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新媒体 > 恐龙灭绝短视频

恐龙灭绝短视频

发布时间:2020-10-24 02:49:50

1、cctv曾经播过的一个恐龙灭绝倒计时的视频叫什么名字?

你好!我也是恐龙迷
你说的那个节目是一个系列节目叫《动物末日》
讲述的是地球诞生以来5次大规模的生物大灭绝,而你所看到的就是里面其中一期的节目片花先是“撞击产生的岩石飞向太空,又落回地面,整个地球就像在下火雨”然后导致“空气被加热大4000°C”“如果用这次撞击的威力除以地球的表面积的话,等于6平方公里就有一颗氢弹爆炸”.....
你上youku优酷搜“动物末日”就能找到那个视频。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祝愉快!

2、恐龙灭绝

所以,恐龙的灭绝不可能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也许他们是误入了另一内套时空体系,甚容至进化了,所以我们现在看不到了.
因为没有更加充分的证据证明天体撞击和恐龙的灭绝有直接关系,知识证明了6500万年前发生了那次撞击.并不能把它与恐龙灭绝之间构成直接的因果关系,所以,恐龙的灭绝就不应该是一方面因素造成的.
现在如斯怪异之事实在太多了,据我分析
:恐龙或身体巨大或因其他原因不适应新环境,大多数的证据都证明:大部分恐龙灭绝了,少数恐龙逃过一劫进化成了现在的鸟类。恐龙发展的过迅速既不科学又不合理,地球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资源被严重浪费,苏铁植物大量灭绝造成恐龙食物严重匮乏,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恐龙因食物短缺而自相残杀。因而元气大伤,于是一蹶不振每况愈下,最后的恐龙虽然负隅顽抗,仍逃不过被自然的力量,历史的发展,和自己贪婪凶残的习性所灭绝的命运.这是我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的新猜想,现在的研究成果已经证实了我的这种假设。
但是科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创新精神与求真务实态度,也许我的此观点也有破绽和漏洞,那就大家一起讨论吧。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3、哪有CCTV9播的纪录片《恐龙灭绝》视频?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POq58wbb1XI/
这个我刚看完,非常完整的。

4、恐龙灭绝有什么?

恐龙灭绝
地球历史上的中生代曾经栖息过种类繁多的爬行动物,这其中最著名的也许就要属恐龙了。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恐龙化石多达几百种,这样一个主宰地球l.6亿年之久的庞大动物类群在白垩纪末期却突然覆灭。写下了生物史上令人费解的一章。 今天人们看到的只是那时留下的大批恐龙化石。 来自中国的古生物学和物理家黎阳2009年在耶鲁大学发表的论文引起国际古生物学界的轰动,他和他的中国团队在6534.83万年前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K-T线地层中发现了高浓度的铱,其含量超过正常含量二百三十二倍。如此高浓度的铱只有在太空中的陨石中才可以找到,地球本身是不可能存在的。根据墨西哥湾周围铱元素含量的精确测定,当时是一颗类似小行星的物质不仅撞击了地球中美洲地区,还撞破了地壳,致使地球内部岩浆汹涌喷出,撞击造成的超级火山爆发,从古玛拉岩石的同位素含量测出此次爆发的威力远远高于黄石超级火山最大的能量(普通火山口的直径也就是是几百米,而这次被撞击成的口子直径超过148千米。),整个地球被浓浓的火山灰和毒气所覆盖,地球上的生物长时间不见阳光和月亮,植物无法光合作用,大气层氧气含量极低,从大多数恐龙死亡时扭曲的姿势来看都非常地痛苦,完全是缺氧的自然反应(中生代地球的氧含量是现在的170%以上,别说是灾难发生时的缺氧,就算是现在的氧含量,恐龙这样灵活而无毛的富氧生物也无法生存在现在的地球环境上,像白鲢一样缺氧即难存活,而哺乳动物耐氧性则要强得多。)。综合这些因素造成此次生物的大灭绝。以前学术界都是把外来天体撞击说和火山喷发说分开讨论的,但这两个学术都有相当大的缺陷,外来天体说光是撞击不足以影响那么严重,时间那么久,范围那么远(全球性的),而火山说,地球上的火山活动本身就很多很巨烈,但都不足引起如此大的生物灭绝,包括黄石超级火山在内,而中国学者黎阳提供的论证方向和证据完美地解答了国际古生物界的长期疑问,两者的结合才可能造成如此重大的地球生物大灭绝。
近期理论
德国科学家最近提出,恐龙灭绝是由当时恶劣的“空间天气”造成的,也就是说,来自宇宙的强烈粒子流闯入地球大气并导致地球气候发生剧烈变化,从而致使恐龙灭绝。 据德国《科学画报》杂志报道,来自波恩天体物理学研究所的约尔格.法尔教授介绍说,地球在6千万年前曾陷入一次强烈的宇宙粒子流“风暴”中。在遭遇这样的风暴时,高速进入地球大气的各种粒子会达到平时的上百倍之多,将大气中的分子“撕裂”成为形成雨水所必要的凝结核,最终导致地球大气中云层增厚,降雨频繁,气温急剧下降。 科学家认为,正是宇宙粒子流的爆发导致了地球气候条件的剧烈变化,而不能适应此种气候变化的恐龙也因此在较短时间内灭绝。 迄今为止,各种有关恐龙灭绝原因的解释均不能自圆其说。近年来美国物理学家路易·阿尔瓦雷兹提出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假说备受各方关注。他在研究意大利古比奥地区白垩纪末期地层中的黏上层时发现微量元素枣铱的含量比其他时期地层陡然增加了30-160多倍,之后人们从全球多处地点取样检测都得出同样结论,白垩纪末期地层中铱元素合量异常增高的确是普遍性的。于是阿尔瓦雷兹认为在白垩纪末期有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产生的尘埃遮天蔽日。造成地表气候环境巨变,导致了恐龙的消亡。但是,用小行星撞击地球来解释岩层中铱含量增加和恐龙灭绝存在许多疑点。 1.小行星一般都是由硅、铁类元素构成,这样巨大的小行星落在地球表面即使经历漫长岁月也不可能踪迹全无,而在地球上从未发现有这样大型的陨石; 2.白垩纪末期的岩层大部分是熔岩冷却形成的火成岩,由尘埃堆积而成的沉积岩只占地表很小一部分。仅一颗小行星撞击扬起的尘埃能够把当时地球上绝大多数动植物埋入深达几千米的岩层中吗? 3.一颗小行星所含的铱元素就能均匀的散布以至覆盖整个地球表面吗?铱元素在地球深处也同样存在,为什么只推测铱元素来自地球以外而不是来国地球内部呢? 我们知道,地球内部的热核反应会不断积聚起巨大能量,一旦地壳承受不住时,内部压力便冲破地壳突然释放形成大爆发。铱枣这种主要存在于地核内的元素在大爆发时通过熔岩喷发从地球深处被带到地壳表层,而公认的标志白垩纪结束的黏土层正是由大量火山灰尘堆积形成。所以,白垩纪末期地层中铱含量普遍增多证明当时地壳曾发生了普遍性剧烈喷发。 化石档案告诉我们,绝大多数恐龙的死亡时间和绝大部分恐龙蛋化石的产出年代是在白垩纪末期,已发现的恐龙和恐龙蛋化石全部保存在富含铱的薄黏土层下的地层中,这与地质学界认定的白垩纪末期大规模造山运动等一系列全球性地壳构造剧烈变动的时间相吻合。 近年来在内蒙古巴音满都呼白垩纪末期的地层里出土的数百个原角龙和甲龙化石中,大量完整的恐龙骨架成群堆积在一起,从遗骸的埋葬姿势看,它们是在极度痛苦中死去,其中还有整群的恐龙幼仔骨架。这一情景显示它们是灾难性的集体死亡,而且死后尸体迅速在原地被埋葬(在世界其它地方的恐龙化石许多都有相似的死亡特征)。同时发现当地含化石的岩层是一种砖红色的粉沙岩层,这种由大量火山灰堆积而成的层积岩正是形成化石的最佳环境。可以推测那次环境剧变的过程相当突然和短暂。因为,如果地球的环境是在较长时间逐渐变化,恐龙种群是缓慢消亡的话,它们是不会留下这么大量埋没时间相对集中的恐龙蛋化石和整群恐龙幼仔化石的。所以,大多数恐龙应是在生存环境一直基本正常的情况下因突然降临的毁灭性灾难而大批死亡。 大量体现当时地球环境特征的动植物化右均显示,白垩纪末期以前,地球大气层的密度和厚度远远超过现在,地表较为平坦,全球都是非常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那时极地和赤道温差很小,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地质学家曾在北极圈内的埃尔斯米尔岛发现了一片以水衫为主的化石树林,林中还有鳄等动物化石,说明极地曾具有热带的气候环境。自然环境是决定生命存在形态的主要因素,地球大爆发后,当那些身躯硕大的恐龙赖以生存的湿热环境不复存在时,即使有一些幸存下来,也无法适应相对寒冷干燥、有冷暖季节区分的气候环境而继续生在。所以,大多数恐龙的绝迹便自然而然了。 还有一部分幸免于难的恐龙(大多体形较小)以及一些早在侏罗纪就已经进化为原始鸟类、哺乳类的动物、遵循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在相对恶劣的环境中,经过7000万年不断演变,大多数物种改变了原来的形态,由冷血动物进化为耐寒的能调节体温的热血动物(鸟类、哺乳类及人类)。当然,每次大规模物种进化后,总会有一些物种保留原状,像鱼类进化为两栖类后,鱼类还延续生存,爬行类中也有极少数(鳄、蜴蝎等)至今仍然保持了7000万年前恐龙的原始形态。 地球岩层中的生物遗迹揭示,在生物进化史上,每隔一定时期就会发生一次物种大灭绝,白垩纪末期的恐龙灭绝不是生物进化史上惟一的灾难,在更早的年代曾发生过绝大部分无脊椎动物在很短时间突然出现的“寒武纪生命大爆炸”现象。就像生物从单细胞向多细胞进化与爬行动物向哺乳动物进化一样,它们需要一个进化的过程(有1984年发现的我国云南澄江化石群为证)。 迄今没有明显的证据可以证明恐龙灭绝这种大规模生物灭绝是由小行星撞击引起的。但是,地球内部至今仍在继续的地质构造频繁变动的事实表明,周期性地壳构造变动引起的环境“灾变”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始终起主导作用,当然,小规模的物种逐渐进化也是贯穿于整个生命演变过程。周期性天体爆发(如新星爆发)是包括地球在内的所有行星在演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那些山脉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和海底矿藏就是解释恐龙时代因地壳剧烈变动而终结的最好说明。
中生代末大灭绝
现在我们知道,恐龙灭绝的时间是在距今约6500万年前,地质年代为中生代白垩纪末或新生代第三纪初。而且在那个时候,不仅统治了地球达1亿多年的各种恐龙全部绝灭了,同样悲惨的命运还同时降临到了地球上的很多种其它的生物头上。在这次灾难中灭绝的还有鱼龙、蛇颈龙等海洋爬行动物,有翼龙等会飞的爬行动物,有彩蜥等恐龙的陆生爬行动物亲戚,有菊石、箭石等海洋无脊椎动物﹔海洋中的微型浮游动植物,钙质浮游有孔虫和钙质微型浮游植物等也几乎被一扫而光。经过这场大劫难,当时地球上大约50%的生物属和几乎75%的生物种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 这真是一场大灭绝、大灾难。大灭绝的结果使得在距今约6500万年这个时间的前后,地球上生物世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巨变。这场大灭绝标志着中生代的结束,地球的地质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新生代。 科学家们经过不懈的努力,分析研究了到目前为止可以发现的所有线索,提出了解释这一大灭绝现象的各种理论。但是至今,关于这场大灭绝的原因科学界仍然没有找到一个完全正确的答案。 也许,这样的答案等待着我们来寻找。 在此仅将一些较为人所知的说法分述如下:被饿死,被互相残杀等等,不过现在的说法越来越多,但中国科学家考证:陨石撞击后,恐龙还存活了200万年左右。
陨石碰撞说
1980年,美国科学家阿弗雷兹父子在650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高浓度的铱,其含量超过正常含量几十甚至数百倍.这样浓度的铱在陨石中可以找到,因此,科学家们就把它与恐龙灭绝联系起来。根据铱的含量还推算出撞击物体是直径大约10公里的一颗小行星,这么大的陨石撞击地球,绝对是一次无与伦比的打击,以地震的强度来计算,大约是里氏10级,而撞击产生的陨石坑直径将超过100公里。科学工作者用了10年的时间,终于有了初步结果,他们在中美洲墨西哥犹卡坦半岛的地层中找到了这个大坑。据推算,这个坑的直径在180公里到300公里之间.现在,科学工作者们还在对这个大坑做进一步的研究。 科学家们开始为我们描绘6500万年前那壮烈的一幕。有一天,恐龙们还在地球乐园中无忧无虑地尽情吃喝,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剌眼的白光,一颗直径10公里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从天而降。那是一颗小行星,它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一头撞进大海,在海底撞出一个巨大的深坑,海水被迅速气化,蒸气向高空喷射达数万米,随即掀起的海啸高达5公里,并以极快的速度扩散,冲天大水横扫着陆地上的一切,汹涌的巨浪席卷地球表面后会合于撞击点的背面一端,在那里巨大的海水力量引发了德干高原强烈的火山喷发,同时使地球板块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那是一场可怕的灾难。陨石撞击地球产生了铺天盖地的灰尘,极地雪融化,植物毁灭了,火山灰也充满天空。一时间暗无天日,气温骤降,大雨滂沱,山洪暴发,泥石流将恐龙卷走并埋葬起来。在以后的数月乃至数年里,天空依然尘烟翻滚,乌云密布,地球因终年不见阳光而进入低温中,苍茫大地一时间沉寂无声。生物史(恐龙)与地质史(中生代)上的一个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由于这一陨石坑现已被找到,并且科学家也已经掌握了一些相关证据,所以,恐龙灭绝之谜似乎可以尘埃落定了,但是,如果真的是陨石造成的恐龙灭绝,那么为什么鸟能够度过劫难而一直生存的现在呢?这不能不促使人们再去寻找其它的思路来分析恐龙绝灭的原因。
气候变化说
由于板块移动,海流产生改变,更引起气候巨幅的改变。严寒而干燥的气候使植物死亡,恐龙缺乏食物而导致了灭亡。 也可能是气候变化直接导致了恐龙因饥渴而灭绝。
海洋退潮说
根据罗伯特-巴克的说法,海洋退潮,陆地之间相接壤时,生物彼此相接触,因而造成某种类的生物绝种。例如袋鼠,袋鼠能在大洋洲这种岛屿大陆上生存,但在南美大陆上遇见别种动物就宣告灭亡。除了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以外,还有疾病与寄生虫等的传染与传播问题。
火山爆发说
因为火山的爆发,二氧化碳大量喷出,造成地球急激的温室效应,使得植物死亡。而且,火山喷发使得盐素大量释出,臭氧层破裂,有害的紫外线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灭亡。但是这个学说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火山大规模的爆发。 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安东尼奥-齐基基最近提出,恐龙大绝灭的原因很可能是大规模的海底火山爆发。 齐基基教授认为,白垩纪末期,地球上在海洋底下发生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火山爆发,从而影响了海水的热平衡,并进而引起了陆地气候的变化,因此影响了需要大量食物维持生存的恐龙等动物的生存。他的理由是,现代海底火山爆发对海洋和大气产生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只是其影响程度比起6500万年前发生的海底火山爆发的程度小多了。 齐基基教授认为,过去,科学界对海底火山爆发的情况了解得很少,现在需要对这种严重影响地球环境的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他举例说,格陵兰过去曾经生长着茂密的植被,但是当全球性的海洋水温平衡变化以后,寒冷的洋流改变流向后经过了格陵兰,从此把这个大大的岛屿变成了冰雪覆盖的大地。这是海洋水温平衡变化对气候产生巨大影响的一个典型实例。海底火山活动是影响海洋水温平衡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齐基基教授认为应该将海底火山的大规模爆发引起的海洋水温平衡变化作为研究恐龙绝灭问题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
温血动物说
过去,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恐龙像其他爬行动物一样是冷血动物或变温动物,但是随着化石资料的不断增多,人们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有人提出,有些恐龙可能是温血动物。首先,他们认为有些恐龙行动极为敏捷,也不是像蛇一样在地上爬行,而是靠两条后腿在地面上跑动,其速度可达每小时20至90多公里。这就需要有强壮的心脏并且维持较高的新陈代谢,这些显然冷血动物是做不到的。其次,恐龙的食量都相当大,据推测,一头30吨重的蜥脚类恐龙,每天可能要吃掉近2吨食物,只有温血动物才需要这么多的能量。从食肉恐龙远远少于食草恐龙来看,这一点也是合理的。另外,还有一些身体较小的恐龙,它们身上覆盖着一层羽毛或毛发,这也是为了防止体温散失。其它方面,如骨胳的研究,也初步表明一些恐龙是温血动物。温血恐龙的说法一提出,就受到强烈抨击,但到底结论如何,目前还难下定论。 有些人认为恐龙是温血性动物,因此可能禁不起白垩纪晚期的寒冷气候而导致无法存活。因为即使恐龙是温血性,体温仍然不高,可能和现生树懒的体温差不多,而要维持这样的体温,也只能生存在热带气候区。同时恐龙的呼吸器官并不完善,不能充分补给氧,而它们又没有厚毛避免体温丧失,却容易从其长尾和长脚上丧失大量热量。温血动物和冷血动物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如果体温降到一定的范围之下,就要消耗体能以提高体温,身体也就很快地变得虚弱。它们过于庞大的体驱,不能进入洞中避寒,所以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续几天,可能就会因为耗尽体力而遭到冻死的命运。但是,这种学说有一个疑点,那就是恐龙不都是那么庞大的,也不一定都不能躲进洞里避难,所以这种学说也有不完善的地方,也需要修正。
自相残杀说
因为气候问题,使植物大量灭绝,从而使以植物为食的食草龙渐渐灭亡,而肉食者,也因为没有了食物,而变得地疯狂,自相残杀而灭绝。
哺乳类进化说
在中生代后半,已有哺乳类的祖先生存。根据化石的记录,当时的哺乳类体型甚小,数量也十分有限,直到白垩纪的后期,数量才开始急速增加。推测它们属于以昆虫等为主食的杂食性,这些小型哺乳类发现恐龙的卵之后,即不断取而食之,最终导致恐龙的生育危机,导致恐龙灭绝。
物种的老化说
认为恐龙由于繁荣期间长达1亿6千多万年,使得肉体过于巨体化。而且,角和其它骨骼也出现异常发达的现象,因此在生活上产生极大的不便,最终导致绝种。 恐龙中最具代表性的迷惑龙,体长二十五米,体重达三十吨,由于体型过于庞大,使动作迟钝而丧失了生活能力。另外,三角龙等则因不断巨大化的三只角以及保护头部的骨骼等部位异常发达,反而走向自灭之途。 (疑点:并非所有的恐龙体型都如此庞大,也有体长仅一米左右的小恐龙。另外,也有骨骼像鹿一般,能够轻快奔跑的恐龙。但为什么这种恐龙也同时绝种了呢?而且,异常发达的骨骼等部位,在冷血动物体内,推测能够吸收外界的温度,也能放出体内的热,以调节身体的温度,具有非常有利的功能。由此,我对于恐龙因种的老化而绝种的说法表示怀疑。)
繁殖受挫理论
目前已经在世界上许多地方陆续发现了古老爬行类的蛋化石,尤其是恐龙的蛋化石。按照形态结构,可以把恐龙蛋分为短圆蛋、椭圆蛋和长形蛋等种类。恐龙蛋的大小变化范围很大,蛋壳厚度及其内外部“纹饰”、蛋壳结构及其壳层中的椎状层和柱状层比例变化范围都存在不同的差异。为了深入开展恐龙蛋内部特征的研究,科学家已经采用了很新的技术和多种方法,如扫描隧道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偏光显微镜,CT扫描仪等等。近年来,我国科学家首次采用CT技术对山东莱阳出土的恐龙蛋化石进行了无损伤内部结构特征的研究,发现了山东莱阳的一些恐龙蛋化石具有其它方法无法观察到的恐龙胚胎。一些科学工作者认为。恐龙胚胎的变形与错位,有可能导致恐龙蛋无法正常孵化,从而使恐龙走向衰弱最终灭绝。
气候骤变理论
根据深海地质钻探得到的资料,一些科学家认为在6500万年前的地球上的气候发生了异常的变化,温度忽然升高。这种变化使恐龙等散热能力较弱的变温动物无法很好地适应环境,引起其身体中的内分泌系统紊乱,尤其是造成雄性个体的生殖系统严重损坏。结果,恐龙无法繁殖后代,从而走向了最终的绝灭。 还有一种理论,虽然同样是认为气候骤变引起恐龙绝灭,但是推测的过程却不一样。这一派学者认为,在距今大约7000万年前,北冰洋与其它大洋之间被陆地完全隔开,并在最后的日子里,那咸咸的海水因各种因素的作用渐渐地变成了淡水。到了距今6500万年前,分隔北冰洋与其它大洋的“堤岸”突然发生了决口。大量因淡化而变轻的北冰洋的水流入其它大洋。由于北冰洋的水温度很低,这些“外溢”的冷水形成了一层冷流,使得地球大洋的海水温度迅速地下降了大约20度。海洋温度的下降又严重影响了大陆气候,使大陆上空的空气变冷。同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也迅速减少,引起了陆地上普遍的干旱。陆地上的这些气候变化产生的综合结构就是,恐龙灭绝了。 气候骤变造成恐龙绝灭的一条可能的途径是严重影响恐龙的卵。一些科学家发现,在恐龙灭绝之前的白垩纪末期,恐龙蛋的蛋壳有变薄的趋势,说明在恐龙大绝灭之前有气候急剧变化造成的作用。我国的一些古生物学家也发现,在一些化石地点产出的恐龙蛋中,临近绝灭时期的那些恐龙蛋蛋壳上的气孔比其它时期的恐龙蛋蛋壳中的气孔要少,这很可能与气候变得寒冷干燥有关。
大气成分变化理论
白垩纪末期的恐龙大绝灭是生物历史上的一个千古之谜,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理论来试图解释其原因,但是至今没有一个让所有人都能够接受的定论。较为流行的的说法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的灾难导致了恐龙的灭绝,但是这一理论并不完善。因为恐龙是当时地球上最成功的动物,其丰富的多样性更是表现得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生活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如果是小行星撞击造成的灾难引起了恐龙的灭绝,那么为什么鸟能够度过劫难而一直生存的现在呢?这不能不促使人们再去寻找其它的思路来分析恐龙绝灭的原因。 现代科学分析使我们了解到,在地球刚刚形成的遥远年代里,空气中基本上没有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却很高。后来,随着自养生物的出现,光合作用开始了消耗二氧化碳和制造氧气的过程,从而改变了地球上的大气环境。同时,二氧化碳一方面通过生物的固定以煤、石油沉积在地层里,另一方面也通过有机或无机的过程以各类碳酸盐的形式沉积下来。这种沉积是一直进行的。 有证据表明,恐龙生活的中生代二氧化碳的浓度很高,而其后的新生代二氧化碳的浓度却较低。这种大气成分的变化是否与恐龙灭绝有关呢? 众所周知,每种生物都需要在适当的环境里才能够正常地生活,环境的变化常常能够导致一个物种的兴衰。当环境有利于这一物种时,它就会兴旺发展﹔反之,则会衰落甚至绝灭。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水等因素,还包括大气的成份。那么,大气成份的变化会不会影响生物的生活呢?答案是肯定的。例如,人处在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环境下会有生命危险,而有些动物甚至比人对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更为敏感。 恐龙生活的中生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说明恐龙很适应于高二氧化碳浓度的大气环境。也许只有在那种大气环境中,它们才能很好的生活。当时,尽管哺乳动物也已经出现,但是它们始终没有得到大发展,也许这正是由于大气成分以及其它环境对它们并不十分有利,因此它们在中生代一直处于弱小的地位,发展缓慢。随着时间推移,到了白垩纪之末,大气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二氧化碳的含量降低,氧气的含量增加,这种对恐龙不利的环境可能体现在两个方面:1、恐龙的身体发生了不适,在新的环境下,很容易得病,而且疾病会象瘟疫一样蔓延。2、新的大气环境更适于哺乳动物的生存,哺乳动物成为更先进、适应性更强的竞争者。在这两种因素的作用下,恐龙最终灭绝了。而那些孑遗的爬行动物则是少数既能适应旧环境,又能适应新环境的少数爬行动物物种。 大气成分变化造成恐龙灭绝这一理论有两个出发点,一个是中生代的大气成份与现代不同,另一个是每种生物需要合适的大气环境才能生存。远古时代的大气中几乎没有氧气,而二氧化碳的含量很高。后来由于生物的出现,在光合作用下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减少、氧气的含量逐渐增加的这一过程也许可以解释生物进化史中的很多现象。例如寒武纪的生命大爆发,这也是进化史中的一个难解之谜。大气成份变化也可以对此作出解释,因为动物不能直接利用无机物进行光合作用,它的起源落后于植物的起源,必须发生于大气中的氧气含量达到相当的程度时。因此,寒武纪的生命大爆发必须以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做保障,而这一点已经被科学所证明。 因此,对于恐龙灭绝来说,小行星撞击也许起了一定作用,但看来并非是最关键的因素。  除了上述的22种比较著名之说外,还有许多较鲜为人知的说法(如太阳黑子爆发、电磁扰动、地球磁场方向及强弱发生变化),至于哪一个才是最好的说法,全凭各人的想法,并没有一定的对与错,毕竟恐龙灭亡之谜还没有真正解开。 但无论发生了什么,有一点是不容质疑的,那就是恐龙无法适应所发生的事件所造成的影响或改变。
综合原因说
因为恐龙的灭绝是在各种内外界因素共同作用下才会发生,所以这种理论认为恐龙灭绝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单一的原因很难导致恐龙灭绝,恐龙的灭绝是由诸多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结果。
编辑本段恐龙之最
截至2010年6月31日 最大和最小的恐龙 目前已知最长的肉食性恐龙棘龙,身长16到19米,质量16~26.5吨。 不计现代鸟类(如:吸蜜蜂鸟)的话,最小的恐龙体型相当于鸽子。兽脚亚目的近鸟龙和耀龙体长都在35厘米以下。目前已知最小型的成年恐龙标本属于近鸟,体重估计为110公克左右。而且已知最小型的草食性恐龙则是微角龙与皖南龙,身长约60厘米。 最早的恐龙 美国亚利桑那州的硅化木公园发现距今2亿2千5百万年鸵鸟大小质量约90千克的恐龙化石。 最迟出现的恐龙—— 角龙类恐龙在白垩纪距今1亿3千5百万年前以后最盛。 体形最大的恐龙(陆生动物) 易碎双腔龙(体长58米,重约122吨) 体重最重的恐龙(陆生动物) 巨体龙(体长约40米,重约140吨) 恐龙
体形及体重最小的成年恐龙 近鸟(体长30厘米,重350克) 极龙(重100吨) 牙齿最重的恐龙 霸王龙,牙齿超过15厘米。 最早有羽毛的恐龙 科学家在辽宁省建昌县玲珑塔地区发现距今约1.6亿年的-----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带有羽毛恐龙化石,叫做似鸟龙,是鸟类起源研究一个新的、国际性的重大突破。 广义上的恐龙并未灭绝  恐龙是距今1亿3千万年前地球上爬行动物的总称。它们的种类很多,身体大小、形状、生活 恐龙
习性各不相同,陆地、海洋、空中都是恐龙类爬行动物的活动场所。大的如中国四川省合川县发现的合川马门溪龙,全身长22米,体高3.5米,体重40~50吨。平时在水深5~10米的湖泊中生活,利用水的浮力浮起笨重的身体,以水中的藻类为食物。小的鹦鹉龙整个身体只有一只小狗大。有的能在空中飞翔,像长尾的喙嘴龙,有尖利的牙齿和长长的尾巴。尾巴末端有一块像苍蝇拍形状的膜,飞翔的工具是翼膜。

5、恐龙灭绝到底因为什么

在两亿多年前的中生代,大量的爬行动物在陆地上生活,因此中生代又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大地第一次被脊椎动物广泛占据.那时的地球气候温暖,遍地都是茂密的森林,爬行动物有足够的食物,逐渐繁盛起来,种类越来越多.它们不断的分化成各种不同种类的爬行动物,有的变成了今天的龟类,有的变成了今天的鳄类,有的变成了今天的蛇类和蜥蜴类,其中还有一类演变成今天遍及世界的哺乳动物.
恐龙是所有爬行动物中体格最大的一类,很适宜生活在沼泽地带和浅水湖里,那时的空气温暖而潮湿,食物也很容易找到.所以恐龙在地球上统治了几千万年的时间,但不知什么原因,它们在6500万年前很短的一段时间内突然灭绝了,今天人们看到的只是那时留下的大批恐龙化石.
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人们仍在不断地研究之中.长期以来,最权威的观点认为,恐龙的灭绝和6500万年前的一颗大陨星有关.据研究,当时曾有一颗直径7-10公里的小行星坠落在地球表面,引起一场大爆炸,把大量的尘埃抛如大气层,形成遮天蔽日的尘雾,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暂时停止,恐龙因此而灭绝了.
小行星撞击理论,很快获得了许多科学家的支持.1991年,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发现一个发生在久远年代的陨星撞击坑,这个事实进一步证实了这种观点.今天,这种观点似乎已成定论了.
但也有许多人对这种小行星撞击论持怀疑态度,因为事实是:蛙类、鳄鱼以及其他许多对气温很敏感的动物都顶住了白垩纪而生存下来了.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只有恐龙死光了.迄今为止,科学家们提出的对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假想已不下十几种,比较富于刺激性和戏剧性的“陨星碰撞说”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
除了“陨星碰撞说”以外,关于恐龙灭绝的主要观点还有以下几种:
一、气候变迁说.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大幅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令恐龙无法生存.也有人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身上没有毛或保暖器官,无法适应地球气温的下降,都被冻死了.
二、物种斗争说.恐龙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
三、大陆漂移说.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泛古陆”.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的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
四、地磁变化说.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对磁场比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场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能导致灭绝.由此推论,恐龙的灭绝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有关.
五、被子植物中毒说.恐龙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没有的毒素,形体巨大的恐龙食量奇大,大量摄入被子植物导致体内毒素积累过多,终于被毒死了.
六、酸雨说.白垩纪末期可能下过强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锶在内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龙通过饮水和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摄入锶,出现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后一批批死掉了.
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假说,远不止上述这几种.但是上述这几种假说,在科学界都有较多的支持者.当然,上面的每一种说法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例如,“气候变迁说”并未阐明气候变化的原因.经考察,恐龙中某些小型的虚骨龙,足以同早期的小型哺乳动物相抗衡,因此“物种斗争说”也存在漏洞.而在现代地质学中,“大陆漂移学说”本身仍然是一个假说.“被子植物中毒说”和“酸雨说”同样缺乏足够的证据.因此,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还有待于人们的进一步探究.

6、恐龙灭绝是怎么回事?

依据达尔文的进化论,一些科学家认为恐龙自身种族的老化,以及在与新兴哺乳动物的进化竞争中的失败导致恐龙最终灭绝。

恐龙还有一些观点则认为慢性食物中毒导致了恐龙的灭绝。原来,曾在中生代遍布全球的苏铁、羊齿等裸子植物,为了保护自身的生存和繁衍,在自己体内产生了一些有毒的生物碱,如尼古丁、吗啡、番木硷等,一些食草恐龙吞入这些植物,也就相当于吞下了“毒药”,在食物链的作用下,食肉恐龙也间接中毒。这样恶性循环下去,毒素在恐龙体内越积越多,由于毒素侵袭,恐龙神经变得麻木,直到最后整个种群都消失灭绝。

另外类似的观点,还有氧气过量说、便秘说等等。但这些观点都是纯粹基于生物学角度来看问题。现代科学家们认为,这些观点的不足之处在于:生物学意义上的物种灭绝是需要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的,而人们目前已经掌握的资料显示,恐龙是在距今大约6500万年“很短”的一段时期内突然灭绝的。因此,这些生物学假设现在受到很大质疑。

现在,支持宇宙天体物理变化导致恐龙灭绝这种观点的科学家越来越多。1979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路易斯·阿尔瓦雷兹提出了著名的“小行星撞击说”,为人类开辟了一条探讨恐龙灭绝之谜的新道路。

1983年,根据各自的研究,美国物理学家理查德马勒、天文学家马克·戴维斯、古生物学家戴维·罗普和约翰·塞考斯基以及轨道动力学专家皮埃·哈特等人,共同提出了“生物周期性大灭绝假说”,也叫“尼米西斯假说”。他们的观点是,地球上类似恐龙消失这种“生物大灭绝”是具有周期性的,在地球上大约以2600万年为一个周期。其原因在银河系中的大多数恒星都属于双星系统,太阳当然也不例外,它有一颗人类从未见过的神秘伴星——“尼米西斯星”。“尼米西斯星”在太阳系的外围,大约每隔2600万~3000万年运转一周。在其影响下,冥王星外飘荡着的近10亿颗彗星和小行星就会脱离原来的轨道,组成流星雨进入太阳系,其中难免有一两颗不幸撞击或者落在地球上,而也许正是这几率极小的偶然,使一些生物遭到灭顶之灾。

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死亡穿行”是恐龙灭绝的主要原因。众所周知,九大行星在太阳系中围绕着太阳旋转,而太阳系则又以银河系为中心旋转,旋转一周需要2.5亿年。在受从中心释放出的强烈放射性物质的影响下,一块“死亡地带”在银河系的一部分地区形成了。距今6500早万~7000万年前,太阳系刚好在这个“死亡地带”中穿行,放射性射线袭击了所有的地球生物,恐龙也在这次灾难中惨遭灭顶之灾。

另外一些科学家的观点是,6500万年前这场灾难的罪魁祸首是人们根本无法看见的宇宙射线。苏联科学家西科罗夫斯基称,太阳系附近一颗超新星的爆发导致了恐龙的灭绝。据科学家们推算,在距今7000万年前,一颗非常罕见的超新星在距太阳系仅32光年的地方爆发。爆发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和许多宇宙射线向整个宇宙发散,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太阳系都未能幸免于难。强烈的辐射把地球的臭氧层和电磁层完全摧毁了,地球上大多数生物都没能幸免于这场“飞来横祸”。在宇宙射线的侵蚀下,就连庞大的恐龙都几乎完全丧失了自我防御的能力。那些躲在洞穴或地下的小型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作为幸存者而生存了下来。

此外,还有一些观点认为,地球本身的改变造成了这场灾难。科学家们发现,大约每20万年地球就会有一次地磁磁极反转的现象发生。在这可能长达1万年的漫长岁月中,地球会暂时得不到磁场的保护,这时宇宙放射性射线就会袭击地球,从而成为恐龙这样的地球生物纷纷灭绝的原因。

最近的科学研究发现,恐龙的灭绝实际上也是一个持续了几十万年的过程,与此同时,恐龙至少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死亡。因此,所谓恐龙突然灭绝的这个突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而对地球产生短期影响的“飞来横祸”和地球自身的突变,不可能持续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看来,这些观点都无法成为解答恐龙灭绝之谜的完满答案。

7、恐龙之前的视频

地球上多种灭绝是太阳系环境演化的必然现象。
太阳系在其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孕育了生命,同时,也不断淘汰一些不能适应
太阳系环境变迁的物种。至今,人类依然没有确定除了地球之外, 太阳系中其他
星体上是否也存在生命。
恐龙灭绝现象的确是人类十分感兴趣的自然之谜。这是因为恐龙曾经在地球上
占据过主导地位,它们的灭绝的确说明地球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我们来分析一下生物灭绝的基本条件:
(1)温度环境改变
(2)辐射环境改变
(3)引力环境改变
(4)食物链的断裂
其中(1)(2)(3)的改变可能导致食物链断裂。
因此,物种灭绝通常是食物链上的部分物种趋于消失。 那些跨食物链的动物能够生存,
并进化为更为适应当时环境的物种。
首先,恐龙生活的时代,地球气候炎热。由于气候初步变冷,使得一大批不适应寒冷的生物
灭绝了。恐龙因温度变化而灭绝的可能性最大。只是由于灭绝的时间尺度太短,人们假想
是一个小行星撞击地球也导致地球气候骤然变冷,且无法回到撞击前的状态。
然而,也不排除由于太阳亮度的变化,而导致地球气候发生很大变化。 事实上,在地球孕育
生命的过程中,肯定是小行星大规模撞击地球之后。否则,地球环境不会很稳定,生命进化的
路线会因为环境激烈变迁而难于确定。在恐龙时代,小行星撞击地球肯定不是经常现象。
那时,太阳上发生突发事件的可能性要比地球受到小行星撞击的可能性更高。太阳突发事件
不仅会引起温度环境变化,地球辐射环境也会突然变化,因此,必然会淘汰大批物种。生物试验
表明,辐射环境变化会引起物种迅速灭绝或变异。
引力环境变化与太阳系物质密度分布有关。 而太阳系整体引力环境的变迁可能与太阳在银河系
的位置有关。这方面的演化时标很长,难于肯定。
人人可以提出恐龙灭绝的假说。但验证假说才是最重要的。
验证假说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太阳系(含地球)考古来获得具体证据。因此,提出假说是容易
的,寻求考古证据是艰难的,也是激动人心的。
探求恐龙灭绝之谜,实质上是在探求太阳系演化之谜。这绝非一个孤立事件。

8、恐龙的灭绝?

可能是因为小行星撞击或地壳运动带来的火山喷发或气候变化和食物不够。
2.可能是因为地表产生变化、植物变少,恐龙不适应环境变化,无法与占优势的鸟类与哺乳动物争食物,慢慢从地球上消失了。
3.物种斗争说法。恐龙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
4.大陆漂移说法。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泛古陆”。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的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
5.地磁变化说。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对磁场比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场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能由此灭绝。由此推论,恐龙的灭绝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有关。
6.被子植物中毒说法。恐龙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没有的毒素,形体巨大的恐龙食量奇大,大量摄入被子植物导致体内毒素积累过多,终于被毒死了。
恐龙灭绝原因新说法:
1瘟疫后恐龙蛋受侵变质无法孵化
2小行星撞击地球
3哺乳动物变强,恐龙变衰
4气候变冷,恐龙无法适应
5因哺乳动物偷吃恐龙蛋导致恐龙性别比例失调,使恐龙无法繁衍下一代
6火山爆发,岩浆带来大量的有毒与对恐龙有害的物质,这些物质通过大气、土壤或水等使恐龙患病最终灭绝。
7有些人认为,在远古时期,彗星撞到地球,使地表发生巨大变化,让恐龙无法适应这种环境,导致其灭绝。
其中2、7可归为一种学说,即天体撞击说。
3、5又可归为一种学说,哺乳动物进化说。
1、5也可归为一种学说,恐龙蛋遭袭说。
这些学说都有其不完善之处,因而至今尚未定论,究竟谁对谁错,孰是孰非,都需要更多的证据。
关于恐龙绝种的真正原因,自古以来即众说纷纭,但都没有形成一个一致的观点,因此到目前为止仍是一个未解的谜题。
根据现有资料,共有如下学说,(有些学说已经被否认,无法一一列举)。
最新理论:
德国科学家最近提出,恐龙灭绝是由当时恶劣的“空间天气”造成的,也就是说,来自宇宙的强烈粒子流闯入地球大气并导致地球气候发生剧烈变化,从而致使恐龙灭绝。
据德国《科学画报》杂志报道,来自波恩天体物理学研究所的约尔格.法尔教授介绍说,地球在6千万年前曾陷入一次强烈的宇宙粒子流“风暴”中。在遭遇这样的风暴时,高速进入地球大气的各种粒子会达到平时的上百倍之多,将大气中的分子“撕裂”成为形成雨水所必要的凝结核,最终导致地球大气中云层增厚,降雨频繁,气温急剧下降。
科学家认为,正是宇宙粒子流的爆发导致了地球气候条件的剧烈变化,而不能适应此种气候变化的恐龙也因此在较短时间内灭绝。

与恐龙灭绝短视频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