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数学苏教版下册二年级课堂教学视频 <角的认识>
你可以到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上去找。
2、哪有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套视频教学
我这里有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套视频教学 免费试用2小时。消息了解请网络搜索 学海知心小站
3、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哪一课适合讲公开课
我们网站有,你去下载吧
[小学数学 ] 认识周长课件 [原创] 2010-10-13 43 787 KB
认识周长课件。。。
资源级别:免点资源 资源版本:新人教版 资源年份:2010 文件类型: 资源上传:自由万岁
2. [小学数学 ] 小学数学公开课-认识周长视频课堂实录 [原创] 2010-07-03 1 509 MB
《认识周长》,西师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
资源级别:精品资源 资源版本:西师版 资源年份:2010 文件类型: 资源上传:天涯共此时
3. [小学数学 ] 认识周长课件 [原创] 2010-06-19 20 10.72 MB
市级优质课赛讲一等奖课件。。。
资源级别:普通资源 资源版本:西师版 资源年份:2010 文件类型: 资源上传:天涯共此时
4. [小学数学 ] 认识周长课件 2010-04-10 15 2.76 MB
优质课件。。。。。
资源级别:普通资源 资源版本:人教版 资源年份:2010 文件类型: 资源上传:笑眯眯
5. [小学数学 ] 公开课教案-周长的认识教案 [原创] 2010-01-23 0 13 KB
公开课教案-周长的认识教案
资源级别:精品资源 资源版本:未知 资源年份:2010 文件类型: 资源上传:因为有你
6. [小学数学 ] 认识周长教案 [整理] 2009-12-08 31 45 KB
小三周长认识案。 【教学内容】。 西南师大版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86-87页的例1、例2、例3,以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事物或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物体表面及图形的周长,会用测量的方法算出长方形..
资源级别:免点资源 资源版本:西师版 资源年份:2009 文件类型: 资源上传:水上漂流
7. [小学数学 ] 提供渔场 让其学渔-《周长的认识》听课后反思与感想 [原创] 2009-10-19 21 7 KB
提供渔场 让其学渔-《周长的认识》听课后反思与感想。不久前,笔者有幸聆听了省著名特级教师刘永宽老师上的“周长的认识”一课,深有感悟。刘永宽老师上的“周长的认识”一课,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精神。他从学生熟悉的简单的图形入手,激发学生..
资源级别:免点资源 资源版本:新标准 资源年份:2009 文件类型: 资源上传:lfm2238
4、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识字4评课
来妈妈,是个亲切源的词汇,妈妈,在我们身边演义着必不可少的角色,为我们的生活塑造着点点滴滴.如果我们是茶,妈妈是一个茶杯;如果我们是风筝,妈妈将是那条线,牵着我们飞到梦想的天地,如果我们是船,妈妈是照耀在那黑暗的大海中的灯塔,引导我们逃过那险恶的深海.而我的妈妈一直引导我前进.
“39号85分”听着老师宣布第三单元数学成绩时,内心中期待的喜悦如同璀璨的流星般,消失在无边无垠的黑暗中.心情也如同那窗外的雨一样糟糕,我独自坐在教室里,望着那鲜红而又刺目的分数,眼里的泪水如断了线的珠子“啪,啪,啪,”地滚落到试卷上.我哭泣,我自责,我一遍又一遍地盘问着自己,为什么会考这么差,难道付出的努力就要付之东流吗?
我迈着无奈,悲伤的步伐,沉重地走出了校门,投入我眼帘的竟是我那妈妈慈祥的身影.我走了过去.妈妈看见我揉的舯红的双眼.
妈妈心痛地问:“怎么了?”
“考试考砸了.”我绝望地说.
5、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七课生字组词有哪些
秋(秋天)(秋千)(秋游)(秋分)(秋色)(金秋)(立秋)(春秋)版
烟(烟台)(权烟草)(烟火)(烟雾)(烟波)(香烟)(吸烟)(抽烟)
芦(芦苇)(芦柴)(芦席)(芦笛)(芦荟)(芦笋)(葫芦)
夕(夕阳)(夕照)(前夕)(夕烟)(夕幕)
归(归来)(归家)(归还)(归队)(归国)(归航)(归公)(回归)
歌(歌唱)(歌声)(歌星)(歌手)(歌厅)(歌词)(歌曲)(唱歌)
灯(灯光)(灯火)(灯台)(灯具)(灯泡)(灯谜)(灯塔)(点灯)
6、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谁的本领大教学实录
一复习。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谁的本领大》。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课文讲了谁和谁比本领比了几次?第一次比什么?谁赢了?第二次比什么?谁赢了?
二、指导第一次比本领。
师:书不仅要读懂,更好读好。怎样把书读好呢?记得老师以前讲过,读书时要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放电影。读到了什么,要像放电影似的在头脑中放出来。
(出示:有一天风和太阳碰到了一起,都说自己的本领大。)
读了这一句话,你脑海中浮现出什么画面,又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我看到了风和太阳遇到一起,还握了手。
生:我还听到他们都说自己的本领大。
师:那谁愿上台来与老师一起演一演。
(一生上来,要演太阳,师演风)。
师:你好,太阳先生。
生:你好,风先生。
(两人握手)
师:太阳先生,你说咱俩谁的本领大?
生:我的本领大。
师:我说我的本领大。
生:我的本领大。
师:我的本领大。
(学生大笑,掌声。师请学生回位。)
师:刚才我们演的一段,用一句话说就是:
生读:都说自己的本领大。
师:我们演的很具体,文中说的很概括,同一个意思有时可以说的细一些,有时也可以说的粗一些。我们读书的时候,遇到粗说的,能像我们刚才演的一样在脑海中放出来,就做到了心到,就叫会读书。这篇课文对话比较多,所以在学会放电影的同时,还要学会读人物的对话。
(出示:风说:“那还不容易!”)
师:当太阳提出要比脱下那孩子的外衣时,风说了这一句话,想一想,该如何读。
一生读,读得很轻松。
师:听到他读,你觉得容易不容易?(容易)是啊,对于我风来说,脱下那孩子的衣服还不是小菜一碟吗?简单得不得了吗?谁再来读一读。
(一生读。没读好,再读,好一些。师又范读,加上表情与动作读。)
师:老师读得怎么样。
(一生说读得不轻松,一生说老师读得轻松,还加上了动作,表情也不错。师再读,学生说读得好。)
师:看来读书确实是需要练习的,你看,老师第二遍就比第一遍读得好。同学们也学着老师练一练。
(学生加上表情与动作再读。生读得较好。)
出示:太阳对风说:“看我的吧。”
师:看到风没能脱下孩子的衣服,太阳说话了,这句话该如何读呢?
生练读。师请一读的较好的上来读,该生拍着自己的胸脯读,读得很好。
师:听他这一读一拍,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骄傲,了不起,得意。
师:你看像他这样读就真正做到了会读书,真不简单!同学们像他那样读一读。
生练读。
师:请同学用刚才学到的读书的方法,来读一读第一至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入电影,遇到人物说的话时,要想一想说话时的语气、表情,还有哪些动作。
生读。
(师生分角色朗读。师请三生:太阳、风、孩子,师读旁白。)
评析:
朗读贵在得法。此处采取了教读(授法)——悟读(悟法)——演读(表达)的思路,意在教学生如何去读书,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悟得读书的方法。授学生朗读之“渔”。
三、指导读第二次比本领。
师:刚才我们读的是太阳和风第一次比本领。四至八自然段写的是太阳和风第二次比本领。这部分怎么读呢?刚才有些同学想读没有机会,那读好这一部分你不就有机会了吗?下面请同学们分角色来读四至八自然段。既然是分角色,就要弄清有几个角色,分别是哪几个角色?(三个角色一个旁白),那下面就请小组四个人分分工。(生分工)分配好角色之后我们就要把书读好,把角色演好。一个同学在读在演的时候,其他同学该做什么?对,其他同学要做参谋,提出好的读书建议,让这位同学把书读得更好。
(生分小组练习分角色朗读。)
评析:
学生读书能力的形成有一个反复历练的过程,在学生初步悟得读书之法的基础之上,放手让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运用读书之法,必将渐能形成读书能力。此处采取小组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共同研读如何读好书的过程中,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合作的意识也是大有裨益的。
反思:
从学生练习的效果上看存在几点不足:一是有的小组角色分配不能自主完成,出现争读同一个角色的现象,相持不下,最后由教师来解决。显示了小组的组织性涣散,学生的合作意识淡薄,这必须认真反思平时的课堂教学。二是学生在练习中不能很好地发挥团体的优势,虽然教师提出互相评议、共同读好的要求,但学生大多不能做到读完后评一评,再练一练,只是分角色把课文读完了!没有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效果呢?一是可能与教师提出的要求不细致有关,学生还没有懂得如何去操作;二是与平时课堂中此种训练偏少或者不到位有关。
(师请四位同学上来分角色朗读表演。师相机指导。)
旁白读:第二天,风和太阳又碰到了一起。太阳得意地对风说:
太阳:风先生,你敢同我比本领吗?
(读得很得意,但有一处断句。师表扬该生读得有感情,同时指出学生不足,师让生再读,生再读,漏了一个“还”字,再读,读得很好。)
师插话:这次读得真棒。(问该生)你很得意,想一想人得意时会是什么神情会有什么动作?(生仰起脸,用手拍着自己的胸脯读:“风先生,你还敢同我比本领吗?)
师:这脸一仰,手一拍,了不起得意的味道都出来了,读得真好!同学们也来读一读。
生练读这句话。
旁白读:风看见河里来了一条船,就说:
风读:谁能让那条船走得快些,就算谁的本领大。
(师让该生手指着船再读,好了一些。)
旁白读:太阳说
太阳:这有什么难的!(该生读得很有感情,生让其他学生也练习读这一句。)
旁白:于是,它又发出强烈的光,想催船夫用力摇船。
(师插话:太阳该怎么做?太阳五指叉开,作发光状,生笑。)
旁白:可是,太阳光越强,船夫越是热得难受,他哪儿再有力气摇船呢!
(师插话:此时我想采访一下船夫。)
师:(对船夫),此时你有什么感受?(难受)哪儿难受?(船夫:头晕眼花,热得不得了。)此时你最想做什么?(睡觉,洗澡,避阴)还想不想摇船?(不想)有没有力气摇船?(没有)。我的采访完了,谢谢船夫!
师:(对旁白)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船夫的感受读出来。(生再读,读得较慢。)
旁白:这时,风呼呼地吹了起来。
(风对着课本吹气。师插话:该对着谁吹?生又对着船夫在的地方吹去。生笑。)
船夫高兴地喊:
船夫读:(跳起来,很兴奋)起风了!快挂帆吧!(师表扬)
旁白读:只见风推着帆,帆带着船像箭一样飞快地前进!(读得急,较快,很有感情。师让其他同学也跟着练习。)
旁白读:太阳惊讶地说:
太阳:(伸出大拇指,奇怪地,夸赞地)“风先生,你的本领也不小哇!”
评析::以评促读,以演促读。
反思:
在教学的指导下学生能逐步把书读好,体现朗读训练的过程,学生的感悟也逐步深入。但出现的问题也不少。第一是学生读书的效果不甚理想,上来读的是几个读书能力不错的同学,但在没指导的情况下多有不到位的遗憾。这与刚才练习不到位有关。第二是在评议朗读的过程中出现了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学生评议很少,显然没进入角色,出现了纯观众的冷场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与教师的不放手有关,都是教师引导更多是指导学生怎么读,怎么演,没有留给下面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二是与学生刚才练习不到位,对课文感悟肤浅,确实没有达到指导台上同学的水平。
(师让生在下面练读自己喜欢的角色的话,后又让四生上台来读。读后评议。)
评析:在指导学生读过之后,再让全体学生练读,是一种面的训练,是关注全体的一种体现。这是更深一层次的朗读。
反思:
第二次上台读书的同学在读书效果上并不理想,并没有第一次指导时四位同学读的好,一是这四名同学的读书能力明显不如第一次四生强,二是学生练习太少,还没练好。(在第一课时学生的读书就有不过关的可能)。教师在这里也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有走马观花之感。
四、读文悟法。
出示:第二天,风和太阳又碰到了一起。(“又”变红)
师:老师在读书时有个习惯,就是读到后面时会想到前面的内容。比如老师读到这一句,(指屏幕)老师看到这个又字就想到了前面的一句话。
生读:有一天,风和太阳碰到了一起。
师:前面说过了,这次又出现了,是第二次了,所以用了一个“又”字。这叫前后呼映。
(接着出示:太阳说:“这有什么难的!”)
读了这句话,老师又想到了前面一句话。(生读:风说:“那还不容易!”)这两句话的意思一样,但是说法不一样。这样语言就不会重复,就更生动了。
因为这个故事写了两次比赛,两次比赛中有许多话,都有相似的地方,有好多前后呼映的地方,我们在读书时要前后联系起来想,读读后面想想前面,读读前面也看看后面,这样书就能读活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让你这样想了!
评析:
读书要注意前后联系,要注意品味语言,这种意识是一节课一节课练出来。正如特级教师高万同老师所说的那样,既要读进去,又能走出来。
五、小结。
出示填空:
本文写了()和()比本领,第一次比(),()赢了。第二次比(),()赢了。
师:到底是谁的本领大呢?
六、对比阅读。
出示:
谁的本领大
公鸡和鸭子比谁的本领大。它们比赛跑步。公鸡连飞带跑,把鸭子落下了一大段路。鸭子一摇一摆,怎么也赶不上。公鸡得意地对鸭子说:“你可相信我的本领大了吧!”
它们又比游泳。鸭子游得又快又稳。公鸡浑身是水,差点淹死。鸭子也得意地对公鸡说:“到底谁的本领大?”
师:读了这篇课文,使我想起了期中考试试卷上的一篇阅读短文,题目也是谁的本领大。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想想两篇文章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读,思考,交流。)
师:你喜欢哪篇文章?说说理由。
(生交流。)
师;想听听老师的想法吗?我喜欢写风和太阳比本领那一篇,读了其中的对话,我就能看出太阳和风的性格。我也喜欢这一篇,因为这一篇中用了许多的成语,写得非常精彩。同学们我们学习文章要注意从不同的文章中汲取妙词佳句,学习其中精彩的地方,这样我们写起东西来就会得心应手了。说话也能显示出水平来。
评析:
期中考试试卷中的阅读题《谁的本领大》是与本文在主旨及写法上有诸多相同之处,根据相似理论的相关原理,对新知的建构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在这里让学生对比阅读,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而且能让学生在对比两文异同的过程中培养其思维能力,发展其鉴赏能力,更能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形成类的概念,领悟这一类主题文的写法。
七、拓展写点。
师:关于谁的本领大的故事,还有很多,课外时间我们可以去读一读。同时这类故事也很简单。读了课文,老师就有一种我也要写一篇故事的冲动。这样简单的故事,我也能写啊。你们有这种冲动吗?要写这一类故事,老师给你三个建议:
一、故事中太阳和风的本领远不止书上所写的那点,他们可比的还有很多,如果你愿意,不妨把书上的比赛内容给改一下,争取超过编书的人。
二、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另外写一写其他的事物比本领的故事。来个创编。
三、书中故事还没有完成,如果,第三天,风和太阳又碰到了一起,他们还会比吗?要比,还会比什么呢?要不比,他们会做些什么呢?
评析:
编故事、改故事、续写故事,是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一项更好层次的表达训练,是溶读书与练笔于一体的训练,是溶语言表达与思维训练于一体的训练,学生要想写好故事,就要认真领悟课本寄寓的道理,就要认真学习课文的写法,就要借鉴课本中一些好词佳句,就要进行一番细致的创造,真可谓一举多得。
反思:
古人云情动辞发,此时情已动,而又没机会发,作为一项作业布置下去,等课后去写,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较为勉强,表达的欲望就不是那么的强了,实属一种遗憾!若是放在第三课时来专门来进行写、编,可能效果要好!
7、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识字7,诗人为什么要侧耳听?为什么看不见鸟,只听到鸟声?
诗人停下脚步去侧耳听,肯定是隐约听见了什么声响,侧耳 ,是为了让耳朵更接近声音;看不见鸟是因为树木茂密,鸟被枝叶挡住了,但树木阻挡视线却阻隔不了声音的传递,所以能听见鸟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