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新媒体 > 新媒体使人更亲近还是更疏远辩论赛

新媒体使人更亲近还是更疏远辩论赛

发布时间:2020-10-25 09:41:25

1、网络使人更亲近更疏远辩论赛的视频。

网络一词近几年已深入国人心中,以至酒桌上举杯共饮,
人们皆以“联网”呼之。短短几年,国内使用电子邮件、到网上聊天
者都以几何级数增长。然而,网络到底要使人亲近还是疏远呢?辩论
伊始,马来亚大学队高举“网络使人更亲近”大旗,一辩何晓薇开场
列举几条理由:网络的出现让全球减少隔阂、增加交流。比如,我没
有去过澳门,但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澳门的信息;人们在网上共享咨讯,
促进人类互爱互助,比如去年人们援助华东水灾。然而,澳门大学队
同样立场坚定,一辩张颖从人际关系学理论加以分析:人与人的交流
分情感与信息,互连网虽使人感到方便快捷,但岂能情感、信息千斤
重担一肩挑———网上道别,怎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
情”的厚意;恋人网上问候又怎比“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诗
情画意。不是有一句名言吗———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不是一只狗。
按以往交战方式,观点亮出,下面应是交互厮杀。今年辩论新设
“自由人”:不求思维缜密,但要机智幽默,一分半时间分两次使用,
可向对方三位辩手突施冷箭。这次,双方各抛出一个问题,反方王维
成问:时空的缩短必然拉近人的关系吗?正方陈瑞华反问:有人沉迷
读书,有人沉迷钓鱼,难道读书钓鱼会使人疏远吗?虽无交锋,却为
下一次两分钟的短兵相接留下伏笔。
果然,经过双方盘问以及小结之后,自由人的直接交锋带来比赛
的高潮。正方陈瑞华咬定青山不放松:网络给人们提供交往的机会与
空间,又为什么一定要说网络使人更疏远呢?反方自由人王维成祭出
“情感”之剑,声情并茂“控诉”网络之弊:哥伦比亚大学一名教授
沉迷上网,与人见面都要———王伸出十指,做击打键盘状———样
子夸张好笑,王却一本正经地说,他失去了与人交往的能力。再说,
都市人需要交流,即使亲人都要“常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洗碗帮爸
爸揉肩”。既然网上你不知道对方是男是女是好是坏,又岂能“别问
你是谁,请与我相恋”。所以,对沉迷网络者,还是那句话说的好,
“该下网时就下网,亲亲热热好时光。”动情之处,王维成边说边唱。
观众也报以热烈掌声。
接下来自由辩论更是短兵相接。反方问,你与你的恋人相知相恋,
依靠网络拥抱,可要当心触电呀!正方回击,今天我在北京比赛不能
回家,通过网络给母亲发一个邮件更能拉近感情,如果非要相见才行,
岂不是一辈子都要呆在家中?双方你来我往,各有攻守,紧张的是队
员,忙碌的是观众———辩手妙语连珠,鼓掌都有点来不及。

2、辩论赛:网络发展使人更疏远还是更亲密

美国心理学会年会报告(1999),上网人群中IOU的比例约为6%。英国的一项研究(Niemz
K等,2005)表明,大学生IOU的比例为18.3%。韩国一项研究(Kim
K等,2006)对1573名高中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6%的学生被诊断为网络成瘾,38.0%被诊断为可疑的网络成瘾。国内文献报道IOU
在大学生中发生率4%~13%,中学生6~15%。民盟北京市委进行了一项关于网络游戏与未成年人教育的调查(2000)显示,北京市有近22万中学生在玩网络游戏,而中学生上网成瘾者比例达14.8%,初中生11.8%,高中生15.97%。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9
年1 月13
日在北京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结果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规模排名全球第一,较2007年增长41.9%,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1.9%)。其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1%,其次是25~30岁的网民(19.3%)和18岁以下的网民(16.6%),30岁及以下的网民占71.0%,24岁以下青少年网民人数已占网民总数的50%以上。以上的数据表明,青少年已成为网络成瘾人群的主体人群,有人估计我国目前至少有440万网络成瘾青少年。自己重新整理一下类似数据,百度关键字网络成瘾,网络购物,网络办公都是一大堆数据。

如果你对辩论很熟悉了,那么下面我的个人观点就不用看了

我提一点我的个人看法,这个是个很老的辩题,所以想赢要打出点新意。所以论证上自己要多想点新思路。而不是事实性论证一个劲的堆数据,上面的数据完全够用了,立论上可以打成逻辑环体系,从我的个人理解提供点思路:
1.网络的便捷性和娱乐性使人成瘾,占用大量的(交际)时间疏远了人
2.网络的传递不完整性和屏蔽效应疏远了人与人的关系
解释一下上面立论,第一条不用说了,主要战场,第二条指的是传递的不完整性,情感的传递不是仅仅通过视频、文字、语音就能传达的,需要肢体、神态、情景等等相结合,而网络这头说一句我想你那边收到的只是冷冰冰的文字,而你认为你做到了,对方却感觉不到,久而久之疏远了人与人,屏蔽效应指的是,例如今天情侣间闹矛盾了,他说一个分手吧,你点一个叉瞬间世界就安静了,而那一头的她(他)却无力挽回,即便那只是气话之类的。
其实还有很多类似的,但是毕竟不是我打我也就不继续想了,给你提供点思路有用就参考下而已,主要还是靠你自己做。
-------------------------------------------------------------------------------
网上有这个辩题的类似辩题(网络拉近/疏远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材料都是通用的,同样是是非性辩题不是比较性辩题,会比较好打,唯一改动是这个辩题讨论的环境是大范围的,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发展趋势,所以发展这个词一定要单独解释清楚,给一个有利的定义,最后四辩升华时可以用到。对方提到个例就要给他抓回现象,说明我们今天论证的不是个别人而是全部人,是社会这个整体,对方提到网络现象会随着发展而改进,就提到如今的病态发展需要的是人们正确的认识,打回一个倡导。
最后还是一句话:打出新意……

3、正方:网络使人更亲近,反方:网络使人更疏远辩论 我是正方二辩,求二辩补充陈词

不知道你的具体赛制如何。我原来打过二。主要是驳。给你些方向吧。
1.网络可以拉近我们与陌生人间的关系。。。如论坛啊什么的。。。要想天下谁人不识君,网络肯定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2.网络可以拉近我们和亲人朋友的距离。或许在亲人朋友伤心的时候我们不能及时给予拥抱。但是,网络视频可以让我们听他们倾诉。陪他们哭泣。
3.很经典的驳。杀人非刀之错。网络只是一个工具,具体看怎么使用。那些沉迷与网络的例子只是他们自己不懂节制。毕竟网络的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是为了更好的促进信息的交流。
4.其实可以另辟蹊径(只是我个人想法,我们没这样打),网络提高办事效率,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陪亲人,朋友。。。。例如商人啊什么的。

具体内容还是得看你们的一辩稿和逻辑主线。

4、我们有个辩论赛,题目是《网络使人更亲近:更疏远》,我是反方一辩,求高手指教下一辩陈词。

反方观点是,网络使人更疏远,一辩的主要任务是,破题,立论,界定自己立场且没有明显漏洞。
如何破题立论?要让对手明白,这里的网络,专指过分依赖网络交往。因为网络本身是一种工具,是一种人际平台,无所谓好无所谓无所谓坏,如同家里的厨刀,可以用来做美味佳肴,也可以用为杀人,不是说用了高科技的刀,就必然能做成美味。这就是破题。
过分依赖网络交往会造成什么危害?你得预先估计对方会攻击你的哪些方面。
网络交往且过分依赖,造成人际交往有什么障碍?网络是一种介质,反馈不如会晤及时有效。网络交往更具面具性,不能真实反映心理情感。
正常的人际交往辅之网络交往,这是反方的立论,否则会造成疏远。

5、社交媒介使人际关系更亲近,还是更疏远?辩论赛,我是更亲近的那方,大家帮我想下如何盘问对方?

请问对方是认为社交来媒介使人际关自系更疏远吗?(是)请问对方社交媒介是如何让人疏远的呢?(人们在一起的时候只顾玩手机等等等等)那请问对方是社交媒介强制人们必须在一起的时候必须要玩手机的吗?(不是)那社交媒介又是怎样强制大家疏远彼此的呢?

6、我对”网络是使人更亲近还是更疏远“的辩论赛的意见

有些时候低头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你内心深处那些不愿意说出来只愿意写出来的话

7、辩论赛“网络使人们更亲近还是更疏远了”我是反方

提出论点、解释论点,从生活中解释网络使人更疏远:

首先,网络交流并不能使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只会使感情变淡。缩短空间距离并不等于拉近关系,维系人际关系的根本是情感交流。马克思在文艺发展不平衡论中告诉我们,沟通工具的发展并不能直接带来沟通效果的进步。

我们不否认网络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但是,人们的交流有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而网络上的交流大多数是信息交流,可是,所谓亲近与疏远的问题,主要是人际关系和思想感情的亲疏问题,有时候我们通过网络与异地亲友联系,但是这种亲近关系是早已既定的,只是用网络来巩固这种亲近关系,如果我们想使这种关系更亲近,那么我们必须走出网络,回到现实。

如果人们沉迷在网络交友当中,反而可能影响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所以当网络缩短了地域间的距离时,却在无形之中拉大了人们心灵间的距离,让人们更疏远。

其次,网络引起人们思维变化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变化,使人们更疏远。在网络信息满天飞的今天,一些负面信息蒙蔽人们的双眼,腐蚀人们的心灵,而网络的娱乐性和虚拟性,更是带给人们种种的诱惑,如今有网瘾的人逐渐增加,中国青少年上网人数中14.1%有网瘾,高达2400多万,有网瘾倾向的还有1800多万,还在不断增加中。

让这么多人顾此失彼的留恋网络,更有甚者,痴迷于网络无法自拔,他们有时将网络中的一些行为带入现实生活中,轻则行为异常,重则触犯法律,他们这些人,网络又是如何让他们与人亲近的呢?这些事实告诉我们,网络使人们更疏远。

最后,网络的虚拟性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一降再降,使人们更疏远。网络道德和法规很难对网民的言行进行有效的约束和规范,网络的这种高度虚拟性、消息真伪难辨,让人们连最基本的信任都无法做到,在这样的网络上,虚情假意,逢场作戏之辈如过江之鲫,又如何能够使人们更亲近呢?

日本人通过网络发布虚假侵华史实,造成日本人对侵华史实的极度误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了国家之间的疏远,不利于国家之间建立良好关系。这是如何使当代的中日两国人民亲近呢?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网络虽然带给我们了便利,但让人们更疏远。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虚拟的网络,使人们更疏远。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网络使人们更疏远。

8、辩论赛,社交媒介使人的关系更亲近还是更疏远?我是正方,更亲近的,可以问什么问题?

亲,辩论赛考验的不单是知识的积累,还是考验参赛者的临场应变和团队合作精神,所以,建议,一是根据团队中各队员的特长,定出谁当一辩二辩,三辩论。。。。,二是在网上和书收集与主题相关的可以论证你们观点的知识、新闻、事例,等等,梳理出有用的证据材料,在辩论时进行阐述,三是针对对方可能提出来观点和论据准备提问,尽量做到抓住重点,一针见血的问题,这个是需要大量准备工作的,所以赶紧去准备吧。

9、辩论赛,辩题是,网络使人疏远(反方)和网络使人亲近(正方)。

这个辩题曾在99年马来亚大学 和澳门大学 辩论过,现在把这个过程复述如下:
正方:马来亚大学 网络使人更亲近
反方:澳门大学 网络使人更疏远

主席:网络到底使人更亲近呢,还是更疏远呢?这也是我们今天的辩题.根据赛前抽签的结果,正方:马来亚大学他们所持的观点是“网络使人更亲近”,反方:澳门大学所持的观点是“网络使人更疏远”.下面首先要进入的是陈述立论阶段,双方的一辩各有3分钟的时间来陈述观点.首先有请正方一辩发言.(掌声)

正方一辩:从前人们是天涯海角各一方,而今人们却可以有网千里能相会,从前即使是小国寡民,人们也是老死不相往来.而今人们却可以千里姻缘一网牵.主席、评委,大家好!网络是由电子邮件组成的通讯脉络,它的出现使人与人除了正面交谈以外,还多了一种通讯管道.它的出现让人们的关心产生了量与质的改变,更亲近.从宏观而言,指的是全球人类减少隔阂,增加了解;从微观而言,它指的是人与人之间从无到有从浅至深的一种情感转变.因此,今天对方必须论证网络的出现让人与人之间增加了隔阂,建立起了种种藩篱,并使得好朋友反目成仇,如此对方的立场方能成立呀.而我方将从两个层面来论证立场.第一,网络的出现,使人们便于沟通.无论是文教还是科技,所有资讯,都可以在网上快速流通.这个时候,我们不仅要问,当所有的医学专家通过网络共享生机,为患病者朱丽而做出友善努力工作的时候,对方辩友如何还能说是网络让人与人之间更疏远了呢.从华东水灾到印尼华人惨案,再到科索沃危机.全球人类都通过网络发扬互助友爱的精神,互表关怀,在个人联系方面,网络让人类减少了时空的限制,让人类可以自由加强个人联系.今天我们留学在外,但是却可以在弹指之间和家人取得联系.第二,网络提供了广大的交流空间,让人们呼朋唤友,无论是文教还是科技,人们都可以在网上寻找到知音.站在历史的这个角落之上,站在历史的交接点之上,我们回首过去,看到网络就是让人们更加亲近,更加熟识,而我们展望未来还可以看到人类将与网络更加亲近.谢谢!(掌声) 主席:感谢何晓薇同学,谢谢!下面有请反方一辩张颖同学来陈述观点,时间也是3分钟.

反方一辩:主席、评委,大家好!首先,刚正方一辩告诉大家,我方的观点是“网络使人们更疏远”,那么她要我们论证朋友如何反目成仇,这和疏远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对方辩友不要夸大辩题.其次,对方辩友说她没有去过澳门,可以从网络上获得澳门的一些有关信息,可是对方辩友,我与你一面都没见过,你我之间如何通过网络亲近呢?刚才对方辩友洋洋洒洒,无非是向在座各位展示了网络在信息方面交流的快捷性和方便性.但是人际关系学告诉我们,人们的交流主要有情感交流与信息交流两大类,而目前网络上的交流多数是信息交流,可是我们都知道,所谓亲近与疏远的问题,主要是指人际关系与思想感情的亲疏问题,而网络又怎么能千斤重担一肩挑呢?马克思说得好,武器的批判不能代替批判的武器.网络只是人类发明的一种工具,它确实为人类的远距离沟通提供了方便.但是,我们不能就此成为网络的崇拜者,以为有了它,就可以获得使人们亲近的灵丹妙药.从近年来网络对人们的影响来看,它不仅没有使人们更亲近,反而使人们更疏远.我方从未否认网络为人们的交通提供了便捷的方式.但是很多人沉迷于人机交流,而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而你的电子邮件怎能比得上你亲自为父母刷刷筷子洗洗碗,擦擦后背揉揉肩.网上友人们的分别怎能比得上“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情厚意呢?网上恋人们的问候又怎能比得上“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诗情画意呢?(掌声)最后,从网络存在的问题来看,当今网络至今未形成一整套成熟的网络道德和网络法规对其进行约束和规范,很多人带着假面具上网,而所得到的也极可能是一个或很多假面人发出的信息.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条名言——“不知道你是一条狗”.这不就是对网络生活生动的写照吗?不必负责任的互联网上什么都可以乱说,互联网简直成了胡粘网,怎么能使人更亲近呢?因此我们必须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缺乏人类理智约束的网络只能带给人们情感上的疏远.谢谢大家!(掌声)

与新媒体使人更亲近还是更疏远辩论赛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