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新媒体 新媒体的特征
由于新媒体的UGC成分相当重,因此它的内容发布显得没有规律。对于大多数传统媒体而言,内容出版是有时间设置的,所以电视台电台节目都被称为program,一种可以事先设定的程序。但新媒体不是。
第二个重要特征是碎片(fragmental)。有一种说法叫“微内容”。大抵意思差不多,并非整块的内容,而是一片一片的内容。但“微内容”的说法只是形容了量上的特性,没有涉及到“质”上。碎片,我个人认为,是更好地表达出新媒体特性的词组,因为看上去很多内容只是零碎地堆砌在一起,而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
碎片化的内容是由于去中心化造成的。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的所谓“颠覆”就是指这个。但事实上,去中心化这个态势是长久不了的。人类由于大脑接收信息的需要,会导致那些重新整合信息的中心化渠道出现。搜索引擎是极好的例子。
第三个特征是个人化/个性化(personalized)。blog是最显著的例子。一个提供博客架站程序的wordpress,由于开放其代码架构,使得网上有成千上万数不清的模板可供使用。于是,每一个blog都显得与众不同,如果blogger自身还有模板开发能力的话,还可以造就全世界只有他/她这一块的模板。
当然,不是所有的新媒体都有很强烈的个人化色彩(比如BBS),但的确有相当多的新媒体形式赋予了用户尽可能展示自己的工具。这种个人化的特征,直接拷问着“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条狗”的句式。换而言之,互联网,其重心开始由数据(信息)向人转变。
结合程乐华老师的说法,这种个人化直接带来了网络上的补充自我和补偿自我的出现。
偶发性和碎片化两个特征可以合力成为新媒体的第四个特点:连续的议程设置(continuousagenda-setting)。
媒体的议程设置效果是得到实证支持的,但媒体们很少对一个议程进行连续的设置:a电视台就b电台的内容进行跟踪,然后c报再跟进(在中国,这种情况不是没有,但很少见,比如:十七大报道算一个连续的议程设置)。但新媒体却不是,它们喜欢连续式的进行议程设置,我称之为“链式传播”。每一个节点的影响力都有限,但合起来的力量是巨大的。典型的例子就是blog的话题接龙游戏:怪癖。
如果这个新媒体还有很强的个人化特征的话,自我便代入了。媒体拟人化后,就使得这个媒体的可信度增高,议程设置力量会更具有穿透性。
最后一个特点,当然,不是最不重要的:互动性(interactive)。不过,这个特点已经被说滥了,我就懒得再大肆唠叨了。
唯一需要在这里指出的是:跨平台的互动。网络媒体天然具有互动的功能,但很多互动完成于媒体之内,比如在某篇文章下发表一个评论。但新媒体提供了跨平台互动的技术,比如blog的trackback和pingback功能。但截止到目前为止,至少在中国,跨平台的互动还没有成为大规模的态势。
2、新媒体传播特点有哪些?求科普
新媒体时代的已经慢慢的向我们推进,很多的信息都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做好传播,也充分的表现了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及优势。随时随刻关注信息,让更大的人们了解最新状况,下面是广告买卖网整理的关于新媒体时代的五大重要特点:
(1)、传播方式从单向到双向的转变
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单向、线性、不可选择的。它集中表现为在特定的时间内由信息发布者向受众传播信息,受众被动的接受,没有信息的反馈。这种静态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不具流动性。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双向的,传统的发布者和受众现在都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而且可以进行互动。比如北京的交通广播电台,这两年发展非常好,原因就是在于通过短信这种方式加强和受众的互动,使得信息变得更有价值,同时,听众也强烈地体会到一种参与感,主动性和积极性被空前的调动起来。信息的互动性也使得受众实现被动到主动的改变。
(2)、传播行为更为个性化
博客、播客等新的传播方式,使得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个性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传播自己关注的信息。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等完全是我的地盘我做主。个性化的传播方式一方面让众人体会着发布信息,影响他人的快感,同时也带来了个人隐私泛滥,内容良莠不齐的弊端,为管理带来困难,也为受众的信息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接受方式从固定到移动的转变
无线移动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具备移动性的特点,用手机上网、看电视、听广播,在公交车、出租车上看电视等越来越成为普遍的事情。随着3GG技术的到来,移动性的特点将成为未来新媒体的主要特性。
(4)、传播速度实时化
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可以实现实时的传播,不再需要复杂的剪辑和烦琐的后期制作与排版,技术的简单便捷使得信息可以在全球实现实时传播。这一优势是任何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目前一些大的门户网站基本上都可以实现声音和视频音频的实时传播,时空的距离被缩小的最小。
(5)、从单一到交融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传播内容方面更为丰富,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化成为一种趋势。与此同时,交融性还表现在终端方面,一部手机不仅仅可以用来通话、发短信,同时还可以用来听广播、看电视、上网,多种媒体的功能集合为一身,而这些功能的实现是以互联网、通信网、广播电视网等多种网络的融合为基础的。另外,新媒体也打破了地域化、国界化等,正像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
3、新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有哪些优缺点
缺点
信息的选择困难。信息量巨大,甄别困难,不确定信息多
2.对虚假信息和不利信息的处理非常棘手。由于信息发布者可以采用假名,并且网络信息发布商和论坛非常多,对这些信息的阻截不会有太大成效,对流言和恶语无法有效地直接制止。所以企业多采取在第一时间发布声明的方式。
3.垃圾信息导致相关公共关系调研的效果大打折扣。某网站的改版调查中,有效回收只占全部发放调查册的35%左右,严重影响了形象调查。
4.安全危机时刻出现。
优势
相较于而言,新媒体具有更快捷方便,给人更好的感官享受,更符合人们对现代化生活的要求的特点,但随着各自的改革发展,现在是割据一方,各有所长。拿电视剧的播放形式来说,在代表-电视机上播放的,需要不断收看广告,等待更新时间较长,广告质量较差,广告播放费用成本较高,给观众的选择比较单一。
而在新媒PPS等互联网上播放时,观众可随时选择自己喜欢的电视,播放画面进来也出现高清选择,广告时间较短,广告内容,画面质量较高,广告播放成本投入较小。但是就音效和画面质感以及播放的流畅性来说,电视播放媒体还是比较占优势,互联网播放媒体就受到网络连接,网络信号不稳定造成的播放不够流畅,甚至不能播放的尴尬情况,同时网络的使用也涉及更多信息安全方面的隐患。互联网环境复杂,给人多种选择和方便快捷的同时也潜在很大的使用风险,随时可能遭受病毒等恶意程序的影响,给观众带来损失。
同时,因为互联网的寄托形式-计算机或等,使用操作较电视机复杂。还受到观众(购买电视机和电视无线信号的价格平均低于电脑和宽带或无线网络的价格)年龄,习惯等客观因素的限制,造成两者的观众基本盘,几乎秋色平分。但电脑(笔记本),等互联网的携带方便性是无可比拟的。
(3)新媒体时期媒体报道的特点扩展资料:
新媒体(New Media)是指当下万物皆媒的环境,简单说:新媒体是一种环境。
新媒体涵盖了所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包括所有数字化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杂志等。
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
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4、1,结合事实分析简述新媒体中的公共舆论呈现出怎样的新特点
当前,我国处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各种天灾人祸、社会矛盾、社会问题集中爆发,诸多突发事件和社会现象使得中国网民表现出强烈的社会关怀,对各类社会问题和现象频频发声。而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使得其成为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舆论主渠道。在这一时期,网络舆论也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了解这些新特点,更有利于我们做好舆情监测,提升舆情应对能力。以下为乐思舆情监测中心汇总的网络舆论发展的五大特点:
一、新老媒体互动加强,网络舆论“倒灌”趋势明显
在网络舆论发展的初期,互联网上的各种言论载体主要的运行模式是引用、转载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报道,并对其进行补充式的传播和讨论。但是,随着近年来网络言论载体和网民数量的增多,这种格局早已有所改变,网络舆论已经通过与传统媒体的深入互动,越来越明显地推动事件的发展。而在多数热点事件的发展演变中,互联网舆论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网络舆论“倒灌”传统媒体的现象也逐渐增多。网络舆论中的“爆料”往往能引发传统媒体的积极呼应,引发大范围舆论议论。
二、网络舆论载体多样化,社交平台影响力增强
在信息社会,社会舆论的发生往往被传统新闻媒介的议程设置所主导。而随着新媒体时代到来,互联网传播信息的互动性、匿名性等特点使各大社区论坛、BBS、个人网站都可能成为舆论的发源地。而微博因规避了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介“你传我受”的单向传播模式,又以其更加碎片化、便捷性的特色优胜于其他网络媒体,成为引导公共舆论的新阵地。
三、政府官员现身网络,政务微博影响力强化
新媒体时代,随着新型网络媒体的不断创新发展,新媒体在舆论环境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成为个官员和政府扩大影响力,提升形象口碑的重要渠道。而新媒体因其优越的交互性和展现的强大沟通能力,吸引了众多的官员参与到网络中来。同时,政务微博正在公共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2012年第三季度政务微博报告》显示,截至9月底,新浪认证的政务微博已达50,947个政务微博已进入平稳发展、成熟应用阶段。
四、网上舆情出现向现实空间“扩散”的趋势
新媒体时代,网民对某一个热点事件在网上通过各种形式展开热议,已经是习以为常的形式,但从近年来的一些案例看,网民已不再满足于网上讨论,而是热衷于走到线下的现实空间继续关注和推动事件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由网络走向现实空间的做法,在缺乏有效的正确引导时,其可能产生的潜在破坏力。
五、网络监督、网络维权与“网络审判”、“网络暴力”融合
新媒体时代,网络民意的力量在很多事件发展过程中得到了集中体现,网络监督、网络维权得以深化,无疑是社会民主进步的佐证。但是,在很多时候,网络不仅仅监督了事件过程,推动事件发展,还会过度发展成“绑架”媒体、煽动民愤,甚至直接左右事件结果的“网络审判”,更可能成为给当事人正常生活造成过度影响的“网络暴力”。比如,网络曝光既使很多无良官员被曝光丢官,也让很多言论被过分放大,遭遇舆论压力。
5、新媒体的特点有哪些
新媒体涵盖了所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包括所有数字化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杂志等。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
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新媒体”必须具备以下几点。
1、价值
就媒体本身意义而言,媒体是具备价值的信息载体。载体具备一定的受众,具备信息传递的时间,具备传递条件,以及具备传递受众的心理反应的空间条件。这些综合形成媒体的基本价值。这个载体本身具备其价值,加之所传递信息本身的价值,共同完成媒体存在的价值。这个也就是媒体存在价值。即便理念上新形式上新科技进步也具备一定受众,但是媒体成本远高于受众所带来的商业效益,亦不能形成媒体的有效价值。
2、原创性
新媒体之所以称之为新,就新在这里。应该具备基本的原创性。这里的原创性,区别于一般意义上个人或个移动互联网别团体单独的原创性,应该一段特定的时间内时代所赋予的新的内容的创造,一种区别于前面时代所具备的内容上形式上理念上的更革新的一种创新。更具备广泛意义的创新。比如,分众传媒就是一种新媒体,具备原创性,它之所以可以称为原创是因为它把原有的媒体形式嫁接到特定的空间上,形式上是嫁接,理念上却是原创。但是那时的聚众或者当下更多家类似媒体,都是新媒体典范,他们或者是不谋而合或者是复制,这个原创是这个特定的时间内时代的原创,仍可称其为具备原创性的一面。而这个原创是理念上创新的典范。
3、效应
效应是在一定环境下,因素和结果而形成的一种因果现象。新媒体必须具备形成特定效应的特性。或者说新媒体必须具备形成一种更新的效应的特性。新媒体必须具备影响特定时间内特定区内的人的视觉或听觉反映的因素,从而导致产生相应的结果。网络在90年代中期接入我国,属于一种新型的信息载体,而且形成了巨大的效应,在特定区域特定时间内几乎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这种效应必然产生特定的结果。由于这个效应得变化发展,不排除新媒体可以发展成为主流媒体的可能,也就是新媒体在一定的时机也可以脱离新媒体概念限制。所有的概念都是随着发展而变化。
4、生命力
新媒体作为媒体而存在,必须有一定生命力。或长或短必须有其存在期间的价值体现,而这个价值体现的长短,就是生命周期。由于近几年我国媒体的发展迅速,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由于各类细分性媒体这种细分思维的影响,各种形式的创意嫁接层出不穷。但是就其形式新技术新并不能决定其存在的价值,在无情的市场面前,折戟沉沙的数不胜数。就其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把握住新媒体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而盲目生搬硬套,导致媒体不具备一定的生命力。因而这些在混乱中夭亡的媒体不能算是媒体,更不能称其为新媒体。
6、新媒体的特征
由于新媒体的UGC成分相当重,因此它的内容发布显得没有规律。对于大多数传统媒体而言,内容出版是有时间设置的,所以电视台电台节目都被称为program,一种可以事先设定的程序。但新媒体不是。 第二个重要特征是碎片(fragmental)。有一种说法叫“微内容”。大抵意思差不多,并非整块的内容,而是一片一片的内容。但“微内容”的说法只是形容了量上的特性,没有涉及到“质”上。碎片,我个人认为,是更好地表达出新媒体特性的词组,因为看上去很多内容只是零碎地堆砌在一起,而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 碎片化的内容是由于去中心化造成的。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的所谓“颠覆”就是指这个。但事实上,去中心化这个态势是长久不了的。人类由于大脑接收信息的需要,会导致那些重新整合信息的中心化渠道出现。搜索引擎是极好的例子。 第三个特征是个人化/个性化(personalized)。blog是最显著的例子。一个提供博客架站程序的wordpress,由于开放其代码架构,使得网上有成千上万数不清的模板可供使用。于是,每一个blog都显得与众不同,如果blogger自身还有模板开发能力的话,还可以造就全世界只有他/她这一块的模板。 当然,不是所有的新媒体都有很强烈的个人化色彩(比如BBS),但的确有相当多的新媒体形式赋予了用户尽可能展示自己的工具。这种个人化的特征,直接拷问着“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条狗”的句式。换而言之,互联网,其重心开始由数据(信息)向人转变。 结合程乐华老师的说法,这种个人化直接带来了网络上的补充自我和补偿自我的出现。 偶发性和碎片化两个特征可以合力成为新媒体的第四个特点:连续的议程设置(continuousagenda-setting)。 媒体的议程设置效果是得到实证支持的,但媒体们很少对一个议程进行连续的设置:a电视台就b电台的内容进行跟踪,然后c报再跟进(在中国,这种情况不是没有,但很少见,比如:十七大报道算一个连续的议程设置)。但新媒体却不是,它们喜欢连续式的进行议程设置,我称之为“链式传播”。每一个节点的影响力都有限,但合起来的力量是巨大的。典型的例子就是blog的话题接龙游戏:怪癖。 如果这个新媒体还有很强的个人化特征的话,自我便代入了。媒体拟人化后,就使得这个媒体的可信度增高,议程设置力量会更具有穿透性。 最后一个特点,当然,不是最不重要的:互动性(interactive)。不过,这个特点已经被说滥了,我就懒得再大肆唠叨了。 唯一需要在这里指出的是:跨平台的互动。网络媒体天然具有互动的功能,但很多互动完成于媒体之内,比如在某篇文章下发表一个评论。但新媒体提供了跨平台互动的技术,比如blog的trackback和pingback功能。但截止到目前为止,至少在中国,跨平台的互动还没有成为大规模的态势。
7、新媒体都有哪些功能啊
媒体特点决定其媒体的效果。
新媒体目前普遍认可的有:网络,手机微博。
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人类不断发展科技,使得生活越来越便捷。就媒体本身的研究,你可以多看看麦克卢汉的书。
新媒体的特点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
一,不受时间限制。新媒体均为7×24h 的网络在线。任何受众想要阅读,不需要等待什么时间。其传输速度和广度完全不受时间限制。
二,不受空间限制。传统媒体时代,人类媒体均只能在一定领域内传播,无线电出现后人类地域局限得以突破,网络新媒体出现以后,这一限制大大被突破,今日人类不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任意浏览全球的全部信息。
三,受众地位发生变化。传统媒体下,媒体说一不二,就这,你爱看不看,在新媒体条件下,由于资源极大丰富,受众可以自主选择内容,已经从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这才是新媒体对新闻传播带来的革命性变革,自身地位的变化。
四,受众参与性增强。传统媒体下,受众反馈极少,即使有对媒体报道内容的反馈,也无法达到媒体耳朵。新媒体时代下,受众积极参与和评论,甚至于一条新闻的网友评价和留言也成为看点,往往一语中的的。更有论坛直接以主贴,回帖就是一个参与性的互动。有人说网络时代就是全民的狂欢。一方面,媒体放下身段,听听受众的声音,另一方面,受众也慢慢由单纯的接收器,变成了收发器。
五,话语权的变化。传统媒体下,受众几乎没有话语权。新媒体情况下,任何人都有这种可能,由于其信源的可靠性和知名度不如大媒体,实际效果未必如传统媒体,但不容忽视的是,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新媒体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新媒体逐渐脱离传统媒体的影响,网络红人,一夜爆红网络的情况导致传统媒体跟进的情况比比皆是。一句话,每个人都成为了传播者,而不是接收器。
祝你好运,功能与特点,希望对你的问题有帮助
8、新媒体的含义是什么?新媒体的传播特点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地方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传播模式的变化。事实上,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最大的变革在于传播方式的改变。区别如下: 1、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及新环境下的悖论。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是“传者——内容、渠道——受众”的经典模式。在这个模式里,传者是清晰、居于控制者地位的,内容由传者生产;而受众是被动的,是基于统计学的、大量的、相对统一的,模糊的、难以辨认的群体。 2、在工业社会,大众媒介的兴起,使得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现在的新环境下,面对新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体的模式产生了悖论:为了在信息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囊括更多的受众,媒体只能加大内容和渠道的投入;而越发增多的内容和渠道反而使得信息越来越难以影响受众,信息价值降低,成为冗余的信息。基于工业社会价值观的传播模式必将有不可以自身解决的悖论。在中国,传者很少消失或减少,信息正处于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 3、新媒体的传播模式与特点。与传统媒体的传者中心不同,新媒体传播模式下,传者逐渐隐去身份,成为一个平台。大量的组织、圈层形成一个个内容聚集地,在这个聚集地里,受众自己生产内容。受众在一个个圈子内交往,可以不通过传者,直接传播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传者要赢得受众,必须要成为受众生产内容的编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