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结合事实分析简述新媒体中的公共舆论呈现出怎样的新特点
当前,我国处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各种天灾人祸、社会矛盾、社会问题集中爆发,诸多突发事件和社会现象使得中国网民表现出强烈的社会关怀,对各类社会问题和现象频频发声。而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使得其成为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舆论主渠道。在这一时期,网络舆论也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了解这些新特点,更有利于我们做好舆情监测,提升舆情应对能力。以下为乐思舆情监测中心汇总的网络舆论发展的五大特点:
一、新老媒体互动加强,网络舆论“倒灌”趋势明显
在网络舆论发展的初期,互联网上的各种言论载体主要的运行模式是引用、转载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报道,并对其进行补充式的传播和讨论。但是,随着近年来网络言论载体和网民数量的增多,这种格局早已有所改变,网络舆论已经通过与传统媒体的深入互动,越来越明显地推动事件的发展。而在多数热点事件的发展演变中,互联网舆论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网络舆论“倒灌”传统媒体的现象也逐渐增多。网络舆论中的“爆料”往往能引发传统媒体的积极呼应,引发大范围舆论议论。
二、网络舆论载体多样化,社交平台影响力增强
在信息社会,社会舆论的发生往往被传统新闻媒介的议程设置所主导。而随着新媒体时代到来,互联网传播信息的互动性、匿名性等特点使各大社区论坛、BBS、个人网站都可能成为舆论的发源地。而微博因规避了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介“你传我受”的单向传播模式,又以其更加碎片化、便捷性的特色优胜于其他网络媒体,成为引导公共舆论的新阵地。
三、政府官员现身网络,政务微博影响力强化
新媒体时代,随着新型网络媒体的不断创新发展,新媒体在舆论环境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成为个官员和政府扩大影响力,提升形象口碑的重要渠道。而新媒体因其优越的交互性和展现的强大沟通能力,吸引了众多的官员参与到网络中来。同时,政务微博正在公共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2012年第三季度政务微博报告》显示,截至9月底,新浪认证的政务微博已达50,947个政务微博已进入平稳发展、成熟应用阶段。
四、网上舆情出现向现实空间“扩散”的趋势
新媒体时代,网民对某一个热点事件在网上通过各种形式展开热议,已经是习以为常的形式,但从近年来的一些案例看,网民已不再满足于网上讨论,而是热衷于走到线下的现实空间继续关注和推动事件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由网络走向现实空间的做法,在缺乏有效的正确引导时,其可能产生的潜在破坏力。
五、网络监督、网络维权与“网络审判”、“网络暴力”融合
新媒体时代,网络民意的力量在很多事件发展过程中得到了集中体现,网络监督、网络维权得以深化,无疑是社会民主进步的佐证。但是,在很多时候,网络不仅仅监督了事件过程,推动事件发展,还会过度发展成“绑架”媒体、煽动民愤,甚至直接左右事件结果的“网络审判”,更可能成为给当事人正常生活造成过度影响的“网络暴力”。比如,网络曝光既使很多无良官员被曝光丢官,也让很多言论被过分放大,遭遇舆论压力。
2、新媒体下的公共舆论体现出怎样的新特点
当前,我国处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各种天灾人祸、社会矛盾、社会问题集中爆发,诸多突发事件和社会现象使得中国网民表现出强烈的社会关怀,对各类社会问题和现象频频发声。而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使得其成为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舆论主渠道。在这一时期,网络舆论也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了解这些新特点,更有利于我们做好舆情监测,提升舆情应对能力。以下为乐思舆情监测中心汇总的网络舆论发展的五大特点:
一、新老媒体互动加强,网络舆论“倒灌”趋势明显
在网络舆论发展的初期,互联网上的各种言论载体主要的运行模式是引用、转载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报道,并对其进行补充式的传播和讨论。但是,随着近年来网络言论载体和网民数量的增多,这种格局早已有所改变,网络舆论已经通过与传统媒体的深入互动,越来越明显地推动事件的发展。而在多数热点事件的发展演变中,互联网舆论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网络舆论“倒灌”传统媒体的现象也逐渐增多。网络舆论中的“爆料”往往能引发传统媒体的积极呼应,引发大范围舆论议论。
二、网络舆论载体多样化,社交平台影响力增强
在信息社会,社会舆论的发生往往被传统新闻媒介的议程设置所主导。而随着新媒体时代到来,互联网传播信息的互动性、匿名性等特点使各大社区论坛、BBS、个人网站都可能成为舆论的发源地。而微博因规避了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介“你传我受”的单向传播模式,又以其更加碎片化、便捷性的特色优胜于其他网络媒体,成为引导公共舆论的新阵地。
三、政府官员现身网络,政务微博影响力强化
新媒体时代,随着新型网络媒体的不断创新发展,新媒体在舆论环境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成为个官员和政府扩大影响力,提升形象口碑的重要渠道。而新媒体因其优越的交互性和展现的强大沟通能力,吸引了众多的官员参与到网络中来。同时,政务微博正在公共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2012年第三季度政务微博报告》显示,截至9月底,新浪认证的政务微博已达50,947个政务微博已进入平稳发展、成熟应用阶段。
四、网上舆情出现向现实空间“扩散”的趋势
新媒体时代,网民对某一个热点事件在网上通过各种形式展开热议,已经是习以为常的形式,但从近年来的一些案例看,网民已不再满足于网上讨论,而是热衷于走到线下的现实空间继续关注和推动事件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由网络走向现实空间的做法,在缺乏有效的正确引导时,其可能产生的潜在破坏力。
五、网络监督、网络维权与“网络审判”、“网络暴力”融合
新媒体时代,网络民意的力量在很多事件发展过程中得到了集中体现,网络监督、网络维权得以深化,无疑是社会民主进步的佐证。但是,在很多时候,网络不仅仅监督了事件过程,推动事件发展,还会过度发展成“绑架”媒体、煽动民愤,甚至直接左右事件结果的“网络审判”,更可能成为给当事人正常生活造成过度影响的“网络暴力”。比如,网络曝光既使很多无良官员被曝光丢官,也让很多言论被过分放大,遭遇舆论压力。
3、如何引导网络热点案件舆情
网络热点案件舆情是由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引发的,从其形成看,有一个从小到大,直至爆发的过程."封堵、删帖、灌水"等传统引导网络舆情的方法已经捉襟见肘.为了有效地疏导网民情绪,维护社会治安大局稳定,必须坚持科学的原则、理性的方法,把握网民的关注点,从证据、法理、法律原则、法律精神上引导网络热点案件舆情.
网络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每个人都可以发布信息、进行评论。作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网络既有可能成为人们反映社会现实进而寻求公正的平台,也有可能因为信息发布者缺少专业训练而传递一些不够全面准确的信息,还有可能被某些机构或个人恶意操纵而散布不实信息……种种因素造成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据此做出的评论和引发的舆论也难免会有偏颇之处。
而作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信息发酵快、传播范围广,很容易激发令人始料未及的舆论走势,在此可以用多瑞科舆情数据分析站系统时刻监测舆论的最新动态外,另外在主流媒体引导网络舆论的第一步,是认真调查求证,通过专业媒体机构的公信力,应使网民和社会公众了解真相,并据此做出准确评判,以保证网络舆论和相关社会舆论的正确走向。
但从实践来看,一些新闻机构和记者却未能体现出应有的职业操守,一旦发现某个事件正在被网络热议,立刻对其展开狂热追逐,把网络上的相关信息照搬到自己的媒体上,而不是先去事发现场进行认真调查,依据事实写作新闻。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来是为了追求“时效”,但实际上由于所传播的事实并没有经过认真核实,也没有加载新的有效信息,因而对于受众来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更严重的是,某些记者过于轻信网络,不仅自己把网络作为可信的消息来源,还以“经过实地调查”“记者走访发现”等语言误导受众,使网络信息借助传统媒体和专业记者的身份引发受众的高度认同,对某些错误信息和谣言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误导舆论。
4、舆情处理有什么方法技巧?
舆情应对,方式方法很重要
一日一得一鉴
近日,多少有点儿小意外,参加了省厅组织的新闻舆论培训。
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培训,心中多少有点敲小鼓,尤其是看了参会的人员,不是宣传口的领导、业务骨干,就是河北警界新媒体的代表人物,更多了些忐忑。
还好,参加培训过程中不需要自己发言,不需要提交什么材料,不需要自己以任何方式去展示什么。只是根据培训日程静静地坐下来学就好。
在听了各地宣传部门领导的交流发言和新媒体代表的发言,尤其是舆情应对专家的关于舆情应对的授课后,心中充满了莫大的感激,特庆幸自己能参加这样的培训,学习了解这一方面的知识。于自己,真切的是小意外成了大惊喜。
此次培训给我最大的启示、收获是,在舆情应对中,打破了自己过去坚守的内容为王,其它都在其次的顽固认知,在舆情应对上,方式方法同样十分重要。实战告诉我们,太多没有注意与重视这一问题的案例,往往教训很深刻。
互联网与信息化时代,人人都是舆情的发现者、制造者、发布者、传播者、分享者,甚至往往也可能是受害者。以现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广度,舆情应对已经成为了一门需要专门研究、掌握、处理、应对的学问。而在这一过程中,舆情应对处理的方式方法,类似于法律上的程序与实体的关系一样,同样重要,不能有丝毫的偏废。
这里的方式至少包含了时间、渠道、节奏、范围、态度等。
说到时间,第一位的当然是快,中间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发现快,二是处置快。当然其还可以分为更多的环节。其中发现快相对好解决,重要的是处置快。而处置中,往往要涉及汇报、调查、汇总、发布等。这里重点强调发布。除了要做到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时间内回应这一底线要求外,通常越快越好。在这一不见硝烟的战场上,很多时候要分秒必争。另外,还要根据各种媒体或渠道的网民的浏览、关注习惯节点来发布、应对、处置相关信息,如此才能掌握主动,或变被动为主动,实现效果最好,否则往往成为舆论、媒体的牺牲品。
说到渠道,要清楚各种媒体,包括传统的,也包括各种新媒体的客户群体及其生活、浏览、阅读、发声习惯等,有针对性的发声、应对。当然这里面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也有自己手中媒体资源与外面媒体资源(包括了上级的、兄弟单位的、社会上的等等),有单位、组织的和网络的大V、名人等个体的资源的协同、互动的问题。要一加一大于二,而不是等于甚至小于二。
说到节奏,就是在舆情应对过程中,因为舆情的复杂、影响程度,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一些重大舆情。这就要有一个整体、系统地安排,发声的频率,后续的跟进时间,分几次,每次要达到与实现的目的,及如果出现意外的补救措施等。从以往成功的案例看,节奏把握得好,往往事半功倍,否则,适得其反。
说到范围,主要指舆情应对过程中,推送、推广、发布的范围。范围的确定大体受两种因素影响,一是事情本来扩散影响的圈子、范围与广度,二是我们要达到的影响受众或目的是什么。清楚了这两点,相应地做工作,发布、推广、扩散大体就行了。这中间通常范围亦大不亦小,即应对传播的范围要大于舆情前期的传播影响范围。
说到态度,现实中往往因为职业的习惯或处理者所站的角度与立场而自然不自然带出来。在文字中、视频里、风格上等。但我们不要忘了,我们引导应对舆情不是自说自,不是关起门来自己搞,或只给自己人看。什么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一是社会通行的尊重与文明标准,二是法律法规的约定俗成,三是合乎特定身份、群体人员的各种习俗、戒律等。当然,最基本的莫不是真诚、坦率、谦虚、热情(场合、时机不合适时,也应该是和善的)等。
当然,这几者往往是一体的、协调的,而不是割裂的,各自为政的。同时始终铭记效果导向,即一切方法、行动、措施都要围绕、服从最终的应对效果,而不是相反。
说这许多,并不是要淡化与忽视内容的第一位与重要。成就一件事情与毁掉一件事情大为不同,后者可能一个环节或一个因素就可以成就,而前者往往要多种因素,甚至是全部因素皆具备才能成就。所以,我们讲方式方法的重要同时,不要忽视了内容与其它因素的作用与影响。
一句话,此次学习最大的体会就是:舆情应对,方式方法真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