道,努力做好思想教育进网络的环境保障工作。把好网络的“入口”和“出口”。五是争取社会力量加大对学校网络建设的支持,努力做好思想教育网络的资源保障工作。
(4)建立学校思想教育网络功能机制。努力实现网络教育的引导功能,应积极引导青少年主动开展“网德”大讨论活动,强化网络上的自律意识和道德意识,提高网络自我教育功能。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生存方式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弘扬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引导青少年开展各种具有积极意义的讨论活动。要堵疏结合,监控和引导并重,有效地引导网上舆论。如果说靠监控和删除文章来控制不良网络文化是一种“堵流”手段,那么及时发布主流媒体信息,扶持正面理性信息,引导网上舆论方向则是一种“疏导”的手段。在网上关于一些话题的热烈讨论中,如果把所有涉及敏感问题的文章一味删除,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反感甚至导致对立情绪。因此,对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不仅要“堵”,而且还要“疏”,坚持疏堵结合,监控和引导并重。当代青少年对事物有自己的判断标准,无论是眼界、理念还是思想,都比较成熟、比较理性,应该相信他们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只要我们注重培养一批有独立思考能力、立场正确而坚定的青少年网友,依靠这些骨干带动更多的网友理性地思考和分析问题,就能够实现青少年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可见,要“疏之有度、堵之及时”,才能牢牢把握网络阵地的主动权。不论是堵还是疏,都要立足于帮助青少年提高对网络文化进行独立判断的能力。惟其如此,才抓住了网络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

2、加强网络文化下的道德教育,塑造健全的网络道德人格
(1)创新理论教育,倡导健康上网。把辨别网上信息的能力、网络道德、网络自我规范意识以及网上的行为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作为工作的重点。把热点问题讨论作为难点,积极主动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说教和填鸭的方式,要发扬民主,尊重个体与个性,与学生展开讨论和沟通,耐心地把问题从根源、本质上分析透彻,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思想上认识问题。
(2)以文明修身为载体,加强学生文化底蕴的积累。学校应加大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举办网上大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通古今、晓中外,接受先贤志士的教导和熏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备分析和评判网上信息资源的能力,增强防范辨别能力,加强约束能力。
(3)重视网络心理咨询,健全学生心理。安排心理咨询师,对学生展开面对面交流或网上沟通,排解学生内心的积郁,调整学生的心态,引导他们重塑健康的心理,步入正常的学习生活。使网络文化成为学生主动表达自己心声的一个窗口,使学生拥有一片抒发自己情感、坦露自己心声的天地,让学生可以互相帮助,解决同龄人内心的问题。使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同时也能成为教育者。
(4)健全网络管理,加强综合治理。深入研究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网络法规,加大网络管理力度,规范净化网络环境。例如制定“网络自律公约”,开通反垃圾邮件平台,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对网络信息进行审查、控制和过滤,使学生无法接触垃圾信息。

3、新媒体时代 如何培养孩子阅读兴趣

一、让孩子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从我们家长的切身体会来讲,小时侯读很多书对人的一生是很有帮助的。所以我们才会不断地提醒孩子要读书,可是孩子知道为什么要读书吗?我们总是不断地告诫孩子要多读一些书,甚至剥夺孩子玩的时间让他们“看书去。”还有的家长总是拿别人的孩子与自己孩子比较:“你怎么不像某某某那样爱读书。”他只是听你一味地说要读书,要读书。也许他听了你的话去读了,并且发现了其中的乐趣从此爱上了读书,这固然是好事。可是大多数孩子呢?他们把你的唠叨当成了耳边风,对这种好像是被逼迫做的事情感到无奈,甚至产生厌恶感,不仅不爱阅读,反而视其为苦差使。
书籍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孩子可能一时无法理解,但是可以告诉他一些格言,从而强化读书重要的意识。
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找到乐趣。大家都知道,这个时期的孩子是很会模仿的。家长们可以故意在孩子面前读书,装作读得很专心的样子,甚至在孩子们叫自己的时候,都假装不理睬。还可以边读边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或者放声大笑。这样,孩子们就会被吸引过来,甚至学起我们的模样看起书。因为他们想知道是什么吸引了他的父母,又是什么让我们如此快乐。而获得这个答案最好的办法就是:模仿父母自己去试一试。
二、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一)、家长要和孩子们一起阅读
我们的孩子对读书没有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受家长的影响。问一问自己:我们一天中有多少时间是花在阅读上呢?连我们自己都没有一个好的阅读习惯,怎么能强求孩子们去读书呢?
所以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家长自己每天至少要读半个小时的书。给我们的孩子做出一个好的榜样,让他们知道,除了电视和电脑,我们还可以从书籍中得到乐趣,得到知识。当阅读在我们的家庭中变得像看电视一样自然的时候,孩子就会很自觉地拿起书籍,享受这种文字带给他们的快乐。
当孩子主动地拿起书的时候,家长们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和孩子们一起来阅读他们所感兴趣的书籍。
小孩子们通常都不愿意自己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他们更愿意受到别人的关注,喜欢热闹。这也是孩子们不喜欢读书的原因——阅读时是一个人,没有声音的刺激。所以要培养孩子们对阅读的兴趣,家长们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要特别关注。不妨陪他们一起来阅读一本他们感兴趣的书籍,就像他们小时候要我们在睡觉前给他们讲故事一样。所不同的是,这次是我们指导着他来阅读。可以让孩子们大声的朗读,我们在一旁对读音、断句等加以指导就可以了。这样慢慢地等孩子们领略到读书的乐趣后,就会自己来阅读了。
(二)、让孩子体验读书的乐趣
告诉孩子读书的重要性,告诉孩子读书的乐趣,当然你还要让他有成就感。孩子小的时候,通常都是我们给孩子讲故事,当孩子能自己看书以后,我们就应该尝试着让孩子给我们讲故事。不经意地去创造一些让孩子给我们讲故事的机会,比如当我们在做家务的时候,当我们辛苦了一天瘫坐在沙发上的时候。这时候你就可以请求孩子给自己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帮助自己放松精神。通常这时候孩子们是很乐意的,因为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价值,自己也可以通过给父母讲故事的方式,帮助父母消除一天的疲劳。这样,孩子为了讲故事就要自己去看书,为了讲得好就会认真地筛选故事,理解故事。孩子讲完后,我们要给予赞许,这样孩子会归功于阅读,就会从阅读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更爱阅读。当然我们也要引导他进步。给他指出一些他没有理解的以及讲述不当的地方。这样他的进步才会更明显。
除了让孩子给我们讲故事,还可以给他们创造更多展示的机会。周末去奶奶或姥姥家时,让他表演给老人看。还可以组织住在周围的孩子,经常地举行一些故事演讲比赛。一般当孩子得到更多人称赞的时候,他就会更有自信,也更愿意做这件事。

1.如果您想让您的孩子喜欢阅读,您就要让他们知道您读过很多书,而且您很喜欢看书,使他们知道,阅读不仅是有用的,必需的,而且还是令人愉快的。 2.孩子可以在阅读中学会阅读。要给孩子提供阅读机会和环境,家里要有各类阅读材料,每天安排一定的安静的学习时间。 3.经常给孩子念一些书。听故事可以使孩子学会集中注意力。要时常带孩子到图书馆,并且使他们认为这是一件乐事。要给予孩子必要的帮助,但不要替他们选择书籍,要让他们自己挑选。 4.让您的孩子知道阅读是必需的和实用的技巧,当您带他们外出时,让他们读出路标、街名以及商店的名称。让他们帮忙查找电话簿里的地址、价目表里的项目和价格、电视报里的电视节目等。 5.孩子都喜欢拥有“自己的”东西,包括在一些纪念日如新年和生日里收到礼物中的书籍在内。如果经济许可,家长要尽量多给孩子买书(有许多价钱便宜的好书,不过您得花点时间去寻找。)要让每个孩子都有一个专门放书的地方(书架、抽屉、箱子等)。对于一些孩子来说,书籍象他们的衣服一样属于“个人生活资料”,有时甚至更为珍贵。

4、夸父逐日(北京)儿童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夸父逐日(北京)儿童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中央编译出版社少儿分社、世界儿童文化创意中国中心(筹),由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集团公司联合中央编译出版社、萃英文化发展(天津)有限公司、著名评论员曹保印先生共同出资设立。夸父逐日(北京)儿童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主要服务对象为3-12岁儿童及其父母,产品涉及儿童图书、儿童杂志、儿童创意文化嘉年华、儿童影视与视频节目、儿童大学、儿童教育新媒体系列平台、儿童公益类项目等,以追求美好、享受美好为核心价值观,打造真正属于中国儿童文化与教育需要的精品文化产品,培育真正的全球化人才,让优秀的西方文化走进来,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出去。
法定代表人:马建平
成立时间:2014-05-09
注册资本:5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110102017196700
企业类型:其他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4号23幢220号

5、新媒体对儿童游戏的影响

?

6、求翻译英语 1. 针对儿童及家庭打合家欢概念 2 受年轻化,新媒体成为线上主要阵营 3 大制作影片

1.For children and families play Carnival concept
2.By young, new media become the main line of the line.
3.The film needs to capture the audience's attention in a wide range of forms, such as outdoor / theater.

与新媒体与儿童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