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新媒体 > 新媒体理论文化与建设

新媒体理论文化与建设

发布时间:2020-10-16 15:05:00

1、新媒体如何对技术接纳模型理论产生影响?

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自然有它自己的特点。对此,吴征认为:“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 周进指出,新媒体可以与受众真正建立联系,同时,它还具有交互性和跨时空的特点。同时,新媒体给媒体行业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模式,如节目专业化越来越强,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等。 郭炜华认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状态的改变: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新媒体传播有四个特点——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信息’与‘意义’无关;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大众传播的‘小众化’”。 有研究者从另一个角度提出:“新媒体近乎于零费用信息发布,对受众多为免费,这对传统媒体的新闻产品制作成本造成挑战。”张毓强还以“伦敦爆炸案”为个案提出了新媒体的多媒体整合态势。“市民威廉·达顿拍摄了手机照片,在朋友的博客上以近乎于图片直播的方式‘报道’了灾难现场状况。这些照片很快进入各大电视网的新闻头条。在这次‘报道’中,手机、博客、互联网以及‘播客’密切配合,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权力牢牢抓在手中,新的媒体形式与媒体工具的结合,显示出了巨大威力”。

2、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平时专业课多吗?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怒答一波。

首先,平心而论,专业课并不是很多。但这是个功夫在诗外的专业,想只靠上专业课变专业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发展基于社会对于互联网信息的需求,具有信息传播性质,因此属于新闻学类。具体的专业课也从新闻学基础开始:大一主要有大学语文、新闻学概论、新闻史、广播电视概论等等具有新闻学性质的课程;大二开始向实操方面倾斜,有新闻写作学、新闻编辑学、新闻采访学、传播学、广告学等等;大三开始倾向技术性,例如网页编辑与制作、音视频制作、软件剪辑、舆论学等;大四就是实习了。

注意,这个专业的专业课是不够的,必须学会自己学习。例如,在上一些技术性课程的时候,许多基础性操作老师是不怎么讲甚至一句带过的,因为时间要用在较为复杂和关键的操作讲授上。因此,本专业学生在课下需要通过许多练习来熟悉专业性较强的软件,从基础的Ps、Ae、Pr开始,一直到GeoFlow、Smartbi等。

同时,网络与新媒体本质上依旧是吃互联网这碗饭的,这意味着技术的更新换代是很快的,如果不想被新人淘汰,就必须努力学习专业性知识技能,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关于如何规划日常生活的问题,两点尤为重要:一是多读书,二是多实践。中国大多数大学生还是有大量空闲的时间可以自己安排的,一定要避免大学四年就窝在寝室里碌碌无为。读书是永不过时的充电方法,作为网媒专业学生,必须学会多读书,读杂书,广泛涉猎,把自己培养成“全才”型人才,不论是对个人发展还是以后就业,都是大有裨益的。最后,这个专业十分重视操作性和实践性,不用以为学了点理论知识就可以自称媒体人了。

以上。

3、新媒体与传播学理论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传播学又称传学、传意学等。研究重点: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传播学研究传播过程,即传者、媒介、受者、传播内容、传播效果。传播学研究的重点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传播过程、手段、媒介;传递速度与效度,目的与控制,也包括如何凭借传播的作用而建立一定的关系。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内向传播、人际传播、公众传播、大众传播和组织传播。而其中又以大众传播为主。研究传播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人与其它的团体、组织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影响,怎样互相受影响;研究人怎样报告消息,怎样接受新闻与数据,怎样受教于人,怎样消遣与娱人。首先了解人与人怎样建立关系。

4、用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分析,意见领袖在大众传媒时代和新媒体时代下的异同

来自【驹】【集】【人】【才】的回答~~
新媒体时代以来,社会传播现实的变化带动了传播学界的观念变化,促使传统的“媒介—受众”关系研究不断向“新媒介—用户”关系研究转变。
新媒体技术诞生的初期,乐观的技术决定论经常占据主导地位,而当新媒体技术扩散和的比例逐渐提高,学者们又总是适时地转向社会塑造论,探讨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何以在社会历史情境中产生社会影响,进而推动社会塑造的进程。
“新媒体”是一个历史的、相对的、流动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中有不同的所指。每当一个新的传播技术诞生,“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定义就会迎来一次更新,这一定义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得以稳固,直到下一次的传播技术更新。
当前,我们所谈论的“新媒体时代”是指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终端技术等数字化信息传播技术诞生以来的这一历史时期。
新媒体时代以数字传播、网络传播和全球传播为主要特征。在此,新媒体并不单纯指向传播技术和媒介形式本身,而是同时指向“用来交流或传达信息的制品或设备;传播或分享信息的活动和实践;围绕上述设备和实践形成的社会安排或组织形式”。换言之,即区别于大众媒体时代的新传播媒介及其相关的传播实践和社会情境。
新媒体研究所要考察的,不再仅仅是以往占据传播研究核心的生产、文本和受众等问题,而是在媒介、实践和社会三个层面的交互作用下,新媒体能够产生哪些区别于传统媒体的独特影响,尤其是在媒介融合和媒介化社会的大背景下,新媒体何以成为权力关系得以展开的场域。

5、怎样看待“沉默的螺旋”理论使新媒体受到了冲击与挑战

在互联网、手机等新新媒体、新新媒介的广泛应用下,信息得以爆炸性的传播,这为公众发表异常意见提供了前提。并且新媒体提高了公众的参与互动程度,也为公众发表异常意见拓宽了渠道。于是沉默的螺旋理论在新媒体的影响下是不会消失的,但是它会有所改变——大众传媒所表达的意见仍然占支配地位,因为社会体制保障了主流意见的传播与其影响;而少数公众所表达的非主流的异常意见是不会被淹没的,相反,其地位也在上升。

6、北京大学研究生新媒体和网络传播专业的指定书目是哪些?

首先,北大专业课官方是不指定参考书目的。。
招生专业:传播学 (050302) 人数:25
01.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
02.大众传播(含广播影视)
03.新媒体与网络传播
04.广告学
05.媒体经营管理
06.编辑出版学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15传播学综合知识
(传播学理论与方法)
847大众传播 、848广告学与媒体经营管理

其实,每个考上北大传播学的同学,参考书目都不一样,甚至相差很大。但核心的几本,都是有的。以下是核心的几本,供你参考吧(PS:借鉴成功人士的):
一、基础书目
1、《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是最经典的基础读本。甚至有的同学都看了七八遍。它和中华传媒网的精编都可以作为传播学的框架。我觉得精编做框架更好一点儿。先看郭的书,然后看别的书,每看一点知识就想:可以补充到哪个章节,慢慢地传播学的大网就越织越密了。
2.《传播学引论》增补版 李彬(著)新华出版社
通俗易懂,可以作为入门的读物。李老师的文采大赞!今年的考题中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 functionalism)本书涉及到了。
3、《传播学概论》许静 北京交通大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是考北大的必读书目。2010年有两道原题。但是2011年没怎么涉及到。事实上这本书有几处错误,特别是传播方法那一块。(我自己认为的)
不管怎么样,把这本书细小的知识点都扣到位是正确的选择。临上考场前,我还看到研友抱着这本书在啃。许老师的书有很多新的东西,可以补充到郭书里。
4、《传播学概论》吴文虎 著
可能是给自考生的,有大段的章节和别的书一样。
5、《传播学概论》周庆山 著
和其他的概论书差不多。没时间的话不读。
二、基础中的提高书目
1、《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专题精编·传播学》
这个我想大家都比较熟悉吧。我的框架用的是这本书。
2、《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重点热点难点50题透析》
可能每个人的知识补充来源不同吧。有很多同学的热点分析来自这本书。我没有把这本书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因为时事热点我主要是通过网上评论和学术论文补充的。我同学的反映也是,觉得不像想象中那么实用(可能之前对它的期待太高了)。我不知道最新版的出来了没。看看还是不错的。
3、《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 刘海龙
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可以很好地提高理论深度。绝对值得扎实地看好几遍。考北大,广度与深度并行。不过别放在最前面读。
三、必读书目
1、《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沃纳·赛佛林(著) 郭镇之、孟颖(译)华夏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也很好。不过有人说这本书翻译地很差劲。其实,考研的我们还到不了做学问的深度。翻译地再不好,这本书对我们知识的补充还是有用的。我们毕竟没有到达对它的翻译吹毛求疵的水平。理论新发展的介绍还是不错的。
2、《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第三版)(美)巴兰(Raran S.J.)(美)戴维斯(Davis D.K.)著曹书乐 (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也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有时间的话多读几遍吧。传播学的理论会有个清晰的轮廓。
3、《人类传播理论》 李特约翰
非常好的一本书。建议好好读一下,我当时时间不够了,所以我从第三章开始看的。对于一些概念的理解还是有帮助的。但是,在必读书目中,如果时间实在不够了,放弃也行。
4、《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美]罗杰斯(著) 殷晓蓉(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北大对于史学来讲涉及得不是很多。这本书看的话是当作闲暇时间消遣看的。可以对传播学的过程有个梳理。不要奢望在里面找一些答题的论据之类的。不要放在前面读。等到你了解了很多传播学理论之后再回过头看这本书,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5、《传播学简史》 阿芒·马特拉
如果不想看《传播学史》的话可以用这本代替。但是最好别代替。上一本好。
6、《大众传播效果的里程碑》(美)洛厄里,德弗勒(著),刘海龙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如果实在没时间就不用看了。看了之后会对每个假设的来源有个清楚的了解,但考研不会涉及得这么清楚。
7、《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麦奎尔(著) 崔保国、李琨(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我看得不深,因为我放在后期看的,我觉得对我知识的补充作用不是很大。
四、研究方法
1、《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袁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考北大研究方法最经典的教材。其实只看前十三章就可以了。不过今年考的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超出了这个范围。让人很郁闷。控制实验和滚雪球抽样都可以找到。
2、《社会学研究方法》风笑天 著
这本书比袁方的书更通俗一些。但是两者分的章节不一样。袁方的书是根据资料收集方法分的类,风的书是根据四种研究法分的类。我只看前十章。关于那个超出这个范围的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我也不知道这是趋势还是偶然。
3、《现代市场研究》刘德寰 著
这本书是硕士生的教材。考研的话如果时间不够就不用看了。有一年真题中访问法和问卷法的比较在本书中可以找到答案。
4、《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陈阳著
《传播学定性研究方法》李琨 著
这两本书补充定性研究。
注:研究方法是北大的重点。一定要重视。我个人认为方法的书,只要把袁方的扎扎实实看几遍应该就没问题了。不放心的话,用风笑天的再巩固一遍,反正两者几乎是一个体系。其实巴比的,安德森的方法书我都看过,比较了一下,还是觉得只有袁和风的实用一些。如果想补充定性研究的话,用李琨老师和陈阳老师的就可以。
看方法的书,最好记住例子。不要单纯看文字理论,很枯燥。总觉得量表、指标那一章会考。
五、批判学派与文化研究
1、《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利萨.泰勒(著);吴靖、黄佩(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一定要看。感觉“互文”“唤询”等名词应该会考名词解释,但一直都没考,所以大家要注意。这本书历年出来很多题,例如再现,类型片,公共服务广播等。其实这本书很多观点都可以用来分析电影的。
2、《传播研究导论:过程与符号》许静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因为李彬的《符号透视》我各大网站、书店都找不到,所以用这本书补充。对迷思,神话的论述很到位。
3、《文化研究导论》陆扬、王毅著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看完之后对一些文化研究的现象豁然开朗。但是,有很多冗余的东西,需要过滤掉。所以,别放在前面看。等到文化研究领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了以后再看。
4、《单向度 超真实 内爆》 作/译者:石义彬著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对批判学派有很详细的论述。今年的真题hegemony这本书就有。其实hegemony涉及到批判学派的书都有,郭庆光的书也有。
5、《传媒批判理论》潘知常 林玮著
虽然有网上有很多言论批判这本书。但我认为这本书对批判学派的论述还可以。它将传播分为文化的世界、权力的世界、文本的世界、游戏的世界。这本书和《文化研究导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今年的真题hegemony在这本书论述得比较好。
6、《传媒文化研究》 陈龙著
也是一本文化研究的书,如果热爱文化研究或觉得自己在这一块很弱的话,可以看看。
注:今年考的法兰克福学派和文化领导权只要是涉及到批判学派的书中都可以找的到。因为这两个太经典了。另外,还有韦伯的“人是悬在由他自己所编制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也可用文化研究中“自己生产意义”,德赛图的“租房子”理论(房东主宰不了你对房间风格的驾驭)等来解释。
六、网络传播与新媒体:
网络传播这一块自己到书店找一两本最新的书,补充一下就可以。因为我对网传很感兴趣才搜了这么多出来。事实上网络媒体的知识点,我都是在网上直接用论文补充的,书的意义不大。当然有几本很重要。新媒体今年考的很多。例如微博,社交网站,还有大众传媒麻醉负功能在新媒体的表现,以及偷菜游戏等。我觉得新媒体的书作用主要是给学生理出新媒体的框架,关于具体知识点大部分都需要在论文中补充。
1、《众声喧哗》胡泳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如果能找到的话,一定要看。对网络公共领域和共有媒体有很详尽的论述。同时这本书和其他讲网络文化的新媒体书视角不太一样。本书提供的只是分析视角,不要想今年真题“微博”等新词会在这里找到答案。
2、《手机媒体概论》我看的是匡文波的,不过我觉得这本书有点儿旧了。到书店去找一本最新出版的关于手机的书补充这块知识点吧。
3、《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 谢新洲
因为是北大老师的书,所以需要看。特别是一些理论在网络环境下的新发展主要是本书论述的。我复试的第二题就是“谈谈沉默的螺旋在网络环境下是否适用”,这个题已经考了n年了。我准备复试的时候还觉得这么老的题应该不会考了,可是却真真实实被我抽到了。Orz……
4、《网络传播概论》 彭兰 如果有新版,就不要看2001版的,太老了。
七、老师其他的书:
1、《全球化:起源、方法与影响》
这本书我很喜欢。2010年的谷歌退出中国,这本书就涉及到很多知识点,但最后考题没涉及。但是专一最后一道论述题“举例分析媒介对社会变迁的影响”,就可以从本书中找到一个角度,就是电话等等媒体出现之后,社区逐渐解体。后来广播电视出现,消费社会逐渐形成。专二论述第一题“文化全球化”本书也涉及了一点。
2、《舆论学》许静老师的书,能弄到的话看看。如果没有就不用看了。不是必读书。
3、《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1-4辑)
一定要看。涵盖了北大老师的重要论文。大传方向的也不用全看。
好像有第5辑了,第5辑是和新闻有关的。考传播的不用关注。
八、学术专著
学术专著在初试的时候不用太关注。复试的时候可能会抽一道英文题是关于学术专著的。提醒大家,选学术专著尽量避开《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这两本。因为这两本准备的人太多了。自己还是找一本独特的比较好。例如《身份与暴力》《乌合之众》等等都可以。一定要抛弃《童年的消逝》和《娱乐至死》这两本。
期刊:
不要担心,这么多期刊肯定看不完。其实一本期刊能挑出几篇文章对我们有用的就够多了。挑出论文的核心观点,剩下的可以略看。
1、《国际新闻界》月刊,只看传播部分的,新闻的不用关注。
2、《现代传播》双月刊,一些影像之类的实务不用关注。今年的真题有个名词解释是三网融合,其中现代传播有一期专题。
3、《新闻大学》复旦的,季刊,很好。也需要过滤掉一些没用的。
4、《新闻与传播研究》社科院的, 双月刊,每期文章不多,可是每篇文章都很长。
我当时不想跑图书馆去看,而且图书馆期刊更新超慢,所以期刊论文我全是在cnki(中国知网)上下载的。不过这得分人,我有个同学说,在网上看电子论文效果没有看纸质的效果好,所以她只看实体期刊。我觉得效果差不多,所以,我就在网上下载。大家按照自己的情况来吧。
时间充裕的话,拿着老师的名单到cnki上逐一搜论文。但一般的人没这个时间。

7、请用传播学相关理论分析,意见领袖在大众传媒时代和新媒体时代下的异同

高校舆论客观地反映了高校师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心理状况和行为方式,对于维护高校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根据舆论的概念和环境的圈定,笔者认为高校舆论的概念应包含两个范围。从外部,高校舆论指社会中公众对高校或高等教育发生的事件或问题的看法、态度和情绪的总和;从内部,则是指高校内师生围绕社会中的现象(包括校内发生事件)所持的态度、意见和情绪。基于本文研究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高校舆论传播,因此高校内部舆论是研究的重点,不过不可忽略的是高校外部的舆论环境对高校舆论格局的形成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舆论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准确认识高校舆论的形成机制并做好积极有效的引导,是切实做好高校舆情工作的根本要求。
可以有偿帮忙写,请加腾讯在线交流账号:①⑤⑧⑤②⑦⑥⑦①③

8、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思考在新媒体时代把关人理论有没有失去 价值?请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岂止没有失去价值,反而还吸取了一大波市场投资价值。

在具有自主性、开放性的自媒体平台中 ,自媒 体主体极易忽视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 ,一些自媒体 为了吸引受众眼球 ,提高阅读量 ,甚至传播暴力、 色情内容 ,污染了网络生态环境。在传统媒体“把 关人”身份受到极大冲击的自媒体时代 ,如何对自 媒体传播进行有效把关 ,如何提高网民媒介素养是 一个现实的问题——亟待重新定义“把关人”角色 , 并强调其作用 ,以构建和谐有序的网络传播生态。

政府 :从法律制度、监测机制、网络文化建 设等方面加强监管与引导 我国在社会文化建设进程中 ,提倡大众积极表 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自媒体平 台的发展。但是 ,鼓励自由不能监管松懈 ,政府应 当进一步在法制建设、监测机制、网络文化建设等 方面加强监管和引导 ,做好互联网新闻和信息传播 的第一个“把关人”。

平台 :从主体认证、内容审核、监督举报等 方面加强管理 ,当好“管家” 在自媒体传播中 ,流量和热度是平台价值的重 要指标 ,由于博取眼球的信息往往能提升流量与热 度 ,因而导致了大量博人眼球的非真实信息 ,甚至 欺诈信息、非法信息出现在受众视野。2018 年初 , 微信就曾被两部门约谈 ,腾讯公司也于 2018 年 4 ~ 10 月份封禁及处理了发送色情暴力类、低俗 类、夸大误导及标题党类的账号 124 951 个 ,删除 不良及违规违法文章共计 219 186 篇 [1]。因此 ,自 媒体平台应当意识到 ,规范化的管理流程和良好的 传播环境 ,不仅对于社会网络文化发展有促进作用 , 也有利于降低自身业务发展过程中的多种风险。

自媒体主体“我”:不断提升自我把关水平 , 从源头把握传播质量 自媒体主体“我”是信息组织者、传播者 ,其 承担着直接“把关人”的角色。在当前“唯流量论” 的新媒体传播生态下 ,众多自媒体主体过度关注阅 读量、点赞量、转发量等客观指标 ,在内容的把关 上不严谨 ,传播了大量“噱头大于内容”“标题重 于内涵”的文章 ,引起了社会广泛争论。

受众 :提升信息素养水平 ,正当行使公民举 报权 ,防止违规内容持续扩散。受众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鉴别 能力 ,防范可能出现的传播隐患。广大自媒体 受众应增强明辨内容的真实性和正当性的能力。对 于新闻事件 ,应持续关注其真实性 ,尽可能从源头 求证 ,以一种严谨的态度对待自媒体所发布的新闻 内容。同时 ,受众应当站在社会公序良俗和法制建 设的角度 ,理性转发、评论、点赞 ,不盲从 ,不被 消极负面情绪影响 ;不传谣 ,防范自媒体借助非真 实事件煽动受众情绪。

与新媒体理论文化与建设相关的知识